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文集》李叔同撰
弘一大師文集
李叔同(1880-1942)
目錄
人生之最後(壬申1932)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病重時
第三章 臨終時
第四章 命終後一日
第五章 薦亡等事
第六章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第七章 結語
法義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學習初步
佛法大意
常隨佛學
律學
余弘律之因緣
弘律願文
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
在家律要之開示
問答十章
征辨學律義八則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佛說無常經敘
律學要略
修持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淨土法門大意
淨宗問辨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勸人聽鐘念佛文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書簡
與豐子愷居士二通
與夏丐尊居士九十四通(1939-1940)
開示
弘一大師著述
改過實驗談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南閩十年之夢影
最後之□□
授三皈依大意
敬三寶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改習慣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弘一大師晚晴集
弘一大師講演錄
人生之最後
改過實驗談
律學要略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南閩十年之夢影
最後之□□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學習初步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弘一大師講演續錄
佛法大意(1938)
授三歸依大意(1933)
敬三寶(1933)
淨土法門大意(1932)
淨宗問辨(1935)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勸人聽鐘念佛文
萬壽巖念佛堂開堂演詞(1934)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1938)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1939)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1939)
常隨佛學(1933)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1938)
改習慣(1933)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1933)
弘一大師傳略
後記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序(1932)
第一章 譯名辨異
第二章 十輪經大旨
第三章 占察經大旨
第四章 本願經大旨
第五章 法身贊及儀軌大旨並滅定業真言
第六章 他經流傳
第七章 諸家章疏
第八章 諸家懺儀
第九章 諸家贊述
第十章 問答遣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1938)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1940)
蕅益大師年譜
藥師如來法門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經析疑
凡例
序
藥師經析疑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弘一大師答佛學書局書(乙亥1935)
後記
淨土法門大意(壬申1932)
人生之最後
弘一大師著述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病重時
第三章 臨終時
第四章 命終後一日
第五章 薦亡等事
第六章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第七章 結語
歲次壬申(1932)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餘講演,錄寫此稿。于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並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及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
第一章 緒言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令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儻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三章 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閒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于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儻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儻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將更加劇。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券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嗔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臥,皆隨其意,未宜勉強。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臥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臥時,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臥,或面東左脅側臥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
大眾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臥室,令彼矚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餘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於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以餘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若依余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於引磬小木魚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隨其所好而試行之。或有未宜,盡可隨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章 命終後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惟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於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
八小時後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
殮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其新衣應佈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墳。此等奢侈事,皆不利於亡人。
第五章 薦亡等事
七七日內,欲延僧眾薦亡,以念佛為主。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惟屬場面,徒作虛套。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
如請僧眾念佛時,家族亦應隨念。但女眾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眾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
開吊時,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害生命,大不利於亡人。
出喪儀文,切勿鋪張。毋圖生者好看,應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後,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蓮池大師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
第六章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此事最為切要。應於城鄉各地,多多設立。飭終津梁中有詳細章程,宜檢閱之。
第七章 結語
殘年將盡,不久即是臘月三十日,為一年最後。若未將錢財預備穩妥,則債主紛來,如何抵擋。吾人臨命終時,乃是一生之臘月三十日,為人生最後。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臨終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奉勸諸仁者,總要及早預備才好。
法義
弘一大師著述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學習初步
佛法大意
常隨佛學
佛法十疑略釋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複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
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採取近人之說而敍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份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相,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 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複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佈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用幸福。因專注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瞭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作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瞭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云犧牲,必定真能犧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敍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
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余所厚望焉。
佛法宗派大概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瞭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于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底,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底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臺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譭謗,至堪痛歎。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于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敍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複有種種不同。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佛法學習初步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禪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顯性教
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瞭解。即能瞭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後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三、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複能深修禪定也。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上品地獄───────┐
一、惡業┼中品畜生│
└下品鬼│
┌下品阿修羅├六道
二、善業┼中品人│
└上品欲界天│
┌次品色界天──┐│
三、不動業┤├天─┘
└上品無色界天─┘
今複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言
五、兩舌
六、惡口
七、綺語
八、慳貪
九、嗔恚
十、邪見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餘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
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四、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
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七、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八、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複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不偷盜:給施資財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不綺語:作利益語
八、不慳貪:常懷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憫
十、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於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餘報,與上所列惡業之餘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穀,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令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淨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願世界安寧,眾生歡樂,佛日增輝,****常轉。
佛法大意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瞭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瞭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瞭解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為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為盡理。
┌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謬見,而與之正見
因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之正信
│├惡行,而與之正行
│└幻覺,而與之正覺
├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廣被一切眾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人,正在熱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誌等甚多。
故望已為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後於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為餘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
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為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
南無者,梵語。即歸依義。
菩薩者,梵語,為菩提薩埵之省文。菩提者覺,薩埵者眾生。因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故稱為菩提薩埵。此以悲智二義解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為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云: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約智言也。如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常隨佛學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範,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餘,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飲酒戒緣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誦律云: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洗已複為浣衣曬乾。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並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複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云:只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又云: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湣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云: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六、佛自為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歎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云: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於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舍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云: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範後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餘所希願者耳!
律學
余弘律之因緣
弘律願文
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
在家律要之開示
問答十章
征辨學律義八則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佛說無常經敘
律學要略
余弘律之因緣
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注。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願。
受戒時,隨時參讀傳戒正範及毗尼事義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請得古版南山靈芝三大部;計八十餘冊。
辛酉之春,始編戒相表記。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訖。以後屢經修改,手抄數次。
是年閱藏,得見義淨三藏所譯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法傳;深為讚歎。謂較舊律為善;故四分律戒相表記第一二次草稿中,屢引義淨之說,以糾正南山。其後自悟輕謗古德,有所未可,遂塗抹之。經多次刪改,乃成最後之定本。
以後雖未敢謗毀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窮研;故印專習有部律。二年之中,編有部犯相摘記一卷、自行抄一卷。
其時徐霨如居士創刻經處於天津,專刻南山宗律書,費資數萬金,歷時十餘年。
弘律願文
如是戒品,我今誓願受持、修學,盡未來際,不復舍離。以此功德,願我及眾生,無始已來所作眾罪,盡得消滅。若一切眾生所有定業,當受報者,我皆代受。遍微塵國,曆諸惡道,經微塵劫,備嘗眾苦,歡喜忍受,終無厭悔;令彼眾生先成佛道。我所發願,真實不虛,伏惟三寶證知者。
演音自撰發願句三種,行住坐臥,常常憶念,我所修持一切功德,悉以回施法界眾生;眾生所造無量惡業,願我一身代受眾苦。
誓捨身命,護持三世一切佛法!
誓捨身命,救度法界一切眾生!
願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眾苦!
願護南山四分律宗弘傳世間!
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五月二十六日。即舊曆五月初三日。恭值
靈峰蕅益大師聖誕。學律弟子等,敬于諸
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弘誓願已;並別發四願:一願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舍離。同學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眾生;一願弟子等學律及以弘法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願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弘傳。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一願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餘年湮沒不傳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冀正法再興,佛日重耀;並願以此發宏誓願,及以別發四願功德、乃至當來學律一切功德,悉以回向法界眾生;惟願諸眾生等,共發大心,速消業障,往往極樂,
早證菩提!伏乞
十方一切諸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地藏菩薩摩訶薩
南山道宣律師
靈芝元照律師
靈峰蕅益大師,慈念哀湣,證明攝受!
學律弟子演音弘一性常宗凝
照融廣洽傳淨了識
傳正心燦廣演本妙
寂聲誰具寂明瑞曦
寂德瑞澄騰觀妙慧
寂護瑞衛廣信平願
在家律要之開示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則殺生、邪淫、大妄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產,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因數人合夥,欲實報則人以為愚。或為股東所反對者有之。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夾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皆結盜罪。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淨其心;即微而至於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後可以使用。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盜罪(按:下文佚失,俟得全文,再續載之。)
問答十章
問:近世諸叢林傳戒之時,皆令熟讀毗尼日用切要(俗稱為五十三咒),未審可否?
答:蕅益大師曾解釋此義,今略錄之。文云:‘既預比丘之列,當以律學為先。今之願偈(即當願眾生等),本出華嚴。種種真言,皆屬密部。論法門雖不可思議,約修證則各有本宗。收之則全是,若一偈、若一句、若一字,皆為道種。撿之則全非,律不律、顯不顯、密不密、僅成散善;此正法所以漸衰,而末運所以不振。有志之士,不若專精戒律,辦比丘之本職也’。
(十誦:諸比丘廢學毗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訶責。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等。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
問:百丈清規,頗與戒律相似;今學律者,亦宜參閱否?
答:百丈于唐時編纂此書,其後屢經他人增刪。至元朝改變尤多,本來面目,殆不可見;故蓮池、蕅益大師力詆斥之。蓮池大師之說,今未及檢錄。唯錄蕅益大師之說如下。文云:‘正法滅壞,全由律學不明。百丈清規,久失原作本意;並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文理不通。今人有奉行者,皆因未諳律學故也。’又云:‘非佛所制,便名非法;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等’。又云:‘百丈清規。元朝世諦住持穿鑿,尤為可恥。’按律宗諸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形學之,尚苦力有未及。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亦可不須閱覽;況偽本乎?今宜以蓮池、蕅益諸大師之言,傳示道侶可也.
問:今世俗眾,乞師證明受皈依者,輒稱皈依某師,未知是否?
答:不然!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唯皈依某師一人故。蕅益大師云:‘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為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於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曰:皈依佛、皈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可云皈依僧也與哉!’
問:近世弘律者,皆宗蓮池大師沙彌律儀要略,未知善否?
答:沙彌戒法注釋之書,以蕅益大師所著沙彌十戒威儀錄要,最為完善;此書揚州刻版,共為一冊,標名曰沙彌十法並威儀。價金僅洋一角餘,若與初學之人講解沙彌律者,宜用此書也。蓮池大師為淨土大德,律學非其所長。所著律儀要略中,多以己意判斷,不宗律藏;故蕅益大師云:‘蓮池大師專弘淨土,而於律學稍疏’(見梵網合注緣起中。今未檢原書,略述其大意如此)。又云:‘律儀要略,頗有斟酌,堪逗時機,而開遮輕重懺悔之法,尚未申明。’以此諸文證之,是書雖可導俗,似猶未盡善也。
問:沙彌戒第十,,不捉持金銀;今人應依何方法,乃能不犯此戒?
答:根本有部律攝云:比丘若得金銀等物,應覓俗眾為淨施主;即作施主物想捉持無犯。雖與施主相去甚遠,若以後再得金銀等,應遙作施主物心而持之。乃至施主命存以來,並皆無犯。若無施主可得者,應持金銀等物,對一比丘作是說:‘大德存念!我比丘某甲得比不淨財,當持此不淨財,換取淨財’。三說已;應自持舉,或令人持舉,皆無犯也(以上錄律攝大意,非全文也)。
問:今世傳戒,皆聚集數百人,並以一月為期,是佛制否?
答:佛世,凡受戒者,由剃發和尚為請九僧,即可授之;是一人別授也。此土唐代雖有多人共受者,亦止一二十人耳。至於近代,唯欲熱鬧門庭,遂乃聚集多眾;故蕅益大師嘗斥之云:隨時皆可入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八。難緣方許三人,豈容多眾至百千眾也。至於受戒之時,不足半日即可授了,何須多日。且近代一月聚集多眾者,亦只令受戒者,助作水陸經懺及其他佛事等,終日忙迫,罕有餘暇。受戒之事,了無關係;斯更不忍言矣。故受戒決不須多日。所最要者,和尚于受前受後,應負教導之責耳。唐義淨三藏云:豈有欲受之時,非常勞倦。亦既得已,戒不關懷,不誦戒經,不披律典。虛沾法伍,自損損他;若此之流,成滅法者!蕅益大師云:夫比丘戒者,乃是出世宏規,僧寶由斯建立。貴在受後修學行持,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是故誘誨獎勸宜在事先,研究討明功須五夏。而後代師匠,多事美觀。遂以平時開導之法,混入登壇秉授之次;又受時雖似殷重,受後便謂畢功。顛倒差訛,莫此為甚。(菩薩戒,另受)
問:今世傳戒,有戒元、戒魁等名,未知何解?
答:此於受戒之前,令受戒者出資獲得;與清季時,捐納功名無異。非因戒德優劣而分也。此為陋習,最宜革除。
問:末世授戒,未能如法,決不得戒。未識更依何方便,而能獲得比丘戒耶?
答:蕅益大師云:‘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蓋指依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所立之占察懺法而言也。按占察經云:‘(先示懺法大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禮懺七日之後,每晨以身口意三輪三擲,皆純善者,即名得清淨相)。其未出家者,應當剃發,被服法衣,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先說菩薩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菩薩律儀三種戒聚。所謂攝律儀戒(五、八、十具等)、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自誓受之,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故蕅益大師于三十五歲退為沙彌,遂專心禮占察懺法,至四十七歲正月初一日,乃獲清淨輪相,得比丘戒。
已前:
約有戒論退為出家優婆塞,成時、性旦並受長期八戒。
約無戒論自誓受三皈、五戒。長期八戒,菩薩戒少分。
授比丘戒緣,第四心境相應。
或心不當境、或境不稱心、或心境俱不相應;並非法故。
問:若已破四重戒者,猶得再受比丘戒耶?
答:在家之人,或破五戒、八戒中四重。出家之人,或破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中四重;並名邊罪。若依小乘律,不得重受。若依梵網經;雖通懺悔,須以得見相好為期。今依占察經懺法,則以得清淨輪相為期也。占察經云:‘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眾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即是邊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可應受’。
問:古代禪宗大德,居山之時,則以三條篾、一把鋤為清淨自活。領眾之時,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為清規;皆與律制相背,是何故耶?
答:古代禪宗大德,嚴淨毗尼,宏範三界者,如遠公、智者等是也。其次,則舍微細戒,唯護四重;但決不敢自稱比丘、不敢輕視律學。唯自愧未能兼修,以為漸德耳。昔有人問壽昌禪師云:‘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損傷草木。今何自耕自種’?答云:‘我輩只是悟得佛心,堪傳佛意,指示當機,令識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僅可稱剃發居士,何敢當比丘之名耶’?又問:‘設令今時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師將何以視之’?答云:‘設使果有此人、當敬如佛、待以師禮’。我輩非不為也,實未能也。又紫柏大師,生平一粥一飯,別無雜食。脅不著席四十餘年;猶以未能持微細戒,故終不敢為人授沙彌戒及比丘戒。必不得已則授五戒法耳。嗟乎!從上諸祖,敬視律學如此,豈敢輕之;若輕律者,定屬邪見,非真實宗匠也(以上依蕅益大師文挈錄)。
上列十章,未依次第;又以匆促撰錄,或有文義未妥之處,俟後修正可也。
占察法
木輪相<│不殺│>共十九輪
┌一、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別。(但觀善惡種子有無。)
輪相有三種差別┼二、觀善惡業力強弱.
└三、遍示三世受報差別。
一、共十輪。書十善十惡之名。一面書善,一面書惡,令使相對。則餘兩面皆空;
故使善惡有現有不現也。<│不殺│>
二、<││身>
三、<│一│>
占時用初二:初輪念相應否(二皆有、不再擲;或再擲)。次輪,唯取前相應者問,不符再擲。
菩薩戒自誓受,依瑜伽羯磨。(先羯磨,後戒相。)
比丘及比丘尼戒羯磨同上。(菩薩一,比丘二)年未滿,似亦應依前羯磨受;
年滿時,仍依前羯磨受。
行法
第一、先灑淨——增加。(楞嚴咒繞壇)
禮懺七日後,擲三業。(最好用九個,閉目三擲後再看。)
征辨學律義八則
問:我等受戒未能如法,將何以自解耶?若云受戒未能如法決定不得戒者,有何明文作證耶?
答:今先解釋不得戒義:
┌一結界成就(作法界)。
├二有能秉法僧(真實比丘)。
得比丘戒緣依羯磨錄┼三僧數滿足(十人、五人,戒淨解明)。
├四界內盡集和合(非別眾)。
├五有羯磨教法(如法誦作)。
└六資緣具足(三衣及缽)。
以上六緣,若闕一者,即不得戒。今則悉闕;故不得戒義,可以決定無疑。沙彌戒于師授前,應在僧中作單白羯磨;故前五緣皆同,亦應判為不得。
問:既知未能得比丘戒,應有何妥善之辦法耶?
答:今據拙見,擬定辦法,分為二事:
一勸令禮占察懺儀,求得比丘戒。蕅益大師云:‘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大師即依此法而得比丘戒也。此事易知,今不詳述。
二於未得戒以前,為護法心,維持現狀,不令斷絕。令已受而未得者,學習比丘律。此事頗有疑問。後之辨釋,皆約此也。
以上所言二事,第一為根本之辦法;第二為維持現狀之辦法。此二事應同時並行,不可或闕。若唯有第二而無第一,則永遠無真實比丘出現。若唯有第一而無第二,則過渡時代之現狀不能維持;故須二事同時並行,乃為宜也。
問:非比丘,學比丘律,可有聖教作證耶?
將答此問,先須解釋非比丘三字。非比丘三類:一約沙彌(此非問者本意所在)。二約已受沙彌、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問者本意在此。以下答文,皆約此辨釋。文中亦有時指前後二類者,為是兼明,非正意也。)三約未曾受沙彌、比丘戒者。
答:若欲覓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須學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但可引文以證非比丘而學比丘律無有賊住之過失。又可引文以證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雖在僧中聞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賊住;依此義判:已受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或亦可以學比丘律。即在僧中聞正式作羯磨者,亦似無大礙也。
問:前云非比丘而學比丘律,無賊住過,有何文以為證耶?
答:靈芝律師資持記云:‘問:“私習秉唱,未具忽聞;及未受前,曾披經律,因讀羯磨了知言義,成障戒否(即賊住)”?答:“准前後文,並論僧中正作,詐竊成障。安有讀文而成障戒”。古來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時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無乃太急。學者詳之。’又羯磨云:‘二者,有人不得滿數應訶;謂若欲受大戒人。’靈芝律師濟緣記釋云:‘謂沙彌受戒,或曾披律,或複重來,曉達如非。旁無訶者,所為不輕,聽自訶止。’曾披律者,既可求受大戒,足證無有賊住過矣。
問:前云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雌在僧中聞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賊住,此言尤足令人駭異。有何明文以為證耶?
答:羯磨云:‘三者,不得滿數不得訶者,白衣。’南山律祖疏云:‘前十三難,有過障戒。此好白衣,受十具戒,雖並心淨,不妨加法參差不成,仍本名故’。今案:我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即屬此類;雖于僧中聞作羯磨,亦僅判為不得滿數不得訶。決不云成賊住難,以無詐竊心故,而云此好白衣也。
問:已受而不得戒之白衣,若聞僧中正式作羯磨而無賊住難者,何以說戒羯磨時遣沙彌出耶?
答:靈芝律師資持記云:‘說戒遣未具者,恐生輕易,不論障戒;且如大尼亦遣,豈慮障戒耶?’
問:既不得沙彌、比丘戒,不堪為人世福田,虛消信施,罪果難逃耶?
答:南山律祖行事鈔云:‘善見:檀越請比丘、沙彌雖未受具,亦入比丘數。涅槃:乃至未受十戒亦得受請。’靈芝律師資持記釋云:‘論約法同(沙彌),經聽形同(出家優婆塞);無非皆為解脫出家,即堪受供’。故知不為解脫出家,雖是比丘,亦應云虛消信施。若為解脫出家,雖優婆塞,亦堪為人世福田。
問:當來真實比丘出現,如法傳戒,即皆成為真實比丘,不須複云維持現狀。當其時,若有未受比丘戒者,仍可引據前例而先學比丘律耶?
答:前文曾云:‘為護法心,維持現狀不令斷絕,令已受而未得者學習比丘律’。因引諸文曲為證明。余蓋欲於過渡時代,勉強維持,冀延一線之傳也。若當來皆成真實比丘,不須複立維持現狀。即應依通途軌則,慎重其事。凡有未受比丘戒者,不須令其輒學律也。豈唯當來,即以現在而論,若未經受戒者,亦不須學。唯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乃可令其學律;若如是者,庶幾無大過乎?
(按:文內多加著重圈,為易排版,從省。)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一、五戒八戒,當分屬於小乘;然欲秉受戒品,應發大菩提心。未可獨善一身,偏趣寂滅;雖開遮持犯,不異聲聞。而發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侶,幸其自勉!
二、皈戒功德,經論廣贊。泛言果報,局在人天;故須勤修淨行,期生彌陀淨土。宋靈芝元照律師所云:一者入道須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終。言有始者,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今于一切時中,對諸塵境,常憶受體。著衣吃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可暫忘也。言其終者,謂歸心淨土,決誓往生也。以五濁惡世,末法之時,惑業深纏,慣習難斷。自無道力,何由修證?故釋迦出世五十餘年,說無量法。應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因緣雖多,難為造入。惟淨土法門,是修行徑路;故諸經論,偏贊淨土。佛法滅盡,惟無量壽佛經,百年在世。十方勸贊,信不徒然。
三、受皈戒者,應於出家五眾邊受。(出家五眾者,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然以從大僧受者(大僧者,苾芻、苾芻尼),為通途常例。必無其人,乃依他眾。(依成實論及大智度論,皆開自受八戒。靈芝濟緣記云:成智二論,並開自受,文約無師,義兼緣礙。靈峰云:受此八關齋法,須一出家人為作證明。不問大小兩乘五眾,但令畢世不非時食者,便可為師。設數裏內決無其人,或可對經像前自誓秉受耳。)
四、受皈戒者,若依律制,應于師前,一一別受。其有多眾併合一時受者,蓋為難緣;非是通途之制。有部毗柰耶雜事云:如來大師將入涅槃,五百壯士願受皈戒,時阿難陀作如是念:‘彼諸壯士,于世尊處一一別受近事學者,時既淹久,妨廢圓寂,我今宜請與彼一時受其學處’,准斯明文,若無難緣,未可承用。
五、受皈戒時,授戒者說,受者隨語。西國法式,惟斯一途。唐義淨三藏云:‘准如聖教,及以相承,並悉隨師說受戒語,無有師說,直問能不,戒事非輕,無容造次’。(是編專宗有部,與他律論之說小有歧異,學者亦毋因是疑謗他宗;以各被一機,並契聖教也。)
六、諸餘經論有云:不能具受五戒者,一分、二分得受。若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謂不具受者,不得戒。彼云:問曰:凡受優婆塞戒,設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經說有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靈峰亦云:‘若四分、三分等,既未全受,但可攝入出世福業,未可名戒學也。’准斯而論,今人欲受戒者,當自量度。必謂力弱心怯,不堪致遠,未妨先受一分乃至四分,若不爾者,應具受持,乃可名為戒學。豈宜畏難,失其勝利。
七、今人乞師證明受皈依者,輒稱皈依某師。俗例相承,沿效莫返。循名核實,頗有未妥;以所皈依者為僧伽,非惟皈依某師一人故。靈峰云:‘皈依僧者,則一切僧皆我師也。今世俗士,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竊竊然矜曰:吾某知識某法師門人也。彼知識法師者,亦竊竊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販依於我者也。噫!果若此,則應曰皈依佛、皈依法、結交一大德可也,可云皈依僧也與哉!’故已受皈依者,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皆當尊禮為師,自稱弟子;未可驕慢,妄事分別。
八、今人受五戒已,輒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依佛律制,必出家落發已,乃授縵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方等陀羅尼經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據經論言:著縵條衣,亦可聽許;但准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若坐具者,梵言宜師但那。舊譯作泥師壇。此云坐具,亦云臥具。惟大僧用,以襯氈席,防其污穢。此土敷以禮拜,蓋出訛傳。大僧持之,猶乖聖教;況在俗眾,誖亂甚矣。(義淨三藏云:尼師但那,本為襯替臥具,恐有所損,不擬餘用。敷地禮拜,不見有文;故違聖言,誰代當罪。)
九、既受戒已;若犯上品重罪,即不可懺。若犯中品、下品輕罪,悉屬可悔。宜依律制,向僧眾前,髮露說罪,罪乃可滅。豈可妄談實相,輕視作法。靈峰云:‘說罪而不觀心,猶能決罪之流;倘談理而不髮露,決難清罪之源。若必恥作法,而不肯奉行,則是顧惜體面,隱忍覆藏,全未了知罪性本空,豈名慧日!’又云:‘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惡,不以為恥;向人髮露,善中之善,反以為羞。甘於惡而苦於善,遂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為甚。’今於篇末,依有部律,酌定說罪之文。若承用時,未可鋪綴儀章,增減字句。是為聖制,不須僭易。
十末世以來,受皈戒者,多宗華山三皈五戒正範。曲逗時機,是彼所長。惜其儀文,頗傷繁耨。靈峰受三皈五戒法,頗稱精要,承用者希,蓋可悵歎!(陳熙願謂此法惟約受者自說,而略錄之;若師前受,仍依華山。尋繹斯言,實出臆斷,戒事法式,宜遵聖教,若以西土常規,自為略錄,別宗異制,偏尚繁文,是非溷肴,若為安可!恐懷先惑,聊複辨陳。)是編集錄,悉承有部。(具云根本說一切有部。唐義淨三藏法師留學印度二十餘年,專攻此部。歸國已來,譯傳此部律文凡十九部,近二百卷。精確詳明,世稱新律。)宗彼律文,出其受法,簡捷明瞭,不逾數行。西土相傳,並依此制,匪曰泥古,且示一例,可用與否,願任後賢!
謹案:此凡例據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天津刻經處刻行本錄,若文鈔所載,則與此不同。
佛說無常經敘
庚申之夏,余居錢塘玉泉龕舍,習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有誦三啟無常經之事數則。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注下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注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諸大弟子所習誦者;或以是為日課焉。經譯于唐,其時流傳未廣,誦者蓋罕(注二)。宋元以來,始無道及之者。餘懼其湮沒不傳,致書善友丁居士,勸請流通。居士贊喜,屬為之敘。竊謂是經流通於世,其利最普,願略述之。經中數說老病死三種法,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誦是經者,痛念無常,精進向道,其利一。正經文字,不逾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苾芻,惟誦是經,作吟詠聲(注三)。妙法稀有,梵音清遠,聞者喜樂(注四),其利三。此土葬儀誦經未有成軌;佛世之制,宜誦是經,毗柰耶藏(注五),本經附文,及內法傳(注六),皆詳言之,其利四。斬草伐木,大師所訶。築室之需,是不獲已。依律所載,宜誦是經;並說十善。不廢營作,毋傷仁慈(注七),其利五。是經附文,臨終方決,最為切要。修淨業者,所宜詳覽。若兼誦經,獲益彌廣。了知苦、空、無常、無我;方諸安養樂國,風鼓樂器,水注華間,所演法音,同斯微妙,其利六。生逢末法,去聖時遙;佛世芳規,末由承奉。幸有遺經,可資誦諷,每當日落黃昏,暮色蒼茫,吭聲哀吟,諷是經偈。逝多林山,窣堵波畔,流風遺俗,仿佛遇之,其利七。是經之要,略具於斯。惟願流通,普及含識。見者聞者,歡喜受持,共悟無常,同生極樂,廣度眾生,齊成佛道云爾。
是歲七月初二日大慈弘一沙門演音,撰于新城貝多山中。時將築室掩關,鳩工伐木。先夕誦無常經,是日草此序文,求消罪業。
注一:南海寄歸內法傳云:‘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贊德。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讚歎具陳其德,乃體德之宏深。即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禮敬,每於晡後或曛黃時,大眾出門,繞塔三匝。香華具設,並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雄朗,贊大師德,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中,至常集處。既共坐定,令一經師,升師子座,讀誦少經。其師子座,在上座頭。量處度宜,亦不高大。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頌許,取經意而讚歎三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說。讀誦既了,更陳十餘頌,論回向發願。節段三開,故云三啟。經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蘇,即是妙。婆師多,是語;意欲贊經是微妙語。或云娑婆度,義目善哉。經師方下,上座先起,禮師子座。修敬既訖,次禮聖僧座,還居本處。第二上座,准前理二處已,次禮上座,方局自位而坐。第三上座,准次同然,迄乎眾末。若其眾大,過三五人,余皆一時望眾起禮,隨情而去。斯法乃是東方聖耽摩立底國僧徒軌式。’
注二:日本沙門最澄顯戒論,開示大唐貢名出家不欺府官明據五十一,轉有當院行者趙元及,年三十五,貫京兆府云陽縣龍云鄉修德里,父貞觀為戶身無籍,誦無常經一卷等。
注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四云:‘佛言苾芻,不應作吟詠聲,誦諸經法,及以讀經。請教白事,皆不應作。然有二事,依吟詠聲:一謂贊大師德,二謂誦三啟經;餘皆不合。’
注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四云:‘是時善和苾芻,作吟諷聲,贊誦經法。其音清亮,上徹梵天。時有無數眾生,聞其聲音,悉皆種植解脫分善根,乃至傍生稟識之類,聞彼聲者,無不攝耳,聽其妙音。後於異時,憍薩羅勝光大王,乘白蓮華象,與諸從者,于後夜時,有事出城,須詣餘處。善和苾芻,于逝多林內,高聲誦經。于時象王,聞音愛樂,屬耳而聽,不肯前行。禦者即便推鉤振足,象終不動。王告禦者曰:可令象行!答言:大王!盡力驅前,不肯移足。未知此象意欲何之?王曰:放隨意去!彼即縱鉤,便之給園,於寺門外,攝耳聽聲。善和苾芻,誦經既了;便說四頌,而發願言:天阿蘇羅藥叉等,乃至隨所住處常安樂。時彼象王,聞斯頌已;知其經畢,即便搖耳舉足而行,任彼馳驅,隨鉤而去’。
注五: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卷第十八云,佛言:‘苾芻身死,應為供養!苾芻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於此身中,有八萬戶蟲,如何得燒?佛言:此諸蟲類,人生隨生,若死隨死;此無有過。身有瘡者,觀察無蟲,方可燒殯。欲燒殯時,無柴可得。佛言:可棄河中,若無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濕,多有蟲蟻?佛言:于叢薄深處,令其北首,左脅而臥,以草稕支頭。若草若葉,覆其身上。送喪苾芻,可令能者,誦三啟無常經;並說伽他,為其咒願。’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十二云:‘苾芻身死,應檢其屍。若無蟲者,以火焚燒。無暇燒者,應棄水中,或埋於地。若有蟲及天雨,應共輿棄空野林中,北首而臥,竹草支頭,以葉覆身,面向西望。當于殯處,誦無常經;複令能者,說咒願頌。喪事既訖,宜還本處。其捉屍者,連衣浴身,若不觸者,應洗足。’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卷第四十三云:‘出尊者屍,香腸洗浴,置寶輿中。奏眾伎樂,幢幡滿路,香煙遍空。王及大臣,傾城士女,從佛及僧,送諸城外。至一空處,積眾香木,灌灑香油,以火焚之,誦無常經畢;取捨利羅置金瓶內,于四衢路側,建窣堵波。種種香華,及眾音樂,莊嚴供養,昔未曾有。’
注六:南海寄歸內法傳云:‘然依佛教,苾芻亡者,觀知決死,當日舁向燒處,尋即以火焚之。當燒之時,親友鹹萃,在一邊坐。或結草為坐;或聚土作台,或置磚石,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誦無常經,半紙、一紙,勿令疲久。然後各念無常,還歸住處。’
注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卷第二十七云:‘佛告阿難陀,營作苾芻,所有行法,我今說之。凡授事入,為營作故,將伐樹時,於七八日前,在彼樹下,作曼荼羅,布列香華,設諸祭食,誦三啟經。耆宿苾芻,應作犄歌拏咒願,說十善道,讚歎善業;複應告語:若於此樹,舊住天神,應向餘處,別求居止。此樹今為佛法僧寶,有所營作。過七八日已,應斬伐之。若伐樹時,有異相現者,應為讚歎施捨功德,說慳貪過。若仍現異相者,即不應伐。若無別相者,應可伐之。’又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所載者,與此略同。
律學要略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並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麼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發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盛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系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淨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讚揚。六朝時此律最盛於南方。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祇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劉宋時繼僧祇律後,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贊,可惜罕有人弘揚。至其後有有部律,乃唐武則天時義淨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淨法師在印度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博學強記,貫通律學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後的中國大律師。義淨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後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於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後因朋友勸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故。現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唐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法礪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於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後,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於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注釋。元照後,律學漸漸趨於消沉,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後禪宗益盛,律學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歎不已!明末清初有蕅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蕅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後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範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範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餘年,關於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份,近十餘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
今後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復唐代之古風,凡蕅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候,實比蕅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後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範,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後恢復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今天續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餘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蕅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發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蕅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於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於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瞭解三皈道理,並非糊裏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複雜,現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麼?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發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瞭吧。
皈依即回轉的意義,因前背舍三寶,而今轉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瞭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瞭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說已。下說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請師先為說明。五戒者:殺,盜,淫,妄,酒。當師父說明五戒意義時,切要用白話,淺近明瞭,使人易懂。受戒者聽畢,應先自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們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強敷衍,實是自尋煩惱!據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為穩當;至於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為難持;又五戒中最為難持的莫如盜戒,非於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瞭之後,萬不可率爾而受。所以我盼望諸位對於盜戒一條緩緩再說,至要!至要!但以現在傳戒情形看起來,在這許多人眾集合場中,實際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別受;我想現在受五戒時,不妨合眾總受五戒,俟受戒後,再自己斟酌取捨,亦未為不可;於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數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舍去,這樣辦法,實在十分妥當,在授者減麻煩,諸位亦可免除煩惱。另外還有一句要緊的話,倘有人懷疑於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性願老法師或其他善知識,再為重授一次,他們當即慈悲允許。諸位!你們萬不可輕視三皈五戒!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們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當受五戒,應知於前說三皈正得戒體,最宜注意;後說五戒戒相為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之廣狹;例如:飲酒一戒不唯不飲泉州酒店之酒,凡盡法界虛空界之戒緣境酒,皆不可飲。殺,盜,淫,妄,亦複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力所能思議。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者萬不能瞭解,等於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此外我更附帶言之:近有為人授五戒者於不飲酒後加不吸煙一句,但這不吸煙可不必加入;應另外勸告,不應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說五戒畢,以下講八戒。
八戒:——具云八關齋戒。‘關’者禁閉非逸,關閉所有一切非善事。‘齋’是清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八關齋戒本有九條,因其中第七條包含兩條,故合計為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後三條是另加的。後加三者,即:第六,華香瓔珞香油塗身,這是印度美麗裝飾之風俗,我國只有花香,並無瓔珞等;但所謂香如吾國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這就是兩條合為一條的;現略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臥之床腳,最高不能超過一尺六寸;‘勝’是指金銀牙角等之裝飾,此皆不可。但在他處不得已的時候,暫坐可開:佛制是專為自製的須結正罪,如別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製的,罪稍輕。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音樂影戲等皆屬此條;所謂故往觀聽之‘故’字要注意,于無意中偶然聽到或看見的不犯。以上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共合為一條。受八關齋戒的人,皆不可為。
第八,非時食。佛制受八關齋戒後,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時而食,即叫做非時食。——即平常所說的‘過午不食。’但正午後,不單是飯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於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地方開食粥等。
受八關齋戒,普通於六齋日受;六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甘三,及月底最後二日;倘能發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過了。受時要在每天晨起時,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時至夜,夜至明早。——受八關齋戒後,過午不食一條,應從今天正午後至明日黎明時皆不可食。又八戒與菩薩戒比較別的戒有區別;因為八戒與菩薩戒,是頓立之戒。(但上說的菩薩戒,是局就梵網瓔珞等而說的;若依瑜伽戒本,則屬於漸次之戒。)這是什麼緣故呢?未受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薩戒或八戒,故日頓立;若漸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彌戒,次比丘戒,層層上去的。以上所說八關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閩南一帶,將來亦應當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
沙彌戒:——沙彌戒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條。其中九條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錢寶一條,合而為十。但手不捉錢寶一條,平常人不明白,聽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錢寶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淨’,經過說淨的儀式後,亦可照常自己捉持:最為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於比丘戒亦應學習,犯者結罪。我初出家時不曉得,後來學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彌尼戒:——即女眾,法戒與沙彌同。
式叉摩那戒——梵語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外江各叢林,皆謂在家貞女為式叉摩那,這是錯誤的。閩南這邊,那年開元寺傳戒時,對於貞女不稱式叉摩那,只用貞女之名,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為式叉摩那,我現在略為解釋一下:
哪一種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彌尼戒的人於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法,學習二年,然後再受比丘尼戒;因為佛制二十歲乃可受戒,於十八歲時,再學二年正當二十歲。于二年學習時,僧作羯磨,與學戒法;二年學畢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學三法:一學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學六法,——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三學行法,——大尼諸戒,及威儀。
此僅是受學戒法,非另外得戒,故與他戒不同。以下講比丘戒。
比丘戒:——因時間很短,現在不能詳細說明,唯有幾句要緊話先略說之:
我們生此末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樣能受沙彌比丘戒呢?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以為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我勸諸位應好好地、鎮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喚我來講律學大意,我感著有種種困難之點;這是什麼緣故?比方我在這兒,不依據佛所說的道理講,一味地隨順他人顧惜情面敷衍了事,豈不是我害了你們嗎!若依實在的話與你們講,又恐怕因此引起你們的懷疑;所以我覺著十分困難。因此不得已,對於諸位分作兩種說法:(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後,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槍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為著良心的驅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二)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掛個虛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說,諸位定必明瞭吧。
更進一層說,諸位中若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必須求得沙彌比丘戒者,亦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即是如蕅益大師禮占察懺儀,求得清淨輪相,即可得沙彌比丘戒;除此以外,無有辦法。故蕅益大師云:‘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因為得清淨輪相之後,即可自誓總受菩薩戒而沙彌比丘戒皆包括在內,以後即可稱為菩薩比丘。禮占察懺得清淨輪相,雖是極不容易的事,倘諸位中有真發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我最希望你們的。以下說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現在不能詳說。依據佛制,比丘尼戒要重覆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後請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時,是在大僧正授時;此法南宋以後已不能實行了。最後說菩薩戒:
菩薩戒:——為著時間關係,亦不能詳說。現在略舉三事:(一)要有菩薩種性,又能發菩提心,然後可受菩薩戒。什麼是種性呢?就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性。戒師又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否?’應答曰:‘已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如這樣子才能受菩薩戒。(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瓔珞本業經,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所說的受五戒法相同。(三)犯相重輕,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隨個人力量而行;現以例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至於起殺盜淫妄之心,即犯波羅夷,乃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要請他人授;因為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希望!
今天律學要略講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當處或錯誤處,還請諸位原諒。最後我尚有幾句話: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說,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雖有傳戒,實不及此地完備,這是這裏辦事很有熱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誠使我佩服,使我讚美。就以講律來說,此地戒期中講沙彌律、比丘戒本、梵網經,他方是難有的。幾年前泉州大開元寺於戒期中提倡講律,大家皆說是破天荒的舉動。本寺此次傳戒之美備,實與數年前大開元寺相同;並有露天演講,使外人亦有種植善根之機緣,誠辦事周到之處。本年天災頻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慘痛、境遇蕭條的狀況中,本寺居然以極大規模,很圓滿地開戒,這無非是諸位長老及大護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這次到此地,心實無限歡喜,此是實話,並非捧場;此次能碰著這大機緣與諸位相聚,甚慰衷懷,最後還要與諸位恭喜。
修持
弘一大師著述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淨土法門大意
淨宗問辨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勸人聽鐘念佛文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三年之前。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為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岩去,要接我來永春。那時因為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是為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本想隨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為第三次欲來未果。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為第四次。因大眾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里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鬚髮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裏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於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本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眾原諒。
淨土法門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淨土宗者,第一鬚髮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鬚髮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於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淨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回嚮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淨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最為適宜也。
至於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小乘、
┌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消極的、
就以上所說┤複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厭世的、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送死的。
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若發心者,自無此
能令他人瞭解佛教是救世、積極的。不起誤會。譏評。
關於淨土宗修持法,于諸書皆詳載,無俟贅陳。故惟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淨宗問辨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遣除惑疑,翼贊淨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後,迄于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於此。今則禪宗漸衰,未勞攻破。而複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詿亂。故于萬壽講次,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複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讚持名,然其自行亦複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淨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
答: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淨土。又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云拋棄耶!
問:前云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于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眾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淨業。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問: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
答:不儘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刹刹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並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又阿彌陀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為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曾撰阿彌陀經通贊三卷及疏一卷,普勸眾生同歸極樂,遺範具在,的可依承。
問: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難歟?
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云: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淨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問:聞密宗學者云,若惟修淨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至夭亡。故修淨業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
答:自古以來,專修淨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送死之教,若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則往生東方淨刹,豈不更善?
