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嘉禾風雲
1970年,那是一個春天,年過六旬的邵老六正因最近的幾件事而心情大好:方逸華初入邵氏執掌採購部,頗有業績,知道給公司省錢,不枉為紅顏知己,怎能不令他大感安慰?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終於停止製片業務,從此邵氏便可獨霸香江影壇,怎能不令他志得意滿?又聽聞遠走台灣的邵氏叛將李翰祥組建的「國聯」影業如今運營艱難,關門大吉不過是一兩年間事,回想這廝昔日帶走公司半數精英致令邵氏損失慘重的「惡行」,怎能不令他痛快解恨?
上世紀50年代前期,鄒文懷初入公司做宣傳部經理時,邵氏還是老二邵邨人的父子公司,老六邵逸夫還在南洋經營戲院。1958年,邵老六回港將邵氏父子改組為兄弟公司,並提拔鄒文懷做製片經理,決意在影壇大展拳腳。他對小鄒極為信任,授予先斬後奏大權,而鄒文懷確實也不負重託,十二年間惡鬥國泰、請回凌波,拍黃梅調、搞武俠片,可謂身經百戰,屢立奇功,堪稱邵氏第一能臣。——正因如此,鄒文懷的「出走」才令邵逸夫大動肝火,他以為「意見不合」只是鄒文懷離開的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鄒早有自立為王的「狼子野心」。
事到如今,何冠昌、蔡永昌、趙耀俊、梁楓等一班猛將追隨鄒文懷而去,邵氏雖然損失慘重,所幸邵老六倒還能承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大不了我招兵買馬,從頭再來。但,鄒文懷接下來的行為卻真正激怒了邵老闆,一場賓主終成陌路仇家!
對於志存高遠的鄒文懷而言,他雖然倍受邵逸夫重用,甚至時常行使老闆權力,可惜說到底不過「打工仔」一名,所以離開邵氏是遲早的事。不過,縱然鄒文懷存了另起爐灶的心思,如若沒有十足的把握、全面的準備,亦絕不敢貿然行事。比如這次自組嘉禾影業,鄒文懷早在還未脫離邵氏之際,便已暗中籌劃妥當,新公司資金不僅取得泰國和台灣方面的支持,影片發行亦可透過邵氏的老對頭國泰發行到海外(國泰儘管停止製片業務,卻依然是擁有一家電影發行及遍布東南亞院線的娛樂大企業)。另外,鄒文懷還秘密與日本片方達成協議,計劃聯合拍攝《獨臂刀大戰盲俠》,希望藉此打響嘉禾征戰影壇的第一炮。——為了能搞成這部極具商業噱頭的「中日大戰」,鄒文懷撬走了主演《獨臂刀》的邵氏頭牌男星王羽,並避過禁制令,將《獨臂刀大戰盲俠》安排在台灣拍攝。饒是鄒文懷自以為做得隱秘,但事隔不久便被邵逸夫得知,隨即引起當年轟動一時影壇糾紛。須知《獨臂刀》不僅開啟了經久不衰的華語武俠電影新浪潮,亦是香港首部票房破百萬的賣座猛片,更是邵氏的金漆招牌。1969年,王羽再次演繹的《獨臂刀王》,票房同樣鼎盛,廣受歡迎。而今鄒文懷慫恿王羽盜反邵氏,又明目張胆使用《獨臂刀》的故事題材跨國拍片,豈能不令六叔怒髮衝冠、氣憤填膺?於是,《盲俠大戰獨臂刀》上映時,邵逸夫便親自出馬,直指嘉禾侵犯版權;鄒文懷則沉著應戰,以自己和王羽亦曾參與《獨臂刀》創作及製片「據理力爭」。這場版權糾紛最終甚至鬧上法庭,兩人更親自對簿公堂,當場翻臉,並為此花掉上百萬的律師費,直至影片映期結束,官司仍未完結!
