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清照的一生

  一、生平經歷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宋朝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後。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在文學領域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和詞學理論都能高標一幟、卓爾不凡。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富有表現力的"尋常語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遊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讚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有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兩方面的條件。李清照之所以成為一個傑出的女詞人,其天賦條件固然十分重要,但家庭的薰陶和教養,猶如種子對於土壤、陽光和雨露的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    歷史為李清照提供的是一個文化空氣甚濃的書香門第,一個頗有聲望的仕宦之家的家庭環境。據她後來的回憶:"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當年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說明她的父祖之輩都生於山東,並曾在今濟南一帶住過。也表明她的祖父和父親雖然地位不很高,但學識淵博,名望很高,擁有不少門生。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李格非中過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徽宗崇寧元年,蔡京專權,打擊元佑黨人,這時他正"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宋史?李格非傳》)崇寧5年大赦,黨人再度敘用,他也終得"與監廟差遣"。(《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124卷)。李格非為人孤高耿介,史載他考進士前,"有司方以詩賦取士",他不以此為敲門磚,卻"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宋史?李格非傳》)。在鄆州作教授時,郡守憐其貧寒,想讓他兼任其它官職,以便增加一些薪俸,卻被他婉言謝絕。做廣信軍通判時,他曾把一個宣傳迷信、蠱惑百姓的道士重責數十大板,然後驅逐出境。可見,他是一位能夠為人民做些好事的官吏。    李格非是一位博通經史之學的學者。他的經史著述見載於《宋史?藝文志》中的,有《禮記精義》16卷,《史傳辨志》5卷。此外,還有《永洛城記》一卷,《洛陽名園記。》一卷等。《洛陽名園記》中記洛陽名園19處,記述翔實,行文簡潔,富於詩意,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但它並不是單純地寫景記事,文中還寓有興亡之感、諷諭之旨。特別是全書結尾所指出的:"公卿士大夫方進於朝,放手一已之私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含李格非對皇帝王公荒淫奢糜生活的批評。當時徽宗趙佶仿照杭州的鳳凰山,在東京營建了周圍10餘里,峰高90尺的萬歲山。北宋的名公巨卿在西京洛陽、東京汴梁也大都辟有地域廣闊的花園以供享樂。李格非還對他們敲起了警鐘:"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他的警告,統治者沒有聽進去,但他的警言,卻被歷史所證實了。果然沒過多久,金人就入侵中原,洛陽名園付之一炬了。    李格非還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詩歌和散文都不錯,尤以散文為佳。元?元年,他"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宋史?李格非傳》),繼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學士之後,和廖正一、李禧、董榮被稱為"後四學士"。李格非的詩詞修養也很高,其才思敏捷,文筆酣暢,縱橫恣肆,氣魄宏大。可惜他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但他的文藝思想卻有所記載。他提出"誠著"二字作為文學批評的標準。所謂"誠著",就是詩文要有真情實感,要像從心裡掏出來的一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字字如肺肝出"。他鑒賞古人的作品,正是基於這樣的標準,在晉代人的詩文中他最推崇劉伶的《酒德領》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因為這兩位都是以狂放不羈、傲視一切著稱的作家,在他們的作品裡,敢於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而李格非的文風和生活態度,都與他們有相通之處。    李清照還有一位頗有文化素養的母親。她是王狀元拱辰的孫女。亦善文,工詞翰。在封建時代,她給李清照樹立的,決不僅是三從四德的規範,在詩詞創作方面,一定會給女兒以深刻的影響。    李清照生長在文學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里,年青的時候不但誦讀經史子集,詩詞歌賦;而且筆記小說、軼事遺聞,亦無不瀏覽。封建時代有條件讀書的女子,一般只能讀些《女誡》、《烈女傳》之類的書籍。而李格非夫婦的思想比較通達,並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迂腐之見。因此,李清照在父母的帶領下,踏進了廣闊的知識領域,從豐富的歷史和文學資料中吸取營養。從她的作品和文藝思想來看,她的確從父母、尤其是父親那裡有所繼承。她的詞作能夠揭示內心的奧秘,她的詩篇能夠涉及時政,而她的散文又是那樣敘事精當,富於感情色彩。在各種文體里,無論寫景、抒情、狀物、敘事,都留有父親的流風遺韻。所以,李清照所受的家庭教育是相當優越的。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李清照,從心靈到身體都得到了健康的、正常的發展。她那淵博的歷史知識,卓異的文學稟賦,豪爽堅強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父母的熏陶。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裡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劃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藉",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熏染。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對於李清照為什麼改嫁,史說不一,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剛結婚之後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佔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會有什麼獨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上鬧矛盾,漸漸發現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先是以佔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後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最後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大打出手。華帳前,紅燭下,李清照看著這個小白臉,真是怒火中燒。曾經滄海難為水,心存高潔不低頭。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裡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破,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後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她便表現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她是何等剛烈之人,寧可坐牢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我們現在想像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堅毅安詳之態真不亞於項羽引頸向劍時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後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節是什麼,就是不管好壞,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時是承受了多麼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她不怕,她堅持獨立的人格,堅持高質量的愛情,她以兩個月的時間快刀斬亂麻,甩掉了張汝舟這個「駔儈」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去了。現在我們讀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發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個「五四」時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那麼愛情對一個人來說有幾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徹骨的也只有一次。愛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著的一種極危險的實驗,是把青春、才華、時間、事業都要賭進去的實驗。只有極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們像中了頭彩的幸運者一樣,一邊竊喜著自己的僥倖,美其名曰「緣」;一邊又用同情、憐憫的目光審視著其餘芸芸眾生們的失敗,或者半失敗。李清照本來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但上蒼欲成其名,必先奪其情,苦其心。於是就把她趕出這幸福一族,先是讓趙明誠離她而去,再派一個張汝舟來試其心志。她駕著一葉生命的孤舟迎著世俗的惡浪,以破釜沉舟的膽力做了好一場惡鬥。本來愛情一次失敗,再試成功,甚而更加風光者大有人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準備再攀愛峰的,但可惜她沒有翻過這道山樑。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女人心中愛的火花就這樣永遠地熄滅了,這怎麼能不令她沮喪,叫她不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並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越州、明州、奉化、寧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捨命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託。