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77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七十七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77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二面,從第四行看起,「復有無量三十三天王,所謂釋迦因陀羅天王,普稱滿音天王,慈目寶髻天王,寶光幢名稱天王」,昨天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接著再看第五尊菩薩:

 

【發生喜樂髻天王。】

 

在這段經文裡面,十位天王的德號都是代表初地菩薩的修學綱領,字字句句不但是含無量義,也非常重要,我們應當細心體會,努力來學習。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修學的基礎,也是修學的根本,就在五戒十善。這些話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得太多,太多了不但沒有省悟過來,反而變成麻木不仁,這很糟糕!佛多次的宣說,是希望我們悟入,我們反而聽多了變成麻木,變成老生常談,完全不在意。這是顯示出凡夫業障深重,念念隨順習氣,不能夠體悟佛經的深意,不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實在說,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慈悲到了極處,我們難於體會。昨天特別引用《無量壽經》,修學的根本在善護三業,跟這個地方的表法義趣完全相同。不僅是《無量壽經》,所有一切經論幾乎沒有例外的,諸位稍微留意一下,你就明白了。所以五戒十善一定要重視;離開五戒十善,不但佛法沒有了,世間福報也沒有了,你才想到它的重要性。

 

第五尊菩薩『發生喜樂髻天王』,還是從五戒十善裡面發生的,真正修善。最近這些年,我們提倡四好,「存好心」,什麽是好心?不貪、不瞋、不痴是好心;「說好話」,什麽是好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那就是說好話;「做好事」,什麽是好事?不偷盜、不殺生、不邪淫是好事。所以句句都能夠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是四好的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還要不斷發揚光大,光大就是如何利益一切眾生,勸導一切眾生學四好。勸別人,自己一定做出樣子來給人看;自己不能做個榜樣,只是口勸別人,人家難以相信。勸別人犧牲奉獻,捨己為人,自己還是念念自私自利,別人怎麽能相信?一定要自己做到。誰做到?諸佛菩薩做到,給我們做出榜樣。第一個好模樣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可以說一生之中「日中一食」,托缽,「樹下一宿」,臨走的時候還在娑羅雙樹間吉祥卧著往生,釋迦牟尼佛走的時候沒有在房間裡頭,沒有床鋪。佛是福慧圓滿之人,他要不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怎麽能信得過?

 

我們今天學佛出家修行,比起世尊那個時代,我們優越太多了,釋迦牟尼佛今天看到我們這個樣子搖頭,不像話。所以我們一定要生慚愧心,一定要知足。自己修行要刻苦、要如法,幫助社會大眾要隨緣。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隨喜功德」,隨喜是隨緣。功德是什麽?雖然隨緣,依舊能保持心地清淨不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樣隨順沒有關係,正是《華嚴》上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是外著相、內動心,你就錯了。假如我們接觸大眾,著相、動心怎麽辦?趕緊退回來。菩薩道裡頭確確實實進進退退,接觸外頭境界自己受不了,智慧、定力不夠,退回來,退回來自修,保持清淨,定慧再增長一點,再可以試試看。歷事鍊心,真正在境界裡鍊得如如不動,很如法了可以做,這樣利益眾生不妨礙自己。

 

