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十干化運」初探(中)

原文地址:「十干化運」初探(中)作者:

「十干化運」初探——兼論子午流注時空概念的天文背景單志華  撰寫        單玉堂  審閱1.    十二支探源據考證,完整的干支周期記錄,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之。並且,「五氣經天化運圖」中也排列了干支。觀漢字演化發展的歷史,從原始形態發展到甲骨文已經歷了一段時期。若從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的原始文字算,距今已經有六千年的歷史。所以說十二支要大大早於商代的甲骨文應是可信的。郭沫若認為十二支是從觀察天象誕生的(《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學者鄭文光對此作了考證,且提供了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認為自然界中十二這個數字,只有十二個朔望月的周期易為人們察覺,因為月亮的圓缺變化在人類剛剛從動物分化出不久的遙遠的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是夜晚最醒目的天象,又是夜晚照明的主要光源,又具有相當準確的周期性,可用來計時。因此,十二支當來自朔望月。然不是直接記錄月次,而是描繪其有關的星象,即十二個朔望月中新月所見之時(古稱「胐」,即夏曆每月初三)。該作者還對十二支的每一支,按其順序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考證,認為甲骨文中的十二支應是從「觀象階段」演化而來的十二個象形字(為漢字最早最直觀的造字方法)(見《中國天文學源流》)。這裡,僅將十二支產生於有關星宿的「象形」含義列表如下(見表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觜參井(鬼)軒轅(獅子座)翼軫角亢(氐)房心尾(尾)箕斗(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胃)昴畢(表二) 註:獅子座包括「柳星張」三宿據此,我們試作兩點歸納:第一,十二支產生基本上源於二十八宿星象;第二,十二支次序是自西向南向東右旋的。早期用象形十二支表示的十二次,即是這樣一種對應關係,可見十二次原始於十二支(見表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表三)那麼,表示十二辰的十二支又有著怎樣的含義呢?前面講北斗的概念我們知道,北斗是古人辨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從十二辰與十二次的關係言,用北斗這把「尺」,不僅可以準確地制定天球的十二等分,且可用來測定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也就是說,據斗柄所指而完善化了的天空區劃,能夠準確地反映周年二十四氣的變化。與十二次天空區劃相對應的十二辰,相當於這把「尺」的十二個刻度,借用了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而已。自然,用來表示斗柄所指(十二辰)的十二支已經和星象脫離了關係,純粹作為斗柄所指方位了。至於十二地支的「地」,則是後來的引申義,即當天球等分為十二份時,相應地,地平圈也就定為十二個方位,亦用十二支來表示罷了。2.    十二辰與十二次區劃的矛盾統一前已述及原始的十二次用十二支表示,若將十二辰與十二次同用十二支表示,我們便明顯地看出斗柄與歲星存在著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即歲星所在的「次」名與斗柄所在的「辰」名只差一支(見表四):左旋——>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次玄枵星紀析木大火壽星鶉尾鶉火鶉首實沈大梁降婁娵訾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表四)                                         <——右旋如表格所示,當斗建為「辰」時,歲星為「巳」;斗建為「巳」時,歲星為「午」;斗建為「午」,歲星為「未」…… 這樣,觀察斗建所指,即使看不見歲星,也能夠推知它在哪一「次」。難怪講「視其建而知其次」了。於此可知,據斗柄與歲星相對運動而誕生的十二次與十二辰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十二次右旋的布列,適宜表述右旋的日、月、五星周年視運動;十二辰左旋的布列,宜表述恆星天的周年視運動(即用斗柄廻轉記錄恆星周天旋轉的方位變化。