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中的「溫州之痛」
曾多次前往溫州調研的英國牛津分析研究院中國金融問題研究專家威尼薩·羅斯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類似的情況,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早已有之,當時很多民間投資者都是因為某個產業迅速由盛及衰,來不及撤資而不得不破產,商人逃到國外避債。但羅斯認為,溫州眼下遭遇的大問題是全球消費市場萎縮,這個階段或許要歷時多年才能有所起色,對中國來說,中國人在無力改變世界格局的情況下,不如擴大內需,把經濟較落後的西部、市場較閉塞的中部地區看成突破口,尋找創造類似「溫州神話」的新地區。但英國廣播公司的分析則認為,中國製造業布局不會很快出現大調整,對已形成完整的產供銷鏈條的製造企業來說,想要搬出溫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加拿大《環球郵報》10日刊文稱,「溫州之痛」的根源不在於資金缺乏,事實上溫州民間融資始終興旺、活躍,癥結在於大量資金不再投入實體經濟,而是根據「逐利原則「被投放到房地產等領域,因為民間信貸利息很高,投入實體經濟根本無法獲得滿意的回報率。文章評論說,官方援助溫州民企存在一個最大難點,即如何確保這些初衷在於扶持當地危機四伏的製造業的資金不會被謀求最大利益的受援者轉而繼續用於投機和製造泡沫。
英國《每日電訊報》在分析「溫州之痛」時說,「原因之一是真正的中國企業家很難通過銀行等正式渠道貸款,因為這些銀行更願意向國有企業貸款」,「每個人都在問,隨著政府持續打壓通脹和房地產業,溫州的狀況是否預示著中國信貸市場存在著更為嚴重的問題」。類似議論還有很多。比如德國《世界報》15日以「金融崩潰絆倒溫州」為題報道說,如果「溫州危機」在中國帶來「滾雪球效應」,其規模之大會讓希臘債務危機相比之下成為「小事一樁」。文章擔心,溫州個別企業家破產「必將整個中國拖進深淵」。
英國《金融時報》香港分社前任社長拉胡爾·雅各布近日撰文稱,過去幾周,海內外都將目光集中於「跑路」和自殺的溫州倒霉企業家身上,但他認為,隨著出口訂單下降和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商業環境變得艱難,個別商人跳樓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狀況嚴重惡化,「溫州和中國的中小型企業仍有大量業務可做」。
談到這些媒體就「溫州之痛」對中國整體經濟影響的種種議論,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中國很大,一些局部地區泡沫破滅,尚不至於拖累整個國家,但如果任其發展,良性一定會變成惡性。」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認為,溫州一個地方的問題不可能拖垮整個中國的經濟,外逃的老闆很多不值得同情,他們得為自己的投機行為付出代價。
提到作為個體的溫州商人,倫敦一些區政府的官員曾不止一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們這幾年接待最多的外商就是來自中國溫州的客人,他們對溫州商人的評價是「年輕,大膽,精明」。而在倫敦居住多年的溫州華僑梁先生對記者強調說,其實溫州人最大優勢是:不給自己留退路,無論在哪裡發展,都要全力以赴。他認為,溫州人最關心的不是金錢利益,而是政策動向,多數成功緻富的溫州人,都是對政策信息非常敏感的人,因此,他對「溫州危機」的化解表示樂觀。(丁雨晴 紀雙城 青木 路好 陶短房 何申權)
推薦閱讀:
※巴黎溫州人的生意經
※解析:溫州人成功之道
※秋風:從溫州模式到溫州秩序
※暴富走向衰落,溫州人是如何輸的?
※智庫解析溫州經濟的崛起與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