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圓覺經》第03部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佛經

《圓覺經》第03部分


【01】解讀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惡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淫慾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違順,若境順其心,則愛益滋甚;若境違心,便生憎嫉,乃至嗔怒打罵,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02】解讀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痴。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03】解讀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舍樂,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上言人天,且知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欲是染是粗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舍樂,且欣上是凈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迴,不成聖道。良由以愛舍愛,故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猶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04】解讀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此總結輪迴根本,皆貪慾渴愛之過患也。

【05】解讀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此釋疑顯權也。恐有疑雲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慾之過耶。故此釋雲,菩薩但示貪慾而入生死,以同事攝令彼舍貪,乃是權現,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慾,於清凈心,方得開悟耳。上答輪迴根本,下答種性。

【06】解讀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下答輪迴問有幾種性也。謂理事二障,為輪迴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事障乃潤生無明。輪迴生死,以二障為體,即修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淺深而顯也。

【07】解讀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幾種性,先征後釋也。五性者,一凡夫種性,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此初凡夫種性也。

【08】解讀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云永舍貪慾。經雲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永得一切滅度。

【09】解讀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論雲,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剛道後,異熟已空,則二障永斷,即入如來大涅槃海。

【10】解讀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別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11】解讀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舍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於此。上答修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12】解讀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願力。

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貿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凈願力也。

【13】解讀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言不但菩薩利生,依大願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當以大願力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修行,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佛之人也。故先發願言:我今住佛圓覺,志願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壞我善根,願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修行,漸斷諸障,若得障盡願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

【14】解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嗔痴,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長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別,偈言,但能頓斷煩惱,不拘五性差別,則當一時頓成佛果也。

【15】解讀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16】解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贊謝。

【17】解讀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聖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證差別也。因前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證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聖,修證云何而有差別也。

【18】解讀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19】解讀爾時,世尊告清凈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20】解讀時,清凈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21】解讀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因問覺性是一,云何聖凡修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眾生,亦取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云非性。凡聖皆具,故云性有。隨緣而現,故云循諸性起,本無修證次第。然後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22】解讀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忘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台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云理即。上雲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23】解讀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我愛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眾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故云理。眾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云由妄想我,執妄身為我,我見堅固不舍,故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業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24】解讀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25】解讀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凈界,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台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云勞慮永斷。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凈。耽著凈境,故云凈解為礙,無明全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天台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26】解讀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凈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於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27】解讀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凈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28】解讀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雲,圓明照生,所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障也。若諸礙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29】解讀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30】解讀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位也。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雲,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凈解未忘,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經旨瞭然,幸深觀之。

【31】解讀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如虛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32】解讀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為不了寂滅心體,妄有修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故云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故也。謂眾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聲止響,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度生事業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禪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33】解讀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34】解讀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機,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

【35】解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凈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眾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與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36】解讀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37】解讀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38】解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此慶聞贊謝也。以聞佛圓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眾心,神力所加,照破無明,各各自心,光明頓現。此所以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也。下請入門方便。

【39】解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此問行也。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能證之行。故今特請入門之方便也。城喻圓覺,門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證之門,即楞嚴之最初方便,所謂隨方取便,乃下手之功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因地,故初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乃圓修頓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為中下,故請漸次。意在開三觀門,即下單復圓修二十五輪,皆漸次也。

【40】解讀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懇誠。

【41】解讀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42】解讀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下正示。

【43】解讀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平等無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44】解讀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但隨機圓攝,不無其要,故但有三門。然此三門,即楞嚴三觀,謂空假中也。且二經列三名,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古譯奢摩他,此翻雲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三摩缽提,此翻雲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禪那此翻云為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義當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謂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後文自明。 初奢摩他。

【45】解讀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

此標行本,乃悟後稱性修,非迷中修也。謂菩薩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凈圓真心,依此不生不滅真心,安立觀行,凈治歷劫無明習氣,以此為修,唯約稱性為修耳。


推薦閱讀: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三集
圓覺經筆記
圓覺經
參話頭與圓覺經偈

TAG:佛經 | 圓覺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