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點擊日本

地 震

日本人把世界上最恐怖的四件事情按順序列為:地震、響雷、火災、老爸。當然這裡有幽默的成分,不過,由於日本處於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震確實頻繁。全國平均每天約有四次,故有「地震國」之稱。地震引發的火災、山體崩塌和海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災害。

1923年9月1日發生在關東地區南部的關東大地震,造成了12.28萬人的死亡和失蹤,12.8萬棟房屋完全倒塌。地震後在東京、橫濱等城市引發的大火,使44.7萬棟建築物被完全燒毀。據說,這次地震導致的經濟損失相當於一年零四個月的當時國家預算。1995年1月17日,神戶發生了7.3級的大地震。地震造成6 433人死亡,43 792人受傷,約24萬棟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很多房屋瞬間化為一片廢墟,路面開裂、地基變形、列車脫軌、港口損壞。地震引起的火災將神戶上空映得一片通紅,幾十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達10兆日元。2004年10月23日在新潟縣發生的6.8級大地震,造成9萬棟房屋受損,10萬人離家避難,新幹線脫軌,高速公路被損壞。加上塌方和農業、水產業等災害,經濟損失達3兆日元。

頻繁的地震,使日本非常重視地震預報工作,並制定了各種抗震防災政策,建築物也按照最高抗震等級而設計。關東平原日本的平原雖然很多,但是面積狹小而且零散,僅占國土面積的24%,大多零星分布在大河的下游和沿海地區,由上遊河水沖刷下來的土石形成的平原比較多。

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位於東京附近,東西長約140公里,南北長約110公里,面積為15 770平方公里。它東臨太平洋,南向東京灣,北部和西部連接山地,日本第二大河利根川以及多摩川、荒川等多條河流從平原上流過。關東平原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首都東京、第二大城市橫濱等一些大城市都位於此。這裡還有日本四大工業區之一的東京—橫濱工業區,其造船、印刷、橡膠製品和輕工業最發達。而東京灣附近的千葉縣一側,工廠企業密布,是以鋼鐵工業為主的重工業中心。目前,一個以關東平原為中心的首都圈規劃方案正在實施當中。在關東平原之後,依次還有北海道的石狩平原、本州的新潟平原、濃尾平原、大阪平原等。新潟平原土質最肥沃,被譽為「日本的糧倉」。第四大城市名古屋位於濃尾平原,這一帶的傳統工業為麵粉、紡織、陶瓷等,現在還有汽車製造等工業。第三大城市大阪位於大阪平原,這一帶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化學、冶金、造船、機械製造等也很發達。

黑潮與親潮

黑潮不是黑色的潮水,而是日本人給一股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海流所取的名字,因海水顏色深而稱其為「黑潮」。黑潮,即日本暖流。黑潮來自菲律賓呂宋島的東部,經台灣島東岸來到日本列島周圍的海面。黑潮的到來調節了日本群島的氣候,使這裡比大陸同緯度的氣溫溫和,薯類及水稻等南方植物可以在這裡生長。黑潮的流速很快,路線變化也較大,這都直接影響著沿岸地區的潮水水位和氣候以及海上航路和漁場的位置。因此,觀測黑潮的變化是日本氣象廳的重要工作之一。生長在溫帶海洋中的鰹魚、金槍魚會隨著黑潮來到日本近海。親潮,即千島寒流。這股來自北方的海流沿千島群島、北海道南下來到日本近海。由於海流里含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很適合魚類生長,日本人就把它叫作「親潮」。親,即「雙親」之意。鯡魚、大馬哈魚會隨著這股海流來到日本沿海一帶。

黑潮和親潮最後在日本東北部的海面上匯合,使這裡的近海漁業非常發達。岩手縣東南部的三陸地區就是日本最大的漁業基地之一,這裡可以捕到來自暖流和寒流的兩種魚,由此帶動了水產加工業的發展。黑潮與親潮匯合後,轉向東流去,最後逐漸消失在東北太平洋中。

火 山

日本位於太平洋西岸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帶縱向遍布在日本列島的全境,是世界著名的多火山國家。據統計,日本全境有大小火山270座,佔世界火山總數的十分之一。日本的火山帶可大致分為兩條,即:北海道至本州島再到小笠原群島的東日本火山帶,本州島西部至九州再到西南群島的西日本火山帶。

火山之多,使日本博得「火山大國」的雅號。在日本火山群中,活火山就有108座,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較為活躍。北海道的駒之岳、十勝岳、有珠山,本州島的那須岳、草津白根山、淺間山、三宅島,九州的阿蘇山、雲仙岳、櫻島等都是活火山。阿蘇山是一座複式活火山,它擁有東西18公里、南北24公里的世界最大火山口。在這個大火山口內又有10餘個噴火口,形成中央火口丘群。大火山口內有很多溫泉、瀑布,開闢成阿蘇國立公園。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海拔3 776米,也是一座活火山。不過,它已經沉睡了300多年,最後一次爆發是在1707年。火山頻頻爆發而帶來的火山灰和有毒氣體,以及岩漿流、熱風流、泥流、地震、海嘯等,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災害。不過,火山活動也給日本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各種溫泉遍布全國各地,溫泉旅行是最大眾化的休閑娛樂活動之一。據說,日本共有兩千多處溫泉,日式旅館一般都有自己的溫泉浴池。日光、箱根、阿蘇國立公園等旅遊觀光勝地就是以溫泉、火山常年吸引著大批的中外遊客。

梅 雨

梅雨是一種季節現象,指初夏時節雨期較長的連陰雨。此時空氣濕度較大,東西極易發霉。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上,是鄂霍次克海上的高壓冷空氣團和太平洋上的高壓暖濕空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冷熱空氣團的分界處叫作「梅雨鋒」,在那裡形成了一個低壓暖空氣區域,導致了漫長持續的陰雨現象。每年,中國長江流域的梅雨鋒延伸到日本列島,日本就進入了梅雨季節。

