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

大安法師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

(2013-03-31 18:11:15)

轉載

分類: 關注大佛

大安大和尚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一)

2013年1月8日東林寺方丈上大下安大和尚來到東林寺凈土苑,為凈土苑四眾弟子及從東林寺聞訊趕來的義工菩薩們,講授凈土五經之一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晚6點30分,香花迎請法師。四眾弟子以虔誠恭敬之心聆聽大安法師講授經典。

凈土苑因緣殊勝,大安法師弘法以來,首講《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行願代表了一切菩薩行願的頂峰,阿彌陀佛又是大願之王。普賢行願所代表的菩薩道偉大的實踐精神,最終要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在當今世界上最高的阿彌陀佛聖像前講這部經,才有此殊勝因緣。

第一講,大安法師先引用祖師的講經方法,對此經做了一個總體的概述。以科判為導引,法師從五重玄義逐步講起:釋名,顯體,明宗,論用,教相。令凈土學人對此經的層次脈絡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把握起來更加方便。

此經的全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經題人、法、喻具足。「大方廣」指法,是我們一切眾生現前一念的體性,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性。「大」是我們清凈無染,不生不滅,超越時空的體性,當體得名,其大無外;「方」即表現的相狀,從時間來說,豎窮三際,從空間上說,橫遍十方,無盡無量無邊;「廣」是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具足十法界;佛是指人;「華嚴」是比喻的說法。前面從性德談,「佛華嚴」三字是從修德來表述。「經」是契經之意。從品名來看,「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證入,普賢行願是能證入,超越一切對待的不二心性,這就是諸佛所證的境界。行與願要統一起來,行是實踐的行為修行,願是理想與目標的指向。行與願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由願導行,由行填願。普賢菩薩是《華嚴經》最重要的當機者。在整個經典當中,常常在重要的時刻,普賢菩薩代佛弘化。以證極果為普,不舍因門為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智悲願都很廣大,示現種種身份而度化眾生。

法師還介紹了《華嚴經》的來歷,此經是文殊菩薩和阿難在鐵圍山中間結集的,收藏在龍宮裡。佛滅度六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華嚴經》分大中小三本。這部大乘圓頓經典能夠來到中國翻譯,流行,建立宗派有其殊勝因緣。一方面唐代帝王的德業感召了其他國家國王的尊重,另一方面我們震旦國眾生的根基已經成熟。心量、智慧,福報具足,堪能接納這部經典。實際上,《華嚴經》與東林寺有著特殊的因緣。當時慧遠祖師派人前往西域請回六十華嚴,後由佛馱跋陀羅尊者譯出。

一切眾生界即普賢,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普賢菩薩,要用行願去感應。為善財童子,普賢菩薩稱性宣說毗盧遮那如來的21種功德,以及以毗盧遮那為首的一切如來的不可說不可說恆河沙功德。想成就無上的佛果,必須圓滿普賢行願,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核心。其功德導歸西方極樂世界,由此說明善財童子所示現一生成佛的奧秘在阿彌陀佛那裡。這就把凈土法門特別的價值彰顯出來。

晚清著名思想家魏源獨具慧眼,提出凈土四經之說,把《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凈土三經《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之後。研究《華嚴經》便可了知,《華嚴經》的結穴歸根在《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結穴歸根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而《普賢菩薩行願品》的結穴歸根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以善財童子為代表的華藏海會一切菩薩要圓成無上佛果,皆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行願第一的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均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與凈土法門有著密切的關聯,《普賢菩薩行願品》可以簡易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打開華嚴全體的境界。

大安法師對《華嚴經》與凈土法門關係精彩獨到,鞭辟入裡的論述,詮釋祖師大德關於華藏世界等同於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立論,給凈土學人指明了修習經中之王的方向,也極大地提升了學人對《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好樂。近兩個小時的講授,為四眾弟子播下了熏修《華嚴》的善因。對法師在下階段關於《普賢菩薩行願品》經文內容的主講,四眾翹首以待。

 

大安大和尚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二)

2013年1月9日和 1月10日晚6:30分,大安法師繼續為四眾弟子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

《普賢菩薩行願品》以結前起後作為發起序。佛經都是由五種人來宣說的,其中就有菩薩說。《華嚴經》的特點,即大部分的經文都是菩薩來說的。如果有人能聞到佛功德而生起一念歡喜信解心,並稱揚讚歎,這樣的人終究能獲得如來的功德。普賢菩薩廣贊佛的功德,就是要堅固善財童子與一切當機者的菩提心。我們發菩提心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想成佛必須知道佛的功德在什麼地方。由此我們對成佛會更加神往,這種動力使我們趨向成佛的寶所。

