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知識題庫

  1、佛教中「六道輪迴」的「六道」是:(①、天道;②、人間道;③、修羅道;④、畜生道;⑤、餓鬼道;⑥、地獄道)

  

  2、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3、五戒是:(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

  

  4、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

  

  5、佛教中所說的五眼分別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6、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這裡指小乘緣覺的修行法門,在定中觀察從生到死的三世因果。有順逆兩種觀法。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7、佛教中所講的四聖六凡:「四聖」分別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分別是:(天道、人道、修羅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

  

  8、三業:業就是行為活動的意思,

  

  (1)從行為的施發者來說,有三種(身業、口業、意業),

  

  (2)從行為的性質來劃分,也有三種(善業、惡業、無記業)

  

  9、六根,根是能生之義,以能對外境產生感知認識,所以叫做「根」,根有六種:(眼耳鼻舌身意)

  

  10、六塵:塵即染污之義。謂能染污情識,而使真性不能顯發,《涅槃經》中稱此六塵,名六大賊,以能劫奪一切善法故也。六塵分別為(色聲香味觸法)

  

  11、三藏是佛教典籍之統稱,按內容劃分為:(經藏、律藏、論藏)

  

  12、三藏法師是指佛教中的(經、律、論)全部通達稱為三藏法師。

  

  13、佛教團體中七眾弟子分別是:(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

  

  14、六度,是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15、菩薩以四事攝化眾生稱為四攝分別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16、佛教四大聖地:釋迦牟尼佛出生地(藍毗尼園)、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屍那迦)是舉世聞名的四大聖地。

  

  17、在中國佛教史上,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漢明帝永平十年)

  

  18、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19、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

  

  20、佛陀十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大迦葉) 頭陀第一;目犍連 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 解空第一;舍利弗 智慧第一;羅睺羅 密行第一;阿難陀 多聞第一;優婆離 持戒第一;阿尼律陀(阿那律) 天眼第一;迦旃延 議論第一)

  

  21、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分別是指:(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22、「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六和敬分別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23、所謂大乘四弘誓願,即是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發起的深誓弘願。(①、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②、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③、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無量法門誓願學。④、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因為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諦而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就要以四弘誓願來弘揚四聖諦的真義。

  

  24、四無量心,(①、是慈無量心;②、是悲無量心;③、是喜無量心;④、是舍無量心。)此四種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等煩惱,體證菩薩無量無邊的境界。

  

  25、十善業的名稱:(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邪淫;④、不妄語;⑤、不兩舌;⑥、不惡口;⑦、不綺語;⑧、不貪;⑨不鎮;⑩、不痴)

  

  26、慳貪,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名、色、財、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做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來的錢財,除家庭費用外,對於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

  

  27、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取樂,都叫做綺語。說綺語者,死隨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

  

  28、八關齋戒的「關」字,是關禁或關閉八種殺盜淫妄等罪過之門,使之不犯,齋只是過午不食之齋法,所以稱為八關齋戒。

  

  29、佛降生於公元前(623年)

  

  30、悉達多太子的父母叫(父名凈飯、母是摩耶夫人。)

  

  31、太子出家時是多大(29歲)

  

  32、太子出家時有誰伴他去?(馬夫車匿)

  

  33、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 的意思

  

  34、第一次結集經典時共有(500人)參加

  

  35、佛法僧三寶在(佛到鹿野苑說法度五比丘時))才具足

  

  36、佛教最早的優婆塞與優婆夷是(耶舍的父親俱梨架與耶舍的母親)

  

  37、佛教史上第一座寺廟叫(竹林精舍)

  

  38、優婆塞與優婆夷是指(優婆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即在家學佛的男女佛教徒。)

  

  39、涅槃是指(圓寂的意思,即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40、告假是指:(欲離寺前須先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次向師父告假。)

  

  41、消假是指:(回寺院後,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消假,次至師父處頂禮消假。)

  

  42、「迴向」就是指把所造的善根力集中地添加到某種目的上面,使之能夠儘快得以實現,也就是「回己善根,有所趨向」。四眾弟子在每天課誦或者做了功德以後,通常都要把功德迴向給自己的親友、怨親債主、法界眾生等。

  

