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言文字常識
05-30
文/網路 編輯製作/荷花小女子什麼是「異體字」?異體字,是字音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由於漢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記號組成,意符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音符又不同於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現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異體字大體分六類:1、形旁不同形聲字的形旁在很多字里只表示字義的類別,因此,很多意思相近的形旁在某些字里可以通用。比如:詠/ 、歌/ 、貓/ 、坡/ 、坑/ 、憔/ 。2.聲旁相同漢字里同音字很多,同一個讀音可以用不同聲旁來標識。比如:糧/糧、憐/憐、綉/繍、膠/膠、褲/袴、線/線。3.偏旁位置不同一些合體字的偏旁是不固定的。比如:拿/ 、峰/ 、群/ 、夠/ 、略/ 、稿/ 。4.造字方法不同有些異體字,字形差別很大,是用不同方法造出來的。比如:吊/弔、體/體、淚/淚、算/祘。5、偏旁多少不同比如:汞/ 、彷/徬、醫/ 、聲/聲。6、繁簡不同有些字在簡化時,筆畫少的作為簡體字保留,筆畫多的作為繁體字較少使用。比如:龍/壟、學/學、頭/頭、對/對。異體字不是固定不變的,有些異體字最初字義不同,不能通用,後來由於字義的變化,可以通用,變成了異體字。比如,「閑」的本義是門栓,「閒」的本義是空隙,最初不通用,後來「閑」的本義不用了,「閒暇」也可以寫成「閑暇」,「閑」和「閒」變成異體字了。為便於人們學習漢字,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什麼是「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時代記錄同一個詞(或語素)使用的不同形體的字。使用年代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較晚的是今字。古今字分兩類:一是字義完全相同,如塊/塊、灋/法、墅/野、飮/飲等;一是字義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第一類古今字是一對一的關係,今字的產生不涉及漢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屬同字異形,是異體字的一類。第二類古今字不是一對一的關係,今字是古字在發展上孳乳分化的結果。漢字的孳乳分化,有以下幾種情況: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義產生的。比如,「莫」本義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無定代詞,而它的本義另造了一個「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義產生的。比如,「景」本義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這個意義後造了一個「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責/債、竟/境、坐/座、中/仲等。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產生的。比如,「辟」本義指法,假借義用作逃避,這個意義後造了一個「避」字。再比如,辟/僻、辟/ 、辟/嬖等。由於今字產生在古字之後,也稱作後起字。古今字是就某一字義用字不同來說的。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義說的,後者是就引伸義說的。古今字是相對而言的。今字如果再產生了後起字,對後起字來說,它又是古字。例如,表示前進意思的「 」是古字,「 」是今字。「前」的本義指剪斷,後來造了一個「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什麼是「俗體字」?俗體字,是指各個時期與字書上寫法不合的主要流行於民間的通俗字體。漢字發展到篆文,經過全面整理,字的偏旁構成已基本固定;由篆文變為隸書,再變為楷書,偏旁的形態又進一步確定;這樣字的寫法就有了規範。合乎規範的字就是正體字或正字,不合規範的字就是俗體字或俗字。和正體字比較起來,俗體字的特點是改變筆畫或更換偏旁,也有少數是另造的。由於很多俗體字比正體字筆畫少,應用方便,所以千百年來流傳不斷。其中一些在漢字簡化時被作為簡體字取代了原有的繁體字。比如:寶/寶、體/體、墳/墳、僅/僅、進/進、積/積等。俗體字在歷代碑帖里很多,在六朝時的一些碑刻就有不少,到隋唐時更加增多,以至影響到著名的書法家。如唐代歐陽詢和顏真卿的書法作品裡就有很多俗體字: /流、 /景、 /明、 /損、 /珍、 /脫等。宋元以後的戲曲小說刻板里,也經常應用一些俗體字,其中很多字一直到現在還在應用。1955年《漢字簡化方案》頒布,將一部分俗體字定為正體,同時廢除了一大批俗體字,對漢字的規範起了積極的作用。這樣,俗體字在正式場合露面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什麼是「戰國文字」?戰國文字,是戰國時期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的統稱。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後,漢字的發展到了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戰國時代,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差不多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是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此外,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這就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宏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由於各國和不同地區在文字書寫方面的「各行其是」,造成了戰國文字形體上的極大混亂,同一個字的寫法大不相同。什麼是「永字八法」?