如果一個發菩提心的人想成就如來無邊的功德門,就應當修習十種廣大行願。普賢的十大願王跟成就如來的功德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這是一切菩薩道的必經之路。

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迴向,善財童子這位當機者稟白大乘普賢菩薩,將如何修習?善財童子代表了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恭敬請法,普賢菩薩逐一對十大願王加以宣說。第一願禮敬諸佛願。所有盡法界虛空界無一遺漏,含括著十方三世的佛剎。這些佛剎的展開有種種安立、種種形狀、種種名稱、種種叫法,種種眾生。把這些碎成微塵,有如此之多的微塵世尊。禮屬於身業上頂禮的姿態;敬是恭敬心,表明由心恭敬蘊於身口而遍禮。

每一個行願都對治我們的障礙,顯發我們本具的善性,善根。我執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會生起我慢,障礙了如來功德的顯現。要想除我慢障,先把恭敬心顯發出來,那就要修禮敬。由此,法師開示大家,今後,凈土苑每年將有幾十上百萬的信眾來此參訪修習,我們要以恭敬之心面對大眾,深知自己是為他人服務的,不可居高臨下。

由於我們業力的心念是與佛隔開的,所以一定要回歸到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體與佛溝通。能禮的我與所禮的佛,其自性都是空寂的。在空寂的性體上,我們至誠恭敬為能感,佛在常寂光慈悲垂慈為所應。這樣就可現出難思議的境界,就可得佛的加被,甚至佛就可現在面前。同時觀照禮佛的道場就像因陀羅網的一顆珠子,把十方三世諸佛的光影倒映在這個珠子裡面。所應諸佛如來映現在我們當下拜佛的珠影裡面,當下我正在拜佛的這顆珠子也映現如來的珠子前面。我們在佛的心中禮佛,佛在我們的心中接受頂禮。至誠頂禮,頭面接足,把身命歸到佛陀那裡。所以說頂禮也是我們凈土宗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王龍舒居士每天拜佛一千拜,預知時至,站立往生。說明至誠頂禮的重要性。

見一切境為諸佛,為所緣之境,這就有著普賢行願法力的加持,這屬於他力。生信解,這是自力。深心信解即是就從自力的層面來談。這樣就使佛境與我們當下的心圓融一體,這時候我們的心是以深信解之智,而不是依我們業識的心。這個心就是見佛之心。因為是修普賢行願,所以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要清凈。眾生的身有多少,顯現的佛身就有多少。如果沒有真誠地發出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大菩提心愿,那我們還是在沉睡狀態。我們要依稀彷彿地做此觀想來成就我們的道業。

以虛空界無有盡頭,普賢菩薩的行願無有窮盡。乃至眾生界、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不可盡,所以普賢行願無有窮盡。而且進一步彰顯這樣的無窮儘是念念相續,不間斷的。

菩薩見佛都是稱揚讚歎的。一微塵那麼小的空間卻有那麼多佛,這是不可思議的。芥子納須彌,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這就是廣狹相容了,不失大小,又能夠互容互攝。這屬於事事無礙法界的情形了。透過辯才天女的音聲可以了達一切法,所表達的法意都能夠通達。這些表達是稱性的,因為性體無盡,所以顯現的音聲也無盡。

能夠最大限度地把我們的如來性德彰顯出來,實際上是在稱揚讚歎我們本具的自性天真佛。我們要讚歎眾生,因為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終將作佛的念頭,但對眾生業力的層面不可稱讚,要生慚愧心,懺悔心。

廣修供養願。所供養的境界也是盡法界虛空界之廣大。每一個微塵有一個世界,每一個佛所又有眾多菩薩海會圍繞。這都是重重無盡的境界。以二力所供養上妙的供養具,華、鬘、衣服、香,皆是法爾自然地供養中,顯現出來的。燈柱如須彌山,燈油如大海水。這種供養都是稱合法性的。在所有供養中法供養最為殊勝,遠超勝財物供養。其中包括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勤修善根、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七種供養。把這些供養落實在實際行動中,說行統一。這些都是攝受眾生的手段。財供養之時三輪體空,當下皆是法布施。福德就變成功德,無量無邊。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以法來成就的,在成就之前,他們都要虛心求法,尋求善知識。