二者的結合,為準確地測定太陽周日和周年視運動提供了科學的標尺。從而對太陽位置的測定,便可從觀察日出前和日落後恆星的布局推知太陽所在的天區。可見,十二次與十二辰是同一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其矛盾統一完全有實在的天體視運動為憑。十二辰與十二次的聯繫,作為規律性的客觀存在,對於研究運氣學說的實踐醫家來說就是如此。清末醫家唐容川就講:「日躔(即太陽之運行)右轉,月建左旋,順逆相值,故為六令。日月與斗建為氣運之主宰,故其所合,能化氣以司令。…… 斗建與日躔合,即是地與天相合,所以能司化氣也。」(見《醫易通說詳解》)我們強調十二次與十二辰的聯繫,在於它能準確地測定太陽的周日和周年視運動。那麼,作為太陽周年視運動的反映——二十四氣的測定,古人是通過「月建」獲得的——這又是我們談化運需要弄清的一個概念。3.    「月建」釋月建是把十二支同十二個月相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於十二支各字的解釋就是聯繫著月份的。前人把「建」釋為斗柄所指的「斗建」,所謂月建就是據斗柄所指以建月。那麼,這個「月」,確切含義是什麼呢?這又涉及到二十四氣。節氣在古代本稱「氣」,每月含兩個氣,在前稱「節氣」,在後叫「中氣」。按照古人規定,每個月由其所含的中氣表徵,如含冬至的月是十一月,含雨水的月是正月等等,不能混亂。列表(見表五):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月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表五)既然「月」由其所含的中氣表徵,那麼月建就是據斗柄所指之十二辰來推定十二個時令(中氣)。我們已經曉得十二次用來表述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十二辰適宜表述恆星天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十二辰與十二次同樣可用來表示年周期二十四節氣與斗柄所指的相互關係(見圖4):

     此圖可以說是本文涉及到主要的幾個天文概念的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它可以幫助我們分析理解化運經文和五氣經天化運圖。圖內圓之東西南北為天球方位;一圓為斗柄所指之十二辰方位;二圓為二十八宿所見星象;三圓為象形十二支演化而來之十二次;四圓為太陽周年視運動之二十四節氣。由十二次與十二辰的關係可知(結合圖):當節氣為大雪、冬至(即象形字「丑」的星象。以下皆同)時,斗柄指子位,冬至屬十一月,故十一月建子;節氣為小寒、大寒(「寅」)時,斗柄指丑位,大寒屬十二月,故十二月見丑;節氣為立春、雨水(「卯」)時,斗柄指寅位,雨水屬正月,故正月見寅;節氣為驚蟄、春分(「辰」)時,斗柄指卯位,春分屬二月,故二月見卯;節氣為清明、穀雨(「巳」)時,斗柄指辰位,穀雨屬三月,故三月見辰;節氣為立夏、小滿(「午」)時,斗柄指巳位,小滿屬四月,故四月見巳;節氣為芒種、夏至(「未」)時,斗柄指午位,夏至屬五月,故五月見午;節氣為小暑、大暑(「申」)時,斗柄指未位,大暑屬六月,故六月見未;節氣為立秋、處暑(「酉」)時,斗柄指申位,處暑屬七月,故七月見申;節氣為白露、秋分(「戌」)時,斗柄指酉位,秋分屬八月,故八月見酉;節氣為寒露、霜降(「亥」)時,斗柄指戌位,霜降屬九月,故九月見戌;節氣為立冬、小雪(「子」)時,斗柄指亥位,小雪屬十月,故十月見亥。如此周而復始。說十二支起源於觀星象,不等於說它僅僅具備一個星象意義,它本質上反映了十二辰與十二次的對應關係。我們正是據此言月建的。以上,就與運氣學說有關的幾個天文學概念及其相互作用關係作了一個大概輪廓上的梳理(已經省去了較繁雜的計算數據),目的是對下文要重點分析的《五運行大論》經文及其化運圖做一個基本概念性的邏輯的鋪墊。五、誰解其中味?1.「五氣經天化運圖」分析五氣經天化運圖亦稱五天五運圖,始見於宋·劉溫舒《素問運氣論奧》,是根據《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載的「太始天元冊」經文繪製的。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們專門列出那段經文和五天五運圖(見前圖1),如果把這張圖與十二次十二辰相互關係圖(見前圖4)比較,就會發現這兩張圖很相近。化運圖中十二支的排列順序是自東向南向西左旋的,且與圖中二十八宿排列順序相反。而且圖中四方的定位與所對應的十二支分別是:東卯,南午,西酉,北子。顯然,化運圖中的十二支是代表斗柄所指的十二辰方位。我們知道十二辰宜表述恆星天的周年視運動,圖中十二辰與二十八宿星象的對應,與十二次十二辰相互關係圖(圖4)的對應完全一樣。