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凌波微步」
05-30
蹲馬步大有講究 說句可能很嚇人的話:現在練武的人站馬步幾乎大多數是不得要領的。為什麼?因為敦敦實實地扎在那裡,一個指頭可能就把他推倒了。
推薦閱讀:
太極拳步法
別的門類的武術我暫時就不說了,以後我可能會系統地講講中國武術。在我們的太極拳里,步法的基本要求都要扣膝、松胯、塌腰、抓地、含胸、沉肩、頭頂懸。這樣,當我們要進攻的時候,總是先用腳尖領勁有個弧線領回,其實上身就是個胸腰運化,退一下也是先用腳尖領勁有個弧線,感覺很像是拉弓,全身是五張大弓,一動起來還有無數小弓。這是太極拳步法的基本要領以及它在實戰中的具體作用。如我們站著偏馬步,,對方一拳打來,我們並不一定要退,因為對手的拳一發,直朝我們的心臟而來,我們瞬間就可以用胸腰運化來破解。也就是把胸往裡一含,對方的拳就化了。如果化不了,因為你的胯是鬆開的,腰是塌的,稍稍一轉,腳步都不用動一動,對方的拳就打到一邊去了。這是你根本就不用動手的化解。 太極拳胸腰運化 有一次在廣東,一個散打高手,不知是什麼級別的冠軍,吹得很厲害的,有人介紹他跟我認識。一見面我就知道他心裡怎麼想,整個兒就看不上我們太極拳。我就笑著說:「你比我高,比我壯,手也比我長。我們來做個遊戲,你我對面站著,以雙方拳頭能打上對方的胸膛為度,然後舉手一起出拳打擊對方,你喊口令,朝對方胸膛打,先試三拳如何?」他一聽就很高興,可能還以為只需一拳就把我放倒哩。然後我們就站好了,以臂長量了量距離,雙方站立,隨後就來真的了。第一拳,他剛喊完口令,自己就挨上了,當即臉就痛得變形了,而我哩,一個胸腰運化還站在那裡,他根本沒打上我。過了會,他又開始喊第二拳的口令,我一看他的樣子知道他已很勉強了。心裡就想這一拳一定不再打那麼重了,當然第一拳我已是拳下留情了的。我就這麼想的,他一喊完口令,仍舊是拳頭還沒打到我胸口,自己卻一下蹲了下來,臉色慘白,嘔吐起來,三五分鐘後才說了第一句話,問我:張老師,我沒見您用力,怎麼打在胸上的拳會這麼厲害,還漸漸往胃部下面滲下去痛呢。我告訴他這就是太極拳特有的勁,雖然只用了六分勁,但你起碼會痛上幾個月,先胸膛內隨後是背部。第三拳就不可能再比了。我估計這人從此應該就記住太極拳了。他打了我兩拳,都是打到我胸口時就覺得拳頭不夠長了不夠用了,基本上就沒吃上力。散打嘛,他肯定是以速度見長的。可是,他的速度有我稍節領勁快嗎,他那比我長一寸的拳頭,在我胸腰運化面前什麼都不頂用了。他是傾盡了全身之力的,可我哩,還不敢太用比較猛的拳,要真是一個彈簧勁衝出去,估計他一生都站不起來了。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下額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覺。這樣才能使脊背拔長,勁順達,使背部有彈性。虛領頂勁的時候要把頸椎領起來,頸椎是身弓的一個稍,另一個弓稍為尾椎,尾椎要向里裹,通過塌腰,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身弓。腰和胸關係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於腳根行於腿,到腰部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還原於下身的分配。這樣才能身不飄,腳下才能有根。 這只是一個太極拳里胸腰運化的基本動作。還沒有說到步法呢。 自從我掌握了「沉肩墜肘」「順逆纏」和「閃」之後,老師又說:「你手上的東西、身上的東西都運用得不錯了,但是你的步法跟不上。」當時我心裡還琢磨我步法靈活得很,師兄弟沒有一個比得過我的。不過嘴上沒敢說,只是心裡在想。當時我站的位置離老師大約有兩米距離,老師明顯地看出了我有些不服,就問:「你有這種步法嗎?」我問:「什麼步法?」正說著呢,「嗒」的一下,師父已來到我跟前了。老師一米六四不到的個子,一百七十多斤,很胖的人,一個大步,兩米多距離瞬間就到了我跟前,肘就頂到我的身上了。他繼續問我:「你有這個身法嗎?」我目瞪口呆地搖了搖頭。他說:「你從現在起要突破這個。」 破壞對方打擊意圖,可以通過自身的協調——松跨、曲膝、合襠、身體的下沉、腰弓的膨脹、手臂的螺旋弧線運動和整個身姿的放長,通過閃推、後帶、上托、下按及向兩側的旋轉,不給對方打擊的機會,胸腰摺疊,步伐轉換,上體後仰,重心進一步前移,變被動為主動。如加入了進、退、顧、盼、定五步法,我重心線的守護有了更大的迴旋空間,且防守中進攻威力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襠走下弧,可以將對方的雙臂挫起,乃至整個身體被迫仰起後退;後撤一步,可將對方引動前帶,使其重心線前傾摔倒;顧盼左右即可以避開對方對我重心線的攻擊,又可以牽引造勢,閃驚巧取,順勢由防禦轉入進攻。這是老師給我布置的新任務,從這個時候,我又每天開始了身法步法的練習,左右、左右、左右……那時候老師對我太苛刻了,每天他盤腿往床上一坐說:「志俊,練練。」我就開始練,前中拳,左拳,右邊,左邊,前邊,後邊,他盤腿坐著,嘴裡說什麼我就打什麼動作。