標籤:

論老子所說的「道」之科學性

摘要:老子所說的「道」,古往今來的研究者,幾乎全都認為僅僅是精神的、哲學的思辨性概念、假設;但據《老子》文本分析,老子所說的「道」之實質首先是「物」,是真實的有物質性能的存在。而且,《老子》文本的一些章節中的意蘊,用現代科學的觀點、概念來探究、表述,實則是從宇宙生成、物質構成、粒子穿透、光能感應、有無相生等方面做了系統地論說。其科學性的體驗與闡發,是值得我們不斷地認真研究、探討的。

關鍵詞:「道」的實在性  科學性  粒子穿透  光能感應  有無相生

2016年7月5日,點擊「百度學術」了知,關於「老子之道」的相關論文已有19859篇之多,且與日俱增。一般研究者普遍認為老子所說的「道」,是虛無的、玄奧的,僅是形而上的哲理、概念,是「假設」,是「虛涵」,這完全沒有觸摸到「道」之實質;其實,老子並沒有這樣解釋他所說的「道」。今天,我們用現代科學、量子力學的理論來探究、分析、體悟《老子》文本,老子所說的「道」,確實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雖然不可捉摸,一般人肉眼看不見,但老子所說的「道」的形而下的實在性這一面,卻是用科學儀器可以檢測得到的,經過高科技處理,也是可見的,可以顯現的,具有物質的、科學的真實性能。老子從表現力極強的漢字中選用「道」字來概括、表述宇宙生成以及天地萬物形成、演化的本質、動因、過程和結果,是再也準確不過的,是後人根本無法用別的辭彙取代的,只能是無盡地讚歎和研究。現在,《道德經》已經得到全球政界、學界以及廣大讀者的普遍認可,攀登上世界傳統文化思想的最高峰。對老子所說的「道」,重新加以考量、解釋和定位,顯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應該引起足夠重視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道」之實在性

《易·繫辭上傳》第五章曰:「一陰一陽謂之道。」第十二章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本文對「經典文獻」的引文不詳註出處)器,是一般人眼睛看得見的有形體的實在之物。而「道」(包括陰陽),是一般人眼睛看不見的無形體的虛無的存在,因此,後世的研究者就將其視之為單純是精神性的存在,是哲學性的思辨、推理或假設、設定、  虛涵。

但是,作為學術的、科學的研究,老子所說的「道」,是不是就像《易經》所說的僅僅是形而上的精神、意識?近世以來,有的學者已關注到老子「道」的實在性問題,如台灣著名學者陳鼓應先生的《老子註譯及評介》⑴書前論文「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開首就探討「實在意義的『道』」。然而,陳先生卻認為「道」的「無形」,是老子的「預設」「設定」。沒有認識到「無形」本身就是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並不是老子的主觀「設定」。

近年來,有些論文也認為老子所說的「道」,具有實在性。遺憾的是,他們沒有在《老子》文本中尋找答案,而是從既往普遍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總根據的共識推導出,「道」既然能生萬物,也就必然和萬物一樣具有實在性。

其實,《老子》第二十一章就明確地說「道之為物」,即是說「道是物」。不過,「道」作為「物」,與一般人眼睛看到的宇宙萬物不同,它是「惟恍惟惚」的。「惟恍惟惚」是個什麼狀況呢?

緊接著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⑵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物、象、精、信,都是真實的存在。

馮友蘭先生根據諸多古文獻資料證明老子所說的「精」是「極細微的氣」⑶,這和筆者在拙著《老子辨正》⑷第四章解釋「和其光,同其塵」的「塵」時說的,「塵」是」比喻構成物質的肉眼看不見的更細微粒,就是現代已經發現的質子、電子、輕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類」的說法,頗為近似。

「塵」指的是什麼呢?塵者塵土,就是空氣中降落的細小微粒。汽車駛過,揚起塵土,我們用肉眼看得見。其實每日每時空氣中都在降塵,只因微粒極細極小,一般人的眼睛看不見。老子所說的「塵」,是以能看見的「塵」,比喻構成物質的看不見的更細微粒,用現代科學的概念來說,就是已經發現的基本粒子。老子當時雖然不知道電子、光子這些名詞,但「更細微粒」他肯定是發現了。「和其光,同其塵」,內涵極其豐富,概括極其精準,耐人尋味。