答:彌陀法門,於現生何嘗無有利益,具如經論廣明,今且述余所親聞事實四則證之,以息其疑。一、瞽目重明。嘉興范古農友人戴君,曾卒業于上海南洋中學,忽爾雙目失明,憂鬱不樂。古農乃勸彼念阿彌陀佛,並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餘,雙目重明如故。此事古農為餘言者。二、沈屙頓愈。海鹽徐蔚如旅居京師,屢患痔疾,經久不愈。曾因事遠出,乘人力車磨擦顛簸,歸寓之後,痔乃大發,痛徹心髓,經七晝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憶華嚴十回向品代眾生受苦文,依之發願。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後痔疾頓愈,迄今已十數年,未曾再發。此事蔚如嘗與印光法師言之。餘複致書詢問,彼言確有其事也。三、冤鬼不侵。四川釋顯真,又字西歸。在家時歷任縣長,殺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寧波慈溪五磊寺,每夜夢見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兇暴憤怒,執持槍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懼,發勇猛心,專念阿彌陀佛,日夜不息,乃至夢中亦能持念。夢見土匪,即念佛號以勸化之。自是夢中土匪漸能和馴,數月以後,不復見矣。餘與顯真同住最久,常為餘言其往事,且歎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議也。四、危難得免。溫州吳璧華勤修淨業,行住坐臥,恒念彌陀聖號。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溫州颶風暴雨,牆屋倒壞者甚多。是夜璧華適臥牆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牆忽傾圯,磚礫泥土墜落遍身,家人疑已壓斃,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輟。察其顏面以至肢體,未有毫髮損傷,乃大驚歎,共感佛恩。其時余居溫州慶福寺,風災翌日,璧華親至寺中向餘言之。璧華早歲奔走革命,後信佛法,於北京溫州杭州及東北各省盡力弘揚佛化,並主辦賑濟慈善諸事,臨終之際,持念佛號,諸根悅豫,正念分明。及大殮時,頂門猶溫,往生極樂,可無疑矣。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近印光法師嘗云:飛機炸彈大炮常常有,當此時應精進念佛菩薩名號。
┌不應死者、可消災免難。
└若定業不可轉,應被難命終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師之言,今略申說其意。
念佛(阿彌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現生亦有利益。古德嘗依經論之義,謂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觀世音名號,常人皆知現生獲益,故念佛菩薩可避飛機炸彈大炮,亦決定無疑。
常人見飛機來,惟知懼。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無益。惟有誠心念佛菩薩。
于十分危險時,念佛菩薩必懇切,容易獲感應。若欲免難,惟有勤念佛菩薩。
危險時須念,平日亦須念。因平日勤念,危險時更得力。
業有二種,以上且約不定業言。倘定業不可轉,必須被難命終者,雖為彈炮所傷、亦決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終(即因病)乃生西,但為彈炮所傷亦可生。因念佛菩薩誠,佛菩薩必來接引。無痛苦生西。
須知生西後,無苦但樂。衣食自然,居處美麗,常見佛菩薩聞法,乃最好之事。故被傷生西,可謂因禍得福。
無論何人,皆應求生西方。即現在不應死者,暫免災難,亦不能永久安樂。
娑婆苦。今生尚輕,前幾生更苦。此次苦尚輕,以後更苦。故欲十分安全,不可專顧目前暫時,必須放開遠大眼光,求生西方也。
若約通途教義言,應觀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虛妄不實,飛機炸彈大炮等亦當然空無所有。如常人所誦之心經金剛經等皆明此義。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再詳言,應分為空假中三觀,複有次第一心之別。但吾人僅可解其義,若依此修觀則至困難,即勉強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師勸人專修淨土法門也。因此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
故勸諸君須深信淨土法門。又須于印光法師前所說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薩名號,不必憂懼也。
此次與日本抗戰,他處皆多少受損害,惟泉州安然。此是諸君念佛誦經之力,故能免一時之危險。但後患方長,不可安心,必須精進念佛菩薩,俾今生命終時,決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
略說。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勸人聽鐘念佛文
近有人新發明聽鐘念佛之法,至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淨業者,幸試用之;並希以是廣為傳播焉。
凡座鐘掛鐘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叮噹叮噹之響(叮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叮噹叮噹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為‘南無’,第一當字為‘阿彌’,第二叮字為‘陀’,第二當字為‘佛’。亦止用叮噹叮噹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轉太速,而欲遲緩者。可加一倍,用叮噹叮噹叮噹叮噹八字,假想作阿彌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噹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噹為‘南無’,第二叮噹為‘阿彌’,第三叮噹為‘陀’,第四叮噹為‘佛’也。繪圖如下:
普通念法
四字佛
叮噹叮噹
阿彌陀佛
六字佛
叮噹叮噹
南無阿彌陀佛
遲緩念法
四字佛
叮噹叮噹叮噹叮噹
阿彌陀佛
六字佛
叮噹叮噹叮噹叮噹
南無阿彌陀佛
所用之鐘,宜擇叮噹叮噹速度調勻者用之。又欲其音響輕微者,可以布類覆於其上。(如晝間欲其響大者,將布撤去。夜間欲其音響輕者,將布覆上。)
初學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此鐘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鐘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若攝心念佛,殊為不易。今以此鐘置於身旁,用耳專聽鐘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也。又聽鐘工夫能純熟者,則叮噹叮噹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鐘響佛聲,無二無別。鐘響則佛聲常現矣。
普陀印光法師“覆永嘉論月律師函”云:‘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沉,故聽鐘念之,最為有益也。’
注:此文原載世界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題上有‘論月大師’四字。‘論月’即老人別署。老人盛倡此法,而閱者不多,謹錄於此。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予來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時,王夢惺居士來信,為言擬偕林子堅居士等將來普濟寺,請予講經。斯時予曾複一函,俟秋涼後即入城講金剛經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關習禪,乃不果往。日昨夢惺居士及諸仁者入山相訪,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適逢地藏菩薩聖誕,故乘此勝緣,為講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以資紀念。
淨宗道侶修持之法,固以淨土三經為主。三經之外,似宜兼誦地藏經以為助行。因地藏菩薩,與此土眾生有大因緣。而地藏本願經,尤與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勸淨宗道侶,應兼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謹述旨趣於下,以備淨宗道侶采擇焉。
一、淨土之于地藏,自昔以來,因緣最深。而我八祖蓮池大師,撰地藏本願經序,勸贊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師,一生奉事地藏菩薩,讚歎弘揚益力。居九華山甚久,自稱為‘地藏之孤臣’。並盡形勤禮地藏懺儀,常持地藏真言,以懺除業障,求生極樂。又當代淨土宗泰斗印光法師,于地藏本願經尤盡力弘傳流布,刊印數萬冊,令淨業學者至心讀誦,依教行持。今者竊遵淨宗諸祖之成規,普勸同仁兼修並習。勝緣集合,蓋非偶然。
二、地藏法門以三經為主。三經者,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十輪經,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本願經中雖未顯說往生淨土之義,然其他二經則皆有之。十輪經云:‘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占察經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所以我蓮宗九祖蕅益大師,禮地藏菩薩占察懺時,發願文云:‘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事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由是以觀,地藏法門實與淨宗關係甚深,豈唯殊途同歸,抑亦發趣一致。
三、觀無量壽佛經,以修三福為淨業正因。三福之首,曰孝養父母。而地藏本願經中,備陳地藏菩薩宿世孝母之因緣。故古德稱地藏經為‘佛門之孝經’,良有以也。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以副觀經孝養之旨。並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報親恩,而修勝福。
四、當代印光法師教人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者,必先勸信因果報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乃云‘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而地藏本願經中,廣明因果報應,至為詳盡。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依教奉行,以資淨業。倘未能深信因果報應,不在倫常道德上切實注意,則豈僅生西未能,抑亦三途有分。今者竊本斯意,普勸修淨業者,必須深信因果,常檢點平時所作所為之事。真誠懺悔,努力改過。複進而修持五戒十善等,以為念佛之助行,而作生西之資糧。
五、吾人修淨業者,倘能於現在環境之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依苦境而消除身見,以逆緣而堅固淨願,則誠甚善。但如是者,千萬人中罕有一二。因吾人處於凡夫地位,雖知隨分隨力修習淨業,而於身心世界猶未能徹底看破,衣食住等不能不有所需求,水火刀兵饑饉等天災人禍亦不能不有所顧慮。倘生活困難,災患頻起,即于修行作大障礙也。今若能歸信地藏菩薩者,則無此慮。依地藏經中所載,能令吾人衣食豐足,疾疫不臨,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壽命增加,虛耗辟除,出入神護,離諸災難等。古德云,身安而後道隆。即是之謂。此為普勸修淨業者,應歸信地藏之要旨也。
以上略述持誦地藏經之旨趣。義雖未能詳盡,亦可窺其梗概。惟冀淨宗道侶,廣為傳佈。于地藏經至心持誦,共獲勝益焉。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為專修禪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為難得之機會。應於每日時間,以三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三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於此時專心念佛,以後恐無此勝緣。至於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將來出關後,盡可緩緩研究也。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
課程大致如下:
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
早粥後稍休息。禮佛誦經。九時至十一時研究。午飯後休息。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為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黃昏後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唯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三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嘗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瞭,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後,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歷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後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後,恐難繼續,唯在關中,能專心也。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閒談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余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
性常關主慧
乙亥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依據藥師經而建立。此土所譯藥師經有四種:
(一)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脫經一卷,即大灌頂神咒經卷十二,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又相傳有劉宋慧簡譯藥師琉璃光經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東晉所譯之灌頂經。
(二)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
(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唐玄奘譯。此即現今流通本所據之譯本。現今流通本與原譯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兩段,一為依東晉譯本補入之八大菩薩名,二為依唐義淨譯本補入神咒及前後文二十餘行。
(四)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唐義淨譯。前數譯惟述藥師佛此譯複增六佛故云七佛本願功德經,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眾所讀誦者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四種如下:
(一)持名,經中屢云聞名持名因其法最為簡易其所獲之益亦最為廣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災延壽藥師佛似未盡善,佛名惟舉藥師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舉消災延壽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須依據經文而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斯為最妥善矣。
(二)供養,如香華幡燈等。
(三)誦經,及演說開示書寫等。
(四)持咒。
所獲利益廣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十種如下:
(一)速得成佛,經中屢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三)能得種種戒,又犯戒者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四)得長壽富饒官位男女等。
(五)得無盡,所受用物無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盜賊刑戮諸災難等悉免。
(七)轉女成男。
(八)產時無苦,生子聰明少病。
(九)命終後隨其所願往生:
1、人中,得大富貴。
2、天上,不復更生諸惡趣。
3、西方極樂世界,有八大菩薩接引。
4、東方淨琉璃世界。
(十)在惡趣中暫聞佛名即生人道修諸善行速證菩提。
靈感事蹟甚多如舊錄所載,今且舉近事一則如下:
泉州承天寺覺圓法師,于未出家時體弱多病,既出家後二年之內病苦纏綿諸事不順。後得聞藥師如來法門,遂專心誦經持名懺悔,精勤不懈,迄至於今,身體康健,諸事順利。法師近擬編輯藥師聖典彙集,凡經文疏釋及儀軌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報佛恩焉。
跋
曩餘在清塵堂講藥師如來法門,後由諸善友印施講錄,其時經他人輾轉鈔寫,頗有訛誤。茲由覺圓法師捐資再版印行,請餘校正原稿,廣為流布。法師出家以來,於藥師法門最為信仰,近擬于泉州興建大藥師寺,其願力廣大,尤足令人讚歎云。
沙門一音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大略,如大藥師寺已印行之藥師如來法門略錄所載。
今所述者,為吾人平常修持簡單之課儀。若正式供養法,乃至以五色縷結藥叉神將名字法等,將來擬別輯一卷專載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供藥師如來像。上海佛學書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裝入玻璃鏡中。供像之處,不可在臥室。若不得已,在臥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時,宜以淨布覆蓋像上。
藥師經,供於幾上。不讀誦時,宜以淨布覆蓋。
供佛像之室內,須十分潔淨,每日宜掃地,並常常拂試幾案。
供佛之香,須擇上等有香氣者。
供佛之花,須擇開放圓滿者,若稍殘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換。若無鮮花時,可用紙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淨水供食物等,隨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須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調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舉之供物,應於禮佛之前預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禮佛時,必須先洗手漱口。
此外如能懸幡燃燈尤善,無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課儀,分為七門。其中禮敬讚歎供養回向發願,必須行之。誦經持名持咒,可隨己意,或惟修二法,或僅修一法,皆可。
一、禮敬
十方三寶一拜,或分禮佛法僧三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藥師琉璃光如來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禮敬其他佛菩薩者,隨己意增加。
禮敬之時,須至誠恭敬,緩緩拜起。萬不可匆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讚歎
禮敬既畢,於佛前長跪合掌,唱贊偈云:
歸命滿月界淨妙琉璃尊
法藥救人天因中十二願
慈悲弘誓廣願度諸含生
我今申讚揚志心頭面禮
上贊偈出藥師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唱贊之時,聲宜遲緩,宜莊重。
三、供養
讚歎既畢,於佛前長跪合掌,唱供養偈云:
願此香花云遍滿十方界
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
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供養畢,或隨己意增誦懺悔文,或可略之。
四、誦經
字音不可訛誤,宜詳考之。
誦經時,或跪或立或坐或經行皆可。
五、持名
先唱贊偈云:
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
無邊行願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續云,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以後即持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一百八遍。若欲多念者,隨意。
六、持咒
或據經中譯音持念,或別依師學梵文原音持念,皆可。
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繼念心咒一百八遍,後複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
未經密宗阿闍黎傳授,不可結手印。擅結者,有大罪。
持咒時,不宜大聲,惟令自己耳中得聞。
持咒時,以坐為正式,或經行亦可。
七、回向發願
回向與發願大同,故今並舉。其稍異者,回向須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願如何云云。若先未作功德者,僅可云發願也。
回向發願,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則前所修之功德,無所歸趣。今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回向之願,各隨己意。凡藥師經中所載者,皆可發之,應詳閱經文,自適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課儀,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須至心誠懇,未可潦草塞責。印光老法師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今天所講,就是深契時機的藥師如來法門。我近年來,與人談及藥師法門時,所偏注重的有幾樣意思,今且舉出,略說一下。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今所舉出的幾樣,殊不足以包括藥師法門的全體,亦只說是法門之一斑了。
一、維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每難瞭解。若藥師法門,不但對於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上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於此類。就此可見佛法亦能資助家庭社會的生活,與維持國家世界的安寧,使人類在這現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無益於人類生活的,聞以上所說藥師法門亦能維持世法,當不至對於佛法再生種種誤解了。
二、輔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的,所以佛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於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並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淨,不至再墮落在三惡道中。
三、決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淨土宗最為興盛。現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甚多。但修淨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依藥師經說:‘若有眾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於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眾寶蓮花之中。’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淨土宗的,倘能於現在環境的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則固至善。但是切實能夠如此的,千萬人中也難得一二。因為我們是處於凡夫的地位,在這塵世之時,對於身體衣食住處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災人禍,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顧慮,倘使身體多病,衣食住處等困難,又或常常遇著天災人禍的危難,皆足為用功辦道的障礙。若欲免除此等障礙,必須兼修藥師法門以為之資助,即可得到藥師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等種種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藥師經,決非專說世間法的。因藥師法門,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門。所以經中屢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得圓滿’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願心。藥師經云:‘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個意思。前兩句從反面轉說,‘無垢濁心’就是智心,‘無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說,‘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餘屬悲心。悲智為因,菩提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藥師法門者,對於以上幾句經文,尤宜特別注意,盡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僅僅注意在資養現實人生的事,則惟獲人天福報,與夫出世間之佛法了無關係。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圓滿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們修持藥師法門的,應該把以上幾句經文特別注意,依此發起‘悲智’的弘願。假使如此,則能以出世的精神來做世間的事業,也能得上品圓滿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將來速得成佛可無容疑了。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上所述者,不過是我常對人講的幾樣意思。將來暇時,尚擬依據全部經義,編輯較完備的藥師法門著作,以備諸君參考。
最後,再就持念藥師佛名的方法,略說一下。念佛名時,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
書簡
弘一大師著述
與豐子愷居士二通
與夏丐尊居士九十四通
與
子愷居士:
前日已至白馬湖,承張居士代表招待一切,至用感慰!茲有四事奉托如下:
(一)乞畫澄照律祖像一幅,別奉樣式一紙,乞檢閱。此像在續藏經中,今依彼原稿略為縮小,如別紙中朱筆所畫輪廓為限。如以原稿太繁密者,乞仁者依己意稍為簡略,但仍以工筆細線畫之為宜;畫紙乞用拷碑紙,因將刻木板也,此畫像能於舊曆九月中旬隨夏居士返家之便帶下為感!
(二)前存尊處之馬一浮居士圖章一包,乞於便中托人帶至杭州交還馬居士,但此事遲早不妨,雖遲至數月之後亦可。馬居士寓杭州聯橋及弼教坊之間,延定巷舊第五號(或第四第六號)門牌內。
(三)福建蘇居士今春在鼓山定印‘華嚴疏論纂要’多部,(此書系康熙古版,外間罕有流傳,每部大約六十冊,實費二十圓。)擬以十二部分贈與日本各宗教大學及圖書館等,托內山書店代為分配及轉寄。又以二部贈與上海功德林流通,附寫信二紙,乞於便中轉交內山書店及功德林佛經流通處為感!
(四)有人以五圓托仁者向功德林代請購下記之書——‘華嚴處會感應緣起傳’一冊;其餘之資,皆請購(功德林藏版)‘地藏菩薩本願經’若干冊及其郵費。此書代為郵寄‘溫州大南門外慶福寺因弘法師收’,無須掛號。此款乞暫為墊付,俟他日托夏居士帶奉。
種種費神,感謝無盡!惟淨法師偕來,諸事甚為妥善,秋後朽人或云遊他方,仍擬請惟淨法師在晚晴山房居住,管理物件及照料一切,彼亦有願久住山房之意。聞仁者近就開明編輯之事,想甚冗忙;如少閒暇,九月中旬可以不來白馬湖,俟他時朽人至上海,仍可晤談也。俗禮幸勿拘泥為禱!不具。
舊八月廿九日演音疏。
承寄佛書二冊,頃已收到,至感!余本擬在白馬湖過夏,因是間近來兵士忽至,昨午曾到山房擾亂,又聞夏宅即擬移居上海,今後一人居此,諸事困難,現已決定往金山寺亦幻法師處或他處,二三日內即擬動身也。夏居士如在上海,乞為致候。所有前托帶來各件,皆乞從緩。不宣。
演音疏
與
賜箋敬悉。居士戒除葷酒,至善至善!父病日劇,宜為說念佛往生之法。臨終一念最為緊要(臨終時,多生多劫以來善惡之業一齊現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輟,即往生可必。(釋迦牟尼佛所說,十方諸佛所普贊,豈有虛語!)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勸親生西方,脫離生死輪回,世間大孝寧有逾於是者!(臨終時萬不可使家人環繞,妨其正念,氣絕一小時乃許家人入室舉哀,至要至要!)‘淨土經論集說’,昭慶經房皆備,可以請閱。聞范居士將來杭,在佚生校內講‘起信論’,父病少間,居士可以往聽。‘紫柏老人集’(如未送還)希托佚生轉奉范居士。不慧入山后,氣體殊適,可毋念。
丐尊大士坐下
演音稽首六月十八日
銀表、古研敬受。判教宜先看五教,再閱四教;選佛譜宜每日擲數次,名位繁瑣,非如是不易記憶也。卒複
丐尊居士,小額附奉。
演音
前日葉子來談,藉悉起居勝常為慰。南京版‘四書小參’、‘中庸直指’,仁者如已請來,希假一誦。(否則乞詢佚生或有之,俟他日有人來帶下,不急需也。)‘歸元鏡’(昭慶版)頗有可觀,(曏以其為戲曲,甚輕視之,今偶檢閱,詞旨警切,感人甚深。)願仁者請閱,並傳示同人。近作一偈附寫奉覽,不具。
丐尊居士
釋演音三月十一日
曩承遠送,深感厚誼。來新居樓居士家數日,將於二日後入山,七月十三日掩關,以是日為音剃染二周年也。吳建東居士前屬撰‘楊溪尾惠濟橋記’,音以掩關期近,未暇構思,願賢首代我為之;某氏所撰草稿附奉,以備參考,撰就希交吳居士收。相見無日,幸各努力,勿放逸。不一。
丐尊居士文席。
演音六月廿五日
江幹之別有如昨日,吳子書來,知仁歸臥湖上,脫屣塵勞,甚善,甚善!餘以是歲春殘始來永寧,(寓溫州南門外城下寮。)掩室謝客,一心念佛,將以二載圓成其願。仁者邇來精進何似?衰老寖至,幸宜早自努力義海淵微,未易窮討,念佛一法最契時機。印老文鈔宜熟覽玩味,自知其下手處也。(可先閱其書劄一類。)仁或來甌,希於半月前先以書達,當可晉接。秋涼惟珍重,不具。
丐尊居士(便中代求松煙墨二錠寄下)
演音八月廿七夕
因事留滯泉州,秋晚乃可入山也。(今年未能北上。)前承尊戚施眼鏡,甚為適用。但攜帶未能輕便。仁者前用之眼鏡,如已不合用,(聞人云,近十年即須換。)乞以惠施,因餘猶可適用此光也;且備有兩具,萬一有破碎亦可資急需。至鏡邊金質,可用他物塗之,無有礙也。惟付郵寄下,頗非易事,或致途中破損,乞托眼鏡公司代寄,當妥善也。惠書仍寄‘廈門轉泉州大開元寺’,(二月後乃移。)。
丐尊居士道鑒
演音啟
丏尊居士道席:
惠書具悉,承施目魚,(此名馬居士定)感謝無盡。印西師盛意,至用銘感。近年來雖無大病,但衰老日甚,殊畏寒暑。閩南氣候調和,適於療養,故暫未能北上,至用歉然。稍緩即擬移居山中,希施資貳拾圓,付郵匯下以備雜用,甚感!謹複不宣。
八月廿二日演音疏
丐尊居士:
惠書忻悉一一。攝影甚美,可喜!山房建築于美觀上甚能注意,聞多出於石禪之計畫也。石禪新居,由山房望之,不啻一幅畫圖(後方之松樹配置甚好。)彼云:‘曾費心力慘澹經營’,良由以也!現在餘雖不能久住山房,但因寺院充公之說,時有所聞,未雨綢繆,早建此新居,貯蓄道糧,他年寺制或有重大之變化,亦可毫無憂慮,仍能安居度日。故余對於山房建築落成深為慶慰,甚感仁者護法之厚意也!(秋後往閩閉關之事,是為宿願,未能中止,他年仍可來居山房,終以此處為久居之地也。)以上之意,如仁者與發起諸居士及施資諸居士晤面之時,乞為代達,因恐他人以新居初成即往他方,或致疑訝者,故乞仁者善為之解釋,俾令大眾同生歡喜之心也。
數日以來,承尊宅饋贈食品,助理雜務,一切順適,至用感謝!順達,不具。
重陽朝演音答
丐尊居士:
惠書誦悉。至白馬湖後,諸事安適,至用忻慰!廁所及廚灶已動工構造,廚房用具等,擬於明後日請惟淨法師偕工人至百官購買。彼有多年理事之經驗,諸事內行,必能措置妥善也。山房可以自炊,不用侍者。今日擬向章君處領洋十五圓,購廚房用具及食用油鹽米豆等物,其將來按月領款辦法,俟與仁者晤面時詳酌。立會經理此款資,甚善!擬印請發起人為董事,其名目乞仁者等酌定,以後每月領取之食用費,作為此會佈施之義而領受之。(每月數目不能一定,因有時住二人,或有時僅一人,或三人,此事俟晤面時詳酌。)以後自炊之時,尊園菜蔬由尊處斟酌隨時佈施,(此事乞於便中寫家書時提及,由便人送來,不須每日送。)一切菜蔬皆可食,無須選擇也。
草草複此,餘俟面談。聯輝居士竭誠招待一切,至可感謝。不宣。
舊八月廿九日演音上
外五紙乞交子愷居士
丐尊居士:
惠書前已誦悉,又由尊宅送到書籍及惠施諸物,至用感謝。宿疾已漸愈。質平前日來此,二宿而去。佩弦居士及尊眷屬書之幅已寫就,俟後面呈。‘臨古法書’承為代寄,甚感!謹複,不具。
舊
倘有向尊處詢問餘之縱跡者,乞答以遁居他方,未能見客及通信。現住之地及寺名,乞勿告知。
丏尊、子愷居士同覽:
前日寄奉一函,想已收到。至白馬湖後,承夏宅及諸居士輔助一切,甚為感謝。
前者仁等來函,曾云山房若住三人,其經費亦可足用云云,朽人因思現在即迎請弘祥師來此同住。以後朽人每年在外恒句留數月,則山房之中居住者有時三人、有時二人,其經費當可十分足用也。
仁等於舊曆九月月望以後(即陽曆十月十七八日以後)來白馬湖時,擬請由上海繞道杭州,代朽人迎請弘祥師,偕同由紹興來白馬湖。弘祥師之行李,乞仁等代為照料,至用感謝!迎請弘祥師時,其應注意者如下數則:
(一)仁等往杭州時,宜乘上午火車至閘口,即至閘口虎跑寺訪弘祥師,仁等即可居住虎跑寺一宿,次晨,偕同過江,往紹興。所以欲仁等正午到杭州者,因可令弘祥師於下午收拾行李,俾次晨即可動身。
(二)仁等晤弘祥師時,乞云:‘今代表弘一師迎請弘祥師往他處閉關用功。其地甚為幽靜,諸事無慮,護法之人甚多;但不是寺院,亦不能供養多人,僅能請弘祥師一人往彼處居住,倘有他位法師欲偕往者,一概謝絕。即請弘祥師收拾行李,所有物件皆可帶去,明晨即一同動身云云。’
(三)弘祥師倘問:‘其地在何處?’仁等可答云:‘現在無須問,明日到時便知。’其餘凡有所問,皆不必明答。朽人之意,不欲向他僧眾傳揚此事,因恐他信眾倘有來白馬湖訪問者,招待對付之事甚為困難,故不欲發表住處之地址也。
(四)並乞仁等告知弘祥師云:‘此次動身他往,不必告知弘傘師。’恐弘傘師挽留,反多周折也。
(五)朽人自昔以來,凡信佛法、出家、拜師傅等,皆弘祥師為之指導一切,受恩甚深,無以為報,今由仁等發起建此山房,故欲迎養,聊報恩德于萬一也。弘祥師所有錢財無多,其由閘口至白馬湖種種費用,皆乞仁等惠施,感同身受。
(六)朽人有謝客啟,附奉上一紙,托弘祥師代送虎跑庫房,令眾傳觀。
以上所陳諸瑣碎事,皆乞鑒察;種種費神,感謝無盡。再者,朽人於今者,已與蘇居士約定,于晚秋冬初之時,往福建一行。故擬於陰曆九月底即往上海,或小住數日,或即乘船而行,並乞仁等便中代為詢問:太古公司往廈門及往福州之輪船,其開行之時間是否有一定之規例?(如寧波船決定五時開,長江船決定半夜開之例。此所詢問者為時間,非是日期,因日期可閱報紙也。)瑣陳草草,不宣。
惠書誦悉,仁者有疾,行旅未便,本月可以不來白馬湖,朽人於下旬即往上海,當可晤談也。子愷校課與譯務皆甚忙,亦可不來,杭州之事可以稍緩無妨也。幸勿拘執俗禮,至禱!
九月初五日演音上
丐尊居士:
前寄寫經,續寄一函,想悉想到。余擬於新曆
新曆五月廿九日演音
丐尊居士:
移居之事諸承護念,感謝無盡。居此已數日,至為安適,氣候與普陀相似,蚊蠅等甚稀,用功最為相宜。居此山中,與閉關無以異也,以後出家、在家諸師友,有詢問餘之蹤跡者,乞告以云遊他方,謝客用功,未能通訊及晤談云云。附一紙,便中乞交豐居士。不具。
演音
本市有工人一名,每日至餘處送飯、送開水及其他雜事,甚為精勤,每月似應以資酬謝,與贈送寺中伙食費同時交去。每月應付寺中之伙食費及工人費,擬請由山房存款利息內支付,因余居彼居此無以異也。前存泉州行李三件,擬托彼覓便人帶至上海,送存江南銀行。乞仁者為寫一憑信,寄至餘處,轉為寄去。信函寫:外行李三件,送交寧波路,(乞寫極詳細之地址)江南銀行某人收云云。信內乞寫:托其收下,覓便帶至白馬湖夏寓寧波路之地址,能繪一圖尤善,因外鄉之人不易尋覓也。附白。
丐尊居士:
昔承過談,至為感慰!朽人於八月十一日患傷寒,發熱甚劇,殆不省人事;入夜兼痢疾,延至十四日乃稍愈。至昨日(十八日)已獲痊癒,飲食如常,惟力疲耳!此次患病頗重,倘療養不能如法,可以纏綿數月,幸朽人稍知醫理,自己覓舊存之藥服之,並斷食一日、減食數日,遂能早痊,(此病照例須半月或兩旬,)實出意料之外耳!未曾延醫市藥,故費用無多,僅半圓餘耳。(買綠豆、冬瓜、蘿蔔等。)前存之痧藥等,大半用罄,惟餘藥水半瓶,乞仁者便中托人代購下記之藥以惠施,他日覓便帶下,因山居若遇急病,難覓醫藥,(即非急病亦甚困難。)故不得不稍有儲蓄耳。(藥名另寫一紙。)
如此之重病,朽人已多年未患,今以五十之年而患此病,又深感病中起立做事之困難,(無有看病之人,)故於此娑婆世界已不再生貪戀之想,惟冀早生西方耳。陽曆
八月十九晨演音
丐尊居士:
今晨奉惠書,具悉一一。重陽前後,朽人曾寄信片至開明(通告九月未能返白馬湖),想已遺失,致勞遠念,深為歉然。
日報所載,有傳聞失實處。此書版舊藏福州鼓山,久無人知,朽人前年無意中見之,乃勸蘇居士印廿五部,(以十二部贈與日邦。)按吾國江浙舊經版,經洪楊之亂皆成灰燼,最古者惟有北京龍藏版,大約雍正時刻。今此‘華嚴經疏論纂要’,為康熙時版,或為吾國現存之最古之經版亦未可知也。(此意便中乞告內山居士。)此外,彼處尚有古版數種,甚盼將來有人印刷流布。附一紙,乞呈西田大士,並希致候。不宣。
音複
承詢所需,深為感謝,現無需用,俟後奉達。返白馬湖期,俟講經圓滿再訂,現在每日聽靜權法師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衣寺孤兒院事甚為棘手,擬暫緩往。子愷居士處久未通訊,甚為思念,乞代致候。三年前,往內山居士處時,見其屋隅(即陳列佛書之處)有黃皮厚冊之華嚴,(忘其名,為‘華嚴概論’之類。)現朽人甚思得此書,他日如仁者見內山居士時,乞為一詢,如無亦無妨也。此書倘承惠寄,乞交二馬路全盛信局,即可寄至慈北鳴鶴場,或交郵局亦可。附白。
十
丐尊居士慧覽:
前上書,想已收到。舊曆明年正月元宵後,即擬覓便返法界寺,極遲或延至正月底,必可到法界也。其時當先到尊寓午餐,然後乘船而往。再者,前至寧波時,偶一不慎,將衣袋中之鈔票一包完全遺落,幸得友人資助,得以動身至溫州。將來由溫返白馬湖時,所需路費及買物等費,仍乞護法會有以施助,至為感荷!
以前在閩南過冬兩年,無有所苦,今歲驟值奇寒,老體已不能支持,明冬如仍在世,祗可再往閩南過冬矣!謹達,不具。
音上立春後一日
丐尊居士:
兩奉惠書,具悉一一;諸承慈念,感謝無既。茲奉上鈔票洋十八圓,乞便中托人到郵局,以十七圓五角匯往南京。匯票上寫法:匯款人,上海兆豐路口開明書店夏丐尊;收款人,南京延齡巷馬路金陵刻經處。所餘之五角,即作為匯費及掛號信費等可也。附信一件,未封口,乞托人將匯票裝入,代為封口寄去為禱!種種費神,感激無盡,不具。
演音疏
丐尊居士:
南京經書已寄到,乞勿念!居法界月余,甚安,與閉關無以異也。以後倘有出家、在家之人,向仁者詢問餘之近狀者,乞告以隱遁用功,不再晤面及通信(現住之處勿告彼)云云。他日仁者返白馬湖時,乞惠臨一談為禱!
閏月十日音上
丐尊居士慧覽:
紹興諸居士等,盼望朽人往彼一遊甚切,擬二三日即動身往紹,將來或順便至杭滬,亦未可定也,俟返法界寺時再致函奉達。
前得黃寄慈居士函,謂彼校頗欲以拙書‘臨古印本’為習字用,惜其定價太昂云云,可否乞仁者轉商諸章居士,另印江南連史紙粗率裝訂者發行,則定價可在六七角也。不宣。
中秋節演音上
前質平來函,謂歌集不久即可出版,至用感慰。承寄五十冊,乞分寄下記之二處:十冊寄‘廈門轉泉州大開元寺內慈兒院葉宗(擇定)二居士收’,四十冊寄‘廈門鼓浪嶼日光岩弘一收’。以後通訊處即改為鼓浪嶼日光岩,勿再寄至南普陀也。
音啟
昨誦惠書,承施資,至感,已甚足用!山房潮氣全除,至用忻慰,唯此次餘返驛亭時,僅攜帶薄棉被一件。其他蚊帳被褥等,皆存在法界寺中,以是之故,未能在山房止宿,且俟秋涼時,再當來山房也。動身之時未定,早者二十左右,至遲者在月底。謹複不具。
音上正月初九日
返山房後,諸承照料,感謝無盡。子淵及尊府送來燒餅甚多,乞仁者勿再買餅乾,亦勿買罐頭。閉門用功之廣告,擬即日貼於門外(不俟
音上
佛教大辭典太笨重,現在亦不披閱,乞仍存滬上,倘他日子愷往嘉興時,乞彼於便中帶交‘第二中學蔡丐因收’,但不必急急也。又白。
前復函想已收到。前存開明發行所之‘五戒相經’及‘有部毗柰耶,並存尊處之吳夢非居士,由南京請來佛經等,皆乞托人於陰曆九月二十日以前帶至白馬湖為禱!
九月十二日演音上
承托佛學書局所寄之書,已收到,感謝無盡。講經即將圓滿,拙人因天氣太寒,骨節凝痛,困苦殊甚,不得已,擬於五六天后即往溫州,在彼過年,春暖之後再當返法界寺。知承遠念,謹聞不宣。
十二月廿六日音上
以後通訊,乞寄‘溫州大南門慶福寺’。
別後安抵廈門,寓太平岩,暫不往泉州,以後通訊,乞寄廈門南普陀閩南佛學院轉交弘一收。小冊之‘護生畫集’,再乞向李居士請施八十餘冊(再多更善),寄至佛學院,交餘手收,因將以是分贈院中諸學僧及教職員等也。質平處之住址已記不清楚,乞仁者費神,將餘通訊之處告彼,並乞彼將其通訊之處告知餘也。夏居士、章居士、陶居士等,乞便中代為致候,並謝余在滬時承招待之厚情。
演音上舊
丐尊居士:
來廈門後居太平岩,擬暫不往泉州,因開元寺有軍隊多人駐紮也。‘臨古法書’序文寫就,附以奉覽。此書出版之後,餘不欲受領版稅,(即分取售得之資。)因身為沙門,若受此財,於心不安。倘書店願有以酬報者,乞於每版印刷時,贈餘印本若干冊,當為之分贈結緣,是固餘所歡喜仰望者也。將來字模制就,印佛書時,亦乞依此法,每次贈余原書若干冊。此意便中乞與章居士談之,並乞代為致候。字模之字,決定用時路之體,(不固執己見),其形大致如下:(將來再加練習可較此為佳)。
字與字之間,皆有適宜之空白,將來排版之時,可以不必另加鉛條隔之,惟雙行小注,仍宜加鉛條間隔耳。(或以四小字占一大字之地位,圈點免去,此事俟將來再詳酌。)
是間氣候甚暖,日間僅著布小衫一件,早晚則著兩三件。老病之體甚為安適。附一紙及匯票,乞交子愷。
演音上
前郵信片想已收到。拙書集出版之時,乞檢三十冊寄‘福建泉州承天寺性願法師收’,再檢三十冊寄‘溫州大南門外慶福寺因弘法師收’,並乞掛號,至為感謝。模字擬於二三日後即動手書寫,先寫七百字寄上,俟命工鐫刻時,再繼續書寫他字。附聞。
二月十一日演音
昨日南普陀送來尊函及格紙一包、白紙一包,悉已收到。所云字典等一包,想不久亦可寄到。‘有部毗柰耶’,請李居士轉交四川徐耀遠居士。承夏居士轉到孫居士一函一片,悉已收到。(此事於前函中似已提及。)護生信箋乞即選定,並示知其格式,即為書寫。以前屬寫各件,除銅模字須明年乃可奉上,其餘各件不久即可寫好郵呈。所有書物等,均乞暫存尊處,俟明年再斟酌辦法。
演音
書悉。自慚涼德,本無可傳,擬自記舊事數則,或足以資他人改過遷善之一助爾。稍遲當寫奉,不宣。
爾來患神經衰弱甚劇,今年擬即在此靜養,不再他往。晚晴山房若無人居住,恐致朽壞,如惟淨師能來住,甚善,否則或請弘祥師或他人入內住之,此事乞仁者斟酌為禱!信箋附掛號寄上,乞收入。銅模之字俟病癒後再執筆。歲晚移居泉州山中,以後惠函,乞寄‘福建泉州洪瀨雪峰寺弘一收’。
正月初七日演音
子愷居士乞致候
惠書並施金悉收到,感謝無盡。擬於舊三月初旬動身,先至溫州,(由福州往不過上海,)俟下半年再至白馬湖。因質平屬撰歌詞,須在溫州撰著,彼寺中經書齊備,可資檢閱也。以後惠書,乞寄‘溫州慶福寺弘一收’。謹複。
演音二月望
丐尊居士道席:
一月半前,因往鄉間講經,居於黑暗室中,感受污濁之空氣,遂發大熱,神志昏迷,複起皮膚外症極重。此次大病,為生平所未經過,雖極痛苦,幸佛法自慰,精神上尚能安也。其中有數日病勢兇險,已瀕於危,有諸善友為之誦經懺悔,乃轉危為安。近十日來,飲食如常,熱已退盡,惟外症不能速愈,故至今仍臥床上不能履地,大約再經一二月乃能痊癒也。
前年承護法會施資請購日本古書,(其書店為名古屋中區門前町其中堂,)獲益甚大,今擬繼續購請,乞再賜日金六百圓,托內山書店交銀行匯去,購書單一紙附奉上,亦乞托內山轉寄為感。
此次大病,居鄉間寺內,承寺中種種優待,一切費用皆寺中出,其數甚巨,又能熱心看病,誠可感也。乞另匯下四十圓,交‘南普陀寺廣洽法師轉交弘一收’。(但信面乞寫廣洽法師之名,可以由彼代拆信,代領款也。)此四十圓,以二十圓贈與寺中,(以他種名義,)其餘二十圓自用。履荷厚施,感謝無盡。
演音啟舊正月初八日
以後通信乞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余約於病癒春暖後移居廈門。又白。
丐尊居士道席:
前複明信想已收到。宿疾約再遲一月可以痊癒,此次請黃博士治療,彼本不欲收費,惟電火藥物等實費,統計約近百金,若不稍為補助,似有未可,擬贈以廈門日本藥房禮券五十圓一紙及拙書等,此款乞便中於護法會資支寄惠施,至用感謝。此次大病(內外症併發)為生平所未經過,歷時近半載,九死一生,雖肉體頗受痛苦,但於佛法頗能實地經驗,受大利益,亦昔所未有者也。謹陳不宣。
三月廿八日演音疏
以後通訊,乞寫‘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轉交’,後天起在此講律,約一月余講畢,移居鼓浪嶼,通信處仍舊由養正院轉。
惠書誦悉,宿病已由日本醫學博士黃丙丁君診治,十分穩妥,不久即可痊癒,希釋懷念。其中堂信已直接寄去,江翼時居士所寄之書已收到。種種費神,至用感謝,不宣。
演音啟
往黃博士處診治,乃由友人介紹,已去十餘次,用電療及注射等需費甚多,將來或唯收實費,或完全贈送,尚未知悉,俟後由友人探詢清楚,再以奉聞。附白。
前函初發出,即奉到開明所寄書籍一包,乞便中代達子愷居士。諸承費神,感謝無盡。
閏五月十五日演音啟
惠書昨晚誦悉,是間近來大兵云集,各大寺院皆住滿。以前所云在此靜修之事,恐難成就;且俟下月再酌定可也。弘祥師之事,今由餘詳思,似須餘親往商量,決定可否,乃為穩妥。倘余于春暖之時返浙者,即擬親往杭州一行也。旅費已不足,擬請仁等為集資十五圓匯下存貯,倘於春暖返浙,即以此費充之;萬一仍居閩地者,當存貯此費以備他日旅行用也。惠複乞寄‘福建泉州城內承天寺轉交弘一收’。匯款之時,亦依此地址書寫,以後乞勿再寄洪瀨。因彼處不穩妥,或致遺失也。不具。子愷居士乞代致候。
正月晦日演音
惠書誦悉,至用感謝。‘畫集’即可收到。講律尚須繼續,今年或不能北上也。不宣。
演音啟
兩旬之後,擬往百裏外山中避暑,乞暫勿來信;將來住處定後,再以奉聞。附白。
惠書誦悉,承詢所需,至用感謝。此次由閩至溫,旅費甚省,故尚有餘資。宿疾本因路途辛勞所致,今已愈十之九,銅模字即可書寫。擬先寫千餘字寄上,俟動工鐫刻後,再繼續書寫其餘者。今細檢商務鉛字樣本,至為繁雜。有應用之字而不列入者;有康熙字典所未載之僻字及俗體字而反列入者,若依此書寫,殊不適用。今擬改依中華新字典所載者書寫,而略增加。總以適用於排印佛書及古書等為主。倘有欠缺,他時尚可隨時補寫也。墓誌造像不列目錄,甚善!佛教大辭典是否仍存在尊處?因嘉興前來書謂未曾收到,如未送去,仍以存尊處為宜。陽曆四月十九日寄掛號信與上海美專劉質平居士,至今半月餘,無有複音,乞為探詢,質平是否仍在美專,或在他處,便中示知為感!
演音陽曆
昨複一片,想已收到。此次寫銅模字,悉據商務新字典(前片云中華新字典者非也。)所載之字,去其鈣、腺、呎等新造之字,而將拾遺門之字擇要增入,並再參考康熙字典,增加其適用之字,(如丐字等。)先依此寫成一部,以後倘有缺少者,可以隨時增入也。擬先寫卅紙奉上,計一千○五十字,俟動工鐫刻後,乞即示知,再當續寫。前寄樣紙兩張作廢,今擬重新書寫也;大約十天后即可寫就奉上。書寫模字最應注意者,為全部之字須筆劃粗細及結構相同;必能如是,將來拆開排列之時,其字乃能勻稱。又寫時,於紙下襯一格紙,每字中畫一直線,依此直線書寫,則氣乃連貫;將來拆開排列時,氣亦連貫矣。今夏或遲至秋中,余決定來白馬湖正式嚴格閉關,詳情後達,先此略白。山房存米甚多,乞令他人先取食之,俟余至山房再買新米。
演音
丐尊居士:
到溫後即奉上明信,想已收到。銅模字已試寫二頁,奉上,乞與開明主人酌核,餘近來精神衰頹,目力昏花,若寫此體或稍有把握,前後可以大致一律,若改寫他體,恐難一律,故先以此樣子奉呈。倘可用者,余即續寫,否則擬即作罷。(他體不能書寫。)所存之格紙,擬寫小經一卷,以奉開明主人,為紀念可耳。此次旅途甚受辛苦,至今喉痛及稍發熱咳嗽頭昏等症相繼而作;近來餘深感娑婆之苦,欲早命終往生西方耳。謹陳,並候回玉。
舊三月晦日演音
丐尊居士:
前奉上二片,想已收到。銅模已試寫三十頁,費盡心力,務求其大小勻稱,但其結果仍未能滿意。現由余細詳思維,此事只可中止。其原因如下:
(一)此事向無有創辦者,想必有困難之處;今餘試之,果然困難。因字之大小與筆劃之粗細,及結體之或長、或方、或扁,皆難一律。今餘書寫之字,依整張之紙看之,似甚齊整,但若拆開,以異部之字數紙,拼集作為一行觀之,則弱點畢露,甚為難看。余曾屢次試驗,極為掃興,故擬中止。
(二)去年應允此事之時,未經詳細考慮,今既書寫之時,乃知其中有種種之字,為出家人書寫甚不合宜者,如刀部中殘酷兇惡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屍部中更有極穢之字,餘殊不願執筆書寫,此為第二之原因(此原因甚為重要。)
(三)餘近來眼有病,載眼鏡久則眼痛,將來或患增劇,即不得不停止寫字,則此事亦終不能完畢。與其將來功虧一簣,不如現在即停止,此為第三之原因。
餘素重然諾,決不願食言;今此事實有不得已之種種苦衷,務乞仁者向開明主人之前代為求其寬恕諒解,至為感禱!所餘之紙,擬書寫短篇之佛經三種,(如‘心經’之類是)以塞其責,聊贖餘罪。前寄來之碑帖等,餘已贈與泉州某師,又新字典及鉛字樣本,並未書寫之紅方格紙,亦乞悉贈與餘,至為感謝。
餘近來精神衰頹,遠不如去秋晤談時之形狀;質平前屬撰之歌集,亦屢構思,竟不能成一章,止可食言而中止耳。餘年老矣,屢為食言之事,日夜自思,殊為抱愧,然亦無可如何耳。務乞多多原諒,至感,至感!已寫之三十張奉上,乞收入。
舊四月十二日演音上
丐尊居士:
頃誦尊函並金二十圓,感謝無盡。餘近來衰病之由,未曾詳告仁者,今略記之如下:去秋往廈門後身體甚健;今年正月(舊曆以下同)在承天寺居住之時,寺中駐兵五百餘人,距餘居室數丈之處,練習放槍並學吹喇叭,及其他體操唱歌等,有種種之聲音,驚恐擾亂,晝夜不甯,而餘則竭力忍耐,至三月中旬乃動身歸來,輪舟之中,又與兵士二百余人同乘,(由彼等封船)種種逼迫,種種污穢,殆非言語可以形容。共同乘二晝夜,乃至福州。余雖強自支持,但腦神經已受重傷。故至溫州,身心已疲勞萬分,遂即致疾至今猶未十分痊癒。
慶福寺中,在餘歸來之前數日,亦駐有兵士,至今未退。樓窗前二丈之外,亦駐有多數之兵,雖亦有放槍喧嘩等事,但較在福建時則勝多多矣。所謂秋荼之甘,或云如薺也。餘自念此種逆惱之境,為生平所未經歷者,定是宿世惡業所感,有此苦報,故餘雖身心備受諸苦,而道念頗有增進。佛說:‘八苦為八師’,洵精確之定論也。余自經種種摧折,于世間諸事絕少興味。不久即正式閉關,不再與世人往來矣。(以上之事,乞與子愷一談,他人之處,無須提及為要。)以後通信,唯有仁者及子愷、質平等,其他如廈門、杭州等處,皆致函訣別,盡此形壽不再晤面及通信等。以後他人如向仁者或子愷詢問餘之蹤跡者,乞以‘雖存如歿’四字答之,並告以萬勿訪問及通信等。質平處,餘亦為彼寫經等以塞其責,並致書謝罪。現在諸事皆已結束,惟有徐蔚如編校‘華嚴疏鈔’,屬餘參訂,須隨時通信。返山房之事,尚須斟酌,俟後奉達。(臨動身時當通知。)
山房之中,乞勿添制紗窗,因餘向來不喜此物,山房地較高,蚊不多也。餘現在無大病,惟身心衰弱,又手顫眼花神昏,臂痛不易舉,凡此皆衰老之相耳,甚願早生西方。謹複,不具一一。
舊四月廿八日演音
馬居士石圖章一包,前存子愷處,乞托彼便中交去,並向馬居士致訣別之意,今後不再通信及晤面矣。
丐尊居士慧鑒:
前日奉手書,忻悉一一。承寄之書籍,昨日已收到。茲寄上拙書二紙,一贈天香大士,一贈內山居士。(附郵掛號奉上。)附呈致小樓居士一紙,乞轉交。又致內山居士三紙,乞轉交;並乞為說明其意,因彼不甚解漢文也。又請經目錄一紙,乞於晚晴護法會支洋三十圓;托人持此目錄,往北火車站東首寶山路口佛學書局購請,並托佛學書局代寄。即將郵資及掛號資付清,所餘之零資,乞購郵票,於他日便中寄下。種種費神,感謝無盡。又致豐居士一紙,亦乞於便中轉交。及附奉拙書六紙,乞隨意轉贈他人結緣。(此六紙別掛號寄上。)
十二月十四日演音疏
惠書誦悉。承施資請辭匯,至感!拙書附寄上,乞收入。晚晴修理甚善,江居士經手修理至為妥也。謹複不宣。
演音啟
前寄下洋五十圓,曾兩次托人送與黃博士,彼堅不受。後乃商酌,即以此資做大藏經等木箱數個,箱外鐫刻黃博士施助字樣云云,附陳。以後惠書乞寫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弘一’。
前日複片及寫件一包,想已收到。昨日乃獲披誦辭匯,悉功德人名。前寄寫件不足,數日後再補寫郵奉。先此預陳,不宣。
演音啟
承轉寄天津之函已收到,甚感!今秋到滬時,由仁者托同居之張居士帶往嘉興之佛教大字典一冊,至今彼處未曾收到,乞為查詢。如已煩人帶往,乞速送至第二中學蔡丐因居士處,如尚未帶去者,即仍存上海尊寓,俟將來再酌定辦法可耳。
十二月十七日演音上
子愷居士托開明寄來大冊畫集兩包,已收到。
十二月十七日演音上
前複明信想已收到。近獲扶桑古書多冊,至用歡忭。彼書中常云鐮倉、南北朝、藤原乃至德川等時代,(此外甚多。)於每時代中又分為初期、末期等。閱之,不解其所指何時。日本書中如有說明種種時代年限之表,乞代購一冊,惠施。又,日本古書屢云泉州,是否即在大阪附近,今為何地,便中乞詢內山居士為感!