因斗柄十二辰與歲星十二次之間只差一支,故當斗柄指卯位時,歲星為「辰」(即十二次的「壽星」),以二十八宿說則主要是角亢等宿的星象,時值為春;當斗柄指午位時,歲星為「未」(即十二次的「星紀」),以二十八宿言則主要是鬥牛等宿的星象,時值為夏;當斗柄指酉位時,歲星為「戌」(即十二次的「降婁」),以二十八宿言則主要是奎婁等宿的星象,時值為秋;當斗柄指子位時,歲星為「丑」(即十二次的「鶉首」),以二十八宿言,則主要是井鬼等宿的星象,時值為冬。換言之,就是我們常常引用《鶡冠子·環流》的那幾句話:「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化運圖中十二辰直接與二十八宿對應是很不精確的,應當說尚處於觀象授時階段,反映了十二辰十二次體系形成的初級水平。至於化運圖的十二辰,我們說由於在世界上各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中,只有我國緯度最高,北斗七星又是靠近天球北極的位居顯赫易於辨認的星群,因而以斗柄廻轉來定時的習俗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再看天干:圖中四方加中央的天干方位所屬,像似前面論述的甲乙東方屬木應春,丙丁南方屬火應夏,戊己中央屬土應長夏,庚辛西方屬金應秋,壬癸北方屬水應冬。但這僅僅是在表明,化運是從十干五合的最初含義——五行相生中發展而來。而圖中十干與十二支的關係是「動與靜」的關係。《素問·天元紀大論》有一段重要經文:「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可謂是對化運圖精義的活畫!「應天之氣」就是所從十乾的五運之氣,五運的運行以十干為據,用十干合十二支,則干是「動而不息」的,五運的周轉以十干為形式,而十干又因五合的陰陽作用而產生變化,一年一運,五歲一周,復向右遷移,繼續運轉。「右遷」指六十年甲子這一大周期里,每五年向右遷移一步,六十年遷移十二步,而復還甲子。如甲子年為土運主事,至己巳年又為土運等等。「應地之氣」就是五運下臨之氣,有著方位與時令相應的含義,作為代表十二辰方位的十二支,確是相對不變,「靜而守位」的。「六朞而環會」是講六氣問題,因數語難明且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暫不贅述。於此明白,圖中的十干,旨在「運」,這裡的「甲」是「甲與己合」的甲,「乙」是「乙與庚合」的乙,……「戊」是「戊與癸合」的戊。這樣,代表年份的十干在運轉中化運,「動靜相召,陰陽相錯,而變由生」。嚴格講,氣運的交流應是漸變與突變的結合,沒有絕對的分界。但這並不等於說運之所化沒有階段性。那麼,其階段的基本標誌是什麼呢?且看下面一個問題:2.    說「辰」在化運的時間周期里,古人注意到「辰」的意義,所謂「逢辰則化」。一個「辰」,反映出北斗與歲星相對運動的內在聯繫;一個「化」,道出了年與年之間氣上的交接輪次。宋·劉溫舒提出的據月建立運的見解,當是與逢辰化運較為接近的認識。其云:「以月建之法論之,則立運之因,又可見也。」 並具體明之,「五運皆起於正月建干」(《素問運氣論奧》)。為什麼起於正月(寅)呢?張介賓《類經圖翼·氣數統論》中強調:「建子之月,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發生之功。及其歷丑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萌芽動而蟄藏振,偏滿寰區無非生意。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由是觀之,正月為春氣伏動之時,是萬物內涵著的陰陽二氣漸趨統一之時,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南華經》的「日夜無隙而與物皆春」等是也。我們說,正月春生之氣為化運創造了條件,運之所化則賴於春氣的發展,「辰」就是發展的標誌。十乾的化生五運就是賴於春的「沖氣以為和。」用十二支講就是賴於從寅到辰。前面講五行生成數時,我們強調了辰的「生土之時」的意義,並提醒人們注意十二次與十二辰間在辰、戌兩位的重合。戌歲同體,「古文歲、戌字本通用」(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史記·天官書》就有戌的星象描述:「婁三星為苑,牧養犧牲以供祭祀」,「胃主倉廩,五穀之府也。」一派秋收景象,反映著「戌」的「成土之時」。然而辰位的重合就不僅僅反映著「生土之時」了,它使人們深一層地認識到「辰」在化運周期上的意義。前已述及二十八宿之四方定位與十二辰之地平方位一致,即同源於天球方位。二十八宿唯一的一顆亮星角宿,為二十八宿之首,斗柄指辰位(正是角宿所在),如此一來,「辰」被賦予新的含義:不僅是某個天區的星象,而且是斗柄所指之處,時值春播——反映出陰陽二氣交合的最佳時節。