正式行願的第四願懺悔業障願。懺是在佛菩薩或善知識前發露自己所犯的罪行;悔是決定改往修來。這一願很對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這種潛意識顯現的念頭是真實不虛的。福德智慧深厚的眾生多不會在這個時空投生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可以稱為五濁惡世的惡人,業障深重。這就決定了我們有了要懺悔的心態。有業就有相應的果報,我們造作惡業就會輪迴六道,就會感生三惡道。由於煩惱重感得苦果,苦果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再造惡業,循環反覆,也就會形成障。業障是緣,煩惱是種子。如果把緣破除了,煩惱的種子也就生不起了,果報就不會顯現。一般就從懺悔業障開始。所以大小乘經典都對煩惱有種種呵斥、呵責。並有種種對治懺悔業障的方法。一般有事相上的做法懺,有理相上的實相懺。眾生有煩惱就必然要犯錯誤,但犯了錯誤有改正的機會。懺悔得安樂,得清凈。如同一件乾淨的衣服,有了污點可以洗掉。從至誠心生起的懺悔可以除滅很重的業障。

菩薩自念,一個菩薩對自己的業障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有拷問自己,剖析自己的觀照。惡業是無形無相的,假使有體相的話,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們凡夫眾生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是否會像菩薩那樣自念呢?在無明的業識心裏面,無始劫以來,我們感得了種種的業報身。以身口意三業持戒而轉變善念,深信因果,發出大的懺悔之心。善念也可以無量無邊,所懺悔之境非常廣大。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找到懺悔的方法就可轉變命運。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讓我們嚴持戒律。如果我們的心安住在戒和功德上,妄念、煩惱、惡業就過不來。人內心有善法,惡法就不會滋生。假如我們能真誠懺悔,由於佛菩薩的加持力故,懺悔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所以我們的心要與道合,心與佛合。由此可以看出念佛法門懺罪的殊勝。因為是直接從心性上下手。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講:「至心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才有凈土法門的建立,只需要信願持名,只需要有堅定的信心,即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第五願隨喜功德願。隨喜他人的功德,可以清除嫉妒的障礙,生起平等的善根。嫉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煩惱。應該通過隨喜功德把嫉妒的障礙突破。我們要契入大乘,相信他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微塵都有佛在教化。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在他方世界就有種種示現。我們要隨喜這麼廣大的境界,這麼多的諸佛如來,他們也是從凡夫修習而來的。我們受菩薩戒就是初發心菩薩了,修行目的是為一切智。這就告訴我們佛法修行指向的目標果位是獲得佛的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修福。修這些是為了得一切智。除此之外所修都是人天福報,輪迴的東西。一切智是出世間的。這就告訴我們修行的心態。難行苦行都要去做,最難布施的身命都要以歡喜之心布施出去。斷見思惑得一切智,斷塵沙惑得道種智,斷盡無明得一切種智,成為大覺悟者。這就成就了諸佛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修行的過程以及成佛之後欲利眾生的悲願,善根都要隨喜。

下面是隨喜六道眾生的善。十方世界,每一世界都有六道及胎卵濕化的眾生,受生的形態各有不同。人天阿修羅的善比較顯著,我們隨喜。但是對於三惡道的眾生,我們可能不注意觀察它們的善行。其實任意一個眾生都有善的舉動。比如羊有跪乳之行,狗忠心耿耿,老虎知節制,大雁有忠貞不二的美德。很多關於動物救人的事例聽了很感動。所以我們要以平等心尊重它們,關心它們,愛護它們。前兩年東林寺護生會救助了二十多頭牛,令屠夫都很感動,他當下發心不再殺生。

十方三世的聲聞及辟支佛,這些二乘行人與佛同證解脫,有大功德。能為眾生作大福田,所以要隨喜。一切菩薩動經無量劫,所修無量的難行苦行,其目的是至求無上菩提的,這樣廣大的功德皆應隨喜。

第六願請轉法輪願。請即勸請恭請;轉即正轉展轉;教理行果是法的範疇;輪是成就圓滿,有輪子碾壓,摧壞煩惱之意;把佛之知見轉到眾生心裡去。法輪是佛教一個非常崇高的象徵。請轉法輪能夠除掉謗法慢法的障礙,生起慈悲的善根,能夠得到多聞的智慧。首先標舉所取之境非常廣大。讀誦大乘經典的文句一定要有超越對待的心態,屬於事事無礙的境界。一和多是相即的,大小的局限是超越的。這裡指的是一切諸佛所證的無非是我們現前一念的體性,於是一切眾生,一切菩薩的念頭當中就有無量的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不離此念而成佛。這就是《華嚴經》傳達給我們的意思。菩薩要講經說法,座下的菩薩海會圍繞。對於這種廣大境界的菩薩,一個修廣大行願的人有法力的加持及清凈的身口意三業,用種種善巧方便殷勤勸請請轉法輪。