雖然說不妨礙自己,可是佛菩薩還做妨礙的示現。隋唐時代的智者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樣子,智者大師是什麽人?《傳記》裡面傳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如果說是世尊再來,智者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本人。他示現的領眾隨緣,為大眾服務,最後念佛往生淨土,他跟別人說他是五品位往生。這示現,教導我們主持一個道場,做住持、做當家,要管許許多多事情,終身勞碌,但是他有一個底限,這個底限是決定不妨礙往生;障礙往生的品位沒有關係,他決定不妨礙往生,這是他的底限。我們今天接觸大眾,弘揚佛法,廣度眾生,也要有智者大師這個底限,決定得生淨土,品位差一點不在乎,這才行。如果沒有這個功夫,老實念佛。世間事,佛教裡面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要善護自己的清淨心,嚴持戒律,這就對了。不為外境所轉,才可以跟大眾和光同塵。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否則的話,我們勸別人,別人真的往生了,自己還沒有辦法,還要搞六道輪迴,你說冤不冤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人明理,認真修行、真干,才發生『喜樂』。「樂」是愛好,喜歡、愛好,喜歡、愛好的是什麽?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不愛好別的,愛好覺悟。覺悟的樣子是什麽?捨己為人,弘法利生,這是覺悟的樣子。念念為正法久住世間,續佛慧命,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佛門常講大慈大悲、慈悲為本。大慈大悲是什麽樣子,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瞭,不可以含煳籠統。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關懷眾生、護念眾生、愛護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有苦難的眾生。今天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有很大的苦難,大家知道很大的苦難是什麽?是迷而不覺,這是最大的苦難。迷人,不覺悟的人,起心動念都在造業,何況言語造作?都在那裡造極重的罪業。造作罪業後面就有果報,很快果報就現前了。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墮三惡道的時間都是以劫數來說的,恐怖極了!覺悟的人有義務,要幫助那些沒覺悟的人,將宇宙人生的真相為大家講清楚、講明白。一定要講得讓他相信,你講了他不相信,那有什麽用處?如何能講得叫別人相信,這要智慧,要善巧方便。他相信之後,然後他在生活當中,他在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收斂,不敢起惡念,不敢用噁心,這樣就好。他也學會了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他也學會了,這是我們真正幫助了他。

 

從哪裡做起?一定是從五戒十善做起。五戒十善講不盡,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有很廣的事相,有不可思議的果報,哪裡能說得盡?所以諸位要想想,為什麽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將教化眾生這樣的大事拜託給地藏菩薩,你們想想什麽意思。他為什麽不拜託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名氣比地藏菩薩大,很多人不知道地藏菩薩,沒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為什麽不託付給觀音菩薩,而託付給地藏菩薩,什麽道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從哪裡生的?從孝親尊師生的,如果沒有孝親尊師這個根本,大慈大悲沒有。跟樹一樣,它有根,根是孝敬,地藏菩薩表孝敬;換句話說,地藏菩薩代表修學的大根大本,我們這才明瞭,非拜託地藏菩薩不可。我們今天講台面前供奉地藏菩薩,為什麽?釋迦牟尼佛不在,他代表佛,代理佛,意思在這裡。換句話說,佛不住世了,一直到底下彌勒佛出世之前,當中這麽長的時間,《彌勒下生經》裡面講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教化世間眾生以什麽為第一?孝親尊師,斷惡修善,以這個為教學目標,然後再從這個基礎上,他要是有善根福德因緣,再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圓滿功德。末法還有九千年,這九千年當中,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就是《地藏經》跟《無量壽經》,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學回頭、學懺悔、學斷惡修善,以這個基礎再修學《無量壽經》就行。

也許有同修來問我:你說這個話有什麽根據?是不是你自己的意思?如果是自己的意思不聽,佛講「依法不依人」,我不聽你胡造謠言。我說話有根據的,根據在哪裡?《觀無量壽佛經》,佛在經裡告訴我們,修行的基礎是淨業三福。佛說出這三條,然後告訴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未來是我們大家,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你要想成佛,一定要依這十一句做基礎。這十一句裡面一開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看,這四句是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部《地藏經》就是講這四句。所以地藏法門是修行的大根大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要依《地藏經》做基礎,這是淨業三福第一條,你才曉得那個多重要。有這個基礎,念佛決定往生。為什麽?《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把這四條做到,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才有條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才能真正發生喜樂之心;喜樂之心就是歡喜心,因為這個地方是初地菩薩,初地是歡喜地。

 

跟大家講「發生喜樂髻」,或者是講常生歡喜心,實在說這個意思都很難體會,距離遙遠。如果我們換句話來講,大家就好懂多了,我們這一生生活在大慈大悲之中,就是這個名號的意思;或者再說得白一點,我們這一生生活在歡喜大愛之中。大愛,愛眾生、愛社會、愛佛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清淨平等的愛心,對這個世間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樣不愛,沒有一樣不歡喜,這才叫常生歡喜心。也許有同修問,問的人太多了,這個問是理所當然的,「我天天煩惱、天天憂慮,想歡喜,歡喜不起來」,這是事實。你為什麽歡喜不起來?你沒有愛心。看到這個討厭,看到那個不歡喜,你這個愛心怎麽能生得出來?諸佛菩薩看什麽都歡喜,順境歡喜,逆境也歡喜;善人歡喜,惡人也歡喜。他為什麽能夠生歡喜心?歡喜心就是慈悲心。他不是看這一段,他看到過去,也看到未來。眼前這一段他迷惑顛倒沒有關係,過去生中他曾經沒有顛倒過;再看將來,他有很殊勝的成就,他遇到很好的法緣。地獄眾生看到也能生歡喜心,為什麽?墮地獄在消業障,菩薩認為是好事情,他在消業障,業障消除之後,因緣成熟就能夠接受佛法,接受如來殊勝的大法。

