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體認太極拳之松---

《轉》 體認太極拳之松---太極拳的放鬆是有層次和質量的,求松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身上換勁的過程是從僵勁到柔勁,然後由柔勁到輕勁,再由輕勁到虛靈勁,虛靈至極則成虛無。從某個角度講,評論一個人的太極拳功夫,首先要看他放鬆的功夫如何.沒有鬆柔,就沒有太極拳特有的內涵與味道。根據本人幾年的觀察,發現相當部分的太極拳愛好者對放鬆的看法和體認各自不同,你說這樣的狀態是松,他說那樣的狀態是松。有的太極拳愛好者對松產生半信半疑,有的太極拳愛好者由於傳授不明或是練不得法,結果練了十幾年的拳,也只是練了一個松也是假松,柔亦是假柔,太極拳功夫一直都是上不了層次。為了有助於太極拳愛好者明辨與體認各個層次的放鬆,我把名家名師有關太極拳放鬆的資料和自已的體認,按每人的體認為一個自然段,整理如下,供同道拳友參考研練。1、楊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說:「只要周身鬆開了,氣自會沉下去,日久則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筆者註:松而能沉,沉而腳下有根是真松;否則,所謂沉而腳下無根是假松。用彎曲膝關節來降低下盤重心和身體高度的練法,不是松沉,而是下蹲;只有鬆開腹股溝,塌腰松胯,腳底受力,才是松沉而腳下生根。)……如感覺兩臂、兩手鬆軟軟、沉甸甸的,才是練對了,在這個時候,兩腳兩腿是很柔彈的,很紮實的踏在地面上,這樣子才對……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勻舒適了,便會感到掌心指肚之間發泡發脹,泡鬆鬆、脹鼓鼓的感覺,靈感無比……在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到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打人不入內,是松的功夫不夠,尚未松凈(筆者註:打人不入內,就是說自已擊打之勁力只在對方淺表皮肉上起作用,擊點較大而壓強較小,穿透力淺,對方感到表面皮肉有點辣痛;如打人入內,就是說自已擊打之勁力震過對方皮肉而透入骨里,擊點較小而壓強較大,穿透力深,如同鐵棒敲擊的切骨之痛甚為難受)」2、楊式太極拳名家鄭曼青說:「真松透了手要提起來時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運動時手就像在水中遊動一樣,空氣的阻力自己會感覺出來。」美國的史密施先生請教鄭曼青時問:「在練拳時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鄭曼青是這樣回答的:「知不知道是主觀的,而松不松是客觀的。我願意說,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松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踏實實的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鬆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果。」 鄭曼青大師有個叫龔作漢的學生,有一次問他老人家如何松法和松到什麼程度,鄭曼青回答說:「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1980年,武式太極拳名家郝少如在上海授拳講課時說:「肩松沉下來手指會發脹,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對的,還有肩鬆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要求的……腹松也要通過腰,腹松可使身軀全部肌肉鬆,松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松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再就空松二字來說,松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筆者註:意想兩手掌的中指尖松到地面),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空松一道做之後,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痴』。」