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客家民居傳承良善賢孝家風

兩百年客家民居傳承良善賢孝家風

龍崗向前村正埔嶺成李氏後人正直做人樂善好施的精神指引

已經歷200年風雨的客家民居正埔嶺。 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 供圖

101歲的李會珍腿腳不是很靈活了,每日都靠輪椅代步,但對於父輩和家族的事迹仍能娓娓道來。「我父親是郎中,沒錢的病人來看病還會貼錢給他們去抓藥;我父親還是秀才,記得我10歲的時候,他抄過那副對聯貼在祠堂那兒……」

正埔嶺的楹聯——正己安民德懋功高光世第,埔平嶺峻地靈人傑振家聲,就是李會珍所指的祠堂和對聯。現如今,這座歷經200多年風雨的客家民居,仍然佇立在龍崗區南聯社區龍崗街道向前村,並成為官方認定的不可移動文物,連同那些楹聯,成為向前村一代又一代李氏後人的精神指引,引領他們正直做人、樂善好施、團結友愛。

賢能醫生免費送葯還接濟窮人

父親李運湘是李會珍記事以來向前村最早的醫生。那時在向前村居住的人們,幾乎都是從廣東興寧遷到龍崗的李氏族人。村中也無大片的工廠,更沒有名為「金錢路」的道路。在那個時代,村人以耕田為業,生活捉襟見肘是常有的事。

「那時窮人比較多,窮人看病可以賒賬。」李會珍記得,對於沒錢抓藥的病人,父親還會倒貼錢給他們去抓藥。由於醫術高明,心性善良,來找李運湘看病的村民有很多。李運湘生前,他的7個孩子中沒有一人如他的願,傳承父業,但侄子李惠達最終成為了他的關門大弟子,並將他的醫術和醫德發揚光大,終成為一方美談。

李會珍說,向父親學習醫學知識後,李惠達又奔赴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深造。學成歸來,服務家鄉人民。據龍崗區客家文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1943年,龍崗當地突發流行疾病,村民發病急、死亡率高,中醫李惠達日夜研製藥物,最終研究出一劑藥方,成功救治了很多病人。對於那些付不起藥費的窮苦百姓,李惠達像他的師父一樣,樂善好施,不僅免費送葯,還會周濟一些生活費用。

「我只知道我爺爺和我爸爸都是醫生,但是關於我爺爺那年救了很多人的事,我是後來聽村裡的老人說的。」多年後,李惠達的孫子李榮華回憶道,正因為爺爺從醫,家境較為殷實,後被劃分為「地主」。多年來堅持善行,也使得這個「成分不好」的醫生家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逃過一劫。「村裡幾乎沒有村民對我爺爺、我爸爸進行過『批鬥』。」李榮華說。

後人每年抄寫楹聯承襲先輩遺風

李會珍說,父親李運湘還是一個秀才,每年他都會抄寫對聯貼在正埔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後來流傳較廣的一副對聯是「正己安民德懋功高光世第,埔平嶺峻地靈人傑振家聲。」

在正埔嶺入口處,由龍崗區政府出具的銘牌顯示,這座建築建於1803年,為朝鉉公所建,為三堂、四橫、一圍龍帶一倒座、五碉樓的建築。先建圍龍屋再建四橫屋,兩側二橫組成五套「斗廊式」單元房均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圍前有禾坪與月池,典型的圍龍屋風格。另有門樓和碉樓,均為清嘉慶年間所建。

據李氏後人講述,上世紀90年代初期,本地村民陸續從這座通面闊87米,進深62米,佔地5394平方米的圍龍屋中搬出。現老屋主要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事實如此,我們當日眼前所見,除了有斑駁的牆壁、朱紅的圓柱、青色的瓦以及字跡俊秀的對聯外,還有幾戶在此居住的人家,以及在烈日下晾曬的衣物。

正埔嶺內的楹聯。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 供圖

步入其中,只見中堂內的門額刻有「萬福朝堂」四字,書楹聯「系本興寧應卜攸寧居世宇,基開歸善惟期積善大其閭」;後堂名「達貽堂」,檁下枋刻「長命富貴」「百子千孫」「奕世榮昌」吉祥語。神台供正埔嶺李氏十四世李瑞、李(王進)和開基祖朝鉉牌位,內有對聯兩副,一為「肯堂肯構昭先德,俾壽俾昌啟後人」;另一為「達道謹循代由簪纓光族系,貽謀恪守世承堂構擴規模」。

