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背景下的歷史哲學
05-30
人性本惡,也是極惡。本惡不過是人性的本質,極惡才是人性的宿命。所謂極惡,意味著這種惡已經無法緩解,無法回頭,無法救贖。中國的「王朝循環論」的實質就是在最深處彰顯了人性的極惡。 從哲學的角度看,一個王朝從建立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它的衰變期。在這個衰變期當中,貪婪、自私、保守、自以為是、不思進取、死抓既得利益不放手……所有人性中惡的一面不斷被放大,直至崩潰。當新的王朝取代舊的王朝之後,同樣進入衰變期,同樣不斷擴張「惡」,最後同樣崩潰。 當新體制戰勝舊體制,當強者戰勝弱者,勝利者就成為舊的和弱的那一方。這看似悖論,其實是歷史的宿命。從普遍意義上看,歷史總是在不斷循環往複中呈螺旋線下降態勢,因為前朝「惡」的冗餘不斷積累並被新朝吸收,導致新朝「惡」的冗餘不斷增加。但我們也應該承認,歷史也在不斷發展,社會同樣在不斷進步的。其原因就是「惡」的冗餘不斷地被外部的正方向因子所抵消。打個比方就是人體內有害的細菌越多就會越刺激體內白細胞的產生來消滅它。白細胞就像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正方向因子。 那麼歷史的「白細胞」是如何產生的呢?韓森教授意識到「分裂戰爭的年代和長久的混亂」給社會帶來的活力,我認為雖然極端了一點但原理是不錯的。這個原理體現在叢林法則,體現在如何理解「弱肉強食」。當然直線型理解是一方面,反過來理解如果沒有「弱肉」,強者食什麼?由此可以證明「弱肉存在」必要性。既然需要弱肉,那麼新體制摧毀舊體制,強者消滅弱者,這種從有形上的「摧毀」和「消滅」就有問題了。因為摧毀和消滅的除了不合時宜的東西,也同時摧毀和消滅「白細胞」產生的可能。所以我認為雖然新取代舊,強壓倒弱是歷史規律,但無形的壓制比有形的消滅要好。也就是說維持一個弱不禁風任人擺布的「敵人」比徹徹底底的沒有「敵人」要好。這個「敵人」的存在既不會從實質上動搖強者的地位,又能不斷地促成新的「白細胞」的產生。強者既能恆強,社會也能不斷進步。所以說諸如歷史上日本的黑船事件、中國的鴉片戰爭,現代的美國對伊拉克和利比亞的戰爭,導致的是舊體制被打破。敵人沒有了,原來的強者就可能成為潛在的「弱者」,等待新的強者或者挑戰者。日本的近代化、中國的崛起、伊斯蘭極端主義的肆虐就是歷史的「真空」狀態所倒逼的。 強者需要弱者來「鞭策」自己不斷進步以抵消人性惡的冗餘,這是強者的處世之道;反之弱者的生存之道就是不要總指望去推翻強者,除非你已經足夠強大。正確的方法是依附於強者,在與強者共振中不斷自我造血,積蓄力量。 人性之惡是無法逆轉的,所以凡事皆需順勢而為。時不利己騅不逝,等待利己之時是最具美學感的歷史哲學。這就像茂呂美耶筆下的日本戰國史一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首說明明末歷史變遷的歌謠
※黑死病與14世紀。
※日本海軍興衰史(四十二):萊特灣 是大和的戰列艦決戰嗎
※黃繼光是個怎樣的人?
※話說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