如此一來,邵氏與嘉禾的水火之勢已成,而對香港影界影響深遠的數十年龍爭虎鬥亦正式拉開序幕…… 邵氏嘉禾風雲之二:邵逸夫錯失李小龍 鄒文懷喜得許冠文話說嘉禾公司成立之初,雖得境外資金支持,但畢竟根基尚淺,如無驚人業績,難保不關門大吉。所幸鄒文懷、何冠昌早就抱了艱苦創業的準備,縱然初期慘淡經營,卻仍能沉著應對,積極尋求機會,務求步步為營、每炮必響。
只可惜,嘉禾先期推出的《天龍八將》、《刀不留人》兩部武打片儘管皆有近百萬票房(當時香港電影若收百萬左右便是賣座,張徹「百萬導演」之譽即由此而來),但依然難敵實力雄厚的邵氏出品。尤為甚者,是兩家公司繼糾纏不清的《獨臂刀》版權案後,皆感不忿,居然各自翻拍該片,再次較量。邵氏的《新獨臂刀》仍由原作導演張徹執導,男主角則換上了新人姜大衛;嘉禾的《獨臂拳王》則由以《獨臂刀》成名的王羽自導自演,故事大同小異,只是由刀變拳。1971年,兩部影片先後上映,結果《新獨臂刀》的票房為150萬,《獨臂拳王》只收100萬,相比之下,嘉禾自然甘拜下風。而在當時,業內人士多半不看好鄒文懷,以為嘉禾能維持下去已是萬幸,若想抗衡邵氏根本是痴人說夢。事實上,即便鄒文懷本人開始亦未敢存此念頭。通常情況下,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只看當事人如何解決和把握了。1970年,在美國影界發展的李小龍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透露如果劇本、片酬合適的話,他願意回香港發展。消息傳開,多家香港電影公司對李小龍發出邀請,但當他提出影片投資不得低於六十萬以保證製作水準的前提條件時,卻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真正有意合作的其實只有邵氏和嘉禾兩家。而李小龍原本對財雄勢大的邵氏最有興趣,儘管邵逸夫開出的條件並不優厚(不但每部片酬僅有2000美金,還要簽長期合約,與邵氏旗下的那些明星藝員並無區別),但他仍舊錶示只要邵氏寄來劇本及相關資料,合作事宜盡可再作商量。孰料邵逸夫早已看準李小龍在好萊塢發展並不得意,又怎會聽從他的安排?當下顯出大老闆的派頭,必須李小龍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此舉自然惹火了素來心高氣傲的李小龍,立即強硬表態,非要邵氏派人到美國和他談不可,兩相較勁之下,合作之事果真作罷。
回到香港的李小龍給新生的嘉禾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既然邵氏與李小龍談崩,鄒文懷便得了機會,本來他已派羅維之妻劉亮華作為嘉禾特使去美國拉攏已婚的前邵氏「武俠皇后」鄭佩佩加盟,雖然遊說不成,卻正好乘機當面拜訪李小龍。——面對首位越洋過海的港台製片商的熱情相邀,李小龍怎能不足感誠意?加之嘉禾給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並盡量滿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龍終於口頭答應為嘉禾開拍兩部電影。
1971年7月,李小龍赴泰國全景拍攝了嘉禾投資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個月後影片上映,創下香港本埠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引發香港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轟動效應,李小龍在銀幕上展現的打鬥場面,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功夫片,動作前所未有的激烈精彩,令觀眾如痴如醉。