對於「道」的這種極小微粒的形狀和性能的體驗和描狀,在中國古代,老子不是僅有,我們再舉數例:如《關尹子·八籌》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管子·內業》曰「其細無內,其大無外」,皆言天大到沒有邊際,物質小到無法分割。再如人體經絡、穴位,西醫解剖難以發現,而中國古代先賢卻準確無誤地總結出了成套學說。還有佛教說的「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等等不可思議的論斷,當今都在漸漸被科學研究破解或證實。一般人眼睛看不見的極小微粒的實在性,是毋庸置疑的。

浩渺無垠、大無邊際的宇宙以及宇宙萬象,沒有不是微小的基本粒子所構成。「其大無外」的宇宙,「其小無內」的粒子,這就是既大又小的「道」的「物」之形態的一種真實存在。無處不在處處在,處處都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道」之存在。 

老子「窈兮冥兮」中所觀到的「精」,是從「有象」中的「象」觀察出來的。這「精」是構成「象」的極細、極小微粒,是「物」之質,「道」之本體特性,散則為氣,聚則成形,處在變動狀態。一般人眼睛看是「無」,實際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有」。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的事實根據。

《易·繫辭上傳·第二章》說:「精氣為物」。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元素。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善言氣者,必彰於物」。氣與物是一個統一體,由於極其細微,故謂之「無形」,但並非氣不存在,只不過肉眼難辨而已。

老子既說「塵」,也說「氣」。第四十二章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塵和氣,雖為細小微粒,但還不是老子所說的能夠體現「道」的性能的所謂的「無」。關於「無」,老子多次描述:

第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說在天地產生之前,宇宙是一片「無」的狀態;天、地產生之後,這是可見的兩個大「有」,才漸漸產生了萬物。

老子在第十四和第二十五章中說: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見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隨之不見其後,迎之不見其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按伽莫夫「宇宙大爆炸」理論⑸一般的表述認為,「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⑹這些,都是無形的。老子描述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這可視之為老子所說的「復歸於無物」的「無」。宇宙大約在150憶年以前,所有物質都集中到一點,這個點叫做「奇點」,有極高的溫度,溫度又極度升高,發生了大爆炸。這「奇點」之說,與老子「混而為一」之說,何其相似?

老子說「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這「一」是「上」(即往前)與「下」(往後)的分界點。往上「不皦」,是不明不清的,老子說「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無物」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不是什麼都沒有,實則是「有物混成」。按「大爆炸」理論,基本粒子不是一種,如老子所說,是許多種「混成」在一起。

這真是叫人驚奇感嘆不已!在2500多年前,沒有現代高科技儀器設備的條件下,老子怎麼能知道宇宙生成之前這些情況?儘管是「惚恍」,「吾不知其名」,他還是頗為肯定地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

老子所說的「無」,是指一般人眼睛看不見的「無」,是具有特定內涵的特指性的「無」,實則是真實存在的粒子,就是「其精甚真」的「精」,是實實在在的「有」。

所以,老子所說的「道」,不能僅僅視之為哲學性的概念,實則,其中包含著值得深入探索的豐富的科學性內涵。後文我們再做進一步地探討。

二、「道」之科學性

老子所說的「道」,既是實在的,同時又是玄奧的。關於「道」的玄奧性,是一個探索無盡的話題,學問很深,不是此文論說的重點。我們這裡要說的是「道」的另一面,即形而下的實在性。如今有了物理學、量子力學,又有與之相配的高科技儀器,用來觀察、檢測,其玄奧、其神秘,不斷地被破解,「道」的科學性能,也逐漸破解人們所認識,所承認。

其一,「道」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精神也具有物質性,也可以說是物質,是物質存在的另一種形態。前面我們所引的《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那段話,由「物」、「象」、「精」、「真」,最後落腳到「其中有信」的「信」,可見「信」之重要。

河上曰:「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王弼曰:「信,信驗也。」據此高亨說:「信,道的運行有規律,應時而驗,就是信。」⑺於省吾說:「信」,當讀為「神」,信、伸、神古通用。「精既甚真,故精之中有神也。」⑻一般研究者對「信」無解。在先秦、兩漢文獻中,「信」有多種含義和用法:如「信誓」,《詩·衛風·氓》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守信用」,《左傳·宣公二年》「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真誠不欺」,《論語· 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符契,憑證」,《墨子· 號令》:「大將信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

