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簡捷入門》(下)

上一篇:《詩詞格律簡捷入...

下一篇:宋詞單數變通及平...

|返回日誌列表

[轉] 《詩詞格律簡捷入門》(下)

  • 分享
  • 複製地址

    請用Ctrl+C複製後貼給好友。

轉載自 中國山水 2010年11月15日 09:24 閱讀(1) 評論(0) 分類:個人日記 許可權: 公開

  • 字體:小▼
  • 更多▼
    • 設置置頂
    • 許可權設置
    • 推薦日誌
    • 轉為私密日誌
  • 刪除
  • 編輯

-

第二、「孤平拗救」 -

前面講過,「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的第一個字(七言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個字),平仄不能不論,必須用平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則為「犯孤平」,是寫律詩之大忌。 -

但有時根據詩意的需要,第一個字不得不用仄聲字,或用仄聲字於文意更好,那怎麼辦呢?有辦法:就是在第一個字用了仄聲字之後,把第三個字改用平聲字。這樣整個句子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則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允許的。這種變格,叫做「孤平拗救」。舉例: -

-

寵深還若驚(王禹稱《五更睡》) -

鳥鳴春意深(陳與義《寒食》) -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

江上女兒全勝花(王昌齡《浣紗女》) -

-

總觀唐、宋名家之詩作,犯孤平者極為罕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孤平拗救的詩句則非常普遍,說明這是詩界歷來公認的規則。 -

-

第三、「三四字互救」 -

五言詩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變格的。這個變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達到互救的效果。這樣,這個句式就變成了「平平仄平仄」。如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變為「仄仄平平仄平仄」。 -

舉例: -

-

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

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崔垣《春怨》) -

朱實出傳九華殿,繁花舊雜萬年枝。(崔興宗《和王維敕賜百官櫻桃》) -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韋應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 -

-

這種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種變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五言的第四個字(七言的第六個字),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這種句式雖然是變格,但在唐、宋以來的律詩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並不比正格用得少,連應試詩也允許用它。 -

-

第四、「對句相救」 -

以五言而論,對句互救主要適用於下面這一聯格式: -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

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兩句。在這兩句中,對句(第二句)的第三個字如果用了平聲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個字、第四個字都可用仄聲字。這樣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聲字。整個這兩句的格式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

-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

-

括弧里的字,平仄兩可。還可以反過來加以說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個字按正格本該用平聲字,而如果用了仄聲字,可以在對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辦法是把對句的第三個字改為平聲字,而對句的第一個字,按「孤平拗救」的規則,照樣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類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規律加兩個字。 -

舉例: -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

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孟浩然《裴司事見尋》) -

以上兩例,都是用對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樂游原》) -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杜甫《送遠》) -

-

以上兩例的出句都是仄聲。唐宋名詩中這樣例子很多,在此不多舉。 -

-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 -

-

以上兩例,不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聲字,而且對句的第一個字也用了仄聲字。對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規則。對句第三字的平聲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時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

再舉幾個七言的例子: -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聲) -

宦遊何啻路九折,歸卧恨無山萬重。(陸遊《桐廬且泛舟東歸》) -

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夢尋梅》「七」是入聲) -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陳師道《絕句四首》) -

-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對句相救」的變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所以必須記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確切的,用時須有若干修正。 -

-

(08)簡便的公式 -

前面已經講過了近體詩的各種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講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條規則。這四條規則,主要是講拗救和變格,也都是詩律不可缺少的部分,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研究詩詞格律的權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個比喻很好,他說:「談詩律必須兼談拗救,這等於法律上的『但書』;『但書』應認為是法律的一部分,並非法律以外的東西。」他又說「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

拗救,或統稱變格,在詩詞創作中,大有用處。首先,它可以擴大遣詞用字的自由度,從而保住某些必須用的字,提高詩句的質量。例如杜甫的詩句「遠在劍南思洛陽」,其中的劍南是地名,很難改動這個「劍」字,因而就在後面用一個「思」字來救,自然而又和諧。又如「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過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變格,解決了用字的困難,詩句合律而又流暢。毛主席詩句「我欲因之夢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變格,總不能為了湊成正格把「寥」和「夢」調換位置吧。變格的妙用,實不可不知。 -

