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您真的是腰痛嗎?

        最近小編接觸到腰背酸痛的寶媽比較多,很多媽媽說的腰痛其實部位偏下,確切地說是在腰骶部,查體後單純性骶髂關節紊亂的不在少數,好些媽媽都以為是腰肌勞損或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狀有些類似,那麼今天小編來講講骶髂關節紊亂,就是好些寶媽描述的骨盆痛。

一、概念

       骶髂關節紊亂,也稱骶髂關節損傷、錯位或半脫位,是臨床常見的導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發生於青壯年婦女,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引起持續性下腰痛,亦可能繼發緻密性髂骨炎。

        女性的身體為了適應胎兒以及為分娩做準備,體內的內分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增加了骨盆韌帶的鬆弛度,在妊娠過程中、分娩過程中或產後某種體位或負荷超過韌帶的承受能力,造成骶髂關節不能恢復其原來的力學性能,關節不穩定,導致骶髂關節紊亂、半脫位或關節嵌頓。

       由於本病的臨床癥狀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相類似,不少病例尚伴有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癥狀,在診斷上易於混淆,應引起重視。

二、病因病理

       骶髂關節由凸凹不平相互交錯嵌插的耳形關節面組成,前後有長短不等的韌帶予以穩定,有一定的活動範圍,可隨骨盆的前傾後傾髂骨沿關節橫軸可做輕度旋轉活動,屬於微動關節。軀幹的重力經骶髂關節傳達至兩下腰,是脊柱和下肢聯繫的樞紐,是重力傳遞的環節。在直立姿勢,當體重加於楔形的骶骨時,有使骶骨向前下方移、髂骨往外側分開的趨勢。在正常情況下,骶骨的這種移動,可牽張其周圍韌帶,造成骶髂關節更緊密的對合。

 

 

那麼這種穩定的情況會因為什麼被打破呢?

1、 外力作用:

(1)急性損傷:突然的旋轉力、牽引力、側向傳導力這種急性外力,如滑倒單側臀部著地、彎腰負重時突然扭閃、孕婦分娩時擴張骨盆,很容易使股四頭肌、股後肌受到牽拉作用,引發骶髂紊亂。

(2)慢性勞損:長期彎腰工作或抬舉重物或因長期卧床,均能引起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對骶骨向前下方移、髂骨往外側分開的對合力減弱,當姿勢不正、肌力失調、韌帶鬆弛時, 扭轉的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關節面排列紊亂、間隙加寬、關節錯開移位。

2、 女性經期、懷孕、分娩和產後:這時內分泌發生了變化,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關節的穩定性就大不如以前了。而孕婦因體重增加及受內分泌改變的影響導致骶髂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影響骶髂關節的穩定,當重力前傾、姿勢不正、肌力失調時易引起骶髂關節紊亂。在分娩的時候,也會導致腹直肌、腹外斜肌的強力收縮,也可能導致骶髂關節紊亂。

3、年齡的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關節、肌肉組織等開始出現各種癥狀,引起骶髂關節紊亂的因素就更多了:慢性勞損、老化、蛻變……同時,上了年紀的人容易出現的內分泌失調、韌帶鬆弛都可能使骶髂關節失去正常的穩定性,引發紊亂。

        產生骶髂關節紊亂時,人真的就是「站著說話也腰疼」了。在關節腔負壓的情況下可能將滑膜吸入關節間隙嵌頓,錯開移位的關節不能自行複位,則引起劇烈的疼痛,甚至會導致人行走都困難。紊亂的情況如果長時間遺留,甚至會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在骶髂關節紊亂被糾正之後,骨盆位置恢復正常,很多相關癥狀都是可以消失的。

 

由此可見骶髂關節韌帶鬆弛是造成關節錯位的內因,而作用於骨盆的扭轉外力則是引起關節錯位的外因。

三、分型

1、前旋(前錯位):當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拉緊股四頭肌和髂股韌帶向前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後旋轉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圖中A模式)

2、後旋(後錯位):當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直,腘繩肌緊張向後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後旋移位。(圖中B模式)

附骶髂關節損傷與錯位發病機理示意圖:

四、臨床表現

 1.坐骨神經痛

       急性病例表現為驟然起病、患側臀部及下肢脹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經走向的放射痛或「觸電感」。引起放射痛的原因有:

(1)、骶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受第4、5腰神經、骶神經支配,當骶髂關節扭傷時可引起這些神經的反射性神經疼。

(2)、坐骨神經或股後側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因扭傷出血,腫脹或梨狀肌痙攣時可直接刺激神經束引起放射痛。

(3)、骶髂關節扭傷時合併腰骶關節扭傷也可刺激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病情急重者,往往由旁人攙扶或持拐尚能行走。慢性患者上述癥狀略緩和, 患者自覺下腰部隱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軟、麻脹、怕冷等。如勉強行走,則呈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 患者站立時多以健肢負重,坐位時以健側臀部觸椅;仰卧伸直下肢時患肢常有牽扯痛或麻脹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側側卧。

         病程長者可有患側腰、臀肌乃至下肢肌萎縮。由於臨床癥狀和體征與「腰椎間盤突出症」極其相似,對於影像學檢查發現伴有腰椎間盤病損的患者,臨床常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急性發作。不少手術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的「腰突症」患者,可能與忽略骶髂關節病損的治療有關。

       2、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癥狀:患側下腹部脹悶不適和深壓痛,肛門急脹感,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排便次數增加,尿頻、尿急,甚至排尿困難,會陰部不適,痛經等。

  3、骶髂關節炎症癥狀:患側骶髂關節壓痛和酸脹不適,患肢外側牽涉痛、麻木。腰骶部酸軟乏力,需經常更換坐姿或站立的重心。 部分患者表現為骶尾部頑固性疼痛和觸痛。妊娠期和產後婦女,則可引起恥骨聯合處疼痛。

  4、體征: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勢。腰脊柱側彎畸形(健側凸),患側骶棘肌痙攣。骶髂關節壓痛並可往同側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顯受限。 慢性患者,只有關節局部的壓痛和患側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縮。

五、診斷

 1.病史: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傷史,並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經痛、盆腔臟器功能紊亂、骶髂關節炎症的一種或多種臨床表現和典型體征者。

 2.骶髂關節位置紊亂的檢查:患側骶後上棘(或下棘)下緣位置較健側偏下者,為骶髂關節後錯位,反之為前錯位。 對於肥胖患者,髂後上棘下緣觸診不清時,可觸摸髂後下棘下緣或髂後上棘最高點,兩側對比。 區分骶髂關節前錯位或後錯位是手法複位治療的主要依據,必須詳細檢查。 據臨床統計,右側骶髂關節以前錯位居多,左側骶髂關節以後錯位多見。

3、骨盆扭轉的各種試驗檢查: 骶髂關節旋轉試驗、單髖後伸試驗、4字征、骨盆分離和擠壓試驗、直腿抬高試驗等。檢查陽性高於3個的為骶髂關節紊亂陽性。

4、X線平片檢查: 錯位較大可在腰骶椎正位片上,見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或降低,兩側關節間隙寬窄不等。 兩側髂後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前錯位者髂後上棘偏上,後錯位者髂後上棘偏下。在斜位片上,病側骶髂關節間突增寬,關節面凹凸之間排列紊亂。

六、治療

       治療骶髂關節損傷或錯位(具體治療需要根據實際個案進行制定),包含以下三個步驟:

1. 調整關節的錯位:檢查確定患側髂骨旋轉方向後進行前旋後旋的手法調整,包括過度緊張的韌帶的處理;

2、 糾正脊柱力平衡:腰方肌、豎脊肌、臀肌等肌肉激活及肌力訓練;

3、積極的功能鍛煉。

七、預防:

(1)產後媽媽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摟抱孩子、彎腰做家務、避免提過重或舉過高的物體以及過早跑步、走遠路等; 餵奶時注意採取正確姿勢,不建議蹺二郎腿;不要過早穿高跟鞋,以穿布鞋為好,鞋底要柔軟。

(2)非產後人群注意不要長期維持坐姿、不蹺二郎腿,正確搬起重物,跌倒後及時康復介入,堅持進行針對性運動鍛煉。


推薦閱讀:

妊娠腰、產後腰背酸痛?6步訓練帶你重建核心!
女性朋友腰疼再也不用怕了,做到這幾點和腰疼說拜拜
怎樣治療腰痛?
膏藥貼不好的腰痛,竟是因為它!

TAG:腰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