  43、八關齋戒有九條,前八條名為「八關關戒」,後一條的「齋」,故稱為「八關戒齋」,簡稱為「八戒」。九條戒名如下:(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淫慾;④、不妄語;⑤、不飲酒;⑥、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⑦、不歌舞倡會、不故往觀聽;⑧、不坐高廣大床;⑨、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44、佛教中三慧是指:(聞、思、修)。聞須諦聞、思須審思、修須如實修持。

  

  45、佛教中四念處是:(①、身念住:觀身不凈;②、受念住:觀受是苦;③、心念住:觀心無常;④、法念住:觀法無我。)

  

  46、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四重恩是:(①、父母恩;②、眾生恩;③、國王恩(國土恩);④、三寶恩(上師恩)。)

  

  47、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三途(三塗)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48、『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薩)的發願。

  

  49、般若的意思:(智慧)

  

  50、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皈依、敬禮)的意思,「阿彌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等等意思

  

  51、根據《阿彌陀經》雲,婆娑世界是個五濁惡世,五濁分別是指:(①、劫濁;②、見濁;③、煩惱濁;④、眾生濁;⑤、命濁)

  

  52、「娑婆世界」的「娑婆」意譯為:(「堪忍」。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53、凈土三經,為漢傳凈土宗的根本經典。它們是:((《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可簡稱為《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

  

  54、凈業三福分別為:(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55、《佛說阿彌陀經》中的「八功德水」是指具有八種殊勝功德之水。佛之凈土有八功德池,八定水充滿其中。所謂八種殊勝,分別是:(澄凈、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

  

  56、西方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組成。(此處的左和右是按照阿彌陀佛的左手邊和右手邊)

  

  57、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準則,《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十大行願的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58、《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的十六種修觀想的方法,分別是:(1、日想觀 2、水想觀 3、地想觀 4、寶樹觀 5、寶池觀 6、寶樓觀 7、華座觀 8、像觀 9、真身觀 10、觀音觀 11、勢至觀 12、普觀 13、雜想觀 14、上輩觀 15、中輩觀16、下輩觀)

  

  59、天台宗智顗所立之四種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

  

  60、凈土宗是以(往生極樂凈土)為目的的宗派。因為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取義生西方凈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所以又稱蓮宗。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藉彌陀本願的他力,祈獲生於西方極樂凈土,故又稱念佛宗。

  

  61、東晉弘揚彌陀凈土最力者,是(廬山慧遠)大師。他在廬山與大眾共修念佛三昧,據《般舟三昧經》修行,以期能往生見佛,是我國「結社念佛」的始祖,也是我國凈土的主流。

  

  62、修凈土法門的人所應具備的三種資糧,即(信、願、行。)信是相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願是願離這個苦世界;行是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忘失。(《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63、觀經中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三種心,分別是:(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64、(《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的一部經典。

  

  65、釋迦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的「阿彌陀經」

  

  66、佛說阿彌陀經中在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中的前十六位分別是(長老舍利弗…)

  

  67、菩薩眾上首弟子中四位菩薩分別是(文殊師利法王子…)

  

  68、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69、往生極樂世界有(三)輩(九)品。

  

  70、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出自(無量壽經)

  

  71、凈土法門四種念佛方法有(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

  

  72、四種念佛方法中(持名念佛)念佛方法最契機。

  

  73、念佛用功最妙的發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74、念佛往生仗二力,是(佛力與自力)

  

  75、臨終關懷的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並不一定要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臨終關懷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因此,佛法對臨終的常識,成為臨終者與家屬雙方最佳的心靈救護。

  

  76、印光大師開示臨終三大要分別是:(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77、助念,二個字的意義:『助』,就是幫助,『念』是正念。併攏來講,就是幫助臨終的人,正念念念現前的意思。

  

  78、『正念』的意思是:『正念』又叫做『凈念』,這個正念和凈念,同是念佛的心念。因為念佛的心念,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叫做正念。又念佛的心念,不與六塵相對,其心清凈的緣故,所以叫做凈念。這個凈念,也是往生凈土的凈因。對於這個正念的意義,大略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冷門小知識
《防騙學》江湖騙術變換多端,必須學點知識防騙子
八字算命知識
古易知識答疑(16)
真子平術基礎知識

TAG:知識 | 佛學 | 基礎知識 | 題庫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