其次,有時只有用變格才能完成某種高難度的精彩的對仗(對仗問題,以後還要專門講)。特別是涉及到數字的對仗,常常得用變格。因為按照詩韻,所有的數字,只有「三」和「千」是平聲,其他都是仄聲,不用變格就很難對了。前面引用的一個例子,「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對得很好,若不用變格,就沒有這種效果。唐宋名作中類似詩例很多。 -

平仄格式和格式以外的變格規則,並不難懂,但初學的人普遍覺得難記。為此我根據自己的體會,歸納出一個簡便的公式,與大家共酌。 -

-

一變格 -

(仄)仄(平)(平)仄 -

(平) 平 平 仄 平 -

基本格 -

(仄)仄(平)平 仄 -

平 平(仄) 仄 平 -

(平)平(平)仄 仄 -

(仄) 仄 仄 平 平 -

二變格 -

仄 平 平 仄 平 -

平 平 仄 平 仄 -

-

上列基本格式與一二變格的關係,包括了前面講過的關於平仄格式和變格的全部規則。四個基本句式,四條變格規定,可在這個公式表格中一覽無餘。 -

中間部分,是平仄基本格式。其他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詩的平仄格式,都可由它推導出來。括弧中的字,是適用於「一三五不論」的字,是平仄兩可的。 -

上邊一變格是對應基格格式一二句的可變成的形式,即與之對應的單句變格形式。下邊第一句是對應基本格式第二句的變格,是「孤平拗救」。第二句為對應基本格式第三句的第二個變格是「三四字互救」。 -

左邊是兩句同時變化的變格形式,(用了大括弧來聯接)即前面講的「對句相救」那種形式。 -

初學者,在寫詩或研究詩的時候,可以隨時拿這張表來對照,比到書中去查找規則,省事多了,快捷多了。 -

-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

關於律詩的平仄法則,上面已全部講完。總的就是四個基本句式(加上「對」和「粘」的要求),四條規則(格式以外的)。掌握了這些,寫詩就不會違反平仄的格律。 -

-

前面講的是歷代公認的格律規則,寫律詩時必須遵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屬於某些詩人在格律之外的藝術追求;還有的屬於一家之言的主張。這些並不是格律的組成部分,詩詞作者不一定遵守,但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 -

-

第一、廣互救 -

就是本來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詩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來都可以不論,不必去救,但有的詩人為了使詩句的音調顯得更加抑揚頓挫、鏗鏘優美,也儘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與第三字互救。如: -

-

若非群玉山頭見。(李白《清平調詞》) -

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 -

-

有的在對句中一與一互救、三與三互救。還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時在對句中又救。如: -

-

千歲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杜牧《移居言溪館》) -

樓上鳳凰飛去後,白雲紅葉屬山雞。(王建《九仙公主舊庄》) -

-

城帶夕陽聞鼓角,寺臨秋水見樓台。(許渾《西湖亭宴餞》) -

-

由於採取這種多重互救的方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聯句式,變成了下面這種形式: -

-

平仄仄平平仄仄 -

仄平平仄仄平平 -

這種形式,在中晚唐以後詩作中非常普遍,並不比正規格式用得少。 -

-

第二、避「上尾」 -

詩律講平仄,而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有人認為,上、去、入三聲應交替使用。同一聲連用,如「上上」、「去去」、「入入」,則是應該避免的。還有,一首律詩的四個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連用兩個上聲,或連用兩個去聲,或連用兩個入聲。連用了,就叫「上尾」。唐詩的許多大家,對這一點還是比較注意的,尤其是杜甫。如: -

-

蜀 相 -

丞相祠堂何處尋(平)?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階碧草自春色(入),隔葉黃鸝空好音。 -

三顧頻煩天下計(去),兩朝開濟老臣心。 -

出師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淚滿襟。 -

曲 江 -

一片黃花減卻春(平),風吹萬點正愁人。 -

且看欲盡花經眼(上),莫厭傷多酒入唇。 -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邊高冢卧麒麟。 -