法師舉例說,佛初成道時,觀察閻浮提眾生的陋劣根機,即想涅槃。而大梵天王感受到佛光明的注照,帶領天眾請法,佛在三次勸請之下答應住世。黑暗當中將有光明照耀,欲界色界眾生為之歡呼雀躍。佛觀察世間何人可以荷擔教誨,於是就到了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說法。

佛在世之時可以請佛轉正法輪,佛滅度之後法道的住持,續佛慧命付諸給了僧團。所以西天東土歷代祖師輩出代佛弘法。對於正法的比丘、法師、大善知識也要殷勤地勸請,來宣說,可以利益一方。並且輔助於光碟、書籍等等手段來傳播正法。《華嚴經》言: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佛經佛法有人去講解至為重要。正法的流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每個眾生的善根不可思議,只要遇到大乘佛法的緣,凈土法門的緣,可能就走上了一條光明的大道。

大和尚在講授的過程中,不時穿插一些實例,風趣幽默,契入快,易理解,善巧地把供養之功德融入現實生活與修行當中,令四眾弟子更加便捷地領會《普賢菩薩行願品》之真實利益。

 

 大安大和尚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三)

 2013年1月14日——16日晚,大安法師在東林寺凈土苑繼續為四眾弟子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聞法的喜悅依然洋溢在四眾弟子臉上。

 普賢菩薩行願的第七願,請佛住世願。恭請佛陀住在世間,饒益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眾生心水清凈就見佛常住,眾生煩惱垢心厚重就見佛捨命。行願的相狀、對境非常廣大,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的數量非常多,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這麼多的佛。以普賢力故發心廣大,一一加以恭請。涅槃有四種類別:自性清凈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佛法告訴我們這些顛倒的眾生,三界一切法無常,只有大涅槃才是眾生究竟安穩之處。所以佛示現色身的無常法,幻化不堅固來覺悟眾生。《法華經》談到,佛如果長久住在世間,對眾生來說就生不起稀有難遭之想,不會恭敬請法。所以智者大師誦《法華經》,既而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佛滅度後,大修行人,菩薩大士、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他們雖然煩惱還未斷盡,但是在世間可以給眾生以佛法正確的引導,得到種種辯才,離開世間的種種系縛而修菩薩法無有疲倦等等。請善知識住世等於在無明的世間有一盞亮燈,不至於大夜沉沉。

常隨佛學是自利,恆順眾生是利他。首先是隨本師釋迦牟尼佛而學,這裡顯示的是毗盧遮那的名號,法報化三身一體。佛修因證果含攝著六度萬行,標舉著苦行。佛也是從凡夫修成的,最初也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基本的意志力。

 佛法中有信不退,位不退,證不退,行不退四種不退境界。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如果我們真的能像佛一樣把不真實的身命布施出去,得到的是法身慧命,真常的佛性。像法藏比丘,聞法而心開意解,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這種徹底的覺悟,徹底的了斷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修菩薩行願的人一定要覺悟到這一點,在心地上,在行為上徹底舍。成就正等正覺,本具的神通就會現前,有安樂教化九法界眾生的能力。佛會隨眾生的樂欲示現入於涅槃。對於我們凈業行人來說,這些佛從因地到果地的一切都要隨學之外,還要學阿彌陀佛因地的修行。發大菩提心,思維五大劫,發四十八大願,由願導行,最終大願圓滿,法藏菩薩法爾自然地成為了阿彌陀佛。

 恆順眾生願在十種行願中是最具有華彩特點的,文句很多,展開的道理非常深邃。對我們有很深的啟迪意義,能幫助我們在心性上超越。對治我執、傲慢,因為我們有很強的煩惱和劣根性,一般眾生都很執著假合的身體。由此種類就很多,根性就多樣,所以就要饒益他們,成就他們本具的佛性。這種行為要做到位是要有大悲心做理論依據。大悲心的特點即是同體,只有同體的智慧觀照才可做到恆順。如果認為眾生是實有,那實有的東西與真如自性的體性是隔開的,就很難融通自他,也就很難做到恆順,這叫非順。如果認為眾生無有,又落入斷滅見,跟真如自性也不相應。如同鏡子里所顯現的相,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六道眾生,尤其是卵、胎、濕、化欲界眾生都離不開慾望,依於不同的地方而生住。不同眾生由自身的知見而看到的相狀也是各有差異的。人道眾生由於多生多劫在不同的生命形態中,這一生就會各有各的知見,這就是人群當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矛盾摩擦的緣故。