楊式太極拳名家蔣玉堃說:「沉肩是鬆開肩頭,又稱松肩,使肩胛三頭肌出現一個低洼,能穩妥地安放一個雞蛋,這個標準經過一段鍛煉時間是能達到的……"松腰』兩字的提法比較籠統,應該說是"松腰肌』。因為腰部肌肉有司感神經,能夠自我控制,腰椎骨則不能,而單獨松腰又是做不到的,只有在胸肌、腹肌同時放鬆的條件下,腰肌才能放鬆。」楊式太極拳名家汪永泉說:「真能進入腕部鬆開階段,手腕會有較長一段時期感到不吃力,甚至連提一暖瓶水亦覺艱難。待內氣貫足之後,腕內勁不僅能恢復,還會比以前有所增強……在運用內氣使全身放鬆時,可以想像內氣通過小腹,經兩腿內側微前下行,過內踝到達足心湧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側上引至兩胯,並且以意導氣,向四周散去,想像其形成一個直徑約一米左右的氣圈,胯在氣圈之中。散的過程可以比喻為石頭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紋逐漸散開。」楊式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在《也談太極拳的松肩》一文中說:「在意念的引導下,讓臂與肩象鬆脫開了似的,這樣,當身腰轉動時,讓轉動所產生的離心力去牽動手旋轉;當身下沉時,讓地心吸引力去引動手沉降;當身腰前進或後退時,讓前進或後退的慣性帶動手的向前或移後;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尚應藉助地對腳的反坐力,讓這個反坐力由腳而腿而腰傳遞而手。身勢的進退、升降、旋轉均應如此,不然就會懈。要做到松而不懈,這是關鍵……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也是手(上肢)的虛實變換的需要……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在許多場合還有助於立身中正。」楊式太極拳名師郝明之說:「在起式兩手下落時,兩臂有類似螞蟻爬動,到達手掌和手指,或有漲、麻、熱的感覺(筆者註:每個人對氣的感覺可能都會有點差別,不要控制這些感覺,也不要強求,讓氣感來去自由,你靜靜的練拳就好了)。二是兩臂左右滑動或上下起伏時,好似扯著皮筋,有對拉粘連的感覺。三是有似水的阻力和浮力的感覺。如在水中游泳,兩臂來回擺動,覺得水的阻力和浮力,猶如在水裡邊按著葫蘆,下按時有頂力,抬手時向上浮力。四是空氣的阻力,在悶熱無風的夏天,穿短袖衣練拳時,兩臂左右擺動或上下起伏,有絲絲涼風的阻力。」 同時郝明之還客觀的指出:「有的人練拳練了幾年或十幾年,甚至於幾十年,渾身都是硬勁、拙勁、僵勁。有的只感覺到手麻、手漲、手熱,其它的感覺都沒有,那是還沒有鬆開或松得不夠,我認為這是由於傳授不明,或是鍛煉不得法。」1993年,我在成都體育場看恩師林墨根先生演練拳架,他老人家盤拳有如流水行雲,連綿不斷,上盤輕如風吹楊柳,下盤穩如盤石。他越練越神采奕奕,面部、手掌越練越紅,尤其是手掌又紅又脹。過後我問林老師:手掌為何變得這樣紅?他老人家回答:是練拳時周身松凈,松得均勻,松得一致,使經脈通暢、氣血流行無阻所致。當時為了抓緊時機,徵得林老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他老人家示範松腰塌胯發勁時骨、筋、皮肉的變化,你不摸就不知道他動作時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皮肉鬆開墜落、筋和骨鬆開與虛實變化的具體狀態。比如:不少太極拳師用類似動作發勁時,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的皮肉是緊張結實的,或是雖然皮肉不是緊張結實,但皮肉沒有鬆開墜落感,原因是他們動作時不夠松,內勁不足,拙力較大。林健先生在《太極拳宗師褚桂亭》一文中說:比如練太極拳要沉肩垂肘,節節松的要領,我就不懂。如怎麼練才能做到一個松字。禇老師就說:「你在面盆里洗手,洗完後手拎起來,兩手往下一甩,把手上的水輕輕甩掉,是嗎?」我點點頭,老師又問:「你甩的時候用不用力?