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牆盜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後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乾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佔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麼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採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麼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麼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遊「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彷彿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遊: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到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的《離黍》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隻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如果參讀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後所蘊含的苦悶、掙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派人到全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和的可能。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告奮勇,願冒險一去。李清照日夜關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當時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心國事。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地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原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願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如,瀝血投書干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遊戲,李卻借題發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但願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逖聞雞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後人評李清照常常觀止於她的一懷愁緒,殊不知她的心靈深處,總是冒著抗爭的火花和對理想的呼喊。她是因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權貴,不違心做事。她和當朝權臣秦檜本是親戚,秦檜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兒,親表姐。但是李清照與他們概不來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難的時候,她寧可去求遠親也不上秦家的門。秦府落成,大宴親朋,她也拒不參加。她不滿足於自己「學詩漫有驚人句」,而「欲將血淚寄山河」,她希望收復失地,「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但是她看到了什麼呢?是偏安都城的虛假繁榮,是朝廷打擊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戰派和民族義士們血淚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歲這一年,岳飛被秦檜下獄害死。這件案子驚動京城,震動全國,烏雲壓城,愁結廣宇。李清照心緒難寧,我們的女詩人又陷入更深的憂傷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最傷最痛,最孤最寒。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於亂世呢?問題在於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一個普通人的價值,竟也是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願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餘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麼關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託,學無所專,別人看她如同怪異。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裡,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業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麼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願看到山河破碎,不願「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在這點上她與同時代的岳飛、陸遊及稍後的辛棄疾是相通的。但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杆。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有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她也做過再尋覓幸福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書,生前身後受此奇辱。她能說什麼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後來陸遊為這個孫姓女子寫墓誌時都認為這話說得好。以陸遊這樣熱血的愛國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學、文化史的,她當然知道從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詞藝絕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說物以稀為貴,而她卻被看作異類,是叛逆,是多餘。她環顧上下兩千年,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相知有誰?魯迅有一首為歌女立照的詩:「華燈照宴敞豪門,嬌女嚴妝侍玉尊。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淚痕。」李清照是一個被封建社會役使的歌者,她本在嚴妝靚容地侍奉著這個社會,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無一實現,不由得一陣心酸,只好「佯說黃花與秋風」。 李清照的悲劇就在於她是生在封建時代的一個有文化的女人。作為女人,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又處在社會思想的制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本來,三千年封建社會,來來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隨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倉皇南渡後不是又夾風夾雨,稱臣稱兒地苟延了152年嗎!儘管與李清照同時代的陸遊憤怒地喊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但朝中的大人們不是照樣做官,照樣花天酒地嗎?你看,雖生亂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樣手搖摺扇,歌詠歲月,琴棋書畫了一生嗎?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個孫姓女子一般,不學什麼詞藻,不追求什麼愛情,不是照樣生活嗎?但是李清照卻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之難於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衝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從骨子裡講,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氣節和政治上的堅定外,還追求人格的超俗。她總是清醒地持著一種做人標準,頑強地守著自己的節操。在未遭大難,生活還比較穩定時,已見出她高標準的人格追求。當年趙明誠在萊州做官,她去探親,見室中讀書不多,竟大不悅,作詩曰:「寒窗敗幾無書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後世事紛擾,她就更超群撥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紀的高閣之上,穿越時空,俯視眾生的,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寂寞:「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憶秦娥》)有一本書叫《百年孤獨》,李清照是千年孤獨,環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裡去求相通,「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後,到封建社會氣數將盡時,才又出了一個與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長夜三千年,也長嘆了一聲:「秋風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個孫姓女孩或者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是一個已經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爭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化愁為美,創造了讓人們永遠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於它一如作者的人品,於艾怨纏綿之中有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讀下去。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中評價說:「她是獨創一格的,她是獨立於一群詞人之中的。她不受別的詞人的什麼影響,別的詞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響。她是太高絕一時了,庸才作家是絕不能追得上的。無數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的離情閨怨的詩詞;他們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這一切的詩詞,在清照之前,直如糞土似的無可評價。」於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於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二、素材運用示例     

