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大圓滿前行》第21課筆錄

(2016-06-10 21:58:17)標籤: 轉載分類: 大圓滿前行廣釋輔導(生西法師原文地址:《大圓滿前行》第21課筆錄作者:智誠堪布

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游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華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前行是進入大圓滿正行之前必須學習和修行的殊勝法要。大圓滿修法主要是如實證悟、如實現前一切有情本具的佛性,這個修法本來很高,所達到的境界、狀態也很高,很圓滿、很殊勝。我們當中可能有一部分佛弟子已達到了很高的標準和層次,但還有很多佛弟子的層次並不是很高。為了讓心達到那樣的高度,我們必須修學前行。首先,《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是我們要學習的佛法內容。對沒有學習過佛法的人而言,前行裡面教了很多關於佛法的知識、讓我們了知佛法的很多殊勝觀點。學完前行,我們會對佛法本身有整體的認識,這是學前行的第一個必要性,即通過學習抉擇見解。第二,前行是我們要修行的內容。通過學習生起了「見」之後,應該修行和安住,也即前行所講的內容是我們修行應達到的狀態。我們要從輪迴中凡夫庸俗的心達到大圓滿的狀態,還有很多路要走。怎麼樣才能和大圓滿的狀態完全相應呢?要通過不同階段的修法,相當於上摟梯,逐漸達到這個高度。我們的根基沒那麼利,必須次第修學,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學,每個階段都不難。如果讓心一下達到很高的高度,我們絕對做不到,非常難。「修行次第」的意思是指,每一個次第其實都不是很難,只要把前面的次第學好、修好了,後面的次第都可以操作。修行不是講一個很高的道理,但根本沒辦法達到或企及這個標準。如果沒有可操作性,這個修法就不是殊勝的修法,這個教育也不是殊勝的教育。有時我們覺得佛法的某些修法太高了、達不到,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過前期的修學,否則我們會發現,境界並非遙不可及,一定可以達到。要達到這「遙不可及」的境界,需要次第修學、逐漸上升,這是次第的第一層意思。另一層意思是指,所謂的次第都不太難,尤其是剛開始修學的次第不難,比如要從一樓到二樓,每個台階有15厘米或20厘米,只要你願意走,肯定可以走到二樓,不是很難。但是一下從一樓到十樓就太高了,達不到。總之每一個階段的修法都不是很難,都是我們必須經由的次第。為什麼我們要次第修學、要從前行修起呢?如果不從前行修起,比如從五樓開始走,即使走也達不到,本來我們的狀態在一樓,從五樓起修肯定不行。有人說,我要立即從空性、菩提心開始修,如果前期的修法在內心當中沒有達到的話,菩提心的修法對我們而言還是太難了。初地菩薩「布施到彼岸」,二地菩薩「持戒到彼岸」,這些高標準的境界是怎麼達到的?菩薩也是從凡夫人一步一步經由這些修法次第達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盯著這些很高的境界,馬上就想要達到,其它的甩到身後根本不用管,如此則永遠也達不到。我們要希求這些高境界,但是要著眼於「現在我應該做什麼?」首先要做的,是大恩上師經常講的聞思佛法,對佛法的教義必須全盤了知,知道修學是怎麼回事,現在我在什麼階段,我應該怎麼做。好比去一個地方旅遊,旅遊圖提供了整個旅遊區的全盤規劃,有多少景點,最高地方在哪裡,標識出你當前的位置,我要怎麼過去,有多長時間的路,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景。之後就清楚怎樣規劃時間、體力,心中有所了解了,就決定走這條路。心中有準備的話不會匆匆忙忙,也不會覺得沒底。佛法的聞思就是這樣,首先提供一個大體的修道次第:修行佛法是怎麼回事?什麼叫成佛?什麼是利益眾生?成佛的要素是什麼?比如,我們學完大圓滿前行的引導次第後,大概知道應該怎樣做,明白自己當前的位置。如果是在最低的位置,這些修法我都要做到。我要從此岸到彼岸,慢慢地走過這個階段。大恩上師經常教導我們要好好地學,其實也是觀察到我們大部分人的根基。我們要好好地學,認真做、慢慢做,前行的四加行、五加行一定要修。每一個修法都有其必要性,這一期的修法達到標準、畢業了,可以進入下一期。如果不經過上一期的標準,強行進入下一期,可能學不動就會慢慢下來,或者被校方勒令退學、補課。佛菩薩們、大恩上師這些有經驗的修行者,以他們的智慧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他們屬於什麼程度?他們是佛法領域的專家(世間上也經常講專家,這個詞有點濫用了)。每個領域的專家對本領域的東西非常熟悉,絕對比門外漢熟悉得多。如果是一個合格的專家,他會告知他的經驗,我們聽受的話會少走很多彎路。佛菩薩和上師們是解脫方面的專家,告訴我們:你這一階段應該學什麼、修什麼。他們給出的建議和修行方法對我們而言是無比寶貴的財富。有人說:「我不用管,我自己找一個適合的修行方法」,你找到的東西可能符合分別念,但是不符合解脫道(你可以相順自己的分別念制定一個所謂的修行道路,但是分別念製造出來的東西不適合解脫)。所以我們一定要聽已經解脫的人——「解脫專家」的建議,慢慢地聞思、學習,的的確確能減少修行的許多違緣。但不意味著沒有起伏了,因為我們內心當中還會有很多障礙。如果依教奉行,依靠這些有經驗、悲心、智慧的解脫者們提供的修行建議、指導,認真地學習、落實的話,我們也能達到他們的標準。世間上的人達到一個很高的標準後,害怕別人超過他,他就會保留或者故意誤導你,因為一旦你超過他了,他的飯碗保不住、他的權威會失去。因為缺乏悲心,他不會告知他的經驗。但是,佛法的大師們的智、悲、力齊全,他們的悲心很早就開始訓練了(就像我們剛入門開始學佛的時候,上師們就說:「你要訓練悲心」)。悲心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利益他人,放棄自己的利益而利益他人。剛開始入門就訓練,一旦訓練成功,他的悲心很強烈,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利他。所以有朝一日他掌握了解脫的法要,怎麼可能保留呢?他一定會一心一意地給你傳講,而且講的東西都是正確的,不會有世間人「保留」的問題。中國很多醫生有絕技,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有些學武術的人也是「這一招我不能傳」,很多行業都如此。為什麼?悲心不夠強烈,沒有訓練過悲心。他也許有一門技藝或智慧,但沒有悲心。另一方面,僅有悲心沒有智慧也不行。我的悲心很大,我想幫助眾生,但是沒有錢。這麼多災民都要救助,很熱切地想幫助他們,但是我沒有能力、沒有錢也不行。有錢又有悲心、又願意做的話就很好。上師們具有這樣的智、悲、力。既有很殊勝的智慧,知道解脫是怎麼回事以及弟子應該修什麼法;又有悲心,孜孜不倦地告訴我們應該學這個、學那個。我們如果聽話,好好地依教奉行,很快就可以上路。所以這些引導都很重要。如上所述,次第的每個階段都不長,都可以操作。我們不能一下到很高,要依次第「慢慢走、快快到」。如果你想跑得很快,反而會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所以應循序漸進、細水長流。而且認清楚自己當前的狀態很重要: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現在在做什麼?要反覆問自己:我現在是什麼?