梅雨開始(入梅期)與梅雨結束(出梅期)的時間,每年都有所不同。在中國,梅雨發生在長江流域,一般於6月中旬進入梅雨期,7月上旬梅雨期結束。梅雨期結束後,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伏旱期。在日本,沖繩地區通常為每年的5月中旬到6月下旬、東北地區為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梅雨季節。梅雨鋒大多停留在除北海道、小笠原群島以外的日本的大部分地區。日本氣象廳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在天氣預報節目里通報各地入梅和出梅的日期。

入梅初期,日本通常連日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梅雨後期,降雨量會明顯增加,有時還有大暴雨。有些年份,梅雨季節沒有連綿雨,這種現象就稱為「空梅」。梅雨季節正值陰曆5月,所以日語也稱梅雨為「五月雨」。當梅雨期間出現晴天時,日語就叫「五月的晴天」。由於常下大雨,梅雨期間是容易發生災害的時期,同時也是為伏旱期儲蓄農業用水的重要時期。

琵琶湖

琵琶湖位於本州島滋賀縣境內,鄰近京都、奈良,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形成於四十萬年前,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古代湖泊之一。它南北長63.49公里,東西最寬處(北湖)為22.8公里,最窄處僅1.35公里,水面面積為670平方公里。滋賀縣總面積為4 017.36平方公里,琵琶湖就佔16.7%。在琵琶湖最窄的湖面上坐落著琵琶湖大橋,以此為界,大橋北面稱為北湖,大橋南面稱為南湖。每年有5萬多隻水鳥飛來這裡,有1 100多種動植物在琵琶湖生息繁衍。琵琶湖的蓄水量為275億立方。約400條河流的水流入琵琶湖,給它帶來了豐富的水利資源。琵琶湖既供應滋賀縣134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也是下游的京都、大阪、神戶三市1 400萬人口的生活和工業水源。

20世紀70年代,由於工業發展和人口增長,琵琶湖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湖水污染,水質逐漸惡化,1977年琵琶湖發生了淡水赤潮。為恢復湖水水質,滋賀縣對琵琶湖進行了綜合治理和公害防治工作。建設污水處理廠治理工業污染,制定一系列法規和條例。還將每年的7月1日定為琵琶湖

之日,組織居民參與清掃琵琶湖周圍環境的活動。特別是1980年《琵琶湖富營養化防止條例》實施後,琵琶湖的水質有了一定改善。

日本的阿爾卑斯山

日本是個多山的國家,國土的四分之三為山地和丘陵。從北向南看去,北海道和本州島北部的山脈呈南北走向,四國和本州島南部的山脈呈東西走向,整個形狀宛如一隻海馬。兩條山脈相匯於本州島中部,被稱作「中央山結」,成為日本地勢最高的地區。在這裡,綿延著三條海拔2 000~3 000米的山脈。1881年英國人威利?格蘭德在雜誌中介紹日本時,把它們統稱為「日本的阿爾卑斯山(日本アルプス)」。之後,日本人又將其細分,把飛騨山脈叫作「北阿爾卑斯(北アルプス)」,把木曾山脈叫作「中央阿爾卑斯(中央アルプス)」,把赤石山脈叫作「南阿爾卑斯(南アルプス)」。

北阿爾卑斯蜿蜒在新潟縣、富山縣、長野縣、岐阜縣境內,山體形狀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相似,山峰險峻、懸崖陡峭,日本海拔3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一半都集中在這裡。白馬岳、上高地、立山黑部高山山道,都是登山愛好者雲集之地。中央阿爾卑斯在長野縣南部和岐阜縣境內,位於木曾山谷和伊那盆地之間。這裡沒有3 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位於長野縣內的駒之岳,海拔2 956米。另外,空木岳、惠那山也很有名。南阿爾卑斯縱貫於長野縣、山梨縣、靜岡縣境內,南北長約150公里,是日本最長的山脈,著名的富士山也在其中。與北阿爾卑斯相比,這裡的山峰較為平緩,森林較多,高山植物也比較豐富。

台 風

颱風實際上是發生在南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它像江河中的旋渦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氣象學上,將大西洋及太平洋東部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每年9月~11月期間,日本列島都會受到颱風的侵襲。日本80%的風災與水害都是由於颱風造成的。颱風到來時常伴有強風和暴雨。暴雨造成建築物浸水、滑坡、山體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大風引發潮水水位升高,出現大波大浪,導致海水江水倒灌,危及大堤和堤內人員、設施的安全。由於日本的地形以丘陵地帶為主,所以,與美國的颶風相比,颱風給日本帶來的災害以滑坡、山體崩塌為多。颱風來臨時,日本氣象台會發布關於颱風的信息。報紙、電視、廣播也會報道颱風的動態。日本氣象廳在每年的1月1日以後,會將當年最早形成的颱風列為第1號颱風,以此類推,列號排序。過去,美國用英文給每個颱風冠以人名。2000年起,在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的颱風,改由國際氣象組織東亞地區內的成員命名。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14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員,各自用自己的語言提供10個名字,然後將這140個名字分列排序,循環使用,大約每5年輪一次。2000年的第1號颱風是「達維」,它來自柬埔寨語,意為「大象」。

信濃川

日本不僅山多,也有星羅棋布的大小河流。它們與大陸河流相比,大多流程較短,水勢湍急。這是因為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且地形呈魚骨狀,中間高兩邊低,決定了河流長度短、流速快,河水從源頭到入海所需時間較短。

根據河流的重要程度,日本把它們分為1級河流、2級河流和適用河流,分別由建設大臣、縣知事、市町村長指定管理。日本最長河流的前三位是信濃川、利根川、石狩川。按流域面積的順序則為利根川、石狩川、信濃川。信濃川長367公里,是長江的1/15、尼羅河的1/18。其流域面積為11 900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一個新潟縣的面積。它發源於長野縣的甲武信山嶽,流經長野縣境內時名為「千曲川」,進入新潟縣境內後,改稱為「信濃川」。它的下游是越後平原,河水常年滋潤著這裡的土地。在與多條河流匯合後,信濃川注入日本海。利根川長322公里,流域面積16 840平方公里,流經東京都、群馬縣、千葉縣、茨城縣、櫪木縣,最後奔向太平洋。石狩川位於北海道中部,長265公里,它流經日本第二大平原——石狩平原,最後注入日本海。