翌年3月的《精武門》將李小龍的功夫魅力與極度渲染的民族情緒結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大獲成功,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萬港幣,破了《唐山大兄》(320萬)保持的本埠票房,甚至打開日本、歐美等國際市場,而嘉禾亦憑藉這兩部空前賣座的影片賺了個缽滿盆盈,公司實力突飛猛進。 待至1972年,李小龍與鄒文懷合股創辦「協和」影業,公司首部作品(亦是唯一作品)即為他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片中,李小龍全面展示了自創的「截拳道」格鬥技藝,同時在前半段融入喜劇風格,結尾打死對手時又有惺惺相惜英雄武德,較之前兩部更顯成熟氣度,也更容易受到觀眾歡迎。《猛龍過江》於1972年12月30日上映,香港觀眾對它的興趣甚至超過了歡度元旦佳節,爭相湧入影院一睹龍之風采,影片票房最終達到驚人的530萬,直令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而那邊廂,邵逸夫卻自生悶氣,他沒想到李小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成就,其實錯失良將倒也罷了,真正讓他懊惱之處還是讓仇家嘉禾撿了大便宜。
眼見嘉禾及李小龍氣勢如虹,邵逸夫不得不尋求應對之策。恰巧此時邵氏叛將李翰祥經營台灣電影公司失敗後悄悄回港發展,邵老六深知這黑老李目前雖然落魄,但拍絕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來對付嘉禾。為此邵逸夫不計前嫌,重將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導演果然不負厚望,重回邵氏的頭炮《大軍閥》票房雖不及李小龍的《精武門》,卻同樣廣受歡迎。再者,李翰祥亦憑藉《大軍閥》成為風月笑片鼻祖,僅72、73兩年,便拍了《風月奇譚》、《一樂也》、《風流韻事》、《北地胭脂》等五部電影,香港票房合計近1500萬,較之李小龍的那三部電影總收入近1300萬,當真是以量取勝。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壯年的李小龍在女明星丁佩家中離奇猝死,當時他為嘉禾拍攝的《死亡遊戲》僅完成了幾場打鬥部分;為美國華納拍攝的《龍爭虎鬥》年底在港上映,票房亦被邵氏導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輕易超過。——沒了李小龍的嘉禾影業似乎前途暗淡,邵氏則因競爭對手的身陷困境暗鬆了口氣,以為嘉禾至少短期內不會再對他們構成威脅。可惜事實恰恰相反,李小龍逝世僅一年,嘉禾便再次風生水起,至於原因,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識人,將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讓給鄒文懷!
說到這位投奔嘉禾的影星非為旁人,乃是邵氏旗下大名鼎鼎的「冷麵笑匠」許冠文。他原本是邵氏無線《雙星報喜》電視節目主持人,後來蒙李翰祥提拔主演《大軍閥》,一舉成名,接下來的《一樂也》、《聲色犬馬》,李導、許演,票房、口碑皆強,許冠文亦因此穩坐香江第一諧星的交椅。1973年,素來有意向身兼編、導、演的創作型電影人發展的許冠文將親自編寫的劇本《鬼馬雙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資拍片平分利潤,但一向獨裁的邵逸夫豈能容許屬下提出如此「非分」條件,當即以劇本太差為由斷然拒絕。既然無法談攏,許冠文只好另尋合作者,其時許之弟弟冠傑已是嘉禾的簽約藝員,加之鄒文懷求賢若渴,又答應幫助許氏兄弟創辦電影公司,怎能不令「冷麵笑匠」內心大熱、甘願投誠?