 

我們凡夫沒有天眼、沒有慧眼,看不到過去、未來,所以佛菩薩在一切境緣之中都能生歡喜心,而我們想生生不起來,道理就在此地。如何能夠接近佛菩薩的境界?唯一的方法要修行,修行一定要著重解行相應,有解有行。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經題裡面告訴我們,他說得好,「有解無行」,研究教理的,天天在研究經典,講得天花亂墜,「增長邪見」;另外一種「有行無解」,天天參禪,天天念佛堂念佛,不聽經、不看經,清涼大師講「增長無明」,他說的話有道理。正確的修行方法是解行並重、定慧等學,這就對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跟菩薩一樣,生活在歡喜之中,像彌勒菩薩一樣,一天到晚歡歡喜喜,這是第五尊菩薩所表示的。「髻」這個意思不必再說,很明顯的意思,他的歡喜心、他的慈悲心、他的愛心,任何一個人都能體會得到,這就是髻的意思。第六尊:

 

【可愛樂正念天王。】

 

德號裡面著重在『正念』,唯有正念『可愛樂』,可愛、快樂,只有正念。什麽叫正念?正念是無念。這個意思很難懂,無念,那什麽念頭都沒有?不是的,無有邪念,所以才叫正念;無念,連正念也無,那不就糟了!諸位要曉得,宗門講的無念是無有邪念,不是無有正念。這個意思不好懂。正念確實沒有念,雖沒有念,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話我們聽到不懂,體會不到意思,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張開眼睛看這個講堂,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候我們沒有分別,還沒有起心、還沒有動念,這時候叫正念。看這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是看不見,這叫正念。才一起心動念,這是張三,那是李四;這是出家人,那是在家人,完了,邪念。為什麽這是邪念?所有一切名相全是假的。這個不但佛知道,中國古人也知道,老子第一句話就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是說名是假名,相是假相。假名假相,你在裡面起分別、起執著,這叫邪念,那不是正念。眼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鼻聞得清楚,舌嘗得清楚,身體接觸也清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正念,「可愛樂」。

 

誰是正念?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正念,所以在一切境界裡能常生歡喜心。由此可知,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大慈悲心就生起來;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大慈悲心、大愛心生不起來,口頭說說而已,有名無實。這是要功夫的,要真正看破、真正放下,然後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正念現前。從正念裡面變現出分別執著,那叫權智,干什麽?度化眾生用的,決定不是自受用。我們凡夫對於佛的境界最難體會就是這一點,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那個樣子跟我們凡夫一樣,也有分別、也有執著,教化眾生的。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他心裡確實沒有分別執著,確實沒有起心動念;裡面跟我們不一樣,外面跟我們一樣,這叫大慈大悲落實在我們世間。將來到本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諸位就看到,看到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那個樣子,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就說明白,不論是什麽樣的身分,不論是什麽樣的行業,不論是什麽樣的工作,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示現給廣大眾生去看,教導大家怎樣學佛,怎樣明心見性,怎樣往生不退成佛。有身教,做樣子給你看;有言教,詳細給你解說,方法太多太多了,不侷限一個形式,這是華嚴境界。你要學會了,就在你自己的身分當中,就在你自己生活當中,就在你自己行業當中,顯示大慈大悲,顯示真實的大愛。轉凡成聖在一念之間,恢復你的正念。

 