演音上
半月前曾復函,想已收到。前日由廈門轉到惠書,具悉一一,‘表記’製版印刷皆佳,承仁者護念一切,感謝無盡。以後通訊,仍乞寄‘廈門南普陀寺廣洽法師轉交’。謹複不宣。
演音啟舊十
數日前曾上一函,想已收到。十二月十八日尊函,昨始披讀,此次印‘表記’,諸承費神,精密周到,至用感謝。寄至廈門四百冊,久已收到,其時代收者或因在泉州,忘寫回信,乞諒之。扶病坐起,書此略複不宣。
演音啟
丐尊居士道席:
惠書誦悉。近見仁者所撰‘辭通’序,古雅淵懿,至為歡贊。並悉作者為老儒,因寫字一葉贈之,乞托宋居士轉交。不宣。
二月十七日演音啟
前寄上‘辭通’書面字,想已收到。昨承轉寄超伊師函,已達,至感!開明書店出版之‘護生畫集’,乞惠施二十冊上下,俾便轉贈同人為禱!
演音疏
‘辭通’出版後乞惠施一冊。
久未通訊,甚念。廈門天氣甚暖,石榴花、桂花、晚香玉、白蘭花、玫瑰花等,皆仍開放。又有熱帶之奇花異草甚多,幾不知世間尚有嚴冬風雪之苦矣。近由李圓淨居士交至尊處之天津寄款二十圓,乞便中托人送至愚園路膠州路七號佛學書局,交沈彬翰居士,收入第七六六號弘一存款戶頭中,以備將來請經之用,至為感謝。擬於舊曆正月二十一日,即蕅益大師涅槃之日,在此講‘四分律戒本’及‘表記’。
演音疏
丐尊居士道席:
近因友人之約,已移居南普陀寺暫住。附寄‘韓偓’草稿一包,為余請高君編者。其原委,乞閱此稿‘後記’中,即可知之。是事甚有趣味,想仁者必甚歡贊,樂為出版流布也。(此書乍觀之,似為文學書,但其中提倡氣節,屏斥****,亦且宣導佛法,實為益世之佳作。)其原稿曾由餘刪改,今所寄奉者,為第二次抄寫之本,多由幼童書寫,頗有訛字。又高君於著作罕有經驗,雖引證繁博,但恐有訛舛處,其標點記號誤脫處尤多。乞仁者先托人為詳校二次,(第一次校正其文字,第二次校正標點記號。)至用感謝。以後惠書,乞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弘一收’。
立春前一日演音啟
開明版‘護生畫集’,因印刷太多,拙書之字已肥粗不清楚,又杜甫詩脫落一個字,擬再書寫瘦體之字,重制鋅版印行。倘承贊喜,即書寫奉上也。又及。
丐尊居士道鑒:
惠書誦悉,至為歡慰。偓沒後千載,無有人為之表彰者。今仁者以此稿出版,廣為流布,偓若有知,當深感謝。俟出版後,並希以若干冊贈與朽人,以分致諸道侶也。‘護生畫集’另製版甚善,所示辦法甚為贊喜。茲先書奉‘金剛偈’一葉,餘俟後郵上。
余於近六年來研習‘南山律羯磨’,曾講三次,講稿亦改編數回,竭其心力願為弘闡。今歲明年更擬重為整理編輯,並自書寫,與前印之‘戒相表記’相似,於廿八年老齡六十歲時出版流布,以為紀念。擬即用護法會資製版印刷,所闕亦無多也。前承諸友人為請購日本‘佛教大辭匯’六冊,至用感忭。彼于末次寄來時,內附廣告,謂又增編續卷一冊,內有全書索引年表等,不久即可出版。乞托內山居士,俟出版時,仍乞購以惠施,價約五六圓也。
‘韓偓’書端,乞請仁者及葉居士撰序冠之尤善。高君自幼蔬食,其母及姊亦爾;全家信仰佛法,高君與姊不婚不嫁,故其家庭與寺院無異。近編此書甚費心力,餘亦為之校改數次,今獲出版,歡慶無盡。謹複不宣。
正月四日演音疏
丐尊居士道鑒:
前函想達慧覽。擬茲將‘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再版石印二千冊流傳。所需多金,前年曾屬豐居士商諸仁者,由護法會捐助,已荷歡贊。今托上海世界新聞社陳元我居士(太平洋報社舊友)經手辦理一切;需資之時,逕向仁處領取。即依彼說之數目,交付為感。謹陳不宣。
演音疏
丏尊居士道鑒:
惠書具悉。吉子臨終安詳無苦,是助念佛名力也。餘自昨夕始,為誦‘華嚴行願品’;又有友人(不須酬資)亦為誦‘行願品’及‘金剛經’。附奉上誦經證,請於靈前焚化可也。淨峰寺在惠安縣東三十裏半島之小山上,三面臨海,(與陸地連處僅十分之一)夏季甚為涼爽,冬季北風為山所障亦不寒也。小山之石,玲瓏重疊,如書齋幾上所供之珍品,惜在此荒僻之所無人玩賞耳。附奉‘表記’附錄一章,擬附於再版表記之後。(用小號仿宋字排印)陳旡我居士來時,乞面交與。若已來者,乞掛號寄至世界新聞社。(大約在慕爾鳴路,乞探詢之。)費神,至感。不宣。
演音覆疏舊五月廿八日
開明出版子愷漫畫,其卷首有仁者序文述餘往事者,已忘其書名,乞寄贈四冊以結善緣,至用感謝。
丐尊居士慧鑒:
惠書於今日始收到。(因無便人帶來)‘表記’樣本甚為清楚;余初意以為依小字攝影恐致模糊,今乃得良好之結果,至用歡慰。此事始終承仁者盡心輔助,感謝無量。淨峰寺寺主去職,餘亦隨之他往,大約居住草庵。以後半月內通訊,乞寄‘泉州城內百源村百源庵(又名銅佛寺)覺徹法師轉交’。半月後通訊,乞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至妥。謹複不宣。
新曆十
丏尊居士:
惠書誦悉。承施多資,至用感謝。前擬贈與草庵二十圓,彼不肯受,今擬以物件等(價約近十圓)贈奉;其餘十餘圓,即由音自受用也。宿疾已漸愈,以後通訊,乞寄‘廈門南普陀寺養正院廣洽法師轉交弘一’,至為穩妥,雖偶云遊他處,彼亦可轉送也。前奉托諸事,諸承費神,感激無盡。謹複不宣。
演音疏
丐尊居士道席:
到青島後,曾上明信,想已收到。此次至青島,預定住至中秋節為止。(決不能早動身。)其時輪船未必有,倘火車尚可通者,則乘火車到杭州。(轉濟南換坐京浦車。)惟北方三等車,較滬杭寧大異,不能安坐,故不得不乘二等車。預算車資及其他雜用,所需甚多,擬請於護法會資中寄下八十圓。若有火車開行,於中秋節後必可動身也。謹陳不宣。
八月二十日舊七月十五日演音啟
丐尊居士道席:
惠書誦悉。厚意殷勤,感謝無盡。青島平安如常,書店等久已閉門休業,須俟他日開門,再往商酌領取可也。朽人於中秋節後動身否,暫不決定;倘動身者,所缺路資,亦可向同居某師借貸,俟將來時局平定時再償還,乞仁者勿以是為慮也。湛山寺居僧近百人,毫無恆產,每月食物至少須三百圓;現在住持者不生憂慮,因依佛法自有靈感,不至絕糧也。謹複不宣。
舊
丐尊居士道席:
前復函想已收到。青島市面已漸恢復。曾向中華書局領款,彼云:‘未曾接上海開明之信及電話,現不能領取’云云。其他之某堂書店之款,已經領到。將來若乘火車南下,頗費周折,費昂而多勞,擬改為乘船,或直往廈門,或先到上海。北地冬春嚴寒,非衰老之軀所能堪也。謹複不宣。
若往上海,擬暫寓泰安棧。(新北門外馬路旁面南,其地屬法租界之邊也,某銀樓對門,與新北門舊址斜對門,在其西也。)即以電話通知仁者,當獲晤談也。
舊八月初八日演音啟
兩處之款,皆已領到,值此時局不寧,彼等能如此損己利人,情殊可感。數日後,即乘船返廈門。因有往香港之大輪船,或停廈門,故不能往上海矣。謹複不宣。
中秋夕演音啟
在滬歡晤,為慰!前日安抵廈門,途中毫無障礙。以後通信,寄‘廈門中山公園妙釋寺轉交萬石岩弘一收’。謹達不宣。錫琛居士乞代致候。
十月十八日演音上
‘金剛經’一冊別郵奉,乞收入。若能常常讀誦,自然身心安寧,無諸煩惱也。附白。
到廈門後,諸事安適,足慰遠念。近到泉州講經,法緣甚盛,擬請惠寄‘清涼歌集’五十冊,分贈諸友;其資乞由護法會內支付為感!以後通訊,乞寄‘廈門轉泉州承天寺弘一收’。章居士乞為致候。
演音啟
今年在閩南各地弘法至忙,於廈門變亂前四天,已至漳州弘法。今居東鄉瑞竹岩靜養,通訊乞寄漳州南門南山寺轉交。子愷想仍在長沙,便中乞代致意。不宣。
舊
近得子愷函,悉仁者殤孫,境緣惡逆,深為歎息。若依佛法言,於一切境皆應視如幻夢。乞仁者常閱佛書,並誦經念佛,自能身心安寧,無諸煩惱,則惡因緣反成好因緣也。朽人近來漳州城區弘揚佛法,十分順利,當此國難之時,人多發心歸信佛法也。陳旡我居士,寓上海慕爾鳴路一百十一衖六號;仁者若能常常訪談,自必胸懷開脫,獲極大之利益也。謹陳不宣。
閏月六日演音啟
惠書誦悉。現居鄉間高山之上,雖值變亂亦無妨也,乞勿念。將來汽車通時,擬往泉州或惠安,屆時再奉聞也。不宣。
小暑後一日演音上
丐尊居士文席:
前上書想悉收到。閩南時局倘無變化,朽人擬再遲月餘返泉州小住,再往惠安。車路已毀損,由漳至泉州三百里,須乘肩輿,需費甚多;擬請仁者匯資二十圓,乞交上海農民銀行匯漳最妥,因朽人與漳州分行行長相識也。(乞勿交郵局匯,領取時甚困難。)謹陳不宣。
中秋節演音啟
丐尊居士道席:
前上信片想已收到。茲擬向佛學書局購請佛書,附一函乞托人送去;並乞護法會惠施十五圓,一併送去,至用感謝。朽人在漳,諸事安適,一時尚未能返泉州也。謹達不宣。
演音啟
丐尊居士:
前明信想已收到,居此甚安,乞釋慈念。茲有懇者,乞匯洋拾圓致南京延齡巷馬路金陵刻經處,云系弘一購經之款,請彼存貯云云。費神至感。通訊處尚無有定,信面寫開元寺,但音仍住草庵也,距泉州三十裏鄉間。
演音疏
丐尊居士澄覽:
惠書誦悉,至用歡慰。書件附掛號郵奉,以後暇時,擬多寫結緣之書幅,俟時局平靖即可郵寄也。承詢所需,甚感,現無所需。居深山高峰麓,有如世外桃源,永春亦別名桃源也。謹複不備。
農曆中秋後二日音啟
附一箋及經名三紙,乞費神轉交蔡丐因居士;彼昔居法界環龍路三十號,近未通信,未審住所,乞轉詢之。附白。
丐尊居士淵鑒:
前複書想已收到。拙書已就,計五言聯八對,七言聯二對,讀律室額一紙、橫幅二紙、斗方一紙、小堂幅(長二尺)二十紙、大堂幅(長二尺餘)二十二紙,(內有一紙仲鹽款)共計一包。俟有妥便,送至郵局掛號奉上,或須稍遲也,以後暇時再為續寫奉上。
茲有懇者,便中托人至功德林佛經流通處,(以前在北泥城橋堍,未知今遷移否。)請購‘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一部,(計二十冊)價約十圓左右,乞護法會施資。即托功德林用皮紙包裹兩層,(恐路遠破損)付郵掛號寄下。倘功德林無有,再向佛學書局詢問,以功德林所存者為善也。以後通訊,寄福建永春縣蓬壺鄉華記藥店轉普濟寺。
音啟四月廿二日
丐尊居士澄覽:
惠書於前數日收到。行事鈔亦於今晨由寺送至,甚為歡慰。畫稿久已轉郵寺中,附奉上拙書一紙。謹複不宣。
庚辰元旦清晨音啟
丐尊居士道鑒:
惠書誦悉,至用感慰。近來老態日增,足力未健,不勝舟車之勞,恐一時未能北上,至用悵然耳。近因研習編輯,請經甚多,乞再匯二十圓至金陵刻經處為禱!附箋乞並寄去,以後惠書乞寄‘廈門南普陀寺轉交弘一收’。謹複不具。
演音啟
丐尊居士淵鑒:
惠書誦悉。附奉上致豐居士一箋及佛字二紙,乞於便中附寄去。又致李居士一箋,乞閱畢,便中轉交,遲遲無妨也。近問郵局,滬閩之間仍不能寄大包印刷品;前承寄‘行事鈔資持記’,于元旦晨收到,實為慶倖事也。謹複不備。
農曆三月十八日音啟
丐尊居士文席:
兩奉惠書,具悉一一。拙師信已轉交。承示懷舊文,厚意殷勤,至用感謝。聞浙中交通多阻,明年恐不能來山房也。前浙一師學生石有紀居士,近任安溪縣長,曾來談一次,彼謂若往山房,須由江山繞道,老體頹唐,不勝此長途汽車之勞也。不宣。
立春前一日演音啟
丐尊居士文席:
惠書誦悉。厚情殷殷,至用感謝。朽人擬於舊十
承詢資用之事,前資餘者甚多,且閉關後更少需用,乞勿匯寄,俟將來移居他處時,或有所需,當隨時奉達。
附致子愷一紙,乞檢閱,並乞便中加封寄去,遲遲無妨。將來有寫件寄與子愷者,擬寄至尊處暫為保管,因桂林近況至不安也。
演音啟十一月二十日
丐尊居士澄覽:
惠書兩通,於今午同時收到。信箋稿寫奉;刻木板時,乞勿移動其地位。(印章亦勿移動)因字形配合及筆氣連貫處,皆未能變易也。‘護生畫集’流布,承代謀畫,甚感!朽人居深山中,諸事如常。永春及泉漳等處居民,多朝散暮歸,唯營夜市,以避機彈,至可湣也。信箋稿之字句,皆出於‘華嚴經’。乞代達旡我居士並希致候。不宣。
音啟六月十九日
丐尊居士道鑒:
前複書想已收到。近在惠安弘法,擬以‘華嚴集聯’十冊施送,乞以護法會資請購此書十冊,寄‘福建惠安縣城內霞梧街集泉茶莊王頌平居士收’。再乞以洋二十圓寄與上海佛學書局,附一紙亦乞一併交去,至用感謝。不宣。
演音啟
丐尊居士文席:
惠書誦悉,承施資,至感。茲奉上拙書十二紙,乞受收。下月尚須在泉州講經,往永春之期未定。謹複不備。
正月二十九日音啟
惠片誦悉。前日已移居永春,距泉州百數十裏,為閩南最安穩之地;山奧幽僻,古稱桃源。明日即往鄉間居住;以後通訊,乞寄‘福建永春縣蓬壺新市場華記寶號轉普濟寺弘一收’。
舊二月廿七日音啟
丐尊居士文席:
惠書誦悉。‘護生畫集’擬先依舊本影印,僅題字重寫,已由佛學書局承印。子愷居士所述之意,擬俟時事安靖再進行可耳。拙書若干紙,稍緩俟友人入城時寄奉。朽人于前月餘,寄居永春山中,以後惠函,乞寄‘福建永春縣蓬壺鄉弘一收’,即可達到。謹複不宣。
四月十四日音啟
丐尊居士文席:
數月前,曾將退回信件之簽條數十紙,交與郵局代辦所,代為張貼退回信件,但仁者之信件則在例外;故以前惠書,悉皆收到。此次則為代辦所執事者誤貼,故未收到,至用歉然。畫集事,具寫致李居士書中,乞披覽。以後惠書,乞於函面寫善夢之名,俾代辦所人可以不致再誤會也。不宣。
善夢啟十一月廿四日
福建永春縣蓬壺鄉華記藥號轉交普濟寺善夢收。
丏尊、圓晉居士同覽:
養痾山中,久疏音問,近以友人請住檀林鄉中結夏安居,故得與仁者特殊通信,發起一重要之事。以‘護生畫集正續編’流布之後,頗能契合俗機,豐居士有續繪三四五六編之弘願,而朽人老病日增,未能久待,擬提前早速編輯成就,以此稿本存藏上海法寶館中,俟諸他年絡續付印可也。茲擬定辦法大略如下:乞仁者廣征諸居士意見,妥為核定,迅速進行,至用感禱。
(一)前年豐居士來信,謂:作畫非難,所難者在於覓求畫材。故今第一步為徵求三四五六集之畫材,於佛學半月刊及覺有情半月刊中登載廣告,廣征畫材,其贈品以朽人所寫屏幅中堂對聯及初版印‘金剛經’(珂羅版印較再版為優,今猶存十餘冊。)等為獎酬。
(一)此事擬請仁者及茅古農、沈彬翰、陳旡我、朱穌典六居士負責專任其事,仍請圓淨居士任總編輯。
(一)預定三集畫七十張,四集八十張,五集九十張,六集一百張;每畫一張,附題句一段。
(一)已刊佈之初二集,畫風既有不同,以下三四五六集亦應各異,俾全書六集各具特色,不相雷同。據鄙意:以下四集中,或有一集用連環畫體裁,或有一集純用語體新文字題句,其畫風亦力求新穎,或有一集純用歐美事蹟,此為朽人隨意懸擬,不足為據。仍乞六居士妥為商定,務期深契時機,至為切要。
(一)每集畫旁之題句,字數宜少,或僅數字,至多不可超過四五十字,因字數多者,書寫既困難,縮印亦未便。
(一)徵求畫材之廣告文,乞六居士酌定。徵求既畢,應審核優劣,分別等第,亦乞六居士酌定。至其畫材能適於作畫否,乞穌典居士詳核之。
(一)以上且據登廣告徵求畫材而言,依朽人懸揣,應徵之人未必多,寄來之稿亦恐罕能適用,則登廣告徵求畫材一事將無結果,殊為可慮。不如專請四位負責,每位各編一集之畫材,如是或較為穩妥也,乞六居士詳審之。
以後關於此字之通信,乞寄與性常法師轉交朽人,至感!
農曆
丐尊居士文席:
頃奉惠書,忻悉此事已承仁者盡力規畫,助理一切,至用感謝!徵求期限,似宜再展緩兩月,因遠方郵便遲滯,恒須一二月乃可達也。陳旡我居士因修習密宗法,無暇任事,曾來函辭謝。乞仁者再斟酌延請一位,助理此事為禱!致穌典居士一紙,乞便中交去。時事不靖,南閩物價昂至數倍乃至廿餘倍,朽人幸托庇佛門,諸事安適,至用慚遑!舊存寫小字筆已將用罄,乞仁者以護法會資代購小楷水筆數枝,封入信內寄下為感!護生畫續編事,關係甚大,務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誠之願力,而盡力輔助,必期其能圓滿成就,感激無量。又有致圓淨居士一紙,乞便中交去,遲遲無妨也。贈品以拙書為宜,由泉郵遞可作信件例寄,惟宣紙已無購處,僅能用閩產之紙耳!率複不宣。
閏六月廿七日音啟
倘他日因畫材不足,未能成就四編者,亦可先輯一二編,其餘俟後絡續成之,附白。
丐尊居士文席:
去冬滬變時,曾致明片,未審收到否?畫集資料想尚未輯就,無足介意也。因現在諸物昂貴,亦甚難出版,泉州米價將至三百,火柴每一小盒二圓,其他可知,貧民苦矣!朽人幸托庇佛門,食用無慮,諸事豐足,慚愧!慚愧!
拙書二紙,乞隨意結緣,略陳不宣。
音啟
丏尊居士道鑒:
惠書誦悉。問答一冊已收到,承詢所需,至用感謝。朽人近居普濟寺中,所有用款皆由寺中支付。寺中住持兼任南洋寺務,故常寄款資來,以助寺用。畫集緣資五百圓,亦其所募集也,故尊處施資,現不需用,乞勿寄下。謹謝,並複不宣。
五月十二日音啟
丐尊居士道鑒:
久未致訊,至念。上月徙居山中,距郵政代辦所八裏,投信未便,故諸友無音問也。茲擬向佛學書局請經,附一箋乞轉送,並乞由晚晴會施洋三十圓附遞,費神,至感!
山鄉風俗淳古,男業木土石工,女任耕田挑擔,男四十歲以上多有辮發者,女子裝束更古,豈惟清初,或是千數百年來之遺風耳。余居此間,有如世外桃源,深自慶喜!
開明出版拙書‘華嚴集聯’及‘李息翁法書’,乞各寄下三冊,以結善緣,感謝無盡。惠書乞寄‘廈門轉惠安縣東門外黃坑鋪港仔街回春號藥店劉清輝居士轉交淨峰寺弘一收’。
演音疏
丏尊居士文席:
前復函及寫件想已收到,茲寄上致子愷居士一箋及寫件一紙,乞便中轉寄。又與李圓淨居士一箋,乞便中托陳旡我居士轉交,遲遲無妨也。謹懇不宣。
九月十二日音啟
丐尊居士道鑒:
戰事紛起,滬上尚平安否?為念。畫材數則附奉上,以備采擇。以後倘有他處贈與朽人資財者,乞代辭謝,因現不需用也。穌典居士乞代致候。不宣。
十
近作附錄:南閩道耆宿七秩壽聯——‘老圃秋殘猶有黃花標晚節。澄潭影現仰觀皓月鎮中天’。
丐尊居士文席:
今日已六十矣!今歲擬多寫字結緣,便中乞惠施廿金,以備購宣紙及其他需用。拙書一紙,附奉慧覽,不宣。
己卯元旦晨演音啟
近來身體較前強健,齒力、目力皆佳,足力更健,無異少年,但精神頗呈老態耳。知念附聞。
丐尊居士文席:
朽人世壽周甲已過,擬自下月中旬始,至農曆明年辛巳除夕止,掩室靜修,須俟壬午元旦乃可與仁等通信也。仁者通信之處倘有變動,乞于辛巳十一月寫交李圓淨居士轉送。謹陳不宣。
九月三十日音啟
丐尊居士慧覽:
惠書誦悉一一。
子愷處已久不通信,聞友人云:彼之通訊處為重慶沙坪珼國立藝術專校。(據彼八月廿五日之信云云。)閩中平靜如常,仁者能入閩任職,則生活可無慮矣!
泉州物價之昂,自昔以來冠于全閩,但米價每石亦僅一百七十元左右。其他閩中產米之區,如漳州及閩東等處,則僅五十元左右,泉州街市無乞丐,(另設乞丐收容所)物價亦不甚昂,華僑家族生活亦大致可維持,因努力種植,生產量甚富也。統觀全閩氣象,與承平時代相差無幾。朽人於十四年前,無意中居住閩南,(本擬往暹羅至廈門而中止)至今衣食豐足,諸事順遂,可謂徼幸,至用慚愧。唯從前發願編輯律宗諸書,大半未成就,擬於雙十節後,即閉關著書,辭謝通信及晤談等事,以後於尊處亦未能通信。仁者欲知朽人之近狀者;乞常訪問上海慕爾鳴路一百十一衖六號大****書局陳旡我居士,及彼處同住之陳海量居士,因泉州諸僧常與海量通信,彼深知朽人之近狀也。
朽人近作,履載覺有情半月刊中,(旡我所辦)乞仁者定此月刊一份,(自今年正月始尤善,每年一圓餘。)即可常閱覽朽人之近作也。蘇慧純居士亦為海量之舊友,仁者能常與海量晤談,當獲益匪淺也。(指導生活,安慰心靈。)不宣。
附呈相一紙,為去秋九月所攝,佛名二紙,乞結緣。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于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謹達不宣。
音啟
前所記月日系依農曆,又白。
開示
弘一大師著述
改過實驗談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南閩十年之夢影
最後之□□
授三皈依大意
敬三寶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改習慣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改過實驗談
今值舊曆新年,請觀廈門全市之中,新氣象充滿,門戶貼新春聯,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賀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當此萬象更新時,亦應一新乃可。我等所謂新者何,亦如常人貼新春聯、著新衣等以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謂新者,乃是改過自新也。但‘改過自新’四字範圍太廣,若欲演講,不知從何說起。今且就余五十年來修省改過所實驗者,略舉數端為諸君言之。
余於講說之前,有須預陳者,即是以下所引諸書,雖多出於儒書,而實合於佛法。因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於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為總論別示二門。
總論者即是說明改過之次第:
1、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於瞭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璧一部。余自兒時,即讀此書。皈信佛法以後,亦常常翻閱,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此書佛學書局有排印本甚精。
2、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於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3、改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
別示者,即是分別說明餘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勝舉。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華嚴經中皆用十之數目,乃是用十以表示無盡之意。今餘說改過之事,僅舉十條,亦爾;正以示餘之過失甚多,實無盡也。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談耳。
1、虛心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日:‘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日:‘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2、慎獨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3、寬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4、吃虧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5、寡言此事最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6、不說人過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8、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鬚髮大慚愧,生大恐懼。髮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9、聞謗不辯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10、不嗔嗔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因限於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最後,余尚有數言,願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致也。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賀者也。
常人於新年時,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賀其將得名利。余此次於新年時,與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賀諸君將能真實改過不久將為賢為聖;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眾生耳。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養正院從開辦到現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譽很好,這因為由瑞金法師主辦,又得各位法師熱心愛護,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我這次到廈門,得來這裏參觀,心裏非常歡喜。各方面的佈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掃得乾乾淨淨的,這樣,在別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時候,承諸位寫一封信來,——各人都簽了名,慰問我的病狀;並且又承諸位念佛七天,代我懺悔,還有像這樣別的事,都使我感激萬分!
再過幾個月,我就要到鼓浪嶼日光岩去方便閉關了。時期大約頗長久,怕不能時時會到,所以特地發心來和諸位敍談敍談。
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應該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我記得從前小孩子的時候,我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是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熟了,以後凡是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這因為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諸位可曉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正顏厲色的說: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淨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別人問他:
‘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他說:
‘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師,性情剛直,平常對人只問理之當不當,情面是不顧的。前幾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嶼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飯,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師見他碗裏剩落了
‘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你得把它吃光!’
諸位!以上所說的話,句句都要牢記!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習勞
‘習’是練習,‘勞’是勞動。現在講講習勞的事情: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他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而且我們要曉得: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現在我且講講佛的勞動的故事:
所謂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來,佛在世時,總以為同現在的方丈和尚一樣,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麼;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潔,自己就拿起掃帚來掃地,許多大弟子見了,也過來幫掃,不一時,把地掃得十分清潔。佛看了歡喜,隨即到講堂裏去說法,說道:
‘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又有一個時候,佛和阿難出外遊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難抬腳,自己抬頭,一直抬到井邊,用桶吸水,叫阿難把他洗濯乾淨。
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自己動手去修補。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
‘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
‘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
‘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
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污穢,洗濯得乾乾淨淨;並且還將他的床鋪,理得清清楚楚,然後扶他上床。由此可見,佛是怎樣的習勞了。佛決不像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勞,自己坐著享福。這些事實,出於經律,並不是憑空說說的。
現在我再說兩樁事情,給大家聽聽:彌陀經中載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冕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裏叫著:
‘誰能替我穿針呀!’
佛聽了立刻答應說:
‘我來替你穿。’
以上所舉的例,都足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我盼望諸位,也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三、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義,我想諸位總是明白的吧!我們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現在受戒的人雖多,只是掛個名而已,切切實實能持戒的卻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後,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時常勸人不要隨便受戒。至於現在一般傳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實在說也不忍說了!我想最好還是隨自己的力量去受戒,萬不可敷衍門面,自尋苦惱。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說是殺、盜、淫、妄,此外還有飲酒、食肉,也易惹人譏嫌。至於吃煙,在律中雖無明文,但在我國習慣上,也很容易受人譏嫌的,總以不吃為是。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歡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我們想做一位清淨的高僧吧,就拿高僧傳來讀,看他們怎樣行,我也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方我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末,就當依經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但自尊與貢高不同;貢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亂行為;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諸位萬萬不可以為自己是一個小孩子,是一個小和尚,一切不妨隨便些,也不可說我是一個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沒有做不到的。
諸位如果作這樣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的,那做事就隨隨便便,甚至自暴自棄,走到墮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險的麼?諸位應當知道:年紀雖然小,志氣卻不可不高啊!
我還有一句話,要向大家說,我們現在依佛出家,所處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就以剃發、披袈裟的形式而論,也是人天師表,國王和諸天人來禮拜,我們都可端坐而受。你們知道這道理麼?自今以後,就當尊重自己,萬萬不可隨便了。
以上四項,是出家人最當注意的,別的我也不多說了。我不久就要閉關,不能和諸位時常在一塊兒談話,這是很抱歉的。但我還想在關內講講律,每星期約講三四次,諸位碰到例假,不妨來聽聽!今天得和諸位見面,我非常高興。我只希望諸位把我所講的四項,牢記在心,作為永久的紀念!時間講得很久了,費諸位的神,抱歉!抱歉!
南閩十年之夢影
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來養正院和諸位法師講談講談,原定的題目是‘餘之懺悔’,說來話長,非十幾小時不能講完;近來因為講律,須得把講稿寫好,總抽不出一個時間來,心裏又怕負了自己的初願,只好抽出很短的時間,來和諸位談談,談我在南閩十年中的幾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閩,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從上海來的。起初還是在溫州,我在溫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溫州到上海,是為著編輯護生畫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護生畫集編好。
那時我聽人說:尤惜陰居士也在上海。他是我舊時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說要到暹羅國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動身的。我聽了覺得很喜歡,於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幾小時中,急急地預備著。第二天早晨,天還沒大亮,就趕到輪船碼頭,和尤居士一起動身到暹羅國去了。從上海到暹羅,是要經過廈門的,料不到這就成了我來廈門的因緣。十二月初,到了廈門,承陳敬賢居士的招待,也在他們的樓上吃過午飯,後來陳居士就介紹我到南普陀寺來。那時的南普陀,和現在不同,馬路還沒有建築,我是坐著轎子到寺裏來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樓上住了幾天。時常來談天的,有性願老法師、芝峰法師等。芝峰法師和我同在溫州,雖不曾見過面,卻是很相契的。現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見了,真是說不出的高興。
我本來是要到暹羅去的,因著諸位法師的挽留,就留滯在廈門,不想到暹羅國去了。
在廈門住了幾天,又到小云峰那邊去過年。一直到正月半以後才回到廈門,住在閩南佛學院的小樓上,約莫住了三個月工夫。看到院裏面的學僧雖然只有二十幾位,他們的態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禮貌,和教職員的感情也很不差,我當時很讚美他們。
這時芝峰法師就談起佛學院裏的課程來。他說:
‘門類分得很多,時間的分配卻很少,這樣下去,怕沒有什麼成績吧?’
因此,我表示了一點意見,大約是說:
‘把英文和算術等刪掉,佛學卻不可減少,而且還得增加,就把騰出來的時間教佛學吧!’
他們都很贊成。聽說從此以後,學生們的成績,確比以前好得多了!
我在佛學院的小樓上,一直住到四月間,怕將來的天氣更會熱起來,於是又回到溫州去。
第二回到南閩,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幾天,以後因為寺裏要做水陸,又搬到太平岩去住。等到水陸圓滿,又回到寺裏,在前面的老功德樓住著。
當時閩南佛學院的學生,忽然增加了兩倍多,約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難。雖然竭力的整頓,終不能恢復以前的樣子。
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過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來。
那時性願老法師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說是想辦什麼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謂‘人才濟濟’,很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盛況。現在妙釋寺的善契師,南山寺的傳證師,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廣究師,都是那時候的學僧哩!
研究社初辦的幾個月間,常住的經懺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課,所以成績卓著,為別處所少有。
當時我也在那邊教了兩回寫字的方法,遇有閒空,又拿寺裏那些古版的藏經來整理整理,後來還編成目錄,至今留在那邊。這樣在寺裏約莫住了三個月,到四月,怕天氣要熱起來,又回到溫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廣洽法師寫信來,說很盼望我到廈門去。當時我就從溫州動身到上海,預備再到廈門;但許多朋友都說:時局不大安定,遠行頗不相宜,於是我只好仍回溫州。直到轉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廈門,計算起來,已是第三回了!
到廈門之後,由性願老法師介紹,到山邊岩去住;但其間妙釋寺也去住了幾天。
那時我雖然沒有到南普陀來住;但佛學院的學僧和教職員,卻是常常來妙釋寺談天的。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開始在妙釋寺講律。
這年五月,又移到開元寺去。
當時許多學律的僧眾,都能勇猛精進,一天到晚的用功,從沒有空過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嘖嘖的稱讚著。
有一天,已是黃昏時候了!我在學僧們宿舍前面的大樹下立著,各房燈火發出很亮的光;誦經之聲,又複朗朗入耳,一時心中覺得有無限的歡慰!可是這種良好的景象,不能長久的繼續下去,恍如曇花一現,不久就消失了。但是當時的景象,卻很深的印在我的腦中,現在回想起來,還如在大樹底下目睹一般。這是永遠不會消滅,永遠不會忘記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來過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當時舊友大半散了;佛學院中的教職員和學僧,也沒有一位元認識的!
我這一回到南普陀寺來,是准了常惺法師的約,來整頓僧教育的。後來我觀察情形,覺得因緣還沒有成熟,要想整頓,一時也無從著手,所以就作罷了。此後並沒有到閩南佛學院去。
講到這裏,我順便將我個人對於僧教育的意見,說明一下:
我平時對於佛教是不願意去分別哪一宗、哪一派的,因為我覺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長處。
但是有一點,我以為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學僧,卻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佛菩薩的靈感!這不僅初級的學僧應該這樣,就是升到佛教大學也要這樣!
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內心切切實實去信的呀!
咳!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實實地去信,卻不容易啊!
我以為無論如何,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
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以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決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地高起來!
要曉得我們出家人,就所謂‘僧寶’,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經難為情了!何況不如?又何況十分的不如呢?咳!這樣他們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輕慢,十分的鄙視,種種譏笑的話,也接連的來了
記得我將要出家的時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寫信來勸告我,你知道他勸告的是什麼,他說:
‘聽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
咳!我們聽到了這話,該是怎樣的痛心啊!他以為做僧的,都不是人,簡直把僧不當人看了!你想,這句話多麼厲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為什麼被人輕慢到這地步?我們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這原因都由於我們出家人做人太隨便的緣故;種種太隨便了,就鬧出這樣的話柄來了。
至於為什麼會隨便呢?那就是由於不能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的緣故。倘若我們能夠真正生信,十分決定的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腦袋斫掉,也不肯隨便的了!
以上所說,並不是單單養正院的學僧應該牢記,就是佛教大學的學僧也應該牢記,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個人而論,已經是將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舊喜歡看這類的書!——記載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
我近來省察自己,覺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這一類的書: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夠改過遷善,做一個好人;又因為我想做一個好人,同時我也希望諸位都做好人!
這一段話,雖然是我勉勵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諸位也能照樣去實行!
關於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印光老法師在蘇州所辦的弘化社那邊印得很多,定價也很低廉,諸位若要看的話,可托廣洽法師寫信去購請,或者他們會贈送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個人對於僧教育的一點意見。下面我再來說幾樣事情:
我於一九三五年到惠安淨峰寺去住。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場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來養病。
這一回的大病,可以說是我一生的大紀念!
我於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來。在病床上有一隻鐘,比其他的鐘總要慢兩刻,別人看到了,總是說這個鐘不准,我說:
‘這是草庵鐘。’
別人聽了‘草庵鐘’三字還是不懂,難道天下的鐘也有許多不同的麼?現在就讓我詳詳細細的來說個明白:
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個多月。擺在病床上的鐘,是以草庵的鐘為標準的。而草庵的鐘,總比一般的鐘要慢半點。
我以後雖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鐘還是那個樣子,比平常的鐘慢兩刻,所以‘草庵鐘’就成了一個名詞了。這件事由別人看來,也許以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看到這個鐘,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發大慚愧,慚愧我德薄業重。
我要自己時時發大慚愧,我總是故意地把鐘改慢兩刻,照草庵那鐘的樣子,不止當時如此,到現在還是如此,而且願盡形壽,常常如此。
以後在南普陀住了幾個月,於五月間,才到鼓浪嶼日光岩去。十二月仍回南普陀。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這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來我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
記得古人有句詩:
‘一事無成人漸老。’
清初吳梅村(偉業)臨終的絕命詞有:
‘一錢不值何消說。’
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因此我十年來在閩南所做的事,雖然不完滿,而我也不怎樣地去求他完滿了!
諸位要曉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別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
一個人如果事情做完滿了,那麼這個人就會心滿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長他貢高我慢的念頭,生出種種的過失來!所以還是不去希望完滿的好!
不論什麼事,總希望他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近來,每每想到‘二一老人’這個名字,覺得很有意味!
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閩南居住了十年的一個最好的紀念!
最後之□□
佛教養正院已辦有四年了。諸位同學初來的時候,身體很小,經過四年之久,身體皆大起來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啊!光陰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雖然經過幾十年之光景,實與一會兒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論,我的年紀將到六十了,回想從小孩子的時候起到現在,種種經過如在目前;啊!我想我以往經過的情形,只有一句話可以對諸位說,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來想,啊!我是一個禽獸嗎?好像不是,因為我還是一個人身。我的天良喪盡了嗎?好像還沒有,因為我尚有一線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過失。我從小孩子起一直到現在都埋頭造惡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小孩子的時候,常行袁了凡的功過格,三十歲以後,很注意于修養,初出家時,也不是沒有道心。雖然如此,但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便大不同了:因為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天良雖然沒有完全喪盡,但是惛憒糊塗,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與天良喪盡也差不多了。講到埋頭造惡的一句話,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就以上所說看起來,我從出家後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真可令人驚歎;其中到閩南以後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墮落的墮落。去年春間曾經在養正院講過一次,所講的題目,就是‘南閩十年之夢影’,那一次所講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淚痕諸位應當還記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樣子了;自從正月二十到泉州,這兩個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過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說我以前如閑云野鶴,獨往獨來,隨意棲止,何以近來竟大改常度,到處演講,常常見客,時時宴會,簡直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這是我的朋友所講的。啊!‘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我想我自己近來倒很有幾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兩個月以後,又到惠安到廈門到漳州,都是繼續前稿;除了利養,還是名聞,除了名聞,還是利養。日常生活,總不在名聞利養之外,雖在瑞竹岩住了兩個月,稍少閒靜,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的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個月,十分的熱鬧。近來再到泉州,雖然時常起一種恐懼厭離的心,但是仍不免向這一條名聞利養的路上前進。可是近來也有件可慶倖的事,因為我近來得到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信中又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當的見解;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我自從得到他的信以後,就以十分堅決的心,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他,這個也可算是近來一件可慶倖的事了。
雖然是如此但我的過失也太多了,可以說是從頭至足,沒有一處無過失,豈只謝絕宴會,就算了結了嗎?尤其是今年幾個月之中,極力冒充善知識,實在是太為佛門丟臉。別人或者能夠原諒我;但我對我自己,絕不能夠原諒,斷不能如此馬馬虎虎的過去。所以我近來對人講話的時候,絕不顧惜情面,決定趕快料理沒有了結的事情,將‘法師’‘老法師’‘律師’等名目,一概取消,將學人侍者等一概辭謝;孑然一身,遂我初服,這個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結束了。
啊!再過一個多月,我的年紀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來,既然是無慚無愧,埋頭造惡,所以到現在所做的事,大半支離破碎不能圓滿,這個也是份所當然。只有對於養正院諸位同學,相處四年之久,有點不能忘情;我很盼望養正院從此以後,能夠復興起來,為全國模範的僧學院。可是我的年紀老了,又沒有道德學問,我以後對於養正院,也只可說‘愛莫能助’了。
啊!與諸位同學談得時間也太久了,且用古人的詩來作臨別贈言。詩云:
□□□□□□□萬事都從缺陷好
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授三皈依大意
第一章三皈之略義
三皈者,皈依於佛法僧三寶也。
三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瞭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為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律論三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眾、下至僅剃發被袈裟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賴之意。
皈依於三寶者,乞三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云:譬人獲罪于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系屬於魔,有生死罪。皈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皈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皈依於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皈依於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於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於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授三皈之方法
一、懺悔。二、正授三皈。三、發願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三皈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結
前三說時,已得皈依善法。後三結者,重更叮嚀令不忘失也。
懺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授三皈之利益
經律論中,讚歎皈依三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皈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較量功德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複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皈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大集經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於子也。
第四章結誥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緇素諸眾,講三皈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為人授三皈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皈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倖。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為他日依師受三皈之基礎也。
敬三寶
三寶者,佛法僧也。其義甚廣,今惟舉其少分之義耳。
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
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
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
第一敬佛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蕅益大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綾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龕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並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如對於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若臥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淨布遮障。
第二敬法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蕅益大師云: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於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汙損。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志,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臥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淨布蓋之。
┌禮佛——多少不拘。
│贊佛——經偈或天上天下無如佛等,阿彌陀佛身金色等,
附每日誦經時儀式┤爐香乍爇不是贊佛
│供養——願此香華云等。
│讀經
└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
第三敬僧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功德小,供眾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義竟。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惟願自今以後,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餘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風氣之先。大眾歡喜,歎為稀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曆多載。於天臺教義及淨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
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援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與徐蔚如書云:
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餘決不提倡作餘道場之所以也。
又複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云:
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余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又云:至於作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於自室念之,不宜附於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又云:做佛事一事,餘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複周孟由昆弟書云: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又云: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於念佛則盡力提倡,於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云決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又云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云念經拜懺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云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誥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廈門泉州諸居士,皈依印光老法師者甚眾。惟望懍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淨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我到閩南,已有十年,來到貴院,也有好幾回,一回到院,都覺得有一番進步,這是使我很喜歡的。貴院各種課程,都有可觀,其最使我滿意讚歎的,就是早晚兩堂課誦。古語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來這裏讀書,又複得聞佛法哩!今這樣,真是好極了。諸生得這難得機緣,應各各起歡喜心,深自慶倖才是。
我今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為法捨身幾段故事給諸位聽,現在先引涅槃經一段來說。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當無佛法時代,曾作婆羅門,這位婆羅門,品格清高,與眾不同,發心訪求佛法。那時忉利天王在天宮瞧見,要試此婆羅門,有無真心,化為羅刹鬼,狀極兇惡,來與婆羅門說法,但是僅說半偈(印度古代的習慣以四句為一偈)。婆羅門聽了羅刹鬼所說的半偈很喜歡,要求羅刹再說後半偈,羅刹不肯。婆羅門力求,羅刹便向婆羅門道:‘你要我說後半偈,也可以,你應把身上的血給我飲,身上的肉給我吃,才可許你。’婆羅門為求法故,即時答應道:‘我甚願將我身上的血肉給你。’羅刹以婆羅門既然誠懇地允許,便把後半偈說給他聽。婆羅門得聞了後半偈,真覺心滿意足,不特自己歡喜,並且把這偈書寫在各處,遍傳到人間去。婆羅門在各處樹木山岩上書寫此四句偈後,為維持信用,便想應如何把自己肉血給羅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跳躍下來,自謂可以喪了身命,便將血肉給羅刹吃。羅刹那時,看婆羅門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動,當婆羅門在高處捨身躍下,未墜地時,羅刹便現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這婆羅門因得不死。羅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試試婆羅門的,今見婆羅門求法如此誠懇,自然是十分歡喜讚歎。若在婆羅門因志求無上正法,雖棄捨身命亦何所顧惜呢!剛才所說:婆羅門如此求法困難,不惜身命。諸位現在不要捨身,而很容易的得聞佛法,真是大可慶倖呀!