                                          紀念遠逝的曼妙紅顏    

       我以心的維度仰視李清照清麗瘦削的背影,傾聽她漸行漸遠的蛩音,俯身捧起歷史長河中積澱的瑰寶,以此紀念我心中的李清照,紀念那遠逝的曼妙紅顏。(賞析:美哉。女性的輕盈,女性的哀婉,女性的自我意識蘇醒。) 我追尋易安的足跡,追尋那個天真矜持的宦門少女的身影,追尋那個才情過人、婉約清麗的閨閣女子的倩影,追尋那個終日凝眸、柔腸愁結的思婦的背影,追尋那個顛沛流離、晚境凄涼的落泊紅顏。 我走進那個書香飄溢的庭院,探頭窺見正值豆蔻年華的易安。她來了,踩著小碎步,拈著香汗巾,顧盼生姿,眉間自有一種風采。她看見院中佇立著一位陌生人,不禁心慌,未語先紅,急急「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我站在她身後,目送她消失在宅門拐角處的背影,目送這位天真矜持的宦門少女,我頭望天高雲淡處,雁過無痕。 我流連在露濃花瘦的塘邊,看盡塘中的綠肥紅瘦,看見一位婉約清麗妙齡女子泛舟湖上,誤入蓮花深處,槳聲冷冷,「驚起一灘鷗鷺」,是易安。(賞析:廖廖數筆,就掀開了易安出場的幕布,布設的意境有李清照的味道。)此時的她雙頰微紅,高唱「興盡晚回舟」,雙槳輕搖,向蓮花更深處漫溯。我站在她身後,目送這位沉醉不知歸路,薄汗輕衣透的女子。我遠眺,藕荷連天,江月滿星輝。 我佇立在煙扒波浩淼的江邊,望江樓上,那個終日凝眸、柔腸愁結的思婦,還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欲說還休。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黯然神傷,有誰會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閑愁,有誰體會?載不動的許多愁,有誰分擔?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語淚先流?(賞析:幾句反問,將李清照的一生的遭遇、情感波折概述詳盡,其中有著幾聲嘆息,幾許無奈。)縱有橫世才情,身為女子,易安卻更加希望與丈夫朝夕相對,比翼雙飛,無奈不如意事太多太繁,紅顏漸老易安多少次獨坐幽落冷清的院落,看盡西風捲簾的無情,失落在人比黃花瘦的傷感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傳頌的詩篇。我站在她身後,目送她消失在滿地黃花堆積的深院中,目送這個千古麗人。 此時,我徜徉在蓑草連天的野外,看盡征鴻,怎奈梧桐更兼細雨,心中易安的形象愈加明顯。風中的梧桐顫抖著深深的寒意,低泣著歲月的滄桑。我似乎聽見易安「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的低吟,看見晚來風急中,易安斟上三杯兩盞淡酒獨酌。哎,[我能拂去葡萄枝上的落葉,拂不去你心中盪起的塵埃;我能撫平黃土上朔風奔過的痕迹,撫不平人事變遷、韶華飛逝在你額上刻下的確記良印呵。](賞析:是自語,是感傷,卻又是對話,又是深刻的念想。) 心中的易安漸行漸遠,我想留住這位宋朝走來的曼妙紅顏,卻無法挽留。聊作此篇,以紀念我心中的李易安,紀念遠逝的詞魂。

