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沒出息?是時候轉變你的育兒觀了!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文森特·梵高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更適合這個社會。孩子不善於與人交往,太過安靜都會讓家長擔憂。

你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嗎?

你會因為孩子內向、不夠活潑而焦慮嗎?

你會想辦法讓你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嗎?

那麼,是時候推翻你的想法了!

心理學的解釋:什麼是「內向」、「外向」?

當我們描述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用到「內向」和「外向」兩個形容詞。你真的了解「內向」和「外向」的準確含義嗎?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者榮格最先對「內向」和「外向」進行定義。

內向的人傾向於關注自我的心理狀況,有時可能對於參與他人的活動不感興趣。

外向的人則傾向於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於外部世界,並極可能對獨處感到無聊。

然而,儘管人有外向傾向或內向傾向,但沒有完全的內向者或者完全的外向者,內向者的內向傾向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才會顯現出來。

榮格之後,英國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則從大腦的生物學性質上來談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差異。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的大腦和身體被喚醒速度不同,閾限(外界引起有機體感覺的最小刺激量)也不同。

面臨同樣的刺激,內向的人過於敏感,會逃避過於刺激的情景。

外向的人需要從外界環境中得到更強更多的刺激,比如飆車、狂歡派對、體育比賽等。

為什麼說「內向」、「外向」沒有好壞之分

當前,我們正處在推崇社交和外向性格的文化環境中,成為一個「內向」的人似乎是可恥的。學校的小組合作鼓勵孩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喜歡一個人鑽研的孩子會被視為異類。家長也總是喜歡讓自己的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拿手的技藝、與親戚長輩熱烈交談。那麼,「內向」真的比「外向」低等嗎?

暢銷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蘇珊·凱恩致力於打破以上這種偏見。她當初選擇做律師,而非一心嚮往的作家的原因就是為了讓「內向」的自己變得「勇敢」、「外向」一些。但她後來慢慢意識到,性格內向的人並不需要努力讓自己顯得外向,因為內向的性格也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蘇珊·凱恩在TED演講時指出,

「世界上約有1/3~1/2的人是內向性格。真正的『內向』與害羞不同,害羞是對社會評論的恐懼,而內向更多的是對於刺激所做出的回應。所以,當內向性格的人處於更安靜的、更低調的環境時,才能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到最大。」

現在的一個普遍觀點是外向者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有領導才能。而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發現,內向的領袖比外向的領袖表現更好。研究顯示,最好的推銷員處於外向和內向的中間,因為推銷需要聆聽與說話並重。同樣,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師可以是內向者。

我該怎樣對待內向的孩子?

內向的孩子個性比較慢熱被動,對周遭事物十分敏感,需要較多時間適應新環境和嘗試新事物。那麼,身為家長,該如何對待自己內向的孩子呢?

不給孩子貼標籤

設想一下這個場景:

家長與孩子走在街上,碰到家長的同事、朋友或遠房親戚,對方跟孩子交談,孩子總是不能主動熱情地回應。這時候,你覺得場面有些尷尬,你跟對方說:「不好意思,我的孩子比較害羞內向。」

其實家長這麼說是不妥當的。在社交場合中家長使用這樣的辭彙形容孩子,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沉默的行為在父母看來是」錯誤的「、「不好」的,很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抗拒,從而更加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家長此時不妨換種說法:

「他/她只是比較慢熱」、「別看他/她不愛說話,其實他/她和熟悉的人聊天起來可能說啦」、「等他/她跟你熟了,他/她會跟你說很多事情。」

這麼說既能緩解尷尬的局面,又能安撫孩子。更重要的是,當家長這樣形容自己的孩子時,會逐漸接受「內向「不是缺點的觀念。

理解並接受自己的孩子

許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太過安靜、不善於與人交往而為孩子擔心,急切地渴望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長這麼做的前提是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孩子。你要理解,孩子的「內向」是因為慢熱,想要提高他/她的人際交往能力需要家長的「助跑」。

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要坦然接受孩子的「內向」性格並沒什麼不好。你可以鼓勵他/她積极參加活動、與人交流,但也不忘告訴他/她,一個人安靜地玩也沒關係。請記住,你越是想把孩子拉出他的內心世界,孩子會越躲的越深越遠。

為孩子接觸外界搭建橋樑

1.提前熟悉陌生環境

內向的孩子對陌生環境會有強烈的不安感,因此家長需要提前帶他/她熟悉新的環境。

例如孩子到新的學校就讀、剛轉到新的班級時,家長可以帶孩子參觀新的校園、私下見班主任提前溝通,了解班級同學、班規、校規等等,發揮「助跑」的作用。

2.事先告知孩子做準備

當你想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或者給孩子引見親友時,你應該提前問過孩子:

「舅舅舅媽明天來我們家做客,你剛剛學的舞蹈跳給他們看好不好?」、「爸爸的大學同學陳叔叔過兩天請我們家吃飯,你要記得跟他問好噢」。

孩子從中能感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把自己看成是家庭決議的重要成員,並且有了心理準備,比較容易發生行動。

