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心理學玩壞了的兒子給媽媽的一封信

2014-07-16 10:01 | 來源:十五言 | 編輯:Zoe

親愛的媽媽:

見信如晤。

孩兒在外求學,未能回家陪你過母親節,是在遺憾。我身體安康,壓力是有的,不過壓一壓更結實,你不用擔心。

雖然你可能現在還不知道「心理問題」和「痴線」有什麼區別,但你當年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我報讀心理學。你那一句「你喜歡就好」讓我感到母愛的包容和博大,即使你當時眼睛根本沒有離開過正在播放的《大長今》,我還是堅持這麼認為的。

為了回應你的支持,我決定告訴你,我學的心理學是怎樣研究媽媽。其實心理學家對媽媽的興趣遠遠大於精神病,甚至連研究精神病時也要連帶他們的媽媽。

娘,我不會幹掉老爸你放心


在我們的教科書里,最早研究孩子與媽媽的關係的人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一個出生在奧地利的猶太土豪,經常叼著雪茄帶著金錶。他在精神病患者身上發現,孩子對異性父母的強烈妒忌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人際關係產生永久性的影響。雖然他真正看過的病人沒幾個,但他假定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並試圖以此解釋其他文化中的複雜現象。

他寫了本書叫做《圖騰與禁忌》,說男孩早期的追求對象是母親,總想與父親爭奪母親的愛。也就是戀母情結。但由於兒子小時候很弱,打不過強壯的父親,所以只能壓抑對母親的性慾。

媽你別緊張,我對你和老爸都沒什麼想法。雖然直到現在你還是我心目中和奧黛麗赫本、林青霞並列的世界三大美女,而且小時候我也會說「媽媽是我的!」「我將來要娶媽媽做老婆」之類的話,但每次只要你挽著爸爸的手臂,把頭往老爸肩上一靠,老爸就會把肚腩擠到胸前裝胸肌,我瞬間意識到你是誰的了,而且很放心。

所以我一開始讀到弗洛伊德的觀點時就覺得很扯:說白了就是把男人的問題怪到他媽的頭上了。後來也有人反駁,這完全是男性主義中心的觀點。我猜弗洛伊德家裡肯定是老爸拿主意,跟我們家很不一樣,我們家是您拿主意,是母系社會,女權主義。

就算你不給我做飯,我也愛你


後來我讀到另一個關於媽媽的理論,叫做依戀理論,覺得靠譜多了。

這個理論由和弗洛伊德一樣都是研究精神病的約翰·鮑比提出,他認為幼童因為社會與情感需求,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否則將造成其心理與交際功能長久的不健全。

有個叫哈利·哈洛的人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給小猴子一個有奶的鐵皮猴子「媽媽」和一個沒有奶的皮毛包裹的猴子「媽媽」。哈洛發現小猴子只會在餓了的時候去鐵皮「媽媽」那裡吃奶,然後立刻就會回到皮毛「媽媽」那邊抱抱。這個實驗說明了,對於小猴子來說,並非「有奶就是娘」,而是能給猴子來說溫暖的媽媽才是娘。

媽我下次回家你就不用忙裡忙外給我做吃的了,有沒有吃的你也是我娘。飯就出去吃嘛,你就好好歇著,讓我在你身邊拉著你的手聊聊天就好了。

對於你對我的愛,我是很有信心的


後來有個叫安沃斯的人覺得研究猴子不夠意思,就搞了個「陌生情境」實驗來看看依戀有什麼類型。他將二至十八個月大的嬰兒和媽媽安排在一個陌生的房間裡面玩,玩著玩著進來一個陌生人,然後媽媽離開。根據嬰兒對媽媽所表現行為將依戀分為三種不同的表現類型:

1.安全依戀型:媽媽離開是不會感到不安,還會與陌生人積極接觸;

2.逃避依戀型:媽媽離開不會哭但會躲避忽視陌生人。

3.衝突依戀型:媽媽離開會焦慮,對陌生人害怕,媽媽回來時會哭鬧。

根據你對我小時候「自來熟」的描述,我應該是安全型依戀,因為你說我見到陌生人都不害怕,會自己問路還主動打招呼;不過一旦發覺不對勁就會很快跑回去躲在你身後,所以你一直很放心我自己去玩。

我看隔壁家樹根就跟我不一樣了,應該是衝突型依戀,他小時候就一直粘著媽媽,不敢跟陌生人說話;雖然他學習也不錯,跟我考進同一個大學,但開口閉口「還媽媽說、媽媽說」,被同學笑話了還得回宿舍打電話給媽媽訴苦。

媽你雖然沒讀過心理學,但還是很明白事理,你帶我出去玩時,不會一直拉著我,也不會強迫我跟誰打招呼,而是看著我,鼓勵我去探索新環境,與別人接觸;每次回頭都能看到你的感覺特別好!

