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親節里說父親

                  

 

 

    又一個父親節到了。6月16日,6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同母親節一樣,雖然是舶來品,但現如今已被大多數國人所接受。父親節起源於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只是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

 

     我國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內地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台灣父親節是8月8日,又稱為「八節」。這是因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象一個 「父」字,所以父親節特別被定於八月八日。 

    節日里的活動,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有關,子女在這一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表達對父親的尊敬和感謝,報答父親(當然也有母親)的養育之恩。有的佩戴紅玫瑰表示對健在父親的愛戴,佩戴白玫瑰表示對已故父親的悼念。

 

    中國有句古話: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父親的養育之恩,可不是滴水,幾十年的點點滴滴,是任何量器都難以計量的,是任何語言都難以形容的。

 

    我最喜歡的一首歌《父親》中有這樣一段歌詞:

 

      那是我小時侯

    常坐在父親肩頭

    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

    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 

     

    如果說,母愛如水,那麼,父愛就是山。如果說,母愛是涓涓小溪,那麼,父愛就是滾滾流雲。父親的愛,像大山,高大而堅定;像大海,寬廣而深沉;父親的愛,每一點、每一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不知朋友們有沒有那種感覺,父親的形象總是嚴肅的,高大的,令人生畏。子女們往往喜歡母親,而害怕父親,所謂的「嚴父慈母」就是這個意思。母親的關懷,慈祥、細微,溫風細雨;而父親則剛中帶柔,含蓄、深沉,輕易不會顯露。

 

     子女慢慢的長大了,世上的事情懂得越來越多了。從小時候對父親的崇拜、依賴,到常受批評、訓斥;從開始和父親爭吵、爭辯,再到厭煩、嫌棄;也許只有當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才會懂得和感受父親的愛。但那時,父親已老了…… 

     

     一個不懂得享受愛的人,他的良知是蒼白的;一個不懂得回報愛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二十四孝》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小小的吳猛,為了讓父親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讓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飽了血就不再叮咬父親。如此孝心,後人廣為讚頌。  

       其實,報恩也是一種美德。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知恩圖報乃是人類社會一種高尚的、普遍的現象。恩情有很多,養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等等,我們今天說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恩。當今的社會,出現了許多新名詞,什麼「啃老族」、「襁褓青年」、「坑爹」等等,真的希望現如今的年輕人,不要當「襁褓青年」,不要做「啃老族」,不要干那些坑自己、又坑老子的事情。踏踏實實地去做一些報恩的事!

 

     朋友們還記得秋實先生的《背影》吧?千餘字的一篇短文,把那份父慈子愛,寫得淋漓盡致,讓人動情!也許,只有年齡大了一些,走過的路更多一些,才會對人生的感悟更多。只有身當人子兼人父的時候,再去細細咀嚼《背影》,心中才會有更多的感動、感慨甚至遺憾。

 

     感謝朱自清先生,感謝他的《背影》。人的一生,有多少美好在漫長中、匆忙中被我們忽視,甚至遺失,比如親人之間這樸實無華的愛。《背影》教會我們,要學會珍惜,要學會感動,去珍惜我們現在還擁有的,去愛我們身邊愛著我們的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們一起,再唱一段那支熟悉的歌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人間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嘗了三分,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你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


推薦閱讀:

父親的花——「石斛」
父親節,向男人致敬!
父親節說父親
世上最孤獨的是父親
父親節:當個父親不容易

TAG:父親 | 父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