1974年10月17日,許冠文主演的邵氏製作《聲色犬馬》剛下片不到一個半月,他為嘉禾拍攝的《鬼馬雙星》便隆重上映。該片針對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賭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言編織笑料,既揣摩觀眾口味,又兼具諷刺批判意識,自然深受歡迎。《鬼馬雙星》本埠票房最終竟達到625萬,超過李小龍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至1981年,許冠文為嘉禾製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五部作品,全部奪得當年度票房冠軍,其中《鬼馬雙星》、《半斤八兩》和《摩登保鏢》還先後創下三次香港開埠以來最賣座電影紀錄,同時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國電影市場,若論風頭之勁,當年無人能及。同時許氏喜劇更成功令苟延殘喘的粵語片重新煥發生機,並為嘉禾日後稱雄香港影壇奠定了堅實基礎。 邵氏嘉禾風雲之三:「金」「龍」加盟興嘉禾 進軍國際各顯威現在看來,縱然邵逸夫聞知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創下空前票房紀錄後,一度後悔莫及,更被影界同仁嘲笑為「捉到鹿卻不懂脫角」,但如若細究他頻頻失策的原由,其實與邵氏歷來奉行的大片場制度大有關聯。原來該公司不僅要求演員及導演簽一年至數年的「包身約」,期間不能到外面接戲,而且對員工的工資水平有所限制,創作及拍攝權亦主要集中在邵逸夫等少數高層手中。——如此種種,的確很難網羅或留住李小龍、許冠文這些需要平等獨立的天王巨星。
相比之下,鄒文懷則施行獨立製片制度,他將與演員的僱傭關係改成合作關係,電影利潤亦與演員分帳。更有甚者,嘉禾還建立了衛星公司承包制,資助有票房保證的電影人公司拍片,李小龍的「協和」、許冠文的「許氏」,日後洪金寶的「寶禾」、成龍的「威禾」,皆是嘉禾的衛星公司。他們在擁有決策權的同時,並享有很大程度的創作自由,但劇本、財政預算及拍攝進度仍受母公司的監督。這樣一來,自然網羅了大批票房紅星及優秀電影創作人,至80年代初期,嘉禾影業發展迅速,公司實力儼然已可與邵氏並肩。其實在70年代中期,嘉禾雖有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屢創票房紀錄,但公司製作的其他影片卻反響平平。反觀邵氏可謂人才濟濟,票房佳作無數:李翰祥的風月笑片,張徹、劉家良的南派功夫片,楚原、唐佳的古龍武俠片,桂治洪的偏詭邪殺片;加之姜大衛、狄龍、傅聲、陳觀泰等一眾當紅明星皆是賣座保證,較之嘉禾只有許冠文一枝獨秀,自然更具超強實力的大公司風範。
所幸鄒文懷的高明用人政策很快發生效力,從邵氏過檔嘉禾的吳宇森在執導《鐵漢柔情》、《少林門》等功夫片票房失利後,緊隨許氏兄弟,轉攻鬼馬喜劇,《發錢寒》、《大煞星與小妹頭》、《錢作怪》先後榮登當年度香港十大賣座影片之列。——不過,若說真正令嘉禾迅速躋身國際知名電影公司,並對其日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卻是洪金寶與成龍這對師兄弟。
早在李小龍時期,洪金寶與成龍便開始為嘉禾打工,只不過當年兩人還僅是替身武師。洪金寶成名較早,1974年已是圈內小有名氣的武術指導,同時亦致力於幕前演出。1977年,洪金寶自導自演了嘉禾投資的民初功夫片《三德和尚與春米六》,一舉成為香港功夫喜劇潮流的代表人物。之後的《贊先生與找錢華》、《林世榮》、《雜家小子》同樣深受歡迎。至於成龍,雖然在1976年吳宇森的《少林門》中便是嘉禾力捧新人,可惜表現差強人意,未受公司重視。同年轉到名導演羅維的公司,拍了《少林木人巷》、《風雨雙流星》等功夫武俠片,票房反響依舊平平。待到1978年,吳思遠向羅維借成龍拍袁和平導執導的《蛇形刁手》及《醉拳》,由於該片靈活巧妙的雜耍功夫,簡直就是為成龍量身訂做,加之形象諧趣討巧,自然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當時便被譽為繼李小龍之後又一功夫巨星!嘉禾深知成龍前途無量,立即重新邀他加盟,不僅許諾創作享有自主權,甚至贈送公司股份,成龍深感嘉禾誠意厚待,從此死心踏地,終成效力嘉禾最久的忠臣良將。