日本的河流主要用於水力發電、農業灌溉、飲用水和工業用水。同時,豐富的水資源也帶給日本美麗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水產、優質的水稻及各種植物。並且,日本森林茂密,覆蓋率達國土總面積的2/3,鬱鬱蔥蔥的景色隨處可見。

雪 國

日本的降雪量多於世界上同緯度的其他任何國家。日本約60%的國土處於多雪地帶,約1/4的人口生活在「雪國」。「雪國」指的是降雪量多的地區,即北海道和本州島東北端、日本海一側的各縣。其中,北海道及北信越地區(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新潟縣、長野縣)尤其多雪。新潟縣的長岡市更是世界有名的多雪地帶。昭和38年(1963年)1月,北陸地區(新潟縣、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連降大雪,長岡市的積雪最深達到318厘米,創下了歷史記錄。2006年2月5日,新潟縣內的積雪更是超過了4米。

日本把西部稱之為「西日本」或「里日本」,把東部稱之為「東日本」或「表日本」。雪國集中在日本西部,這是因為本州島上有一條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脈,將其一分為二,冬天西北風從大陸吹向日本海,獲得濕度後繼續向東前行,在日本中部受到高山的阻擋就以降雪的方式把水分降到日本西部。所以,日本海一側的西部地區以冬季降雪之多而聞名,而面臨太平洋的東部就少雪。

為防止積雪,在多雪地區可看到道路兩側修有長廊式的「雁木(がんぎ)」,用來保證道路暢通。日本眾多的山峰和充足的大雪為喜愛冰雪運動的人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運動環境。1998年冬奧會就曾經在長野縣舉行。北海道札幌市的冰雪節、秋田縣橫手市的雪洞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遊客前往。

櫻花前線

日本氣候的特點是四季分明,一年中可以體驗到大自然的多種變化。2月下旬,當來自南太平洋的暖風(即初春的第一股暖風)吹來時,就預示著春天要來了。春天,日本人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就是外出觀賞櫻花。櫻花樹遍及日本各地,櫻花的種類也有很多。每年的3月初~4月下旬是櫻花開放的季節。由於受氣溫的影響較大,每年櫻花的開花日期都稍有不同。氣候溫暖開花時間就早,氣候寒冷就晚。而且,櫻花本身的花期很短,只有一周左右。這樣,在狹長的日本國土上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沖繩及九州的櫻花最先開放,然後如波浪一樣一點點地由南向北依次開花。當本州島櫻花盛開時,北海道的櫻花才剛剛露出花蕾,而沖繩的花期都已經結束了。

櫻花的開放就是告知春天的來臨。所以,預報花期成為日本氣象廳的重要任務之一。每年氣象廳都將各地櫻花首次開放的日期標在氣象圖上並連成一線,預報各地的開花日期。這就是「櫻花前線」。這種通過觀測生物的季節變化預報天氣的還有「紅葉前線」、「燕子前線」等。作為觀測對象的櫻花,基本以「染井吉野」櫻花為主。在不生長此品種的沖繩和北海道,則分別以蝦夷山櫻和寒緋櫻作為觀測對象。

氏姓制度

5世紀左右,大和政權統一日本,為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加強了對全國豪族的統治,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氏姓制度。氏姓制度的「氏(うじ)」原本是指具有血緣關係的人們組成的集團,但在氏姓制度確立後,它指的是當時的豪族。大和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大王(だいおう)」將「氏」授予諸豪族,豪族的集團首領叫作「氏上(うじのかみ)」,其下的人叫作「氏人(うじびと)」。「氏上」率領「氏人」成為大和政權的構成成員。氏姓制度的「姓(かばね)」是大和政權授予諸豪族即「氏」的一種世襲稱號,它表明了其政治地位及門第。

氏姓在當時成為各級豪族在政治、經濟上享受世襲特權的依據,只有擁有了氏姓,才能被委任為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當時勢力較強的「氏」有「葛城(かずらぎ)」、「平群(へぐり)」、「三輪(さんりん)」三氏,其下有「物部(ものべ)」、「大伴(おおとも)」、「中臣(なかとみ)」等。表示中央及上層豪族的「姓」主要有「臣(おみ)」、「連(むらじ)」、「造(みやつこ)」等,表示地方豪族的「姓」主要有「君(きみ)」、「値(あたえ)」、「首(おびと)」,表示歸化人豪族的主要有「史(ふみと)」。被授予「臣」、「連」的豪族形成了大和政權的中樞,其中最有勢力者被授予「大臣(おおおみ)」、「大連(おおむらじ)」之姓。

歷 史

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生於公元574年,死於622年,本名為廄戶皇子。公元592年,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即位,由聖德太子攝政,從此確立了聖德太子與蘇我氏執掌實權的政治體系。

公元594年,天皇頒詔正式定佛教為國教,603年聖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冠位十二階》是指以冠的種類和顏色來表示官職的制度、是非世襲的官位,按照個人的才能和功績授予。冠的種類按照儒教的德目分為德、仁、禮、信、義、智六階,各分為大小,合為十二階。冠的顏色按以上順序排列為紫、藍、紅、黃、白、黑,其大小以顏色的濃淡來區分。《冠位十二階》是日本第一個冠位制度,聖德太子以此來整頓官制、選拔人才、改變氏姓世襲制度。604年,聖德太子又頒布了《十七條憲法》,這是繼《冠位十二階》後內政改革的第二步。《十七條憲法》吸取了古代中國儒家「三綱五常」的思想,對國、君、臣、民的權利和義務作了十分詳細的規定,強調天皇至上的國家意識。《十七條憲法》受佛教、儒教、法家的影響很深,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較完整的用漢文記載的成文法。

公元607年,聖德太子派遣以小野妹子為使臣的遣隋使前往隋朝,致力於對中國文化的攝取。不僅如此,聖德太子還致力於佛教的宣揚,著書《三經義疏》,建造法隆寺、四天王寺,為後人留下了諸多業績。