還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經上說。過去無量劫時候,釋迦牟尼佛,為一很窮困的人,當時有佛出世,見人皆先供養佛然後求法,己則貧窮無錢可供,他心生一計,願以身賣錢來供佛,就到大街上去賣自己的身體。當在大街上喊賣身時,恰巧遇一病人,醫生叫他每日應吃
再講一段故事,出於賢愚經。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候,有一次身為國王,因厭惡終其身居於國王位,沒有什麼好處,遂發心求聞佛法。當時來了一位婆羅門,對這國王說:‘王要聞法,可能把身體挖一千個孔,點一千盞燈來供養佛嗎?若能如此,便可為你說法。’那國王聽婆羅門這句話,便慨然對他說:‘這有何難,為要聞法,情願舍此身命,但我現有些少國事未了,容我七天,把這國事交下著落,便就實行。’到第七天,國事辦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個孔,點千盞燈,那時全國人民知道此事,都來勸阻。謂大王身為全國人民所依靠,今若這樣犧牲,全國人民將何所賴呢?國王說:‘現在你們依靠我,我為你們做依靠,不過是暫時,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將來成佛,當先度化你們,可為你們永遠的依靠,豈不更好,請大家放心,切勿勸阻。’那時國王馬上就實行起來。呼左右將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燈心安好,欣然對婆羅門說:‘請先說法,然後點燈。’婆羅門答應,就為他說法。國王聽了,無限的滿足,便把身上一千盞燈,齊點起來,那時萬眾驚駭呼號。國王乃發大誓願道:‘我為求法,來捨身命,願我聞法以後,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這聲音一發,天地都震動了,燈光晃耀之下,諸天現前,即問國王:‘你身體如此痛苦,你心裏也後悔嗎?’國王答:‘絕不後悔。’後來國王複向空中發誓言:‘我這至誠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願我此身體即刻回復原狀。’話說未已,至誠所感,果然身上千個火孔,悉皆平復,並無些少創痕。剛才所說,聞法有如此艱難,諸生現在聞法則十分容易,豈不是諸生有大幸福嗎!自今以後,應該發勇猛精進心,勤加修習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開元寺好幾次,即住在貴院的後面,早晚聞諸生念佛念經很如法,音聲亦甚好聽,每站在房門外聽得高興。因各種課程固好,然其他學校也是有的,獨此早晚二堂課誦,是其他學校所無,而貴院所獨有的,此皆是貴院諸職教員善於教導,和你們諸位努力,才有這十分美滿的成績,我希望貴院,今後能夠繼續精進努力不斷的進步,規模益擴大,為全國慈兒院模範,這是我最後殷勤的希望。
改習慣
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薰染,而自然現於身口者,名曰習慣。
習慣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對於不善之習慣,而略稱之曰習慣。今依俗語而標題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為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談玄說妙。於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即自己一言一動,極粗顯易知之習慣,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歎也。
余于三十歲時,即覺知自己惡習慣太重,頗思盡力對治。出家以來,恒戰戰兢兢,不敢任情適意。但自愧惡習太重,二十年來,所矯正者百無一二。
自今以後,願努力痛改。更願有緣諸道侶,亦皆奮袂興起,同致力於此也。
吾人之習慣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臚列多條,而一時改正,則心勞而效少,以餘經驗言之,宜先舉一條乃至三四條,逐日努力檢點,既已改正,後再逐漸增加可耳。
今春以來,有道侶數人,與餘同研律學,頗注意於改正習慣。數月以來,稍有成效,今願述其往事,以告諸公。但諸公欲自改其習慣,不必盡依此數條,盡可隨宜酌定。余今所述者、特為諸公作參考耳。
學律諸道侶,已改正習慣,有七條。
一、食不言。現時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時食。初講律時,即由大眾自己發心,同持此戒。後來學者亦爾。遂成定例。
三、衣服樸素整齊。或有舊制,色質未能合宜者,暫作內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別修禮誦等課程。每日除聽講、研究、抄寫、及隨寺眾課誦外,皆別自立禮誦等課程,盡力行之。或有每晨於佛前跪讀法華經者,或有讀華嚴經者,或有讀金剛經者,或每日念佛一萬以上者。
五、不閒談。出家人每喜聚眾閒談,虛喪光陰,廢弛道業,可悲可痛!今諸道侶,已能漸除此習。每於食後、或傍晚、休息之時,皆於樹下簷邊,或經行、或端坐、若默誦佛號、若朗讀經文、若默然攝念。
六、不閱報。各地日報,社會新聞欄中,關於殺盜淫妄等事,記載最詳。而淫欲諸事,尤描摹盡致。雖無淫欲之人,常閱報紙,亦必受其薰染,此為現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學律諸道侶,近已自己發心不閱報紙。
七、常勞動。出家人性多懶惰,不喜勞動。今學律諸道侶,皆已發心,每日掃除大殿及僧房檐下,並奮力作其他種種勞動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習慣,共有七條。
尚有近來特實行改正之二條,亦附列於下:
一、食碗所剩飯粒。印光法師最不喜此事。若見剩飯粒者、即當面痛訶斥之。所謂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但若爛粥爛面留滯碗上、不易除去者,則非此限。
二、坐時注意威儀。垂足坐時、雙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翹架,更不宜聳立或直伸。余于在家時、已改此習慣。且現代出家人普通之威儀,亦不許如此。想此習慣不難改正也。
總之,學律諸道侶,改正習慣時,皆由自己發心。決無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三十八年農曆端陽前夕子時於榕舍外院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今日與諸君相見。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
倘願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古今來,關於放生能延壽等之果報事蹟甚多。今每門各舉一事,為諸君言之。
一、延壽張從善,幼年,嘗持活魚,刺指痛甚。自念我傷一指,痛楚如是。群魚剔腮剖腹,斷尾剖鱗,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盡放之溪中,自此不復傷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杭州葉洪五,九歲時,得惡夢,驚寤,嘔血滿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聰穎,家人皆愛之,多與之錢,已積數千緡。至是,其祖母指錢曰:‘病至不起,欲此何為?’盡其所有,買物放生,及錢盡,病遂全愈矣。
三、免難嘉興孔某,至一親戚家。留午餐,將殺雞供饌。孔力止之,繼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搗米,懸石杵于朽梁之上。孔臥其下。更餘、已眠。忽有雞來啄其頭,驅去複來,如是者三。孔不勝其擾,遂起覓火逐之。甫離席,而杵墜,正在其首臥處。孔遂悟雞報恩也。每舉以告人,勸勿殺生。
四、得子杭州、楊墅廟,甚有靈感。紹興人倪玉樹,赴廟求子。願得子日,殺豬羊雞鵝等謝神。夜夢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殺願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爾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魚蝦螺等,爾盍放之!倪自是見魚蝦螺等,即買而投之江。後果連產五子。
五、生西湖南張居士,舊業屠,每早宰豬,聽鄰寺曉鐘聲為准。一日忽無聲。張問之,僧云:夜夢十一人乞命,謂不鳴鐘可免也。張念所欲宰之豬,適有十一子。遂乃感悟。棄屠業,皈依佛法。勤修十餘年,已得神通,知去來事。預告命終之日,端坐而逝。經謂上品往生,須慈心不殺,張居士因戒殺而得往生西方,決無疑矣。
以上所言,且據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報。若據究竟而言,當來決定成佛。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放生之功德如此。則殺生所應得之惡報,可想而知,無須再舉。因殺生之人,現生即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終之後,先墮地獄、餓鬼、畜生,經無量劫、備受眾苦。地獄、餓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於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報之事。昔日殺牛羊豬雞鴨魚蝦等之人,即自變為牛羊雞鴨魚蝦等。昔日被殺之牛羊豬雞鴨魚蝦等,或變為人,而返殺害之。此是因果報應之理,決定無疑,而不能倖免者也。
既經無量劫,生三惡道,受報漸畢。再生人中,依舊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以後須再經過多劫,漸種善根,能行放生戒殺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懺悔往業,乃能漸離一切苦難也。
抑余又有為諸君言者。上所述殺牛羊豬雞鴨魚蝦,乃舉其大者而言。下至極微細之蒼蠅蚊蟲臭蟲跳蚤蜈蚣壁虎蟻子等,亦決不可害損。倘故意殺一蚊蟲,亦決定獲得如上所述之種種苦報。斷不可以其物微細而輕忽之也。
今日與諸君相見,餘已述放生與殺生之果報如此苦樂不同。惟願諸君自今以後,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殺生之事。余嘗聞人云:泉州近來放生之法會甚多,但殺生之家猶複不少。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買雞鴨魚蝦等之活物任意殺害也。願諸君於此事多多注意。自己既不殺生,亦應勸一切人皆不殺生。況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親愛之人,豈忍見其故造殺業,行將備受大苦,而不加以勸告阻止耶?諸君勉旃,願悉聽受余之忠言也。
弘一大師晚晴集
弘一大師編著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2、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3、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4、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于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6、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云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諸法集要經)
9、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10、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11、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13、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15、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閒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16、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鹹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裏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歎亦如此。譭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元無我人,為誰貪嗔?(圭峰法師)
21、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23、化人問幻士,穀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24、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云半間,昨夜云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歸宗芝庵襌師)
25、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襌師)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云峰襌師)
27、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複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28、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妙禪師)
29、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蓮池大師)
30、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蓮池大師)
31、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32、畏寒時欲夏,苦熱複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蓮池大師)
33、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袁了凡)
34、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35、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3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蕅益大師)
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
40、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蕅益大師)
41、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襌師)
43、從今以後,願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複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複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曆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複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鹹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48、當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大師)
4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迦才淨土論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無量壽經)
52、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觀無量壽佛經)
53、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善導大師)
5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嗔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恒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諸法無行經)
55、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靈芝元照律師)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天如襌師)
59、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什襌師)
60、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妙什襌師)
61、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什襌師)
62、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妙什襌師)
63、又複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禪師)
64、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法師)
65、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西齋禪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淨業。(徹悟禪師)
75、悲哉眾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80、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
83、佛固不見棄于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弘一大師講演錄
弘一大師講述
人生之最後
改過實驗談
律學要略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南閩十年之夢影
最後之□□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學習初步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人生之最後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餘講演,錄寫此稿。于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並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乃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
第一章緒言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三章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閒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于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倘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將更加劇。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眷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嗔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臥,皆隨其意,未宜勉強。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臥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臥時,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臥,或面東左脅側臥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
大眾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臥室,令彼矚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餘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於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磐小木魚。以餘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磐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若依余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於引磬小木魚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隨其所好而試行之。或有未宜,盡可隨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章命終後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惟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於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
八小時後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
殮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其新衣應佈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墳。此等奢侈事,皆不利於亡人。
第五章薦亡等事
七七日內,欲延僧眾薦亡,以念佛為主。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惟屬場面,徒作虛套。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
如請僧眾念佛時,家族亦應隨念。但女眾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眾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
開吊時,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害生命,大不利於亡人。
出喪儀文,切勿鋪張。毋圖生者好看,應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後,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蓮池大師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
第六章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此事最為切要。應於城鄉各地,多多設立。飭終津梁中有詳細章程,宜檢閱之。
第七章結語
殘年將盡,不久即是臘月三十日,為一年最後。若未將錢財預備穩妥,則債主紛來,如何抵擋。吾人臨命終時,乃是一生之臘月三十日,為人生最後。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臨終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奉勸諸仁者,總要及早預備才好。
◎改過實驗談
癸酉正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今值舊曆新年,請觀廈門全市之中,新氣象充滿,門戶貼新春聯,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賀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當此萬象更新時,亦應一新乃可。我等所謂新者何,亦如常人貼新春聯、著新衣等以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謂新者,乃是改過自新也。但‘改過自新’四字範圍太廣,若欲演講,不知從何說起。今且就余五十年來修省改過所實驗者,略舉數端為諸君言之。
余於講說之前,有須預陳者,即是以下所引諸書,雖多出於儒書,而實合於佛法。因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事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於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為總論別示二門。
總論者即是說明改過之次第:
1、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於瞭解者,可以先讀格言聯璧一部。余自兒時,即讀此書。歸信佛法以後,亦常常翻閱,甚覺其親切而有味也。此書佛學書局有排印本甚精。
2、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於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3、改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
別示者,即是分別說明餘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勝舉。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與諸君言之。華嚴經中皆用十之數目,乃是用十以表示無盡之意。今餘說改過之事,僅舉十條,亦爾;正以示餘之過失甚多,實無盡也。此次講說時間甚短,每條之中僅略明大意,未能詳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談耳。
1、虛心常人不解善惡,不畏因果,決不承認自己有過,更何論改?但古聖賢則不然。今舉數例:孔子日:‘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日:‘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聖賢尚如此虛心,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
2、慎獨吾等凡有所作所為,起念動心,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無不盡知盡見。若時時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為。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又引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數語為餘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
3、寬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4、吃虧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5、寡言此事最為緊要。孔子云:‘駟不及舌’,可畏哉!古訓甚多,今不詳錄。
6、不說人過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過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
8、不覆己過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鬚髮大慚愧,生大恐懼。髮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
9、聞謗不辯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10、不嗔嗔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因限於時間,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過之大意。最後,余尚有數言,願為諸君陳者:改過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難。故有屢改而屢犯,自己未能強作主宰者,實由無始宿業所致也。務請諸君更須常常持誦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地藏諸大菩薩名號,至誠至敬,懇切懺悔無始宿業,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承佛菩薩慈力加被,業消智朗,則改過自新之事,庶幾可以圓滿成就,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命終往生極樂之邦,此可為諸君預賀者也。
常人於新年時,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賀其將得名利。余此次於新年時,與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賀諸君將能真實改過不久將為賢為聖;不久決定往生極樂,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眾生耳。
◎律學要略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錄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並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麼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發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盛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系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淨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讚揚。六朝時此律最盛於南方。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祇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劉宋時繼僧祇律後,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贊,可惜罕有人弘揚。至其後有有部律,乃唐武則天時義淨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淨法師在印度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博學強記,貫通律學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後的中國大律師。義淨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後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於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後因朋友勸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故。現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唐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法礪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於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後,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於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注釋。元照後,律學漸漸趨於消沉,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後禪宗益盛,律學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歎不已!明末清初有蕅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蕅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後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範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範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餘年,關於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份,近十餘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
今後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復唐代之古風,凡蕅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候,實比蕅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後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範,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後恢復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今天續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餘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蕅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發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蕅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於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於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瞭解三皈道理,並非糊裏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複雜,現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麼?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發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瞭吧。
皈依即回轉的意義,因前背舍三寶,而今轉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瞭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瞭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說已。下說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請師先為說明。五戒者:殺,盜,淫,妄,酒。當師父說明五戒意義時,切要用白話,淺近明瞭,使人易懂。受戒者聽畢,應先自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們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強敷衍,實是自尋煩惱!據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為穩當;至於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為難持;又五戒中最為難持的莫如盜戒,非於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瞭之後,萬不可率爾而受。所以我盼望諸位對於盜戒一條緩緩再說,至要!至要!但以現在傳戒情形看起來,在這許多人眾集合場中,實際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別受;我想現在受五戒時,不妨合眾總受五戒,俟受戒後,再自己斟酌取捨,亦未為不可;於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數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舍去,這樣辦法,實在十分妥當,在授者減麻煩,諸位亦可免除煩惱。另外還有一句要緊的話,倘有人懷疑於此大眾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性願老法師或其他善知識,再為重授一次,他們當即慈悲允許。諸位!你們萬不可輕視三皈五戒!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們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為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當受五戒,應知於前說三皈正得戒體,最宜注意;後說五戒戒相為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為說明五戒之廣狹;例如:飲酒一戒不唯不飲泉州酒店之酒,凡盡法界虛空界之戒緣境酒,皆不可飲。殺,盜,淫,妄,亦複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力所能思議。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者萬不能瞭解,等於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此外我更附帶言之:近有為人授五戒者於不飲酒後加不吸煙一句,但這不吸煙可不必加入;應另外勸告,不應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說五戒畢,以下講八戒。
八戒:——具云八關齋戒。‘關’者禁閉非逸,關閉所有一切非善事。‘齋’是清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八關齋戒本有九條,因其中第七條包含兩條,故合計為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後三條是另加的。後加三者,即:第六,華香瓔珞香油塗身,這是印度美麗裝飾之風俗,我國只有花香,並無瓔珞等;但所謂香如吾國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這就是兩條合為一條的;現略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臥之床腳,最高不能超過一尺六寸;‘勝’是指金銀牙角等之裝飾,此皆不可。但在他處不得已的時候,暫坐可開:佛制是專為自製的須結正罪,如別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製的,罪稍輕。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音樂影戲等皆屬此條;所謂故往觀聽之‘故’字要注意,于無意中偶然聽到或看見的不犯。以上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共合為一條。受八關齋戒的人,皆不可為。
第八,非時食。佛制受八關齋戒後,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時而食,即叫做非時食。——即平常所說的‘過午不食。’但正午後,不單是飯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於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地方開食粥等。
受八關齋戒,普通於六齋日受;六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甘三,及月底最後二日;倘能發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過了。受時要在每天晨起時,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時至夜,夜至明早。——受八關齋戒後,過午不食一條,應從今天正午後至明日黎明時皆不可食。又八戒與菩薩戒比較別的戒有區別;因為八戒與菩薩戒,是頓立之戒。(但上說的菩薩戒,是局就梵網瓔珞等而說的;若依瑜伽戒本,則屬於漸次之戒。)這是什麼緣故呢?未受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薩戒或八戒,故日頓立;若漸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彌戒,次比丘戒,層層上去的。以上所說八關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閩南一帶,將來亦應當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
沙彌戒:——沙彌戒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條。其中九條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錢寶一條,合而為十。但手不捉錢寶一條,平常人不明白,聽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錢寶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淨’,經過說淨的儀式後,亦可照常自己捉持:最為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於比丘戒亦應學習,犯者結罪。我初出家時不曉得,後來學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彌尼戒:——即女眾,法戒與沙彌同。
式叉摩那戒——梵語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外江各叢林,皆謂在家貞女為式叉摩那,這是錯誤的。閩南這邊,那年開元寺傳戒時,對於貞女不稱式叉摩那,只用貞女之名,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為式叉摩那,我現在略為解釋一下:
哪一種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彌尼戒的人於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法,學習二年,然後再受比丘尼戒;因為佛制二十歲乃可受戒,於十八歲時,再學二年正當二十歲。于二年學習時,僧作羯磨,與學戒法;二年學畢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學三法:一學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學六法,——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三學行法,——大尼諸戒,及威儀。
此僅是受學戒法,非另外得戒,故與他戒不同。以下講比丘戒。
比丘戒:——因時間很短,現在不能詳細說明,唯有幾句要緊話先略說之:
我們生此末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樣能受沙彌比丘戒呢?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以為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我勸諸位應好好地、鎮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喚我來講律學大意,我感著有種種困難之點;這是什麼緣故?比方我在這兒,不依據佛所說的道理講,一味地隨順他人顧惜情面敷衍了事,豈不是我害了你們嗎!若依實在的話與你們講,又恐怕因此引起你們的懷疑;所以我覺著十分困難。因此不得已,對於諸位分作兩種說法:(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後,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槍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為著良心的驅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二)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掛個虛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說,諸位定必明瞭吧。
更進一層說,諸位中若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必須求得沙彌比丘戒者,亦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即是如蕅益大師禮占察懺儀,求得清淨輪相,即可得沙彌比丘戒;除此以外,無有辦法。故蕅益大師云:‘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因為得清淨輪相之後,即可自誓總受菩薩戒而沙彌比丘戒皆包括在內,以後即可稱為菩薩比丘。禮占察懺得清淨輪相,雖是極不容易的事,倘諸位中有真發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我最希望你們的。以下說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現在不能詳說。依據佛制,比丘尼戒要重覆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後請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時,是在大僧正授時;此法南宋以後已不能實行了。最後說菩薩戒:
菩薩戒:——為著時間關係,亦不能詳說。現在略舉三事:(一)要有菩薩種性,又能發菩提心,然後可受菩薩戒。什麼是種性呢?就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性。戒師又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否?’應答曰:‘已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如這樣子才能受菩薩戒。(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瓔珞本業經,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所說的受五戒法相同。(三)犯相重輕,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隨個人力量而行;現以例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至於起殺盜淫妄之心,即犯波羅夷,乃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要請他人授;因為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希望!
今天律學要略講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當處或錯誤處,還請諸位原諒。最後我尚有幾句話: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說,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雖有傳戒,實不及此地完備,這是這裏辦事很有熱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誠使我佩服,使我讚美。就以講律來說,此地戒期中講沙彌律、比丘戒本、梵網經,他方是難有的。幾年前泉州大開元寺於戒期中提倡講律,大家皆說是破天荒的舉動。本寺此次傳戒之美備,實與數年前大開元寺相同;並有露天演講,使外人亦有種植善根之機緣,誠辦事周到之處。本年天災頻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慘痛、境遇蕭條的狀況中,本寺居然以極大規模,很圓滿地開戒,這無非是諸位長老及大護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這次到此地,心實無限歡喜,此是實話,並非捧場;此次能碰著這大機緣與諸位相聚,甚慰衷懷,最後還要與諸位恭喜。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丙子正月開學日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講
養正院從開辦到現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譽很好,這因為由瑞金法師主辦,又得各位法師熱心愛護,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我這次到廈門,得來這裏參觀,心裏非常歡喜。各方面的佈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掃得乾乾淨淨的,這樣,在別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時候,承諸位寫一封信來,——各人都簽了名,慰問我的病狀;並且又承諸位念佛七天,代我懺悔,還有像這樣別的事,都使我感激萬分!
再過幾個月,我就要到鼓浪嶼日光岩去方便閉關了。時期大約頗長久,怕不能時時會到,所以特地發心來和諸位敍談敍談。
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應該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我記得從前小孩子的時候,我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是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熟了,以後凡是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這因為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諸位可曉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正顏厲色的說: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為有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淨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別人問他:
‘法師!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他說:
‘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師,性情剛直,平常對人只問理之當不當,情面是不顧的。前幾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嶼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飯,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師見他碗裏剩落了
‘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你得把它吃光!’
諸位!以上所說的話,句句都要牢記!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習勞
‘習’是練習,‘勞’是勞動。現在講講習勞的事情: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為勞動而生的。若不將他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於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而且我們要曉得: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現在我且講講佛的勞動的故事:
所謂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來,佛在世時,總以為同現在的方丈和尚一樣,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麼;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潔,自己就拿起掃帚來掃地,許多大弟子見了,也過來幫掃,不一時,把地掃得十分清潔。佛看了歡喜,隨即到講堂裏去說法,說道:
‘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又有一個時候,佛和阿難出外遊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難抬腳,自己抬頭,一直抬到井邊,用桶吸水,叫阿難把他洗濯乾淨。
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自己動手去修補。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
‘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
‘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
‘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
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污穢,洗濯得乾乾淨淨;並且還將他的床鋪,理得清清楚楚,然後扶他上床。由此可見,佛是怎樣的習勞了。佛決不像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勞,自己坐著享福。這些事實,出於經律,並不是憑空說說的。
現在我再說兩樁事情,給大家聽聽:彌陀經中載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冕樓陀,他雙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還叫別的弟子一道幫著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針縫衣,無奈眼睛看不清楚,嘴裏叫著:
‘誰能替我穿針呀!’
佛聽了立刻答應說:
‘我來替你穿。’
以上所舉的例,都足證明佛是常常勞動的。我盼望諸位,也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三、持戒
‘持戒’二字的意義,我想諸位總是明白的吧!我們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現在受戒的人雖多,只是掛個名而已,切切實實能持戒的卻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後,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時常勸人不要隨便受戒。至於現在一般傳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實在說也不忍說了!我想最好還是隨自己的力量去受戒,萬不可敷衍門面,自尋苦惱。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說是殺、盜、淫、妄,此外還有飲酒、食肉,也易惹人譏嫌。至於吃煙,在律中雖無明文,但在我國習慣上,也很容易受人譏嫌的,總以不吃為是。
四、自尊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歡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如我們想做一位清淨的高僧吧,就拿高僧傳來讀,看他們怎樣行,我也怎樣行,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又比方我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末,就當依經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但自尊與貢高不同;貢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亂行為;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諸位萬萬不可以為自己是一個小孩子,是一個小和尚,一切不妨隨便些,也不可說我是一個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沒有做不到的。
諸位如果作這樣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薩的,那做事就隨隨便便,甚至自暴自棄,走到墮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險的麼?諸位應當知道:年紀雖然小,志氣卻不可不高啊!
我還有一句話,要向大家說,我們現在依佛出家,所處的地位是非常尊貴的,就以剃發、披袈裟的形式而論,也是人天師表,國王和諸天人來禮拜,我們都可端坐而受。你們知道這道理麼?自今以後,就當尊重自己,萬萬不可隨便了。
以上四項,是出家人最當注意的,別的我也不多說了。我不久就要閉關,不能和諸位時常在一塊兒談話,這是很抱歉的。但我還想在關內講講律,每星期約講三四次,諸位碰到例假,不妨來聽聽!今天得和諸位見面,我非常高興。我只希望諸位把我所講的四項,牢記在心,作為永久的紀念!時間講得很久了,費諸位的神,抱歉!抱歉!
◎南閩十年之夢影
丁丑二月十六日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講
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來養正院和諸位法師講談講談,原定的題目是‘餘之懺悔’,說來話長,非十幾小時不能講完;近來因為講律,須得把講稿寫好,總抽不出一個時間來,心裏又怕負了自己的初願,只好抽出很短的時間,來和諸位談談,談我在南閩十年中的幾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閩,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從上海來的。起初還是在溫州,我在溫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溫州到上海,是為著編輯護生畫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護生畫集編好。
那時我聽人說:尤惜陰居士也在上海。他是我舊時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說要到暹羅國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動身的。我聽了覺得很喜歡,於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幾小時中,急急地預備著。第二天早晨,天還沒大亮,就趕到輪船碼頭,和尤居士一起動身到暹羅國去了。從上海到暹羅,是要經過廈門的,料不到這就成了我來廈門的因緣。十二月初,到了廈門,承陳敬賢居士的招待,也在他們的樓上吃過午飯,後來陳居士就介紹我到南普陀寺來。那時的南普陀,和現在不同,馬路還沒有建築,我是坐著轎子到寺裏來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樓上住了幾天。時常來談天的,有性願老法師、芝峰法師……等。芝峰法師和我同在溫州,雖不曾見過面,卻是很相契的。現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見了,真是說不出的高興。
我本來是要到暹羅去的,因著諸位法師的挽留,就留滯在廈門,不想到暹羅國去了。
在廈門住了幾天,又到小云峰那邊去過年。一直到正月半以後才回到廈門,住在閩南佛學院的小樓上,約莫住了三個月工夫。看到院裏面的學僧雖然只有二十幾位,他們的態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禮貌,和教職員的感情也很不差,我當時很讚美他們。
這時芝峰法師就談起佛學院裏的課程來。他說:
‘門類分得很多,時間的分配卻很少,這樣下去,怕沒有什麼成績吧?’
因此,我表示了一點意見,大約是說:
‘把英文和算術等刪掉,佛學卻不可減少,而且還得增加,就把騰出來的時間教佛學吧!’
他們都很贊成。聽說從此以後,學生們的成績,確比以前好得多了!
我在佛學院的小樓上,一直住到四月間,怕將來的天氣更會熱起來,於是又回到溫州去。
第二回到南閩,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幾天,以後因為寺裏要做水陸,又搬到太平岩去住。等到水陸圓滿,又回到寺裏,在前面的老功德樓住著。
當時閩南佛學院的學生,忽然增加了兩倍多,約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難。雖然竭力的整頓,終不能恢復以前的樣子。
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過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來。
那時性願老法師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說是想辦什麼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謂‘人才濟濟’,很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盛況。現在妙釋寺的善契師,南山寺的傳證師,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廣究師,……都是那時候的學僧哩!
研究社初辦的幾個月間,常住的經懺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課,所以成績卓著,為別處所少有。
當時我也在那邊教了兩回寫字的方法,遇有閒空,又拿寺裏那些古版的藏經來整理整理,後來還編成目錄,至今留在那邊。這樣在寺裏約莫住了三個月,到四月,怕天氣要熱起來,又回到溫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廣洽法師寫信來,說很盼望我到廈門去。當時我就從溫州動身到上海,預備再到廈門;但許多朋友都說:時局不大安定,遠行頗不相宜,於是我只好仍回溫州。直到轉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廈門,計算起來,已是第三回了!
到廈門之後,由性願老法師介紹,到山邊岩去住;但其間妙釋寺也去住了幾天。
那時我雖然沒有到南普陀來住;但佛學院的學僧和教職員,卻是常常來妙釋寺談天的。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開始在妙釋寺講律。
這年五月,又移到開元寺去。
當時許多學律的僧眾,都能勇猛精進,一天到晚的用功,從沒有空過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嘖嘖的稱讚著。
有一天,已是黃昏時候了!我在學僧們宿舍前面的大樹下立著,各房燈火發出很亮的光;誦經之聲,又複朗朗入耳,一時心中覺得有無限的歡慰!可是這種良好的景象,不能長久的繼續下去,恍如曇花一現,不久就消失了。但是當時的景象,卻很深的印在我的腦中,現在回想起來,還如在大樹底下目睹一般。這是永遠不會消滅,永遠不會忘記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來過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當時舊友大半散了;佛學院中的教職員和學僧,也沒有一位元認識的!
我這一回到南普陀寺來,是准了常惺法師的約,來整頓僧教育的。後來我觀察情形,覺得因緣還沒有成熟,要想整頓,一時也無從著手,所以就作罷了。此後並沒有到閩南佛學院去。
講到這裏,我順便將我個人對於僧教育的意見,說明一下:
我平時對於佛教是不願意去分別哪一宗、哪一派的,因為我覺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長處。
但是有一點,我以為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學僧,卻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則,就是深信善惡因果報應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還須深信佛菩薩的靈感!這不僅初級的學僧應該這樣,就是升到佛教大學也要這樣!
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的靈感道理,雖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徹底相信的卻不多。這所謂信,不是口頭說說的信,是要內心切切實實去信的呀!
咳!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實實地去信,卻不容易啊!
我以為無論如何,必須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資格!
須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又須知我們一個人所有的行為,一舉一動,以至起心動念,諸佛菩薩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個人若能這樣十分決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會一天比一天地高起來!
要曉得我們出家人,就所謂‘僧寶’,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經難為情了!何況不如?又何況十分的不如呢?……咳!……這樣他們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輕慢,十分的鄙視,種種譏笑的話,也接連的來了。……
記得我將要出家的時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寫信來勸告我,你知道他勸告的是什麼,他說:
‘聽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
咳!……我們聽到了這話,該是怎樣的痛心啊!他以為做僧的,都不是人,簡直把僧不當人看了!你想,這句話多麼厲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為什麼被人輕慢到這地步?我們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這原因都由於我們出家人做人太隨便的緣故;種種太隨便了,就鬧出這樣的話柄來了。
至於為什麼會隨便呢?那就是由於不能深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的道理的緣故。倘若我們能夠真正生信,十分決定的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腦袋斫掉,也不肯隨便的了!
以上所說,並不是單單養正院的學僧應該牢記,就是佛教大學的學僧也應該牢記,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和諸佛菩薩靈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個人而論,已經是將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舊喜歡看這類的書!——記載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
我近來省察自己,覺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這一類的書: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夠改過遷善,做一個好人;又因為我想做一個好人,同時我也希望諸位都做好人!
這一段話,雖然是我勉勵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諸位也能照樣去實行!
關於善惡因果報應和佛菩薩靈感的書,印光老法師在蘇州所辦的弘化社那邊印得很多,定價也很低廉,諸位若要看的話,可托廣洽法師寫信去購請,或者他們會贈送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個人對於僧教育的一點意見。下面我再來說幾樣事情:
我於一九三五年到惠安淨峰寺去住。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場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來養病。
這一回的大病,可以說是我一生的大紀念!
我於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來。在病床上有一隻鐘,比其他的鐘總要慢兩刻,別人看到了,總是說這個鐘不准,我說:
‘這是草庵鐘。’
別人聽了‘草庵鐘’三字還是不懂,難道天下的鐘也有許多不同的麼?現在就讓我詳詳細細的來說個明白:
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個多月。擺在病床上的鐘,是以草庵的鐘為標準的。而草庵的鐘,總比一般的鐘要慢半點。
我以後雖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鐘還是那個樣子,比平常的鐘慢兩刻,所以‘草庵鐘’就成了一個名詞了。這件事由別人看來,也許以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我看到這個鐘,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發大慚愧,慚愧我德薄業重。
我要自己時時發大慚愧,我總是故意地把鐘改慢兩刻,照草庵那鐘的樣子,不止當時如此,到現在還是如此,而且願盡形壽,常常如此。
以後在南普陀住了幾個月,於五月間,才到鼓浪嶼日光岩去。十二月仍回南普陀。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這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來我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什麼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
記得古人有句詩:
‘一事無成人漸老。’
清初吳梅村(偉業)臨終的絕命詞有:
‘一錢不值何消說。’
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因此我十年來在閩南所做的事,雖然不完滿,而我也不怎樣地去求他完滿了!
諸位要曉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別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
一個人如果事情做完滿了,那麼這個人就會心滿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長他貢高我慢的念頭,生出種種的過失來!所以還是不去希望完滿的好!
不論什麼事,總希望他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近來,每每想到‘二一老人’這個名字,覺得很有意味!
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閩南居住了十年的一個最好的紀念!
◎最後之□□
戊寅十一月十四日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同學會席上講瑞今記
佛教養正院已辦有四年了。諸位同學初來的時候,身體很小,經過四年之久,身體皆大起來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啊!光陰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雖然經過幾十年之光景,實與一會兒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論,我的年紀將到六十了,回想從小孩子的時候起到現在,種種經過如在目前;啊!我想我以往經過的情形,只有一句話可以對諸位說,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來想,啊!我是一個禽獸嗎?好像不是,因為我還是一個人身。我的天良喪盡了嗎?好像還沒有,因為我尚有一線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過失。我從小孩子起一直到現在都埋頭造惡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小孩子的時候,常行袁了凡的功過格,三十歲以後,很注意于修養,初出家時,也不是沒有道心。雖然如此,但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便大不同了:因為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天良雖然沒有完全喪盡,但是惛憒糊塗,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與天良喪盡也差不多了。講到埋頭造惡的一句話,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就以上所說看起來,我從出家後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真可令人驚歎;其中到閩南以後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墮落的墮落。去年春間曾經在養正院講過一次,所講的題目,就是‘南閩十年之夢影’,那一次所講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淚痕諸位應當還記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樣子了;自從正月二十到泉州,這兩個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過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說我以前如閑云野鶴,獨往獨來,隨意棲止,何以近來竟大改常度,到處演講,常常見客,時時宴會,簡直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這是我的朋友所講的。啊!‘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我想我自己近來倒很有幾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兩個月以後,又到惠安到廈門到漳州,都是繼續前稿;除了利養,還是名聞,除了名聞,還是利養。日常生活,總不在名聞利養之外,雖在瑞竹岩住了兩個月,稍少閒靜,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的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個月,十分的熱鬧。近來再到泉州,雖然時常起一種恐懼厭離的心,但是仍不免向這一條名聞利養的路上前進。可是近來也有件可慶倖的事,因為我近來得到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信中又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當的見解;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我自從得到他的信以後,就以十分堅決的心,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他,這個也可算是近來一件可慶倖的事了。
雖然是如此但我的過失也太多了,可以說是從頭至足,沒有一處無過失,豈只謝絕宴會,就算了結了嗎?尤其是今年幾個月之中,極力冒充善知識,實在是太為佛門丟臉。別人或者能夠原諒我;但我對我自己,絕不能夠原諒,斷不能如此馬馬虎虎的過去。所以我近來對人講話的時候,絕不顧惜情面,決定趕快料理沒有了結的事情,將‘法師’‘老法師’‘律師’等名目,一概取消,將學人侍者等一概辭謝;孑然一身,遂我初服,這個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結束了。
啊!再過一個多月,我的年紀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來,既然是無慚無愧,埋頭造惡,所以到現在所做的事,大半支離破碎不能圓滿,這個也是份所當然。只有對於養正院諸位同學,相處四年之久,有點不能忘情;我很盼望養正院從此以後,能夠復興起來,為全國模範的僧學院。可是我的年紀老了,又沒有道德學問,我以後對於養正院,也只可說‘愛莫能助’了。
啊!與諸位同學談得時間也太久了,且用古人的詩來作臨別贈言。詩云:
□□□□□□□萬事都從缺陷好
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佛法十疑略釋
戊寅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複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
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採取近人之說而敍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份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廟,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相,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複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佈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用幸福。因專注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于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瞭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作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瞭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
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
信能如此,若云犧牲,必定真能犧性;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敍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
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余所厚望焉。
◎佛法宗派大概
戊寅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瞭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于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底,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底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臺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譭謗,至堪痛歎。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于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敍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複有種種不同。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佛法學習初步
戊寅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禪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顯性教
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瞭解。即能瞭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後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三、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複能深修禪定也。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一、惡業
二、善業
三、不動業
┌上品……地獄
┼中品……畜生
└下品……鬼
┌下品……阿修羅
┼中品……人
└上品……欲界天
┌次品……色界天
┤
└上品……無色界天
───┐
───┤
───┤
───┼六道
───┤
┬天─┘
┤
│
┘
今複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言
五、兩舌
六、惡口
七、綺語
八、慳貪
九、嗔恚
十、邪見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餘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
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四、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
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七、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八、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複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不偷盜:給施資財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不綺語:作利益語
八、不慳貪:常懷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憫
十、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於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餘報,與上所列惡業之餘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穀,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令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淨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願世界安寧,眾生歡樂,佛日增輝,****常轉。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己卯四月十六日在永春桃源殿講李芳遠記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三年之前。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為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岩去,要接我來永春。那時因為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是為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本想隨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為第三次欲來未果。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為第四次。因大眾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里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鬚髮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裏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於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本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眾原諒。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庚辰地藏誕日在永春講王夢惺記
予來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時,王夢惺居士來信,為言擬偕林子堅居士等將來普濟寺,請予講經。斯時予曾複一函,俟秋涼後即入城講金剛經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關習禪,乃不果往。日昨夢惺居士及諸仁者入山相訪,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適逢地藏菩薩聖誕,故乘此勝緣,為講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以資紀念。
淨宗道侶修持之法,固以淨土三經為主。三經之外,似宜兼誦地藏經以為助行。因地藏菩薩,與此土眾生有大因緣。而地藏本願經,尤與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勸淨宗道侶,應兼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謹述旨趣於下,以備淨宗道侶采擇焉。
一、淨土之于地藏,自昔以來,因緣最深。而我八祖蓮池大師,撰地藏本願經序,勸贊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師,一生奉事地藏菩薩,讚歎弘揚益力。居九華山甚久,自稱為‘地藏之孤臣’。並盡形勤禮地藏懺儀,常持地藏真言,以懺除業障,求生極樂。又當代淨土宗泰斗印光法師,于地藏本願經尤盡力弘傳流布,刊印數萬冊,令淨業學者至心讀誦,依教行持。今者竊遵淨宗諸祖之成規,普勸同仁兼修並習。勝緣集合,蓋非偶然。
二、地藏法門以三經為主。三經者,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十輪經,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本願經中雖未顯說往生淨土之義,然其他二經則皆有之。十輪經云:‘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占察經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所以我蓮宗九祖蕅益大師,禮地藏菩薩占察懺時,發願文云:‘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事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由是以觀,地藏法門實與淨宗關係甚深,豈唯殊途同歸,抑亦發趣一致。
三、觀無量壽佛經,以修三福為淨業正因。三福之首,曰孝養父母。而地藏本願經中,備陳地藏菩薩宿世孝母之因緣。故古德稱地藏經為‘佛門之孝經’,良有以也。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以副觀經孝養之旨。並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報親恩,而修勝福。
四、當代印光法師教人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者,必先勸信因果報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乃云‘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而地藏本願經中,廣明因果報應,至為詳盡。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依教奉行,以資淨業。倘未能深信因果報應,不在倫常道德上切實注意,則豈僅生西未能,抑亦三途有分。今者竊本斯意,普勸修淨業者,必須深信因果,常檢點平時所作所為之事。真誠懺悔,努力改過。複進而修持五戒十善等,以為念佛之助行,而作生西之資糧。
五、吾人修淨業者,倘能於現在環境之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依苦境而消除身見,以逆緣而堅固淨願,則誠甚善。但如是者,千萬人中罕有一二。因吾人處於凡夫地位,雖知隨分隨力修習淨業,而於身心世界猶未能徹底看破,衣食住等不能不有所需求,水火刀兵饑饉等天災人禍亦不能不有所顧慮。倘生活困難,災患頻起,即于修行作大障礙也。今若能歸信地藏菩薩者,則無此慮。依地藏經中所載,能令吾人衣食豐足,疾疫不臨,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壽命增加,虛耗辟除,出入神護,離諸災難等。古德云,身安而後道隆。即是之謂。此為普勸修淨業者,應歸信地藏之要旨也。
以上略述持誦地藏經之旨趣。義雖未能詳盡,亦可窺其梗概。惟冀淨宗道侶,廣為傳佈。于地藏經至心持誦,共獲勝益焉。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講
大師為近代之高僧,眾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敍述。今先略述大師之生平,次略舉盛德四端,僅能于大師種種盛德中,粗陳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師之生平
大師為陝西人。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出家,三十三歲居普陀山,曆二十年,人鮮知者。至一九一一年,師五十二歲時,始有人以師文隱名登入上海佛學叢報者。一九一七年,師五十七歲,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冊。至一九一八年,師五十八歲,即餘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鈔刊一冊,世遂稍有知師名者。以後續刊文鈔二冊,又增為四冊,於是知名者漸眾。有通信問法者,有親至普陀參禮者。一九三○年,師七十歲,移居蘇州報國寺。此後十年,為弘法最盛之時期。一九三七年,戰事起,乃移靈岩山,遂興念佛之大道場。一九四○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讚揚師德者,輒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為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於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舉盛德之四端
大師盛德至多,今且舉常人之力所能隨學者四端,略說述之。因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也。
甲、習勞
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於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為常人的模範,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惜福
大師一生,于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堿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複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飯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於此入手。’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專心念佛
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有存者,可以借閱。今日所講者止此。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為專修禪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為難得之機會。應於每日時間,以三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三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於此時專心念佛,以後恐無此勝緣。至於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將來出關後,盡可緩緩研究也。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
課程大致如下: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
早粥後稍休息。禮佛誦經。九時至十一時研究。午飯後休息。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為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黃昏後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唯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三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嘗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瞭,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後,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歷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後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後,恐難繼續,唯在關中,能專心也。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閒談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余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性常關主慧
乙亥
弘一大師講演續錄
弘一大師著
佛法大意
授三歸依大意
敬三寶
淨土法門大意
淨宗問辨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勸人聽鐘念佛文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常隨佛學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改習慣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弘一大師傳略
後記
◎佛法大意
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寶寺講(1938)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瞭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瞭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瞭解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為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為盡理。
因佛法是真能
┌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
┼破除世間一切────────────
│
│
├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廣被一切眾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謬見,而與之正見
┼迷信,而與之正信
├惡行,而與之正行
└幻覺,而與之正覺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人,正在熱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誌等甚多。
故望已為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後於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為餘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
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為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
南無者,梵語。即歸依義。
菩薩者,梵語,為菩提薩埵之省文。菩提者覺,薩埵者眾生。因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故稱為菩提薩埵。此以悲智二義解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為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云: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約智言也。如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授三歸依大意
癸酉五月在萬壽岩講(1933)
第一章 三歸之略義
三歸者,歸依於佛法僧三寶也。
三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瞭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為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律論三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眾、下至僅剃發被袈裟者皆是也。
歸依者,歸向依賴之意。
歸依於三寶者,乞三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云:譬人獲罪于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系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歸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歸依於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歸依於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
既已歸依於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於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授三歸之方法
一、懺悔。二、正授三歸。三、發願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三歸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前三說時,已得歸依善法。後三結者,重更叮嚀令不忘失也。
懺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 授三歸之利益
經律論中,讚歎歸依三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云:受三歸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較量功德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複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歸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大集經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於子也。
第四章 結誥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緇素諸眾,講三歸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為人授三歸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歸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倖。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為他日依師受三歸之基礎也。
◎敬三寶
癸酉閏
三寶者,佛法僧也。其義甚廣,今惟舉其少分之義耳。
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
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
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
第一敬佛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蕅益大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綾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龕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並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如對於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若臥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淨布遮障。
第二敬法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蕅益大師云: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於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汙損。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志,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臥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淨布蓋之。
附每日誦經時儀式
┌禮佛——多少不拘。
│贊佛——經偈或天上天下無如佛等,阿彌陀佛身金色等,┤爐香乍爇不是贊佛
│供養——願此香華云等。
│讀經
└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
第三敬僧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功德小,供眾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義竟。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惟願自今以後,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淨土法門大意
壬申十月在廈門妙釋寺講(1932)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淨土宗者,第一鬚髮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鬚髮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於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淨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回嚮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淨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最為適宜也。
至於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
┌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
│複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
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瞭解佛教是救世、積極的。不起誤會。
關於淨土宗修持法,于諸書皆詳載,無俟贅陳。故惟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淨宗問辨
乙亥二月于萬壽岩講(1935)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遣除惑疑,翼贊淨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後,迄于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於此。今則禪宗漸衰,未勞攻破。而複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詿亂。故于萬壽講次,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複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讚持名,然其自行亦複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淨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
答: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淨土。又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云拋棄耶!