難怪清末進士唐容川就講:「五運皆起於角軫」。原來辰位在此!角軫是為年周期運轉的起迄點可知。劉溫舒對此雖未明確,但他的「據月建以立運」這句話,至少是向前扎紮實實地邁出一步。我們再看看張景岳《類經圖翼·五運圖解》的一段話:辰在十二生肖屬龍,「唯龍善變而屬辰位,凡十干起甲,但至辰宮,即隨其所遇之干而與之俱變矣。」辰為龍,辰位在角宿一和零等亮星大角,正象徵著東方蒼龍這條「龍」的「兩角」。我們談「東方蒼龍」辰位的星象意義,張氏把它與生肖拉扯在一起,似有蛇足之嫌。需要補充一點,古人「逢辰則化」的認識,本質上反映著時間周期的規律,它有實際的天體相互運動為憑,也有由這種運動而產生的氣化規律為據。由五行相生到五運的相生,既認識了物質的運動性,又認識了天地氣交的統一性。據地之「五行」測天的「五運」,觀地的有形之萬物,測天的無形之陰陽,這種以形論氣、觀形而知氣,進而達到形與氣的統一,「而變由生」的整體論、恆動觀,著實為運氣學說的基本精神。以上講「辰」的意義,那麼,十干在化運周期里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3.    化運周期的形式和意義本文最初,我們簡單分析了十干陰陽配屬五行的道理。進一步,在運的十干,劉溫舒講:「五運從十干起,甲為土也,土生金,故乙次之;金生水,故丙次之;如此五行相生而轉。甲為陽,乙為陰,亦相間而數,如環之無端。」(《素問·運氣論奧》) 大意是:推算五運始於十干,以五行相生的次第推知五運的相生輪轉,並以陰陽在運的相間輪數構成五運的周期運動。這種運動猶如圓環一樣,無始無終,沒有窮盡。筆者認為,從季節交替周期看五行相生規律,進而由五行相生的次第又大而推知五運間的運動周期,亦即探究季節交替周期的所以然——宇宙天體運動規律,且認為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指兩種屬性相反的物質間的相互為用)是運轉的動力。這種抓住事物本質聯繫的推論十分合理。我們來看:甲、己兩年,正月為寅,陽干為其所化,故以次於甲的陽干丙,建於甲己年的首月。由寅和辰的關係,丙寅順推至戊辰,天干之戊輪加於辰上,戊屬土,辰為化,故逢甲逢己年,土氣運化主事,是為甲己化土運;乙、庚兩年,天干戊(次於丙的陽干)為寅月所建,戊寅順推至庚辰,天干之庚輪加於辰上,庚屬金,辰為化,故逢乙逢庚年,金氣運化主事,是為乙庚化金運;丙、辛兩年,天干庚(次於戊的陽干)為寅月所建,庚寅順推至壬辰,天干之壬輪加於辰上,壬屬水,辰為化,故逢丙逢辛年,水氣運化主事,是為丙辛化水運;丁、壬兩年,天干壬(次於庚的陽干)為寅月所建,壬寅順推至甲辰,天干之甲輪加於辰上,甲屬木,辰為化,故逢丁逢壬年,木氣運化主事,是為丁壬化木運;戊、癸兩年,天干甲(僅次於壬的陽干)為寅月所建,甲寅順推至丙辰,天干之丙輪加於辰上,丙屬火,辰為化,故逢戊逢癸年,火氣運化主事,是為戊癸化火運。這種「五運相襲,周而復始」的運動形式,確是「如環之無端」永無休止的。子午流注學說中的「五門十變」就是據此而生。為便於記憶,錄「五虎建元歌訣」於下: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於庚寅始,丁壬壬寅亦順尋。戊癸甲寅定時候,五門得合是原因。用五行學說探討宇宙間實際的天體相互運動的結構法則,本身已經帶有明顯的歷史的烙印,這一點是需要明確的。中醫的理論體系具有思辨的特點,五運六氣更是中醫理論思辨成果的更高更深層次的集中體現。具體到十干化運,這一特點同樣明顯。五運的甲己合而化土運,乙庚合而化金運,丙辛合而化水運,丁壬合而化木運,戊癸合而化火運,表現出土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五行相生的順序。五行相生,進而由相剋到相合,再進而出現在運的相生形式,體現了發展的周期,其相生形式已不是五行最初意義上的循環,而是以五運的高級形式,即「五行之氣既化為運而運行於天」(任應秋《五運六氣》)的形式,在這種「彷彿是向舊東西的回復」(列寧《哲學筆記》)中已經包含著運化過程中獲得的「新質」。對十干化運的分析和五行在運化周期上的意義的探討,我們已經較清楚地看到古代醫家唯物的自然觀的發展。辯證法是客觀存在的,作為客觀存在的正確或接近正確的反映,它與建立在嚴謹科學體系之上的現代天文學、氣象學,在原則上有著近似乃至一致之處,也是不足怪的。對於古人探究天體運動規律而提出的運氣理論,我們在肯定它的物質基礎、認識論價值,及其通過嚴格的推演計算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的同時,在具體運用中要學會靈活變通,而不能將其作為一成不變的公式生搬硬套。4.    「天門地戶」解《素問·五運行大論》云:「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觀五氣經天化運圖中天門地戶的位置所居,即唐·王冰注引《循甲經》云:「天門在戌亥之間,奎壁之分;地戶在辰巳之間,角軫之分。」什麼意思呢?