是凡夫人,我的目標是要解脫;我現在做的事情符合解脫道嗎?不符合解脫道。我們每天這樣反問自己:我求解脫道花了多少時間?很多無意義的事情做了嗎?造罪業的事情做了嗎?聞思每天多少時間?念咒多少時間?打座多少時間?一問自己,就會發現很多地方需要調整。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慢慢地使自己的心和解脫道相應,要好好地了知和學習次第,四加行中的每一個都要好好地落實(大恩上師經常提倡四加行、五加行很重要)。另外,光修完了也不行,有人說:「反正安排的這些次第、多少個實修法我都修完了」。修學是逐漸在觀修當中生起感覺,修完了沒感覺還要第二次,再沒感覺還要第三次。當然,第一次不一定有感覺,或者一年、兩年不一定有感覺,修行就是不斷地試驗,不斷地失敗,從失敗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修行經驗」的意思是做了之後總結出來的、慢慢把心調伏的竅訣。我們會說:「上師,您給我傳個竅訣」,但上師傳的竅訣畢竟是他自己安住的經驗,不是你的經驗。他可以給你講,但關鍵是你要了解,而且要去做,當然不一定馬上就能做到。好比老司機教新司機開車,他有很多經驗,但你的層次跟不上,這些經驗在你身上用不了。只有他把總的原則告訴你了,然後你慢慢去做、慢慢去開,到一定的時間你就會像老司機那樣熟練。很多所謂的經驗需要自己去做才有用,但如果要把很多學到的經驗變成自己的東西的話,有時還要自己反覆做,不管自己修得好還是不好。有的人說,這一座我修的不好或者我這個月修的不好,感到很沮喪,這沒什麼必要的。修行的經驗就是不斷地投入很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去觀修、磕頭等等,做的時間長了,慢慢地心就會和這個法相應了。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學習,另一方面要修。修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地去落實,前面的基礎打好了,後面的修法就會順理成章,只要運用這樣的方式就能相應。如果前面的基礎沒打好,雖然後面的境界很高,但是我們現在的心還處在很低的狀態,很高的法調伏不了我們的心——心和法相差太遠。我們今天學的是什麼?是暇滿人身當中的十圓滿,前面我們講了五種自圓滿,現在學的是五種他圓滿。佛已出世、佛陀說法、佛法住世三個引導已經學完了,觀修的時候就要在這個方面觀修。佛陀出世很難得,為什麼難得?前面也講了佛陀出世需要眾生的福報,還有很多的因緣。佛陀說法、佛法住世的條件其實也是很難得的。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引導文當中的意思反覆地去觀修,這裡到底講了什麼?講這個意思和我修行有什麼關係?我們要去找這個點,找到之後就契入修行的扼要、核心,然後就開始找到感覺了。找到感覺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這裡面圓滿要具足的確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這個法的條件要具足是很困難的。學完三個引導之後,我們還要反覆地去思維,打破增益、損減,生起定解。然後要觀修佛法住世,或者按照前行當中所講的詞句去觀修,還有在《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密宗的實修法去觀修。己四、自入聖教:今天我們學的是第四個他圓滿——自入聖教。這裡面主要還是說外在的因緣為主,自己進入這個聖教當中,這個屬於緣分圓滿。在這個引導當中是這樣講的:儘管聖教存住於世,但如果自己沒有步入佛門,那麼,自相續依然不能得授正法和教法。就像太陽雖已掛在空中,但對盲人來說無利無害。或者到了海邊自己不飲水,則無法解渴一樣。這個就是總說。前面我們說了佛陀出世,然後佛陀說法、所說的法還住於世間,這三個條件都俱全了。但是這個條件具足之後,自己和聖教之間的緣分還要建立起來、要圓滿。為什麼自入聖教很重要呢?華智仁波切所說的聖教現在到了三千五百年、接近四千年的時候。雖然世間是在往下行,但是這種聖教還是很圓滿的、教法還沒有隱沒。儘管聖教傳住於世,自己還要步入佛門。「但如果自己沒有步入佛門,那麼自相續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證法」,現在世間很多人還是不能接受佛法。我們反覆講這個問題——地球上七十億人當中能夠接觸聖教、進入佛門的非常少,大概三、四億左右,其中還要排除很多只是掛著名的(即便是掛了名的,只要皈依了也算是進入聖教)。阿底峽尊者也說過:「內外道以皈依別」。皈依了也算是佛弟子,雖然再進一步觀察的時候,還要刨掉一大部分。但只要對三寶有信心、做了皈依,這個從最低標準來講也算是進入佛教了。但是即便進入佛門有五億,還有六十五億這麼多的人都沒有辦法接觸聖教,這說明接觸聖教需要很大的福報、很大的因緣,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的。有些人進來了又出去了,你說有沒有因緣呢?有一點因緣,但因緣不夠、福報欠缺,所以他沒辦法在這種能給我們帶來最大利益的教法中長時間留存。在這個教法當中留存的越時間長、學習的時間越長,調伏心的力量就越大。有些人有些因緣,但是內心當中的福報還不能支撐他長期的聞思修行。所以有些人皈依了佛門一段時間,因某種因緣就退失了;有些人修行佛法,在學會當中學習一兩年就退失了。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因緣,有的時候我自己在看到、聽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也在想,不管怎麼說他在這裡學習了一、二年,也是念過一些佛,相續當中也種下了種子,以後這個種子是會成熟的。短時間來講會損失很大,從長遠的方面來講,他總有一天會因為這個種子生根發芽而獲得解脫,有的時候這樣想一想會好受一點。有些因緣就是這樣的,這個沒辦法。有的時候我們盯著眼前,看到這個人破了戒,覺得他太可憐了,情緒陷在這裡面出不來。有些道友就會有很深的自責,是不是我沒有管好、沒有幫好導致他們退失?有點自責心也對,但是不用過於自責,眾生的福報因緣就是這樣的,福報不夠就退失了。如果想長遠的利益眾生,我們就會有某種程度的釋然,就會把這個問題放下、發個善願:不管他聽了一堂課也好,還是見了上師一面也好,反正是種了因緣,雖然種子暫時沒辦法成熟,但在以後都會成熟。這個在《賢愚經》很多教證公案中是得到支持的。這些佛菩薩有很深的願力,只要你和他結緣了,他永遠不會放棄的,慢慢地依靠種下的結緣種子,引導你逐漸地調伏自相續。但是對我們來講,尤其是現在一定要學,因為現在我們學這個教法很不容易。比如說我們的福報先天不足,有可能退失、也可能不退失,但是學這個教法之後就知道法這麼好、這麼重要,通過觀修之後就會加深這個觀念。我們拚命祈禱、種福報、發願,善根因緣就會得以穩固。在穩固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地去修學,然後從後天逐漸培養對佛法的善習氣或者福報善根,這就會讓我們逐漸不退失。如果福報特別大的話也不會退失;如果福報太小的話,再給他怎麼講也會退失。但是處於中間層次的這些人,如果你不講,他可能會退;你給他講,他思維、觀修了就不會退。我們可能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福報不是那麼強盛,也不是那麼小,但是通過聞思修的助緣,可以把我們往上拉,再走一步我們就不會退失。如果聞思修這個助緣經常在,經常性地接觸道友、聞思觀修佛法,這個緣分就逐漸地延續,越學福報越大、信心越深厚,這個時候退失的因緣就越來越少了。