話雖然是這麽說,我們畢竟還是凡夫。我是覺得我把正念兩個字講得很清楚,看看諸位同修的表情還是沒懂。我們再落實,再說得淺顯一點,什麽叫正念?你心裡常常有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正念,除了這一念之外都不是正念。那我念觀音菩薩算不算正念?不算正念。為什麽?你念阿彌陀佛的,念阿彌陀佛在想觀音菩薩就打閒岔。修學成功的關鍵在專,《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專字;一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要專。我專念阿彌陀佛,我不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不會怪我?我得罪觀音菩薩了。你這叫打妄想,你這叫分別執著,不是觀音菩薩的意思。觀音菩薩看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歡喜都來不及,怎麽會得罪?這些是眾生的情執,眾生情太重了,過去都念觀音菩薩,現在換念阿彌陀佛,總覺得對不起觀音菩薩,人之常情。這不是智慧,不是理智,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理。如果你觀音菩薩念了幾十年,你就一直念觀音菩薩求生淨土,行!觀世音菩薩做本尊,一向專念觀音菩薩,求生極樂世界,也決定得生。觀音菩薩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大勢至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一不異,這樣就很好,這叫正念現前。換句話說,也就是古人所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念就是正念,這個念可愛。誰說可愛?諸佛如來說的,這個念頭可愛,這個念頭決定成就。下面一尊:

【須彌勝音天王。】

 

『須彌』在此地表兩個意思,一個是高大,一個世界,須彌山最高最大;第二個意思,須彌山是四寶所成,這個寶表心性,自己的真心本性,那是真正的寶,心性最大,表這個意思。『勝音』,這是名號裡面最重要的兩個字,「勝」是殊勝,「音」是音聲,加上「須彌」就是無比殊勝的音聲,至高無上的法音,就這個意思。這個音究竟是什麽音?佛法的音聲。在西方極樂世界,在本經所說的華藏世界,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想聽哪個法門,你想聽哪一尊佛說這個法門,你就聽到;你想見這尊佛,你就見到佛的形像在你面前為你說法。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想看哪個節目,頻道撥對了,影像、音聲就現前。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就是這樣,你想聽哪一尊佛說法,想聽哪一尊菩薩說法,菩薩的形像就現前,單獨教你,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諸佛菩薩可以化無量無邊身,同時可以應無量無邊的菩薩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菩薩,《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說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多殊勝。

 

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然後我們就明瞭,「法門無量誓願學」,到哪裡學?到極樂世界去學。不要在此地學,在此地學浪費許許多多的時間,分心,你心不能夠專一,對於往生就不可靠,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所以四弘誓願我們要發,但是我們要完成的是前面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一定要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至於後面兩願,學法門、成佛道,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完成,這樣省事,我們真的可以做到專一。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學法門非常快速。為什麽?因為你已經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所以學經典,聽幾句就全都通達,哪裡要一句一句這麽細說?哪有這麽囉嗦!法門無量無邊,很短的時間你就學圓滿,你就能畢業。在這個世間,你就很認真、很努力學兩百年,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學一天,那我們何必在這裡浪費這麽多時間精力?這個道理、事實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明瞭。除了一些發大慈悲心,為了要弘揚大乘佛法,這是犧牲自己,犧牲自己的品位,多學一些經典,多學一些法門,幫助一些眾生,這是有必要的。如果你覺得我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先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之後,我再倒駕慈航普度眾生,行!你現在應當學什麽?我們剛才講,學地藏法門、學彌陀法門夠了,其他的不必學,決定成功。

 

地藏法門要不要全部經典都學習?不必要,只要把它的精神、綱領抓住,「孝親尊師,斷惡修善」八個字,《地藏經》圓滿了。你要懂得孝親尊師的道理,孝親尊師的落實,那你要去細細研究這部經典;你要明瞭斷惡修善的方法,斷惡修善的功德利益,那你要好好的去學《地藏經》。所以那一部經就八個字,你要不把這部經搞透徹,這八個字你不懂,體會不到八個字的深義。《般若經》上常常教我們「深解義趣」,經典裡面字字句句意思、味道,你要不是甚深的理解,你不會懂得。真正明白通達了,抓住這八個字容易落實,好修行。佛法,高級的佛法,圓滿的大法,既簡單又容易,就是要認真去干。

 