這些,都是社會人文類的行為和事物,往往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屬於意識形態範疇。老子所說的「信」,當然包含了這許多方面的內容。這樣老子所說的「道」,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

筆者認為「信」類似於今天所說的「信息」。《莊子·大宗師》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郭慶藩疏曰:「明鑒洞照,有情也;趨機若響,有信也。」朱謙之解《莊子》的「有情有信」說:「『情』亦當為『精』,『有情有信』即此雲『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我們綜合以上諸家詮解,「其信在中」也好,「信驗」、「趨機若響」也好,都包含有「信息」傳達的意思。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還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以閱眾甫」,就是像過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觀覽它(他)們從初始到後續演變的過程及其表現特徵。2016年2月21日有一署名「佚名」者所發《2016年物理學家為什麼會刷屏:新粒子或「現身」》的網文說:「『閉關』多年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終於在2016年聽到了13億年前兩個黑洞相撞產生的『巨響』以及探測到此過程中的引力波。」

現代高能科學儀器探測到了13億年前的宇宙存留信息,老子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二者說的是相同的宇宙物理現象。現代高能儀器探測到的宇宙信息存留現象,與老子所「閱」的宇宙現象十分吻合,一方面說明老子所見所言不虛不假,另一方面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驚訝!老子何以能有如此「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的實踐和高見!

「其名不去」,是說道、天地、萬物「自古及今」其信息仍存留在宇宙之間,因此老子才能「以閱眾甫」。

「道」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也就是說「道」的實質是物質性的,屬於形而下;另一方面,又包含著意識形態,這是形而上。然而,人的意識、精神,皆由人的心腦思維活動所形成。心腦思維活動,實則是心腦細胞、神經組織的粒子運動,這實際也是一種物質性活動。思維活動的結果,形之於語言、文字,顯現於書籍、熒屏等載體,也是一種物質性的轉化與傳遞。這其間,意識、精神始終和物質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心腦思維的過程,就會產生心腦電波,向外傳送,同時就會與外界物體以及已知或未知的信息源發出的電波有選擇的發生同諧共振作用,相互感應。這就是信息的傳遞與接收。這種信息的傳遞與接收,都要靠電子、光子之類的微細粒子做介質。所以,從根本上說,意識、精神也是由物質構成的,其傳遞與接收過程也是一種物質性活動。這是宗教哲學物質、意識一元論的理論內核、理論根據。

中科院院士、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在「恆南書院」的一次學術報告中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認為,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大腦中存在海量的處於量子糾纏態的電子,意識正是從這些電子的波函數的周期性坍塌中產生出來的。這些電子不斷坍縮又不斷被大腦以某種方式使之重新處於糾纏態。這就是現在量子意識的一種基本觀念。」「人的意識過去一直都沒有搞清楚,包括中醫經絡學說講的『氣』、『真氣循環』。『氣』,用任何實驗方法都沒有找到。很可能意識或是『真氣』這種東西,實際上是量子力學現象,用經典物理學的電學、磁學及力學方法去測量,是測量不出來的。」⑼ 朱院士稱之為「量子意識」。而「量子糾纏」、「電子的波函數的坍塌」,已經在科學實驗中得到證實。

一篇網文中有十分新鮮的兩段論述:

「中國古代科學從根本上承認精神的重要作用,認為萬物皆有靈。西方哲學界和科學界正在認識的新的世界觀,是中國古代科學和修鍊界早就認識的。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中同時存在,物質和精神(意識)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意識超越我們可以看見和感覺到的四維時空,如果人的眼睛能夠看到微觀,那麼就可以看見意識的存在。」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預言和期望,一個新的世界觀的時代就要來臨,科學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科學和信仰的界限將會消失。」

《老子》第三十二章說:「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

「朴」,《說文》釋為「木素」。有人說「朴」是未分割的圓木,沒有《說文》詮釋得到位。「木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木之「質」,是構成木的元素。老子說「小」,其實就是微粒、元素,是「其小無內」的一種存在。無所不包的「道」是大,但它卻常常是以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朴——小的狀態存在著。

綜合以上分析,老子所說的物質構成是極小微粒,這可以說是老子的「物質構成論」,與現代科學所說的物質構成完全一致。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十九世紀初提出近代原子學說,他認為物質是原子構成的。因為物理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物質構成的認知逐漸深入,目前認為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是基本粒子。

