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節與唐朝文化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陝西?西安710062)

摘要唐朝時期寒食清明節是兩個重要的節日,也是寒食清明節發展變化的重要階段,這與唐朝社會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同時作為唐朝文化的一個栽體.寒食清明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文化內涵時今天傳統文化的流傳與發展有重要意義.關鍵詞寒食清明

儒家思想唐人精神面貌唐詩

寒食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節日之一,至唐朝時期。寒食節已經是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王冷然(公元692—725年)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蜡祭.而清明節是唐代時期才作為一個節日與寒食節一起存在的,因為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的前後相繼而合二為一。唐朝時期的寒食清明節俗已經大為豐富,比起前代,寒食掃墓已經記入禮俗的範圍,清明踏青遊玩之風也比較盛行,豐富的活動與情感則激起了文人墨客的創作熱情,描寫寒食的唐詩也成了這一節日的特點之一.

一、寒食掃墓與儒家思想

掃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稱墓祭、掃拜,這個習俗在我國起源甚早,寒食節增加掃墓、遊樂活動的準確時間。目前尚未見到明確的記載.但從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的記載,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並郊遊的習俗已經蔚成風氣並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22年)。朝廷發布了一道詔令,禁止民間「臨喪嫁娶」和「送葬之時,共為歡飲」,也禁止寒食節掃墓,更不許在悲傷地掃墓之後又歡快地郊遊:「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損,曾無戚容,並宜禁斷。」顯然朝廷認為民間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議的行為,是對亡靈、鬼神的不恭,是不嚴肅的、傷風敗俗的,與儒家道德體系相背離的。

唐朝時期雖然儒釋道三家並行,可是儒家思想仍然佔有主要地位。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來,儒學就一直在封建社會中居於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儒家思想觀念便在權力的支持下轉化為社會制度、法律、習俗,並通過傳播逐漸深入到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唐朝統治者在開國之初,就將儒學作為基本國策的態度。貞觀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富於謀略和遠見卓識的魏徵所撰『隋書?經籍志》的「序」表達了官方對儒學的基本估價:「儒之為教,大矣l其利物博矣!篤父子。正君臣.尚忠節.重仁義.貴廉恥.賤貪鄙,開政化之本源,鑿生民之耳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雖世或於隆,而斯文不墜,經邦致治,非一時也.涉其流者,無祿而福:懷其道者,無位而尊.」這種論述,表明了他們認識到儒學對於國家政事、教化,對於維護君臣父子之人倫關係,對於

樹立仁義忠信的社會風尚,都具有決定性的指導作用.而由孝悌觀念所構成的孝道是傳統儒學的立學之本。因此,儒學強調「報本返始」、「尊祖敬宗」,對祖先始終懷有崇敬感念之情,在寒食上墓的時候歡娛作樂就是對祖先的不孝、對亡靈不恭,更有違儒家的孝道,對社會教化有極壞的影響,因此政府會禁斷這些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的行為。

但是,民間習俗並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盛.所以。過了一百多年,到開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頒布敕令,准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並定為常式:

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撇儇訖,泣辭.食餘饌任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

但同時也規定掃墓之後不得就地飲食作樂「食餘餒任於他處,不得作樂」。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之中,情理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與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而在墳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間自古以來的習慣,雖有朝廷嚴令也難以禁除.

從此以後,寒食掃墓之俗更為盛行。後來,因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朝廷又頒布幾個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按大曆十三年(778)二月十五日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增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寒食上墓在制度上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肯定與支持,儒學所強調的孝悌觀念在這裡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切實的體現。

二、踏青遊玩所反映出來的唐人精神面貌

唐代的寒食之後就是清明,清明節最重要的節俗便是踏青遊樂.清明踏青的節俗來自於上巳節的祓災活動和寒食的祭墓風俗.每到清明節,春回大地,草木皆綠。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的大好景象,正是郊遊的好時光.因此人們不僅踏青出遊,而且遊樂期間還推出一系列的健身運動和娛樂遊戲,例如鬥雞、走馬、蹴鞠、鞦韆、打球等。

鬥雞是唐人喜愛的娛樂方式,每值寒食,人們總要提籠出

200

9年第6期安徽文學

戶.在大庭廣眾之中讓雄雞出籠搏鬥,爭強比勝。一時金距紅冠,振羽伸嚎,跳躍搏擊,場面十分精彩.寒食鬥雞之風遍及唐代社會的各個角落,就連軍將、諸王乃至皇帝本人都大為所好。『酉陽雜俎>和『全唐文>卷720陳弘祖『東城老父傳》就記載了軍將和唐玄宗好鬥雞之事.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民間寒食鬥雞之風在唐代可說是有增無減,日趨侈靡。

蹴鞠是我國古代傳統的足球運動。蹴,踢也:蹋,同鞠,球也.唐代蹴鞠所用的球,多用牛皮縫成,用動物膀胱做內膽並充氣使之更有彈性,亦有用布絨為球皮者。寒食時,人們往往把球裝飾得更加五彩繽紛,或帖上形色,或綉上花案,並且相互贈送。在朝廷,由少府中尚署負責製作球。寒食節進上,『新唐書?百宮志》就有「寒食、獻球」的記載,而皇家也每年保留著。寒食日.賜侍臣帖綵球」(『酉陽雜俎》卷1)的習俗.在民間,人們各持綵球、百花玩耍,形成一種節日標誌.