我們不是這個環境唯一的主人,這裡是我們與看不見的眾多眾生共有的依報,所以以人類為中心把動物趕盡殺絕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大家要去思維這個道理。

我們要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的欲樂為欲樂,而生起一種觀照的智慧,做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孝敬師長父母一樣對待這些眾生。正因為普賢行願太偉大了,所以我們很難做到。用平等饒益之心對待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令這些眾生通過我們這樣的行願得到物質精神層面匱乏的轉變。

能讓眾生歡喜就能讓如來歡喜,隨順眾生就是隨順諸佛。原因就在眾生跟如來是一體。法為如來,相即眾生。譬如大海普能顯現眾生色身形象。這就是在佛的果地上的菩提法所展開的究竟的道理。眾生的煩惱具足跟佛的清凈佛果懸殊很大,為什麼恆順眾生諸佛就會歡喜呢?因諸佛如來從因行到果覺都是利益眾生的。為了這個目的,佛就以大悲心圓滿般若智慧,也就自然成佛了。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推動力,菩提心又是成佛的種子。之所以稱其為大,是因為大悲不是世間的愛見的東西,而是出世間的慈悲。大悲在菩薩道裡面是一切菩薩行之首。所以我們要斷煩惱證佛性,生起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菩薩與眾生的關係如同曠野中有大樹王,比喻我們眾生自性中的菩提樹王,不去灌溉產生不了作用。首先要悟到我們內心有菩提樹王,有菩提善根。我們的真如自性隨著染緣就顯出穢土的五濁惡世,被種種煩惱覆蓋。雖然沒有菩提樹王的功能作用,我們的本覺佛性在六道輪迴迷惑顛倒,但是沒有減少。問題是怎麼使這棵樹長出枝、葉、華、果。

我們的起惑造業都是藉助真如佛性起功能作用的。現在要我們從本覺生起始覺,始覺就是智慧(枝),由智慧推動禪定(葉),能夠如如不動;雙修就能持菩薩的萬行(華);最後依照定慧修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果)。樹根是一切眾生具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沒有長出來是由於我們無始劫以來埋在了固澀、乾涸的生死煩惱沙裡面。諸佛菩薩示現八相成道來此世間普雨甘露法雨,以種種善巧方便教化我們安住在佛法僧三寶的良田。這就是唯有一大事因緣,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由本覺的理體而起大悲之水。如果不覺悟這一點,就屬於外道的修行。為什麼饒益眾生就能成就佛的菩提果呢?一個菩薩要成就圓滿的智慧必須樹立自他不二的知見,眾生圓滿自己的智慧才圓滿。

《普賢菩薩行願品》告訴我們,在人我堅強的對待當中,一切鬥爭都會出來,他人與自己都煩惱。所以一定要用大悲水饒益眾生,一定要捨己從人,這樣可以破除我執。這是無我的三輪體空的行為,最終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菩提屬於眾生,從兩個方面理解。從緣起來說,菩薩是由於見證到輪迴苦難的眾生而生起大悲心的,由大悲心催生了菩提心。而菩提心推動他無量劫六度萬行的菩薩行,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從心性的觀照來說,我們念念攀緣的妄想就是眾生,覺就沒有妄想。當下能覺的一念就合於本覺。念念推察它的念性是全真起妄。所以一切菩薩成就之後就要報眾生恩,隨行九法界來解決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就與第一願呼應上,不僅要禮敬過去諸佛,還要禮敬未來諸佛,也就是現在的一切眾生。以這種大平等心禮敬,第一願才能圓滿。

 第十願普皆迴向願,把我們所修行的功德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由於心量打開,善的功能就放大了。凡是趨向佛果修菩薩道的菩薩一定要完成兩個主題:以大悲下化眾生,以大智上求佛果。具足慈悲智慧還要離相。無條件的歡喜地給予,三種迴向才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迴向的目的是令眾生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無論是數量還是對境都是無量的。迴向就是發願,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最終成就無上菩提。眾生由於無明的煩惱衝動會行一切惡法,這時候菩薩迴向的功德就產生作用了,令這些惡法終止。但眾生行善業的時候要加持,令他快速成就。

 菩薩代受眾生苦,希望分擔凡夫的痛苦。由於哀愍之心,發誓處在三惡道里受種種苦,令受苦的眾生得到解脫;修種種苦行,把所修的功德福德給眾生,提供增上緣;留惑不斷而隨行六道而為眾生說法,從本源解決問題,苦果就不會生起來。如果眾生造阿鼻地獄的惡業,菩薩便處在地獄裡面,甘願自己受苦果,代眾生免墮地獄之苦。眾生以八苦為師,能生起覺悟之心,菩提之心,得到究竟的解脫。