其二,基本粒子是物質和精神最小的構成元素,粒子有極強的穿透力。關於粒子的穿透力,《老子》書中也有論述。

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

第七十八章有「天下莫柔弱於水」之句,可證此章之「至柔」,以水為喻;但卻不能說「至柔」就是水,等同於水。因為水不能「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如「至堅」之金石。

這裡關鍵在於對「馳騁」的理解。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解之為「駕馭」,《漢語大辭典》解之為「役使」,二解相近。按此章的文義「馳騁」應取本義,「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就是說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如金石之類)中自由馳騁。

為何必須作此解?因為緊接著有「無有入於無間」句。「無有」可以入於天下任何無間隙的堅硬之物,而自由馳騁,所以此章的「至柔」不能指水,而指的是「無有」。

那麼,「無有」指的什麼?一般注家、論者都將「至柔」解作「道」,「道無堅不摧」。「無有」即「無形」,「無有」也就指的「道」。但老子為什麼不直接說「道」呢?因為老子並不把「至柔」、「無有」與「道」完全等同起來。

「道」是無處不在處處在,它不只是「至柔」,同時也是「至堅」。

河上《道德真經注》曰:「至柔者水,至剛者金石;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王弼《道德真經注》曰:「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兩家都沒有深思細想,不管是水還是氣,都能「貫堅入剛」、「無所不入」、「無所不出」嗎?對於這樣明擺著的自然物相之理,老子觀察得十分精細,也思考得非常明徹。故而他說「無有入於無間」,而不是水、氣入於無間。因此,這裡的「無有」必須深入、仔細研究,到底指的什麼?

難怪歷來的注家對「至柔」、「無有」解釋皆不能到位,歷史局限使然也。

「無有」怎麼能入於沒有間隙的「至堅」之物呢?這從事理和邏輯都是講不通的。但老子就這麼描述。也只有這麼描述才符合他所「觀」、所「閱」到的真實狀況。在老子當時和以後的兩千多年,能「入於無間」的用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只能用「無有」來描述。

然而,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就大不一樣了。電子、光子你說這是「有」還是「無有」?現在可以肯定地回答:有。但誰能用肉眼看得見?可是經過現代高科技處理以後卻能在電視機、電腦、手機中成像,顯現於熒屏,人們就完全可以用肉眼觀賞了。

這時,我們再看老子的描述是何等的精細準確!電子、光子是不是「天下之至柔」?它們是不是在「至堅」的電腦一類器物中自由縱橫馳騁?它們是不是來去自由地出入於沒有間隙的「至堅」之物?

今天,電子成像,各種粒子的穿透力、傳播速度,在物理學中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老子當時肯定不知道。但「無有」(幾近於現在的粒子)「入於無間」,在「至堅」之物中「馳騁」的現象,老子當時早就發現了,今天的科學技術只是驗證老子的發現真實不虛。後世的注家、研究者不懂,只能是作著隔靴搔癢之談。

我們今天在研究老子的時候,不光要看到其哲學、政治、社會、文化、生命學的意義,還要發掘其科學的義理、作用和價值。

其三,老子的「光能感應論」

《老子》第五十六章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前四句的「其」,指代的是修鍊之人;而「和其光,同其塵」的兩個「其」,指代的是「道」以及由「道」所生天地日月、星辰的大自然之光、之塵。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因此老子說:「是謂玄同」。

高明先生說:「所謂『玄同』,王道謂『與物大同又無跡可見』,高亨謂『玄妙齊同』,蔣錫昌謂『無名之同』,猶同道。蔣說是。」⑾

這些都講得十分含糊不清。是什麼同「道」呢?如果指的是「人」,又是什麼樣的人能同於「道」 呢?你能同嗎?我能同嗎?都不行。只能是老子那樣的人。

同「道」又是怎樣同的?再高的高人也不能等同於「道」。「道」是宇宙的總根源、總根據,誰能等同得了?只能是「和其光,同其塵」。用現代科學的概念來說,就是心腦發射出的聲能、光能的波段、頻率與道所生的大自然信息以及未知的信息源發生共振、共鳴了,這才「同」了,「合一」了。難道這些不是太玄妙了嗎?玄妙之同,不就是「玄同」嗎?這是「道」的「形而上」的特徵和功能。

