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種建築,再破爛都沒人修,這個規矩還被延續了幾百年
在古代,皇帝喜歡給自己建露台、修行宮,萬一遷都更是直接蓋個北京城。而民間也不遑多讓,文昌廟、魁星樓,只要招呼一聲,大把的人掏銀子。然而古代有一種建築,不管再破,都沒人願意修,並且連續幾百年都是這樣。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築?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呢?
自北宋年間開始,民間便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客不修店,官不修衙」。從字面上很好解釋其含義,即客人不用出錢幫助客店修葺,畢竟客人只是路過,只要交住店的錢就好了。關鍵在於後面一句官不修衙,按理來說,官衙是地方政府辦公的地方,倘若損壞了,還是得修啊,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事情還得從北宋神宗皇帝開始說起,神宗在位期間,曾下發了一道聖旨:「詔京城內外除修造倉場、庫務、店務、課利舍屋外,自宮殿、園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觀等,並權停。」也就是說,這道聖旨將當時官府的所有工程幾乎全部停止了,莫非是因為沒錢嗎?
這種說法並沒有說服力,因為在當時,除了修建衙門不給撥款,其他的民生工程如修橋修路,只要情況屬實,朝廷立馬就能撥出大筆款項。可一旦你向上級報告說要修衙門,那麼不好意思,十有八九批不下來。
其實宋朝之所以會有這種規定,一開始的出發點還是好的,那就是防止官員趁機貪污。但假如衙門真的太破了,必須要修葺該怎麼辦呢?皇帝也給出了辦法,那就是朝廷撥款七成,官員自己掏剩餘三成。
這下官員們不樂意了,畢竟俸祿就這麼點,再掏一大筆錢修官衙,可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官員在一個地方上任不過幾年,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調走了,說不定修著修著就去外地了,因此完全沒有必要,所以,宋朝基本沒人修官衙。
而宋朝滅亡以後,雖然後續的明清並沒有規定說不能翻修官衙,但這條規矩還是流傳了下來。甚至於一些貪官都不曾違反,這倒不是說他們有多清高,而是一旦向上級申請修官衙,便會給上面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認為你想趁機貪污,影響自己的仕途升遷。
所以,在古代,官衙即便再破,也沒有人願意修,以致到了後來,官衙基本上破破爛爛,更是極少能夠保留到現在。各位看官,你是怎麼看待古人這種行為的呢?
推薦閱讀:
※參加派對之前,你可能得看看這個(最實用的著裝指南)
※這個命宮表可以算出你一生的命運!
※命中有這個,此生必發財!
※「丁」為離火凡間火,凡是八字帶這個特徵的人註定好命
※【驚嘆】功德沒少做,但福報越修越少,原因竟然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