細推物理須行樂(入),何用浮名絆此身。 -

-

從寫詩的技巧上講,「上尾」的毛病應當儘可能避免。但避「上尾」不是詩律,不是必須遵守的。 -

-

第三、不重字。 -

許多詩人都很講究這一條,在同一首詩中決不用兩個同樣的字。當然,有的詩人為了造成雙聲疊韻,或為了特彆強調某一點,而故意使用重複字,則不在此例。如:「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蘇軾);「月光如水水如天」(趙嘏);「山外青山樓外樓」(林升);「故園更在北山北,佳節可憐三月三」(王至)。等等。這些詩句中使用重複字,追求的是一種特殊藝術效果,不是無心之失。但也有的詩,顯然不是有意使用重複字的,如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中用了兩個「卧」字,詩人對此可能並不在意,也可能是疏忽。但畢竟這是一首好詩,一首很好的詩。話又說回來,在同一首詩中,對於並非有特殊效果的重複字,當然還是盡量避免為好。 -

-

(10)小律和排律 -

前面講過,凡按照律詩的平仄要求寫的詩,每首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和七絕):八句的叫律詩(五律和七律)。此外還有兩種:每首隻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韻小律(即使首句入韻,仍稱為三韻小律);超過八句,達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也有人只承認絕句、律詩、排律這三個品種,而把小律作為律詩的一種。小律和排律,這兩種詩都比較少。 -

三韻小律舉例: -

-

寒閨夜 白居易 -

夜半衾稠冷,孤眠懶未能。 -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

送羽林陶將軍 李白 -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 -

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 -

-

排律的寫法,就像五律或七律一樣,只不過要按照「對」和「粘」的規律一直寫下去。除了首聯和尾聯以外,中間各聯都用對仗。排律常以用多少「韻」作為標題,如杜甫的《上韋左相二十韻》,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等等。二十韻,就是說。全詩共四十句。五十韻,即一百句。排律很長,在此就不舉例了。(三)對仗 -

運用對仗,是律詩的一項基本要求。對此需要著重掌握以下幾點。 -

(01)律詩的結構。 -

一首律詩,通常有八句。這八句的結構是怎樣的呢?《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講到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她說:「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起承轉合,是一首詩』的布局結構。兩副對子,就是兩聯對仗。 -

起承轉合,也有人叫起承轉結。起,指的是首聯,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頜聯,承接上文,承上啟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轉,指頸聯,要求有轉折感,有變化。合或者叫「結」,是指尾聯,要體現結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長,從前有的詩評家,特別注重和強調這個起承轉合。其實這種起承轉合式,只是律詩的一種結構,也許是一種比較好的結構,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詩的內容都不一樣,還是應當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結構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樣化。 -

律詩結構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間要有兩副對子。也就是說,頷聯和頸聯要用對仗。 -

(02)對仗的基本含義 -

所謂對仗,就是每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之間,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對之外,對應詞的詞性還必須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在對仗中,形容詞常與動詞作一類而對用),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舉例: -

送友人入蜀 李白 -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

這首詩的中間兩聯,都是對仗。領聯中:「山」和「雲」是名詞對名詞:「從」和「傍」是副詞對副詞:「人面」和「馬頭」,是名詞性片語對名詞性片語:「起」和「生」是動詞對動詞。頸聯中:「芳樹」和「春流」,是名詞性片語相對:「籠」和「繞」,是動詞相對;「秦棧」和「蜀城」也是名詞性片語相對,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國名,是地域標誌,對得很好。 -

(03)對仗在一首詩中的位置 -

絕句不要求用對仗。用對仗當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須的。 -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對仗。對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間兩聯即領聯和頸聯。一般的律詩,都是這樣。初學寫詩的,應堅持這種形式。但也需要知道,還有一些例外。 -

第一、在一首詩中,兩聯對仗是基本的,多則不限。 -

有的詩,有三聯對仗,也有的四聯全用對仗,這都是允許的。一首詩中,除了中間兩聯之外,首聯也用對仗的,頗不少,尤其多見於首句不入韻的詩。舉例: -

送友 李白 -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

-

詠懷古迹 杜甫 -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

以上這種包括首聯在內的三聯對仗詩,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聯不用對仗而尾聯用對仗的三聯對仗詩,則比較少些。 -