大化改新

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及中臣鐮足為中心的革新派,借鑒了中國唐朝的律、令、格、式並行的制度,為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公元622年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不斷加強自己的勢力並最終迫使山背大兄子(聖德太子之子)於643年自殺。當時的日本社會氏族分裂,貧富懸殊,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在此背景之下,以中大兄皇子及中臣鐮足為中心的革新派於公元645年殺死了蘇我入鹿,迫使皇極天皇退位,另立孝德天皇,中大兄成為皇太子,中臣鐮足為內臣,並遷都難波,改年號為「大化」。646年由孝德天皇頒布了詔書,史稱「改新詔」。改新詔書的主要內容有:①確立公地公民制,取消皇族、豪族的私有土地及部民,將其歸為國有;②實施班田收授法,建立戶籍,將公地分給公民,死後歸國;③確立國郡里制;④統一稅制,徵收租、庸、調。701年又發布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大化改新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標誌著日本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歸化人

日語中把歸化人稱為「渡來人」或「帰化人」,主要指4世紀至7世紀從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渡至日本定居的人。據考證,最初的歸化人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很多具備了「稲作文化」背景的人沿朝鮮半島南下,以九州為中心,將稻米種植及土器帶入了日本。其後,彌生時代時期,從朝鮮半島渡日的移民也不斷增加。據《日本書紀》及《古事記》記載,最初的大規模歸化人的出現是在應神天皇時期。

從中國大陸及新羅、百濟等朝鮮半島移居到日本的歸化人將制鐵技術、鐵制農具、灌溉、土木技術、農業技術、陶瓷製作、織布、養蠶、騎馬技術等帶入日本。6、7世紀時,他們又將文字、歷學、儒教、佛教、醫學、政治制度等帶入日本,給予大和政權及其後的日本以巨大的影響。日本4世紀至7世紀,歸化人具有代表性的集團名主要有「秦氏」、「東漢氏」、「今來漢人」等。

《大寶律令》

《大寶律令》頒佈於大寶元年(公元701年),直至天平寶字元年(757年)的約半個世紀間,它成為了日本古代律令國家的基本法典。遵照天武天皇的旨意,參考了唐朝的法律,由刑部親王及藤原不比等19人,花了3年多的時間編撰了《大寶律令》。其全文雖已散逸,但從《令集解》及《續日本紀》中以及通過與《養老律令》的對比,還是能夠了解到它的概要。

《大寶律令》,律6卷,令12卷。所謂「律」,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刑法。與唐朝的律令相比,它的刑罰較輕。所謂「令」,大體相當於現在的行政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商法等。根據律令制度,刑法上制定的「律」有「苔」、「杖」、「徒」、「流」、「死」五刑,並且設有重罪「八虐」。

行政上,在中央設置了「二官八省」,在地方設置了「畿內」和「七道」,又將其分為「國」、「郡」、「里」。為貫徹律令政治,政府對公民還實施了新的土地政策,即「班田收授法」。《大寶律令》的制定,使得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體製得到了鞏固。並且,由於律令國家體制的實施,以平城京為中心擴展開的唐朝式的貴族文化也迎來了其全盛期。

攝關政治

攝關政治是指在平安時代中期,由藤原氏充任「攝政、關白」而實施的政治。大化改新後,中臣鐮足的子孫藤原氏四支之一的藤原北家在貴族中佔有了極大的權勢。從9世紀起,他們便讓藤原家族的女兒嫁給天皇,成為皇后,並將其子立為天皇。因此,藤原氏便成為了天皇的外戚。他們以此來加深與皇室的關係,排斥其他有勢力的貴族,從而掌握了政治的實權。天皇年幼時,他們充任「攝政」;天皇成人後,他們改任「關白」來替代天皇實施政治。公元857年,藤原良房充任「太政大臣」。858年,作為貴族,他成為了皇族以外的最初的「攝政」。887年,藤原良房的養子藤原基經成為最初的「關白」。到了11世紀藤原道長及其子賴通時期,則迎來了藤原氏的鼎盛期。藤原賴通在長達50年的執政中,佔據朝廷要職,並擁有大量的土地及接受了全國各地領主敬獻的諸多莊園。

攝關政治實施的9世紀後期至10世紀初,日本的國政進入了相對安定的時期。到了11世紀末,天皇及貴族開始反對藤原氏,地方的武士也在此時逐漸抬頭,富貴榮華的藤原一族走向了衰落。

院 政

在日本,院政是指天皇讓位後、作為太上皇替代天皇在院廳實施國政的政治形態。

曾興盛於平安時代中期的攝關政治隨著地方武士勢力的逐漸抬頭,日漸暴露出其無力性。同時,試圖從藤原氏奪取政治實權的天皇一族也開始有所動作。1068年,與藤原氏全無外戚關係的後三條天皇即位,並於1069年發布了莊園整理令,開始整頓攝關家族的莊園。在後三條天皇之後,其子白河天皇也親自執政。1086年,白河讓位於年幼的堀河天皇,自己便成為太上皇,在「院」設立了院廳並開始實施國政,這便是院政的開始。從白河上皇起,至其後的鳥羽上皇、後白河上皇在位的100多年間,由太上皇掌握實權的時期被稱作「院政時代」。

院政的實施,使天皇的地位等同於皇太子,也使攝政關白失去了實權。院政派心腹貴族充任官員或國司,並將當時的平氏等武士勢力用作「院」的武裝力量。隨著院政的不斷加強,諸多的莊園也被敬獻至「院」。經過1156年的保元之亂及1159年的平治之亂,平氏的勢力急劇擴大。1167年,平清盛當上了太政大臣,掌握了朝廷的大權。至此,日本古代天皇制開始衰落。