問:前云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于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眾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淨業。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問: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
答:不儘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刹刹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並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又阿彌陀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為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曾撰阿彌陀經通贊三卷及疏一卷,普勸眾生同歸極樂,遺範具在,的可依承。
問: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難歟?
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云: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淨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問:聞密宗學者云,若惟修淨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至夭亡。故修淨業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
答:自古以來,專修淨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送死之教,若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則往生東方淨刹,豈不更善?
答:彌陀法門,於現生何嘗無有利益,具如經論廣明,今且述余所親聞事實四則證之,以息其疑。一、瞽目重明。嘉興范古農友人戴君,曾卒業于上海南洋中學,忽爾雙目失明,憂鬱不樂。古農乃勸彼念阿彌陀佛,並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餘,雙目重明如故。此事古農為餘言者。二、沈屙頓愈。海鹽徐蔚如旅居京師,屢患痔疾,經久不愈。曾因事遠出,乘人力車磨擦顛簸,歸寓之後,痔乃大發,痛徹心髓,經七晝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憶華嚴十回向品代眾生受苦文,依之發願。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後痔疾頓愈,迄今已十數年,未曾再發。此事蔚如嘗與印光法師言之。餘複致書詢問,彼言確有其事也。三、冤鬼不侵。四川釋顯真,又字西歸。在家時歷任縣長,殺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寧波慈溪五磊寺,每夜夢見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兇暴憤怒,執持槍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懼,發勇猛心,專念阿彌陀佛,日夜不息,乃至夢中亦能持念。夢見土匪,即念佛號以勸化之。自是夢中土匪漸能和馴,數月以後,不復見矣。餘與顯真同住最久,常為餘言其往事,且歎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議也。四、危難得免。溫州吳璧華勤修淨業,行住坐臥,恒念彌陀聖號。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溫州颶風暴雨,牆屋倒壞者甚多。是夜璧華適臥牆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牆忽傾圯,磚礫泥土墜落遍身,家人疑已壓斃,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輟。察其顏面以至肢體,未有毫髮損傷,乃大驚歎,共感佛恩。其時余居溫州慶福寺,風災翌日,璧華親至寺中向餘言之。璧華早歲奔走革命,後信佛法,於北京溫州杭州及東北各省盡力弘揚佛化,並主辦賑濟慈善諸事,臨終之際,持念佛號,諸根悅豫,正念分明。及大殮時,頂門猶溫,往生極樂,可無疑矣。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近印光法師嘗云:飛機炸彈大炮常常有,當此時應精進念佛菩薩名號。
┌不應死者、可消災免難。
└若定業不可轉,應被難命終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師之言,今略申說其意。
念佛(阿彌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現生亦有利益。古德嘗依經論之義,謂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觀世音名號,常人皆知現生獲益,故念佛菩薩可避飛機炸彈大炮,亦決定無疑。
常人見飛機來,惟知懼。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無益。惟有誠心念佛菩薩。
于十分危險時,念佛菩薩必懇切,容易獲感應。若欲免難,惟有勤念佛菩薩。危險時須念,平日亦須念。因平日勤念,危險時更得力。
業有二種,以上且約不定業言。倘定業不可轉,必須被難命終者,雖為彈炮所傷、亦決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終(即因病)乃生西,但為彈炮所傷亦可生。因念佛菩薩誠,佛菩薩必來接引。無痛苦生西。
須知生西後,無苦但樂。衣食自然,居處美麗,常見佛菩薩聞法,乃最好之事。故被傷生西,可謂因禍得福。
無論何人,皆應求生西方。即現在不應死者,暫免災難,亦不能永久安樂。
娑婆苦。今生尚輕,前幾生更苦。此次苦尚輕,以後更苦。故欲十分安全,不可專顧目前暫時,必須放開遠大眼光,求生西方也。
若約通途教義言,應觀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虛妄不實,飛機炸彈大炮等亦當然空無所有。如常人所誦之心經金剛經等皆明此義。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再詳言,應分為空假中三觀,複有次第一心之別。但吾人僅可解其義,若依此修觀則至困難,即勉強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師勸人專修淨土法門也。因此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
故勸諸君須深信淨土法門。又須于印光法師前所說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薩名號,不必憂懼也。
此次與日本抗戰,他處皆多少受損害,惟泉州安然。此是諸君念佛誦經之力,故能免一時之危險。但後患方長,不可安心,必須精進念佛菩薩,俾今生命終時,決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
略說。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勸人聽鐘念佛文
近有人新發明聽鐘念佛之法,至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淨業者,幸試用之;並希以是廣為傳播焉。
凡座鐘掛鐘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叮噹叮噹之響(叮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叮噹叮噹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為‘南無’,第一當字為‘阿彌’,第二叮字為‘陀’,第二當字為‘佛’。亦止用叮噹叮噹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轉太速,而欲遲緩者。可加一倍,用叮噹叮噹叮噹叮噹八字,假想作阿彌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噹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噹為‘南無’,第二叮噹為‘阿彌’,第三叮噹為‘陀’,第四叮噹為‘佛’也。繪圖如下:
普通念法
四字佛
叮噹叮噹
阿彌陀佛
六字佛
叮噹叮噹
南無阿彌陀佛
遲緩念法
四字佛
叮噹叮噹叮噹叮噹
阿彌陀佛
六字佛
叮噹叮噹叮噹叮噹
南無阿彌陀佛
所用之鐘,宜擇叮噹叮噹速度調勻者用之。又欲其音響輕微者,可以布類覆於其上。(如晝間欲其響大者,將布撤去。夜間欲其音響輕者,將布覆上。)
初學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此鐘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鐘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若攝心念佛,殊為不易。今以此鐘置於身旁,用耳專聽鐘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也。又聽鐘工夫能純熟者,則叮噹叮噹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鐘響佛聲,無二無別。鐘響則佛聲常現矣。
普陀印光法師“覆永嘉論月律師函”云:‘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沉,故聽鐘念之,最為有益也。’
注:此文原載世界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題上有‘論月大師’四字。‘論月’即老人別署。老人盛倡此法,而閱者不多,謹錄於此。
◎萬壽巖念佛堂開堂演詞
甲戌八月(1934)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餘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風氣之先。大眾歡喜,歎為稀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曆多載。於天臺教義及淨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
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援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與徐蔚如書云:
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餘決不提倡作餘道場之所以也。又複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云:
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余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又云:至於作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於自室念之,不宜附於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又云:做佛事一事,餘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複周孟由昆弟書云: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又云: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於念佛則盡力提倡,於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云決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又云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云念經拜懺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云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誥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廈門泉州諸居士,歸依印光老法師者甚眾。惟望懍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淨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戊寅七月在泉州清塵堂講(1938)
藥師法門依據藥師經而建立。此土所譯藥師經有四種:
(一)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脫經一卷,即大灌頂神咒經卷十二,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又相傳有劉宋慧簡譯藥師琉璃光經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東晉所譯之灌頂經。
(二)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
(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唐玄奘譯。此即現今流通本所據之譯本。現今流通本與原譯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兩段,一為依東晉譯本補入之八大菩薩名,二為依唐義淨譯本補入神咒及前後文二十餘行。
(四)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唐義淨譯。前數譯惟述藥師佛此譯複增六佛故云七佛本願功德經,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眾所讀誦者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四種如下:
(一)持名,經中屢云聞名持名因其法最為簡易其所獲之益亦最為廣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災延壽藥師佛似未盡善,佛名惟舉藥師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舉消災延壽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須依據經文而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斯為最妥善矣。
(二)供養,如香華幡燈等。
(三)誦經,及演說開示書寫等。
(四)持咒。
所獲利益廣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十種如下:
(一)速得成佛,經中屢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三)能得種種戒,又犯戒者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四)得長壽富饒官位男女等。
(五)得無盡,所受用物無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盜賊刑戮諸災難等悉免。
(七)轉女成男。
(八)產時無苦,生子聰明少病。
(九)命終後隨其所願往生:
1、人中,得大富貴。
2、天上,不復更生諸惡趣。
3、西方極樂世界,有八大菩薩接引。
4、東方淨琉璃世界。
(十)在惡趣中暫聞佛名即生人道修諸善行速證菩提。
靈感事蹟甚多如舊錄所載,今且舉近事一則如下:
泉州承天寺覺圓法師,于未出家時體弱多病,既出家後二年之內病苦纏綿諸事不順。後得聞藥師如來法門,遂專心誦經持名懺悔,精勤不懈,迄至於今,身體康健,諸事順利。法師近擬編輯藥師聖典彙集,凡經文疏釋及儀軌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報佛恩焉。
跋
曩餘在清塵堂講藥師如來法門,後由諸善友印施講錄,其時經他人輾轉鈔寫,頗有訛誤。茲由覺圓法師捐資再版印行,請餘校正原稿,廣為流布。法師出家以來,於藥師法門最為信仰,近擬于泉州興建大藥師寺,其願力廣大,尤足令人讚歎云。
沙門一音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己卯二月在泉州光明寺講(1939)
藥師如來法門大略,如大藥師寺已印行之藥師如來法門略錄所載。
今所述者,為吾人平常修持簡單之課儀。若正式供養法,乃至以五色縷結藥叉神將名字法等,將來擬別輯一卷專載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供藥師如來像。上海佛學書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裝入玻璃鏡中。供像之處,不可在臥室。若不得已,在臥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時,宜以淨布覆蓋像上。
藥師經,供於幾上。不讀誦時,宜以淨布覆蓋。
供佛像之室內,須十分潔淨,每日宜掃地,並常常拂試幾案。
供佛之香,須擇上等有香氣者。
供佛之花,須擇開放圓滿者,若稍殘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換。若無鮮花時,可用紙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淨水供食物等,隨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須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調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舉之供物,應於禮佛之前預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禮佛時,必須先洗手漱口。
此外如能懸幡燃燈尤善,無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課儀,分為七門。其中禮敬讚歎供養回向發願,必須行之。誦經持名持咒,可隨己意,或惟修二法,或僅修一法,皆可。
一、禮敬
十方三寶一拜,或分禮佛法僧三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藥師琉璃光如來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禮敬其他佛菩薩者,隨己意增加。
禮敬之時,須至誠恭敬,緩緩拜起。萬不可匆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讚歎
禮敬既畢,於佛前長跪合掌,唱贊偈云:
歸命滿月界淨妙琉璃尊
法藥救人天因中十二願
慈悲弘誓廣願度諸含生
我今申讚揚志心頭面禮
上贊偈出藥師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唱贊之時,聲宜遲緩,宜莊重。
三、供養
讚歎既畢,於佛前長跪合掌,唱供養偈云:
願此香花云遍滿十方界
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
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供養畢,或隨己意增誦懺悔文,或可略之。
四、誦經
字音不可訛誤,宜詳考之。
誦經時,或跪或立或坐或經行皆可。
五、持名
先唱贊偈云:
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
無邊行願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續云,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以後即持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一百八遍。若欲多念者,隨意。
六、持咒
或據經中譯音持念,或別依師學梵文原音持念,皆可。
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繼念心咒一百八遍,後複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
未經密宗阿闍黎傳授,不可結手印。擅結者,有大罪。
持咒時,不宜大聲,惟令自己耳中得聞。
持咒時,以坐為正式,或經行亦可。
七、回向發願
回向與發願大同,故今並舉。其稍異者,回向須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願如何云云。若先未作功德者,僅可云發願也。
回向發願,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則前所修之功德,無所歸趣。今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回向之願,各隨己意。凡藥師經中所載者,皆可發之,應詳閱經文,自適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課儀,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須至心誠懇,未可潦草塞責。印光老法師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濟寺講王世英記(1939)
今天所講,就是深契時機的藥師如來法門。我近年來,與人談及藥師法門時,所偏注重的有幾樣意思,今且舉出,略說一下。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今所舉出的幾樣,殊不足以包括藥師法門的全體,亦只說是法門之一斑了。
一、維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每難瞭解。若藥師法門,不但對於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上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於此類。就此可見佛法亦能資助家庭社會的生活,與維持國家世界的安寧,使人類在這現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無益於人類生活的,聞以上所說藥師法門亦能維持世法,當不至對於佛法再生種種誤解了。
二、輔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的,所以佛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於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並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淨,不至再墮落在三惡道中。
三、決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淨土宗最為興盛。現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甚多。但修淨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依藥師經說:‘若有眾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於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眾寶蓮花之中。’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淨土宗的,倘能於現在環境的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則固至善。但是切實能夠如此的,千萬人中也難得一二。因為我們是處於凡夫的地位,在這塵世之時,對於身體衣食住處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災人禍,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顧慮,倘使身體多病,衣食住處等困難,又或常常遇著天災人禍的危難,皆足為用功辦道的障礙。若欲免除此等障礙,必須兼修藥師法門以為之資助,即可得到藥師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等種種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藥師經,決非專說世間法的。因藥師法門,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門。所以經中屢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得圓滿’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願心。藥師經云:‘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個意思。前兩句從反面轉說,‘無垢濁心’就是智心,‘無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說,‘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餘屬悲心。悲智為因,菩提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藥師法門者,對於以上幾句經文,尤宜特別注意,盡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僅僅注意在資養現實人生的事,則惟獲人天福報,與夫出世間之佛法了無關係。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圓滿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們修持藥師法門的,應該把以上幾句經文特別注意,依此發起‘悲智’的弘願。假使如此,則能以出世的精神來做世間的事業,也能得上品圓滿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將來速得成佛可無容疑了。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上所述者,不過是我常對人講的幾樣意思。將來暇時,尚擬依據全部經義,編輯較完備的藥師法門著作,以備諸君參考。
最後,再就持念藥師佛名的方法,略說一下。念佛名時,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
◎常隨佛學
癸酉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範,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餘,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飲酒戒緣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誦律云: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洗已複為浣衣曬乾。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並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複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云:只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又云: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湣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云: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六、佛自為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歎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云: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於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舍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云: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範後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餘所希願者耳!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戊寅二月吳棲霞記(1938)
我到閩南,已有十年,來到貴院,也有好幾回,一回到院,都覺得有一番進步,這是使我很喜歡的。貴院各種課程,都有可觀,其最使我滿意讚歎的,就是早晚兩堂課誦。古語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來這裏讀書,又複得聞佛法哩!今這樣,真是好極了。諸生得這難得機緣,應各各起歡喜心,深自慶倖才是。
我今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為法捨身幾段故事給諸位聽,現在先引涅槃經一段來說。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當無佛法時代,曾作婆羅門,這位婆羅門,品格清高,與眾不同,發心訪求佛法。那時忉利天王在天宮瞧見,要試此婆羅門,有無真心,化為羅刹鬼,狀極兇惡,來與婆羅門說法,但是僅說半偈(印度古代的習慣以四句為一偈)。婆羅門聽了羅刹鬼所說的半偈很喜歡,要求羅刹再說後半偈,羅刹不肯。婆羅門力求,羅刹便向婆羅門道:‘你要我說後半偈,也可以,你應把身上的血給我飲,身上的肉給我吃,才可許你。’婆羅門為求法故,即時答應道:‘我甚願將我身上的血肉給你。’羅刹以婆羅門既然誠懇地允許,便把後半偈說給他聽。婆羅門得聞了後半偈,真覺心滿意足,不特自己歡喜,並且把這偈書寫在各處,遍傳到人間去。婆羅門在各處樹木山岩上書寫此四句偈後,為維持信用,便想應如何把自己肉血給羅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跳躍下來,自謂可以喪了身命,便將血肉給羅刹吃。羅刹那時,看婆羅門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動,當婆羅門在高處捨身躍下,未墜地時,羅刹便現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這婆羅門因得不死。羅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試試婆羅門的,今見婆羅門求法如此誠懇,自然是十分歡喜讚歎。若在婆羅門因志求無上正法,雖棄捨身命亦何所顧惜呢!剛才所說:婆羅門如此求法困難,不惜身命。諸位現在不要捨身,而很容易的得聞佛法,真是大可慶倖呀!
還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經上說。過去無量劫時候,釋迦牟尼佛,為一很窮困的人,當時有佛出世,見人皆先供養佛然後求法,己則貧窮無錢可供,他心生一計,願以身賣錢來供佛,就到大街上去賣自己的身體。當在大街上喊賣身時,恰巧遇一病人,醫生叫他每日應吃
再講一段故事,出於賢愚經。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候,有一次身為國王,因厭惡終其身居於國王位,沒有什麼好處,遂發心求聞佛法。當時來了一位婆羅門,對這國王說:‘王要聞法,可能把身體挖一千個孔,點一千盞燈來供養佛嗎?若能如此,便可為你說法。’那國王聽婆羅門這句話,便慨然對他說:‘這有何難,為要聞法,情願舍此身命,但我現有些少國事未了,容我七天,把這國事交下著落,便就實行。’到第七天,國事辦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個孔,點千盞燈,那時全國人民知道此事,都來勸阻。謂大王身為全國人民所依靠,今若這樣犧牲,全國人民將何所賴呢?國王說:‘現在你們依靠我,我為你們做依靠,不過是暫時,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將來成佛,當先度化你們,可為你們永遠的依靠,豈不更好,請大家放心,切勿勸阻。’那時國王馬上就實行起來。呼左右將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燈心安好,欣然對婆羅門說:‘請先說法,然後點燈。’婆羅門答應,就為他說法。國王聽了,無限的滿足,便把身上一千盞燈,齊點起來,那時萬眾驚駭呼號。國王乃發大誓願道:‘我為求法,來捨身命,願我聞法以後,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這聲音一發,天地都震動了,燈光晃耀之下,諸天現前,即問國王:‘你身體如此痛苦,你心裏也後悔嗎?’國王答:‘絕不後悔。’後來國王複向空中發誓言:‘我這至誠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願我此身體即刻回復原狀。’話說未已,至誠所感,果然身上千個火孔,悉皆平復,並無些少創痕。剛才所說,聞法有如此艱難,諸生現在聞法則十分容易,豈不是諸生有大幸福嗎!自今以後,應該發勇猛精進心,勤加修習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開元寺好幾次,即住在貴院的後面,早晚聞諸生念佛念經很如法,音聲亦甚好聽,每站在房門外聽得高興。因各種課程固好,然其他學校也是有的,獨此早晚二堂課誦,是其他學校所無,而貴院所獨有的,此皆是貴院諸職教員善於教導,和你們諸位努力,才有這十分美滿的成績,我希望貴院,今後能夠繼續精進努力不斷的進步,規模益擴大,為全國慈兒院模範,這是我最後殷勤的希望。
◎改習慣
癸酉在泉州承天寺講(1933)
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薰染,而自然現於身口者,名曰習慣。
習慣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對於不善之習慣,而略稱之曰習慣。今依俗語而標題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為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談玄說妙。於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即自己一言一動,極粗顯易知之習慣,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歎也。
余于三十歲時,即覺知自己惡習慣太重,頗思盡力對治。出家以來,恒戰戰兢兢,不敢任情適意。但自愧惡習太重,二十年來,所矯正者百無一二。
自今以後,願努力痛改。更願有緣諸道侶,亦皆奮袂興起,同致力於此也。
吾人之習慣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臚列多條,而一時改正,則心勞而效少,以餘經驗言之,宜先舉一條乃至三四條,逐日努力檢點,既已改正,後再逐漸增加可耳。
今春以來,有道侶數人,與餘同研律學,頗注意於改正習慣。數月以來,稍有成效,今願述其往事,以告諸公。但諸公欲自改其習慣,不必盡依此數條,盡可隨宜酌定。余今所述者、特為諸公作參考耳。
學律諸道侶,已改正習慣,有七條。
一、食不言。現時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時食。初講律時,即由大眾自己發心,同持此戒。後來學者亦爾。遂成定例。
三、衣服樸素整齊。或有舊制,色質未能合宜者,暫作內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別修禮誦等課程。每日除聽講、研究、抄寫、及隨寺眾課誦外,皆別自立禮誦等課程,盡力行之。或有每晨於佛前跪讀法華經者,或有讀華嚴經者,或有讀金剛經者,或每日念佛一萬以上者。
五、不閒談。出家人每喜聚眾閒談,虛喪光陰,廢弛道業,可悲可痛!今諸道侶,已能漸除此習。每於食後、或傍晚、休息之時,皆於樹下簷邊,或經行、或端坐、若默誦佛號、若朗讀經文、若默然攝念。
六、不閱報。各地日報,社會新聞欄中,關於殺盜淫妄等事,記載最詳。而淫欲諸事,尤描摹盡致。雖無淫欲之人,常閱報紙,亦必受其薰染,此為現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學律諸道侶,近已自己發心不閱報紙。
七、常勞動。出家人性多懶惰,不喜勞動。今學律諸道侶,皆已發心,每日掃除大殿及僧房檐下,並奮力作其他種種勞動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習慣,共有七條。
尚有近來特實行改正之二條,亦附列於下:
一、食碗所剩飯粒。印光法師最不喜此事。若見剩飯粒者、即當面痛訶斥之。所謂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但若爛粥爛面留滯碗上、不易除去者,則非此限。
二、坐時注意威儀。垂足坐時、雙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翹架,更不宜聳立或直伸。余于在家時、已改此習慣。且現代出家人普通之威儀,亦不許如此。想此習慣不難改正也。
總之,學律諸道侶,改正習慣時,皆由自己發心。決無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癸酉五月十五日在泉州大開元寺講(1933)
今日與諸君相見。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
倘願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古今來,關於放生能延壽等之果報事蹟甚多。今每門各舉一事,為諸君言之。
一、延壽張從善,幼年,嘗持活魚,刺指痛甚。自念我傷一指,痛楚如是。群魚剔腮剖腹,斷尾剖鱗,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盡放之溪中,自此不復傷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杭州葉洪五,九歲時,得惡夢,驚寤,嘔血滿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聰穎,家人皆愛之,多與之錢,已積數千緡。至是,其祖母指錢曰:‘病至不起,欲此何為?’盡其所有,買物放生,及錢盡,病遂全愈矣。
三、免難嘉興孔某,至一親戚家。留午餐,將殺雞供饌。孔力止之,繼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搗米,懸石杵于朽梁之上。孔臥其下。更餘、已眠。忽有雞來啄其頭,驅去複來,如是者三。孔不勝其擾,遂起覓火逐之。甫離席,而杵墜,正在其首臥處。孔遂悟雞報恩也。每舉以告人,勸勿殺生。
四、得子杭州、楊墅廟,甚有靈感。紹興人倪玉樹,赴廟求子。願得子日,殺豬羊雞鵝等謝神。夜夢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殺願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爾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魚蝦螺等,爾盍放之!倪自是見魚蝦螺等,即買而投之江。後果連產五子。
五、生西湖南張居士,舊業屠,每早宰豬,聽鄰寺曉鐘聲為准。一日忽無聲。張問之,僧云:夜夢十一人乞命,謂不鳴鐘可免也。張念所欲宰之豬,適有十一子。遂乃感悟。棄屠業,皈依佛法。勤修十餘年,已得神通,知去來事。預告命終之日,端坐而逝。經謂上品往生,須慈心不殺,張居士因戒殺而得往生西方,決無疑矣。
以上所言,且據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報。若據究竟而言,當來決定成佛。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放生之功德如此。則殺生所應得之惡報,可想而知,無須再舉。因殺生之人,現生即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終之後,先墮地獄、餓鬼、畜生,經無量劫、備受眾苦。地獄、餓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於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報之事。昔日殺牛羊豬雞鴨魚蝦等之人,即自變為牛羊雞鴨魚蝦等。昔日被殺之牛羊豬雞鴨魚蝦等,或變為人,而返殺害之。此是因果報應之理,決定無疑,而不能倖免者也。
既經無量劫,生三惡道,受報漸畢。再生人中,依舊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以後須再經過多劫,漸種善根,能行放生戒殺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懺悔往業,乃能漸離一切苦難也。
抑余又有為諸君言者。上所述殺牛羊豬雞鴨魚蝦,乃舉其大者而言。下至極微細之蒼蠅蚊蟲臭蟲跳蚤蜈蚣壁虎蟻子等,亦決不可害損。倘故意殺一蚊蟲,亦決定獲得如上所述之種種苦報。斷不可以其物微細而輕忽之也。
今日與諸君相見,餘已述放生與殺生之果報如此苦樂不同。惟願諸君自今以後,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殺生之事。余嘗聞人云:泉州近來放生之法會甚多,但殺生之家猶複不少。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買雞鴨魚蝦等之活物任意殺害也。願諸君於此事多多注意。自己既不殺生,亦應勸一切人皆不殺生。況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親愛之人,豈忍見其故造殺業,行將備受大苦,而不加以勸告阻止耶?諸君勉旃,願悉聽受余之忠言也。
◎弘一大師傳略
師諱演音,字弘一,號晚晴老人(別署甚多),浙江平湖李氏子。初名廣侯,一名息,字叔同。清光緒庚辰(一八八六)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父筱樓公,以進士官吏部,晚耽禪悅,鄉党稱善人。師幼而穎異,嫻大悲、往生陀羅尼。七歲,讀文選,琅琅成誦。早失怙,長奉母居海上。痛清政不綱,外侮日亟,主變革,組‘強學會’。旋喪母,東渡日本,進上野美術專校。潛心文藝,擅詩詞、書畫、金石、音樂,旁涉戲劇,悉臻神妙,名震一時。返國後,入‘南社’,主太平洋報副刊筆政,執教津、寧、滬、杭間,桃李遍大江南北。丙辰(一九一六)秋詣杭州虎跑,斷食習靜,有省,自是皈佛。戊午(一九一八)七月十三日,禮了悟和尚,出家虎跑。九月,受具戒於靈隱。時春秋三十有九也。
披剃後,刊落聲華,盡屏所習。以戒為道本,發心扶律。遍搜中外律藏,校勘南山三大部,重興律學,續數百年之墜緒。時有毀寺議,師挺身而起,潛移默化,弭於無形。創‘南山律學院’於浙之慈溪,規模已具,事阻未果。識者引憾,而師泰然。行腳海內,隨緣而止,五十以後,息影南閩。倡辦‘養正院’于南普陀,厘訂佛學課程,培育學僧,造就甚眾。抗戰軍興,廈門臨海防前線,師誓與寺院共存亡,顏其居曰‘殉教堂’,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以互勖。平生私淑靈峰,奉‘宗論’為圭臬。當代善知識最服膺者,惟靈岩印光老法師,既負盛望,猶恭燃臂香,三度陳書,願與弟子之列。其謙恭如此。世稱師律紹南山,教宗賢首,行在彌陀。篤論也。暮年色力漸衰,知將遷化,盡力弘法,不辭勞瘁。壬午(一九四二)仲秋,示微疾,九月初四日圓寂于溫陵養老院。世壽六十有三,梵行二十四載。荼毗獲堅固子甚多,弟子奉靈骨分塔於泉州之小山書院、清源山麓暨杭州虎跑定慧寺,以垂紀念。
師才華蓋代,飄然脫白,粗衣淡飯,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諸數十年。一生不收徒,不主寺刹,而海內緇素鹹沾其澤。邃於經論,從不談玄說妙,惟以念佛,持戒,誦普賢行願品示人。□然若不足者。接人無多言語,平實明簡,而聞者動容,沒齒不忘。平生無疾言厲色,慈悲仁藹,而見者肅然。責己綦嚴,以躬作則,聲教遠被,所至易風。
其書胎息周秦漢魏,寢饋六朝,臨摹碑帖,幾可亂真。剃染以後,於文藝不復措意,嘗言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晚作斂神藏鋒,恬淡沖逸,風格別具,自成一家。零縑片紙,得者視如環寶。晚勤臨池。廣結法緣,蓋以書法作佛事也。遺墨已印行者,有寫經、聯語及李息翁臨古法書等,無慮數十種。輯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弘一大師律學著述三十三種(以上三書,已收入普慧大藏經),晚晴集、寒笳集、佛學叢刊、地藏菩薩聖德大觀、華嚴集聯、清涼歌集、晚晴山房書簡、晚晴老人講演錄等行世;其擬編之南山律苑叢書若干種,多未及成書,余著尚多,不備載。
◎後記
晚晴老人示寂之翌年,上海紀念會輯講稿十二篇,題為晚晴老人講演錄,先後刊印數千冊,風行海內外,但多遺佚。茲搜錄遺稿,複得十有五篇,且多未發表者,作為續輯。老人平生重踐履,要言不煩,而悲心愷切,溢於言表。幸勿以平易忽之。昔蓮池參辯融大師,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同行者大笑,以為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而蓮池以師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寧開示,這個正見他好處。吾輩于老人有同感焉。僧伽倘能以老人之志為志,身體力行,自當受用不盡,而如接謦□也。
一九六二年歲次壬寅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弘一大師編述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序
第一章 譯名辨異
第二章 十輪經大旨
第三章 占察經大旨
第四章 本願經大旨
第五章 法身贊及儀軌大旨並滅定業真言
第六章 他經流傳
第七章 諸家章疏
第八章 諸家懺儀
第九章 諸家贊述
第十章 問答遣疑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序
永甯大華嚴寺沙門弘一演音敬述
後二十一年歲次壬申九月,余居峙山。上海李圓淨居士來書,謂將助編九華山志,屬為供其資料。自惟剃染已來,至心歸依地藏菩薩十又五載,受恩最厚。久欲輯錄教跡,流傳於世,讚揚聖德而報深恩。今其時矣。後二月,云遊南閩,住萬壽岩。乃從事輯錄,都為一卷,題曰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將付書局別以刊佈,並貢諸圓淨居士備采擇焉。
近代緇素贊述菩薩化跡等書,已有數帙。然其取材,多據本願一經。今則遍探大藏並及諸家撰述。前詳言者今略指之,如本願大旨及九華垂跡等是也。前闕遺者今補集之,如余諸文等是也。惟所憾者。余於十數年來,凡菩薩化跡見於大藏及諸家撰述雖複留意,未嘗剿錄。今以疾遽屬稿,不獲遍檢,唯就其憶及者略集一卷。未免有所遺忘耳。
大分十章:第一章,譯名辨異。以諸經傳譯地藏名號,文字小有增減不同。今為列舉,示其差別。第二章,十輪經大旨。提挈經義,錄寫較詳。序品贊地藏菩薩功德之文,錄者尤繁。惟願見聞皆大歡喜,同生深信,至心歸依。第三章,占察經大旨,亦詳錄之。第四章,本願經大旨。唯依閱藏知津,錄寫綱要。並錄付囑經文二節,以示我等今日得受化度之因。第五章,法身贊及儀軌大旨,並滅定業真言。第六章,他經流傳。第七章,諸家章疏。第八章,諸家懺儀。第九章,諸家贊述。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錄其原文有十之九,共涉十紙。可見蕅益大師一生,銘心瀝血,歸信讚揚之跡。惟冀後之學者,承斯遺範,精進修持,紹隆而光大焉。第十章,問答遣疑。唯有四問。當不止此,且從闕略也。
錄寫之時,亦以倉卒不及詳斟,故其布列形式高下未能盡善。具錄全文者低二格寫,撮錄原文大意及引文片段者皆頂格寫,微示區別。惟錄寫經文而低二格,非是尊經之道,良用悚懼,未能釋懷。而又別無善法可以變易。且俟當來,重複輯錄,假以歲月,審慎斟定,或可無大過耳。
是稿成就前二日。盧世侯居士割指滴血,繪地藏菩薩聖像一尊,捧奉入山。勝緣巧值,誠不思議。謹以寫影,冠於卷首。盧居士,一字虯兒。善繪畫。隨侍老父,旅居思明。天性醇厚,事兩親以孝聞。殆亦多生已來,常受地藏菩薩教化者耶。
┌────────────────────────┐
│申十二月二十六日,輯寫既竟,悲欣交集。敬挈摭蕅益│
│大師續持回向偈中四偈,而為發願回向。│
│我誓以身心,奉上地藏主。隨於刹塵劫,永處眾苦中。│
│普代眾生苦,令得先成佛。劫石或可移,此願終不改。│
│我所修福業,懺悔發宏願。種種勝善根,體性同法界。│
│一一皆回向,普施諸含識。悉願證真常,同歸寂光土。│
└────────────────────────┘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永甯大華嚴寺沙門弘一演音敬撰
第一章 譯名辨異
梵名乞叉底檗沙,此云地藏。而諸經譯傳,亦有增文,列舉如下:
地藏菩薩,此為諸經論通譯之名。地藏之義,如明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廣釋。
大地藏菩薩,出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持地藏菩薩,出西秦譯佛說羅摩伽經,即是入法界品別譯。
地藏王菩薩,出唐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清來舟釋云:主執幽冥,隨願自在,故尊為王。然王義甚廣,此釋未能盡也。
第二章 十輪經大旨
以下三章大旨,皆依明蕅益大師閱藏知津文而增減之。
此經共有兩譯。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出北涼錄失譯人名,與後同本,而文缺略。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唐玄奘譯,今依此本,略錄大旨。
是經執筆譯文者為大乘昉師,並撰序文冠於經首。師謂十輪經者,則此土末法之教也。何以明之?佛以末法惡時,去聖寖遠。敗根比之壞器,空見借喻生盲,沉醉五欲類石田之不苗,放肆十惡似臭身之垢穢。故此經能濯臭身,開盲目,陶壞器,沃石田。觀此數言,可以略知是經所被之機矣。
序品第一:
佛在佉羅帝耶山。南方云來,雨諸供養,演諸法聲。眾會手中,各各現如意珠,雨寶放光,見十方土。又見身各地界增強,堅重難舉。有天帝釋,名無垢生,以頌問佛。佛為廣歎地藏菩薩功德。文云:
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隨喜故。並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采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如羸老者,所憑幾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度四流者,為作橋樑;趣彼岸者,為作船筏;是三善根殊勝果報;是三善本所引等流;常行惠施,如輪恒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諠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眾結縛,如利刀劍;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冷水;與饑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云;為貧匱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攝事系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如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游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渚;能無功用,轉大****。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
菩薩尋與無量眷屬,現聲聞像,來禮佛足,讚歎供養。
佛複因好疑問菩薩問,廣述地藏菩薩無量功德。文云: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于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熟無量所化有情。
以下廣說地藏菩薩入種種定,由此定力,令彼有情利益安樂。今舉其概,列表如下。
┌─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
├─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
├─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
├─皆得善巧天眼智通等,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皆離一切愁憂昏昧;
├─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令┐├─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彼│├─舍邪歸正,歸依三寶;
佛│├─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土┼┼─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一│├─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切│├─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
有│├─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系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
情┘│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慧;
├─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淨事業;
├─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
├─皆深呵厭自惡業過,鹹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離諸鬥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消滅。
┌─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溪澗溝壑,瓦礫毒刺,令┐│諸穢草木,皆悉不現;所有一切眾邪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彼││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湧現,清淨殊勝佛├┤,眾相莊嚴;
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一切大地眾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