有了許冠文、洪金寶、成龍這班票房巨星支撐,本來就精於業務開展的嘉禾公司不僅在本土已可與邵氏一爭短長,並且在進軍國際的較量中,亦有迎頭趕超的趨勢。其實遠在50年代末期,邵氏便與日本開始合作拍片,製作的影片在亞洲大部分地區皆有市場。待到1973年,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更打入美國電影市場,票房躋身當年全球十大賣座影片第九位,深得西方觀眾喜愛。邵逸夫嘗此甜頭,才真正激起進軍世界影壇的雄心。同年,邵氏公司與英國咸馬公司合拍恐怖片《七金屍》;1976年,邵逸夫投資6000萬港幣拍攝詹姆斯?克萊爾暢銷小說《大班》的電影版(並非陳冲主演的那部);1978年,邵氏拿出1600萬美元參與投資肖恩?康納利主演的好萊塢巨片《地球浩劫》;1982年,邵逸夫還投資了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科幻片《銀翼殺手》。
如此算來,無論是拍攝面向國際市場大製作,抑或直接投資拍攝好萊塢大片,邵氏公司都下足血本,意圖打開國際市場。可惜事與願違,76年的《大班》幾無反響;《地球浩劫》票房平平;《銀翼殺手》縱然如今倍受推崇,當年卻是票房、口碑皆差;總之,這幾部大製作的商業失利,最終令邵逸夫對進軍國際心灰意冷。相比之下,倒是邵氏受低成本的《天下第一拳》意外賣埠的啟發,不斷向歐美市場輸出大量功夫片,獲得了相當豐厚的利潤,亦因此在國外擁有了一大批如昆汀?塔倫蒂諾那樣的忠實影迷。
至於嘉禾影業,則因李小龍順利打開國際市場,《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影片為公司創下了驚人的外埠收入。即便李小龍逝世後,嘉禾仍然可以借補拍《死亡遊戲》、製作《李小龍的傳奇》紀錄片,繼續引發歐美影界的關注。不過,單憑一個已故的李小龍又怎能滿足的嘉禾覬覦國際市場的野心?——1980年,羽翼已豐的嘉禾開始有計劃的將影片推向國際市場,而鄒文懷首先要做的是包裝新一代動作巨星成龍,為他量身訂做迎合西方觀眾口味的動作片《殺手壕》,可惜並未獲得成功。隨後的1981年,鄒文懷再度出擊,製作了賽車動作片《炮彈飛車》,影片雲集了大批歐美明星,其中亦有成龍與許冠文這對嘉禾紅星,拍得熱鬧搞笑,極受觀眾歡迎,全球票房鼎盛,為嘉禾帶來過億元的高額利潤。翌年,嘉禾企圖再下一城,拍攝《炮彈飛車續集》搶市,可惜事與願違。同時讓鄒文懷沮喪的是,主演《殺手壕》和兩部《炮彈飛車》的成龍並未受到歐美影迷的認同。 不過,鄒文懷並未如邵逸夫那樣放棄國際電影市場,反而積極尋找機會,直至1990年,嘉禾成功搶得《忍者龜》的電影版權,拍成了這部由元奎執導,四名武師扮龜的奇趣動作片。最終,《忍者龜》成為當年度美國最受歡迎的電影,並為嘉禾帶來超過10億元的收入。而在那時,成龍的動作片亦開始受到國際市場青睞……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邵氏嘉禾風雲之四:勢成三足徐克搶手 邵氏停產讓位德寶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始,香港影壇即形成邵氏與嘉禾雙雄對峙的局面。兩大電影公司分別擁有大型片場和發行院線,邵氏的清水灣影城,嘉禾的斧山道片場,每日都在拍片趕工,每到黃金檔期,兩大院線便會盡出猛片對撼,反觀其他獨立小製片公司則只能在夾縫中生存。這種局面持續到1981年被麥嘉、石天、黃百鳴合組的「新藝城」影業公司打破,他們在之前一年取得財雄勢大的「金公主」集團支持,創業的幾部作品《瘋狂大老千》、《鹹魚番生》、《滑稽時代》、《歡樂神仙窩》已有不俗表現。