 大悲心的圓滿也就是無上菩提的圓滿。「十」在《華嚴經》里表圓滿無盡,由十種大願開顯無盡的行願。通過十種行願契入毗盧遮那的信海,能夠獲得一切如來無量無邊的恆河沙的功德。

 用極微塵數世界所有的七寶上供養諸佛菩薩,下布施所有的眾生,時間很廣遠,這種功德無量無邊。假如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這種功德超勝前面布施供養的功德百千萬倍。《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結晶、關鍵和歸宿,是略本的《華嚴經》。受持《普賢菩薩行願品》就等於受持了《華嚴經》,可得殊勝的功德和感應。

 受持此經能得諸多果報,行於世間沒有障礙,這是要用至誠心去感應的。諸佛菩薩讚歎讀誦者是人中芬陀利華。一切人天頂禮受持者,因為讀誦行願品的人內心有特殊的光亮,天人看得見。此人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並受持十大願王,從中圓滿普賢所有的功德,不久會示現普賢菩薩的微妙色身,得三十二大丈夫相。誦持行願品的人如果生在人天名門貴族之家,不會再到三惡道里去,同時遠離一切惡友,覆滅一切煩惱。此人堪能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為眾生種大福田。

 行願品與凈土法門有著緊密的關聯。行人臨命終時到哪裡去?這是一切眾生應該追問的終極關懷。生從何來,死向何去。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也就是在這個本質點上來施設悲願的。往生凈土是極其殊勝的果報。眾生在神識離體的一剎那,四大分離,諸根散壞。而誦持行願品的人,十大願王不相舍離,就在護持引導我們,一剎那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說一個受持行願品的人是不經過中陰身的。這說明普賢行願內在的特點與阿彌陀佛大願之海是相應的、同構同質的,因為普賢菩薩也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內涵裡面涵蓋了信願。誦持行願品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能見到阿彌陀佛,與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聚會一處,把手同行,生在蓮華中。蓮華誕育的是法身慧命,代表一切眾生本具的覺性、佛性、智慧。佛轉法輪,令極微塵世界的眾生顯發菩提之心。

 在讀誦的過程中,不僅要讓自己受益,還要以悲心幫助那些未產生聞信的人,為他們講說十大願王不可思議的功德。普賢菩薩正面勸導以善財童子為首的,包括華藏海會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聞此願王不要有疑惑,應當真誠地信受、讀誦、書寫《普賢菩薩行願品》。所以善財童子示現一生成佛最後的歸宿是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也就是《華嚴經》作為一代時教究竟旨歸的深刻啟示。

 上大下安大和尚在講法中,循循善導,四眾弟子專心至誠聽聞,並結合自身平日的修行,當下了知發了菩提心,還要有大悲心做推動力。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態普利一切眾生,顯發如來藏智慧,彰顯本具之佛性。

 

大安大和尚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四)-授課圓滿

2013年1月17日、19日晚,東林寺凈土苑講堂里座無虛席,兩序大眾繼續聽聞大安大和尚講授《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偈頌部分。

重頌的因緣有四種:佛在宣說長行部分的時候,來的人有先後,為了後到的人得聞,用偈頌的方式重宣;對沒有聽明白的人重新講授一遍而令其有所領悟;對前面的長行加以或發展或縮短,更為深廣的闡釋;為使大家能順利受持,對前面長行部分的精華加以概略,提煉。普賢菩薩普觀十方眾生,為善財童子宣說十大願王,又重新宣說前面所闡述的法義。

以自己清凈、平等、恭敬的身語意三業,頂禮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無盡時空裡面的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諸佛面前也有無量無邊的我在頂禮。所以我們得到啟發,在平時頂禮佛菩薩時,要觀想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都有我在頂禮。這樣可以訓練我們把心量放大。

所贊的對境非常廣大。在一微塵中現量了知有著微塵數的諸佛。普賢行願為能入,毗盧遮那性海所展開的事事無礙的境界十玄門是所入。一多相即,小中有大,狹中有廣,重重無盡。一塵、一毛、一花都是全體的一真法界,不是我們有分別的隔礙的境界。在無盡的劫海當中用妙言辭平等普遍地讚歎佛甚深的功德之海。

廣修供養願。首先標出最殊勝的供養品。供養華表明要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供養香是以戒定真香來顯發五分法身之香;供養蓋要想到了庇佑一切眾生。提供供養具要回歸自性,要發願。供養燈和燭是為了得智慧光明。在供養之時打開自己的心量,生髮智慧,以廣大之心殊勝之信解供養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身語意是造業的工具。我今在諸佛面前至誠懺悔。聖凡九法界眾生的功德及諸佛之功德,一塵一毛微細的功德,都要隨喜。