                                                  品讀李清照

        如果以李清照為中心,勾列她身邊的是是非非,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所有的名人故事都將在她身邊扮演。     

            

      她的丈夫是趙明誠,趙明誠的父親是趙挺之,趙挺之曾身居相位,誣陷蘇東坡誹謗先帝,並且多次迫害本沒有關聯的黃庭堅。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弟子,另一個蘇門弟子陳師道是趙挺之的連襟。秦檜的老丈人是李格非的親哥哥,也就是說,秦檜是李清照的表姐夫。這樣一群人生活在李清照的周遭,這個古今第一才女的身上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討論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是不是有點庸俗?有時候,歷史就是玩笑,即便高格如李清照者,也同樣被捲入玩笑之中。不同的是,有人在玩笑中堅定如山,有人在玩笑中左右搖晃。

      

             李清照呢?在玩笑中成長,她卻長成了一個風情萬種豪氣衝天玉樹臨風空前絕後的一代英傑。

             李清照以曠古的才華,首先就是被尊之為婉約派宗主。

            

      空前絕後,傲視群雄,不但女詩人,歷朝歷代所有詩人集合在一起,也要為她讓出一片天空,不管我們如何分類,如何評價,她永遠是屬於一流詩人的行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連七對疊聲,沒有自信,是不敢寫的;沒有大筆,是寫不好的。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首詩三十三個字,卻有十四個字是對話,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弦外音,味中味,躍然紙上。

      

             李清照雖為婉約正宗,但她並不是一味的纏綿凄苦,她的詩詞中都不缺少豪邁之情懷,博大之心胸。   

      事實上,即便她的相思詞、閨情詞、春怨詞,極盡婉約,也很少脂粉。  

            

      她的詩更是和脂粉沾不上邊,《烏江》、《詠史》、《浯溪中興頌和張文潛》、《上樞密韓肖胄詩》等詩,或借古諷今,或以古寓今,愛國激情,民族義憤,慷慨激昂,酣暢淋漓,哪裡有半點脂粉!讀這些詩,可以讓心中缺血的男兒臉紅。

             想起李清照就想起愛情,倒不是趙明誠如何如何,而是李清照的愛情詩詞太經典了。中國詩詞少了李清照,必定有一頁會黯然無光。 

             「綉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這應該是談戀愛的時候。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離緒別愁,難捨難盡,自古此詩常被人吟,求其原因,其實是因為這裡面的一種甜蜜,愛到濃時,分別又算什麼?

      

             正是因為有了分別,才有了這樣的相思:「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詩歌需要雕琢,但只有那種真正從自己心靈發出的感受才能贏得讀者的心靈交匯。相比我們今天很多人為詩而詩,為文而文的功利心態,詩歌之難並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無病而呻吟,有氣而壓抑,再加上一味韻律的束縛,今人寫詩,難哪。

             上天不可能把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都給李清照,相反,正是因為她太幸福,所以才會給她更多的不公。 

             李清照畢竟不是張愛玲,張愛玲也不是李清照,歷史上任何一個才女都不是李清照,因為她除了有小女人的韻味,還有大丈夫的氣概。 

            

      就是在趙明誠棄建康城而逃之後,李清照和他乘船沿長江上江西,船過烏江鎮,在這個天地英雄項羽自刎的地方,她是否在為丈夫的膽怯退縮羞愧呢?面對浩浩江水,她吟出了這首千古絕唱:「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在很小的時候背誦這首詩,總是感覺到這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讓人心痛的故事。等我知道這個故事,我似乎看到了她,憑窗依闌,滿臉羞愧,心緒難平,而又痛心疾首。這天地英雄氣概,不是由一個男人表現出來的,而是由一個纖纖女兒喊出來的。 

       

         多少人該為此羞愧。  

         上天在好不容易生產出來一個李清照之後而只讓她吟花弄情,如果那樣,歷史只會在她身邊悄悄走過。她是小女人,也是大丈夫。 

            

      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後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騙子。張汝舟不是傾慕她的才藝,而是貪戀她的財產,並對她「日加毆擊」,當她知道這個騙子是因為考試作弊才當上官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告發了他。按照宋律,妻子告丈夫,不管告什麼,即便屬實,妻子也要被判入獄兩年。但李清照玉樹臨風,毅然走進了衙門。

      

             時隔九百年時空,我依然能看到她將自己寫詩的柔弱雙手伸進了枷鎖,那一瞬,和項羽自刎烏江又有何區別? 