而且我們要不斷地祈請上師三寶,念蓮花生大師祈禱文等等,每次都有發願。如果我們做了這些,在修行佛法的過程當中就會相對來講比較順利。如果我們沒有步入佛法的話,依然得不到教法和證法。教法就是《前行》、《入行論》,還有五部大論、大圓滿等等。證法是內心當中生起了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智慧,乃至受一條戒律也是證法。如果沒有進入佛門,這些都得不到,而教法和證法是我們暫時、究竟利樂的源泉。如果沒有把利樂的源泉找到,在輪迴當中沒有安樂可言。如果接受了教法、證法,從此展開修學之道的話,逐漸就可以擺脫輪迴,獲得究竟殊勝利益的解脫。「就像太陽雖已高掛空中但對盲人來說無利無害」,太陽已經在空中高掛了,但是如果是一個盲人,他的眼睛看不見,陽光沒辦法利益他,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對盲人無利無害的。「或者到了海邊自己不飲水則無法解渴一樣。」海是什麼意思?有人會說海水是鹹的、不能喝,越喝越渴。此處的海是指很多可以喝的水的地方。不是所有的海都不能喝,以前的海和現在的海都有的,像佛法中講的香水海等等,這方面海的水都是具有八功德的水。此處海邊的意思不用理解成鹹水海,是可以喝的這些海,就是很多水的湖或者海這樣來理解。到了海邊,有很多可以喝的水,你自己不去喝的話,也沒辦法解除你口渴的感覺,這個時候需要喝水。如果不喝水,水對你來講就沒幫助。太陽對一個盲人來講是同樣的道理,即使不是盲人,當你把眼睛閉上你也看不到,或者你自己躲在很深的地下室當中或者躲在山洞裡面,太陽對你來講也不能遣除黑暗。所以你必須走出來,或者把窗戶打開,或者把眼睛治好,這個時候就能享受陽光帶來的光明。以上是總說如果不進入聖教,對我們的解脫無意。下面進一步擴展,進入聖教有深淺的層次,如果從他圓滿的基本條件來講,只要進入佛門暇滿這個條件基本上就圓滿了。但是此處講得很深,進一步講進入聖教的差別,大恩上師在講記中講了相似佛教徒和真實佛教徒之間的差別。即便是進入聖教了還有差別,我們要把這些相似的部分必須要超越,進入真實的修行的狀態當中,下面是進一步的分析。如果進入佛門是為了今生的消災去病等,或者是因為害怕來世的惡趣痛苦,那麼雖然已經皈依佛門,但法也只能稱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趨入正道。進入佛門後是成為真實的佛弟子,還是相似的佛教徒呢?關鍵是要看你的心態。佛門本身就是一個殊勝的保障,但是你接觸佛門之後自己的心態是怎麼樣的呢?這會讓你變成真實的佛弟子或者虛假的相似的佛教徒身份。此處分析的第一種情況就是救怖,有的地方叫救畏。有的時候是講戒律,持戒的時候有救畏戒、善願戒或別解脫戒等等。有的時候皈依也是這樣講,你皈依佛門是用什麼心態皈依的?是用救怖的心態、善願的心態,還是真正解脫的心態、菩提心利他而皈依?這個都有很多。此處首先講了通過救怖進入佛門。進入佛門是為什麼呢?是為了今生或為了後世,這個今生、後世都是屬於輪迴當中的範疇。第一種進入佛門是為了今生的消災祛病。比如今年不順、有很多災難,想通過皈依三寶的力量把災禍消掉;或者身體有病,為了遣除疾病皈依佛門、修學佛法;還有的皈依佛門是為了遣除違緣、得到三寶的護佑等等。就是對於災禍、疾病、違緣等產生了怖畏,進入佛門是為了解除這種怖畏,這是緣今生的救怖之法。第二是緣後世:進入佛門是因為害怕來世的惡趣痛苦。有些人不一定對今生的災禍、疾病、違緣等這麼在意,主要是擔心:「我下世會不會墮惡趣、墮地獄呀!」有時我們皈依佛門是處在不知不覺當中的,如果不學習,到底我們現在學習佛法是什麼狀態?完全不知道,也根本不了解。覺得自己是一個佛教徒就行了,但這是不行的。法相當於是一面鏡子,即法鏡,你是什麼狀態它就會給你指出來;或者法是一張地圖,你在哪個位置上?以你的標準就歸在了救畏中。如果不學習,根本不會知道到底自己是哪個程度的佛弟子,懵懵懂懂的。所以要觀察自己的心態:「我現在學習佛法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今生的消災、祛病?」如果是這樣的,那就對號入座了,這就叫做救怖之法,而且只是為了今生。或者我不是為了今生,是為了後世,我怕墮地獄、墮惡趣,怕變旁生、變餓鬼才皈依的。上師問到:「你還有其它想法嗎?」「沒有了,我就是這個想法。」那也對號入座了,這是屬於為了解救後世怖畏的救怖之法,只是為了後世不墮惡趣而已。以上講的就是救怖之法,如此是不可能趨入真實正道的。當然,如果能夠這樣皈依比不皈依要強,但此處《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所講的是比較高的標準,是為了要引導我們趨向解脫。有一類眾生實在生不起解脫的心,我們要鼓勵他:「你為了消災、延壽而皈依三寶也是很好的」,把功德說的很大。為什麼呢?因為他只能接受這個,你再給他講解脫道也聽不進去。那就鼓勵他、讚歎他,讓他不要放棄。至於解脫,他現在皈依了,以後會慢慢成熟的。相反,如果一味地給他說解脫、成佛他反而聽不進去。如果你說:「你今年流年不利,皈依之後就可以遣除災禍」,他就很相信,會選擇皈依,這是一種方便。因為他暫時只能接受這些,先讓他進入佛門,再慢慢引導。有時上師們也會用這種方便方法,但這並不是真實的正道。再者,如果單單為了今生的豐衣足食等或者僅僅追求來世的人天樂果,那麼即便已經皈入佛門,法也只能稱為善願之法(人也沒有真正趣入正道)。這是第二種:進入佛門是為了得到安樂。第一就是單單為了今生的豐衣足食等安樂。有些人皈依佛、修學佛法,是為了今生身體健康,父母、家人身體健康;有些為了家庭和睦、平安快樂、升官發財等等,是為了今生的安樂而趨入佛門、皈依三寶、修行佛法的。是為了得到善妙的願望而趨入佛門,這就叫做善願之法。第二是僅僅追求來世的人天樂果。有些人通過修行佛法、布施、放生,希望後世能做個大官、轉為天人、長得漂亮等。這樣只是追求後世的快樂,並不是真正追求解脫。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追求今生的或者後世暫時的人天安樂而皈入佛門,這些都屬於善願,是不究竟的,這樣是沒辦法趨入正道的。下面是對於真正追求解脫的佛弟子來說,在排除兩種不究竟或者不應該產生的心態之後,應該具有的心態。只有真正認識到生死輪迴皆無實義,為求解脫而趣入佛門,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說佛教徒。這些標準說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學就不知道、懵懵懂懂,就這麼短短几行字,已經把整個不好的、應該驅逐的心態,怎樣生起安住的狀態講得很清楚。怎樣才是真實的入道者呢?要真正認識到生死輪迴無有實意。暫時今生的痛苦遣除也好,安樂得到也罷;或者後世的痛苦遣除也好,安樂得到也罷,如果你沒有一個意識想要從整個輪迴出離,那麼即便是暫時擺脫了輪迴中的痛苦,得到一些安樂,這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輪迴的時間太長了,並不只是今生、後世的問題,而是連續不斷的一個緣起鏈。為了得到後世的安樂去修法、去奮發,這就是因,你這樣做了,就一定會顯現它的果。如果為了後世得到快樂去放生、去頂禮,心態是為了後世得到快樂,這個快樂的果必須要用善法來圓滿支撐。現在我做了善法,而且願望也是為了善法成熟以後的快樂,那麼因果不虛,如果你這樣做了後世一定會成熟這個快樂的果報。但是這種心態本身是相應輪迴的,因為它根本沒有絲毫傷害輪迴流轉的因素,流轉後世的因緣是圓滿的。只不過是後世是惡趣還是善趣、是快樂還是痛苦上面的差別,整體來講沒有差別。救畏的心態也好、善願的心態也好,這兩種心態本身和輪迴的模式相應,不管你怎麼做,就是在輪迴中跳不出去。