武 士

武士泛指帶刀、擅長武藝、服侍於「大名」等的人。自古也稱為「mononofu」、「samurai」,大約形成於平安時代中期。

隨著律令體制的名存實亡,中央朝廷的統治力逐漸衰弱,政治上的混亂同時也波及到地方。在地方任職的「國司」及「受領」們不問政治,中飽私囊。很多農民由於不堪租稅等重負而四處流浪淪為強盜,導致社會治安不斷惡化。此時,各地的郡司、庄官及大名為保護自身的資產、利益以及爭奪更多的土地和農民,便將同族子弟以及隨從武裝起來,整備了刀及武器並學習武術。一般認為,這便是武士的起源。最初,組織起來的是規模不大的小武士集團,其後逐漸形成了大武士集團。大武士集團的首領被稱為「棟梁」。「棟梁」中有當地最有勢力的豪族,也有平氏和源氏這樣的皇族子孫。11世紀末,關西平氏和關東源氏成為了兩個最大的武士集團。平氏在1159年的平治之亂中戰勝了源氏。1167年,平清盛作為武士,任太政大臣,開始掌握實權。1180年源賴朝舉兵討伐平氏,因準備不足而失敗。從此開始的「源平之戰」最終在1185年以源義經等人的軍隊全殲平氏的軍隊並取得勝利而告終。1186年,源賴朝在京都設置了京都守護,在各地設置了地頭。1192年,源賴朝被朝廷委任為征夷大將軍,在鎌倉開設了幕府。從此,武士便成為了統治階級,「武家政治」的時代經歷了鎌倉、室町、江戶三個時期。

勘合貿易

勘合貿易是指在日本室町時代,日本與中國明朝之間進行的由雙方政府認可的貿易。

中國明朝建立時,在日本南北朝時期混戰中敗北的許多武士流為海盜集團,經常騷擾中國及朝鮮的沿海地區,掠奪物資和人力,史稱「倭寇」。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便向日本派出使節,要求日本取締倭寇。對此,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挽救財政困難的幕府,於1401年派使節前往明朝,以「朝貢」的形式,開始了與明朝的貿易往來。明朝為區別開貿易船與倭寇,將「勘合符」贈給日本,只允許具有「勘合符」的船隻進入中國,這便是勘合貿易的由來。

1404年~1547年,總共有17次84艘「勘合船」進入中國。「勘合船」上除使節、水手外,大部分是商人。勘合貿易最初是以幕府為主體進行的,但後來它的實際經營者則變成了勢力強大的守護大名及寺院。

日本的「勘合船」在寧波接受明朝的審查,在北京進行交易。日本向明朝主要輸出刀劍、槍、鎧甲、銅、硫磺、屏風、摺扇、泥金畫等,從明朝主要進口銅錢、生絲、絲綢、紗、藥材、書籍、名畫、工藝品等。特別是銅錢的進口,對日本貨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勘合貿易雖曾一度中斷,但一直持續至16世紀中期。

將軍和大名

將軍,正式的名稱是征夷大將軍,原本是奈良時代為討伐大和朝廷周邊的蝦夷人而臨時設的官名。平安時代繼續沿用了此稱號,坂上田村麻呂在征討蝦夷人的過程中戰功卓著,是古代最有名的一位將軍。公元811年後,將軍的稱號曾一度中斷。1192年,源賴朝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建立了鎌倉幕府,日本從此進入了武士統治的時代。將軍作為幕府的最高首領,便成為全天下武士的統帥。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自源賴朝起,將軍成為世襲職位,雖然名義上由朝廷進行任命,但實際上掌握著政治、軍事、經濟大權,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

大名,這個稱呼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末期,指擁有大片農田的人。到了鎌倉時代,則專指擁有大片領地及眾多下屬隨從、勢力強大的武士。其後,經歷了南北朝、室町時代的守護大名和戰國時代的戰國大名,到江戶時代正式形成了制度化,因此單獨稱大名時專指江戶時代的大名。江戶時代的大名擁有1萬石以上的領地,直接從屬於幕府將軍,根據與將軍家的親近程度,分為親藩、譜代和外樣。江戶時代共有260~270家大名,其中最多的是5萬石以下的譜代。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獨立的統治權,擁有對下屬武士集團的絕對支配權。但同時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如定期到江戶報到,率手下武士參加作戰等等。明治維新時廢除了大名制,原有的大名基本上都變為擁有特權的貴族——華族。

踩踏基督畫像

踩踏基督畫像,是江戶幕府為了判別天主教徒而採用的一種方法,據說是由當時的長崎地方官水野守信在1629年發明的。具體做法是,讓有天主教徒嫌疑的人踩踏繪有基督、聖母瑪麗亞等聖像的畫板,如果有人拒絕踩踏,或者態度猶豫的話,就判定其為天主教徒並抓起來,甚至還可能將其處死。

1549年天主教傳入日本以後,在日本各地、特別是在西南地區發展很快,擁有眾多的信徒,甚至一些地方政權的首領也信奉了天主教。對於以統一天下為目的的武士政權來說,這是難以容忍的。因此,從豐臣秀吉時期開始,就一直採取禁止天主教的政策。江戶幕府不僅繼承了這種禁教政策,而且手段更加嚴厲,如讓教徒踩踏基督畫像、禁止進口有關天主教的書籍、強迫天主教徒改信佛教等等,其結果是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天主教在日本幾乎絕跡。

起初,是讓天主教徒踩踏基督畫像,來證明自己已經不再信仰天主教,這樣幕府就不再追究了。後來,因公開信仰天主教的信徒越來越少,大約從1641年開始,就逐漸演變為判別某人是否為天主教徒的方法。在長崎等地,踩踏基督畫像甚至成了正月里的一種固定儀式。對於天主教徒來說,踩踏基督畫像是對自己信仰的最大背叛與侮辱。因此,到1858年這個方法被廢除為止的兩百多年間,日本有不少天主教徒為此入獄,甚至丟掉性命。

出島荷蘭商館

出島位於長崎市,於1635年填海造地而成,形狀呈扇形,面積約為0.131平方公里。當初填海造地的目的是為了安置葡萄牙商人,後來幕府實行鎖國政策,禁止葡萄牙商船來航,1641年將荷蘭商人移居於此,直至幕末。