老子這裡所說的「和其光,同其塵」,「塵」是指像塵土一樣的小微粒,如前所述,實則是今天物理學中所說的粒子。當時沒有粒子這個概念,老子只能用「塵」來表述。

老子所說的「光」,就是太陽、月亮和其他信息源發出的光。按照現代物理學的說法,「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光能是由太陽、蠟燭等發光物體所釋放出的一種能量形式」。隨著光的傳播,「光能」是可以相互感應的。「人」和太陽、宇宙信息之光,與人能發生能量感應、信息溝通。

有關網文說:「人與天合,人是可以有無限潛能的。如,梁燕城博士結合量子力學認為宇宙整體上是矛盾的,或者說有並存互補的力量。-------實驗證明,兩個粒子從兩個方向飛,但是你看一邊,另外一邊會動。最不可思議的是,人的看的行為會影響所看的事情,也就是說,宇宙並不是獨立於人的觀察之外的。」人的「看」、「觀察」,是由人的意識所掌控;人看的時候,看的意念發出的心腦電波,會影響遠方的粒子。這和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意旨,幾乎完全相同。這是「天人合一」的高層次、真境界。

其四,老子的「有無相生論」

《老子》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盈,音聲相和,先後相隨,常也。」「有無相生」,老子是作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原理、普遍規律提出來的。按照邏輯推理,「無」是絕對生不出有形質的「有」,但老子卻毫不含糊地說「有無相生」,就是說有能生無,無能生有。

老子這裡所說的「無」,包括第一章、十一、四十、四十二、四十三章皆是特指性的「無」,全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而是指人類肉眼看不見的「無」,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譬如,水沸了冒出的水汽,冬天空氣中的水汽凝結為霧氣,這都是人的肉眼能看得見的。但水汽再蒸發為更小微粒的水汽,進而分解為「氫」(H)、「氧」(O)粒子,那就完全用肉眼看不見了。這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絕對不是,只是「有質無形」罷了。對於這種「有質無形」的狀態,老子用「無」來概括。在當時沒有高科技儀器觀測的條件下,只能如此概括;即使在今天,也恐怕沒有更合適的辭彙來取代。然而,今天有了高科技,對老子所說的「無」,就要給以準確地認識和解釋。

物理學上所說的「真空態」,是指物質存在的最低能態。物理意義上的「真空」,並非「一無所有」。再則,宇宙還存在著大量「暗物質」。2014年9月20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教授,再次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說,「證明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目前已有5個得到證實」⑿。「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宇宙似乎將大部分物質隱藏起來了,宇宙間超過80%的物質由一種神秘的物質組成,這種物質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光,望遠鏡很難觀測到她的『倩影』,科學家們將其稱為『暗物質』。暗物質似乎對宇宙間的發光物體施加了引力拉動,導致宇宙沒有分崩離析。」⒀ 我國2016年發射上天探測「暗物質」的衛星,正在進行探索,不久也許會有結果,更進一步揭示出宇宙的奧秘。

《老子》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河上注曰:「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所以,第一章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天地」這個「大有」生了萬物,當然是「萬物之母」。而「有生於無」指的什麼?指的「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無」的狀態。就是第二十五章說的「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是從宇宙、天地之生成說的。

推及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生滅滅生,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和現象。這是一個普遍規律,所以,老子說「常也」。

其五,老子的「宇宙感知論」

第一章前半篇是宇宙生成論,後半篇為宇宙感知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感知者的主體肯定是人,「故」承前半篇宇宙生成論之關於「道」和「萬物」而轉為說人。老子說道、說萬物,目的、重點是要說人。

天地生成之始,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混沌狀態,老子用「無」來命名。萬物中作為有靈性的人,要感知這種狀態的存在和奧妙,只有「常無欲」才能進入像佛、道兩家長期修鍊所能達到的「空」、「無」境界。只有進入這種境界才能使其身心發生變化,獲得一定的功能,從而「觀」到「無始」的妙境。老子經過長期修鍊獲得了這種功能,達到了這種境界,他惚兮恍兮中觀察出了「道」的微妙,才提出了「道」這個被他強名的賦予了特定內涵的概念。世界上古往今來只有老子在沒有科學儀器設備的情況下,感知到宇宙萬物生成的因緣,才將涵概世界本原、本體的「道」奉獻給了人類。