他說:肘、肩、胯、膝……他想到什麼,我就必須馬上做到。比如我正打肘,膝,他說:膝,胯,我就必須馬上換過來……一開始我只有靠蒙,根本做不到這麼快的轉換,這需要的是隨機應變,完全要靠自己的本能反應,反正是師父他想什麼我就要做到什麼,不做到他就罵你。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有個人物叫段譽,他在無意之間學會了一種神奇的步法叫「凌波微步」,我感覺師父教的差不多就算是「凌波微步」的現實版,這是陳式太極拳獨特身法和步法。 陳式太極拳獨特身法和步法 穩固多方位的重心線是防守與進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轉換、身法的協調、胸腰的摺疊運化乃至步伐的調整,最終達到我的重心線始終靈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對方遠離我的重心線。面對對方的來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擠、按、引進落空,使對方的力點始終沿我肢體圓弧運動的切線方向滑動,使對方的來力落空,難以觸及到我的重心線,始終拒敵之力於我的重心線之外,從而達到保護重心線的目的。靈活、悄然地變換我方的重心,使對方無從察覺,無法判斷我的重心線的位置,造成對方的盲目、失勢,從而遲滯.破壞對方的進攻。而我的肢體運動一定要嚴格遵守太極重心學說,身向左轉,則重心右移;身向右轉,側重心左移。同時要作到「襠走下弧」,使這種轉換沉穩有力,不可抗拒。 我一直練,練,練久了,我自己也就琢磨出來了,練這個步法的目的,或者說最後一步,就是甭管在什麼角度,高、低、中、後、前、背,你都能夠穩住,能夠做到不變形,這個時候那就是完全成功了。如兩個人在太極拳的搏擊當中,它求的就是形正。如果你不變形,你絕不會輸。這就比如打籃球,我要投籃時,為什麼對方會有個人在前邊擋著你?他的目的就是要讓你變形。練習投籃的時候沒人攔擋,無人時不變形。但是實戰時,如果有個兩米高的人來攔擋你,他手一伸高度達兩米五六了,這就跟平時練習完全不一樣了,那麼你仍然能夠準確地把球投進籃筐,這實際上也是一種不變形。再有,體操比賽也是同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磨練一個動作,一做甚至多達上萬次,為的就是一個不變形。只有達到某種形狀不變,比賽時才會贏。凡是輸了的都是形變了的。實際上所有的形體練習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不變形。還可以往下說,只有不變形才能達到一種高度協調,只有高度協調才能達到不變形。我們習練太極拳就是要練習解決對抗當中出現的問題,在這種矛盾中努力協調身體不變形,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搏擊中擊倒對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甚至是毫髮未損。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極拳莫測高深的技擊法的基本要素。
王宗岳提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上分輕重,下分虛實 其實說到底「上分輕重,下分虛實」是講手與腳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協調。練太極拳者周身分出陰陽來的根本目的,也是著眼於周身的協調。孤立地談身體的某一部分「陰陽」、「虛實」、「開合」、「輕重」充其量不過是造就了一些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體對應部分的輕重、虛實的辯證關係,使之形成一個「集團軍」,這樣才會有用。太極拳之名太極,是因為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太極哲學範疇的一部分,太極哲學最基本的命題,即是陰陽二字,是陰陽這一對矛盾的對立與統一過程。陰陽互補、陰陽互孕、陰陽互為其根,陰極而生陽,陽極而生陰,陰陰陽陽變化無窮。太極拳理論深合了太極陰陽理論的命題,整個拳的詮釋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輕沉剛柔,開合、捨得、快慢、方圓、蓄髮等矛盾命題都是可以相互轉化和相互支持的。
就這樣,這種身法步法我經過了一個很嚴格的、很強化的訓練階段。直到這個階段過去了,我才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有點懂得太極神髓的意思了。推薦閱讀:
※我知道的陳氏太極拳
※陳照丕晚年太極拳見解(手抄本)
※太極拳509問(四)
※蔣玉堃論太極拳
※103式太極拳 103式太極拳口訣分解(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