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流傳中存在的問題—洪均生

由於習太極拳的知識分子較多楊式,所以有關太極書刊,解放前就比較多。解放後如陳式、武式、吳式、孫式都出版過。國家體委也編製了簡化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闞桂香編的陳式三十六式,陳小旺編的陳式三十八式也先後出版,而且流傳到國外。從形式上來看,原是好的。但就陳式而論,由於編者的領會不同,因而在文字和拳照方面也各有其或同或異之處,未免使學者無所適從。今就其重要問題,提出如下:

1、意與力及力與巧的關係:人的動作是由意支配的。在習拳中,應當把「意」理解為合乎拳法拳理的一種思維活動,是一種「理想」,而非空洞的「幻想」。我根據學拳的經驗,認為學拳,特別是陳式拳,的確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並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與巧相結合。應當承認,力是第一個應當具備的條件,巧是學與練出來的善於用力的科學方法。所以力與巧不能偏廢。但我看到太極拳推手比賽中,不少人在開始先按正規要求劃幾個圈子以後, 一到進攻時候,便撒開了手,而且互相用力推拉。好象正規的掤、捋、擠、按等法全不適用,必須捨近求遠地出奇制勝。而制勝的方法,出於哪種拳法,可能自己也莫名其妙。太極拳既為國內外愛好者所重視,如果照這樣下去,怎麼能夠穩步走上國際體壇。

2、關於纏法:纏法是陳鑫首先提出的陳式太極拳的主要規律,並且鄭重地說:「不明此,即不明拳。」但沈家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將纏絲勁列到第三特點,所介紹的白鶴亮翅例子,說為「右順左逆的纏法」,但式子說明卻說為「雙順轉雙逆」,前後自相矛盾。即說順逆纏法以手心的上下翻轉為準,但所畫順逆纏法示意圖中六個階段,只有一、二翻轉手心,四至六卻只以手指向里外撥轉。手部纏法的配合,有一順、一逆、雙順、雙逆,但手與腿上纏法的配合又恰相反。該書又說,手腿纏法是上下一致的。這又前後矛盾了。其它各書的說法也不一致,似乎對纏法問題並不十分重視和真正明確。

3、關於重心問題:拳論原有「立如平準」,「腰如車軸」之語。平準、車軸都是取用槓桿方面的支點,支點是不許移動的。各陳式太極拳書都在步法變化時說「重心全部移於某腿」。這不但與平準、車軸的要求不同,而且違反陳式重心隨遇平衡的原則。

4、關於雙重問題:雙重這個名詞是「太極拳論」提出來的。什麼是雙重,怎樣避免此病,「太極拳論」已有說明。即:「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這是講的手足虛實配合。如果原句加上手、足二字,說為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便可使學者一看就明白了。由於古人的文字簡略,遂使眾論紛紜,莫衷一是。有說:「馬步是雙重」的;有說:「指推手時對方實則我方以虛引化」的。甚至有無名氏寫的一篇《太極輕重浮沉解》說:「雙重不病,雙沉不為病,而且是功手,自爾騰虛」。也有人為避免「雙」字而專講單重。以上這幾種說法是否正確,我們用陳式手足動作的配合便可證明。金剛搗碓的左步前進時,左手正向右上轉,攔擦衣的右步邁進時,右手正向左收轉等等,均可證明是手實步虛。如前面手足同實,則前足必然不能自由活動。當練架子時,怎知前足為虛呢?陳鑫曾說練拳時無人若有人,就是要求心目中應有假設的敵人,而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地練習。既有假設對手,則對手的來著如何,也應心中有數,並要知道我應用什麼著法進行應付。第一金剛搗碓是對方正面用右拳進攻,我以右手迎接,左手以手腕搭在他的右肘關節外上側向右上斜角引進,這時我方采法的左手下塌外碾是實的。所以左步必虛,方能前進。攔擦衣第二動作是對方從右側雙手按我右腕部,我雖不用力來抗,但加上對方來力,就等於實的。右腿如不虛,當然也不可能向右進步。陳式口決為「前發後塌」。陳師在推手發勁時只用半馬步。這是避免雙重的方法。

5、其它:陳式公轉正旋時,順纏則先沉肘貼肋,小臂斜轉,中指揚起,如金剛搗碓的右手。變逆纏時應以手領肘並向外轉出,肘應低於肩部約五寸許,不許肘與肩平。如今練陳式者常常手指下垂,顯然不對。又,搗碓的左手是公轉的反旋法,向上轉回肘,應先肘向里收轉。如今練陳式者又常常不注意收肘,這是個嚴重的毛病。

推薦閱讀:

什麼事情讓你開始懷疑世界上真的有鬼存在?
農曆中存在閏正月嗎? | 問答 | 問答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腦癱、重度殘疾兒童有沒有必要在這個世界上存在?
如何理解廣泛存在的奇偶性?

TAG:太極拳 | 存在 | 太極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