其實我最近才明白,你都事先考慮到那個地方和人安不安全,才示意我走遠點也沒關係的吧?你拉緊我的時候,應該就是你覺得有危險的時候了吧?學了心理學,我開始明白你把我養得那麼有安全感也不容易!

聽說這個安全感很重要,還會影響到我的親密關係,也就是我將來找媳婦的時候,我會傾向於喜歡上那些和你一樣讓人感到溫暖和安心而且有安全感的姑娘。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啊,你常說「一代好媳婦,三代好兒媳」,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你給我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雖然主要照顧我的都是媽媽你,而老爸都比較忙工作,是不是就能說我的健康成長和老爸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將來的孩子的心理健康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最近有位出國留學的師兄回來搞了一個講座,講一種叫家庭治療心理治療的理論。他就提到,父母的感情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有一個叫鮑恩的家庭治療師提出,每個人都有「獨立」和「依賴」兩種需求。如果對「依賴」需求太高,會使個體對他人產生較強的情緒依戀或情緒融合,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把自己的事當成別人的事。

若是對「獨立」的需求太高,則容易導致個體與他人的關係過於疏離或造成不成熟的情緒斷絕。任何一種程度過分了,都叫做自我分化程度低。

對於「親密」和「獨立」的程度,孩子是很難自己控制的,主要還是看父母怎樣處理。小孩子嘛,如果可以肯定都會依賴,所以父母怎樣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鼓勵他獨立的程度是很關鍵的。

剛開始初中住宿,我發現身邊有些同學不習慣獨立生活,不會洗衣服不會收拾床鋪不會自己整理書包,還要別人叫他起床(沒錯說的就是隔壁家樹根)。

有一次樹根因為天冷懶得洗衣服然後沒內褲穿被同學笑話了,他就打電話給他媽抱怨:「都怪你送我來住宿!都怪你都怪你!」更奇葩的是,他媽媽居然回應:「是我不好,我也不想你吃苦,你爸堅持要讓你住宿,他說你在家會學得越來越懶的。」然後兩母子隔著電話失聲痛哭。

我一直以來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自己不會洗衣服要怪到媽媽頭上,然後媽媽要怪到爸爸頭上。聽完師兄的講座才明白,樹根和他媽就是分不清楚這事誰該做的事情,讓樹根習慣了依賴媽媽,缺少鍛煉獨立的機會。

但是這事不能完全怪樹根媽,因為樹根爸經常對樹根媽很冷淡,連她生日都不記得,都是樹根陪著她媽過的。我們家也沒少看到,他們夫妻當著孩子面吵架,最後樹根爸摔門而出,剩下樹根給他媽媽擦眼淚。也難怪兩母子感情好過兩夫妻,其實就是樹根成了她媽媽的寄託。

謝謝你沒有讓我成為你們婚姻的守護者


想想我們家,我還真佩服你們兩個,大部分事情都好好商量,很少吵起來。唯一一次吵到老爸要夜裡離家出走,我哭著堵在門口,他抓抓頭髮,轉過身去跟你說了什麼,你們倆就一起來說了句我到現在都記得的話:「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吵完就沒事了,我們不會不要你的,寶貝不用擔心。」然後回去房間繼續商量,你們可能不知道,我那天晚上一直豎著耳朵聽這你們會不會又吵起來,時刻準備著去堵門口。後來不知道過了多久,我沒聽到聲音,也就慢慢睡著了。第二天起來果然看到你們就沒啥事情了。

師兄解釋說,兩夫妻感情不好,孩子很容易就成了維護家庭的紐帶,孩子將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防止父母起衝突上,而不能專心在自己的學習事交朋友的事情上。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三角化。

雖然我也半懂不懂,不過想起如果爸爸像樹根爸那樣每次都摔門而出,我大概也會跟樹根一樣,因為我看到爸爸走向門口的時候,我就莫名其妙的恐懼起來了,說不清楚那是不是孩子天性。

一下子就寫了那麼多,也不知道老媽明不明白。

不明白都不要緊,你絕對可以跟別人炫耀說你孩子讀了大學之後開始寫一些你也看不明白的東西了;要是你看懂了,你應該知道,我就是想跟你說,學了這些心理學的東西之後,我更感激你對我的養育了。

你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很棒的人,面對不同的人,我都能不卑不亢地平等交往,即使有矛盾了,也有信心可以通過商量來解決問題。

最後,母親節快樂!

你那個熱愛心理學的兒子

(資料來源:十五言,友心人,文/梁鴻儒)


推薦閱讀:

如何利用你的閑暇時間,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你的生活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如何看待、處理?
每周全球心理資訊概覽 | 2月5日~2月11日
家庭排序之謎
從心理學層面看待張國榮哥哥為什麼會自殺?

TAG:心理學 | 心理 | 媽媽 | 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