對於世間無明暗夜來說,佛就是一盞明燈了。最初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我至誠恭敬而勸請,希望成就正覺的佛長久地住在世間,轉大法輪,灑甘露雨,普遍饒益一切眾生。

後三願屬於廣義的普皆迴向的範疇。隨順一切諸佛的方蹤。修習十大願王使他圓滿。供養的目的是圓滿常隨佛學的行人也要得到如佛的功德。最後發願要普遍地無一遺漏地隨順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來修學,其目的是快速成就大菩提。

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有廣大清凈妙莊嚴的凈土,眾菩薩圍繞在佛的座下,或聽法或說法,或做事論道。祈願一切眾生離開一切憂愁、苦患,恆常得到身心的安樂,並能獲得甚深佛法的利益,滅除一切煩惱。表明佛跟眾生是同體的,隨順眾生即隨順諸佛。

迴向願擴展很多。最終的迴向是跟發願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發願是菩薩道裡面非常重要的科目,一切菩薩行都是由願來引導統攝的。發願就能生起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修行是為菩提,希望自己在這個長遠的過程當中,無論生在哪一道都能認持佛法,成就宿命通。由此就會自覺地受持護持佛法,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出家。在家雖然有五欲的快樂,但不如出家的功德深。如果不能持清凈戒律,就是滅法之相。佛教的壽命就在戒律上,如果所有的出家人不持戒,佛教就會在地球上消亡,所以一定要有護教之心。面對苦惱中的眾生,以他們能理解的種種音聲講經說法。護持正法是四眾弟子共同的神聖使命。出家眾內護,講經說法,護持戒律,領眾修行;居士要外護,護持三寶,具有正知正見,使佛法長流不息。

世間和出世間這兩種利益都要去修。生死之中的娑婆世界是此岸,不生不滅的極樂世界就是彼岸。勤修波羅蜜不要忘失菩提心,乃至一念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都為魔業。這樣修種種波羅蜜就可以滅除種種障垢,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都能成就。處在世間修出世間法,如蓮華生長在污泥中而不被染污;猶如虛空,身心清凈,有超越性的功德在裡面。

成熟眾生緣,是菩提心的進一步展開。除去一切眾生三惡道的痛苦,以大平等心給眾生大涅槃的安樂,自他共成佛果。

發願自己在無量劫的修行中,在每一世出生的地方都能不離佛及菩薩,同心志而修一乘法。能遇到善知識是大福報,也是我們成就佛法利益最重要的因緣。《華嚴經》常常表達,菩薩摩訶薩若能隨順善知識的教化,就能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

我們末法眾生沒有生在佛世,只能看見佛的形象。對佛及諸佛子生起廣大的供養,盡未來劫無疲無厭。其目的是希望諸佛為我講微妙的清凈的大乘佛法,得到總持陀羅尼,光揚顯現一切菩薩道的菩提妙行。

發願在一切時利益眾生的事業,每一世都不空過。諸有是指二十五有,代表三界輪迴的諸類眾生。福智雙修恆常無盡,解脫一切煩惱的根本智。很多的塵剎中有諸多的佛,聞到佛的音聲便可得實相的智慧。

轉法輪的處所是普盡十方諸剎海。一毛端微小的地方具有過現未來無量劫的時間,周遍地修習普賢行願,轉佛法輪攝受眾生。佛講經說法隨著眾生的根性意樂來演說相應的音聲。實相無音才能顯現一切音。

願自己的剎土清凈,能安立眾生,並在此修行。凈是自凈其心,土就是清凈心所顯示的依報。智慧念頭能夠入到未來際,而且把一切劫融到一念當中。時間的箭頭是多向的,三世可以互入。我們把時間認為是客觀的,實際上時間是不相應行法。時空都是我們的幻覺,是人們解釋世界的工具而已。因心深重就能入到佛的境界中。

恭敬承事諸佛,諸多的毛端當中境界不可思議,廣狹相容,都能入進去。所有未來的諸佛,他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大轉法輪,覺悟一切眾生。每一尊佛示現八相成道的時候,普賢菩薩都要前往親近,去做影響眾,聞佛講法,得佛授記。