舉例: -

悲秋 杜甫 -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

四聯全用對仗的律詩,唐人有一些,後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

舉例: -

登定王陵 朱熹 -

寂寞番王后,光華帝子來。 -

千年余故國,萬事只空台。 -

日月東西見,湖山表裡開。 -

從知爽鳩樂,莫作雍門哀。 -

-

第二、作為變例,律詩的對仗也有單聯的。 -

這種只有一聯對仗的詩,盛唐時期比較多見。僅有的這一聯對仗,一般用在頸聯,頷聯則不用,詩評家稱這種首聯、頜聯都不用對仗,直到頸聯才出現對仗的詩為「蜂腰體」,謂其腰細,「若已斷而復續也」。 -

舉例: -

送賈至舍人 李白 -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窺。 -

雨洗秋山凈,林光澹碧滋。 -

水閑明鏡轉,雲繞畫屏移。 -

千古風流事,名賢共此時。 -

王維、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這樣的詩,在此不多舉例。 -

-

第三、還有一種變例,詩中雖然存在兩聯對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間,而是用在首聯和頸聯。有的詩評家稱這種形式為「偷春格」,因其把本應在頜聯出現的對仗用在首聯,「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 -

舉例: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

-

總之,凡一首律詩中有兩聯對仗,而且這兩聯處於中間位置,即頷聯和頸聯的,這是正例。也可以說,只要保證中間兩聯是對仗,即為正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聯、尾聯)多用了對仗,仍屬正例。但是,只要頷聯和頸聯有一處不用對仗,即為變例,這種變例唐以後是很少見的。現代人寫詩最好不用變例形式。 -

前面講的都是適用於五律和七律的規矩,至於絕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對仗。當然,要用對仗也可以,用一聯或兩聯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時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全用對仗。排律,前面講過,除了首聯、尾聯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不論有多少聯,都要用對仗。首聯,尾聯當然也可以用,特別是首聯用對仗的十分普遍。 -

 04)工對的追求

一般講,出句和對句之間,相對應的詞做到平仄相對,詞性相同,即為對仗。但詩人們往往不滿足於此,還追求把對仗寫得更工整些,即所謂「工對」。工對,不僅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而且又把各種詞(特別是名詞)分出許多小類來。在這些小類里選詞相對,才算工對。過去蒙學老師教學童背誦:「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他們背誦的就是工對範例。當然,並不是說「天」只能對「地」,「雨」只能對「風」,這裡只是指出一個大體方向,說明類似這樣的詞相對才算工對。科舉時代,按對仗的需要,對字詞作了分門別類,主要有這樣二十多個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風、雨、霜、雪,等等。

時 令:年、歲、晨、夕、晝、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宮室建築:宮、殿、樓、台、房、舍、門、窗,等等。

器 物:舟、車、刀、劍、旗、鼓、簾、幃,等等。

衣 飾:衣、裙、巾、冠、釵、環,等等

飲 食:酒、茶、飯、菜、羹、餚、丹、葯,等等。

文 具:琴、棋、書、畫、紙、墨、筆、硯,等等。

文 學:詩、詞、章、句、文、賦、歌、謠,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楊、柳、桃、杏、荷、蘭,等等。

烏獸蟲魚:鶯、雁、虎、馬、蠶、蟬、魚、龜,等等。

形 體:身、心、頭、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愛、憎,等等。

人倫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詞:我、余、他、誰、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東、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後,等等。

數 目:一、二、千、萬、獨、雙、數、幾、半,等等。

顏 色:紅、綠、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義雙音詞:山川、江湖、梳妝、賓客、友朋,等等。

反義雙音詞:短長、表裡、古今、興亡、縱橫,等等。

重 疊 字:時時、處處、聲聲、漫漫、沉沉,等等。

副 詞:欲、將、不、皆、亦、未、曾、須,等等。

連 介 詞:與、和、共、而、還、則、只,等等。

助 詞: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

為了節省篇幅,本文列舉的字例不多。每一個方面的字,所以劃歸一類,是因為它們意義相關(都涉及一個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門類的詞,在意義相關的前提下,具體內容有的相類(如植物方面的「桃」與「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與「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與「月」)。在對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類、相反、相趁之意。 -