以下又廣說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所獲種種利益安樂。文云: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饑渴所逼。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隱,眾病除愈;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鬥諍。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輾轉悔愧,慈心相向;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閉在牢獄,杻械枷鎖檢系其身,具受眾苦。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牢獄杻械枷鎖,自在歡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應被囚執,鞭撻拷楚,臨當被害。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免離囚執鞭撻加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疲倦,氣力羸惙。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暢適,氣力強盛;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隨有損壞。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諸根具足,無有損壞;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顛狂心亂,鬼魅所著。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心無狂亂,離諸擾惱;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欲、嗔恚、愚癡、忿恨、慳嫉、憍慢、惡見、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熾盛,惱亂身心常不安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貪欲等,身心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為風所飄,或於山岩崖岸樹舍顛墜墮落,其心慞惶。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藥所中。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惱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瘧病,或日日發或隔日發或三四日而一發者。或令狂亂,身心顫掉,迷悶失念,無所了知。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藥叉、羅刹、餓鬼、畢舍遮鬼、布怛那鬼、鳩畔茶鬼、羯吒布怛那鬼、吸精氣鬼,及諸虎狼師子惡獸,蠱毒厭禱諸惡咒術,怨賊軍陣,及余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身心慞惶,懼失身命,惡死貪生,厭苦求樂。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布畏,保全身命;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或為淨信,或為淨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花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穀,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男女,或為方便,或為修福,或為溫暖,或為清涼,或為憶念,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于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以諸種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營務或不營務。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果實豐稔,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過數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任持一切大地,常普任持一切種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隨意受用;此善男子威神力故,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須芽莖枝葉花果皆悉生長,藥穀苗稼花果茂實成熟潤澤香潔軟美。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嗔癡等皆猛利故,造作殺生、或不與取、或欲邪行、或虛誑語、或粗惡語、或離間語、或雜穢語、或貪、或嗔、或複邪見、十惡業道。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煩惱悉皆銷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于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佛複廣說地藏菩薩現種種身,於十方界,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文云:
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複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或作刹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筏捨身,或作戌達羅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或作羅刹身,或作鳩畔茶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奧闍訶洛鬼身,或作師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佛複較量,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最為殊勝。文云:
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佛既廣述地藏菩薩不可思議諸功德已,眾會興供。文云: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能,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複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旛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複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讚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眾會既興供已。地藏菩薩轉供世尊,兼說神咒利益一切。
以上悉為序品第一大旨。此品之文,多贊地藏菩薩功德。故挈錄較繁。以下諸品,多從略錄。
十輪品第二:
地藏菩薩問佛,云何於五濁世能轉佛輪。佛答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居此土。即十力也。一一喻如轉輪聖王。
無依行品第三:
爾時會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問佛禪定讀誦營福等。佛言二種十無依行,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世尊複贊修定行者,應受釋梵護世四王轉輪王等讚歎禮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及說偈頌。文云:
修定能斷惑,餘業所不能。故修定為尊,智者應供養。
次明出家破戒,猶能生人十種殊勝思惟,國王大臣不宜非理辱害。
次明五無間罪,四根本罪,謗正法及疑三寶罪,名為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皆非佛之弟子。宜極護持四根本戒。
次因尊者優波離問,未來世有惡行苾芻,云何方便呵舉驅擯及以治罰。佛具答之。
次因地藏菩薩願救末世,為說末世有十惡輪。謂國王宰官等護惡苾芻,惱害淨眾,即名為旃荼羅。乃至破戒無戒不應辱害,引古羅刹醉象敬重袈裟為證。若能遠離十惡輪者,則得十法增長,離二十過。
天藏複說護國不退輪心神咒。
有依行品第四:
金剛藏菩薩問。既言破戒非佛弟子,云何不許辱害。又他經處處獨贊大乘,今經云何說三乘法,悉皆不許隱沒。佛答十種有情,難得人身。複有十種無依行法差別,有四種僧及四沙門。是故破戒雖非佛子,不應受供。猶有聖賢幢相,不得辱害。三乘並是如來度生方便,雖修大乘不得廢二。
次示十有依行,三乘所共。複有十有依行,獨覺大乘所共。
次複廣示大乘無塵垢行輪,無取行輪。隨眾生根說三乘法。戒淨慈悲安樂一切,乃名大乘。
懺悔品第五:
眾會聞法,各懺先罪。佛為說十種法,能令菩薩獲得無罪正路法忍。
次明已得法忍,許處王位。或行十善,或信三寶,亦可為王。否則決當墮落。
善業道品第六:
金剛藏菩薩複問,云何於三乘人法得無過失,乃至菩提行願心無厭足。佛答十善業道即菩薩十輪,廣說因果利益。以下又複斥非勸修。文云:
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極虛詐,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誑惑世間,無慚無愧,說空斷見,誘誑愚癡。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善男子!若但言說及但聽聞,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槃。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證涅槃堅固梯蹬。
善男子!若但發心發誓願力,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頃,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塵算數眾生皆登正覺,入般涅槃。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
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業道,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自號大乘,或說或聽或但發心或發誓願,終不能證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脫生死苦。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業道,世間方有諸刹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族。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聲聞乘或獨覺乘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業道品類差別。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非住十惡不律儀者,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滿一切善法願者,先應護持十善業道。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勝果報因。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福田相品第七:
複明菩薩十財施大甲胄輪,十法施大甲胄輪,淨戒大甲胄輪,安忍大甲胄輪,精進大甲胄輪,靜慮大甲胄輪,般若及善巧方便大甲胄輪,大慈大甲胄輪,大悲大甲胄輪,堅固大忍大甲胄輪。故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獲益囑累品第八:
眾各獲益無量。佛以此法付囑虛空藏菩薩。文云:
善男子!吾今持此地藏十輪大記法門付囑汝手。汝當受持廣令流布。若諸眾生於此法門,有能讀誦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住正行者。汝當為彼守護十法,令於長夜利益安樂。何等為十?一者為彼守護一切財位,令無損乏;二者為彼守護一切怨敵,令不侵害;三者為彼守護,令舍一切邪見邪歸十惡業道;四者為彼守護,令免一切身語謫罰;五者為彼守護,遮斷一切謗毀輕弄;六者為彼守護,令于一切軌范屍羅皆得無犯;七者為彼守護,令悉除滅一切非人、四大乖反、非時老病;八者為彼守護,不遭一切非時非理災橫夭歿;九者為彼守護,命欲終時,得見一切諸佛色像;十者為彼守護,令其終後,往生善趣,利益安樂。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此法門,有能讀誦思惟其義,為他解說,住正行者。汝當為彼勤加守護如是十法,令於長夜利益安樂。
附:地藏菩薩陀羅尼,一卷,唐慧琳譯,載一切經音義卷第十八中。即是十輪經序品陀羅尼別譯本。
唐慧琳法師云:地藏菩薩陀羅尼,經中本為是古譯。或有音旨不切,用字乖僻。今有自受持梵本,因修音義,依文再譯。識梵文者,請校勘前後二譯,方知疏密。
案:此陀羅尼先後共三譯。一載北涼錄十輪經序品中,二載唐譯十輪經序品中,三即今譯別行之本。
第三章 占察經大旨
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明蕅益大師云:此經誠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
卷上,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堅淨信菩薩為末世眾生請問方便。文云: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繞。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嗔嫉妒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複甚鮮。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示化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眾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專求善法。如是眾生可湣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隨于何乘速獲不退。
佛令轉問地藏菩薩。並示位高,兼明緣勝。文云:
地藏菩薩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雖複普遊一切刹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所謂巧說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以如是等因緣,於此世界,眾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地藏菩薩為示三種輪相,占察三世善惡業報。兼示懺悔之法。如經廣說。
卷下,地藏菩薩複示一實境界,及唯心識觀、真如實觀二種觀法。
地藏菩薩又複為善根薄煩惱厚多疑多障者,別示方便。令離障緣,求生淨土。文云: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複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
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複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複示三忍四佛以彰圓位。及善巧說法安慰怯弱,離相違過。
地藏菩薩說法已,佛囑付受持。文云: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門甚為難值,能大利益。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於是大眾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第四章 本願經大旨
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流通本作三卷,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集會讚歎。如來含笑,放光明云,出微妙音。十方天龍鬼神亦皆集會。佛為文殊菩薩說地藏菩薩往因。
分身集會品第二:
十方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諸受化眾生來見世尊。世尊摩頂付囑。文云: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菩薩略答五無間事。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往因,佛又略說二事。
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述其所說報應之法。
地獄名號品第五:
普賢菩薩問,地藏菩薩答。
如來讚歎品第六:
佛放身光,出大音聲,讚歎地藏菩薩。
普廣菩薩請問利益。佛為說供像讀經持名等,分別答之。
利益存亡品第七:
地藏菩薩白佛,普勸眾生斷惡修善。
大辨長者請問薦亡功德,地藏菩薩為說七分獲一。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菩薩神力,俱詣忉利,請問眾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
次有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各發善願。佛贊印之,並授主命道記。
稱佛名號品第九:
地藏菩薩為利眾生,演說過去諸佛名號功德。
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藏菩薩請問,佛分別答。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堅牢地神明供像十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佛放頂光,妙音稱讚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請問不思議事。佛為說供像持名等,分別答之。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佛又摩地藏菩薩頂,以諸眾生付囑令度。文云: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地藏。吾今殷勤以人天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次為虛空藏菩薩說見像聞經二十八益,又說七益。
附: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一卷,唐藏川述。載日本續藏經中。乃是人造偽經,不宜流通。
第五章 法身贊及儀軌大旨並滅定業真言
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一卷,唐不空譯。
贊法身、法界、菩提、涅槃、十地、等覺、妙覺功德,皆五言偈。最後有七言一偈。文云:
若有相應顯此理,唯身以慧作分析。彼人生於淨蓮華,聞法所說無量壽。
地藏菩薩儀軌,一卷,唐天竺輸婆迦羅此云善無畏譯。
佛在佉羅提耶山,地藏菩薩騰空說咒。次說畫像法等。複說成就法中云,若念滅罪生善,生(或作舍)身後生極樂。以草護摩三萬遍等。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載于宋蒙山甘露法師不動集,蒙山施食儀中。未審出何經。後賢幸為考證焉。咒云:
唵,缽囉末鄰(有本作甯)陀寧,娑婆訶。
第六章 他經流傳
金剛三昧經,二卷,出北涼錄。
總持品第八,地藏菩薩白佛問答,廣為分別無生之義,以決眾疑。經文甚廣,須者尋之。
其後眾疑既決。地藏菩薩知眾心已,而為說偈。文云:
我知眾心疑,所以殷固問。如來大慈善,分別無有餘。是諸二眾等,皆悉得明瞭。我今於了處,普化諸眾生。如佛之大悲,不舍於本願。故於一子地,而住於煩惱。
如來複告大眾,廣說持經持名功德。文云:
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恒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即不墮於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持此經者,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明圓澄法師注云:偈云不舍本願,而菩薩之願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終不成佛。以其誓願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拔眾生苦,而眾生不可不知報恩也。若欲報恩者無他,若持此經,若持菩薩名,非惟知恩報本。抑且廣獲自利,不墮惡道,滅障除罪也。汝等現前菩薩,有二種緣:一者,當學地藏菩薩大慈普護;二者,常教眾生修習如是經典。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今合部大集經卷五十七、五十八須彌藏分,高齊烏萇國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
菩薩禪品第二:
佛說菩薩不墮二乘定聚,如實觀察,得一切法無語言空三昧。如地藏菩薩,于此三昧到自在彼岸,能利益一切眾生。
以下經文,廣說地藏菩薩入定利生之事。經文甚廣,今為略舉。文云:
或令諸眾生所須資生之具,如飲食衣服臥具園宅等,一切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悉皆充足;
或令諸眾生風黃疸等分之病,乃至貪嗔癡等煩惱諸病,如是身心病苦,悉皆除滅;
或令三惡道苦,及寒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諸苦,悉皆除滅;令諸眾生離一切苦惱及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慈心相向,乃至令諸眾生於第一義諦心善安住。
滅非時風雨品第三:
功德天為地藏菩薩述其往昔誓願。複求地藏菩薩起悲湣心。地藏菩薩令其請佛演說水風摩尼宮陀羅尼。說已,大地震動。地藏菩薩亦說磨刀大陀羅尼。
地藏菩薩說陀羅尼已。世尊廣贊地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文云: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能為一切眾生如大妙藥,能滅一切眾生苦惱,能施一切眾生樂具,成就大悲;乃至以此陀羅尼力故,令我三寶種及以法眼得久住世;使此愚闇薄福、我慢所壞者,不修善根惡刹利及諸宰相,于我如是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精勤苦行所集之法,不滅不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有惱亂,以無惱故,諸天不忿;天不忿故,一切眾生悉皆獲得如上樂具。
陀羅尼品第四:
地藏菩薩複說幢杖大陀羅尼。
佛說羅摩伽經(晉唐二譯),華嚴經(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貞元譯),華嚴十地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說八大菩薩經等,皆列有地藏菩薩之名。
秘密部中,常有禮誦供養地藏菩薩之文。今舉其例:
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說念誦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等。
焰羅王供行法次第,說一心奉請地藏菩薩摩訶薩等。
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說第二十三火羅諸天王是地藏菩薩所變身等。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成就儀軌,載地藏菩薩真言。又有偈頌。文云:
北方地藏尊,其座極巧嚴,身處於焰胎,雜寶莊嚴地,綺錯互相間,四寶為蓮華,聖者所安住,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昧,及與大名稱,無量諸眷屬等。
以上所列,皆此方大藏未收,近自日本傳來者,為略舉之。已外尚多,若欲具知者,披藏檢尋。
又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薩埵也。
附:
蓮華三昧經,說六地藏菩薩,及勝軍地藏菩薩。
延命地藏經,說延命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念誦儀軌,說地藏菩薩六使者。
此三經,皆日本台密一派所傳,疑似偽經,今不寫錄。
又有日本古傳種種杜撰之說,今亦不錄。
第七章 諸家章疏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解,明蕅益大師擬撰未就。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一卷,明蕅益大師述。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二卷,同上。
明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自跋。文云:
憶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溫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鎧,向予說此占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云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經立懺。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庵,講演分科。是時即有作疏之願。病冗交遝,弗克如願。屈指十五年來,梵網佛頂唯識法華皆已注釋,獨此夙願尚未填還,亦可歎也。今庚寅年,閱世已及五十二歲,百念灰盡。偶有同志數人,仍來結夏北天目之藏堂,究心毗尼。予念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爰命筆於六月朔日,成稿於十有四日。輸一滴以益大海,捧一塵而培須彌。雖無補於高深,庶善鑽於乳酪。公我同志,共用醍醐。
地藏菩薩本願經疏,明蕅益大師擬撰未就。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文,一卷,清靈乘撰。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一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六卷,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蒙,三卷,清品玵集,依科注抄集而成。紊亂糅雜,無足流通。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三卷,清知性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未就,清胡宅梵述。
第八章 諸家懺儀
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一卷,明蕅益大師述。
明蕅益大師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後自序。文云:
大法久湮,人多謬解。執大謗小,舉世皆然。然地獄眾苦已隨其後,喑啞餘報復更難窮。故地藏慈尊,大集會中,現聲聞相。世尊廣歎勝德。且較云:假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殑伽沙等大菩薩所,百劫至心歸依稱念禮供求諸所願,不如一食頃,歸依稱念禮供地藏菩薩,以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故也。蓋末世駕言大乘甚易,躬行僧行實難。甯知廢小談大,並大亦非。悟大用小,即小本勝。故法華誡弘經者,必依四安樂行。涅槃極談常住佛性,尤扶戒律。大士功德獨盛,得非亦在此乎。智旭深憾夙生惡習,少年力詆三寶,造無間罪。賴善根未殞,得聞本願尊經,知出世大孝,乃轉邪見而生正信。仍以謗法余業,辛勤修證,不登法忍。每展讀大士三經,輒不禁涕泗橫流。悲昔日之無知,感大士之拯拔也。因念濁智流轉之日,同此過者不少。敬宗十輪並本願占察二典,述此儀法。庶幾共滌先愆,克求後果,不終為無依行乎。未登無生正位,皆可修之。無論初心久學也。
清印光法師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重刻序。文云:
心體本淨,因根塵而濁念斯興。佛性常存,由迷背而凡情孔熾。於是承寂照之力,反作昏動之緣。于常住之中,妄受生死之苦。執著五陰,不知畢竟皆空。障蔽一心,曷了本不可得。耽染六塵之幻境,墜墮三惡之苦途。縱經微塵劫數,莫出六道輪回。故我世尊特垂哀湣,因地藏菩薩之問,說十力佛法之輪。摧碾煩惑,成就道器。由茲棄舍惡法,斷除一切無依行,修持善法,具足一切有依行。然欲得無生法忍,須懺宿世愆尤。若能不著五陰,自可圓證三身。外承佛力法力菩薩誓願力,內仗誠力悔力自性功德力。故得彌空罪霧,徹底消滅;本有性天,全體顯現。是知十輪、本願、占察三經,同由地藏大悲願力,令末世孤露無依眾生,悉皆得大恃怙也。蕅益大師已證法身,乘願再來。初現闡提之跡,後為如來之使。一生行解,事理圓融。畢世著述,性修雙備。欲令濁智成淨智,依三經而制懺儀。冀使凡心作佛心,即十輪而明贊悔。寶鏡既磨,光明自發。摩尼既濯,珍寶斯雨。誠可謂反本還元之妙法,即心作佛之達道也。弘一上人宿欽大師著述,特為刻板用廣流通。俾有志於滅幻妄之惑業,證本有之真心,上續如來之慧命,下作末世之典型者,鹹得受持云。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一卷,明蕅益大師集。
明蕅益大師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分為六門。
第一緣起。文云:
夫諸佛菩薩湣念群迷,不啻如母憶子。故種種方便,教出苦輪。而眾生不了業報因緣,罔知斷惡修善。淨信日微,五濁增盛。由此劇苦機感,倍關無緣慈應。爰有當機名堅淨信,咨請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廣歎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於是以三種輪相示善惡差別;以二種觀道,歸一實境界。仍誡業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應依懺法,得清淨已,然後修習二觀,克獲無難。此誠末世對症之神劑,而方便中之殊勝方便也。予悲障深,丁茲法亂,律教禪宗淆訛匪一。幸逢斯典,開我迷云,理觀事儀昭然可踐。竊以諸懺十科行法,詳略稍殊。一一鬮陳,纖疑始決。罔敢師心,乃述緣起。
第二勸修。文云:
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現在無諸障緣者,欲除滅五逆十惡無間重業者,欲求資生眾具皆得充饒者,欲令重難輕遮皆得消滅者,欲得優婆塞沙彌比丘清淨律儀者,欲得菩薩三聚淨戒者,欲獲諸禪三昧者,欲獲無相智慧者,欲求現證三乘果位者,欲隨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欲悟無生法忍圓滿證入一實境界者,皆應受持修行此懺悔法。何以故?此是釋迦如來格外弘慈,地藏菩薩稱機悲願。無苦不拔,無樂不與。依此修行,淨信堅固。如經廣明,所宜諦信。
以下四門,行法中廣明。
上列二種懺儀,最為完善。懺願儀多依十輪,行法專宗占察。後之學者,隨己所樂,勉力行之。
慈悲地藏菩薩懺法,三卷,此書繁雜,未能適用。
地藏菩薩本願懺儀,一卷,清乘戒集。此書簡明,尚未完善。
第九章 諸家贊述
自古迄今,諸家撰錄之中贊述地藏菩薩者甚多,或有別編一卷專述地藏菩薩靈感等事。今以匆促未及遍檢,唯就所憶及者依時代先後略錄如下。
天臺宗諸撰述中,常引占察經文。占察經,漸次作佛有四種。蕅益大師謂,天臺六即蓋本諸此。
唐南山律祖四分律行事鈔等,常引十輪經文。
唐賢首國師華嚴經傳記,述地藏菩薩靈感。文云:
文明元年。京師人,姓王,失其名。既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王氏誦一行偈。其文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菩薩既授經文,謂之云:誦得此偈,能排地獄。王氏盡誦,遂入見閻羅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及處,受苦人皆得解脫。王氏三日始蘇,憶持此偈,向諸沙門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晉譯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云集說法品。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說云然也。
唐清涼國師釋華嚴經十回向品初章代苦救護,亦讚歎地藏菩薩。文云:
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眾生,如地藏菩薩等。
宋高僧傳神僧傳載。唐永徽時。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至中國,居九華山。靈跡甚多,具載傳中。相傳是地藏菩薩垂跡。
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一卷,宋常謹集,載日本續藏經中。今編入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
明蓮池大師為比丘性安撰地藏菩薩本願經跋。文云:
地藏經譯于唐實叉難陀。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不著世代,不載裏族,于藏無所考。雖小異大同,理固無傷。而核實傳信,必應有據。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刻唐譯易之。或謂是經,諄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複玄論,不足新世耳目,惡用是訂正為。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凶年則為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其可少耶。若夫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上士,試終身味之。
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一卷,明蕅益大師撰,清演音集。
蕅益大師少年在俗常謗佛法,後聞地藏菩薩本願,乃發出世之心。故其一生盡力宏揚讚歎地藏菩薩。余見靈峰宗論中,贊地藏文甚多,因挈錄之,輯為一卷,名曰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今附錄之,以廣法益。是書分為五門。
(一)關於十輪經者
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後自序。文見前第八章。
(二)關於占察經者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自跋。文見前第七章。
刻占察行法助緣疏。文云: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作善降之百祥,作惡降之百殃。因果報應之說,未嘗不彰明較著於世間也。但儒就現世論,未足盡愚者之疑情。自釋典入支那,備明三世果報,益覺南宮所悟及孔子尚德之稱,事理不誣。然三藏權詮,只明因緣生法,未直明因緣無性,故云佛能轉一切業,不能轉定業。逮大乘會中,始廣明格外深慈,建勝異方便,依萬法唯心、緣生無性之理,設取相、無生二懺以通作法之窮。然後罪無大小,障無淺深,依教行持,悉堪消滅。如赫日當空,霜露頓收也。
昧者謂重罪許懺,開造罪門。蓋不惟罔識佛菩薩之弘慈,亦豈知儒者之了義。孔子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蓋明示人以自新之端矣。夫罪有重輕,事非一概。世法不能治,佛法治之;作法不能治,取相治之;取相不能治,無生治之。則究竟離苦解脫之法,不得不歸功佛門,又不得不歸功觀音、地藏諸大士也。觀音應十方世界,尤於五濁有緣。地藏遊五濁娑婆,尤于三塗悲重。如父母等愛諸子,而於幼者及無能者尤所鍾情。此占察善惡業報經,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堅淨信菩薩殷勤致請,釋迦牟尼佛珍重付囑。三根普利,四悉咸周;無障不除,無疑不破。三種輪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達理;二種觀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嘗執理廢事。又複詳陳懺法,即取相即無生,初無歧指;開示稱名,觀法身觀己身,頓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說,種種巧便不違實理。此二卷經,已收括一代時教之大綱,提挈性相禪宗之要領,曲盡佛祖為人之婆心矣。予依經立懺。程用九居士捐資,並募善信助成之。此正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極致也。誰謂學佛非儒者分內事哉!
與沈甫受、甫敦書。文云:
占察行法,蒙昆玉梓梵冊。而不肖屢結壇,俱不獲清淨輪相。此可信天下後世耶。今誓作背水陣,掩死關禮之。
與聖可書。文云:
不肖三業罪過不少,雜亂垢心豈致清淨輪相。爰發慚愧,退作但三歸人;誓不為師作範,誓不受人禮拜,誓不出山。誓得清淨輪相,不論百日千日六年九年,畢死為期。辭嘉興事竟,嗣當辭留都事也。
與了因及一切緇素書。文云:
宋儒云:才過德者不祥,名過實者有殃,文過質者莫之與長。旭一人犯此三病,無怪久滯凡地,不登聖階也。旭十二三時,因任道學而謗三寶,此應墮無間獄,彌陀四十八願所不收。善根未殞,密承觀音、地藏二大士力,轉疑得信,轉邪歸正。二十年來力弘正法,冀消謗法之罪。柰煩惱深厚,于諸戒品說不能行。癸酉中元拈鬮,退作菩薩沙彌。蓋以為今比丘則有餘,為古沙彌則不足,甯舍有餘企不足也。夙障深重,病魔相纏,從此為九華之隱,以為可終身矣。半年餘,又漸流布。浸假而新安而閩地而苕城,槜李留都,虛名益盛,實德益荒。今夏感兩番奇疾,求死不得。平日慧解雖了了,實不曾得大受用。且如占察行法一書,細玩精思,方敢遵古式述成。仔細簡點,並無違背經宗。乃西湖禮四七不得清淨輪相,去年禮二七不得,今入山禮一七又一日仍不得。禮懺時,煩惱習氣現起更覺異常。故發決定心,盡舍菩薩沙彌所有淨戒,作一但三歸弟子。待了因進山,作千日關房,邀佛菩薩慈悲拔濟。不然者,寧粉此骨於關中矣。
佛菩薩上座懺願文。文云:
(上略)曾聞造像功德,最能滅罪除愆。禮拜懺摩,實可洗心滌慮。爰發虔誠,集資改造一佛二菩薩像。仍發誓願,恒禮占察行法,不論年月,專祈純善輪相。眾生雖垢重,諸佛不厭舍。必以大慈悲,哀湣度脫我。使我從今以後,心無掉舉,身得輕安。護口過而勿出綺語惡言,淨意地而不起雜思欲覺。速得清淨三輪,克臻自他二利。普化眾生,同生淨土。
贈石淙掩關禮懺占輪相序。文云:
(上略)曩覺比丘多慚,退為求寂。今更愧沙彌真義,僅稱但三歸矣。敢更以空言贈人。然竊玩占察善惡業報一經,原屬釋迦大聖徹底悲心,地藏菩薩格外方便。三種輪相,巧示業報因緣,無疑不決。二種觀道,深明進趣方便,大乘可登。以五悔稱名為發軔先容,以一實境界為平等歸趣。夫五悔者敵體反世情者也,二觀者敵體反妄想計著者也。懺悔髮露,永斷相續,滅業障。勸請說法,滅魔障。隨喜功德,滅嫉妒障。善巧回向,滅著有障。發堅固願,滅退忘障。唯心識觀,先知外境本虛皆心所現,次達內心如幻了無真實。真如實觀,深達若境若心統惟法性,法性不生不滅,故諸法皆當體不生不滅。如千漚萬波統惟濕性,千器萬像統惟金性。五悔翻破無始事障,二觀翻破無始理障。二障既淨,成真應二身,三聚淨戒一念圓發。而三輪清淨之相,特表示取信,以顯住持僧寶絕仍可續。孟軻所謂豪傑之士無文王猶興,聞而知之不異見而知之云爾。嗟乎。予能知占察大旨依經立懺,而未能自得輪相,人誰信之。此實說藥不服,咎不在藥也。良方良藥昭昭具在,地藏菩薩決不我欺。我已知不服之咎,誓將服之。而石淙法友先得我心,亦將掩關以祈清淨。願各努力,日夜塗抹。並慎藥忌,避風寒。他日紹舍那真胤,靈峰片石當與靈鷲第一峰同時點首矣。
祖堂結大悲壇懺文。文云:
(上略)智旭於四十六歲,自反多愧,退作但三歸人。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幸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於今年正月元旦,錫以清淨輪相。稍自慰安。(下略。案:大師于癸酉三十五歲七月十五日退為菩薩沙彌,遂發心禮占察懺法。甲申四十六歲,退為但三歸人。乙酉四十七歲正月元旦,乃獲清淨輪相,得比丘戒。)
占察行法願文。(案:此文為大師既獲清淨相後一年丙戌所作。)文云:
歸命慈威無等尊,拔苦與樂真出要,定力能除三劫災,救世真士垂悲拯。弟子智旭痛念劫濁難逃,刀兵競起。雖云同分妄見,實非無因誤招。往業莫追,來事可諫。爰偕同志某等(十人)各捐淨資,營修供養。三日方便,七日正修。如法結清淨壇,頂禮占察行法。六時行道,五悔煉心。哀籲同體大悲,懇乞無緣拔濟。伏念眾生障垢雖至重至深,三寶洪慈終不厭不舍。苟一念知改過,必隨許以自新。況釋迦本師勇猛稱最,地藏大士誓願無忘。子幼弱父愛偏強,兒不肖母憐益甚。憫茲匍匐入井之愚,賜以身手衣褯之用。俾毫光照處,消兵戈為瑞日祥云。法雨沾時,轉邪孽為道芽靈種。所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教流通,魔邪竄絕。次祈比丘智旭身無病苦,心脫結纏。定與慧而等持,戒並乘而悉淨。期主某法社雖複三年,攝護願如一日。某等各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克除習氣,臻修法門。三學圓成,二嚴克備。續佛慧命,普利人天。又祈外壇隨喜緇素,悟知一實,開顯三因。二觀圓修,三忍圓證。又祈外護助緣,廣及法界含識,若見若聞,若不聞見,等植良因,均沾勝益。又祈江北江南乃至震旦域內,近日遭兵難者,種種債負消除,一一怨嫌解釋。脫幽冥之劇苦,胎蓮萼以超升。恭幹法界三寶地藏聖師,真實證知,真實攝受。
化持地藏菩薩名號緣起。文云:
吾人最切要者,莫若自心。世間善明心要者,莫若佛法。然佛法非僧不傳,僧寶非戒不立。戒也者,其佛法綱維,明心要徑乎。慨自正教日替,習俗移人。髡首染衣,不知比丘戒為何事。一二弘律學者,世諦流布,開遮持犯,茫無所曉。況增上威儀,增上淨行,增上波羅提木叉乎。又況依四念處行道,增心增慧,以成三聚五支者乎。嗟!嗟!三聚五支不明,謂大乘僧寶,吾不信也。僧既有名無義,謂傳持佛法明瞭自心,吾尤不信也。堅淨信菩薩憫之,以問釋尊。釋尊倍憫之,委責地藏大士。大士更深憫之,爰說占察善惡業報經。經云: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定慧,當先修懺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若不懺淨而修定慧,則多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故先修懺悔。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又云:雖學信解修唯心識觀、真如實觀,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趨,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怖畏及種種障礙,應一切時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及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觀自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若雜亂垢心誦我名字,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案已上九行餘皆撮引經文)嗟嗟。由此觀之。戒不清淨,二觀決不易修;二觀不修,一實何由證契。而欲戒根清淨,舍懺悔持名豈更有方便哉!且持名一法,自其淺近言之,愚夫愚婦孰不能矢口。自其深遠言之,不達法身平等,雜亂垢心不得名為聞矣。故知以二觀為指南,能修二觀方為聞菩薩名。以聞名為方便,真實持名便是圓攝二觀。故名聞障淨,障淨戒得,戒得定慧發生,定慧而一,實證入矣,明心見性,是真僧寶,真傳佛法。吾輩生末葉,聞此真法,宜如何努力以自勉也。
(三)關於本願經者
警心居士持地藏本願經兼勸人序。文云: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此危微的傳也。佛法亦爾,一念迷,常寂光土便成阿鼻地獄;一念悟,阿鼻地獄便是常寂光土。所以地藏本願,直與華嚴同一血脈。試觀華嚴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地獄眾苦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華嚴明自心本具之淨土令人知歸,地藏明自心本具之苦輪令人知避;一歸一避,旨趣永殊;而歸亦唯心,避亦唯心,心外決無別法。儒所謂道二,仁與不仁而已。危乎微乎。善利分舜蹠之關,去存為人禽之別。熟讀本願經,不思自覺覺他,出地獄歸華藏者,必不仁之甚者也。警心居士憫之,遂畢世受持,兼以勸人。予謂適發此心,地獄苦輪便當頓息。歡喜為序,代法界眾生普勸云。
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文云:
予每謂地藏本願一經,當與八十一卷華嚴並參。華嚴明佛境界,稱性不可思議;本願明地獄境界,亦稱性不可思議;一則順性而修,享不思議法性之樂;一則逆性而修,受不思議法性之苦;順逆雖殊,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也。一念迷佛界不思議性,則常寂光土應念化成刀山劍樹爐炭鑊湯;一念悟地獄不思議性,則泥犁苦具應念化成普光明殿寂滅道場;迷悟雖殊,性德無增無減又一也。然性德雖無增減,非逆順不屬迷悟;而迷之為九界逆修,遂感分段變易二死苦報;悟之為佛界順修,遂成菩提涅槃二種轉依;迷為三惑,悟為三智。逆修為十惡五逆,順修為六度萬行。生死為三界四相,轉依為三身四德。苦即法身,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諺謂推人扶人只是一手,贊人毀人只是一口。大佛頂謂如水成冰,冰還成水。詎不信然。然則芙蓉九朵,信可與華嚴九會同其表法;豈謂地藏本願經僅談地獄因果事相而已。況華藏世界安住大蓮華中,如來成道亦坐寶蓮華。而優缽羅波頭摩等地獄亦複名青蓮華赤蓮華。可見一名一喻一事一法,皆悉具足十界;在當人迷悟順逆何如耳。不思議法性,體非群相,不礙諸相發揮,又奚間於地獄及寂光哉。願諸開士率諸檀越,即以此為順修因緣,開發正悟。則鐵圍兩山,即是金剛菩提道場。無令火焰幻作金蓮,斯大妙矣。
(四)關於滅定業真言者
化持滅定業真言一世界數莊嚴地藏聖像疏。文云:
釋迦佛謂定業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薩說滅定業真言,所以慰窮途之客。旭少習東魯,每謗西幹。承觀音大士感觸攝受。後聞地藏本願尊經,始發大心,誓空九界。今得與僧倫,染神乘戒,皆慈願冥加,不可誣也。爰念娑婆弊惡,惑業苦三,如惡叉聚;無上醍醐,悉成毒藥。持律者唯事衣缽,作犯止持茫無所曉;習教者唯事口耳,禪那理觀瞀無所得;參宗者流入機境,播弄精魂,心佛真源毫無親證;淨土一門稍切時機,亦苦多成退托,未合不思議大乘。良由業重障深,濁智流轉。雖有聖者,末如何也。唯地藏慈尊悲深願重,專湣剛強,尚能轉我當年殷厚邪心,使得正信出家;豈難轉大地眾生無知過犯,使歸真際乎。故於三寶前發心,欲造萬佛銅殿,中供大士,永鎮九華。爰受一食法,結百日壇,持滅定業真言五百萬。又化大心緇素或持十萬或百千萬,共成十萬萬,表三千大千世界數。以其總數,供大士像中,作盡未來廣化十方左券云。
宗論卷一中,有續持回向偈,補總持疏,滅定業咒壇懺願文,及其他願文中附言持滅定業咒者,今悉闕略未錄。欲廣覽者,幸披尋焉。
答黃稚穀問,二則。(原問附)文云:
問:佛不能滅定業,地藏菩薩胡為有滅定業真言耶?且既達本來罪福皆空,又何謂耶?
答:業之與報,皆是自心現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達能造所造,能受所受,當體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惡業,必招殷重苦報,名為定業。彼心既定不可挽回,大覺亦不能即令消滅。故大慈悲巧設方便,令地藏大士說咒勸持,即是轉其定心漸使消滅也。是故菩薩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既不居,菩薩亦不居,究竟只在當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謂既達本來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撥無因果;以罪福因果當體即空,亦複即假即中;迷則滅與不滅俱非達本,達則滅與不滅總不礙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來空?業障是。如何是業障?本來空是。透此二語,便出野狐窠臼矣。
進問:畢竟佛何不自說?所謂佛不能滅,尚有疑在。
答:釋此須知三義:一、諸佛說法,必系四悉因緣。有聞佛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佛即自說,如棱嚴尊勝諸咒皆滅定業也。有聞菩薩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須菩薩說,如此咒及大悲等咒是也。二、罪不自滅,不他滅,不共滅,不無因滅。而有時唯說自滅,云心空業空。有時唯說他滅,云佛菩薩力。有時說須共滅,雙舉內因外緣。有時說無因滅,云非自非他。皆四悉因緣,否則便成四謗也。三、不能滅,約三藏跡佛。能滅指圓教因人,如華嚴云,初發心時已勝牟尼,亦其例也。知此三義,一切法無不通達。
(五)雜著
九華地藏塔前願文。文云:
稽首慈悲大願王,本源心地如來藏,善安慰說真救世,現聲聞相護法者。願承本誓度眾生,鑒我微忱垂加護。智旭夙造深殃,丁茲末世。雖受戒品,輕犯多端。雖習禪思,粗惑不斷。讀誦大乘,僅開義解。稱念名號,未入三摩。外睹魔黨縱橫,痛心疾首,內見煩惱紛動,愧地慚天。複由惡業,備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惡,歎沉溺之無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矢菩提於永劫,付身命於浮云。臂香六炷:三炷,供忉利勝會化身無數,大集勝會現聲聞相,六根聚會善巧說法地藏菩薩摩訶薩。一炷,悔三業重失,生來殺業淫機謗三寶罪口過惡念,乃至舊歲染疾後種種不盡如法,如是等願盡消除。一炷,為求四願,律儀清淨,斷惑證真,長康無病,廣作福事。一炷,為決疑網,若先禮懺求淨律儀,若先習禪斷除煩惑,若先閱藏以開慧解,若先立行以廣福緣。唯願救世真士,大智開士,一切知見者,于諸眾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鑒開我迷云。我複于大慈悲父前,瀝血銘心作如是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先自取泥洹。儻夙業因緣牽入惡道,願菩薩弘慈常覺悟我,使我念念憶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若夙障稍輕,願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念佛三昧,決生阿彌陀佛世界,乘本願力無邊刹海化度有情,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化鐵地藏疏。文云:
洪鐘具無邊音性,一擊而頓徹鐵圍。地藏圓同體大悲,瞻禮而頓蒙與拔。幽冥之覺悟可期,現在之障緣宜轉。靈峰心懷禮公既已鑄鐘打鐘,複思是像作像。雖丹青刻畫,鹹皆性同虛空。而煉就純鋼,可表堅固不壞。四德非塵,藉一塵而圓顯。三身無像,即影像以妙彰。寄語高賢,共行檀施。助鐵者如正因心發,法身妙果可登。助炭者如了因心發,般若光明可悟。助食用者如緣因心發,解脫神通可基。從大士而發其心,正是全性起修。由眾信而成此像,正是全修在性。如是事如是理,如是因如是果,真語實語,諦思諦行。
九華山海燈油疏。文云:
劫初人有身光,不假日月。身光漸減,日月出生。而日月有時不照,則繼以膏火。此膏火功德,不惟等於日月而已。日月屬悲田,燈火供養悲敬雙具。又況地藏大士以無緣慈力,同體悲心,示居九子峰頭,遍救塵沙含識。肉身靈塔,四海歸依。由是有海燈之供。當知一莖光照,全彰自性妙明。緣善既孚,正了同顯。儻謂是事相,是塵緣,無關修證者。則離事談理,離境覓心,理若龜毛,心同兔角。誰與萬善莊嚴,成兩足果哉。昔有盜寺物,剔佛燈者,尚感多劫身光之報。況以好心施供,藉大士慈悲,俾焰焰普燭幽塗。方將續如來慧燈,耀法界寶炬。若自若他,同開長夜幽關,又豈止生死中樂報已耶!請速發心,毋貽後悔。
九華山營建眾僧塔疏。文云:
福田有二,曰敬曰悲。敬田以田勝,悲田以心勝。供舍利而福等虛空,敬田也;澤及枯骨,萬世稱為仁主,悲田也。一田功德已不思議,況悲敬具足者乎。夫羅漢四果,證入無生,永離我執,既入涅槃,不愛枯骨。凡夫比丘未斷思惑,儻屍骸暴露則神識不安。神識不安,可悲也。堂堂僧寶,可敬也。矧凡聖莫測,神聖淵府。龍蛇混居,安知肉眼所謂凡僧,非即大士曲示乎?是故隨供一骨,罔不具悲敬二田。九華為天下第一名山。乃荒原暴骼,悚目傷心。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經懷。適有眾耆,快為鼓舞。不揣陋拙,倡作先聲。其有見聞隨喜,無論若緇若素,若少若多,既投最勝之因,必克無上之果。敬則成佛道而有餘,悲則度眾生而無量。系以偈云:僧相堂堂,福德之海。縱令朽骨,福性奚改。起塔供養,應至梵天。況複丈許,詎云不然。大士示形,遍在生死。青淤朽骨,黃金鎖子。彈指合掌,的的真因。誰為證佐,妙法華經。
複九華常住書。文云:
向年托跡寶山,於一切精律行者作地藏大士想,即一二不拘小節者亦作志公濟顛等想。聖道場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不敢以牛羊眼妄測,自招無間重罪也;適聞山中稍稍構難。雖大菩薩示現作略。然經云:甯破千佛戒,莫與外人知。又世典云:胡越人相為仇敵,及乘舟遇風則相救如左右手。九華實地藏慈尊現化地。山中大眾,無非地藏真實子孫。不知曆幾劫修行,到此名山福地;乃為小小一朝之忿,遂使智不若胡越同舟。非所謂一芥翳天,一塵覆地者耶!不肖智旭,少時無知,譭謗三寶,罪滿虛空。仗地藏大士深慈厚願,拔我邪見,令廁僧流。故今日稱地藏孤臣。山中大眾,皆吾幼主。臣無輕君之念,而有諫君之職;惟是誠惶誠恐,稽首頓首,遙向寶山披陳忠告;惟願眾師,各各舍是非人我之心,念法門山門之體;同修無諍三昧,永播大士道風;古人云:官不容針,私通車馬。又云:家無小人,不成君子。縱有實非大士真正眷屬,亦須慈恕,令其漸種善根可也。
地藏慈尊像贊,五首。文云:
其一,同體大悲,無緣宏誓;千佛之祖,群生之裔;定入刹塵,珠懸三際;輪相破疑,辯才顯諦;欲令戒學重明,頂禮莫存分劑。
其二,人但知其地獄救苦,不知其無處不現。人但知其臨終扶持,不知其無時不念。三部經王,二種妙觀;十輪重匡末法,三輪盡裂疑罥。此無量門中第一神速法門,從來若逢不逢似見非見;不肖子一生極力舉揚,獨許歸信無間。尚有一事懷疑,問取法身莫辨。
其三,眾生墮落地獄,皆由破戒重障;大士入獄救苦,獨現聲聞戒相。不解剖判法身,偏解拈提向上;此是無作妙色,眾生性具家當。握珠堅強戒身,地藏人人地藏。
其四,五乘該盡孝慈心,最是醫王願力深;百草根莖皆不棄,贏來大地足知音。
其五,涕出何須更著慚,館人相識恨長含;一哀偶遇橫流淚,處處臨喪欲脫驂。
遣病歌。文云:
九華峰頭云霧濃,三月四月如隆冬。厚擁敝袍供高臥,暖氣遠遁來無從。九華山中泉味逸,百滾千沸中邊蜜。拾取松毬鎮日煨,權作參苓療我疾。我疾堪嗟療偏難,阿難隔日我三日。豈向旦暮戀空華,悲我知門未詣室。是以持名日孜孜,擬開同體妙三慈;我病治時生界治,刹那非速劫非遲。
禮千佛于九華藏樓,贈諸友五偈。文云:
非幹苦瓠換甜瓜,處處慈尊並我家。念性枉勞參水月,低頭已駕白牛車。
堆山積嶽盡塵埃,力把慈風一夕摧。吹散鐵圍無暗地,何須拭目問明來。
昔年窠臼刹那掀,臘盡春回日已暄。欲信昆侖泉脈動,但看河凍不勝轅。
靈犀一點性元通,觸境逢管道自融。驀地舉時聲歷歷,相看同在寶樓中。
一體橫分想與情,泠然性計即無生。功成五悔非留惑,莫替樓頭最後盟。
丙戌春,幻遊石城。隨緣閱藏,以償夙願。夜夢塑地藏大士,身首具手足未成。感賦。文云:
積雨溟蒙縟客思,鴿聲傳怨度新枝。千年學脈憑誰寄,萬古愁懷只自知;
鏡裏病容衰已甚,夢中慈相體猶虧;何時了卻文言債,驀入重岩就故醫。
地藏菩薩行願紀,一卷,清顯蔭述。
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一卷,清李圓淨述。
地藏大士聖跡,一卷,清范幻修述。
地藏菩薩往劫救母記,一卷,清汪奉持述。
地藏菩薩九華垂跡圖贊,一卷,清演音贊書,清盧世侯繪。
九華山志,未就,清許止淨編,舊刊山志未善。無足流通。
第十章 問答遣疑
問:第一章謂地藏菩薩為諸經等通譯之名。而近世中持名號者,皆曰地藏王菩薩。未審應依何者為善。
答:占察經卷上,詳示占法中云: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准此,持名之時,應云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斯為善矣。若因句長未易持誦者,可略摩訶薩字,直云南無地藏菩薩。但有仍欲依彼舊習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者,亦宜隨其好樂,因與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相符合也。
問:十輪經謂于彌勒、文殊、觀音、普賢諸大菩薩所,百劫之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不如於一食頃,歸依乃至供養地藏菩薩。本願經亦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准此二經,地藏為勝,其他諸大菩薩悉為劣耶?
答: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乃至地藏諸大菩薩,皆示位居等覺,未有高下之殊。而諸眾生多劫已來所結法緣,不無深淺之異。是約機感似有勝劣,若約菩薩位置決無勝劣可言也。地藏菩薩于此世界諸眾生等有大因緣,故釋迦如來偏贊最勝,令諸眾生信心堅固,悉皆渴仰,受化得度耳。
問:地藏經中,何以廣說人天果報,未有勸贊往生淨土耶?
答:本願經中雖未顯說,而於他經勸贊者多。今略舉之。
地藏十輪經云: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又云:當生淨佛土,遠離諸過惡;又云:不久安住清淨佛國,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又云:速住淨佛國,證得大菩提。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如前第三章所引文云:此人捨身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又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中,如前第五章所引七言偈云:彼人生於淨蓮華,聞法所說無量壽。
地藏菩薩儀軌中,如前第五章所引文云:捨身後生極樂。
又蕅益大師占察行法中,如前第八章所引文云:欲隨意往生淨佛國土者,應受持修行此懺悔法;故行法中最後發願云: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侍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大師所撰行法,悉宗地藏占察經文。勸贊往生,可為誠證矣。
問:後世緇侶所傳地藏贊文,未能雅飭,不足承用。今欲于菩薩前稱揚讚歎諸功德者,應唱何偈乃為殊勝?