雖然你修的是善法,但你的心態這個因緣本身,沒有一點點和輪迴相背,是完全和輪迴相應的。你想要解除怖畏,這樣做可以,因為你今生、後世救怖的因緣也有了,你這樣去做了,肯定能在今生、後世得到救畏。但是你總的心態沒有一點離開輪迴的因緣,怎麼可能離開呢?不可能。善願也是如此。希望今生、後世得到快樂,你種了這個因,一定會得到果,在今生、後世肯定是可以得到快樂的。但這種心態也一點沒有解脫輪迴的因素,無因生果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再怎麼去努力、去掙扎,就是在輪迴中沒辦法解脫。因此,只有真正認識到生死輪迴皆無實義。不管你得到快樂還是痛苦,都屬於生死輪迴,因為輪迴的緣起是圓滿的。我執、有漏的業,這些流轉輪迴所有的因素圓圓滿滿,一點都沒有受傷害。我們想在這樣的狀態中求解脫道怎麼可能?是不可能的,這是無因生果。在佛的智慧、佛的十力中第一個就是處非處,佛陀認為這個是非處,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解脫輪迴就必須要做解脫輪迴的要素——善法。善法當然是需要做的,但是以什麼心態去做?必須要認識到輪迴無義,要有很強烈的出離輪迴的心,這就是一個要素。為什麼要說三要道,什麼是三要道?解脫成佛的三個要素,第一個就是一定要有出離心,要看破輪迴。每一個修法、每一次聞思,都要有一個很強烈的出離輪迴的意思。不是要得到輪迴的快樂,而是為了獲得解脫。如果我們的心態很強烈,而且這個心態已經通過不斷地觀修滲入血液當中,深入呼吸當中,已經變成我們的思維,只要一起心動念就和出世間道相應。這種狀態來自哪裡?就是緣出離心反覆地聞思修行、反覆地觀修、安住、迴向、祈禱,這樣內心完全轉變成解脫道,只要一起心動念一定相應出離道。再輪迴也沒有意義,就是要解脫,這是可以達到的第一個階段。如果這個階段達不到,卻要達到第二個高標準菩提心就很困難。菩提心這個標準沒達到,要達到空正見那就很困難。第一個標準次第比較容易達到,就是認識到輪迴無義,這個是總說。後面還有第三品、第四品講輪迴過患、業因果,對不要追究後世這一點講得很清楚。第一品第二品主要是說耽著今世無意義。要認識到整個輪迴無意義,這些修法相互之間是有關聯的,所以一、二、三、四這四個修法要完全搞清楚,而且要越搞越熟悉。只有對這種修行的方式很熟悉了,就一定是相應解脫道的。但如果只是泛泛地學,而對裡面的東西不熟悉,要找到一個感覺,找到一個很清楚的認知是很困難的。一分付出,一分收穫,如果想要獲得很好的收穫,就必須要付出時間、精力,不付出的話是很困難的。為了求解脫而趨入佛門,才可以真正稱為入道者或者佛弟子。以前也講過,真實的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求解脫。其它的諸如得到一些財富等等,雖然有功效卻只是附帶的,不是主要的。宗薩仁波切也專門寫了一本書《不是為了快樂》,論述了很多。學習佛法不是為了快樂,那為了什麼?是為了覺悟的。現代好多人看了覺得怎麼不是為了快樂呢?我學佛就是為了快樂,列舉了很多的快樂。其實不是為了得到世間的快樂。解脫覺悟是要把苦和樂都超越的,而不是離開苦得到樂。只是離開苦得到樂的話,肯定不是真正的佛道。真正的佛道一定要超越苦也要超越樂。比如善趣的樂、惡趣的苦,這兩個都要超越,才是超越輪迴,真正的覺悟是超越苦樂的。所以從這個方面安立的時候,我們很多人不注意,都是想方設法地避免痛苦,要得到快樂。眾生的本性是要離苦得樂的,但是要分主次,主要的事業是什麼,副業是什麼要清楚。主業是要出離輪迴,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成佛。抓住這個主要的思想,其它輪迴當中的快樂附帶就獲得了,不需要特意地去追求。就像燒柴一樣,只要把柴燒了,火生起來,最後燒完之後,木炭自然而然就有。如果追求佛果的話,輪迴當中的快樂自然有,但是只是追求輪迴快樂的話,這個佛果不會自然有,這是肯定的。所以一定要把目標搞清楚。這也不是說,佛教徒就不必追求快樂了,不要避免痛苦,絕對不會這樣,暫時你會離苦得樂,究竟要成佛,所以主和次要分清楚。有些道友不學習不注意,把次要的當主要——主要的圓圓滿滿,次要的解脫成佛想得很少。今生當中要怎麼樣發財、怎麼樣家庭快樂,想得很多,天天迴向的內容很多,發願力也是大部分迴向家庭,迴向自己今生的快樂,然後就附帶提一下解脫成佛,這個就是顛倒,力量不會大。如果強烈地為了解脫、為了眾生的利益,再附帶提一下世間的快樂,這是真正可以做的。所以入聖教有很多講究,並不是你入了聖教就怎麼樣了,入了聖教裡面還有深淺。如果只是為了救怖、善願,還不是真實的入聖教。入聖教標準的法相應該是為了解脫,所以佛教徒的法相一定是為了解脫。我們要通過學習,有善根的道友就會反思做調整,以前的目標和定位錯了,現在要調整到追求解脫道上面,這樣就會真實地踏上解脫道,這就是第四個他圓滿,自入聖教。現在我們看第五:己五、師已攝受:進入聖教是不是就圓滿了?進入聖教只不過是第四個條件具足了,但還不是很圓滿的。入了聖教之後,上師善知識還要攝受我們。如果上師攝受了,那麼所有觀待他人的標準都已經滿足,作為一個暇滿人身的條件都已經具全,這個「師已攝受」是很關鍵的。這裡面五個條件缺一不可,是層層遞進的方式來講的。第一個是首要的前提,然後是佛陀出世,佛陀不出世後面的四個不可能有。所以佛陀要出世,要說法、佛法要住世,自入聖教,然後第五個「師已攝受」。雖然已經皈依了佛門,但如果善知識沒有攝受我們,也得不到什麼收益。前面講了已入聖教,皈依佛門。有些人皈依佛門之後的修行很順利,有些人皈依佛門之後還是很迷惑,很煩惱,沒有什麼進步。這裡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關鍵的助緣是什麼?善知識沒有攝受。如果皈入佛門之後遇到很好的善知識攝受,這是修行佛法方面最大的助緣。主因是眾所周知的我們的佛性如來藏,最大的助緣一定是善知識,除了這個沒有再大的助緣了。所以善知識的攝受是很關鍵的。如果善知識沒有攝受我們,在佛門當中就不能受益。這個後面還要講,也有一個教證說明善知識很重要:如《般若攝頌》云:「佛法皆依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佛法皆依善知識」,就是說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都是依靠善知識的。「功德勝主佛所說」,所有的功德,是由獲得最殊勝功德的佛陀宣講。為什麼是佛所說的就可靠呢?因為佛是遍知的。第一佛陀在修學成佛過程中,也是依止很多的善知識的。在不同的善知識面前得到修行的指點,逐漸地成就佛果。佛陀自己是這樣過來的。所以佛陀也知道善知識很重要。在所有助緣當中,善知識是最殊勝的助緣。大恩上師前一段時間講《心性休息》中「依止善知識品」的時候講了佛陀和阿難尊者之間那個對話,是很震憾的。阿難尊者說:「我通過觀察之後,修行佛法過程當中,大部分是依靠善知識的幫助。」佛陀說:「不是大部分,是全部依靠大善知識。」這就說明了善知識非常重要。當然這裡的「全部」依靠善知識的意思是從「助緣」的側面來講,善知識是最主要的。修行佛法的主因還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己想解脫,這個助緣就可以幫助我們解脫。如果我們自己不想解脫,或者沒有佛性及如來藏,那麼善知識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利益我們。這裡有個「因緣和合」,主要的因還是我們自己,最大的助緣就是善知識。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能不能值遇善知識是很重要的,但是「值遇善知識」也是需要很多的福德才能得到,因為它是最重要的助緣,遇到善知識不是靠運氣,不是偶然的。為什麼我們在學法的時候,在無數的祈禱、發願和迴向當中總是有一個「生生世世不離師」的發願?