荷蘭商館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的分公司,1609年設立於長崎縣北部的平戶,1641年按照幕府的命令搬遷到出島。1639年幕府發布鎖國令後,只與中國、朝鮮和荷蘭之間有貿易往來,從此荷蘭商館壟斷了日歐間的所有貿易。主要從日本出口金、銀、銅、樟腦、漆器等,同時也從歐洲進口生絲、棉線、砂糖、絲織品、藥品等。1858年日本開放港口後,荷蘭商館改為荷蘭領事館,繼續負責日荷兩國之間的有關事宜。現在,出島已經與長崎連為一體,但在當時,出島與長崎之間僅有一座小橋相連,處於一種相對隔絕的狀態。出島上居住著荷蘭商人、日本的有關官員以及翻譯,荷蘭人出入小島要受到監視,而普通日本人則被禁止登上出島。在鎖國狀態下,出島不僅是日歐貿易的唯一通道,也是日本接觸西方文化的唯一窗口。因此,這裡成為日本蘭學的發源地,從學術上和思想上為日本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礎。

水戶黃門

水戶黃門是江戶時代水戶藩的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國(1628年~1700年)的別稱,由於其隱居時接受了將軍賞賜的「中納言」之職,地位相當於中國唐代的「黃門監」,故世人慣稱他為水戶黃門。

德川光國任藩主期間,以農業為本,實行勸農政策;重視教育,廣招賢士,大力培養學者;改革宗教制度,整頓藩內寺廟,推動神道與佛教的分離。特別是請來流亡日本的明末朱子學家朱舜水,以儒家禮儀制定藩規,確立了朱子學在水戶藩的主導地位,並以朱子學的大義名分為主導思想,編纂了《大日本史》,奠定了著名的「水戶學」的基礎。在德川光國的領導下,水戶藩民風淳樸、士氣高昂、經濟繁榮、社會安定。顯著的政績也使光國在當時享有盛名。江戶末期和明治時期,民間流傳著許多他微服出訪的有趣故事,編寫出各種版本的《黃門諸國漫遊談》,將其塑造成日本的「包青天」。

日本TBS電視台製作的電視劇《水戶黃門》以德川光國為主人公,描寫了其微服出訪時的種種經歷。在劇里每到關鍵時刻,光國就亮出代表德川將軍直系三家的葵紋,這就像尚方寶劍一樣,天下無人敢不服從,因此每次的結局都是皆大歡喜。該劇從1969年播放至今,一直受到觀眾的喜愛,是最有人氣的歷史劇之一。

培里來航

培里(1794年~1858年)是一名美國海軍軍官,作為最先敲開近代日本大門的人,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培里1852年就任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次年即率4艘軍艦來到浦賀港(現屬神奈川縣),向幕府遞交了美國總統的國書,要求日本開放門戶。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培里來航」。

培里提出開放門戶的要求後,由於幕府答應次年予以答覆而暫時退去。1854年,培里再次率軍艦來到江戶灣,在武力威脅之下,江戶幕府與其簽訂了共有12條的《日美和親條約》(也稱作《神奈川條約》),內容為開放下田、函館兩個港口,承認美國的單邊最惠國待遇等,鎖國兩百多年的日本從此打開了國門。其後,幕府被迫陸續與英國(1854年)、俄國(1855年)、荷蘭(1856年)也簽訂了類似的和親條約,打開的國門再也無法關上,日本一步步地被納入到國際政治秩序中來。

「培里來航」也稱作「黑船事件」。「黑船」原指來自於歐洲的西式船,來日本的目的多為傳教和貿易,因為是從日本南方的海上而來,所以一般被稱為「南蠻船」。在豐臣秀吉掌權時期,「南蠻船」多通體塗黑,為了區別於來自東南亞地區的船,故也將其稱為「黑船」。而培里來航之後,「黑船」則更多的是指西方列強的軍艦,它象徵著西方列強對日本的巨大壓力,給一直處於鎖國狀態下的日本國民帶來了極大的恐懼感。

城下町

城下町是指以封建領主的城郭為中心建立的都市。室町時代,一般將領主宅邸周邊所形成的村落、集市稱為「根小屋」、「山下」,到了近世,則普遍稱之為「城下」。

戰國時期,為了加快領國的統一進程,戰國大名放棄了過去山寨似的城堡,在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方開府建衙,並招徠武士和工商業者,讓他們住在城郭的周圍。到安土桃山時代,伴隨著兵農分離政策的推行,近世大名更是採取強制措施,使武士和工商業者集中到城下居住,城下町逐漸發展成為各領國的政治、商業、交通中心。例如,今川氏的駿府、大內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以及豐臣氏的大阪皆為當時有名的城下町。到了江戶時代,幕府頒布了一國一城令,即一個領國內只允許保留一個城郭。自江戶城以下,各藩的城下町都得到了整頓,進行了有計劃的城市規劃。原則上武士的居住地按職務劃分,工商業者的居住地則按職業劃分。從此,城下町成為各藩的經濟中心,逐漸發展大規模的消費型經濟,成為近代城市的起源之一。

明治維新後,主要的城下町大多成為縣政府所在地,並設有重點學校等,發展成為近代化的商業都市。

大政奉還

1867年11月9日,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上奏朝廷,請求奉還大權,第二天朝廷准奏。自此,統治日本265年的江戶幕府降下了帷幕,以主動奉還大權的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統治。歷史上稱這一政治事件為「大政奉還」。

當時,江戶幕府深陷內憂外患之中。對外,在西方列強的武力威逼之下,不得不簽訂不平等條約,打開封閉已久的國門;對內,薩摩藩與長州藩結成了薩長同盟,並取得了朝廷的支持,成為倒幕運動的中心力量。幕府雖派兵討伐長州藩,但在各個戰場都節節敗退,最後只能撤兵,徹底喪失了作為統治者的權威。