普賢菩薩心量廣大,願與一切眾生同時得無上菩提,恆常地廣做度化眾生的佛事。使一切眾生身口意三業清凈,引發一切善根。內伏煩惱,外伏魔軍。圓滿普賢諸行,圓成無上菩提。

一願中具一切願,重重互入。普遍平等的莊嚴清凈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解脫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善巧方便開後得智,深入到智慧之海。自利利他無盡,一切菩薩的緣都是為了饒益眾生故。承事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不要與同志同行的菩薩行願的人分離。三無盡劫數量的如來成就最勝微妙的菩提,我都要恭敬供養。一切供養法供養為最,圓滿的修行落實在普賢的十大願王。這種修持從因到果,最終悟證無上菩提。

文殊普賢是華嚴三聖的兩大菩薩,有甚深的表法意義。文殊師利菩薩表信解,由解能發願;普賢菩薩錶行,生起行願。所以兩位菩薩承擔著毗盧遮那如來的兩大特點。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文殊與普賢。能信與所信,表明大乘圓頓的信仰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的,所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一切諸佛之母,七佛之師。善財童子所示現的是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開根本智的。緣起法相上千差萬別,但回歸到一真法界就是無始無終無生滅。能變的是普賢行願,所變的是一真法界。解與行的表法,文殊表信解,普賢錶行願,行願相符才能到達目的地。修普賢行願的人將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功德、善根一體迴向。要深入毗盧遮那的性海,就離不開普賢的行願。用文殊普賢這兩把鑰匙就能打開功德的寶藏,就能獲得無量的功德。如果沒有文殊的般若智慧我們的修行就是染污的,就沒有對諸法空性的把握,也沒有辦法從根本智開顯出後得智。把有漏有為的善根轉為無漏無為的功德,圓滿普賢那樣殊勝的願海。

願生凈土的利益,普賢菩薩都發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凈土法門殊勝就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不經過中陰身。極樂世界就在當下,所以我們現在的念佛人就不要執著什麼時候往生了,經上說得好,臨命終時,華開見佛,授菩提之記。普賢菩薩是華藏海會的菩薩,不生華藏世界而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給我們很深的啟發。古德告訴我們有四個原因:第一有緣故;第二制心一處故;第三極樂世界即在華藏海故;第四阿彌陀佛即本師故。

華嚴經處處談善知識的功德,乃至十地菩薩每一地都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所以我們修行不可孤高我慢,遠離惡知識是要發願的。能依普賢行願修行的人,各自隨著往世的業住壽,或長或短。反過來說,不信普賢行願,不修因果,就會放縱自己的煩惱,身口意三業造種種不善之業,調伏不了自己煩躁的心。縱然住在世間,惡因惡行增多,苦果無窮。在佛的眼裡,不在生命的長短,而在生命的質量。百歲懵懵懂懂不如一日修諸善法的可貴。

愚痴的特點就是不信因果,不信輪迴,斷滅見,所以就會造作極惡的五無間的罪業。但是只要誦持普賢大願王,乃至一念都能速即消滅往昔所造的諸惡業。將來會種姓富貴,容貌顏色莊嚴。摧滅外道,速證菩提。把普賢願王的功德福德迴向眾生,令他們都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

這部經是普賢菩薩在如來前宣說的,稱合佛性。這個法會演說的普賢十大願王所展示的境界是毗盧遮那的境界。入法界品雖然是菩薩在說,但佛是總會主,以此來含攝具體的菩薩。從八十一卷《華嚴經》來看,有七處九會。菩薩都屬於佛所顯現之菩薩身。佛為總,菩薩為別,總含攝別,都可稱為佛說。

要顯發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定要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代表了菩薩道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實踐性的行目。它跟凈土法門是融通的,導歸極樂最重要的是六字洪名,所以我們信願持名就是契入不可思議境界的一把金鑰匙。善財童子以身示範,廣參善知識,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以此,我們就安心了,還有什麼不能求生凈土呢!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是佛中之王,我們只要參阿彌陀佛就包括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所有的功德,也就等於參到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往生到了整個法界無量無邊的凈土。

在八講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授課中,大安大和尚以收放自如的講經風格為四眾弟子圓滿地講授了此經。大眾聞法後深刻覺了,學習《普賢菩薩行願品》最終要在凈土法門死盡偷心。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建立堅定的信解,行超普賢登彼岸!

 

【音頻】大安法師講授《普賢行願品》全八講

http://www.daanfs.cn/content.asp?id=497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喜歡閱讀(30) 評論 (3) 收藏(0) 轉載(2)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48米世界最高阿彌陀佛東林大佛顯露金身真容
推薦閱讀:

孔雀大明王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講記(夢參法師)
《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解
恭喜屬鼠、馬、雞的人;菩薩賜喜,出來接住,錯過一次等十年
果真老法師: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事迹不虛

TAG:菩薩 | 法師 | 普賢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