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後,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1、點法點,也就是「側」。在書寫時需要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因此得名。點是漢字的根源,橫、豎、撇、捺等筆畫都始於一點。點有上點、下點、左點、右點、左上點、右上點、左下點、右下點等。2、挑法挑,形狀像鈍角三角形。「策」、「啄」、「趯」三者的書寫都與挑法類似。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3、橫法橫,也就是「勒」。所謂「勒」,原意指馬韁的末端銜在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狀相似。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橫有平橫、凹橫、凸橫、腰粗橫、腰細橫、左尖橫、右尖橫等。4、豎法豎,也就是「努」。在書寫時筆鋒猶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豎有直豎、右弧豎、左弧豎、腰細豎、腰粗豎、上尖豎、下尖豎等。5、撇法撇,也就是「掠」。一般習慣稱為「撇」。撇有直撇、弧撇、腰細撇、腰粗撇、彎頭撇、彎尾撇等。6、捺法捺,也就是「磔」。在書寫時好像曲折的水波。捺有直捺、弧捺、尖頭捺、方頭捺、長捺、短捺等。7、厥法厥,筆畫形狀像人彎腰的姿勢,因此得名。古人又稱為「勾裹法」。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8、鉤法鉤,筆畫形狀「如長空之新月」。與「趯」末端相似。古人又稱為「戈法」。鉤有直鉤、弧鉤、高鉤、矮鉤、斜鉤等。什麼是「通用字」?通用字指在使用中可相通換用的漢字,包括同音通用、同義通用和古今通用。同音通用指用一個同音字(或音近字)去替代另一個字,這種替代具有一定的常用性。例如《管子·入國》:「聾盲喑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論衡·無形》:「試令人損益苞瓜之汁,令其形如故,耐為之乎?」這裡的「耐」是通用字,意思同「能」,「能」是被換用的本字。這兩個字在古代韻母相近,在後代變得很不相同了。同義通用指同義字之間的通用。例如「才」、「材」二字,在一般情況下,不可混用,但在指「有才能的人」這個意義上是同義字,可通用。《論語·子路》:「赦小過,舉賢才。」《偽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這裡「賢才」、「賢材」都是可行的。古今通用指古今字之間通用,也就是用古字代今字。例如表示擒獲的意思,「禽」是古字,「擒」是今字。在唐代杜甫詩中用「擒」(「擒賊先擒王」),而宋代司馬光等編的《資治通鑒》中常用「禽」字。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卷六十五),「禽其司馬而反千里之奇,安平君之功也」(卷四)。又如表示價值的意思,「直」是古字,「值」是今字。唐以前作「直」,唐以後作「值」。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有用古字「直」的:「市中遊俠兒,待佳者籠養之,昂其直。」通用字與被換用字,二字字義不相同,只是在一定條件下在某個意義上才可相通換用。「倉頡造字」是傳說嗎?《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穀子,鬼在夜裡發出哭聲。《荀子》、《韓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於缺乏確鑿的史料,很難得出結論。有人推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有人解釋說,這裡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確的規律。荀子認為,倉頡是一個因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著它的規律從而整理了文字的專家。因此,一般認為,在漢字從原始的文字過渡到較為規範的文字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由此推斷,這樣的一個人,在漢字起源階段的晚期,一定會存在的。但「倉頡造字」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因為文字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並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製出來的。漢字是個龐大繁富的體系,不經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製成功的。為什麼說漢字具有超方言性?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方言複雜。但是,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複雜的方言分歧,並沒有使漢語言文字分道揚鑣而發展成為一些獨立的語言。統一的文字和書面語是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因為漢字和漢語書面語是統一的,雖然各地的人們用各自的方言去讀漢字,但這並不影響對漢字和書面語的共同了解。如「河」,北京讀[he],西安讀[huo],武漢讀[ho],合肥讀[hu],溫州讀[hu],廣州讀[h],福州讀[ ],儘管各自讀音不同,但對字形和字義的認識和理解都是一致的。不同方言區的人,儘管都用自己的方言去讀書面語,但對書面語內容的理解都是一致的,所以,漢字以及以漢字為書寫符號的漢語書面語,可以超越方言分岐而成為全民族共同的交際工具。書面語雖然以某種方言為基礎,但它與口語之間又有一定的距離。古代的漢字字數比較少,而漢字本身也不能完全適應書寫語言的需要,於是人們在使用文字的過程中,就採用同音借用的辦法來解決實際語言與漢字的矛盾。如閩南人「當」與「冬」同音,所以「當歸」又寫成「冬歸」;吳方言表示「這」意思的,就有「迭」、「迪」、「笛」、「第」等幾種不同的寫法,表示「玩」這個意思的,就有「白相」、「孛相」、「勃相」、「簿相」等幾種不同寫法。這是很有趣的現象。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分
秒 感謝光臨背景音樂:
推薦閱讀:
※在將來,漢字文化圈內部會不會統一漢字?
※漢語句法成分問題:為什麼它是中心語?
※讀思筆記八十七:玄奘俗名議
※有哪些值得採用的文字系壁紙?
※文字、文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