我們發心出家,無論你是搞清楚、搞明白髮心出家(你發這個大心值得讚歎、歡喜),或者是煳裡煳塗出家,亂撞撞上了也行;既然撞上之後,然後搞明白了要趕緊發心,如果不發心那就有罪過,這要懂得。你既然出家,出家人兩樁事情,一個講經說法,一個領眾修行,你不幹這兩樁事情,你就有罪過。為什麽?你接受十方的供養。你有多大的福氣?世間人辛辛苦苦工作才能過一天的生活,你什麽都不要干,吃現成的,接受人家現成的,你有多大的福報?古德講的話沒錯,「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出家人這碗飯不好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能開玩笑。你要想學佛、要想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可以作菩薩,可以成佛,你為什麽要出家?出家有出家人的使命,有出家人的本分,有出家人的責任,就是要弘法利生,要把佛法發揚光大。就像玄奘大師發心出家的時候所說,那個時候發心出家要考試,考試官問他:你為什麽要出家?他答覆兩句話,「遠紹如來,近光大法」,考試官就批准、就通過了,這個心發得正確。遠紹如來,紹就是繼續,換句話說就是續佛慧命。遠說,我要繼續佛的慧命,遠紹如來;近的、現前的,光大佛法,就是弘法利生。這是一個標準出家人發的弘願,他不為自己,為眾生。玄奘大師一生,真的把他這兩句話做到了,到印度去求學,把梵文經典大量的帶回中國,從事於譯經的工作,他那兩句話做到了,兌現了;不是說說就算了,真做到了。所以我們今天道場,出家同修也是兩樁事情,一個是發心學講經,研教;另外一種,念佛堂領導大眾念佛共修,這都是如法的,這也符合玄奘大師所發的弘願。這樣的行持,諸佛讚歎,龍天擁護。

 

「須彌勝音」,說法的音聲是須彌勝音,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音,能夠化解社會的戾氣,衝擊世間一切眾生邪惡的心念。所有一切的念頭,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第一殊勝。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過,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阿難與大眾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他的容顏、他的光彩、他的風度,無比的稀有,從來沒有見過。念佛,心跟諸佛感應,容貌改變了,體質改變了,居住的環境改變了;環境就是一般人講的風水,改變了。風水何必要人看?我們自己會改變。「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這裡風水本來不好,有福的人到那裡一住,風水自然就變好了。《愣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要有能力轉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很可憐、很苦惱。我們要有信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轉變境界,轉變自己的業力變成願力,轉變自己的凡心變成佛心,要從這個地方轉起。佛菩薩會轉,我們學會了,每個人都會轉。你真懂得這個道理,真明白這個意思,就能轉得過來,轉過來之後得大自在、得大歡樂,跟這個地方几位菩薩表法的就完全相應。所以勝音達到極處就是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勝音,須彌勝音。第八尊:

 

【成就念天王。】

 

這個名號,三個字都重要。什麽叫『念』?諸位要細細看看「念」這個字,這個字,在古人造字,他有六個原則,古人稱之為「六書」,六書就是造字的六個原則,字不是隨便亂造的。這個字在六個原則裡面屬於會意,你看這個字,你體會它的意思。這個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什麽叫念?現前心就是念,今心是念。你現在這個心是什麽?如果現前這一念心了了分明,佛經裡頭有一句話形容它,叫「寂寂惺惺」,寂是什麽?一念不生;惺惺是什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真心,念是真心,就是前面講的正念。真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念佛,這個念就是佛,真心就是佛,佛就是真心,哪裡還要念個阿彌陀佛?那就壞了。為什麽叫你念阿彌陀佛?你的真心沒有了,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真心念出來。所以念阿彌陀佛是方法,目的是要把真心念出來,真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寂寂惺惺就是無量覺。無量覺上面不能再加一個無量覺,再加一個無量覺就變成無明了。富樓那尊者在愣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裡來的,為什麽會有無明,釋迦牟尼佛答覆得妙極了,四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什麽叫知見?寂寂惺惺是知見;知見上再建立一個知見,「我知道我寂寂惺惺」,完了,你起了無明,這是頭上安頭,錯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最後,這句阿彌陀佛沒有了你就見性,你正念就現前。我們今天用這個方法,是用這一念把所有妄念打掉。如果不念佛,妄念紛飛,不得了!那個念頭都是六道輪迴的念頭,所以用這一念把那些六道輪迴的念頭打掉。這一念雖有,不要緊,帶業往生,帶這一句名號去往生,這句名號是業。生到什麽地方?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土去不了,為什麽?實報土要這句阿彌陀佛也沒有了,才能夠到實報土,有這句阿彌陀佛還不行。《金剛般若》是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阿彌陀佛是法,也要捨掉,你就生實報土。現在我們不能捨,我們捨了之後墮三途,這個要知道。什麽時候捨?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時候捨,那個時候真捨了,他入實報土。我們再問:入實報土的人還念不念阿彌陀佛?還念。為什麽又叫他捨掉?他真捨掉了。那個念就是我們平常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他那個念是念給眾生看的,勸人念佛。自己不念,勸人念,那怎麽行?人家怎麽會相信你?他那個念是勸人念,自己有沒有佛的念頭?沒有,自己真正成就「念」了,是這麽個意思,真的成就了。