後排左起:李子雄、朱寶意、麥嘉、徐克、黃百鳴
前排左起:張國榮、狄龍、石天、吳宇森 待至1981年,新藝城找來「新浪潮導演」徐克加盟,拍出民初摩登豪華喜劇《鬼馬智多星》,影片上映之後叫好叫座,票房更壓倒邵氏、嘉禾同期猛片,震驚香港影界。1982年春節,集新藝城全部人力財力打造而成的諧趣間諜動作片《最佳拍檔》推出,受到觀眾瘋狂歡迎,創下2600萬的空前票房(如若摺合成現價,遠勝周星馳《少林足球》的6000萬)。之後拍攝的兩部續集,蟬聯83、84兩年的票房冠軍,新藝城藉此迅速崛起,公司實力不讓邵氏、嘉禾。——香江影壇遂正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曾是「票房毒藥」的徐克憑藉《鬼馬智多星》「鹹魚翻生」,成為三大電影公司爭相招攬的紅人。由於新藝城專攻喜劇,不能滿足喜歡創新求變的徐老怪,但嘉禾卻願意全力資助他拍攝高成本的視覺特效實驗之作。所以在1982年底,徐克同時為新藝城的《我愛夜來香》和嘉禾的《新蜀山劍俠》開工。此後,徐克又回新藝城執導了《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可惜不久又因創作理念不合獨自出走,與夫人施南生創辦電影工作室,開拍《上海之夜》。有趣的是,當時外界對到底是哪家大公司資助電影工作室拍片一直猜測不已,有人講是嘉禾,但更多人以為是邵氏,因為徐克在拍《新蜀山劍俠》和《我愛夜來香》期間,便曾在邵氏製作的科幻搞笑片《星際鈍胎》客串記者角色,如此看來雙方早有接觸。眾說紛紜之際,真相卻出乎意料,原來電影工作室的東家居然是同樣資助新藝城的「金公主」!其實以今日眼光,當年認定邵氏會資助徐克電影工作室的人士未免當局者迷了。進入80年代,邵氏出品已然風光不再,奉行多年的片場制度使得決策者思路老化,跟不上時代步伐。依舊沿襲六、七十年代片場搭景的拍攝模式,較之嘉禾拍片踏遍世界名勝實地取景的大手筆來,未免寒酸太甚。再者,邵氏一味降低成本,勢必影響影片質量,進而導致創作保守。僅以徐克客串的《星際鈍胎》為例,本來「新浪潮」導演章國明雄心勃勃,想搞出一部港版的《星球大戰》,但在邵氏傳統的束縛干擾下,《星際鈍胎》最終成了跟風《星球大戰》的低成本無聊鬧劇,蔡瀾與陳嘉上負責的特技,僅是將喬治?盧卡斯影片的部分畫面進行截取合成,再添些仿製的道具布景,簡陋粗糙得很。反而嘉禾製作《新蜀山劍俠》就不計人力物力,為了加強視覺效果,專門請來了製作《星球大戰》的特技班底,拍出當時香港最高特技水準。
縱然《新蜀山劍俠》對日後的香港電影工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對嘉禾公司而言,卻只是賠本賺吆喝而已,而真正令公司名利雙收的是洪金寶、成龍炮製的大量動作類型片。成龍從民初的《龍少爺》、《A計劃》轉到現代的《警察故事》、《龍兄虎弟》,一路自導自演下來,已是亞洲最紅的動作巨星。洪金寶製作的《五福星》系列則是當年唯一能與新藝城招牌之作《最佳拍檔》抗衡的票房巨制,同時他主導創作的寶禾(嘉禾的衛星公司)拍攝的《鬼打鬼》、《人嚇人》、《殭屍先生》、《殭屍家族》等一系列「靈幻」功夫喜劇,以低成本贏得高票房,因而掀起當時的跟風搶拍熱潮。再者,80年代的嘉禾即便沒有成龍、洪金寶,依然猛將如雲,許冠文的諷刺喜劇,吳耀漢、岑建勛的「雙響炮」系列,麥當雄的「省港旗兵」系列,皆為嘉禾帶來滾滾不盡的財源。