除蹴鞠外,唐代還興盛馬球運動,此即騎馬持杖打球,當時稱之為擊鞠、擊球、打球.從軍隊到民間,無不欣喜為之,構成了極為壯觀的體育集會。唐代馬球有場地。有規則,有雙方隊員,有取勝技巧,並體現出人的勇敢精神和整體配合.長安軍隊中有所謂「兩軍球會」,軍人們縱橫急馳,大比其藝,其場面{|山倒海,氣勢磅礴.而進士們則舉行「月燈閣球宴」,動作瀟洒從容,文質彬彬.皇家寒食內宴,也總少不了馬球的表演。由於馬球運動對於場地、人員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所以寒食擊鞠,多為朝廷、顯貴或軍隊所組織,民間僅是散騎閑打。大部分入都是作為觀眾而圍繞在球場四周。

鞦韆是唐代寒食節的又一重要標誌,並作為婦女的專項活動而顯耀一時,唐代鞦韆多用彩繩懸掛,高豎樹梢竿頭,眩眼奪目,故唐人又稱鞦韆為彩索、彩繩、紅索.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年間。每到寒食清明來臨,宮中都要豎立起鞦韆架,令嬪妃宮女們盡情玩樂.鞦韆運動悠雅和諧.飄然瀟洒,不象跳鞠和擊球那樣激烈,所以有唐一代,鞦韆深得廣大婦女的愛好,每值寒食,到處是鞦韆蕩漾,彩索飛舞,唐詩當中也有大量描寫鞦韆的詩句.

唐代清明拔河也是一項盛行的娛樂活動.清明節正是春耕播種之時,古人認為拔河有祈禱豐年、慶祝豐收之意.『隋書?地理志》記載:舉行拔河之戲「俗以此慶豐收,用致豐穰。其事亦傳至他郡」。正因如此,歷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宮廷民間,均甚流行.

上述各種娛樂活動,原是為防止寒食傷身而開展的,明顯的帶有體育因素.與其前代相比,唐代清明期間所開展的這些活動在全年都有,但是蛩I寒食清明期間最為興盛,一方面是因為統治階級的提倡與帶動,但更重要的是強大的國力與豐裕的物質條件才使唐人有這樣的條件和狀態.人們積極的參加這些多種多樣的娛樂健身運動,快樂地、情緒高昂地表達自己的熱情和精神氣質,擺脫了世俗的負擔,獲得了身心的愉悅.這些活動不但促進了人們體質的增強,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而且也是唐人精神狀態飽滿健康的表現.

三、寡食與唐詩

寒食和清明是唐朝重要的時令節日。寒食清明豐富多彩

200

的習俗與活動給給詩人們提供了直接的創作素材,觸動了詩人們的創作激情,留下了眾多的文學作品.有關於寒食掃墓的如:初唐通俗詩人王梵志「除非寒食節,子孫家旁泣」(『身如破皮袋》);盧綸的「人哭荒墳亦有花」(『寒食》):王建的『寒食行》寫到遠行他鄉之人在寒食的舉動:「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有關寒食

禁火、取新火的如:李崇嗣(一作沈儉期)鐮食》:「普天皆滅焰,

匝地盡藏煙」,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李商隱《寒食行次冷泉騷》:「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賒」.到了次日清明就要取新火,朝廷鑽榆木取火,然後分賜近臣,得到者會感到十分榮耀.韓僵的『清明日賜百僚新火》中有「火隨黃道見,煙繞白榆新」,史延、鄭轅、王濯等人也有以『清明日賜百僚新火>為題的詩歌。除了在清明賜火之外,皇帝近臣可以在寒食當天被賜火,如竇叔向的『寒食日恩賜火》寫出了寒食被賜火的感恩戴德的心理,韓翎的『寒食》則寫得蘊藉含蓄。有關寒食踏青出遊的如:『元氏長慶集》卷20(寒食日》云:。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來鷦『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塘庄》(『全唐詩》卷642)云:。幾度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歸穿細轉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全唐詩》卷25)這些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人寒食、清明遊樂尋歡的快樂情形.有關其他娛樂和體育活動的如反殃鬥雞的有杜淹『詠寒食鬥雞應秦王教》(『全唐詩》卷30):「寒食東郊道,飛翔竟出籠.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瓜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王冷然『寒食篇》:「花場共斗汝南雞,春遊遍在東郊道.」魏元忠『寒食應制》:「篤啼正隱時,雞斗始開籠。」(『全唐詩》卷46),還有蹴鞠、馬球、鞦韆等大量的體育活動都撥作為創作的題材,寫進唐詩里.

描寫寒食清明節的唐詩使唐朝時期的寒食清明影響更加擴大、感染力更加強大,寒食清明文化藉助唐詩這個載體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各個角落:而唐詩的參與也進一步提升了寒食清明的文化品味,突出了其人文性。從唐詩的角度來看,對寒食清明的描寫也使唐詩更加貼近民俗生活,拓展了其視野、擴大了其素材,使其更加為民眾所接受。

寒食清明節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根源在於唐代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展現出來的是唐朝發達的精神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寒食逐漸併入清明節中,到清朝的時候人們已經只知道有清明而不知有寒食這一節日了,而現代人的生活中更是只剩下清明掃墓的習俗了,恢復以前的節日習俗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適當增加新的內容,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而對舊的節俗作出一定的改革和創新對傳統的清明節的流傳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ll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粥7

f21【耒】壬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3】趙東玉沖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年第6期安徽文學

寒食清明節與唐朝文化

作者:作者單位:李文娟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陝西·西安,710062刊名:安徽文學(下半月)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09,


推薦閱讀:

李隆基登基後,他的哥哥睿宗的長子李憲下場如何?
玄武門之變,李淵的皇權是如何被兒子架空的?
同樣國都淪陷,明朝悲情滅亡,唐朝因為有他,挺了過來
唐朝張巡如果放在現代,大家怎麼看?
不良人真的在唐朝存在過么?

TAG:文化 | 清明 | 清明節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