對「觀」,歷代注家基本無解,有解也言不中「的」。自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以來,佛、道兩家無不講「觀」。「觀」,對於認識宇宙、天地、萬物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出發點,也是目的、過程、結果。《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講「觀」講「照」。道家的《太上老君說了經》開篇就是「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太上老君內觀經》⒁通篇就講一個「觀」字。這些「觀」,都是講的內修,這是道家修鍊的基本功夫。道家始祖老子,由內觀修持,獲得「觀」的超人功能,走向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著寫《老子》,作社會的哲學、科學、政治學、生命學等方面的論述,摒除神秘色彩,而人間化、世俗化,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指向的思想、精神寶庫和財富。

「常無欲」,是修鍊狀態;「常有欲」,是生存狀態。有欲則為生計、事業奔波,只能用肉眼觀察到有限的物相,這就是「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Jiào),邊際。有邊際的東西是有限的。而「妙」是難以言說的無限。有欲和無欲對舉相較,老子所強調的當然是無欲了。只有無欲,才能觀察到無限的奧妙。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所指,歷來眾說紛紜。河上為「無欲」「有欲」,王弼為「始」「母」,還有指「常無」「常有」、「道」與「名」、「可道」與「常道」、「無名」與「有名」、「妙」與「徼」的,等等,使讀者無所適從。為什麼長久以來不能統一?關鍵是將「此兩者」沒有找准。筆者認為,「無」與「無欲」對應,「有」與「有欲」對應,兩兩承接。「此兩者」即指「無」「無欲」、「有」「有欲」。它們都同出於「道」。

 「異名」好理解。難點在於「同謂之玄」。「玄」作何解?河上公曰:「玄,玄天也。謂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王弼曰:「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認為「玄」等於「無」。《說文》曰:「玄,幽遠也。」《廣雅》曰:「玄,遠也。」遠則小,小到至極就看不見了。《釋名·釋天》:「天,又謂之玄。」天是幽遠的、無形的,幾於「無」,幾於「道」。古人所說的「天」,幾乎等同於今天所說的宇宙。漢揚雄《太玄·玄?》:「玄者,幽?(lí)萬類而不見形者也。」揚雄將天看作宇宙本體。

「玄」與「妙」合而為詞曰「玄妙」。「妙」通「眇」,細小、微小也。「常無欲,以觀其妙」,「妙」就是精微奧妙。所以老子這裡所說的「玄」、「妙」,就是他所「觀」得到的「道」的形而下的一面,在「無」的狀態下的細小微粒。這種微粒聚則成形,顯示出「物」之形狀;散則為氣,顯示出「無」的狀態。這和現代科學的物質構成以及分子、粒子、電子、光子學說非常吻合。

小而無形能構成「大」,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道」,唯有大曰「大道」,無有「小道」之說。「道」的小由「無」、「朴」來體現。何大何小,老子界定分明。大與小,相反相成。這是老子關於「大」與「小」的辯證法。

老子這裡指出了宇宙演化和人生修鍊的路徑:道——無——有——無欲——玄——玄之

又玄——眾妙之門,見「道」,得「道」。萬物形成和人類生存的路徑:道——無——有——有欲——徼——玄,在有限的時空里,通過有效的手段(如當代通過科學手段的電子成像、電腦、網路等)「玄之又玄」,進入「眾妙之門」。請看,老子將如今信息時代電腦、電信的「玄奧」也早早預言了,描述了,概括了!道,包容了科學;但道與科學相比,卻含藏著更為豐富、廣闊的內容。

此時再看「此兩者」能僅僅是單指「始」與「母」、「無名」與「有名」、「妙」與「徼」一類名目嗎?

無欲、有欲之人都要觀察感知宇宙的玄奧,目的和出發點是相同的,但過程和結果卻截然兩樣。關鍵在於能不能「玄之又玄」。有人將這裡的「之」作動詞解,意即從「玄」到「又玄」。實則「之」作連詞,意為「玄而又玄」,不斷地「玄」,是延續層進的。「玄」在這裡由虛無空曠的天,引申為虛無和「空」了,對應著前面的「無」、「無欲」。老子這裡已經說得十分明了,只有玄之又玄,也就是虛而又虛、空而又空,才是「眾妙之門」。