包括鄭佩佩劉家輝在內的一班紹氏老臣每每回憶起當年也是不勝感慨 至於80年代的邵氏,旗下能夠對撼嘉禾、新藝城的只有王晶的摩登笑片(《花心大少》、《青娃王子》)和張堅庭的生活喜劇(《表錯七日情》、《城市之光》),除了這兩位新銳精英外,其他影人則多囿於低成本的小規模製作,蛻變成庸碌無為之輩,甚至張徹、楚原、劉家良亦無昔日屢創票房神話之勇了。不過,素來深謀遠慮的邵逸夫眼見自己苦心經營的電影王國逐漸沒落,卻並未採取挽回頹勢的措施,反而將主要精力轉到發展「無線」電視事業上。到了1985年邵氏基本停止電影拍攝,院線則出租給剛剛興起的德寶電影公司(洪金寶、岑建勛創立,後被富豪潘迪生買下)。1986年,邵氏的清水灣片場變成無線攝製電視劇的主要景地。1987年,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正式宣布停產,早有心理準備的業界內外卻依然一片惋惜聲:笑傲影壇30年的邵氏難道真的要從觀眾的視野中消失?——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問號應該換成句號…… 邵氏嘉禾風雲之五:嘉禾靠陳港生行運 邵氏借大都會重生如前所述,儘管邵氏停產,但80年代香港影壇三足鼎立的格局卻未被打破。潘迪生的德寶公司憑藉女性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市民喜劇(《富貴逼人》系列)、白領喜劇(《三人世界》系列)迅速崛起,最終頂替邵氏,在80年代後期繼續與嘉禾、新藝城抗衡。
這個影標曾經是代表著香港電影的鬼馬風潮,不想竟也以解體落幕
時至90年代,城頭變幻大王旗,新藝城解體,德寶停產,三大巨擎只剩嘉禾獨家。本來這正是鄒文懷一統香江的大好時機,可惜以永盛為首的多家獨立製片公司卻適時興起,各出奇謀紛紛搶佔港台及東南亞電影市場。面對群雄逐鹿的影壇格局,嘉禾的競爭壓力絲毫不亞於80年代的的三足鼎立之時,而在眾多對手公司當中,又以「大都會」最令鄒文懷有所忌憚。因為這家正是邵氏為再戰影壇組建的新公司!
其實,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早在宣布停產(1987)後僅一年,便與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邵逸夫掌控的無線)合組「大都會」,由方逸華負責,創業作即為王晶導演的《撞邪先生》。不過,當時的大都會每年只出品兩三部電影,成本、票房、明星陣容皆屬一般,根本不能引起對手注意。相比之下,還是邵老六經營的無線風生水起,穩坐香港電視業龍頭位置,受萬眾矚目。但踏入90年代後,「大都會」開始大展拳腳,除了找王晶拍明星陣容鼎盛的《賭城大亨》外,方逸華還重金邀到當時最紅的喜劇天王周星馳拍片。1992年暑期,由杜琪峰導演、周星馳主演的古裝搞笑片《審死官》創下近5000萬的香港最高票房紀錄,超過同期嘉禾猛片《超級警察》足足1600萬,一時令邵氏揚眉吐氣。
不過,由於邵逸夫仍將壟斷電視業作為主攻方向,因此90年代前期周星馳、杜琪峰儘管又為「大都會」拍了《濟公》、《回魂夜》、《赤腳小子》、《十萬火急》等片,也僅是令公司得以混跡影壇群雄之中,還無法與嘉禾抗衡。待至9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陷入低谷,多家製片公司紛紛倒閉之際,1997年,邵逸夫卻重新打起「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旗號,翻拍昔日張徹經典《馬永貞》(元奎導演),希望能逆流而上,在淡市中殺出一條血路,可惜最終慘淡收場,而邵氏-大都會亦自此沉寂數年之久。
進入90年代之後的嘉禾在初期憑藉成龍的氣勢儼然一副大家之風
電影市道的低迷和競爭對手的壓力同樣令嘉禾影業飽受衝擊,但更令總裁鄒文懷憂心的是,公司昔日可謂猛將如雲,如今卻是人才凋零。連導帶演的洪金寶正走下坡路;凌厲寫實的麥當雄鮮有蹤跡;「冷麵笑匠」許冠文專心做他的演藝人協會主席去了;籠絡的一班新人如陳德森、馬楚成、陳木勝,固然將動作槍戰片拍得臻至好萊塢大片水準,無奈票房卻總難如意。——唯有成龍依然是嘉禾的真正票房保證,自1994的《醉拳2》後,成龍的《紅番區》、《簡單任務》、《一個好人》不僅蟬聯三年香港本土票房冠軍,並且在國際市場大受歡迎,更引發北美影界的轟動效應。也正因有這位福星相佑,嘉禾才可以在90年代中後期香港影壇全面低迷之際,仍舊保持龍頭老大的聲威氣勢。邵氏嘉禾風雲之六:成敗又爭由人算?較量且自待來期!