因為如果沒有去迴向和發願的話,我們就不可能隨隨便便遇到善知識。這不是偶然性的,他是通過我們的願力成熟才遇見。首先我和善知識之間有因緣,然後我通過善根迴向,生生世世當中都能夠值遇善知識,並且在值遇善知識的時候生生世世如理如法地依止,這個是很重要的。有些人雖然能夠「值遇」,但「值遇」只是一面之緣,即見到一次善知識之後就再也沒見到過。這個因緣或福德就太薄了。他沒有福份被這個善知識攝授,那麼他在這一世當中想獲得很大的收穫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一面之緣」可能在下世或再下世等等會慢慢成熟,因此我們一定要發願。單單通過發願還不行,每日修行的善根還需要迴向。迴向就是不斷地說「生生世世不離師,恆時享受聖法樂」等等。在《恆常念誦文》當中也有這樣一種發願,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發願。這個「善知識」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具有善知識名號的人,現在有些地方只要是一個上師,根本不分到底是真的假的,善知識有相似的善知識、有邪知識,甚至有打著善知識的名號的。有福報、有善根的人就能夠遇到一個真實的善知識。如果是福報欠缺的人,他總是遇到些假的,甚至把他往邪路上帶的也有,所以「遇到善知識」這個條件不太容易得到。為什麼講這些?因為「善知識攝受」是真的不容易。首先如果你沒有強大的善根是遇不到的。雖然說現在的上師很多,但是就是遇不到。有些人幾十年都可能沒遇到,後面看似偶爾的因緣遇到了,這也說明不容易。如果太容易遇到為什麼他以前不遇到呢?所以說這也是需要很大的福報善根的支撐。福報大的人很小就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之後生起信心,願意依教奉行。這就是善根深厚的表現。如果善根不深厚可能遇不到或者遇到之後沒有信心,或者有時候有信心,有時候又產生邪見。如果你雖然不生邪見,但不願意跟隨他學法,比如我對上師是有信心,但是上師讓我做的這些我不做,就是沒辦法被調伏。雖然你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善知識,但是關鍵問題是你還要去依教奉行。因為要調伏你的心,必須依法來調伏。要獲得這個法你必須要聽他的教言。有些人依止善知識之後不聽教言,對教言沒有興趣。有些聽了教言之後就放任了不思考。現在很多在網上聽大恩上師講課的人中,有一部分人的確只是聽一下而已。他沒有認為「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教言,是對解脫有幫助的,聽完之後要去思維,思維之後是要去修的」。可能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連這個思想都沒有。他們聽了之後就滿足了,這個方面是得到善根了,但是上師教言不是只讓你聽的,是讓你去相應去做的。所以上師講課聽一遍是不夠的。如果你相信他並且你有善根的話,會覺得這個很殊勝並記下來,之後去思維去觀修。你會想要把這個法融入到心中去,有福報的人就會這樣去想。福報不夠的人就覺得聽一次就滿足了。這個方面的福報有很多種的,比如說上師一講完馬上就理解,理解之後去修就相應了。其實一個人的善根福報、和善知識的關係,是有很多層次的。所以說我們要遇到個善知識不容易,幾十人億當中很少人真能和善知識相遇的。你只是遇到一面還不行,必須要被攝受、要依止他。其實就是要聽教言,然後要調伏自心,慢慢成為合格的法器。在依止上師的時候,如果說你還不是法器(如有些剛剛開始學佛法的人),那麼有時上師的一些真實的調伏還沒有開始,還沒有完全意義上的近攝授,可能只是一般般的攝授。比如他給你講講開示、加持加持等等。我們覺得已經好像依止了,但真實意義上來講並沒有準備好接受調化。如果真的成了法器,上師在調化弟子的時候,他不是說要讓你高興,而是你有什麼毛病他就給你指出來,告訴你應該怎麼去做。有些時候根本不存在面子或自尊的問題,他就是要調伏你的我執。如果是真實的攝受你的話,就有很多的時候會折磨你、讓你受苦,但這個不是無意的折磨。每一個讓你受苦、讓你不高興、讓你不舒服的都是和你的「我執」背道而馳。如果你是一個法器,他就會用很多的方法去呵斥你、調伏你,就像馬爾巴調伏米拉日巴尊者一樣。他什麼手段都可以用,因為作為弟子可以承受,如果承受不了他肯定不會這麼做。他天天跟你笑嘻嘻的,讓你天天很高興。其實從另外角度來講,就說明可能你還沒有達到一個被直接調化的層次,所以他只有用這種方式。如果來一個不是法器的,稍微說你兩句不好聽的,馬上就走掉了,對上師來講可能沒有什麼,但對你來講可能就是個大損失。所以上師有的時候會慢慢調伏,相當於父母對孩子,稍微先哄一哄,然後再慢慢調化。所以「值遇善知識」其實不容易,這裡每個條件我們泛泛看的時候好像都很容易,但真正觀察的時候發現每一個都不容易。現在我們要觀察,上師攝受我了,這個很不容易,所以我要很謹慎地,認認真真地去把自己的毛病調伏掉,要對上師生信心,經常去祈禱、發願迴向,集資凈障,為了讓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當中都能夠如理如法。因為知道這個不容易或者對自己非常好,所以就會珍惜。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是不會珍惜的。覺得無所謂,違背上師教言怎麼樣?離開上師又怎麼樣?上師不攝受我又怎麼樣?就是會這樣想。他認為你不會攝受我還有其他人攝受我。然而如果這個心態不變的話,換一百個上師他都會是這樣的心態。因此依止上師的時候要有種很殷重的心、敬畏的心,這樣就可以從上師這得到很多的利益。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是不太容易,所以我們要觀想。如果我們不觀想,對這個問題認識深度不夠,就很容易在每一世依止上師過程當中變得很隨意。有時上師的教言或很重要的信息因為我們不重視或聽不到就放過去了,其實大恩上師給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對我們修行來講很重要的信息。如果我們很殷重地去接受並觀修,這個時候對我們心的調伏,就能夠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剛剛我們講要重視依止上師的這些條件:這是去思維什麼?為什麼要打座去思維這些?有的時候我們思維觀察這個引導,但觀修了二十遍都沒啥感覺,就是因為沒有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想。要明白我思維這個到底是為什麼?所以我們要把這裡面的關係和原理弄清楚。觀修的修法一定與當前的修行是有關的。那麼它的聯繫點在哪裡?這是我們要去想的。現在我們在講暇滿難得,「閑暇」、「圓滿」的條件很難得,難得在哪個地方?像這樣慢慢地想,就會覺得的確是很難得。既然很難得的東西我得到了,就一定不會隨隨便便放棄,就要去認真地去對待,上下把握這個機會。那怎樣才算是在認真把握機會?就是用暇滿難得的機會去做更有益的事情,什麼是最有益的事情?除了修行佛法之外別無其它。通過觀修慢慢地把自己的心引導至放棄對今生的執著,開始把自己的心放在真實的能夠讓我們解脫的佛法上面去。這個心通過一步一步的觀修,自然而然和出離心、解脫道就開始相應了,這就是轉變。通過「四轉心法」,心從耽著輪迴開始轉向希求解脫,慢慢認識到這些重要性之後,觀修的時候就會不一樣。如果沒認識到我們就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這樣修。很多道友剛剛學前行的時候,很多觀念沒有學過,所以觀修的時候覺得抓不住關要,從某個角度來講也確實很正常。