答:餘所用者,依十輪經序品偈文挈集二種。又蕅益大師懺願儀中所述贊偈,悉宗十輪長行經文,稱美聖德無不周遍,嘆觀止矣。今並寫錄于此章後,藉以為聖德大觀一卷作綜結焉。
依經挈集贊偈二種。第一文云:
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眾生之尊首。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第二文云: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勝俱胝劫中,稱余智者德。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湣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蕅益大師懺願儀中贊偈。文云: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渡四流者,為作橋樑;趣彼岸者,為作船筏;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無功用,轉大****;殊勝功德,不能測量;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能令一切,皆離憂苦;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
弘一大師著
戊寅三月(1938)講于溫陵大開元寺
自今日始,講三日,先說此次講經之方法。心經雖僅二百餘字,攝全部佛法。講非數日,一二月,至少須一年。今講三日,豈能盡。僅說簡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淺顯講法。(無深文奧義,不釋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學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對常人(已信佛法)僅謂心經為空者,加以糾正。
三、又對常人(未信佛法)謂佛法為消極者,加以辨正。
(先經題,後經文。)
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前七字為別題,後一字為總題。
般若—梵語也,譯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學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見五蘊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小聰明┬亦云有智慧,與佛法相遠。
│小巧─┘
├俗智慧研學問,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與佛法無涉。
└空智慧小乘人。
波羅蜜多,譯為到彼岸。(就一事之圓滿成功言)
若以渡河為喻
動身處………………此岸
欲到處………………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約法言之
│此岸………輪回生死須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圓滿佛果而離苦得樂。
心,有數釋。一釋心乃比喻之辭,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之心。
(心為一身之必要,此經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經云:餘經猶如枝葉,般若猶如樹根。
引證├又云:不學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
└又云: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
案般若部,於佛法中甚為重要。佛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說大般若經六百卷,亦為藏經中最大之部。心經雖二百餘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義,毫無遺漏,故曰心也。
經,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契為契理契機。經謂貫穿攝化。
經者,織物之直線也。與橫線之緯對。
此外尚有種種解釋。
此經有數譯,(七譯)今常誦者,為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
已略釋經題竟。于講正文之前,先應注意者。
研習心經者最應注意不可著空見。因常人聞說空義,誤以為著空之見。此乃大誤,且極危險。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因起有見者,著有而修善業,猶報在人天。若著空見者,撥無因果則直趣泥犁。故斷不可著空見也。
若再進而言之,空見既不可著,有見亦非盡善。應(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為宜也。
(一)若著有者,執人我皆實有。既分人我,則有彼此。不能大公無私,不能有無我之偉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須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業。
(二)若著空,如前所說撥無因果且不談。即二乘人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業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經云┤
└妙有(非實有、實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雖不妨假說有人我,但不執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雖不執著其相,亦不妨假說有人我。
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舍不為。若解此意,則常人所謂利益眾生者,能力薄弱、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不薄弱,範圍大者,須學佛法。瞭解真空妙有之理,精進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業也。
或疑心經少說有,多說空者,因常人多著於有,對症下藥,故多說空。雖說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見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將來作利生事業乃成十分圓滿。
合前(三)非消極者,是積極,當可了然。世人之積極,不過積極於暫時,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門具有空與不空二義,以無所得故已前之經文,皆從般若之空一方面說。依此空義,于常人所執著之妄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使破壞至於徹底。菩提薩埵已下,是從般若不空方面說,複依此不空義,而熾然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以完成其圓滿之建設。
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世有謂佛法唯是消極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誤解也。
今講正文,講時分科。今唯略舉大科,不細分。
大科心經大科┬初顯了般若─┬初經家敘引
└二秘密般若└二正說般若
由序再就說法之由序言,此譯本不詳。按宋施護譯本,先云,世尊在靈鷲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譯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而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云云。
正文
觀自在菩薩
┌約智觀理事無礙之境,…自利之妙用┐
觀自在│而了達自在。├智悲雙運、自利利他、
(即觀││故得觀自在之名。
世音)└約悲觀一切眾生之機,…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薩‘菩提薩埵’之省文,是梵語。
┌菩提——覺……………以智上求佛法。
└薩埵——有情…………以悲下化眾生。
(即眾生)
此外有多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淺……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體為五蘊之假和合、
深│其中無有真實之我體)
└深……法空般若——菩薩入。(法空者、五蘊亦空、如後所明。)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即舊譯之五陰也。世間萬法無盡。欲研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先于萬法有整個之認識,有統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當人生觀,應知亦爾。
此五蘊,即佛教用以總括世間萬法者。故僅研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無異。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亦即五類之義。乃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於此五類中也。
┌色蘊…障礙義即一切相障有礙之處境。──┐
│與物質之義相似而較廣。──┴境處
├受蘊…領納義即對於外境或苦,或樂及不苦不樂等─┐
五│之感受。此與今時人所慣用之感情一│
│詞(即是隨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甚合,若作了別解之感覺釋之則非├內心
蘊│,因了別乃屬識蘊也。│
├想蘊…取像義即取著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行蘊…造作義即對外境之動作。│
└識蘊…了別義即了別外境,變出外境之本體。───┘
┌由外境色…………而感著種種受輪轉
├由種種受…………而引起種種想生死
├由種種想…………而發起種種行
├由種種行…………而薰習內心之識迴圈
└由內心之識………而變成外境之色不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須行深般若時,乃能親見實證。
今且就可能之範圍略說。
五蘊中最難瞭解其為空者,即色蘊。因有物質、有阻礙、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認為實有,起諸分別。其實乃空。且舉二義。
(一)無常若色真實不虛者,應常恒不變,但外境之色蘊,乃息息變動。山河大地因有滄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謂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後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於此一息中,我身已起無數變化。最顯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變其性質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進言之,匪惟一息有此變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爾也。
既常常變化,故知是空。
(二)所見不同若色真實不空者,應何時何人所見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蘊,乃依時依人而異。
┌魚龍認為窟宅─┐
如恒河水┼天眾認為琉璃├皆依其識、而所見不同
├人間認為波流│
└餓鬼認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識妄認,非有真實。
有如喜時,覺天地皆春。憂時,覺景物愁慘。於同一境中,一喜一憂所見各異。
既所見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舉二義,未能詳盡。
既知色空,其他無物質無阻礙之受想行識,謂為是空,可無疑矣。
照見者非肉眼所見,明見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煩惱苦因。能厄縛眾生。
此二皆由五蘊不空而起。由妄認五蘊不空,即生貪嗔癡等煩惱。由有煩惱,即種苦因,由種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見五蘊皆空,自能解脫一切苦厄。解脫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為結經家敘引,以下乃正說般若。皆觀自在菩薩所說,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鳥,其母辯才聰利,以此鳥為名。舍利子又依母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華玄贊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蘊皆空之真理,以五蘊與空對觀,顯明空義。
能知色不異空,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異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眾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薩之行也。
故應於不異與即是二義詳研,不得僅觀空之一邊,乃善學般若者也。
不異——粗淺色與空互較不異。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與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依上所云不異即是二者觀之。五蘊乃根本空,徹底空。
┌斷滅空───────┐
├偏空│
├離有之空├非
又由此應知前云之空┼與有對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是
└離空有二邊之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諸法,前言五蘊,此言諸法,無有異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說諸法空性,此處說諸法空相。所謂空者,非是但空,是諸法之有上所顯之空,是離空有二邊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菩薩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體照見五蘊皆空,則無生
├消滅─┘滅諸相。故云不生等也。
世間諸法,由凡夫觀├垢染─┬相生滅等相←起分別心←
之(五蘊不空)有├清淨─┘執著我見←五蘊不空。
├增加─┬用五蘊空→不執著我見→
└減少─┘不起分別心→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而不厭離生死,怖畏煩惱,捨棄眾生。乃能證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薩,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以下廣說五┌(一)空凡夫法(經文)是故空中無色(乃至)無意識界。
蘊皆空之義┌┼(二)空二乘法(經文)無無明(乃至)無苦集滅道。
分為三段┘└(三)空大乘法(經文)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五蘊如上所明,為迷心重者說五蘊。
│┌眼處┌眼界
│├耳處├耳界
│├鼻處┌六根界├鼻界
│亦云十二入├舌處│├舌界
├十二處,入者根塵├身處│├身界
│(六根六互相涉入之├意處│└意界
│塵名十義,為迷色┼色處│┌色界
│二處)重者說十二├聲處│├聲界
│處。├香處├六塵界├香界
│├味處│├味界
│├觸處│├觸界
│└法處│└法界
└十八界界者區分為│┌眼識界
義。十八種作用│├耳識界
不同故。為色心────┤├鼻識界
俱迷者說十八界└六識界├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
雖分三科,皆總括一切法而說。因學者根器不同,而開合有異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蘊處界三科經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約緣覺言,下一句約聲聞言。
緣覺者,常觀十二因緣而悟道。
聲聞者,(聞佛聲教)觀四諦而悟道。
┌無明───┐
├行────┴過去所作之因
├識────┐
├名色│
├六入├現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觸│
├受────┘
├愛────┐
├取├現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來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緣,乃說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轉還滅二門以顯示世間及出世間法。流轉者,無明乃至老死之世間法。還滅者,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出世間法。
若行般若者,世間法空。故經云,無無明乃至無老死。出世間法亦空。故經云,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苦諦生死報—世間苦果┐
四諦(諦者真)├集諦煩惱業—世間苦因┘
├滅諦涅槃果—出世間樂果┐
└道諦菩提道—出世間樂因┘
亦分二門,前二流轉,後二還滅。若行般若者,世間及出世間法皆空。故經云,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薩求種種智,以期證得佛果。故超出聲聞緣覺之境界。
但所謂智,所謂得,皆不應執著。所謂智者,用以破迷。迷時說有智,悟時即不待言,故云‘無智’。所謂得者,乃對未得而言。既得之後,便知此事本來具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亦無所謂得,故云‘無得’。
以無所得故一句,證其空之所以。
以上經文中,無字甚多,亦應與前空字解釋相同。乃即有之無,非尋常有無之無也。若常人觀之,以為無所得,則實有一無所得在,即有一無所得可得。非真無所得也。若真無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觀下文所云佛與菩薩所得可知。
菩提薩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薩埵等說菩薩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諸佛等說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即菩薩之具文。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者,無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者,秘密不可思議,功能殊勝。此經是經,而今又稱為咒者,極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稱其能破煩惱,神妙難測。
是大明咒者,稱其能破無明,照滅癡闇。
是無上咒者,稱其令因行滿,至理無加。
是無等等咒者,稱其令果德圓,妙覺無等。
真實不虛者,約般若體。
能除一切苦者,約般若用。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說顯了般若竟,此說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義妙用,前已說竟。尚有難於言說思想者,故續說之。
咒文依例不釋。但當誦持,自獲利益。
歲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寫訖。依前人撰述略錄。
未及詳審,所有誤處,俟後改正。演音記
終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弘一大師講述
庚辰(1940)地藏誕日在永春
王夢惺記
予來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時王夢惺居士來信,為言擬偕林子堅居士等將來普濟寺,請予講經。斯時予曾複一函,俟秋涼後即入城講《金剛經》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關習禪,乃不果往。日昨夢惺居士及諸仁者入山相訪,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適逢地藏菩薩聖誕,故乘此勝緣,為講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以資紀念。
淨宗道侶修持之法,固以淨土三經為主。三經之外,似宜兼誦《地藏經》以為助行。因地藏菩薩,與此土眾生有大因緣。而《地藏本願經》,尤與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勸淨宗道侶,應兼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謹述旨趣於下,以備淨宗道侶采擇焉。
一、淨土之于地藏,自昔以來,困緣最深。而我八祖蓮池大師,撰《地藏本願經》序,勸贊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師,一生奉事地藏菩薩,讚歎弘揚益力。居九華山甚久,自稱為‘地藏之孤臣’。並盡形勤禮地藏懺儀,常持地藏真言,以懺除業障,求生極樂。又當代淨土宗泰斗印光法師,于《地藏本願經》尤盡力弘傳流布,刊印數萬冊,令淨業學者至心讀誦,依教行持。今者竊遵淨宗諸祖之成規,普勸同仁兼修並習。勝緣集合,蓋非偶然。
二、地藏法門以三經為主。三經者:《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十輪經》、《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本願經》中雖未顯說往生淨土之義,然其他二經則皆有之。《十輪經》云:‘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占察經》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所以我蓮宗九祖蕅益大師,禮地藏菩薩占察懺時發願文云:‘捨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事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由是以觀,地藏法門實與淨宗關係甚深,豈唯殊途同歸,抑亦發趣一致。
三、《觀無量壽佛經》,以修三福為淨業正因。三福之首,曰孝養父母。而《地藏本願經》中,備陳地藏菩薩宿世孝母之因緣。故古德稱《地藏經》為‘佛門之孝經’,良有以也。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以副《觀經》孝養之旨。並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報親恩,而修勝福。
四、當代印光法師教人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者,必先勸信因果報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乃云:‘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而《地藏本願經》中,廣明因果報應,至為詳盡。凡我同仁,常應讀《地藏本願經》,依教奉行,以資淨業。倘未能深信因果報應,不在倫常道德上切實注意,則豈僅生西未能,抑亦三塗有分。今者竊本斯意,普勸修淨業者,必須深信因果,常檢點平時所作所為之事。真誠懺悔,努力改過。複進而修持五戒十善等,以為念佛之助行,而作生西之資糧。
五、吾人修淨業者,倘能於現在環境之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依苦境而消除身見,以逆緣而堅固淨願,則誠甚善。但如是者,千萬人中罕有一二。因吾人處於凡夫地位,雖知隨分隨力修習淨業,而於身心世界猶未能徹底看破,衣食住等不能不有所需求,水火刀兵饑饉等天災人禍亦不能不有所顧慮。倘生活困難,災患頻起,即于修行作大障礙也。今若能歸信地藏菩薩者,則無此慮。依《地藏經》中所載,能令吾人衣食豐足,疾疫不臨,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壽命增加,虛耗辟除,出入神護,離諸災難等。古德云:身安而後道隆。即是之謂。此為普勸修淨業者,應歸信地藏之要旨也。
以上略述持誦《地藏經》之旨趣。義雖未能詳盡,亦可窺其梗概。惟冀淨宗道侶,廣為傳佈。于《地藏經》至心持誦,共獲勝益焉。(錄自《弘一大師講演集》)
蕅益大師年譜
弘一大師撰
依大師自撰八不道人傳,及成時續傳錄寫。複檢宗論中諸文增改,並參考別行諸疏序跋補訂焉。己未,居錢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
乙亥,住溫陵月臺再治。老病纏綿,精力頹弊,未能詳密校理,殊自恧也。
年譜諸文,雖有撮略,或加潤飾,但悉有所據。若述私意,則寫雙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區別也。
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一歲。
是年五月三日亥時,大師生。
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吳木瀆。
父名之鳳,字岐仲。母金氏,名大蓮。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大士送子而生。時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二歲。
辛丑,三歲。
壬寅,四歲。
癸卯,五歲。
甲辰,六歲。
乙巳,七歲。
始茹素。己巳,大師禮大悲銅殿偈,有云:‘我幼持齋甚嚴肅,夢想大士曾相召。’
丙午,八歲。
丁未,九歲。
戊申,十歲。
己酉,十一歲。
庚戍,十二歲。
就外傅,聞聖學,即以千古道脈為任,囂囂自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于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開葷酒,作論數十篇,辟異端,夢與孔顏晤言。
辛亥,十三歲。
壬子,十四歲。
癸丑,十五歲。
甲寅,十六歲。
乙卯,十七歲。
閱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辟佛論焚之。
丙辰,十八歲。
丁巳,十九歲。
戊午,二十歲。
詮論語顏淵問仁章,竊疑天下歸仁語。苦參力討,廢寢忘餐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
冬十一月初五日喪父,享年五十九。聞地藏本願,發出世心。
(錄者注)大師聞地藏本願,發心出世,故其一生盡力宏揚讚歎地藏菩薩。
弘一法師曾輯靈峰贊地藏菩薩別集一卷,收入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內。庚午,大師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有云:‘七歲斷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學儒,乃造謗法重業。賴善根未絕,每潛轉默移。一觸念於自知之序,次旋意於寂感之譚。禮樂師妙典,知佛與神殊。聞地藏昔因,知道從孝積。既懷喪父之哀,複切延慈之想。書慈悲懺法,矢志屍羅,聽大佛頂經,決思離俗。’
己未,二十一歲。
至星家問母壽,言六十二三必有節限。遂於佛前立深誓。唯願減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壽。
庚申,二十二歲。
專志念佛,盡焚窗稿二千餘篇。
天啟元年,辛酉,二十三歲。
聽大佛頂經,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七月三十日,撰四十八願願文。時名大朗優婆塞。
壬戍,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哭恨緣慳,相見太晚。師云:‘此是苦果,應知苦因’。語未竟,遽請曰:‘弟子志求上乘,不願聞四諦法。’師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雖然不能如黃檗臨濟,但可如岩頭德山。’心又未足。擬再問,觸聲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夢想妄分別耳。
一月中,三夢憨師。師往曹溪,不能遠從。乃從雪嶺峻師剃度,命名智旭。雪師憨翁門人也。
[案]大師字蕅益,又字素華,當時諸緇素撰述中,多稱素華也。將出家,先發三願,一、未證無生法忍,不收徒眾。二、不登高座。三、寧凍餓死,不誦經禮懺及化緣,以資身口。又發三拌:拌得餓死,拌得凍死,拌與人欺死。
將出家,與叔言別詩云:‘世變不可測,此心千古然,無限他山意,丁寧不在言。’
大師出家時,母舅謂曰:‘法師世諦流布,吾甥決不屑為,將必為善知識乎。’大師曰:‘佛且不為,況其他也。’舅曰:‘既爾,何用出家?’大師曰:‘只要複我本來面目。’舅乃歎善。
夏、秋作務云棲,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彿頂宗旨矛盾。請問。師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怪之,佛法豈有二歧耶?一日,問古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云:‘汝今入胎也未?’大師微笑。師云:‘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云:‘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流汗浹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禪。始受一食法。
此時即與新伊法主相識,爾後為忘年交,幾三十年,自庚午歲始,每一聚首,輒曉夜盤桓佛法弗置。學人從大師游者,皆令稟沙彌戒於法主。初出家時,剃度師令作務三年,其時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訓。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務,後以聲譽日隆,竟無處討得務單。
癸亥,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時正墮禪病,未領片益。
大師坐禪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留一字腳矣。秋,住靜天臺。臘月初八日,從天臺躡冰冒雪,至杭州云棲。苦到懇古德賢法師為阿闍梨,向蓮池和尚像前,頂受四分戒本。
甲子,二十六歲。
正月三日,於三寶前,然香刺血,寄母書。勸母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回。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云棲,受菩薩戒。後一日,撰受菩薩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薩戒,發心看律藏。闍梨古德師試曰:‘汝已受大,何更習小?’對曰:‘重樓四級,上級既造,下級可廢耶?’師曰:‘身既到上層,目豈緣下級?’對曰:‘雖升他化,佛元不離寂場。’
乙丑,二十七歲。
是春,就古吳閱律藏一遍,方知舉世積偽。四旬餘,錄出毗尼事義要略一本。僅百餘紙。此後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結夏。
寄剃度師雪嶺及闍梨古德師書。痛陳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詞至懇切。
乙丑、丙寅兩夏,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頂要義二遍。實多會心,願事闡發,以志在宗乘,未暇筆述。
丙寅,二十八歲。
母病篤。四刲肱不救。痛切肺仟。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大師賦四念處以寫哀。
葬事畢。焚棄筆硯,矢往深山。道友鑒空、如寧留掩關於吳江之松陵。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
丁卯,二十九歲。
崇禎元年,戊辰,三十歲。
是春出關,朝南海,覲洛伽山,將往終南。遇道友雪航□公,願傳律學,留住龍居。是夏,第二次閱律藏一遍,始成毗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在龍居閱藏,于一夏中,僅閱千卷。夏初遇惺谷師,乃訂交焉。時惺谷師尚未剃染。仲冬,又獲交歸一師。於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結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律。撰刺血書經願文,及書佛名經回向文。
過槜李東塔,見人上堂,有感。賦偈云:‘樹杪聲聲泣露哀,岸舟魚背漫相猜,宗乘頓逐東流下,觸目難禁淚滿腮。’‘一滴狐涎徹體腥,當陽鴉立法王庭,卻慚普眼能弘護,猶使天人掩耳聽。’‘聾人聽曲啞人歌,跛躄相將共伐柯,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後又如何。’
己巳,三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為同學比丘雪航智□師講四分戒本,並刺血書願文。
是春,同歸一籌師,送惺穀至博山,依無異艤禪師薙發。艤禪師見大師所著毗尼事義集要,喜之。即欲付梓,大師不許。
在博山,遇璧如鎬師,詳論律學,遂與訂交。
隨無異艤禪師至金陵,盤桓百有十日。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弘律,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為和尚。’‘三業未淨,謬有知律之名,名過於實’,引為‘生平之恥。’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願持滅定業真言(注)百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
(錄者注)指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母亡三周年,乞善友課持經咒。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及為母發願回向文。
秋,遊棲霞,始晤自觀印闍梨。贈以偈云:‘舉世不知真,吾獨不愛假。羨君坦夷性,堪入毗尼社。’
是冬,同歸一籌師結制龍居。第三次閱律一遍。至除夕,第三次閱律藏畢,錄成六冊,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持准提咒願文,禮大悲銅殿偈,起咒文,除夕白三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三十二歲。
春,病滯龍居。正月初一,然臂香,刺舌血,致書惺穀。三月盡,惺穀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至龍居,請季賢師為和尚,新伊法主為羯磨闍梨,覺源法主為教授闍梨,受比丘戒。經三閱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學戒法,固必無此理,但見聞諸律堂,亦並無一處如法者。
是春,歸一籌師作毗尼事義集要跋。
撰閱律禮懺總別二疏,安居論律告文,為母四周願文,為父十二周求薦拔啟。結夏安居,為惺谷壽、如是昉、雪航□三友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添初後二集,共成八冊。雖然盡力講究,不意或尋枝逐葉,不知綱要。或東扯西拽,絕不留心。或頗欲留心,身嬰重恙聽不及半。其餘隨緣眾,無足責者。大師大失所望。
擬注梵網,作四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臺,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頻拈,得天臺鬮。於是究心台部,而不肯為台家子孫。以近世台家與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也。時人以耳為目,皆云大師獨宏台宗,謬矣謬矣。
[案]大師法語,示如母云:‘予二十三歲,即苦志參禪,今輒自稱私淑天臺者,深痛我禪門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奈何台家子孫,猶固拒我禪宗,豈智者大師本意哉!’複松溪法主書云:‘私淑台宗不敢冒認法派。誠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誚。’‘然置弟門外,不妨稱為功臣。收弟室中,不免為逆子。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撰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為父回向文。
辛未,三十三歲。
是春,撰毗尼事義集要序于皋亭古永慶寺。先是真寂聞谷老人,博山無異禪師,勸將毗尼事義集要付梓流通。乃同璧如、歸一二友商榷參詳,備殫其致。惺谷以此書呈金台法主,隨付梓人,至今歲於皋亭佛日寺刊成。
春,同新伊法主禮大悲懺于武林蓮居庵。
撰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
八月,惺谷師示寂於佛日。師病時,大師割股救之。並賦偈云:‘幻緣和合受茲身,欲剜千瘡愧未能。爪許薄皮聊奉供,用酬嚴憚切磋恩。’
九月,入孝豐。取道武林,晤璧如師,不旬日,師示寂。著惺穀、璧如二友合傳。
始入北天目靈峰山過冬,即靈岩寺之百福院也。有句云:‘靈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時山中無藏,為作請藏因緣。
是冬,在靈峰講毗尼事義集要七卷。次夏,續完。聽者十餘人,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是冬,有溫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師說占察妙典。大師倩人特往云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撰讀持回向偈。
壬申,三十四歲。
結夏靈峰。為自觀師秉羯磨授具戒。
撰龍居禮大悲懺文,及禮大悲懺願文。
癸酉,三十五歲。
是春,為靈峰請藏至,未裝。
撰西湖寺安居疏。結夏金庭西湖寺,細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九人。能留心者,唯徹因、自觀及幻緣三比丘。
撰前安居日供鬮文。前安居日,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深知時弊多端,不忍隨俗詴訛,共蝕如來正法。而自受具,心雖殷重,佛制未周。爰作八鬮,虔問三寶。若智旭比丘戒從心感得,十夏行持,當得作和尚鬮。若得戒前,輕犯未淨,當得禮懺作和尚鬮,先行懺法。若未得不成遮難,或已得未堪作範,當得見相好作和尚鬮,禮懺求相。若不成難而未得,當得重受鬮,如法秉受,更滿十夏。若成盜難而通懺,當得禮懺重受鬮。若已成難,當得菩薩沙彌鬮。若不許沙彌法,當得菩薩優婆塞鬮。若一切戒法悉遮,當得但三歸鬮。若得作和尚等三鬮,誓忘身命,護持正法。寧受劇苦,作真聲聞。不為利名,作假大乘。若得重受等二鬮,敦弟子職,誓不藐法。若得菩薩沙彌鬮,誓尊養比丘,護持僧寶。若得菩薩優婆塞鬮,誓以身命護正法,終不迷失菩提心。若得但三歸鬮,誓服役佛法僧間,種種方便,摧邪顯正。並然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然頂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鬮文,遂拈得菩薩沙彌鬮。
撰禮淨土懺文二首。
冬,述占察行法。
甲戍,三十六歲。
癸酉、甲戍之際,大師匍匐苦患。徹因比丘獨盡心竭力相濟於顛沛中,毫無二心。
是冬,在吳門幻住庵,講毗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僅五六人,惟自觀、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
撰禮金光明懺文。
乙亥,三十七歲。
春,阻雨祥符。始晤影渠、道山(字靈隱)二師,為莫逆交。是冬,大師遘篤疾,二師盡力調治,不啻昆季母子也。
撰講金光明懺告文。
夏初,住武水智月庵,講演占察經。是時即有作疏之願,病冗交遝,弗克如願。述戒消災略釋、持戒犍度略釋,盂籣盆新疏。
丙子,三十八歲。
是春,大師自輯淨信堂初集。
三月,遁跡九華,禮地藏菩薩塔,求決疑網,拈得閱藏著述一鬮。於彼抱病,腐滓以為饌,糠粊以為糧,忘形骸,斷世故。續閱藏經千餘卷。撰九華地藏塔前願文,亡母十周願文。
丁丑,三十九歲。
是歲夏、秋之際,居九子別峰,述梵網合注。先是如是昉公,遠從閩地,攜杖來尋。為其令師肖滿全公,請講此經,以資冥福。複有二三同志,歡喜樂聞。大師由是力疾敷演,不覺心華開發,義泉沸湧,急秉筆而隨記之。共成玄義一卷,合注七卷。
[案]梵網合注初刊之板,存金陵古林庵,後康熙丙辰歲,沈書准應成時師之請,重刻板,送嘉興楞嚴寺入藏流通。(見沈書准跋)日本元祿五年所刊之板,即據此也。
撰完梵網告文,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自觀印闍梨自武水尋大師于九子別峰,商證梵網佛頂要旨。大師見其躬行有餘,慧解不足,設壇中十問拶之。
夢感正法衰替,痛苦而醒,寫懷二偈云:‘魔軍邪幟三洲遍,孳子孤忠一線微,夢斷金河情未盡,醒來余淚尚沾衣。’‘休言三界盡生盲,珠系貧衣性自明。肯放眼前閑活計,便堪劫外獨稱英。’
戊寅,四十歲。
結夏新安,重拈佛頂妙義,加倍精明。
四十初度詩云:‘物論悠悠理本齊,年來漸覺脫筌蹄。拳開非實掌元在,□去惟空眼不迷。流水有心終匯海,落花無語亦成溪,刹那生處生何性,卻笑威音劫外提。’
自輯絕餘編。
秋,踐誦帚師之約,入閩。渡洪塘,往溫陵。
十一月撰陳罪求哀疏。
己卯,四十一歲。
住溫陵。
誦帚昉師及一切知己堅請疏解大佛頂經。大師感其意,兼理夙願。在小開元撰述玄義二卷,文句十卷。
刊佛頂玄義,板藏大開元寺之甘露戒壇。
如是師示寂。助其念佛,並為撰誦帚師往生傳。
撰為如是師六七禮懺疏,挽如是師詩。
庚辰,四十二歲。
住漳洲。
述金剛破空論,(在溫陵刊)蕅益三頌,齋經科注。
辛巳,四十三歲。
結冬溫陵月臺。有郭氏問易,遂舉筆述周易禪解,稿未及半,以應請旋置。
(錄者注)今泉州大開元寺藏有大師施贈之梵網經兩部。卷末有大師親筆題識。文曰:‘崇禎辛巳。古吳智旭,喜舍陸部。奉大開元寺甘露戒壇,永遠持誦。’
壬午,四十四歲。
是夏,自輯閩遊集。
自溫陵返湖州。
述大乘止觀釋要。
靈峰山中藏經裝成。
撰鐵佛寺禮懺文。
癸未,四十五歲。
結夏靈峰。
是歲結制。簡閱藏經,僅千餘卷。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甲申,四十六歲。
是秋,居槜李,遊鴛湖寶壽堂。撰游鴛湖寶壽堂記。
返靈峰。有句云:‘靈峰片石舊盟新。’
九月,述四十二章經、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解。
是歲,大師退作但三歸依人。
撰禮慈悲道場懺法願文,佛菩薩上座懺願文。
乙酉,四十七歲。
自去歲退作但三歸人以來,勤禮千佛、萬佛及占察行法。於今歲元旦獲清淨輪相。
夏,撰周易禪解竟。
撰大悲行法道場願文。
是秋,住祖堂及石城北,共閱藏經二千餘卷。
是歲,紫竹林顓愚大師遣七人來學。
丙戍,四十八歲。
晤妙圓尊者於石城之隈,同住濟生庵。
撰占察行法願文。
丁亥,四十九歲。
三月,述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九月,述彌陀要解,四書蕅益解。
去歲,顓愚大師坐脫于紫竹林。門人以陶器奉全身供于林之山陽。今年弟子請歸云居,於是金陵緇素以所存爪發衣缽,就山陽建塔供養。大師為撰志銘。
是冬,自輯淨居堂續集。
居祖堂幽棲寺。除夕普說。
戊子,五十歲。
成時師始晤大師。大師一日顧成時師曰:‘吾昔年念念思複比丘戒法,邇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時師大駭,謂何不力複佛世芳規耶?久之,始知師在家發大菩提願以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徑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禪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是冬,自輯西有寢餘。
己丑,五十一歲。
九月,從金陵歸臥靈峰。
撰北天目十二景頌。
臘月,力疾草法華會義。翌年正月告成。
庚寅,五十二歲。
結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淨戒,舍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塗。
六月,述占察疏。
自癸酉迄今十餘年,毗尼之學無人過問者,而能力行之徹因、自觀、僧聚三比丘,又皆物故。毗尼之學,真不啻滯貨矣。是夏安居靈峰,乃有心學律者十餘人,請大師重講。大師念向所輯,雖諸長並采,猶未一一折衷。又問辯、音義二書,至今未梓。因會入集要而重治之,兼削一二繁蕪,以歸簡切。名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六月二十一日,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序。
安居竟,重拈自恣芳規,悲欣交集,慨然有作。賦偈云:‘秉志慵隨俗,期心企昔賢。擬將凡地覺,直補涅槃天。半世孤燈歎,多生緩戒愆,幸逢針芥合,感泣淚如泉。正法衰如許,誰將一線傳,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十子哀先逝,諸英喜複聯。四弘久有誓,莫替馬鳴肩。’
八月初八日,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跋。
與見月律主書。談論律學,冀獲良晤。
冬,住祖堂。
辛卯,五十三歲。
夏,結制長幹。
九月,重登西湖寺。
是冬,歸臥靈峰。重訂選佛圖。
壬辰,五十四歲。
結夏晟溪。
草楞伽義疏。八月,遷長水南郊冷香堂,乃閣筆。
秋,輯續西有寢餘。
是歲臘月,草自傳。先是是秋大師決志肥遁,緇素遮道不得,請述行腳。冬,憩長水營泉寺,念行腳未盡致,復述茲傳,曰八不道人傳。取中論八不,梵網八不之旨。又大師自云:‘古者有儒有禪有教有律,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教有律,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錄者注)大師一號‘西有’,出家前曾用‘金閶逸史’號。
住長水,閱藏經千卷。
癸巳,五十五歲。
是春,大師過古吳。刪改自述八不道人傳。故從古吳傳至留都,與長水本數處不同。後成時師謂傳收著述未盡,請補。於是與古吳本又增數句矣。
夏四月,入新安。結後安居於歙浦天馬院。五月著選佛譜。閱宗鏡錄。刪正法湧、永樂、法真諸人所纂雜說,引經論之誤,及歷來寫刻之偽。于三百六十餘問答,一一定大義,標其起盡。閱完,七月作校定宗鏡錄跋四則。又汰袁宏道集,存一冊,名袁子。
秋八月,游黃山白岳諸處。
冬,複結制天馬。著起信論裂網疏。
(錄者注)是歲大師在歙浦棲云院演說彌陀要解,釋義分科,間有與前不同。由性旦師錄出。甲午冬,大師病中,複口授數處令改正,名歙浦本。即今十要中之流通本也。
甲午,五十六歲。
正月應豐南仁義院請。法施畢,出新安。二月後褒灑日,還靈峰。自輯幻住雜編。夏臥病。選西齋淨土詩,制贊補入淨土九要,名淨土十要。
夏竟,病癒。七月,述儒釋宗傳竊議。八月,續閱大藏竟。九月,成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
(錄者注)大師閱藏畢然香願文有云:‘竊見南北兩藏,並皆模糊失次,或半滿不辨;或經論互名,或真偽不分,或巧拙無別。雖有宋朝法寶標目,明朝匯目義門,並未盡美盡善,今輒不揣,謬述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儻不背佛旨,乞得成就流通。’又大師佛頂玄文後自序云:‘深痛末世禪病,方一意研窮教眼,用補其偏。雖遍閱大藏,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冬十月,病。複有獨坐書懷四律,中有‘庶幾二三子,慰我一生思’之句。十一月十八日,有病中口號偈。臘月初三,有病間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是日口授遺囑。立四誓。命以照南、等慈二子傳五戒菩薩戒。命以照南、靈晟、性旦三子代座代應請。命闍維後,磨骨和粉面,分作二分。一分施鳥獸,一分施鱗介,普結法喜,同生西方。十三起淨社,撰大病中啟建淨社願文。嗣有求淨土偈六首。除夕有艮六居銘,有偈。
是歲多病。寄錢牧齋書云:‘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淨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乙未,五十七歲。
元旦有偈云:‘爆竹聲傳幽谷春,蒼松翠竹總維新。泉從龍樹味如蜜,石鎮雄峰苔似鱗。課續三時接蓮漏,論開百部擬天親。況兼已結東林社,同志無非法藏臣。’‘法藏當年願力宏,於今曠劫有同行。歲朝選佛歸圓覺,月夜傳燈顯性明。萬竹並沾新令早,千梅已露舊芳英。諸仁應信吾無隱,快與高賢繼宿盟。’
正月二十日,病復發。二十一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繩床角,向西舉手而逝。世壽五十有七歲。法臘三十四。僧夏,從癸亥臘月至癸酉自恣日,又從乙酉春至乙未正月,共計夏十有九。
大師生平不曾乞緇素一字,不唯佛法難言,知己難得,亦鑒尚處名之陋習,而身為砥也。西逝時,誡勿乞言,徒增誑誤。
大師著述,除靈峰宗論十卷外,其釋論則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占察玄疏三卷,楞伽義疏十卷,盂蘭新疏一卷,大佛頂玄文十二卷,准提持法一卷,金剛破空論附觀心釋二卷,心經略解一卷,法華會義十六卷,妙玄節要二卷,法華綸貫一卷,齋經科注一卷,遺教經解一卷,梵網合注八卷,後附授戒法、學戒法、梵網懺法問辯共一卷,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箋要一卷,羯磨文釋一卷,戒本經箋要一卷,毗尼集要十七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釋一卷,戒消災經略釋一卷,五戒相經略解一卷,沙彌戒要一卷,唯識心要十卷,相宗八要直解八卷,起信論裂網疏六卷,大乘止觀釋要四卷,大悲行法辯偽一卷,附觀想偈略釋,法性觀,懺壇軌式三種,四十二章經解一卷,八大人覺經解一卷,占察行法一卷,禮地藏儀一卷,教觀綱宗並釋義二卷,閱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觀瀾五卷,旃珊錄一卷,選佛譜六卷,重訂諸經日誦二卷,周易禪解十卷,辟邪集二卷,共四十七種。又定嗣注經目,有行願品續疏,圓覺經新疏,無量壽如來會疏,觀經疏鈔錄要,十輪經解,賢護經解,藥師七佛經疏,地藏本願經疏,維摩補疏,金光明最勝王經續疏,同性經解,無字法門經疏,十二頭陀經疏,仁王續蔬,大涅槃合論,四阿含節要,十善業道經解,發菩提心論解,摩訶止觀輔行錄要,僧史刪補,緇門寶訓,共二十一種,俱未及成書。
(錄者注)上列著述,系依成時師之蕅益大師宗論序說及續傳鈔錄。此外尚有淨土十要,四書蕅益解,見聞錄等輯著行世。
大師示寂,諸弟子請成時師輯靈峰宗論。輯成,成時師然香一千炷,願捨身洪流,一、報師恩,助轉願輪。二、供妙法,生生值遇,三、轉劫濁,救苦眾生。四、代粉骴,滿師弘誓。五、懺重罪,決生珍池。
臘月十二日,成時師撰大師續傳。後一日撰靈峰始日大師私諡竊議。後二日撰靈峰宗論序。越一日撰靈峰宗論序說。
丙申。
丁酉。
是冬如法荼毗。發長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齒俱不壞。因不敢從粉骴遺囑,奉骨塔於靈峰大殿右。
戊戍。
己亥。
是冬,靈峰宗論刻板成。
庚子。
辛丑。
康熙元年,壬寅。
大師入滅八年,壬寅七月,門人性旦病逝,先書囑語,面乞成時師並胞兄胡淨廣粉遺骨,代大師滿甲午臘月初三日所命。先是成時師邀淨侶禮佛說佛名經,旦就壇然頂燈,以報法乳深恩。至是複有此囑。謹就八月集眾修藥王本事七晝夜而作法焉。
雍正元年,癸卯。(即日本享保八年。)
是年孟春,日本京都靈峰宗論重刊版,老苾芻光謙序云。‘(前略)昔嘗讀靈峰藕益大師所著諸書,見其學之兼通博涉,其行之苦急嚴峻,因竊自歎雖荊溪、四明大祖師幾不及也。(中略)古人有言曰,讀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餘亦嘗言讀蕅益宗論而不墮血淚者,其人必無菩提心。’(後略)
蕅益大師年譜終
藥師如來法門
弘一大師講述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今天所講,就是探契時機的藥師如來法門。我近年來,與人談及藥師法門時,所偏注重的有幾樣意思,今且舉出,略說一下。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今所舉出的幾樣,殊不足以包括藥師法門的全體,亦只說是法門之一斑了。
一、維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間為歸趣,其意義高深,常人每難瞭解。若藥師法門,不但對於出世間往生成佛的道理屢屢言及,就是最淺近的現代實際上人類生活亦特別注重。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於此類。就此可見佛法亦能資助家庭社會的生活,與維持國家世界的安寧,使人類在這現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無益於人類生活的,聞以上所說藥師法門亦能維持世法,當不至於對於佛法再生種種誤解了。
二、輔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所以佛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於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並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淨,不至再墮落在三惡道中。
三、決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淨土宗最為興盛。現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甚多。但修淨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決定生西的利益。依《藥師經》說:‘若有眾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於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來接引往西方極樂世界眾寶蓮花之中。’依此看來,藥師雖是東方的佛,而也可以資助往西方,能使吾人獲得決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淨土宗的,倘能於現在環境的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掛礙,則固至善。但是切實能夠如此的,千萬人中也難得一二。因為我們是處於凡夫的地位,在這塵世之時,對於身體衣食住處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災人禍,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顧慮,倘使身體多病,衣食住處等困難,又或常常遇著天災人禍的危難,皆足為用功辦道的障礙。若欲免除此等障礙,必須兼修藥師法門以為之資助,即可得到《藥師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等種種利益。
四、速得成佛
《藥師經》,決非專說世間法的。因藥師法門,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門。所以經中屢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得圓滿’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兩種願心。《藥師經》云:‘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這個意思。前兩句從反面轉說,‘無垢濁心’就是智心,‘無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說:‘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餘屬悲心。悲智為因,菩提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藥師法門者,對於以上幾句經文,尤宜特別注意,盡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僅僅注意在資養現實人生的事,則惟獲人天福報,與夫出世間之佛法了無關係。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圓滿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們修此藥師法門的,應該把以上幾句經文特別注意,依此發起‘悲智’的弘願。假使如此,則能以出世的精神來做世間的事業,也能得上品圓滿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將來速得成佛可無容疑了。
藥師法門甚為廣大,上所述者,不過是我常對人講的幾樣意思。將來暇時,尚擬依據全部經義,編輯較完備的藥師法門著作,以備諸君參考。
最後,再就持念藥師佛名的方法,略說一下。念佛名時,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依據《藥師經》而建立。此土所譯《藥師經》有四種:
(一)《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脫經》一卷,即《大灌頂神咒經》卷十二,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又相傳有劉宋慧簡譯《藥師琉璃光經》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東晉所譯之《灌頂經》。
(二)《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達摩笈多譯。
(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唐玄奘譯。此即現今流通本所據之譯本。現今流通本與原譯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兩段,一為依東晉譯本補入之八大菩薩名,二為依唐義淨譯本補入神咒及前後文二十餘行。
(四)《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唐義淨譯。前數譯惟述藥師佛,此譯複增六佛故云《七佛本願功德經》,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眾所讀誦者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四種如下:
(一)持名,經中屢云聞名持名因其法最為簡易其所獲之益亦最為廣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災延壽藥師佛”似未盡善,佛名惟舉‘藥師’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舉‘消災延壽’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須依據經文而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斯為最妥善矣。
(二)供養,如香華旛燈等。
(三)誦經,及演說開示書寫等。
(四)持咒。
所獲利益廣如經文所載,今且舉十種如下:
(一)速得成佛,經中屢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人大乘。
(三)能得種種戒,又犯戒者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四)得長壽富饒官位男女等。
(五)得無盡,所受用物無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盜賊刑戮諸災難等悉免。
(七)轉女成男。
(八)產時無苦,生子聰明少病。
(九)命終後隨其所願往生:
1、人中,得大富貴。
2、天上,不復更生諸惡趣。
3、西方極樂世界,有八大菩薩接引。
4、東方淨琉璃世界。
(十)在惡趣中暫聞佛名即生人道修諸善行速證菩提。
靈感事蹟甚多如舊錄所載,今且舉近事一則如下:
泉州承天寺覺圓法師,于未出家時體弱多病,既出家後兩年之內病苦纏綿諸事不順。後得聞藥師如來法門,遂專心誦經持名懺悔,精勤不懈,迄至於今,身體康健,諸事順利。法師近擬編輯藥師聖典彙集,凡經文疏釋及儀軌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報佛恩焉。
跋
曩餘在清塵堂講藥師如來法門,後由諸善友印施講錄,其時經他人輾轉鈔寫,頗有訛誤。玆由覺圓法師捐資再版印行,請餘校正原稿,廣為流布。法師出家以來,於藥師法門最為信仰,近擬于泉州興建大藥師寺,其願力廣大,尤足令人讚歎云。
沙門一音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大略,如大藥師寺已印行之《藥師如來法門略錄》所載。
今所述者,為吾人平常修持簡單之課儀。若正式供養法,乃至以五色縷結藥叉神將名字法等,將來擬別輯一卷專載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供藥師如來像。上海佛學書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裝入玻璃鏡中。供像之處,不可在臥室。若不得已,在臥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時,宜以淨布覆蓋像上。
《藥師經》,供於幾上。不讀誦時,宜以淨布覆蓋。供佛像之室內,須十分潔淨,每日宜掃地,並常常拂拭幾案。供佛之香,須擇上等有香氣者。供佛之花,須擇開放圓滿者。若稍殘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換。若無鮮花時,可用紙制者代之。此外如供淨水供食物等,隨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須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調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舉之供物,應於禮佛之前預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禮佛時,必須先洗手漱口。此外如能懸旛燃燈尤善,無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課儀,分為七門。其中禮敬讚歎供養回向發願,必須行之。誦經持名持咒,可隨己意,或惟修二法,或僅修一法,皆可。
一、禮敬
十分三寶一拜,或分禮佛法僧三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藥師琉璃光如來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禮敬其他佛菩薩者,隨己意增加。禮敬之時,須至誠恭敬,緩緩拜起,萬不可匆忙。寧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讚歎
禮敬既畢,於佛前長跪合掌,唱贊偈云:
歸命滿月界淨妙琉璃尊法藥救人天因中十二願
慈悲弘誓廣願度諸含生我今申讚揚志心頭面禮
右贊偈出《藥師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唱贊之時,聲宜遲緩,宜莊重。
三、供養
讚歎既畢,於佛前長脆合掌,唱供養偈云:
願此香花云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
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供養畢,或隨己意增誦懺悔文,或可略之。
四、誦經
字音不可訛誤,宜詳考之。誦經時,或跪或立或坐或經行皆可。
五、持名
先唱贊偈云:
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
無邊行願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續云,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以後即持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一百八遍。若欲多念者,隨意。
六、持咒
或據經中譯音持念,或別依師學梵文原音持念,皆可。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繼念心咒一百八遍,後複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未經密宗阿闍黎傳授,不可結手印。擅結者,有大罪。持咒時,不宜大聲,惟令自己耳中得聞。持咒時,以坐為正式,或經行亦可。
七、回向發願
回向與發願大同,故今並舉。其稍異者,回向須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願如何云云。若先未修功德者,僅可云發願也。
回向發願,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則前所修之功德,無所歸趣。今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回向之願,各隨己意。凡《藥師經》中所載者,皆可發之,應詳閱經文,自適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課儀,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須至心誠懇,未可潦草塞責。印光老法師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藥師如來法門者,應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藥師經析疑
弘一大師著
凡例
序
藥師經析疑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弘一大師答佛學書局書(乙亥年)
後記
凡例
一、經文據《麗藏》玄奘譯本,與世所習誦者異。
二、科依義疑(錄者案——扶桑體具實觀述:《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義疏》三卷,收入日本《大正藏》中)。
三、問多增文,答據《義疏》,間或遺略,時有潤文;而觀解表法多缺。
四、唯引他文而略疏釋,引文止處,未易見者,旁加(文)字。
五、若屬私意,則上冠‘案’字,以區別也。
六、案經謂此文唐疏者,指《藥師本願經疏》(隋本),唐慧觀撰。系敦煌石室所發現之佚本。
七、經文句讀,據大師寫本。(目次中甲一之‘一’,即內文子目之‘初’字。)
八、析疑文標點,乃後人所加。
序
《藥師經析疑》,原系弘一律師遺稿。弘公圓寂後,該稿經圓拙法師整理完成,圓師並囑余籌印。數年前余曾請慧劍居士協助付梓,但因緣未能圓滿,故於中止,僅就岷市先印一千餘本。慧劍居士崇仰弘一大師,其情殷誠,曾撰寫《弘一大師傳》流通行世,今又再印《藥師經析疑》及《弘一大師文鈔》,以供世人同饗,囑餘為序,故略述其因緣,以表贊喜!
菲律賓三寶顏福泉寺沙門傳貫民國丙辰六十五年二月十二日敘
藥師經析疑
弘一大師遺著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問】:若依台宗,說玄義五重,今應如何分判耶?
【答】:玄義五重:(一)人法為名;(二)正法寶藏為體;(三)如來因果為宗;(四)與拔功德為用;(五)大乘方等為教相。
(一)、人法為名者。魏塘云: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人名,本願功德是法名,此說是也。青丘、秋篠及長穀,同以藥師為喻者,此等不知從德立名。
(二)、正法寶藏為體者。正謂中正,法謂妙法,貴重為寶,句容為藏。與華嚴之諸法實性相,方等之實相如來藏,般若之佛母,法華之秘要之藏,涅槃之三德秘藏,金剛寶藏,同出異名。下文云: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乃至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若正法寶藏非經體者,二菩薩云何奉持耶?雖魏塘云:諸佛甚深行處為體者,今所不取。何者?諸佛言通,甚深歎行,行字是宗,處字非體。如下文云:流行之處。故行處字不正指體。
(三)、如來因果為宗者。本願二字,是如來因;其餘九字,是如來果。魏塘以願行方便為宗,引下文證者。今謂此昧宗致。既是因果,豈非因而不該始末耶!
(四)、與拔功德為用者。此與魏塘同。彼云:此經始終,只明拔苦與樂。
大科為三:初序,二正宗,三流通。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問】:廣嚴,梵語舊云毗舍離等。秋篠云:此是城名,而隋譯本稱為國者,誤歟?
【答】:非也。國總,城別耳。《西域記》云:吠舍厘國(即是隋云毗舍離國)。週五千餘裏。吠舍厘城,已甚傾毀,其故基址週六七十裏,宮城週四五裏。
【問】:諸經列聲聞眾數,每云千二百五十人,今何甚多?
【答】:聚散隨緣,何必一概。而經列千二百五十人者,如《南山》云:重其初故。又八千何多,如《金光明》云九萬八千。
【問】:凡諸列眾,何故數全耶?
【答】:《大論》釋云:若過若減,皆存大數。
乙二別序三:初文殊請,二如來許,三文殊領。今丙初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問】:像法轉時,是何義耶?
【答】:長穀云:轉者,變也,恐指末法。今謂不爾。《七佛經》中,雖於此云末法之時,其後救脫章則云,於後末世像法起時。對佛滅後,雖蒙末名,實是像法。秋篠云:轉者,起也。其說則是。
丙二如來許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丙三文殊領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甲二正宗分二:初舉依正名號,二明本誓利益。今乙初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問】:藥師在東方者,魏塘云:震方為群動之首,甲木又發生之相,以藥治病,貴乎起死回生,不當同金方肅殺之號。其說然歟?