明·張介賓對此獨有心得,他在《類經圖翼》中解釋說:「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余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纏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婁,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概括起來就是,每年的春分秋分為氣候變化的轉折點,節氣從陰轉陽謂之天門,節氣從陽轉陰謂之地戶。所以奎壁角軫的所謂「天門地戶」,應是自然界陰陽氣化消長的標誌。具體而言,我們知道四季的形成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從一個位置逐漸移到另一個位置,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熱也逐漸變化,從而產生四季依次變化的現象。當太陽周年視運動分別位於黃道和赤道的兩個交點——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南北半球得到的太陽光熱相等,各地晝夜長短相等。春分後,太陽視運動始過黃道的春分點,從沿黃赤道間劃分的二十八宿看,則由壁宿向奎宿移動,要出「天門」了。光熱由赤道北移,我國位居北半球,故接受太陽光熱漸漸加強,晝長夜短,陽長陰消。即所謂「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顯而易見,天者陽也,天門者,陽長陰消之門也。秋分以後,太陽視運動始過黃道的秋分點,看二十八宿由軫宿向角宿移動,始入「地戶」了。光熱由赤道南移,北半球受太陽光熱漸漸減弱,夜長晝短,陰長陽消。所謂「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很顯然,地者陰也,地戶者,陰長陽消之戶也。5.    對大論化運經文的評價限於歷史條件,古代天文學「觀象授時」也部分地受占星術的影響,尤其是對某些異乎尋常的天象一時還不能作出很有客觀依據的解釋時,於是在崇尚天地的觀念下,人為地進行附會。如古代占星家把天象的變化(某某星的隱現出沒和光色的變化)加以占驗。對此,我們在研究運氣學說時要考慮到這一史實。具體這段經文,我們注意到文中「五種天氣」所經星宿的問題。其曰:「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軫。」就以上對五運化生的分析及其所佔有的資料言,實事求是地講還找不出與「五氣經天」有內在聯繫和探索的脈絡。並且,筆者還另找線索地,比如,從節氣與二十八宿的對應,五種「天氣」所經星宿的度數對比,每一氣所經星宿的對稱關係等角度進行了探索。結果完全分析不出「五氣」所經星宿的分布規律和相互間的聯繫。同時筆者也注意到某些研究者對此的解釋,如把丹黅素蒼玄釋為「五行之氣化見於天而呈的五色」,或乾脆解釋為「古代望氣家可以在西北方牛女奎壁間看出火氣,所以戊癸主火運」等等。何謂「見於天而呈的五色」?何謂「看出火氣」?顯然缺乏一種嚴謹的研究態度了。筆者認為,所謂「五色五氣」明顯看出它脫胎於五行。望天色所經星宿同樣有明顯的占星術色彩。這是經文本身存在的問題。好在五運六氣學說的基本精神是從自然天象出發來認識自然,透過占星望氣的浮詞是可以看到古人力求五運變化周期所呈的氣化特點的描述。從這個大前提出發,如同五行是古人從五種物質特性中抽象出一般概念來反映四季變化規律之一般特點一樣,五運則是探討這一規律的成因(天體間的相對運動)且在高一級的形式上加以說明。如果說「太史天元冊」對化運的認識,表明古人仍留於直觀的「望天色」來補充認識的不足,那麼「逢辰則化」的認識,它的科學性已明顯進入探尋其所以然的門徑了——這無疑是「十干化運」理論的一大發展,它的產生只有在古代天文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具體說應該在十二辰十二次體系形成以後,才會出現。以上,本文就中醫五運六氣學說的核心問題——「十干化運」問題作了初步探討。需要明確的是,講十干化運是講運氣學說的一個總的運動規律,拿這一理論指導醫家臨床,則又涉及到複雜的計算推演等一系列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子午流注針術,其「納甲法」的理論框架就是十干化運,其強調時間周期的意義,強調用針配穴「順天時以調氣血」強調人體氣血與自然天時的高度吻合。
推薦閱讀: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3)
[轉載]八字分析技巧
轉載]奇門古例欣賞
網上預測一例(轉載)
[轉載]《命理成數》5800——5899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