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法家式崛起

作者:信力建

北京與上海有大學近日流傳中央推出課堂「七個不要講」的禁令,那七個片語都是外來詞,亂髮禁令當然不好,但也不是不用外來詞就說不話來。日本近代對中國影響巨大,那些外來詞多半通過日本中轉進入漢語,連同對中日兩國的近代史,也多半用外來詞描寫。這篇短文嘗試用中國古典概念替代外來詞。

甲午戰爭至北京政變,精確地說就是1895年至1924年這三十年,日本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日本倒不像後來的蘇聯那樣,不惜血本地干涉中國內政,而是中國人痴迷日本模式,主動去模仿。晚清發生的很多重要事件都可以在日本找到先例,比如戊戌變法對明治維新,預備立憲對明治立憲,但是很可惜,日本把路帶歪了。這不能怪日本,只能怪當時的中國人缺乏判斷力,現在也沒有比那時改善多少。

滿清二百多年江山社稷斷送,就因為盲目學習日本。科舉制度是公務員准入制度,沿襲一千多年,行之有效,只因日本沒有,就被廢除,結果青年才俊從此與朝廷離心離德。其實日本是因為群藩自治,管轄範圍狹小,典型的熟人社會,不必以科舉遴選官員。晚清預備立憲,立憲黨人等著報效國家,結果朝廷圍繞攝政王搞了個皇族內閣,把立憲黨人得罪光了。1907年日本鐵路順利國有化,導致滿清皇族內閣對收回民營路權不可理喻的自信,二百多年江山社稷由此斷送。當時的中國國民遠比日本國民開化,疆域廣闊,政治權力必須比日本更多向國民開放才對。

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的社會形態與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差不多,也就是孔夫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三百藩相當於諸侯,德川氏的江戶幕府,相當於霸主。天皇相當於東周天子,地位崇高,但徒有虛名。三百藩藩主叫大名,大名分為三類,與德川同姓的叫「親藩大名」,類似於魯、衛,從德川氏分出去的姓,叫「譜代大名」,類似於吳,歸順的叫「外樣大名」,類似於宋、楚。三者領地互為交錯以達到監視「外樣大名」的目的。諸藩藩內自治,大名與幕府的關係以輪值和朝覲相維繫。大名爵位和封地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大名以下,分士、農、工、商四種身份和職業,恪守其等,世代相襲。

日本國民性由兩種反差極大的品性構成,武士道和町人根性,約等於孔夫子所說的君子與小人。日本有句諺語「花數櫻花,人數武士」,說明武士階層受到普遍尊崇。武士講求忠孝信義,舉止儒雅,舞文弄墨,又嗜殺尚武,甚至以試刀為名,無故砍殺路人。町人是日本人對城市商人、手工業者的統稱,町人道德亦要求仁義忠孝、安分守己、儉約生活、群體團結,但是町人精於算計,而顯得唯利是圖、小氣吝嗇、偏狹固執。

江戶末期門戶開放,歐洲工業品進入日本市場,打亂了原有的分工體系,社會等級和倫理受到挑戰,民怨紛起,一些強藩大名不滿對幕府的門戶開放政策,喊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薩摩藩和長州藩這兩個攘夷派強藩先後在對外戰鬥中吃了虧,轉而「師夷技」,他們地處日本西南,鄰近上海和香港,具有地理優勢。西南強藩夷務領先於幕府,但更主要的是由於發展夷務而引發內亂,使其藩內率先完成了社會重組,町人崛起。西南強藩靠武裝起來的町人階層推翻了單靠武士支撐的幕府統治。

幕府末期的社會演變過程與戰國極為相似。戰國時代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也是一個東西方交融的時代。波斯帝國崛起,使祆教影響了猶太教,亞歷山大東征的結果是佛教藝術希臘化,佛教又影響猶太教產生基督教。春秋時代齊桓公和秦穆公兩次西征,同樣促進了文化交流,吠陀教影響了老莊,伏羲女媧傳說源於希臘神話,「九州」源於印度,「陰陽五行」源於祆教,墨子學說源於希臘哲學。孔子痛感外來文化衝擊之下禮崩樂壞,開始系統總結傳統文化。孔子還講究君子和小人,僅過兩百年不到,孟子就很少提君子小人了,說明士人與庶民身份已經模糊。

戰國時代身份模糊造成天下大亂,社會一亂心態必然急功近利,秦國以急功近利的法家理念一統天下。幕府末期崛起的西南強藩,同樣是靠法家理念一統日本。明治立憲不是英式虛君立憲,而是絕對君主制,歐洲人叫馬基雅維利主義,或者叫軍國主義,重農(工)抑商、控制思想、先軍政治……既然內容、實質與法家大同小異,為什麼不用中國故有概念呢?

秦代暴起暴亡是法家急功近利的後果,自此以後法家挨了兩千多年罵,儘管還有人拿法術來經世致用,但是不敢以法家自居。清代末年的青年公知一看就明白日本所謂歐化,搞的其實是法家那一套,或許不是不知道法家之害,但是羨慕妒忌恨壓倒理智,為了替法家正名,於是紛紛批儒批孔。

等到一戰開打,老一輩公知知悉歐洲文化之後患無窮時,五四青年接過法家旗幟,把中國社會弄了個底朝天。只是法家臭名遠揚,換了洋名,其實一直是法家當道,一直在批儒批孔。日本的法家式崛起也沒有好結果。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挑起的甲午戰爭,勝得僥倖,如果滿清不是對外綏靖的李鴻章與慈禧當權,光緒不批和約,堅持打下去,日本很快就會被拖垮。日本利用俄國國內政局不穩,挑起日俄戰爭再次僥倖獲勝,但是把甲午戰爭賺來的賠款賠得精光,哭喪著臉簽了和約,從此二十年不敢言戰,一心一意求發展,全心全意搞建設,史稱「大正民主」時代。即便如此,1920年代日本國民生活水平也不高,日本女人興高采烈嫁給中國留學生,日本男人累死累活到中國謀生,開荒種地、打仗當炮灰什麼活兒都搶著干。外國人偷渡日本男盜女娼那是後來很久的事兒了。

大正天皇是著名的弱智,智力正常的昭和天皇讓日本的法家體制再次發動起來,最後終結在美國人手裡。如果回到1945年至1947年這段時間,誰會說日本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1945年以後的日本才是真正崛起,法家被徹底摒棄。而別國始終堅持走有日本特色的法家道路,一路走到黑。

  

推薦閱讀:

2017冬季日劇首輪觀感(1月底),你想追的還有多少部呢?
有些人認為日語太過含糊不清,因此不適合邏輯思考。這種看法對嗎?
姜文是否有所謂的日本情結?
怎麼看待嘲笑日韓「沒有自主國防」「認美國作乾爹」之類的言論?
日本國內怎麼還會有一個稱為中國的地區呢?

TAG:日本 | 法家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