老子所說的「道」之玄奧性,囊括整個宇宙的玄奧性。對於人類來說,主要在於人的修鍊。第十章曰:「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何謂「玄覽」?河上本注曰:「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事,故謂之玄覽也。」《氣功傳統術語詞典》解釋說:「玄覽,心識也,心有雜念,若疵瑕之在心,故心宮不靜。滌除其雜念縈思,則心境無塵,無疵無瑕。」南懷瑾先生釋曰:「這是說到了道智成就的時候,澡雪精神還需洗鍊,必須達到法天法地而『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純粹無疵,才能返還本初,合於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鏡,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洞燭機先,而心中不存絲毫物累。」⒂三種見解,說的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皆言之有理。《老子》語言的高度概括性,義涵的深邃性、包容性,常使不同時代、不同的人讀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來,彌久彌新,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筆者認為「玄覽」就是「內觀」,即靜坐中的反觀內照,不斷排除雜思妄念,不留疵痕。也就是像懸著一面鏡子一樣,無疵無瑕地反觀內照。

以上所論述的諸多現象,都是「道」的作用和表現,其實質是粒子的動能和作用,這些都在現代物理學、量子力學研究的範疇和視域之內,屬於科學性的命題。因此,《老子》一書,亦即《道德經》,備受世界許多著名科學家的關注與稱頌。根據「百度貼吧·《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與古今中外名家評價匯總」等網文所載,試舉數例,來看老子所說的「道」之科學性,以及對西方科學發展的深遠影響:

一位德國科學家獲得一項最新科學成果,他幾乎翻遍所有哲學書籍,都沒有找到他的科學成果原理的哲學依據。最後,在老子《道德經》上找到了。他異常興奮地說:「現代科學的尖端,無非是老子在幾千年前寫的哲學著作的具體例證而已!」 

美國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潑勒博土,驚奇地發現了老子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感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

中國數學家陳省身介紹說:他在愛因斯坦家裡看到,書架上擺著《老子》。又有人在愛因斯坦家裡的一個書架上發現了一本已經被翻爛的德文版《道德經》。

1998年1月,諾貝爾獎巴黎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紀世界科技、文化命題要到2500年前的中國老夫子那裡去尋找。」「老夫子」就是指老子。

    丹麥物理學大師玻爾認為他的「互補原理」與道家的「萬物負陰而抱陽」的思想相同。(「萬物負陰而抱陽」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文句)

美國當代物理學家惠勒認為道家的「有無相生」(《老子》文句),是他的「質樸性原理」思想之先驅。

參考文獻:

⑴ 陳鼓應 《老子註譯及評介》 中華書局   1984年  第42—43頁

⑵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為王弼本。河上本,兩聯次序顛倒。見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新編影印本《道藏》第12冊第6頁、第277頁。

⑶ 見《關於老子哲學的兩個問題》 1959年6月12、13日《人民日報》

⑷ 王西平 《老子辨正》 新華出版傳媒集團 三秦出版社  2015年

⑸ 英 史蒂芬·霍金著  許明賢、吳忠超譯《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

⑹ 百度百科 《大爆炸宇宙論》 baike.baidu.com/

⑺ 高亨 《老子註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第42頁

⑻ 轉引自盧育三《老子釋義》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  第114頁

⑼ 朱清時 「恆南書院」講話《量子意識,現代科學與佛學的匯合處》 百度快照 發布:凈山 :2015/8/24

⑽ 網文 《量子糾纏帶來的物質與意識的新認識》 2007-11-11 11:06:28 來自: 柳樂@聆聽上帝性感的鼾聲 

⑾ 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 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單行本  2011年北京第七次印刷本第99頁。

⑿《諾貝爾獎華人丁肇中2014暗物質最新發現 靈魂是暗物質視頻曝光【圖】》,網文,發布時間:2014-09-21 23:45:17, 來源:高盛軍事整理。

⒀ 網文:《2016年物理學家會為什麼刷屏:新粒子或「現身」》 2016-02-21 06:48:25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jxnews    作者:佚名

⒁ 《太上老君說了經》《太上老君內觀經》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道家養生功法集要》(王西平主編)第1—8頁皆全文刊載

⒂ 南懷瑾著《老子他說》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1年  第141頁


推薦閱讀:

南懷瑾:何謂佛教?即宗教非宗教,即哲學非哲學,即科學非科學
當前一顆小行星直奔地球而來
十維空間讀後感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為什麼?
大腦真的會結冰嗎?

TAG:科學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