是不是很用力的甩?」我回答:「不用力,這樣輕鬆地一甩就行。」我做了個很自然地甩水的動作。「對了!就這樣輕鬆自然,這時候你的肩與肘都是垂下鬆開的,都是放鬆的,只有手腕抖動,手腕松而有彈性,有這種感覺就對了。你再試試故意用力的甩。」我試了試,感到動作很僵硬,便回答說沒有這樣甩手的。老師又說:「教你練太極拳不要用力氣,要放鬆,就是這個道理,你回去要反覆對照,自然輕鬆的與故意用力的兩種甩水感覺,仔細琢磨,會味出太極拳松的道理。」禇老師就是能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性,能用理論指導練功,又能把複雜的東西用簡單明了的話點撥清楚。禇老師用形象生動的例子來解釋松,松與勁,與鬆散、鬆懈的複雜關係。他問我:「你有沒有用手摸過湯婆子(銅質容器,灌開水取暖),去試試燙不燙?」「試過」,「你的手是怎麼伸出去摸的?」我做了一下伸手的動作。禇老師又說:「你手伸出去叫做探、探聽。這時候你注意點不在手上,而在湯婆子上,手是不用力的,很放鬆的。當手剛碰到湯婆子就立刻收回,反應極快,但冷熱已經知道,很靈。這就是口訣中重要的四個字:"輕出重收』。如果,手很用力的伸出去,手上的肌肉是緊張的,手的反應反而慢和僵,手的感覺就不靈,手弄不好會燙痛。但是,手懶洋洋的伸出去,雖然手也是松的,但碰到湯婆子後仍慢吞吞收回來,手也會燙痛的。所以,沒人會用這兩種方法去試。而懶洋洋的松,不是真正的松,是鬆散、鬆懈。練拳、尤其是推手,聽勁、懂勁,要的是松而靈,不是鬆懈。」武當趙堡太極拳名師何俊龍說:「松靜則皮膚、血管與全身肌肉極舒展,而使汗腺的分泌排泄順暢,使體內的呼吸與循環、傳導與蒸發有機地結合,從而達到在夏天習練時越練越涼爽的感覺。」從中醫方面來說,夏季屬火,火氣通於心,火性為陽,所以,夏季的炎熱最易干擾心神,使心情不寧,引起心煩。而心煩就會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會加重心的負擔。如練拳時做到心靜體松,靜則生陰,故有陰陽協調,所以自然涼爽。本人愚鈍笨,練了十幾年拳後才有這種感覺。吳式太極拳名家祝大彤在談到周身鬆柔的檢查時說:「練拳行功兩腳有騰虛的感覺,兩手不管虛實手,均有扶物感……對方摸你,在接觸前,對方面前空間有阻力感,呼吸略有憋悶,接觸後,腳下站立不穩……如何檢查你的太極鬆柔圓活性呢?例如你的關節被對方拿,此時常人的反映是以力反抗或逃跑。被對方拿住,逃跑是不可能的,反抗也是無益的,只有按對方的意志,或蹲、或跑、或倒、或彎腰認輸,任何用力於事無補,只有失敗得更慘,不信可以實驗。而具有太極陰陽變化中的靈活性可以解困。解困的方法是你成年累月,一秒一分的修鍊,從腳到手大小關節一節一節的松……請一位同道好友對你推、拉聽勁,一切來力都作用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的周身上下內外仍處於僵緊的狀態,還須在拳法上去修鍊。修鍊一段時間後,雙方各搬對方的反關節,所用的勁力在對方關節部位失效,證明你的周身具備了陰陽變化中的靈活性。」 祝大彤在談到如何檢驗松肩時說:「檢驗他人,請以兩手抓住對方一隻胳膊,往上托舉對方的肩。對方的肩上去了,對方隨你的端力往後仰,證明肩未放鬆。相反,用力端不起對方的臂,此時,你的腳很穩地站在地上,也證明對方的肩不松,以本力支撐著。如果端臂者端不動對方的臂,有上浮感,腳下漂浮不穩者,證明對方的松功有一定修養。」楊式太極拳名師王建業在《松則沉》一文中說:「前輩大師已為我們指明一打練習太極拳放鬆的檢驗標準,松的標準,是看你有沒有沉,松得愈徹底,沉勁也愈大,有了沉,你的松才是真松(筆者註:松肩墜肘,氣沉丹田,松腰塌胯,松到腳底,身體便會產生沉的感覺)……我和林文濤老師在練習太極散手時有如下體會:搭手極輕,如蟲爬,用意接,全身意氣布滿,搭住即沾,與對手相連,攻不進,逃不脫,技藝差者,心知肚明,細心體會太極散手之神韻,對散手中的松理解更上一層樓。」有位太極拳明師在《如何鬆開肩關節》一文中說:「肩關節真正鬆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手臂抬不起來,就像脫臼了一樣,酸痛難楚,而且用不上一點力;說白了就是手臂不敢動彈了(筆者註:肩關節的骨與骨之間縫隙會因此而拉大,連結骨與骨的韌帶會因此受力,而一般人很少有機會讓韌帶有被拉扯的機會,所以會感覺很不舒服。),這就是肩關節鬆開時的現象,不用害怕的,經過十天(筆者註:每個人的生理結構和練拳投入程度有所差異,這個不舒服的、酸痛的感覺,會使有些人超過十幾天才能減輕乃至消失。)