如果讓我剛開始學習我也不知道這個聯繫。現在由於我們學習很多次前行,很多地方關聯的都思維過,所以大概知道這裡面哪個地方是和我們有關聯的。也就是說必須要長時間的學,觀修一遍沒有什麼感覺不要緊,慢慢再繼續學,繼續地積資凈障、祈禱上師加持,很多因緣多管齊下的話,我們的心和智慧會增長的。加上有其他的道友幫助,慢慢我們也可能知道修道的扼要核心或重點在哪個地方。但是關鍵就是要持之以恆,這個修行的路,對我們來講是一個以前沒有走過的很陌生的路,所以我們更要小心翼翼去探索、不能放棄。我們知道了這個很好,即使這個過程當中會很艱辛,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堅持。如果把這個重點抓住之後我們就不會隨便說放棄。下面說為什麼說依止上師很重要。因為佛經浩瀚無垠、聖教多之又多、所知無窮無盡,假設沒有依靠上師的竅訣,就不會懂得總結諸法的要領而加以修行。「因為佛經浩瀚無垠」,是指佛經很多,佛陀為了度化八萬四千種根基,宣講了八萬四千法類。因為佛陀講了這麼多的法語,所以我們要完全要通達是不可能的。現在人間當中佛陀當年講的,寫成文字保留下來的,且翻譯成我們語言的也不多。此外佛陀在不同的天界、龍宮等很多的剎土講的法也沒辦法思議。佛教史有一種說法:當時龍樹菩薩講法,有兩個聽法的人,身上有很濃郁的香氣。但是走到菩薩面前時,香氣就消失了,每次都是這樣。後來有一次龍樹菩薩講完法,就問:「你們是從哪裡來的?」(我的理解是明知故問),他們回答說從龍宮來的。「為什麼身上這麼香呢?」他們說:「人和龍是兩個不同的種族,因為龍非常喜愛乾淨,怕被人身上的晦氣污染,就在身上塗了龍宮的一種保護香,很濃郁。」龍樹菩薩說:「正好,我要找香泥做佛塔,能不能給我一點?」(因為上師給他一個授記,要用龍宮的一種香泥做十萬個小佛塔。)他們回去告知了龍王。龍王說可以給,但是有個條件,龍樹菩薩自己必須到龍宮來住一段時間,好像是三個月,給我們講法。這個條件如果滿足,我們就供養,否則沒辦法。龍樹菩薩隨即做觀察,一方面為了得到香泥,有必要去一趟龍宮。另一方面龍宮的眾生也需要調化,這是第二個必要。第三個必要是要迎請經典,有說是《大般若經》,有說是《妙法蓮華經》等,要把殊勝的大乘法從龍宮迎請到人間。有這幾個必要,龍樹菩薩就去了。此後在講法的閑暇時間裡,龍樹菩薩會去龍宮一個相當於藏經閣的地方,那裡有很多的佛經,一個月都沒辦法把所有的目錄看完。從這個側面講,佛經真的是浩瀚無垠。我們認為好像就只是這麼多佛經,其實佛陀的經典、調化眾生的竅訣方便太多了。超越我們的分別念、超越我們的思維。不要說這些存在於龍宮中,還有在無數剎土中的佛法的要典,即便在世間當中,也不少的。當然龍宮中的佛經要比人間留下來的多。人間留下來的經典,在佛教史當中曾遇到三次法難,毀壞很多。不是被火燒了,就是被外道的軍隊毀壞了。三次法難之後所存無幾。剩下的一部分只有一二百函,被高僧帶到西藏或漢地,翻譯成我們的文字。其實是很少的一部分。僅存的這些,就是現在最著名、最流行的大正藏,裡面的字很小,密密麻麻的,全都是經文。感覺一輩子都看不完一遍,都不敢發心,「我這輩子看一遍大藏經。」看一遍都非常麻煩,更何況通達。要從這裡面找到修法的關要,如果自己去做,第一意思不一定看得懂,也不一定看得完。即使看完了,把詞句看懂了,從裡面去提煉和相續有關的修行的方法,自己的智慧做不到。不知道怎麼下手,從哪裡下手,好像每一個都是對的,都是非常殊勝的。對自己的相續來講,到底從哪兒開始入手?是從空性入手,還是從哪方面入手?憑我們自己的能力根本做不到。這就是依止善知識的必要性。聖教多之又多,所表達的意義無窮無盡。現在我們學習到的和佛陀經典中提到的所知沒法相比。什麼重要?善知識重要。善知識通達了佛經之後,對於修行的要點有能力做歸攝,並告訴我們主要的內容。修學從哪個地方開始入手?上師會有竅訣。假設沒有依靠上師的竅訣,就不會懂得總結諸法的要領而加以修行。上師會告訴我們先學《大圓滿前行》。《前行》是祖師們對佛經學習的心得,是留下來的引導。從所有佛經中歸納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出離心。對一個佛教徒來講,要成佛的第一步就是出離心。出離心怎麼修?上師告訴我們有四種修法——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可以打破對今生的執著;輪迴痛苦、業因果可以打破對後世的執著。這時會生起「我要解脫」的心,然後開始修皈依、發心,慢慢地一步一步成熟。所以上師的竅訣很重要。否則即便把《前行》的法本告訴我們,學了之後次第也很清楚,但我們自己也看不出到底是怎樣做。上師會告訴我們,這個意思是對照什麼,那個意思是對照什麼;怎樣去觀想,怎樣去作意。在給我們傳講的時候,上師會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直接把修法的方式教給我們。不用自己去摸索,上師直接把自己的智慧總結出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比如在看這本書時,應該這樣去理解,應該這樣去做,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這本書的正確的觀點,知道它所表達的正確的意義。為什麼說善知識很重要?佛法所傳遞出來的觀點,如果你接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樣,這樣去看法本,只能夠和所受的教育相應,超越不了。因為所接受的教育之外的東西是沒有學過的,通過教育的背景來看法本,可以理解一部分,但是理解的這部分是法本本身的意思嗎?不是,只能說是你理解的。我們受的教育是有局限的,會通過所受的教育去看人、看事、看某種現象。比如我是受東方教育的,我就會用東方的道德觀去看這個事情;他是受西方教育的,他就會用西方的觀點來看這個事情。我們所受的教育,會在我們理解一些東西時發生作用。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在學的時候,肯定是自己所受的教育起主導作用。所以我們看到的法本,並不是真實的意思,那麼它正確的觀點是什麼?上師出來了、善知識出來了,他們就是這方面的權威。我們不用去摸索這樣理解到底對還是不對了。上師會直接告訴我們,法本的本意就是這個。了解它的本意,再去觀想、作意,就能達到這個狀態。所以依止上師學習和自己摸索完全不一樣,沒辦法相比。上師給我們講法本本身的意思是什麼?怎樣正確理解空性?怎樣理解如來藏?菩提心是什麼?把正確的思想告訴我們。不管受什麼教育,上師把正確的意思告訴我們,正確的種子就有了。在這個基礎上思維、遣除懷疑、生起定解,修行就很迅速。不需要繞彎路,上師直接把正確的意思告訴我們,這本經典就是這個意思,按照這個理解就對了。這樣多快、多好!上師的竅訣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代替。我們根本不懂得怎麼樣去總結修行的關要,甚至連它本意是什麼都不知道,必須要上師來開顯。要從這麼多的知識里找是很難找到的。就像進了迷宮,如果不知道怎麼走腦袋會暈。但是如果有一個很好的嚮導告訴我們怎樣走,一下子就出去了。這是有經驗的人。佛法也是一樣的,我們好不容易生起想學佛法的心,進來一看,這麼多知識,怎樣下手?不用怕,先學這個、再學那個,慢慢就學起來了。不但要學,而且要觀修。一般來講,觀修的時候內心中會產生一些覺受、智慧會增上,在這個基礎上再一步一步去做。上師會告訴我們用祈禱的方法來積資凈障。我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有很多佛菩薩想幫助我們。但是我們自己不去祈禱,和佛菩薩就聯絡不上,這也是因緣法。上師會告訴我們,一個人奮鬥很困難,要祈禱、呼喚上師諸佛幫助你。他們很想幫助你,你也很想讓他們幫助,這樣就結上因緣了。