【答】:八卦釋經,起自李長者,此是一期之說,何必拘泥。有物於此,自東觀之為西,自西觀之在東。西觀豈但生長,東觀不定肅殺。故東方過十殑伽沙佛土,應云西方有世界名淨琉璃;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應云東方有世界名曰極樂。須知諸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莫認一名而固執矣。
又諸佛各有別緣,且示方位。皆悉無不豎窮橫遍,故密教五大云:大悲胎藏包合萬行,且在東方生長萬物之首。金剛智界顯現萬德,且在西方成就萬物之終。此是隨方布教標幟,非謂真如法界定有方面。四方四佛,亦複如是,只是標幟,非謂定位。(文)斯言得之。
【問】:前文殊請云,唯願演說諸佛名號;世尊許云,勸請我說諸佛名號。何至於此,但約一佛?
【答】:若約《七佛經》,七豈非諸。若約今經,乃是《華嚴》: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之義。故下文云:如我稱揚藥師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又云:若聞藥師如來名號,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須知請諸答一,理不乖背。
乙二明本誓利益二:初明依正莊嚴,二明種種功德。丙初明依正莊嚴二:初正明本願,二明佛土及侍。丁初正明本願三:初標,二列,三結。今戊初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問】:何謂願耶?
【答】:願是要求之名。又《摩訶止觀》云:發願者,誓也。若無誓願,如牛無禦,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所在。願有四種:(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依苦諦立。(二)煩惱無邊誓願斷,依集諦立。(三)法門無盡誓願知,依道諦立。(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滅諦立。初二願拔眾生苦集二諦苦,後二願與眾生道滅二諦樂,此四為總願。而今佛十二,彌陀四十八等,皆是別願。《止觀輔行記》云:一切菩薩凡見諸佛,無不發於總願、別願。應知總,總於別;別,別於總。故彼別願,不出四弘而緣四諦。(文)下文十二大願中,魏塘約四諦分、不失旨矣。
案:今據魏塘直解文、列表如下。
┌依滅諦二願┬第一願┌佛道無上┐
│└第二願└誓願成┴─┐
│├──生善與樂
├依道諦三願┬第三願┌法門無盡┬─┘
│├第四願│誓願知│
│└第五願└┘
└依苦集二諦共七願┬初先出三苦┬第六願┌眾生無邊┐
│├第七願│誓願度│
│└第八願└┴─┐滅
│┌煩惱無邊┐│惡
├二間明集諦─第九願└誓願斷┘│拔
└三重出三苦┬第十願┌眾生無邊┬─┘苦
├第十一願│誓願度│
└第十二願└┘
戊二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問】:儒胤云:初願約應,次願約報。其說然歟?
【答】:初願約三身。光明照耀,即報身;相好嚴身,即應身;其所莊嚴,乃是法身。次願亦爾。身下三句,應也;光下五句,報也。所淨、所住,無非法身。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問】:青丘、秋篠,以第三第四願為出世間門,而第三願約人天乘者。其說然歟?
【答】:此說局矣。晉云:無量眾生饑渴,何隔出世耶。
【問】:此願與最後二願何異?
【答】:長穀云:後別,此總。今謂不爾,皆是別願。此重權實二智,後在衣食,故不同也。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問】:何謂還得清淨?
【答】:因懺戒複,故云還得。《止觀》云:大乘許悔斯罪。罪從重緣生,還從重心懺悔,可得相治。無殷重心,徒懺無益。(文)故欲至心髮露,宜修藥師妙懺。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丑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問】:第六大願中,先列諸苦,聞我名已下,次第翻上。應如何分配耶?
【答】::青丘云云。
案:今據青丘古跡記文,列表如下。
(意)
┌其身下劣┬丑陋釋身
││下劣────────────端正
││
│└頑愚釋意
│下劣────────────黠慧
│
└諸根不具┬盲聾乃至白癩釋眼耳舌
│身根不具─────┐
│├諸根完具
├癲狂釋意根不具────────┘
│
└種種病苦攝鼻等病────────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問】:第七大願中,先列諸苦,我之名號下,次第翻上。應如何分配耶?
【答】:秋篠有釋。今不取。今謂云云。
案:今據《義疏》文,列表如下。
┌─眾病逼切——多苦───────────眾病悉除,身心安樂。
└┬無救────────┐
├無歸────────┼───┬────家屬豐足
├無醫無藥—貧────┴───┼────資具豐足
└無親無家—窮────────┘
【問】:藥師除病救苦,是其本旨。但眾病悉除,足矣。云何便複證得無上菩提?
【答】:揚氏有釋,今不取。今謂不盡一品無明,豈真眾病悉除。以知證得菩提,是真病除。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問】:揚氏謂轉女成男,為來世受男身者。其說然歟?
【答】:不爾。長穀云:今願現世轉女成男。其說則是,以符《七佛經》故。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問】: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者。秋篠釋云:漸修菩薩十地之行,因中漸出四魔罥網,終至菩提究竟出離。其說然歟?
【答】:如是釋者,速證之義不成。今謂三教紆曲,故云漸修;皆入圓住,故云速證。若就圓論者,此約理外七種方便,漸入圓因,謂之漸圓。當知往前作意,未免漸修;住上任運,故速證耳。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戊三結。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丁二明佛土及侍者:初總標,二別明,三結勸。今戊初。
複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
戊二別明二:初佛土,二侍者。今己初。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問】:秋篠謂淨琉璃土為報土,其說然歟?
【答】:報土雖勝,不接凡夫。台宗以西方為同居淨土。西方既爾,東方亦然。又據下文,有二菩薩次補佛處。既有補處,知同居土。
【問】:既與西方等無差別,何遣八士引導西方!
【答】:佛事門頭,等無差別。隨機門時,隨彼所好。
己二侍者
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戊三結勸。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丙二明種種功德二:初滅惡,二生善。丁初滅惡四:初慳貪,二破戒,三贊毀,四乖離。戊初慳貪二:初舉過,二獲益。己初舉過二:初生報,二後報。今庚初。
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唯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
庚二後報。
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
【問】:本譯今云,餓鬼旁生,晉云地獄。應如何合會歟?
【答】:境有三品,於心亦然,此約中下品說。若晉本所云:恐就心境上品言耳。
己二獲益二:初在彼憶念,二轉生獲益。今庚初。
由昔人間,會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
庚二轉生獲益。
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問】:此獲益文,如何翻上而分配耶?
【答】:青丘云云。
案:今據青丘古跡記文,列表如下。
┌─不識惡。───────────────畏惡趣苦,不樂欲樂。
│不識善,唯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好行惠施,讚歎施者。
│愚癡無智。───────────────────得宿命念。
│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一切所有,悉無貪惜。
└─見乞者來,其心不喜,乃至及來乞者。漸次尚能,乃至況餘財物。
戊二破戒二:初舉過,二獲益。己初舉過二:初自過,二及他。庚初自過二:初示過,二示報。今辛初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
辛二示報。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
庚二及他二:初現報,二後報。今辛初
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
辛二後報
此諸有情,應於地獄、旁生、鬼趣,流轉無窮。
己二獲益
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舍家,趣於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問】:同聞藥師名號,或便舍惡修善,不墮惡趣,或不能舍惡修善,先墮惡趣,乃生人趣者。是何故歟?
【答】:秋篠云:有情業有輕重,根有利鈍。若業輕根利者,現聞佛名,即能舍惡行善不墮惡趣。若業重根鈍者,要先墮惡趣深生厭離,更聞佛名,方生人趣。
(文)——案:此文本唐疏。
【問】:此獲益文,如何翻上而分配耶?
【答】:秋篠云云。
案:今據秋篠記抄文,列表如下。
┌─雖于如來受諸學處,乃至而破軌則。─────無有毀犯。
│有于屍羅、軌則,乃至然毀正見。────────正見。
│有雖不毀正見,乃至不能解了。────多聞,解甚深義。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離增上慢。
└─由增上慢,乃至為魔伴黨。────不謗正法,不為魔伴。
戊三贊毀三:初舉過,二明報,三獲益。今己初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贊毀他。
【問】:青丘、秋篠、魏塘等,釋慳貪嫉妒自贊毀他,互有不同。今須宗何說歟?
【答】:諸釋皆非。今據青丘釋《梵網》自贊毀他戒云:《瑜伽》戒本謂: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即多分以貪究竟。若無所得,但由嫉妒,以嗔究竟。
(文)以故乃知今文所云,即是或起慳貪,或嫉妒心,而自贊毀他。其主意在自贊毀他,不在慳妒,又對餘三釋之文,亦應如是釋也。
己二明報
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
己三獲益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複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戊四乖離二:初舉過,二獲益。今己初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輾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刹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咀之。厭媚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問】:文云以身語意,如何分配上文耶?
【答】:青丘有釋,今不取。今謂好喜乖離是總稱耳,鬥是身業,訟是語業,惱亂屬意。
案:眾生,新譯為有情。故此經中多作有情。亦有數處仍作眾生者。如此段文云殺諸眾生;前文中第二大願云幽冥眾生;第三大願云莫令眾生;慳貪章云有諸眾生;後文中阿難章云,有諸眾生;救脫章云,有諸眾生;又云雜類眾生;又云殺種種眾生。此或是隨宜潤文,或亦疏於檢校歟!
己二獲益
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輾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陵,互為饒益。
丁二生善二:初生淨土,二生善道。戊初生淨土二:初舉機,二明益。今己初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
己二明益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問】:各有淨土,何以示導西方耶?
【答】:如《心地觀經》云:或一菩薩多佛化。是也。
【問】:應生極樂何品耶?
【答】:難以定知。或上三品,文云具諸戒行故。或中二品,文說持戒故。或雖秉戒而回向心弱者,生中下品或下三品。豈止極樂,生十方者亦然。故晉本云:若欲生十方妙樂國土者,亦當禮敬藥師琉璃光佛,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見彌勒者,亦當禮敬藥師琉璃光佛。
【問】:十方兜率亦引導否?
【答】:或不導,經不說故。或導,願力無邊故。
戊二生善道二:初正明,二轉報。今己初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中,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刹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問】:何謂因此,及本善根?
【答】:因此者,秋篠云:因此聞藥師如來名故。長穀云:指戒善也。今從秋篠,符晉本故。本善根者,秋篠云:謂本出世善根,或聞藥師如來名號善根。今用後解。
案:秋篠二段文,皆本唐疏。
己二轉報
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問】:何謂於後?
【答】:後謂後報。上文第八大願現身轉者,例如《法華》龍女現身變成男子,此是後報,例如《法華藥王品》中約命終後。故《七佛經》中,前大願云即於現身轉成男子,此文亦云於後而已。
【問】:《七佛經》中于此文後有說咒文,他譯皆無。後人常取《七佛經》中咒文及其前後之文四百餘字,增入今本,謂為完足。其說然歟?
【答】:同是佛語,糅雜無妨。《七佛經》本,別行於世;今本不增,有何不足。如《法華普門品》偈,什公不譯。荊溪判云:此亦未測什公深意。今可例云:此亦未測奘公深意也。
甲三流通分
【問】:諸師將經末爾時阿難白佛言,云為流通分,今何不然?
【答】:曼殊救脫及以藥叉發誓弘經,豈非流通。
流通分三:初諸士發誓弘經,二佛說題名奉持,三大眾聞說奉行。乙初諸士發誓弘經三:初曼殊發誓,二救脫明益,三藥叉發誓。丙初曼殊發誓三:初對佛發誓,二如來許說,三阿難稱讚。丁初對佛發誓二:初正誓,二利益。戊初正誓二:初聞名,二持經。今己初。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己二持經
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複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教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華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余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
【問】:以伎樂供佛,是何意歟?
【答】:《大智度論》云:問曰:諸佛賢聖是離欲人,則不須音樂歌舞,何以伎樂供養?答曰:諸佛雖於一切法中,心無所著;於世間法,盡無所須。諸佛憐湣眾生故出世,應隨供養者,令隨願得福故受。如以華、香供養,亦非佛所須,佛身常有妙香,諸天所不及,為利益眾生故受。
【問】:出家諸眾,亦應以伎樂供佛歟?
【答】:《法華經方便品》記云:音樂供養者,有出家內眾,音樂自隨,云供養者。自思己行,與何心俱。雖有此文,必須裁擇,《梵網》誠制,何待固言。祗恐供養心微,增己放逸,長他貪慢,敬想難成。
戊二利益
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複橫死,亦複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問】:既云經寶流行之處,應連向之持經科中,今何不爾?
【答】:雖躡向經寶流行,複有及聞名號之言,須知此舉聞持之益。
丁二如來許說二:初略許可,二廣印定。今戊初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戊二廣印定二:初印向持經,二印向聞名(文但不次耳)。今己初
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華,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新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樂歌贊,右繞佛像。複應念彼此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願,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若複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或有水、火、、刀、毒、懸嶮、惡象、獅子、虎、狠、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蛐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布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問】:澡浴之文,《七佛經》云:日別三時澡浴清淨。不繁數歟?
【答】:《摩訶止觀》云:日三時洗浴,一日即一實諦也。三洗即觀一實,修三觀,蕩三障,淨三智也。《輔行》云:三時洗者,縱無他緣,亦須三洗,有所表故。
【問】:隨所樂願,一切皆遂,乃至得男女之文。魏塘云:一切皆遂句,則該四教聖賢三昧辯才,願生佛國等出世正求;下四即遂世間淺深富壽之求。其說然歟?
【答】:今謂初二句,總舉。求長壽,別列。所舉壽等,豈一切外;若知一切皆遂,乃是出世正求,誰言富壽等四,但是世間倒求,文似語近,意實窮遠。故釋四求者,應例觀音《普門品》疏釋之。
【問】:水、火、虎、狼等文,魏塘謂:此皆滅世間之惡,不必約《普門》煩惱業報釋之。其說然歟?
【答】:今謂如請《觀音經》云:一切怖畏,一切毒害,一切惡鬼虎狼獅子。聞此咒時,口即閉塞,不能為害。疏云:一切怖畏者:(一)曆十種行人,各各有怖畏也。(二)作惡鬼虎狼者,例如《金光明》,初地至十地,皆有虎狼獅子之難。此中十人乃無事中虎狼,約煩惱法為虎狼也。須知但云滅世間惡,使藥師利益局在界內,其咎莫大;況一切之言,豈指少分!
己二印向聞名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贊、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問】:何謂菩薩四百戒?
【答】:《法藏》云:菩薩戒以十善為根本,十善者,言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及與慚愧合為十善。一一經十,合為百數。此各有四:(一)自持,(二)他持,(三)讚歎,(四)隨喜。如是即成四百戒也。(文),神謨、遁倫,皆述此說。
【問】:何謂苾芻尼五百戒?
【答】:《南山行事鈔》云:問: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戒本具之。尼則五百,此言虛實?答:兩列定數,略指而言。諸部通言,不必依數。約境相明,乃有塵沙。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得指此而為所防。准《智論》云:尼受戒法,略則五百,廣說八萬。(文)
丁三因阿難稱讚三:初如來問,二阿難答,三如來稱讚。今戊初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
【問】:諸佛甚深行處,如何釋耶?
【答】:《金光明經》序品初云: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並方等部,彼此義同。釋迦所游,藥師所住,二無差別,體性全一,故引大師彼疏釋之。彼云:微妙三諦,故言甚深;非是二乘下地菩薩之所逮及,故言甚深也。又非別有一法,名為甚深;即事而真,無非實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皆中道故,即是甚深。諸佛行處者,正顯佛智甚深;佛智甚深故,行處亦甚深;行處甚深故,佛智亦甚深。舉蓋顯函,正在此也。
戊二阿難答二:初明持經不疑,二明持名難信(若夫持經不疑,以何持名難信;若夫持名難信,以何持經不疑?何況跡示三果非庸常人,豈有一信一不信耶?一縱一奪,譬勵後來耳)。今己初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己二明持名難信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返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戊三如來稱讚(此中單舉持名躡阿難答故也。)文五:初反斥,二正宗,三簡非,四校歎,五結歎。今己初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己二正示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
己三簡非
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薩。
【問】:何謂唯除一生所系菩薩?
【答】:秋篠云:一生所系菩薩者,即一生補處菩薩,如彌勒等也。道理通論,初地以上菩薩,各得無分別智,地地別證真如法界,于佛所成名稱功德,隨分信解。今言唯除一生所系者,據因位之中信極者而言,以此菩薩因中見性分明,故作此說非謂一生以外,皆不信解也。(文)——案:此文本唐疏。
己四校歎
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複難於是。
己五結歎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問】:文云無量廣大願者,於前十二大願外,更有無量廣大願耶?
【答】:非也。凡諸菩薩,皆發總別二願。總則四弘,別則數異。若開出之,即是無量廣大願耳。
丙二救脫明益三:初明救病患,二明攘災難,三明轉後報。丁初明救病患二:初正向佛明,二答阿難問。戊初正向佛明二:初正明,二結勸。己初正明二:初正明苦相,二略出懺儀。(有生已來誰無病患,如薄拘羅雖無頭痛,未離無明。止觀十境,通稱病患。蕅益所謂眾生良藥無如病,思之思之!)今庚初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問】: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古疏作何釋耶?
【答】:秋篠云:若其患人,決定令死,則受鬼身,容可琰王別遣鬼為使,而引取之。如其未決定死,則未受鬼身,何有鬼身,有得引生人之識!不可別人之識在別鬼身中,若不在鬼使身中,識心既不孤游,云何可引得至琰魔王前?當知此是藥師如來及經之威力,令得患人第六意識見分之上,起此三種行解相分:(一)為琰魔王,(二)為王使,(三)為己身,為自神識所依隨使之行至琰王前。其實,神識未曾離身,若是本識隨所舍處,則死成屍,不可說離身;若是六、七等識依本識故,而得現起;若離本識,無種子故,無由得生;是故八識俱無離身孤行之理。此蓋如人夢中夢現見師僧,或複父母,遣使來喚,夢現見己身隨使而行,遠至師僧及父母前,當知師僧或複父母、使人、己身,皆是第六意識見分上,現此三種相分;似有去來,實無去來。所以然者,以一切心及心所取境之時,非如燈明舒光照物,不同鐵鉗動作取物;但如明鏡遠照,影現鏡中,如人在遠,遙見日月,此亦如是。
藥師如來,及經威力,令彼患人,見如此相,似有往來,實無往來。故《涅槃經》云:若有聞是《大涅槃經》,言我不用發菩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夢中,見羅刹像,心中布懼。羅刹語云:咄!善男子!汝今若不發菩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覺已,即發無上菩提心。是人命終,若在三惡及在人天,續複憶念菩提之心,以是義故,是大涅槃威神力故,能令未發心者,作菩提因。—案:此文本唐疏。《義疏》云:此是唐靖邁疏意。今謂云云,玆略不錄。
【問】: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古疏作何釋耶?
【答】:秋篠云:言俱生神者,若約實而言,神即識也,俱生神者,即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是受生之主,與身俱時而生,故名俱生。隨諸有情所作罪福,皆薰在阿賴耶識中,故言隨其所作,乃至皆具書之。或是琰魔王為令罪人無有妄拒,伏本所作故,化作俱生神,從生已來書其罪福,或是藥師如來及經威力,現作俱生神書其罪福。言盡持授與琰魔法王者,由阿賴耶識中,具有罪福種子為因緣,藥師如來及經威力為增上緣,令罪福相分,現於患人第六意識之上。令琰魔王他心智起,盡見患人罪福之相,義稱盡持授與。或琰魔化作俱生神,或佛及經現俱生神,授與亦然。——案:此文本唐疏。《義疏》有別解,玆略不錄。
庚二略出懺儀
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燃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瞭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
【問】:燈七層,幡五色,有何義歟?
【答】:青丘有釋。今謂燈有七層,應表七覺。《止觀》云:燈,即慧也。《輔行》云:慧燈圓照。幡有五色,應表五陰。
【問】:燈幡之二,同是供具;如其表法,一是法門,一是正報、何為不齊?
【答】:五陰乃是四念處也,同是七科法門而已。
【問】: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瞭自見。曰或,曰如,是何義歟?
【答】:秋篠云:謂有實死,雖複修福,識不得還;或因修福故,彼向王使所引之識,得還身中。二理不同,故複稱或。如在等者,秋篠云:此亦即是夢,以夢類夢,故稱為如——案:此文本唐疏。
己二結勸
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戊二答阿難問二:初阿難問,二救脫答。今己初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複云何造?”
己二救脫答
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幡,長四十九傑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問】:云何供養芯芻僧耶?
【答】:《消災軌》云:仍須請七僧。今謂若隨力,堪請七七僧彌善。
【問】:云何一一皆須四十九耶?
【答】:魏塘約《易經》大衍之數而釋。今謂不爾。數用七者,如《成實論》廣明。今皆四十九者,以複七故為數之極。例如中有不過七七。何假大衍以消今文。
【問】:何謂四十九傑手?
【答】:傑手長一尺。故晉、隋二本,及《七佛經》,皆云四十九尺。又准《七佛經》,應外造幡。故彼經云:造雜彩幡四十九首,並一長幡四十九尺。——案:考南山、靈芝撰述,佛傑手二尺,人傑手為一尺。今約人傑手言也。傑手者,謂以大母指與中指張開相去之間。尺約周尺,古今人考訂周尺量,有種種異說。且據清馮云鵬《金石索》中所考者,一周尺等於清工部營造尺六寸四分強,其說較為近似。
【問】: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作何釋歟?
【答】:秋篠引唐遁倫釋云:案《正法念處經》云:畜生有三十四億種類。此中言四十九者,應放水陸異類至四十九。
【問】:生類無量,何放七七?
【答】:有所表故。境有齊限,心應平等。
【問】:文中屢列七等數字,亦皆有所表歟?
【答】:一一以七數者,應表七覺。智慧發生,故云七日;煩惱滅盡,故云七夜。七覺生八正道,故云七日夜受八齋戒。覺覺各具七覺,故云四十九遍。佛之七覺,我之七覺,眾生七覺,三無差別,故云造像七驅。覺覺各具七覺,故云各置七燈。
丁二明攘災難二:初正明攘難,二答阿難問。戊初正明攘難二:初帝王,二臣民。(從重至輕,次第言耳。魏塘云:天子四海為家,臣妾億兆,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四方有罪,在予一人。故歲祲民疫,皆君休戚,所當急先求懺者也。且藥師之藥,先治此人者,一是責備賢者,二是一正君而天下定之道也。今謂非謂先治帝王之意。如戒經云:欲受國王位時,益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非謂受菩薩戒,先被國王,次轉輪王,次及百官;況責備賢者,一正國定功在卿相,王何獨賢?隋本:但王不及臣民,以故而知先治之說,不通甚矣。)
己初帝王
複次,阿難!若刹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過時不雨難。彼刹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系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穩。風雨順時,穀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于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刹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
【問】: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何謂依前耶?
【答】:秋篠云:謂應依前七日七夜,自受持齋戒,乃至放雜類眾生等。——案:此文本唐疏。
【問】:今列七難,與《仁王經》中七難有異同歟?
【答】:與《仁王》有異。若類同者云云。
案:今據《義疏》文,列表如下:
┌人眾疾疫難───《仁王護國品》云:不但獲福,亦護眾難,若疾病苦難。
├他國侵逼難──┬《仁王受持品》云:四方賊來侵國,內外賊起。他國即
└自界叛逆難──┘外賊,自界即內賊。
┌星宿變怪難───────彼云:二十八宿,乃至各各變現。
├日月薄蝕難───────彼云:日月失度,乃至二三四五重輪現。
│┌風難──彼云:大風吹殺,乃至火風,水風。
├非時風雨難──────┴雨難──彼云:大水漂沒,乃至浮山流石。
└過時不雨難───────彼云:天地國土亢陽,乃至萬姓滅盡。
彼又云:大火燒國等,今文無。
己二臣民
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彩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餘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幡,燃燈續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華,燒眾名香。病得除愈,蒙難解脫。”
【問】:文云造幡燃燈等,與前二段文互有不同。何耶?
【答】:秋篠云:造幡燃燈,放生命等,具如前法,今此中有散雜色華,燒眾名香,當知前二亦有;前二所有,此亦非無,綺互為文耳。(文)今謂此中五法,皆是助行;必應稱藥師名,讀誦此經,文不言者,助助於正。
戊二答阿難問,二重問答。己初第一問答二:初問,二答。今庚初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
庚二答。
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
【問】:何謂橫死?
【答】:秋篠云:夫言橫死者,皆不定之業,此業若有順緣資助,則得延長,若無順緣資助,及屬違緣,則便短促。對彼順緣,壽長無延;若無此緣,壽短橫死故。是故我今勸造幡燈,修敬三寶等福德。以修福德等為資助順益命緣故,遂使是人,盡彼先業,所感壽命,終不中途更經枉橫苦患也。
己二第二問答二:初問,二答。今庚初。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
庚二答二:初釋,二結。今辛初。
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複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蔔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啖。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咀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
【問】:九橫之文,古疏作何釋耶?
【答】:初橫中。秋篠云:無醫藥及看病者,以無資緣故而便致死。設複遇醫等,以遇違緣故而便致死。第二橫中,秋篠云:佛法之宗,無有因緣終不得果。因,謂名言熏習種子。緣有二種:(一)以先業緣,(二)由現發緣。此人今被王法誅戮,雖有名言種子為正因,及有先業為緣因,而無現在緣,如來隨順世俗,名為橫死,以無現緣故。又云:此人壽命是不定業,亦是殺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故不受王戮得壽命長。若不修福,攘昔殺緣,則被王戮,不得長壽,故得橫死云云。——案:秋篠釋第一橫已下,乃至第九橫,文義相似,今不具錄。唯撮要列表如下。
┌二——是殺生增上果┐
├三——是逼惱他增上果│
├四——是焚燒有情增上果│
├五——是漂流有情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則免難。
├六——是食肉有情增上果│└如其不爾———————則橫死。
├七——是陷墮有情增上果│
├八——是行毒藥厭咒增上果│
└九——是奪有情增上果┘
案:上文皆本唐疏。
【問】:何謂覓禍?
【答】:即下文殺種種眾生等是。秋篠云:何但橫死而已,後由愚癡,信邪倒見,殺眾生故,乃入地獄,無有出期,豈不哀哉!
辛二結
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複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丁三明轉後報
複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信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燃燈造幡,放生修福,令度危厄,不遭眾難。”
【問】:青丘科此文為結,然歟?
【答】:今謂味複次字,非結上文。
【問】:此與上文何異?
【答】:上約病人,今約逆罪,故知非結。
丙三藥叉發誓二:初正明誓,二佛印勸。今丁初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宮毗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你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毗羯羅大將。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于何等村城國邑,空閒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複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問】: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其儀軌如何?
【答】:秋篠引遁倫云:西域僧口傳言,以布縷結神名字也。謂若人臨厄難時,應請七僧,即請道場,令讀此經四十九遍。爾時施主,為藏結縷,作新匣長七寸,廣二寸。作匣竟,施主捧匣進七僧前,至心三禮,胡跪叉手,誓願所求。爾時,七僧一時發願讀經,一僧各讀七卷,七七四十九遍竟。每一卷節,各其神名處,息讀經。時施主進七僧前,以縷次第結其神名,後五神名者,七僧一時等唱,一一神名,而施主如前例結。結竟而取縷入匣閉戶,然後送七僧。待其難息,若得求已;更請七僧,如前先結十二神名字,次第還解也。
案《疏》云:每一卷節各其神名處,以縷結者,讀經七卷,即隨結前七神名。又云後五神名者,即其餘也。又云七僧一時等唱神名者,前已讀經竟,此惟唱五神名耳。
丁二佛印勸
爾時,世尊贊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乙二佛說題名奉持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
【問】:亦名結願神咒。何以今譯本中無咒耶?
【答】:有二義:(一)、神將白佛乃是神咒。雖《大品經》無一真言,帝釋白佛,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咒;佛印可之。龍樹釋云:謂咒術能隨貪欲嗔恚自在作惡,是般若咒,能滅禪定佛道涅槃諸著,何況貪恚粗病;是故名為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豈以無一真言而為疑耶!故隋本云自誓,《七佛經》云護持耳。(二)、列神將名自是神咒。如《陀羅尼集經》法印咒也。
乙三大眾聞說奉行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師經析疑終
弘一大師答佛學書局書(乙亥年)1935
前承惠書,謂今年藥師如來聖誕,擬別刊行專號,屬撰文以為提倡。近多忙碌,未暇撰文。謹述拙見如下,以備參考焉。余自信佛法以來,專宗彌陀淨土法門,但亦嘗講《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講此經時,所最注意者三事:
(一)、若犯戒者,聞藥師名已,還得清淨。
(二)、若求生西方極樂而未定者,得聞藥師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示其道路,即生極樂眾寶華中。
(三)、現生種種厄難,悉得消除。故亦勸諸緇索,應誦《藥師功德經》,並執持藥師名號。而于求生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文,未及詳釋,謂為別被一機也。
今者佛學書局諸賢,欲弘揚藥師聖典,提倡求生東方,勝願大心,甚可欽佩。但依拙見,唯可普勸眾生誦經、持名。至於求生何處,宜任其自然,即昔日求生極樂或求生兜率者,亦可發心誦《藥師經》並持名號;而於本願無違。因經中謂求生極樂者,命終有八大菩薩示路;又東晉譯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見彌勒者,亦當禮敬藥師琉璃光佛。如是則範圍甚廣,可以群機並育矣。略陳拙見,敬乞有以教之。幸甚!
原載上海‘佛學半月刊’第九十期藥師如來專號
後記
是經唐疏,今多遺佚。弘一大師暮年,據中、日古德著述,編著《析疑》一卷。末附數語,以系例言,今移卷首。大師躬自署簽,下注辛巳十月二十一日始錄稿。惟方繕數行,應泉城之請弘法而輟,旋即遷化。遺稿珍藏篋笥,知者實緲。
按《義疏》:日僧實觀撰,共三卷。文中冠‘案’字者,大師所闡釋也。辛巳為一九四一年,大師年六十又二,時居溫陵茀林禪苑之尊瞻堂,蓋示寂之前一年也。越二十年,乃克校錄。謹綴數語,用志因緣。
甲辰仲冬,錄者謹識
淨土法門大意
(壬申十月在廈門妙釋寺講)1932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淨土宗者,第一鬚髮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鬚髮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唯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淨土宗唯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于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於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淨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回嚮往生。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淨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最為適宜也。
至於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
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複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瞭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關於淨土宗修持法,于諸書皆詳載,無俟贅陳。故唯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1932年11月講於廈門妙釋寺)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三年之前。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那時因為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為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岩去,要接我來永春。那時因為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是為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本想隨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為第三次欲來未果。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為第四次。因大眾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里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鬚髮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這裏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於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講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眾原諒。
(
人生之最後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餘講演,錄寫此稿。于時了識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並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乃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
第一章緒言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三章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閒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于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倘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將更加劇。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眷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瞋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臥,皆隨其意,未宜勉強。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臥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臥時,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臥,或面東左脅側臥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
大眾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臥室,令彼矚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餘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於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以餘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若依余意,應免除引磬、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於引磬、小木魚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隨其所好而試行之。或有未宜,盡可隨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章命終後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唯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於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
八小時後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
殮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其新衣應佈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墳。此等奢侈事,皆不利於亡人。
第五章薦亡等事
七七日內,欲延僧眾薦亡,以念佛為主。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唯屬場面,徒作虛套。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
如請僧眾念佛時,家族亦應隨念。但女眾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眾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
開吊時,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害生命,大不利於亡人。
出喪儀文,切勿鋪張。毋圖生者好看,應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後,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蓮池大師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
第六章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此事最為切要。應於城鄉各地,多多設立。《飭終津梁》中有詳細章程,宜檢閱之。
第七章結語
殘年將盡,不久即是臘月三十日,為一年最後。若未將錢財預備穩妥,則債主紛來,如何抵擋?吾人臨命終時,乃是一生之臘月三十日,為人生最後。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臨終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奉勸諸仁者,總要及早預備才好。
(1933年1月講於廈門妙釋寺)
淨宗問辨
(乙亥二月于萬壽岩講)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2),遣除惑疑,翼贊淨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後,迄于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於此。今則禪宗漸衰,未勞攻破。而複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詿亂(3)。故于萬壽講次(4),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辯,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複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5),雖撰《義疏》(6),盛讚持名(7),然其自行亦複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淨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
答: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持淨土。又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云拋棄耶!
問:前云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拋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
《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無量壽經》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云: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于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眾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淨業。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8)。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問: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
答:不儘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刹刹,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並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又《阿彌陀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為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9),曾撰《阿彌陀經通贊》三卷,及《疏》一卷,普勸眾生同歸極樂。遺範具在,的可依承。
問: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10)難歟?
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云:“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淨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問:聞密宗學者云:“若唯修淨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致夭亡。故修淨業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
答:自古以來,專修淨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送死之教;若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則往生東方淨刹,豈不更善?
答:彌陀法門,於現生何嘗無有利益?具如經論廣明。今且述余所親聞事實四則證之,以息其疑:
一、瞽目重明。嘉興范古農友人戴君,曾卒業于上海南洋中學,忽爾雙目失明,憂鬱不樂。古農乃勸彼念阿彌陀佛,並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餘,雙目重明如故。此事古農為餘言者。
二、沉屙頓愈。海鹽徐蔚如,旅居京師,屢患痔疾,經久不愈。曾因事遠出,乘人力車,磨擦顛簸,歸寓之後,痔乃大發,痛徹心髓,經七晝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憶《華嚴·十回向品》代眾生受苦文,依之發願,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後痔疾頓愈。迄今已十數年,未曾再發。此事蔚如嘗與印光法師言之。餘複致書詢問,彼言確有其事也。
三、冤鬼不侵。四川釋顯真,又字西歸。在家時歷任縣長,殺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寧波慈溪五磊寺,每夜夢見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兇暴憤怒,執持槍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懼,發勇猛心,專念阿彌陀佛,日夜不息,乃至夢中亦能持念。夢見土匪,即念佛號以勸化之。自是夢中土匪漸能和馴。數月以後,不復見矣。餘與顯真同住最久,嘗為餘言其往事,且歎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議也。
四、危難得免。溫州吳璧華,勤修淨業,行住坐臥,恒念彌陀聖號。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溫州颶風暴雨,牆屋倒壞者甚多。是夜璧華適臥牆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牆忽傾圮,磚礫泥土墜落遍身,家人疑已壓斃,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輟。察其顏面,以至肢體,未有毫髮損傷,乃大驚歎,共感佛恩。其時余居溫州慶福寺,風災翌日,璧華親至寺中向餘言之。璧華早歲奔走革命,後信佛法,於北京、溫州、杭州及東北各省,盡力弘揚佛化,並主辦賑濟慈善諸事。臨終之際,持念佛號,諸根悅豫,正念分明。及大殮時,頂門猶溫。往生極樂,可無疑矣——
(1)本文作於1935年3月(乙亥二月),其時弘一法師居廈門禾山萬壽岩,校讀靈芝元照律師所著《阿彌陀經義疏》。萬壽岩住持本妙法師,請他宣講《阿彌陀經》。弘一法師因據《義疏》,隨力敷講,並撰《義疏擷錄》。開講期間,又撰本文,採用問答形式,闡揚淨土法門,剖析甚詳,亦可見師皈心淨土之懇摯。
(2)每設問答:經常採取問答的文體。
(3)詿亂:造成混亂。詿(guà):過誤。
(4)萬壽講次:在萬壽岩講經期間。次:期間。
(5)靈芝:北宋律宗高僧元照,晚年主杭州靈芝寺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早年輕視淨土法門,後遭重病,閱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始歸心淨土法門。並依善導之說,一意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願領眾同修念佛。常言:“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等。
(6)《義疏》:即《阿彌陀經義疏》。
(7)持名:以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修持方式。
(8)弱羽:指幼鳥羽翼未成。傳枝:從一根樹枝移到另一根相鄰的樹枝。
(9)窺基:玄奘弟子,法相宗初祖。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其淨土著述有《阿彌陀經疏》1卷、《阿彌陀經通贊疏》3卷等。
(10)綦(qí):極。
苦樂對覽表
宋慈云懺主說二土修行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列表如下:
┌──────────┬────────────────┐
│娑婆世界│極樂世界│
├──────────┼────────────────┤
│一、有不常值佛苦│一、受花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有不聞說法苦│二、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三、有惡友牽纏苦│三、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有群魔惱亂苦│四、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有輪回不息苦│五、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有難免三途苦│六、受遠離惡道,名且不聞之樂│
│七、有塵緣障道苦│七、受受用自在,不須經營之樂│
│八、有壽命短促苦│八、受與佛同壽,更無限量之樂│
│九、有修行退失苦│九、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有佛道難成苦│十、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
└──────────┴────────────────┘
《阿彌陀經》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眾苦者,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三苦統論三界,八苦唯約人間。今以八苦與極樂世界之樂對之,列表如下:
┌──────────────────┬────────────┐
│娑婆世界│極樂世界│
├──────────────────┼────────────┤
│一、生苦,居於胎獄之中│一、受蓮花化生之樂│
│二、老苦,現其衰朽之像│二、受相好具足之樂│
│三、病苦,諸根痛患│三、受安寧自在之樂│
│四、死苦,四大分散│四、受壽命無量之樂│
│五、愛別離苦,欲合偏離│五、受海會相聚之樂│
│六、冤憎會苦,欲避偏逢│六、受上善俱會之樂│
│七、求不得苦,欲得偏失│七、受所欲如意之樂│
│八、五蘊熾盛苦,煩惱之火晝夜熾燃│八、受觀照蘊空之樂│
└──────────────────┴────────────┘
華民二十七年,歲次戊寅七月十三日,餘剃染出家二十周年。是日諸善友集聚尊元經樓,為餘誦經懺罪。余於是日始講《阿彌陀經》一卷,回向眾生,同證菩提。並書《苦樂對覽表》二紙,呈奉經樓,以為紀念焉。沙門一音。
(
勸人聽鐘念佛文
近有人新發明聽鐘念佛之法,至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淨業者,幸試用之;並希以是廣為傳播焉。
凡座鐘、掛鐘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丁當丁當”之響(“丁”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丁當丁當”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為“南無”,第一“當”字為“阿彌”,第二“丁”字為“陀”,第二“當”字為“佛”。亦止用“丁當丁當”四字而成之也。
又倘以其轉太速,而欲遲緩者。可加一倍,用“丁當丁當丁當丁當”八字,假想作“阿彌陀佛”四字,即是每一“丁當”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當”為“南無”,第二“丁當”為“阿彌”,第三“丁當”為“陀”,第四“丁當”為“佛”也。
繪圖如下:
┌──┬──────────────────┐
││丁當丁當│
││四字佛│││││
│普通│阿彌陀佛│
│├──────────────────┤
│念法│丁當丁當│
││六字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丁當丁當丁當丁當│
││四字佛│││││
│遲緩│阿彌陀佛│
│├──────────────────┤
│念法│丁當丁當丁當丁當│
││六字佛│││││
││南無阿彌陀佛│
└──┴──────────────────┘
所用之鐘,宜擇“丁當丁當”速度調勻者用之。又欲其音響輕微者,可以布類覆於其上。(如晝間欲其響大者,將布撤去。夜間欲其音響輕者,將布覆上。)
初學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此鐘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鐘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若攝心念佛,殊為不易。今以此鐘置於身旁,用耳專聽鐘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也。又聽鐘工夫能純熟者,則“丁當丁當”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鐘響佛聲,無二無別。鐘響則佛聲常現矣。
普陀印光法師《覆永嘉論月律師函》云:“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沉,故聽鐘念之,最為有益也。”
(載1927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為專修禪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為難得之機會。應於每日時間,以三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三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於此時專心念佛,以後恐無此勝緣。至於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俟將來出關後,盡可緩緩研究也。
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
課程大致如下:
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
早粥後稍休息。禮佛誦經。九時至十一時研究。
午飯後休息。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為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
黃昏後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唯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三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嘗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瞭,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後,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
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歷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後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後,恐難繼續,唯在關中,能專心也。
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閒談,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余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
性常關主慧察。乙亥
(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今日萬壽禪寺念佛堂開堂,餘得參末席,深為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風氣之先。大眾歡喜,歎為稀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曆多載,於天臺教義及淨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為長年念佛,二為臨時念佛。
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懺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援猶可為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為困難。因舊日習慣,唯尚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於水陸經懺等。今略引之:
《與徐蔚如書》云:“至於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唯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餘決不提倡作餘道場之所以也。”
又《複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云:“至於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余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於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於作佛事,不必念經、拜懺、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於自室念之,不宜附於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為具文,則僧亦以此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餘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複周孟由昆弟書》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於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
又云:“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於念佛則盡力提倡,於做水陸、誦經、拜懺、放焰口等,則云“決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於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又云“誦經、拜懺、做水陸,有名無實”。又云“念經、拜懺、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云“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三誥誡。智者聞之,詳為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
廈門、泉州諸居士,歸依印光老法師者甚眾。唯望懍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懺、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為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唯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淨土法門者日眾,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1934年9月講于廈門萬壽岩)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近印光法師嘗云:“飛機、炸彈、大炮常常有,當此時應精進念佛菩薩名號。不應死者,可消災免難。若定業不可轉,應被難命終者,即可因此生西方。”
以上法師之言,今略申說其意。
念佛(阿彌陀佛),常人唯知生西,但現生亦有利益。古德嘗依經論之義,謂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觀世音名號,常人皆知現生獲益。故念佛菩薩可避飛機、炸彈、大炮,亦決定無疑。
常人見飛機來,唯知懼。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無益。唯有誠心念佛菩薩。
于十分危險時,念佛菩薩必懇切,容易獲感應。若欲免難,唯有勤念佛菩薩。
危險時須念,平日亦須念。因平日勤念,危險時更得力。
業有二種,以上且約不定業言。倘定業不可轉,必須被難命終者,雖為彈炮所傷、亦決定生西。
常人唯知善終(即因病)乃生西,但為彈炮所傷亦可生西。因念佛菩薩誠,佛菩薩必來接引,無痛苦生西。
須知生西後,無苦但樂。衣食自然,居處美麗,常見佛菩薩聞法,乃最好之事。故被傷生西,可謂因禍得福。
無論何人,皆應求生西方。即現在不應死者,暫免災難,亦不能永久安樂。
娑婆苦,今生尚輕,前幾生更苦。此次苦尚輕,以後更苦。故欲十分安全,不可專顧目前暫時,必須放開遠大眼光,求生西方也。
若約通途教義言,應觀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虛妄不實,飛機、炸彈、大炮等亦當然空無所有。如常人所誦之《心經》、《金剛經》等皆明此義。《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再詳言,應分為空、假、中三觀,複有次第、一心之別。但吾人僅可解其義,若依此修觀則至困難,即勉強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師勸人專修淨土法門也。因此法門易解,人人皆可實行。
故勸諸君須深信淨土法門。又須于印光法師前所說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薩名號,不必憂懼也。
此次與日本抗戰,他處皆多少受損害,唯泉州安然。此是諸君念佛誦經之力,故能免一時之危險。但後患方長,不可安心,必須精進念佛菩薩,俾今生命終時,決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
略說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至要至要!
(1938年冬講於泉州開元寺)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大師為近代之高僧,眾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敍述。今先略述大師之生平,次略舉盛德四端,僅能于大師種種盛德中,粗陳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師之生平
大師為陝西人。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出家,三十三歲居普陀山,曆二十年,人鮮知者。至民國元年,師五十二歲時,始有人以師文隱名登入上海《佛學叢報》者。民國六年,師五十七歲,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冊。至民國七年,師五十八歲,即餘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鈔》一冊,世遂稍有知師名者。以後續刊《文鈔》二冊,又增為四冊,於是知名者漸眾。有通信問法者,有親至普陀參禮者。民國十九年,師七十歲,移居蘇州報國寺。此後十年,為弘法最盛之時期。民國二十六年,戰事起,乃移靈岩山,遂興念佛之大道場。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讚揚師德者,輒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為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於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舉盛德之四端
大師盛德至多,今且舉常人之力所能隨學者四端,略說述之。因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也。
甲、習勞
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于民國十三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為常人作模範,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惜福
大師一生,于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複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唯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於此入手。”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專心念佛
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有存者,可以借閱。今日所講者止此。
(1941年夏講于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
推薦閱讀:
※棠梨煎雪——蘇明彎文集之四(2015.10-2016.08)
※蒼燃文集【八字直斷五十法
※中觀與生活文集
※曲煒論文集
※菩薩戒本宗要雜文集(大正藏235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