古語有云: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此話正可應在如今嘉禾身上。1996年,王晶、文雋、劉偉強依託嘉禾組建「最佳拍檔」電影公司,陸續拍出《古惑仔》系列及《風雲雄霸天下》等賣座猛片,為日漸頹勢的香港影壇中帶來幾分活力之餘,亦部分解決了因成龍進軍好萊塢而令嘉禾無人支撐的危機。
年邁的紹逸夫和方逸華對電影業依舊戀戀不捨
孰料之後嘉禾便再無此幸運:先是1997年二當家的何冠昌撒手人寰,緊接著公司又債務纏身;1998年,嘉禾競投政府特批的將軍澳影城用地,卻被邵逸夫聯合中國星等六家電影公司獲勝,敗走麥城的鄒文懷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嘉禾佔據20多年的斧山道片場亦被政府收回。更為雪上加霜的是,1999年負責發行及院線的嘉禾娛樂上市公司被指違反規則予以停牌,而嘉禾電影公司亦因虧損達億元主動清盤,旨在重整集團公司架構。
重組後的嘉禾影業,聲勢大不如從前,雖然遠在好萊塢發展的成龍回港又為公司拍攝了《玻璃樽》、《特務迷城》兩部賀歲片,可惜3000萬左右的票房未能達到預期。待至2002年,頹勢已現的嘉禾居然只有三部電影問世;2003年,則僅製作了年頭的《行運超人》和出品了年尾的《金雞2》,如此大幅減產,與全盛時期的一年20多部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反觀一度沉寂的邵氏,自與中國星聯手挫敗嘉禾奪得將軍澳影城用地後,征戰影壇的雄心又起。2001年,邵逸夫與方逸華夫婦成立「電影動力有限公司」和「星藝映畫電影公司」,初期作品《絕色神偷》、《漫畫風雲》、《驚天大逃亡》,以及2003年重打邵氏旗號的劉家良作品《醉猴》,雖然票房皆屬一般,所幸未能阻止邵氏的熱情。近來隨著斥資11億港元在將軍澳興建「香港電影城」的工程啟動開展,邵氏亦正式宣布,待影城建成後,將陸續開拍新戲,以刺激電影市道。——其實,如今邵氏已有動作,「電影動力」的新作《新紮師兄之青年幹探》正在熱映,而一系列的重拍邵氏經典舊作的計劃亦在醞釀之中。
鄒文懷夫婦
無獨有偶,鄒文懷近來雖然主營嘉禾的發行及院線業務,與老對手邵逸夫一樣,依然對為之操勞大半生的電影製作難以忘懷,無時不刻不想重整旗鼓,近期亦有拍片計劃。如此一來,較量長達30餘年互有勝負的邵氏與嘉禾,現在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上。所謂斤斤計較的輸贏成敗,仍然難料,惟有待日後的一番爭鬥,才可略見分曉。但,正如當年邵氏與嘉禾的競爭無形種促進了香港電影的發展,即將繼續的銀海爭霸(尤其是兩大公司的拍片大計)亦必定會對低迷的電影市道產生積極影響,而這才是我們真正願意看到的…… http://www.shaohome.com/shaohome/dianying/200608177.html
推薦閱讀:
※《衛國風雲》之第三十三回 聞妙音 衛制新聲165
※兩宋風雲
※進則謀劃天下,退則著書立說:近代長盛不衰的第一風雲人物
TAG: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