之後上師會告訴我們,這樣學習還不行,要增上福智。怎樣增上?要供水、供曼扎,通過這樣增上福德。還要通過懺悔的方式把內心的障礙清凈掉一部分,這時智慧就會爆發。對我們修行來講,這些都是快速的成熟的方便。如果沒有上師引導,就沒辦法了解。有的道友不學習的話,會出現:我觀修的很對,時間也用了,就是不進步。上師會說,這種情況需要積資凈障。方向正確卻進步不了,說明福報淺、罪障深,這時要做的就是積資凈障。積資凈障之後,同樣是這樣修,就會一下子跳過去。諸如此類情況很多,我們自己根本發現不了,但是有經驗的上師就會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我們依靠自己的能力沒辦法懂,即便有法本,也沒辦法抓住它的扼要。比如《前行》,文字很簡單,但上師不解釋的話,我們是不會知道這裡面的關聯、要點的。下面講一個公案說明上師竅訣的重要性。從前,阿底峽尊者來西藏時,庫鄂仲三人曾經向尊者請教道:「一個修行人要獲得解脫或遍知果位,經論教典與上師的竅訣二者哪一個重要呢?」朗達瑪滅佛之後,西藏的佛法比較衰敗,很多菩薩們的發願與阿底峽尊者悲心相應,就從印度將尊者迎請到西藏,開始進入後弘期。尊者有三個主要的弟子,「庫鄂仲」是三位大德的名字的總稱,「仲」就是仲敦巴尊者,他是主要的。大恩上師講記中也提到,他們是三怙主——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他們是主要的弟子,一方面依止上師學法;一方面通過問答的方式,留下了很多對後代的修學者非常有啟發的、加持力很大的教言。噶當派的傳統教言,對修心方面加持力非常巨大。他們曾經向尊者請教:「一個修行人若想獲得解脫或者遍知的果位,經論教典和上師的竅訣哪一個重要呢?」尊者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上師的竅訣重要。」三人又問:「這是為什麼呢?」尊者答道:「即使對讀誦傳講三藏無所不知,對諸法的法相無所不曉,但如果實地修行時不具備上師指點的實修口訣,就會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脫離的結局。」經論教典和上師的竅訣,阿底峽尊者說,當然是上師的竅訣重要。這當然不是說經論教典不重要,而是說在實修時、要獲得解脫時,上師的竅訣是很重要的。三個人又問,為什麼呢?尊者說,即便是能夠讀誦、傳講三藏,對經律論三藏無所不知,對一切諸法的法相也非常通曉,不意味著就懂修行。要把讀誦、傳講的整個三藏歸納成能夠調伏心的修法的竅訣,必須要有上師的指點。學習、通達、背誦了這麼多,實際要解脫時,到底怎樣去修呢?我們靠自己不一定能搞清楚。知道很多、但不知道怎麼去用。就像一個人有很多土地或者有很多錢,但是不知道怎樣使用,怎樣投資。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有智慧的人來指點:你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這部分錢應該這樣,那部分錢應該那樣,這個有智慧的人會把財富給你理的很清楚,把錢用到該用的地方,不會損失而會增上。所以說,他有龐大的資源,信息量很多,但是怎樣在這麼大的信息量中找到調伏自己心的方式?這時候需要一個明眼人來指點。如果你是通達三藏的人(現在很少了,本來就很少),即便是對整個教法很熟悉,知道的很多,但怎麼去把它用在調伏自心上呢?這點可能自己是沒有辦法了解的。在實際修行、想要解脫的時候,怎樣把這麼多的知識轉換成能夠讓你突破輪迴的殊勝的要點、利器呢?經論教典有很多,但是真要用在突破輪迴上,好像每個都行,又好像每個都不行。為什麼呢?因為內心中並沒有把握該怎樣去修。這時候就需要把這些知識變成世間修行的竅訣、變成次第的修法。變成竅訣之後,就可以從這裡入手突破輪迴的障礙,就可以獲得遍知果位。如果沒有上師的實修口訣,就會造成正法和行人相互脫離,正法是正法,行人是行人,正法和行人的相續有很大的距離,沒辦法相融合。平常我們講法入於心,要變成心的一部分,自己的心要變成正法狀態。怎麼樣才能融合呢?這麼多的修法,自己的時間精力也有限,再加上現在內心具有煩惱的種子,怎樣才能調伏煩惱,才能法入於心呢?這必須要有上師的指點,有實修的口訣:應該這樣去觀修、去作意、去操作。所以這時候依止上師就很重要了。第一個方面是這樣講的。三同門繼續請教道:「如果完整地歸納上師口訣的修法,能否概括為凈持三種律儀與三門勤奮行善呢?」「三同門」就是剛剛講的庫、俄、仲這三位師兄弟,他們在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中屬於佼佼者。「三種律儀」從密乘的角度來講:第一個是別解脫戒,第二個是菩薩戒,第三個是密乘戒。如果從菩薩乘、顯宗的角度來講,三種律儀就是:禁惡行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但這裡講的「三種律儀」非常可能是指誓言,就是三乘戒律,即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誓言。「三門勤奮行善」,三門就是:身、語、意。身、語和意都安住在善法中。那麼凈持三種律儀和三門勤奮行善是不是就是所有上師的口訣的歸納呢?尊者回答說:「這樣概括還不足夠。」真正的有經驗的人知道這裡缺什麼。雖然這些方面大概、泛泛來講好像差不多是夠了,但還會有一些不圓滿的地方,有一些漏洞,還沒辦法真實達到比較圓滿、標準的修學方式。三同門問:「這又是為什麼呢?」那為什麼不足夠呢?這樣概括還差了什麼?下面尊者就解釋回答,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護得清清凈凈,但如果對三界輪迴沒有心生厭離,仍然是輪迴之因。如果三種戒律守護的很清凈,但對輪迴沒有產生厭離心的話,守護三戒本身也只是變成輪迴中獲得安樂的因,沒辦法獲得真實的解脫。這裡我們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麼呢?此處所講的「三戒守護得清清凈凈」的意思是說,把戒條守得很清凈,沒有違犯戒條。但是守得很清凈不意味著他能知道這個戒律的精神、核心。如果有上師的竅訣,對三戒的解釋就會不僅僅是一個戒條。不知道戒律的核心和精神的話,很多修行者很怕戒律。為什麼害怕戒律?他會覺得戒律是一種束縛: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好像很多繩子把你捆的結結實實,你在世間中什麼樂趣都沒有了。他就覺得這太恐怖了:我不受戒就很自由,這個也可以做、那個也可以做,受了戒就被束縛住了。其實他只是知道戒律的表象,不知道它的精神。真正戒律的精神是保護我們的,讓我們不要去造惡業,讓我們去修法的。大恩上師在此處解釋,真正的別解脫戒一定是以出離心為基礎的。有強烈的出離心,別解脫戒肯定守得很清凈,這是真實的圓滿的條件。所以阿底峽尊者回答,如果只是表面上把別解脫戒守得很清凈,而沒有認為守戒是為了出離輪迴,這種持戒的結果會怎麼樣?持戒得升天,但這不是解脫的因。所以說在守戒的時候,必須要有出離心來守護。法王如意寶、大恩上師在講的時候說:真實的別解脫戒一定要有出離心。這已經是上師們歸納的竅訣了。所以說真實的別解脫戒,肯定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的。這個戒律就是解脫的因,這已經相應它的核心扼要了。第二個菩薩戒。菩提心圓滿了,菩薩戒就好守。所以說真實來講,把菩薩戒守得很圓滿,不是只在戒條上守得很清凈,如果菩提心、利他心沒有圓滿的話,菩薩戒也沒辦法成為真實的解脫輪迴的因。如果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基礎上守護的菩薩戒,就會成為成佛的因。第三個密乘戒。