薩長同盟取得了對幕府軍隊的勝利後,進一步籌劃武力推翻幕府。在這種情況下,前土佐藩主山內豐信採納了坂本龍馬提出的公議政體論(類似於西方的議會制),勸說將軍慶喜將政權奉還給朝廷。看到大勢已去,也為了讓倒幕派師出無名,慶喜最終決定實現「大政奉還」。

其實就在「大政奉還」的當天,薩長同盟也從朝廷得到了倒幕的密旨。雖然一時失去了武力倒幕的名義,但倒幕派通過發布王政復古的號令,以及要求慶喜徹底辭官交地等方法,不斷刺激幕府方面,最終還是引發了戊辰戰爭,並以倒幕派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明治維新

19世紀後半葉,在西方列強的外壓之下,日本發生了一場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巨大變革,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國家。這場變革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關於明治維新的起止時期,學術界眾說紛紜,但以開國時期(1853年~1858年)到西南戰爭(1877年)前後為最常見的說法。

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激化了幕藩體制內的各種社會矛盾,而來自於西方列強要求日本開放門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是攘夷還是開放門戶,是尊皇室還是推翻幕府,或是謀求朝廷傳統權威與幕藩體制的結合——武士階層內部各種主張尖銳對立。尊王攘夷運動、公武合體運動、倒幕運動等此起彼伏。同時,底層農民、城市貧民的起義也層出不窮。最終,在經歷了大政奉還、戊辰戰爭之後,以西南各藩為主的倒幕維新運動取得了勝利,結束了江戶幕府的統治,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國家。1868年9月,睦仁天皇宣布改年號為「明治」。10月,定江戶為首都,並改稱東京。

明治政府以文明開化、富國強兵、振興產業為口號,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政策。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地稅改革,從法律上明確了土地所有權,為農村地主制度奠定了基礎;廢除封建的等級制度,實現四民(士農工商)平等;發布徵兵令,實行全民皆兵,建立近代化的軍隊;頒布學校制度,普及近代學術理念;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在軍事、開礦、通信、造船等領域大力發展官營企業,同時也鼓勵並扶持私有企業在紡織等領域的發展,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本。

明治政府自上而下快速推進近代化的做法,觸犯了一些人的實際利益。特別是被剝奪了各種特權的武士階層,更是對新政權不滿。其中,以西鄉隆盛為首的西南戰爭是保守派武士規模最大、同時也是最後的反政府叛亂,最終以西鄉隆盛自盡、政府軍勝利而告終。從此,明治政府的統治基礎更加牢固,近代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在明治維新過程中,湧現出了許多仁人志士,其中以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最為著名,他們被合稱為「維新三傑」。如何評價明治維新,是日本學術界一直爭論的一個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講座學派和勞農學派的主張。講座學派認為明治維新是專制主義性質的改革,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強調其具有半封建性。而勞農學派則主張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革命,否認日本資本主義的半封建性和絕對主義性質。目前,如何在亞洲史乃至世界史中重新評價明治維新,成為學術界的一個新課題。

自由民權運動

自由民權運動是指明治初期在日本風靡一時的社會政治運動。明治維新以後,被剝奪了特權的士族階層和負擔日益加重的農民都對明治新政府心懷不滿。在此形勢之下,因征韓論失勢下野的明治維新的功臣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副島種臣、江藤新平等人於1874年向明治政府提交了《建議設立民選議院白皮書》,要求模仿英國的議會政治,建立民選議院,停止有司專制(薩摩藩士大久保利通在明治維新以後,逐漸掌握了實權,他任參議及內務大臣時的明治政府被稱為「大久保政權」,民權派人士稱其為「有司專制」)的藩閥政治。以此為開端,日本掀起了大規模的自由民權運動。自由民權運動思想和理論上的指導者有中江兆民、植木枝盛、馬場辰豬和大井憲太郎等人。特別是中江兆民翻譯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並創辦報紙《東洋自由新聞》,積極宣傳自由民權思想。

自由民權運動的宗旨是反對藩閥政治,要求開設國會、減輕地租、修改和外國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保障言論和集會自由等國民的權利。以遭受排擠的士族和知識分子為主開始的這一政治運動,後來又得到了地方上有實力的富裕農民階層的支持。1880年,這兩大派組成了「愛國者大會」,並向天皇提交了要求開設國會的請願書。此後,自由民權派人士開始組織政黨。1881年以板垣退助為總理的自由黨和1882年由大隈重信為黨首的立憲改進黨先後成立,自由民權運動也逐漸達到頂峰。但是自由民權運動也遭到了政府的鎮壓。1880年,明治政府制定了《集會條例》,鎮壓未得到警察批准的一切集會活動。1883年4月6日,當時正在各地進行巡迴演說的板垣退助在岐阜縣的一個教堂中遇襲負傷,並留下了「板垣死,自由不死」的名言,這一事件立刻震驚了日本朝野上下。之後,日本國內相繼爆發了福島事件、加波山事件、秩父事件,這一系列事件導致了政府的嚴厲鎮壓,自由黨勢力因此受到極大打擊。1884年自由黨宣布解散,立憲改進黨也停止了政黨活動。自由民權運動逐漸退潮。

1886年隨著國會成立之日的臨近,一批自由民權運動的活動家又開始醞釀大規模的請願行動,但是同樣遭到了政府的鎮壓。這批活動家不是被逐出東京,就是被捕入獄,自由民權運動被徹底鎮壓,直到1889年大赦令的頒布,這批入獄的活動家才被釋放出獄。

大正民主主義

大正民主主義是指發生於日本大正時期的,提倡自由、民主的思潮及其運動。

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日本成長為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中間階層即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藩閥、官僚和軍部相互勾結的體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在思想、文化方面,大正民主主義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

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政治上的具體表現為兩次護憲運動,一次發生在1912年底,一次發生在1924年至1925年。其結果是1925年由憲政會、政友會和革新俱樂部在眾議院組成的「護憲三派」,在大選中獲得絕對勝利,組成了「護憲三派聯合內閣」。同年,新內閣通過了「普通選舉法」,規定給予25歲以上所有男子選舉眾議院議員的權利。此後,由在眾議院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逐漸成為慣例,從而奠定了日本政黨內閣制的基礎。在思想方面,1911年美濃部達吉發表的《天皇機關說》以及1916年吉野作造提出的民本主義主張等學說得到知識分子的擁護,成為政黨政治的理論基礎。同時,以民本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普選運動也大規模地展開。

