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楊式太極拳相似動作的區別
傳統楊式太極拳相似動作的區別
楊式太極拳自楊澄甫先賢之後出現了85勢的套路,而諸多85勢套路因傳承因素,略有差別;更應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套路中也有相似的動作,在習練中很容易混淆。習練傅鍾文先生傳承系列的85勢,有以下幾組動作值得習練時加以注意。
野馬分鬃與斜飛勢:
49, 左右野馬分鬃;首先左腳內扣,雙手合於胸前,右腳活步邁出上步,弓步右手挒掌,左手採。這個動作連續左右五組。腳步動作:內扣腳,邁出右腳,腳跟著地,弓步。右腳外擺,同時轉腰胯 ,邁出左腳,腳跟著地,弓步。左腳外擺,轉腰胯,同時邁出右腳。連續左右五組動作。手的動作:右手自然變掌,然後兩手相合於胸,交叉不是手心交叉,而是手臂和手臂交叉。打開是斜方向。上邊是一個挒掌,向下是一個採掌;右挒,左採。反之是左挒右採。
18, 斜飛勢;(1)兩手合於胸前,兩臂交叉,同時提右腳。(2)往後側跨出一步腳尖要正。(3)弓步扣腳轉腰,打開雙臂(右掌手心,指尖稍斜向上,食指正向雙眼時基本上是在膝的正上方,左手在胯外,屈肘,掌心向下,指微斜向前)。斜飛勢的要點是從(低到高)一點到另一點走一個斜方向,是斜的。腳的動作:(1)提腳要自然,身體不要起伏。(2)腳往後前方跨出,弓步的同時轉腰,轉腰時同時扣左腳尖,成左弓步定勢。前腳正方向,後腳尖是45o。手的動作:接倒攆猴起,兩手劃弧相合成左上右下,劃弧不要很大,交叉是小臂交叉,不是手心相對;含胸拔背,不要拔肩,慢慢打開。右手是挒,左手是採到身體旁邊,右手放到胸前在下巴的下面高度,斜飛是手心45o向上傾斜。
野馬分鬃與斜飛勢的區別:斜飛勢是從一點到另一點,斜的向上。共同點是從下到上。不同點是,野馬分鬃是一個筆直的斜坡;是往前走斜直線挒出之後,再往外擺。斜飛勢是直接斜走。
摟膝拗步與抱虎推山:
7, 左摟膝坳步;重心不變,坐腿轉腰,右手沉肩墜肘下落,左手向上平帶,再往上往右;提左腳向前上步,腳跟著地,身左轉向前弓步,左摟膝,右推掌。注意:左腳是活一下步再上步,弓步踏實時推出右掌,指尖同鼻高。右手摺臂時,左手下壓,然後左摟膝右推掌。摟膝要至左膝前上方,不要太高;右推掌,先摺疊再從耳邊向前,利用轉腰把右掌帶到前面,推出;從胸前推出去,坐腕。定勢後在胸前中間。
15, 抱虎推山;重心左移,左腳尖內扣,左手弧形下落,沉肩墜肘,左手往斜下再往斜上,向左上擺,右手往下壓,右腳向後腳跟著地,45o(西北)踏出,右手心向下摟腰,推掌,然後捋回,再擠出,再按出。注意:左腳一定要撇腳,就是腳跟往後蹬腳轉(即碾腳跟)。
摟膝拗步與抱虎推山的區別:二者的區別在右摟掌上:摟膝拗步是從膝前略上摟過,架勢低;抱虎推山的摟是同腰高。
摟膝拗步,倒攆猴與高探馬臂的摺疊:
摟膝拗步 ;坐腿轉腰,右手沉肩墜肘下落,左手向上平帶,再往上往右;提左腳向前上步,腳跟著地,身左轉向前弓步,左摟膝,右推掌。注意:左腳是活一下步再上步,弓步踏實時推出右掌,指尖同鼻高。右手摺臂時,左手下壓,然後左摟膝右推掌。摟膝要至左膝前上方,不要太高;右推掌,先摺疊再從耳邊向前,利用轉腰把右掌帶到前面,推出;從胸前推出去,坐腕。定勢後在胸前中間。
倒攆猴;(1)右手後展,自然弧形上提;撤左步,右手摺疊,左手下落,同時坐腿轉腰,回抽左手(同右手的推掌成對拉勁)腳尖內收。(2)提左手,右手舒指放鬆,撤右步,左手摺疊,推左掌抽右掌,同時轉腰,腳尖內收。左右共五組。注意:後手提掌是斜45o方向,摺疊的同時,前手心向下下按,上手前推時,下手回抽,手心向下,至膝上時,慢慢翻轉手心變向上抽回胯旁;後坐與此是同步的,前腳尖內扣擺正。後撤是腳掌著地,腳跟碾轉回收,定勢時是斜45o的。腳的動作:不能晃動,慢慢提起左腳,往後自然斜著撤步(不能斜太大),腳掌落地,腳跟回收,坐腿轉腰;轉腰的同時右腳尖回收(以腳跟為軸成90 o正方向),腳尖微翹,膝蓋微屈(兩腳不能成一條線,要有一定寬,不能提得過高,要自然提起一點)。手的動作:從肘底捶起;(1)後轉,右手自然下落劃弧上挑,同時左手要放鬆舒指。(2)右手摺疊,是手的側面(虎口與拇指面摺疊向耳旁)向肩的方向屈肘,左手下落,下沉弧形下按,轉腰,右手推掌,左手回抽,隨走隨翻,變成掌心向上,落在胯旁,不要貼上,稍微向上一些,指向前(左右是相同的)。推掌的掌指微坐腕斜向上。
高探馬;坐腿轉腰,右手變掌,然後右手摺疊的同時,左手慢慢的翻掌,抽掌,收腳,身體起來,右掌稍斜向前切出,左掌撤抽到左胯外,重心在右腿上,右掌高度同下頦高(橫切掌前面講過)。步法:是弓步變虛步,要轉腰胯 ,用右腿的力和腰把左腿抽帶起來。腳跟微抬輕盈的回收,腳前掌著地,右膝蓋微屈站立起來。身體高起來。手的動作:右手變掌,掌心向里摺疊(不同於摟膝拗步的摺疊),自然摺疊,轉腰從耳根邊橫切的同時,左手邊落邊轉,邊落邊轉一前一後,右掌橫切向前。沉肩墜肘,平掌微傾,同下巴高度(左手是把對方的手拉到左胯旁,不是前邊。拉到前邊,交手時會打到自己腹部)。
三勢中摺疊的區別: 右手摺疊,是手的側面,虎口與拇指面摺疊向耳旁,向肩的方向屈肘;高探馬;是右手變掌,掌心向里摺疊,是個自然摺疊到耳旁。
幾個攬雀尾的區別:
在在本套拳中,作為單勢出現的攬雀尾共有六個,兩個抱虎推山後又各接了一個不太完整的攬雀尾,這樣就出現了八次。根據動作的要求八次可分為三組;第3勢,50勢,53勢為一組。第26勢,68勢,75勢為一組。抱虎推山後接的兩個是一組。
3, 攬雀尾;左掤:重心右移,右腳以腳跟為軸,右腳尖外擺45o,兩手相合於胸前;提左腳向前左上步,腳跟著地,腳尖60o,左掤;然後兩臂打開,右腳尖外擺成90o。要注意:左掤時右腳外擺是45o;左腳上步時不要抬得太高,自然離地,向左側前方邁步,腳跟著地,腳尖60o。弓步轉腰,右腳外擺成90o。定勢時左腳尖是60o,右腳尖是90o。左腳在右腳的後邊,不要站成一條線,重心在左腿;兩手自然直接向右擺動;右手高於左手,然後兩手相合於胸前,手心相對;左手掤,右手輔助,不要碰到左手臂(掤至肩高),轉腰,右手向下擺。左手掤的動作不是很大,利用轉身自然的掤出,右手往下擺,兩手平,不能一前一後,要平衡;左手腕與肩同高,右手與胯高。