從前人們對辭彙的分析、認識不像現代人清楚準確。有些當時常用的詞,現已基本不用,而現代人常用的辭彙,如汽車、飛機、公司、電腦等等,當時還沒有。所以這個分類表只能作參考。但作為研究、掌握對仗來說,這個分類還是有用處的。它為我們指出了在寫對仗詩句時對字詞進行選擇的大體方法。 -

簡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門類的詞,對句如果也能找到這一門類的詞與之相對,就可形成工對。例如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兩」字,是數字,對句也用數字類的字(「一」)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黃」字、「翠」字,屬於顏色類,對句也用顏色的字(「白」「青」)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鸝」,對句就用了「鷺」,都是鳥類。所以說,這是一聯很好的工對。 -

掌握工對,總體須注意這樣幾條: -

一是同類對。如前所述,造成工對,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門類(或鄰近的)字詞,用在出句和對句的各相應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對是可以舉出一些的。例如: -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子。」(儲光羲《詠山泉》) -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勝》) -

「雪蓋青山龍卧處,日臨丹洞鶴歸時。」(劉禹錫《罵姑山》) -

二是習慣對。有些字詞,在分類表上雖然並不屬於同一門類,但因意義上的關聯比較緊密,所以在傳統上,習慣上,歷來認為把這些字語對用屬於工對。如「詩」與「酒」,「歌」與「舞」,「聲」與「色」,「心」與「跡」,「兵」與『『馬」,「人」與「地」,「老」與「病」,「無」與「不」,等等。例如: -

-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 -

「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白居易《除夜》)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九日》) -

-

三是借對。有的字,按其在詩中的意思,與另一句中相應的字是不能對的,但因這個字另有含義,而在另一含義上,是可以對的,這就是借對。如杜甫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的「尋常」是從「平常」這個意義上來用的,與對句的的「七十」這個數字本來是不能相對的。但因為「尋常」在別的意義上也可作數字解(古時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所以在此處可以用於對仗,形成借對。又如李商隱句:「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對,但可以借用其「石頭」之「石」的意義來相對。此外,還有從諧音上來借對的。如劉長卿詩句:「事直皇天在,歸遲白髮生。」其中「皇」字諧「黃」字之音,可與「白」作顏色之對。 -

四是句中自對。出句和對句,本身內部都有對仗意味,既自對又互對,就顯得特別工整。即使兩句之間某些字對得較寬,亦堪稱為工對。例如:「草木盡能酬雨露,榮枯安敢問乾坤。」(王維)在出句中,「草」與「木」對,「雨」與「露」對;在對句中,「榮」與「枯」對,「乾」與「坤」對。兩句之間又互對。又如陸遊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對而又互對。 -

五是重點對。所謂工對,真正做到字字都對得很嚴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沒有必要。一聯詩中,只要多數字、主要字對得很好,就算工對了。特別是把數字、顏色、方位、疊字詞對好了,就會顯得很工。例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歷來認為是極好的工對,因為數字、顏色都對得特別好,至於「柳」字和「天」字,對得並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蘇軾的「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也是極好的工對。「歌管」與「樓台」,「鞦韆」與「院落」,都有句中自對之美感,兩句互對又很工整,特別是「細細」與「沉沉」兩個疊字詞對得很工,這就夠了。至於說「聲」字和「夜」字對得並不很工,那就不應計較了。 -

-

需要指出,對聯(楹聯、春聯等)比詩中的對仗要求更嚴。原則上,對聯都應是工對。流傳很廣的對聯,像「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都是工對。創作對聯,也叫對對子,是一種技巧很高的藝術。寫出好對聯,需要懂平仄,懂詞性,有思想,有意境。不僅要工對,甚至要求「的對」,即對得恰切、巧妙。這方面有不少佳話。 -