所以我們今天念佛,從有念念到無念,無念還是念,不是無念就不念了,無念還是念。無念是什麽?無念阿彌陀佛的分別心,無念阿彌陀佛的執著心,無念阿彌陀佛的妄想心,阿彌陀佛還照念,一天念到晚,從來沒有休息。所以在形相上看,你看不出來,他跟我們初學沒有兩樣,骨子裡頭完全不相同。凡夫念阿彌陀佛有妄想分別執著,菩薩、法身大士、諸佛如來念阿彌陀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還是念,不是不念。我們今天念跟不念是二法,他那個念與不念是一法,不是二法,這是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念這個字意思要清楚、要明瞭,一點不能夠含煳。第九尊:

 

【可愛樂淨華光天王。】

 

這個德號裡面,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在這十位菩薩裡面,『可愛樂』我們看到很多,都加上這個字樣,表歡喜地,菩薩初破無明、初證法身,無限的歡喜,加上這個字樣。『淨華光』,「華」是代表佛法,在本經是代表一切法,不僅是一乘、大乘,小乘也在裡面;不僅是小乘,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這才叫妙。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華」一個字包括之中,一法都沒有漏掉。「淨」是清淨,這個清淨是講的心清淨,心地裡面一塵不染,就像前面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這才叫淨。「淨華」是什麽意思?無論隨順哪一法,你們要聽清楚我說話,「隨順」,隨順佛法,隨順世間法,隨順清淨法,隨順染污法,隨順善法,隨順惡法,心地都是一念不生,不起分別執著,這叫淨。入這個境界,這是佛家講,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你明白了,法法皆是佛法;你要不明白,《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由此可知,佛法跟世間法從哪裡分?一念之間,一念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念迷,佛法也是世間法。在一念迷悟之間,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一切法無不是佛法。

 

下面『光』,「光」是智慧,充滿智慧光明。我們舉個比喻來說,貪瞋痴都放智慧光明,地獄、餓鬼、畜生也都放金色光明,你契入這個境界,你看大地一切眾生(十法界,包括地獄)皆成佛道,你就成佛了。大家聽了千萬不要打妄想,天天去想,想地獄、餓鬼都放光,你怎麽想,光也放不出來。你懂得有這麽一回事情,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功夫念成了,什麽樣功夫?理一心不亂,境界就現前,你就看到了。理一心不亂破無明,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我給你說的這個境界就現前。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老實念佛,那也是「淨華光」。第十位菩薩:

 

【智日眼天王。】

 

『智』是智慧,『日』代表光明,前面曾經讀過,代表根本智。『眼』在此地,當然上面有「智日」,這個眼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五眼圓明,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初地菩薩就示現。唯有根本大智之眼,你才能看清楚宇宙人生真相,虛空法界,過去、未來,你都看清楚,都明白,你自行化他就能避免一切的過失。世間眾生,哪一個人不想修善?哪一個人不想得福?這個理念真正可以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為什麽他還要作惡?他對於善惡的界限不明白,把惡當作善,沒有人教導他,自己看不清楚,不是有意去做的。這裡頭意思很深很深,一定要有人教誨,誰來教?諸佛菩薩來教。因為只有諸佛菩薩徹底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菩薩以大慈悲心、大愛之心,無條件的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學佛的目的在學智慧、在開智慧,絕不是為得世間名聞利養,絕不是為了五欲六塵的享受,不是的。為什麽要學佛?為開智慧,為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們自己生活環境,人生是本人。換句話說,我學佛的目的,是要真正明瞭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我們是為這個學佛的,不為其他,這個目標就正確,我們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末後一位,第十一位:

 

【自在光明能覺悟天王。】

 