(2)右掤:重心不變,轉腰體右腳,向右前上步(西)邁出,兩手相合向前掤去,前弓後蹬(碾左腳跟)。注:右腳提起不要太高,不劃弧,直接前邁,腳跟著地,然後弓腿,後蹬腳;身體要稍偏一點,不要太正。左手隨轉腰時後撤,右手慢慢地向下劃弧,再向右前抄,左手放在右臂內側不碰上;雙手一定要放在胸前(正方),不能偏,同肩高,眼看正前方。捋,擠:轉腰,兩手,右手向外,左手心向內往左側平帶,轉腰,然後弓步翻腕往前擠出,成右弓步。平帶不要往下低,平帶後翻腕,轉腰弓腿,前弓後蹬,擠出(左腳是腳掌為軸轉動),手指稍斜。按:兩手慢慢平抹,手心向下,坐腿松腰胯,兩手回收到胸前,然後坐腕弓步向前按(指尖平鼻高)。腿是從弓步後坐成虛步,左膝蓋對腳尖;然後轉腰前弓按掌,蹬左腳跟。注意:手平抹開不要寬過肩,不往下,是平著往回抽拉;墜肘時兩掌大約肩寬再弓步向前按出時,又變成當初回拉時窄於肩的寬度;肘不能直,要稍微低一點。
50, 上步攬雀尾;基本與前相同。左掤,提左腳向左前上步掤出左臂,提腳上右步,弓步右掤,左掌在右小臂處,不碰上。然後捋,擠,按同前。
56, 上步攬雀尾;動作同前。(1)左掤,提左腳,同時右手下落於胸前, 然 後右手變立掌,左手變掤掌,轉腰胯往左側跨出,腳跟落地,腳尖60o, 往 左側掤去;然後轉腰打開雙臂,手的動作和身體的動作同以前完全一致。 右腳尖是45o,因為開始時是45o,在結束時還是45o(西北方向)。45o是 一個開胯的習練方法。然後是上步,右掤,捋,擠,按都與前相同。
26, 上步攬雀尾;左腳外擺,雙手打開,左手掤,右手採,轉腰上右步,掤,捋,擠按同前勢。
68, 上步攬雀尾;接上勢,重心不變左腳尖外擺,左掤,上步右掤,捋,擠,按。
75, 上步攬雀尾;動作同前。左掤,右掤,捋,擠,按。
抱虎推山;重心左移,左腳尖內扣,左手弧形下落,沉肩墜肘,左手往斜下再往斜上,向左上擺,右手往下壓,右腳向後腳跟著地,45o(西北)踏出,右手心向下摟腰,推掌,然後捋回,再擠出,再按出。注意:左腳一定要撇腳,就是腳跟往後蹬腳轉(即碾腳跟)。(此勢同摟膝拗步的區別在右摟掌上:摟膝拗步是從膝前略上摟過,架勢低;抱虎推山的摟是同腰高。)左手推掌後,右手直接出去,出手和坐腿同時進行,邊坐腿邊後捋,然後再弓步擠出。
上面三組動作的共同點,是在捋,擠,按動作。區別則在:(1)方向,三組各自不同。(2)左掤與右掤,前兩組各自不同。第三組沒有這兩個掤勢。
注:當今社會習練傳統85勢楊式太極拳者眾多,然而不同的傳承體系間有著一定的差別。自楊氏太極第三代而後大體可分為:楊氏嫡傳,外戚親傳,外姓親傳。其中修為卓著者大有人在,同時在拳架風格上各有其特點。然萬變不離其宗,求大同而存小異,源自一家。上文所舉,只是個人所見,目的是給初級的習練者提供參考。
推薦閱讀:
※八字看傳統的女命
※文化倖存者,瑟縮在角落
※傳統古相法:《公篤相法》詳解「眉型眉相」
※關於Tattoo刺青紋身日式新傳統以及老傳統篇
※3 傳統養生經典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