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崔道融詩鑒賞

       生平簡介

  崔道融 ,自號東甌散人 ,荊州(今湖北江陵縣)人 。早年曾遊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乾寧二年(895)前後 ,任永嘉(今浙江省 溫州市)縣令 。後入朝為右補闕 ,避戰亂入閩 。工 詩,與司空圖、方干為詩友。《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西 施 灘

  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

  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

  似有不平聲。

  崔道融詩鑒賞

  歷史上吳越兼并戰爭持續時間很長。公元前496年後,吳王姬光與越王勾踐戰於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 ),被擊敗,受重傷而死。其子夫差繼位後,令人 耳提面命 ,誓報父仇,終於大敗越兵,許越為屬國。 後不聽伍子胥忠告,開鑿邗溝,從海上攻齊,捷於艾陵( 今山東萊蕪東北 );又在黃池( 今河南封丘西 南)大會諸侯,與晉爭盟之時,被越所襲。他被迫回師,向越請和。其後十年,越王勾踐大舉攻吳,圍姑蘇(今江蘇蘇州),他自殺而死,吳亡。

  夫差由有志的強者落到亡國殞身的下場,究其主觀原因,在於他一度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政治上腐敗昏庸,生活上奢侈淫逸,組織上任人失宜,客觀原因則是越王勾踐利用了他的弱點,趁機勵精圖治,獎勵耕戰,終於由弱者變成了強者。歷史上吳越戰爭局勢的變遷 ,蘊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歷來為人所矚目。 但是也有一些人把夫差的悲劇結局歸罪於其中了越王勾踐和范蠡的美人計,致使西施落得千載罵名。崔道融在《西施灘》這首詩中詠懷古迹,對「女人禍水」的傳統看法表示了大膽的懷疑,他認為承擔亡吳罪責的應該是佞臣宰嚭,而不應該讓西施充當吳國君臣的「替罪羊 」。如果硬要責備西施這樣一個弱女子,那 么 ,連浣江春水都要有不平之情的。羅隱在《西施》 一詩中也認為:「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更進一步提出了令執政者深思的問題。我們如果把《 西施灘 》與《西施》兩首詩聯相吟味,恐怕更能理解其中的義蘊。

  《西施灘》這首詩把導致吳國滅亡的責任全歸咎於佞臣伯嚭,而不遣責昏君夫差這亡國罪魁,則表現出作者的歷史局限性。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雲銜猛雨,

  噴洒前山此獨晴。

  忽驚雲雨在頭上,

  卻是山前晚照明。

  崔道融詩鑒賞

  唐詩中寫景通常不離抒情 ,而且多為抒情而設。 即使純乎寫景,也滲透作者主觀感情,寫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興,別有寄託。而這首寫景詩不同於一般唐詩。它是詠夏天的暴雨,你既不能從中覓得何種寓意,又不能視為作者心境的寫照。因為他實在是為寫雨而寫雨。從一種自然現象的觀察玩味中發現某種奇特情致 ,乃是宋人在詩歌「小結裹」 方面的許多發明之一 ,南宋楊誠齋(萬里)最擅此。而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於誠齋二三百年的「誠齋體」。

  再從詩的藝術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詩通常的含蓄蘊藉的表現手法,也無通常寫景虛實相生較簡煉筆法。它的寫法可用八個字概盡:窮形盡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點是來速疾,來勢猛,雨腳不定。這幾點都被詩人準確抓住 ,表現於筆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來何快 !以「坐看」從容起,而用「忽驚」、「卻是」作跌宕轉折,寫出夏雨的疾速 。而一「銜」一「噴」,不但把黑雲擬 人化了(它象在撒潑、頑皮 ),形象生動,而且寫出 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種猛烈傾注感。寫雲曰「黑」,寫雨曰「猛」,均窮極形容。一忽兒東邊日頭西邊雨,一忽兒西邊日頭東邊雨,又寫出由於雨腳轉移迅速造成的一種自然奇景。這還不夠,詩人還通過「遇雨」者表情的變化,先是「坐看」,繼而「忽驚」,側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變化難以預料 通篇思路敏捷靈活,用筆新鮮活跳,措語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論 , 它更易使人聯想到蘇東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中的一首:「黑雲翻墨 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比較一下倒能見出此詩結構上的一個特 點 。蘇詩雖一樣寫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變 ,可謂盡態極妍 ,但它是只就一處(「 望湖樓 」外)落 墨,寫出景色在不同時間裡的變化。而此詩則從兩處(「前山」與「溪上」)著眼 ,雙管齊下 ,既有景物在不同時間的變化 ,又有空間的對比 。如就詩的情韻而言 ,蘇詩較勝 ;如論結構的新奇,此詩則不宜多讓。

  可見,詩分唐宋是大體的區分 ,不能絕對看待。 王漁洋曾列舉宋絕句風調類唐人者數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詩的不少傾嚮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詩經過兩度繁榮,晚唐詩人已感難乎為繼,從選材到手法便開始有所標新立異了 。這個唐宋詩交替的消息 ,從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窺到一些的。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

  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門去卻關。

  崔道融詩鑒賞

  這詩寫眼前所見,信手拈來,自然成篇。所寫雖日常生活小事,卻能給人以美的薰染。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為生產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點不稀奇的 。但「籬外誰家不系船」句, 卻於平常中顯出不平常來。似乎作者於無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這一瑣事 ,故以此句開首。「誰家」即不 知是哪一家的 。因為「不系船」,船便被吹進「釣魚 灣」。「春風」二字,不僅點明時令,也道出了船的動因。春潮上漲,溪水滿溢,小船才會順著風勢,由遠至近,悠悠蕩蕩地一直飄進釣魚灣來。不系船,可能出於無心,這在春日農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經作者兩筆勾勒 ,溪居的那種恬靜 、平和的景象便被攝進畫面,再著春風一「吹」,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 ,生氣 盎然,饒有詩意。

  鄉村春日 ,人們都在田間勞作 ,村裡是很清靜的,除了孩子們在宅前屋後嬉戲外,少有閑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客人來了 ,撒腿就跑回去 ,匆匆忙忙地解柴門的扣子,打開柴門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 把兒童那種好奇、興奮、粗疏、急切的心理狀態,描繪得維妙維肖,十分傳神。詩人捕捉住這一剎那間極富情致的小鏡頭,成功地攝取了一個熱情淳樸、天真可愛的農村兒童的形象。

  這首詩純用白描 ,不做作 ,不塗飾,樸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謂洗盡鉛華,得天然之趣,因而詩味濃郁,意境悠遠。詩人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淡雅的水鄉風景畫 :臨水的村莊 ,掩著的柴門,疏疏落落的籬笆 ,碧波粼粼的溪水 ,飄蕩的小船 , 奔跑的兒童..靜中寓動 ,動中見靜 ,一切都極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感受到水鄉寧靜、優美的景色,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

 

推薦閱讀: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二物的形象
詩歌鑒賞題答題步驟
岑參《磧中作》鑒賞
古代詩歌鑒賞解題指導教案合集
最美最純的玉石——水沫玉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