「人間宣言」1946年1月1日,日本各大報紙在頭版頭條刊載了天皇裕仁的「關於新日本建設之詔書」,即通常所說的日本天皇的「人間宣言」。在「宣言」中,裕仁聲明天皇不是神,而是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美國對日實施單獨佔領,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並使之聽命於美國。美國佔領當局為把天皇變成實現其政策的工具,不顧日本國內外輿論反對,決定保留並改造天皇制。同年9月,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建議天皇發表聲明,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人。12月初由盟軍總司令部草擬初稿,當時的總理大臣幣原喜重郎以此稿為基礎用英文起草了「人間宣言」。

「人間宣言」宣布日本堅持和平主義,強調天皇與日本國民同在,天皇與國民間的紐帶既非產生於神話和傳統,也非來源於天皇是「現世神」、日本民族優越於其他民族等虛構的觀念,天皇和國民的關係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尊敬的基礎之上,從而使天皇走下神壇,天皇的地位從「國家元首」變成「國家象徵」。需要指出的是,「人間宣言」的頒布是為了緩和當時國際上追究天皇戰爭責任的呼聲,因而沒有對戰前的日本天皇制進行深刻的批判和反省。

《日美安保條約》

《日美共同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簡稱《日美安保條約》)有舊《安保條約》和新《安保條約》之分。舊《安保條約》是在1951年9月8日,由時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在舊金山的美軍司令部簽署。該條約規定美軍擁有在日本駐軍的權利,並且明確規定一旦日本發生內戰美軍有出兵干涉的權力。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對日本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安全保障義務卻沒有任何具體的規定。

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需要,美國開始調整對日政策,其核心就是日本不再是美國的佔領國而變為其從屬同盟國,由此日美關係開始走入「日美新時代」。在此背景之下,當時執政的日本自民黨岸信介內閣從1958年開始和美國進行談判,於1960年1月簽署了新的《日美安保條約》。新條約保留了舊條約中美國擁有的駐軍權,刪去了美軍可以出兵干涉日本內部事務這一損害日本主權的規定。在新條約中明文規定,當在日本管轄內的任何締約一方受到武力攻擊或本國的和平與權利受到威脅時,雙方將依據本國憲法宣布採取共同行動對付共同的威脅。新的《日美安保條約》帶有明顯的「日美軍事同盟」的性質。

1960年6月23日,新的《日美安保條約》通過。隨之日本全國掀起了大規模的全國性的旨在維護民主、反對新安保的民眾抗議活動。抗議活動歷時一個月,最後岸信介內閣不得不宣布總辭職。《日美安保條約》是冷戰的產物,在新的國際形勢之下,它將走向何方,還需拭目以待。

洛克希德行賄案

1976年2月,美國參議院全國公司調查委員會查明洛克希德公司曾通過日本的右翼頭子兒玉譽士夫向日本的政界人士行賄1 210萬美元,獲取了日本全日空公司價值4.3億美元的飛機交易合同。此事頓時在日本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1976年2月16日,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傳喚了美方列出的與此事有關的國際興業公司的總裁小佐野賢治(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刎頸之交)、全日空總裁若狹得治、副總裁渡邊尚次、丸紅商社的總裁檜山廣以及還在病床上的兒玉譽士夫。2月24日,東京地方檢察院、警視廳和東京國稅廳開始進行強制搜查,最終查明以田中角榮為首的政府官員、實業家以及有關人士一共收取賄賂37億日元,這是日本戰後最大的貪污受賄案,最終共有16人被提起訴訟。

1976年7月27日,東京地方檢察院特別搜查部以收受丸紅5億日元賄賂、違反外匯管理法的罪名逮捕了田中角榮。隨後,其他政府高官如佐藤孝行運輸政務次官、橋本登美三郎前運輸大臣相繼被逮捕。1977年11月,東京地方法院開庭審理此案。案件的審理持續近六年,受到傳訊調查的460餘人中包括國會議員、內閣官員、全日空和丸紅公司的高官。1983年10月12日,田中角榮被判有期徒刑4年,並追繳罰金5億日元。5天後田中角榮繳納2億日元保釋金獲保釋,其他相關的政界和商界人士也受到追究。

利庫路特股票醜聞

1988年3月,日本《朝日新聞》記者獲悉,川崎市副市長小松秀熙收受利庫路特公司的股票,神奈川縣警察局正在對此事進行調查。確認情況屬實後,6月18日,《朝日新聞》刊登了調查報告:川崎市副市長小松秀熙以權謀私,接受利庫路特的子公司——宇宙公司的未上市股票1億日元。由此牽出了戰後最大的一起日本政界、財界和政府職員利用職權大肆撈取金錢的結構性貪污受賄案。

利庫路特是日本大型的信息廣告公司,其創始人兼老闆江副浩正利用法律的空子大肆向政治家贈送未上市的公司股票。與此案有牽連的各界人士達76人之多。

1989年10月中旬,東京地方法院組織特別調查部立案偵查這一股票醜聞。經過半年多的調查取證,東京地方檢察院於1989年2月中旬開始逮捕涉嫌人,其中包括利庫路特公司前董事長江副浩正、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前董事長真藤恆、前文部省事務次官高石邦男和前勞動事務次官加藤孝元等13人。沒有被逮捕而與此有牽連的灰色高官名單上還有長長的一串,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和當時的首相竹下登全都榜上有名。1989年4月,竹下登宣布辭職。

2002年4月,東京地方法院判處主要行賄人江副浩正有期徒刑4年,2003年3月又改判他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至此,利庫路特股票醜聞一案落下帷幕。由此,日本國民深深陷入了政治不信任。
推薦閱讀:

點擊老闆致命弱點
格 律 詩 概 說(點擊《格 律 詩 概 說》標題打開看)

TAG:日本 | 點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