密乘戒是什麼呢?有時候我們看到密乘戒要求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比如說密乘戒要求不能間斷供養,不能間斷手印等等。我們就照這樣做了:每天都在打手印、念咒。但實際上密乘戒的核心是清凈觀。清凈觀能不能解脫呢?當然可以。清凈觀就是一切都是大清凈、大平等的。清凈觀的十四條密乘根本戒,本身就包含了密宗的見解和修行。所以如果你能安住清凈觀,在這個層次上把密乘戒守得清凈,那一定是很快捷的成佛的因,這是毫無疑問的。這裡阿底峽尊者的意思,並不是說你按照出離心、菩提心、清凈見把三戒守護的清凈了還沒辦法解脫,絕不是這個意思。阿底峽尊者說:如果你只是沒有違犯戒條,但內心中沒有出離心的話還是沒有辦法解脫的,所以必須要抓住三戒的核心,這是第一層次。即使是三門日日夜夜、勤勤懇懇的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將善根迴向圓滿菩提,那麼,善法也會被顛倒分別念一掃而光。這是第二個層次。弟子們說:能不能歸納為三門即身語意都非常精進地修行善法?阿底峽尊者說:還不夠。即便是三門日夜都安住在善法中:身體一直頂禮、轉繞;口裡經常念佛、念咒,心經常安住在發善願等等。即使像這樣三門日日夜夜、勤勤懇懇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將善根迴向圓滿菩提,那善根會空耗,善法也會被顛倒分別念一掃而光。這個後面還會講,沒有迴向的善根是屬於無記法。無記法的意思是說不確定善根成熟在哪個方面,因為沒有通過迴向來讓它定型(迴向就是定型)。如果沒有迴向的話,善根就會變成無記了,第一沒有辦法確定在哪個地方成熟,第二因為沒有通過迴向來定位、沒有用迴向來引導它的走向,所以這個善根不一定成為成佛的因。即使你日日夜夜都在做善法,但是因為沒有迴向,這個善根到底往哪方面成熟?它不一定能成為解脫的因,也不一定能成為成佛的因,也許就會成為輪迴的安樂的因。因為我們每天會生起很多的分別念,如果哪一天突然生起一個很強烈的分別念,那麼三門所行的善會一掃而光。一念嗔心起,就會焚燒一百劫或者一千劫中布施持戒等等所積累的資糧。《入行論》中也講過,善根很可能被顛倒分別念一掃而光。所以不懂得迴向也是不行的,迴向是在三門行善之後必須要做的,這是很重要的修法。縱然具備智慧超群、戒律清凈、講經說法、觀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沒有捨棄世間八法,一切所為也只能成為現世的生計,而不可能獲得來世之道。」縱然一個修行者的智慧很超群,能夠背誦、理解很多的經論;戒律也守得很清凈;口才也很好,能夠經常講經說法;並且還有一定的觀修境界,可以長時間安住在寂止狀態,七天甚至於十五天都安住在禪定當中等等。即便這個修行者有些觀修的境界,有的時候能夠見到本尊、見到佛菩薩,能夠見到放光,甚至有些拙火等等。但是如果他沒有捨棄世間八法,內心還是耽著輪迴,那麼他一切的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現世的生計、為了今生能夠得到財富、得到名聲等等,是得到現世生計的一種因,說明他都是為了這個在奮發。也就是說他的心相續和這些境界、和講經說法等等之間被一根耽著世間八法的繩子聯繫著。就像一根樁子牢牢地釘在地上,樁子上有一條繩子,繩子上捆著一條牛。這個牛怎麼跑、怎麼轉,都是沒有辦法離開這個繩子的。所以說不管怎麼努力,都是圍繞世間八法的,沒有辦法離開這個狀態。修行者如果耽著世間八法,那即使有暫時的超群的智慧、暫時的戒律清凈、講經說法利他、暫時的觀修境界,但是這些都會因為沒有拔除耽著世間八法的樁子的緣故,使得所作所為都只能局限在小範圍中。也就是說只能是圍繞著現世的生計而轉的,這全都是成為輪迴的因,不可能獲得來世之道。真實的要獲得解脫,就要捨棄世間八法。看破、放下世間八法的主要的修法,就是現在所講的四個轉心法。讓我們看破今生、看破來世,一心求解脫,這就是我們要做到的,所以說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說,得到上師善知識的攝受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這裡講的就是得到上師、善知識的攝受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做個歸攝了。我們要認認真真觀察自相續,如果八閑暇十圓滿這十八種暇滿已完整無缺地具足,那麼自己的這個身體就稱為具備十八暇滿的人身。我們認真觀察自相續,如果八閑暇的本體和十圓滿的特法,這十八種暇滿都已經完整無缺地具足,那麼就是具備十八暇滿的人身了。當然這很困難,我們剛剛分析了十八種暇滿的條件,接下來觀察數目差別,那真的是更加明顯了。前面大部分我們都是從七十億人的角度來講的,如果把這個範圍放大的話,那就不是七十億人的問題,還有很多旁生、地獄、惡鬼,如果把這些算進來,那獲得暇滿人身的人,簡直是可以忽略不計了,幾乎沒有。從這個方面講,具足暇滿人身的人比例是太少了。如果真正是完整無缺地具足十八暇滿的人身,這也只是開始。十八暇滿只是可以修法的機緣,修持解脫道的所依的身份有了,但這不保險,十八暇滿可能退失,如不使用還會空耗。只不過有這個潛力、能力、機會可以去修佛法,在這基礎上可進一步修解脫道,但這機會也可能被浪費掉。現在很多人的機遇就是這樣,如抓住了可能會得到很多錢,但如錯失或者浪費了,有可能是大損失。暇滿人身是可以修持殊勝解脫道的,但如果不加以使用:第一,可能被閑置、被空耗掉,天天無所事事,進一步可以修,退一步則會空耗。比如我們佛弟子,從條件觀察下來十八種暇滿都有,但部分佛弟子每天啥都不做,或做一點點,沒有認認真真進一步地修解脫道,基本上是閑置的。還有部分佛弟子,不單不去修法,反而用這個人身去造很大的罪業,這就不是閑置的問題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我們要善巧地使用它,怎樣去使用?它只是一個基礎、好的開端。好的基礎可能被浪費,也可以造很大的罪業,怎樣做選擇?必須要我們反覆地去觀察。在《親友書》中講的比喻,金子價值連城,可以做佛前的供品,也可以打造佛像,黃金的盤子如果扔在倉庫里就是閑置。還有一種愚痴的人用黃金盤子裝糞便,這就是真正大的浪費。所以我們的人身就似一個黃金盤子,是用它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還是閑置——讓它造罪業?選擇權在我們這裡。我們學習了就知道人身有三個走向。直走?左轉?右轉?到底應該怎麼做?如果往直走是解脫道,左邊可能是閑置,右邊可能是造罪。一步步學下去就知道不能造罪,輪迴太苦了,一定要求解脫,慢慢知道這個暇滿人身一定要好好用,不好好用下輩子不一定再能得到這個人身了,得不到人身解脫就沒有希望了。現在已在求解脫道,這是最好的開端、最好的所依,第一我們要歡喜,這麼難得我得到了;第二要好好地使用,一定要考慮用這筆錢做最好的投資,得到最大的收益。這就要去想我們這個人身,這麼大一筆財富,是投資解脫,還是投資造罪業?我們要好好觀察,觀察後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會下決心一定要追求解脫,能真實地使用暇滿人身,讓暇滿人身的利益最大化。今天我們的課就講到這個地方。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推薦閱讀:

大圓滿傳承上師系列(六)
即身成佛法本教大圓滿
大圓滿與禪宗的區別
大手印和大圓滿的區別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課

TAG:轉載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