切記:如果孩子還是不想當眾表演,家長千萬不要勉強。

3. 家長做示範

孩子的性格很容易受到家長性格的影響。

如果父母本身是不喜愛與朋友聚會互動、甚少和不太熟識的人交談的人,孩子就有可能同樣不愛與人打交道。

如果孩子經常見到家長與朋友聊天、幾家人一起外出遊玩,就會慢慢地從父母身上學會社交技巧。

4.邀請朋友來自家玩

內向的孩子不是在任何場合都拘謹,在自己家時往往會放鬆戒備。家長不妨在周末時讓孩子邀請自己的好朋友到家中一起玩耍,他/她會更加樂意與他人交流。同時,孩子之間的交往和成人世界一樣,也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孩子適應了在自己家中作為主人招待客人的情況後,也會容易接受到對方家做客的邀請。

5.給孩子留足空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有的孩子只有在家長在場的時候才變得內向,和他/她同齡人相處時卻非常活潑。這是因為有的父母喜歡佔據社交場合的主導位置,把孩子要說的話說完了、或是只顧著自己和他人交流而把孩子留在無人關照的尷尬處境中,沒有給孩子留出空間讓孩子展現自己的特點。

所以,家長在社交場合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談分寸,適時地安靜一會兒,把聚光燈交給孩子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小測試:你的孩子內向嗎?

你的孩子在內向-外向性格連續體中處於哪個位置?(你又在哪個位置?)對下列陳述,請以「對」「錯」做答(「對」指該項陳述在大體上符合你的情況,「錯」則相反)。計算答「對」的數目,參考分析便可知道你的孩子的氣質類型。

我的孩子:

1.一個人待在自己的房間或者待在她喜歡的地方能讓她覺得精力充沛。

2.如果一本書或一個課題讓他感興趣,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3.說話時討厭被打斷或者做課題時被打擾,極少打擾別人。

4.喜歡細心觀察一番後才參與遊戲。

5.周圍擁擠或者長時間地與人同處會讓他暴躁不安,疲憊時尤其如此。

6.傾聽時很專註,也與人有很好的眼神交流,但說話時傾向於不與人對視。

7.會保持身體靜止,表情不變或者面無表情,尤其是在疲憊或置身於一大群孩子中時。

8.有時反應遲緩、猶豫或比較低調。

9.需要時間思考才能回答問題,回答前可能還要先在心裡複述將要說的話。

10.與人交流時聽的比說的多,除非對話題有特別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環境又讓他感覺自在,他就會放開話匣子侃侃而談。

11.不誇耀自己的學識或成就,他可能懂得的比表露的多。

12.密集的日程安排會讓他無所適從,而不是充滿幹勁。

13.常輕聲說話,說話時有停頓,邊說邊想詞兒。

14.對自己的感知和想法、思想和情感以及內在的反應非常敏感。

15.不喜歡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

16.可能會讓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覺:在家或在其他舒適的環境里活潑健談,在別處卻悶悶不樂;第一天還精力充沛,第二天就萎靡不振。

17.同班同學對他的感覺可能是安靜、沉著、內斂、含蓄,或者冷漠。

18.善於觀察,有時能發覺別的孩子甚至是大人都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19.喜歡穩定一致,否則需要充足的適應期才會有上佳的表現。

20.課題或測試的截止日期讓他緊張。

21.感覺周圍發生的事太繁複時會走神;看電視或打遊戲時會走神。

22.可能認識很多孩子,但只有一兩個好朋友。

23.喜歡創造性地表達和安靜地、充滿想像力地玩耍。

24.從聚會或集體活動回來後,即使玩得很開心,也覺得非常疲憊。

統計答「對」的次數總和,如果結果是:

17-24:你的孩子氣質內向。學會如何幫助他保存精力是非常重要的。他有積蓄能量和在外部世界中明智使用能量的需要,這些他要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需要你的幫助。告訴孩子,你理解和接受他的氣質,這很重要。

9-16:你的孩子處於內向-外向性格連續體的中間地帶,兼具外向氣質和內向氣質,就像左手和右手都能用一樣。她有時會難以決定,到底該一個人待著,還是到外面去玩去。嘗試估計一下,什麼時間的外部活動能讓她精力十足,而什麼時候她又需要安靜獨處來恢復精力,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幫她安排最適合她的日程計划了。

1-8:你的孩子氣質外向。外部世界形形色色的活動、事物和人能讓他渾身是勁。努力使他保持繁忙的狀態,但也要讓他明白,休整和思考也是重要的。

 

如果你還是不能確定,你就問自己:他需要通過獨處(或與某個特別的人相處)來減少外界的刺激嗎?她在大多數時間裡藉由安靜地思考來恢復精力嗎?如果確實是這樣,他的氣質就是偏向內向的。內向的人並非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他們只是需要獨處的時間。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在壓力面前表現出退縮,那麼他也很可能是偏內向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精力充沛,總想著到外面去玩,而不管有沒有人和他一起玩,她就很可能是偏外向的孩子。

文章轉自:好未來(haoweilai-tal)


推薦閱讀:

放飛還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決定權在你手上。
李玫瑾:孩子6歲前,怎麼培養良好的性格、品格?父母需要做的都在這裡了
痛心!男孩被性侵,全因家長沒有做到這3點
BBunion早教:二胎時代 是機遇也是挑戰
大頭教育科技:高冷原來不是安迪的原貌,育兒專家的解析讓黃聖依淚目

TAG:育兒 | 內向 | 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