(05)寬對的必要 -

寬對,顧名思義,就是比較寬鬆的對仗,只要平仄相對、同詞性的詞相對就可以了,不講究詞的具體門類。 -

寫詩只講工對不行,大多數情況離不開寬對。 -

第一、嚴格的工對很難,一般也沒有必要那樣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盡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過切,即會妨害詩意的順暢表達,甚至由於用詞總是局限於狹窄的範圍而造成同義反覆。好的工對,往往屬於「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鑿出來的。所以多數詩作,用的都是不太嚴格的工對、鄰對(把相鄰的門類合用,如把天文、時令、地理方面的詞,合在一起用),還有寬對。即使總體上算工對的對仗,往往也有少量或個別的字用了寬對。在七言詩句中,前四個字對得較嚴格,後三字,特別是最後一個字不講究的情形,比較常見。特別是最後一字,連詞性都不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

「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

「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劉威《游東湖》) -

第二、首聯和尾聯的對仗,本屬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對仗,就更允許寬鬆些。有不少就是半對半不對。似對非對,這都是可以的。例如: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

「君游丹陛已三遷,我泛滄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懷古》) -

第三、錯綜對,是寬對中的一種現象。出句和對句中,同類相對的詞,在位置上不對應,錯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 -

第四、流水對。一般對仗,出句和對句的內容是並列的,把兩句顛倒過來,意思仍然說得通。流水對,則是把一件事、一個意思如同流水般地連續說下來,出句和對句之間有著時空上或因果上的連貫性,互相不能顛倒。例如: -

「一從歸白舍,不復到青門。」(王維《輞川閑居》) -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9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同上) -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 -

以上幾例,都是對得特別好的流水對。 -

實際上,流水對與一般並列對仗相比,在字詞的選擇上,餘地更小些,難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難免用寬對。 -

(06)「合掌」之忌 -

一首詩中相鄰的兩聯對仗,句子的結構要避免完全一樣。第一聯對仗和第二聯對仗,如果結構一樣,這種毛病稱為「合掌」。例如: -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詩。 -

前一聯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後一聯的「短李」、「迂辛」是人名,總之都是名詞,而且都是專用名詞。兩聯都是以專用名詞開頭,句子後三字的結構也一樣。這就是「合掌」,是對仗之大忌。上面例舉的兩聯中,有四個專用名詞,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詩人有辦法規避它。這兩聯,白居易實際上是這樣寫的: -

-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

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

這樣一調整,就避開合掌之病了。 -

還有人認為,一聯對仗的出句與對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對句用「川」;出句用「紅」,對句用「赤」,出句用「兵」,對句用「卒」,等等,形成同義反覆,亦為「合掌」之弊,應予避忌。 -

補充一下,律詩對仗除了忌「合掌」外,另一忌,就是句式雷同,以七言例:頷聯是2221結構,頸聯就應變通一下,可用1312,或其它結構。另外,頷聯已經有了同一類的辭彙,頸聯就儘可能避免,別弄的門裡,窗邊,田頭,屋後在同一首里反覆出現。

  

  • 字體:小▼
  • 更多▼
    • 設置置頂
    • 許可權設置
    • 推薦日誌
    • 轉為私密日誌
  • 刪除
  • 編輯
  • 分享
  • 複製地址

    請用Ctrl+C複製後貼給好友。

17轉載/分享

原文被轉載了17次  查看>>

原文被分享了0次  查看>>

上一篇:《詩詞格律簡捷入...

下一篇:宋詞單數變通及平...

|返回日誌列表

評論

隱藏評論簽名

全選取消批量刪除批量刪除

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來坐第一個沙發

提示QQ空間鄭重承諾: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綠色、健康的網路空間!堅決杜絕低俗、惡意、反動等不良信息,在此願每位QQ空間用戶共同參與維護!對您的舉報信息我們將第一時間核查處理,請點擊:了解QQ空間舉報入口

    發表評論

    系統正在進行升級維護中,暫不支持日誌評論,敬請諒解!

     

    表情禮物 | 更多功能高級評論編輯器暫時無法載入

    馬上開通空間,體驗許可權日誌、記事本等全新日誌體驗!取消  (可按Ctrl+Enter發表)


    推薦閱讀:

    能否推薦幾本學習格律的書?
    詩的格律
    【原創】格律詩口訣三十八句註解
    [轉載]如何寫好格律詩詞
    七律格律

    TAG:詩詞 | 詩詞格律 | 格律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