據龍崗區龍崗街道文化站提供的資料顯示,清乾隆年間朝鉉公十三四歲時從廣東興寧遷到龍崗,打工為生,他勤勞厚道,被一油坊老闆招為女婿,參與經營,生意越做越大,致富之後他於嘉慶年間建造正埔嶺圍龍屋。

「這些對聯有的看上去是新的,但是內容是祖上留下來的,只不過是每年都會重新抄一遍。」李會珍的侄子李裕明說,李氏後人中沒有達官顯貴,大家都本分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但每年抄寫對聯貼在正埔嶺的傳統沒有中斷過。

李氏世代秉承孝道父賢子孝

據龍崗區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底,向前村有戶籍人口約500人,大多為李氏後人,實有戶籍居住人口380人,外來人口約3000人。80歲以上老人13人,最年長者有103歲。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等。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李裕明說,李氏的家風不僅是涉及艱苦奮鬥、正直做人、樂善好施、團結友愛外,還強調孝順。他退休後,就跟兒子、兒媳、孫子住在一起,而像他這樣的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居住方式,在向前村的李氏家族中,並不少見。「都是這樣的,好像沒有年輕人會覺得跟老人住會顯得麻煩。」在現場的一位李姓年輕人稱。

在李裕明看來,除此以外,李氏在龍崗的第一代是通過勤懇工作、厚道做人立下基業的,而這家風傳承至今。為此。李裕明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某村有對年輕夫婦,他們的父親住在東南亞,夫妻兩人每個月都會寫信向他父親要錢。某次,其父回復一封只有兩個字的信:入八。兩人百思不得其解,遂向族中一年長的讀書人求解。對方直言不諱地指出:信的內容就是說你們不是人,勸你們靠自己的本事生活。

專家點評

善行懿德美名揚 優良家風源遠長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客家研究所所長周建新教授

客家俗諺云:「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居」。宗祠家廟的興與衰、好與壞,往往是衡量一個宗族的地位和聲望,客家人對此尤其重視。正埔嶺圍就是這種客家宗族觀念的產物。「系本興寧應卜攸寧局世宇,基開歸善惟期積善大其閭」「肯堂肯構昭先德,俾壽俾昌啟後人」「達道謹循代由簪纓光族系,貽謀恪守世乘堂構擴規模」,正埔嶺圍內外的這些楹聯,無不生動反映了李氏先祖艱苦創業、希冀宗族興旺發達的歷程。

客家人常常以祖宗的善行懿德熏陶後人,以先賢的優良品格教育後人,特別重視記錄歷代先賢的光輝事迹和高尚言行。正埔嶺李氏世代從醫,不僅醫術高超在,而且醫德高尚,當地至今廣泛留傳其先祖運湘公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正如著名學者、客家學奠基人羅香林先生所說:「他們(客家人)認為積德行仁,則可使子孫發達,發憤立功,則可使祖宗榮耀。」這些歷史上的客家先賢事迹、善行懿德,既是對前人的表彰,更是對後人的激勵。它們雖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但卻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一代客家人,從而形成吃苦耐勞、崇本報本、開拓進取、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

家訓族規點明道德信念教化,典故行略傳頌祖德宗功。歷史上,客家人依託宗祠、族譜、楹聯、牌匾等有形載體和童謠、諺語、山歌、故事等無形載體,傳承和弘揚優良家風。它們寄託著客家先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與美好期望,對於傳承弘揚客家精神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如何讓中華優良傳統在現代社會得到傳承和弘揚,讓整個社會風清氣朗、正本清源、和諧向上,正埔嶺李氏客家族群給出了頗具啟示的答案。

(來源:深圳晚報)


推薦閱讀:

「印象興寧」系列散文推薦之一:《龍燈》
歌·台灣·Hakka Song | CCTV熱映《中國民歌大會》,而彼岸台灣還有一檔小而美的民歌節目
一碗濃郁甘香的擂茶,喚起了多少客家兒女的思鄉情
減肥?吃完這波超正點客家菜再說!
福茶之心:客家傀儡戲,至今記憶猶新『鄉記』

TAG:傳承 | 客家 | 民居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