左右的時間一切恢復正常,到這個時候你就能體會到上肢有松、沉、靈的感覺;兩臂就像掛在肩上一樣,你的意念一動手臂就自然而然的上提或下沉,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尤其在練太極起勢的時候,這種感覺最為明顯;每一動都是那麼的自然和諧,沒有一點矯揉造作。」吳式太極拳名師馬多瑞在《吳式太極拳之「松」》一文中說:「推手是對拳架的檢驗。很多人在盤架子時還能松下來,但與別人搭手時,對方一問勁,自己先是本能地一頂,然後再放鬆,豈不知這一頂已犯了大忌,這就是假松。還有的教太極推手的書上講"接手先微微用力棚住,再行走化』,殊不知若是遇到水平低於自己的推手,如此接手雖不算妙手,卻也可以獲勝。若遇高手,你微掤之時,對方之意力已透你骨內,哪還有走化的餘地。照此練下去,最終也只能練個中等水平。真正的高手應該是問不出頂勁的,而是避開鋒頭,在對手意力微弱的側背將力填進去。當然這要練至知一指之虛實方可。這裡主要是在說松。當對手用力時能不頂、能在不破壞松的狀態將對手化開,就算有了進步。但遇到更強大——些的對手,其意先透過你的層層防線直指你的重心,你松的功夫已不能承受其重力,又僵了,不能運轉了,前俯後仰,立腳不穩,就要再松,要像一條裝滿沙子的麻袋,沙子很細很均勻地自然向下松沉,周圍越刺激越搖晃就越密實。練拳練到了能承受來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靈活運轉時,就有了一定的內力了。很多練習推手者是一松就懈;虛領頂頸、節節貫串、支撐八面等等都沒有了。吃了虧,不尋查自身的毛病,卻認為是松之過,便用力使僵勁想撈回來,在僵滯和散懈之間左右搖擺,把握不住"恰到好處、無過不及』的尺度,這就是太極拳"十年不出門』難以致用的一大關口。」孫式太極拳名家支燮棠說:「所以尚柔(不同於軟),不尚剛強,要虛不要堅實。不妨作一個試驗,孰優孰劣,當場分明,假使有一個人全身用力,又剛強又堅實的站著,由另一個人將他抱起來,這時就請記住他的體重,放下來後,仍由前一人站著,此時一點不要用力,四肢軟綿綿放鬆,,兩胯亦放鬆,兩膝略彎,仍讓前所抱起的人將他抱起來,這時就可以辨別出來,虛柔比剛實為重。而太極拳之所以主張要虛要柔的道理,不是就因刃而解了么?」我在《體悟太極拳六松》一文中說:「如當你盤拳架時,你也許會聽到或感到肢體的骨節發出「喀喀」聲響,這可能是表明你肢體正在變得鬆動、靈活的信號。處於拳勢動態和靜態的身體放鬆到位後,於實的一部分身從頭到腳趾都感到非常沉重,似乎這半個身子都要陷入地下;於實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著沉甸甸的感覺。於虛的另一部分身從頭到腳趾則有著輕盈的感覺,於虛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著像羽毛一樣輕飄飄的感覺。」 在練「摟膝拗步掌」的貓行步時,後虛腳彷彿從泥沼里拔出一樣,相當吃力,這是實腳松沉與虛腳胯根放鬆的體認。在練「左倒攆猴」 變「右倒攆猴」時,「左倒攆猴」的半馬步是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變換時右實腳從上往下松沉,同時左虛腳從下往上松提(按動作過渡,左虛腳上提,腳趾點地,腳跟離地,接著左虛腳走弧退一步在左側後),這一沉一提好象是天平稱砝碼,是聯動沉提的。如果一沉一提脫節分開,那還未能松好。有些人以為肩關節繞轉運動時阻力較小就是松肩,其實這是叫肩關節靈活,是活肩,不是松肩。值得注意體認的是:肩關節相對好松,肩胛骨相對難松,肩胛骨鬆開沉下才叫松肩。當肩胛骨鬆開後,兩手臂才能相通。另外,如松肩求得肩井穴與腳心湧泉穴的上下貫通,還有助於下肢沉實穩固的功效。去年十月中旬,恩師松緒金先生在北京家裡示範演練太極起式,雙手上提了要往下松時,松老師叫我輕輕地摸他的後勺、頸、腰、臀、大腿、小腿、腳跟,我感到他老人家身後在肌肉如棉花的狀態下有一小股氣從上往下緩緩流動。松老師說;只有氣松,才能氣遍全身,而無滯重之處。太極拳名家吳圖南老先生說過;第一階段要松筋骨,第二階段要松肌肉,第三階段要鬆氣。哦,原來是這樣回事。
推薦閱讀:

淺談陳式太極拳中國太極網
孫式太極拳
武當三豐太極拳108式拳譜
引用 孫氏太極拳修習要訣
陳氏太極拳的周身規矩---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