這個德號裡面著重在『能覺悟』,特別著重在「能」,這裡頭意思很深。我們不能,我們很想覺悟,偏偏不能。為什麽不能?前面十尊德號裡面所說的我們沒做到,所以不能覺悟。如果前面十句名號表法的意思我們懂了,都能把它落實,我們也能覺悟。你看看名號表法把「釋迦因陀羅」擺在第一,把「自在光明能覺悟」擺在最後,這個味道很濃、很深、很廣,你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然後你就曉得怎樣修行,修什麽、行什麽,自己就明白了。我們今天實在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我們常常說、天天說,隨順煩惱,你沒有隨順佛的教誨。佛教導我們的,我們沒有去聽、沒有去做,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怎麽行?釋迦因陀羅還有一個名號叫「釋提桓因」,一個意思,這是梵文翻譯不一樣,忉利天主,他在此地代表的是五戒十善,沒做!最容易犯的,造口業,最容易犯的。日常生活當中,世出世間一切法,樣樣還是分別執著;心裡有分別執著,口裡自然就造口業。如果你心地清淨,你怎麽會造口業?不可能。心不清淨,表現在外面造口業,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念佛堂念一段時期,不錯,像個樣子了,為什麽?禁語。你念七天,七天不能說話,七天不造口業。口業是沒造,心裡的分別執著沒斷,所以離開念佛堂,過幾天又變成老樣子,又回去了。

 

所以古大德講修行,真正會修的人從根本修,根本是念頭、是起心動念。真正會修行的人在起心動念處用功夫,斷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是真用功,那真正是大乘菩薩修學的,所以他能覺悟。我們不能覺悟,不能覺悟的原因在哪裡,你要把它找出來,你把這個原因消除,你自己也就會覺悟了。佛教我們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麽?你要懂這個道理。佛說的話你不是不懂,你懂,為什麽做不到?你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雖然懂得這句話,這句話甚深的義理你不懂,所以不肯依教奉行,不肯隨順佛的教誨。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是真正參透、真正明白了,你在一切境界當中、十法界裡,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你再也不會有分別執著。

 

佛菩薩為什麽能?他知道事實真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我跟大家講過,六百卷《大般若》要是把它歸納起來六個字:「無所有,不可得」,諸法無所有,諸法是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無所有,一切不可得。這是六百卷《般若》,釋迦牟尼佛說法二十二年總結,總歸結六個字,你還有什麽好分別、好執著的?你把這兩句真的搞明白、搞清楚,通達了,六百卷《般若》你學會了,你開了智慧,你得定,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一切境緣之中、世出世間法之中,你再不會起心動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生活當中還隨順煩惱,你不能覺悟,你不能自在。果然覺悟了,你就生活在大自在、大光明之中;光明就是法身,光明遍照,光明是圓滿的智慧。你得大自在,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為什麽?你能覺悟。你要是不覺悟,你的生活不自在,你生活在煩惱、憂慮、苦難之中。一個是凡,一個是聖,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轉過來,超凡入聖。諸佛菩薩能轉得過來,我們為什麽轉不過來?多想想,會幫助你覺悟。末後這一句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一句不必多講了。末後一句歎德:

 

【皆勤發起一切世間廣大之業。】

 

『發起』,帶頭干,真做!『廣大之業』是什麽?普賢行。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地上菩薩修普賢行,不是前面三賢,三賢修的是大乘六度萬行,登地之後修普賢行,跟前面不一樣,普賢行才是一切世間廣大之業。在這個地方只介紹到此地,普賢行末後還有詳細的報告,在末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再跟大家詳細報告。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大願王,十條,每一條裡面包括的行門無量無邊,這是大乘佛法、一乘佛法總綱領,大總持法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所注的諸位可以做個參考,這個註解裡面給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忉利天主他還有一個冤家債主阿修羅,常常鬧事,找麻煩、生是非。修羅會跟他打仗,阿修羅的勢力很大很兇,忉利天主如果認真努力修學十善就會打勝仗,他要不修十善那就打敗仗。這一點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如果要戰勝一切妖魔鬼怪,用什麽方法?認真修五戒十善,就能降服一切魔怨。因為得到諸佛護念、善神擁護,你的一些魔怨就會離開,給我們這個啟示。我們在清涼大師的註解裡細心體會這一點,我們會得到很好的受用。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1)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盤龍寺
儒釋道三教對死亡觀的比較
善慧大士語錄 | 法地若動,一切不安、去者適,止者留、夜夜抱佛眠
「白話」哲學(十五)
儒釋道的性論

TAG:文化 | 新加坡 | 佛教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