             壯哉,李清照!

             而李清照的孤獨悲傷也正在一個「壯」字上。 

            

      與其說趙明誠的愛情讓李清照感到幸福,不如說是她把自己的幸福託付給了一個人,她不要求這個人給予她什麼,只要你活著,我就是幸福的。她為趙明誠苦苦等待,為趙明誠千里奔波,為趙明誠忍辱含羞,趙明誠卻一心仕途又毫無氣節,李清照的孤獨悲傷與何人說呀?

            

      人的愛情當然不止一次,即便在古代,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也是成功的。但命運讓李清照品嘗了一杯愛情的甘露後緊接著就讓她喝下了一杯愛情的苦酒。何止是苦酒,簡直是毒藥。對於李清照這樣一個把愛情作為神聖的女人,這毒藥讓她忘記了愛情。可她畢竟還是個人呀,她的心中畢竟還有愛情呀,她是那個寫下了愛情經典的女詩人呀。

             其實李清照異常清醒,她清醒於做人的高格,做詩的情趣,做事的原則。她才是一個真正有節操的人,當然,她的節操,有她心中的標準。 

            

      就象今人梁衡所說,她不是杜十娘,怒而投江;她也不是祥林嫂,到處控訴。她卻比杜十娘、祥林嫂更難,她要把那所有的孤獨和悲傷一絲一絲從身體中抽出來,用她的匠心,用她的感悟,用她的人格,用她的天分,編製成一件詩歌的美麗衣裙。不管她經歷如何,從洛陽而濟南而杭州,從詩歌而詞曲而金石,從甜美而痛苦而寂寞,她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認識:一切經歷都並非枉然。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隔著千年的雲濤星河,我們依然能看到那個美麗的女子。

                                                                在忘記與銘記的兩岸

      席慕容說:「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記,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銘記。我們乘坐著各自獨有的船在左岸與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記該忘記的,銘記該銘記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們笑看窗外花開花落、葉枯葉落,靜觀天外雲捲雲舒、風停風起。在路上,我們經歷著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過程之中,我們學會了忘記該忘記的悲歡之事,學會了銘記該銘記的點點滴滴。

      東坡披髮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潛伴著「庄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採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醜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人們在河的左岸停留著,在這之外,同樣又有在右岸快樂生活著的人們。

      坐在池邊亭下淚流滿面的獨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訴我她永遠銘記著這一生之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那是她在「爭渡」途中所做出的選擇。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告訴我「從明天起」他將記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為那是他用於「澆灌」他的「花兒」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遠地記住了撒哈拉的靈魂。凡·高用《向日葵》永遠記住了他的「船」……

      這些是生命之河兩岸的人生,這是忘記與記憶的選擇。風吹起花瓣如同陣陣破碎的童年,決荒的古樂詮釋靈魂的落差,躲在夢與記憶的深處,聽花與黑夜唱盡夢魘,唱盡繁華,唱斷所有記憶的來路,由分明的笑和誰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淚來忘記該忘記的不快和瑣碎,來銘記該銘記的深刻與永恆。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於「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獨有的船上,知道——忘記在左,銘記在右,中間是無盡穿梭!

                                          行走在銘記與忘卻的邊緣

      我們在逐漸失去所有的記憶,名字是,年齡是,連愛過或痛恨過的人也是……

                                                                       ——題記

        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詞說: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如果什麼都可以忘掉,以後的每一天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那你說這有多開心。

        誰知道李清照在銘記與忘卻之間穿行,繁華的風景與似真似幻的光線匯成一種孤寂,舊日的歡樂光陰沉澱成一縷輕煙,多少日子,李清照走在貼滿傷感詩意的屋子裡,一個人,拖著長長的影子,寂靜地遊盪。彷彿一條美麗孤獨的魚,

        紅藕香殘!

        花自飄零水自流!

        凄凄慘慘戚戚!

        我多想對她說,忘了吧!找一個新的李清照!

        你為什麼不可以忘記一切,只記得你喜歡荷下划船!卻把香梅嗅?

        可人的記憶是一種很奇怪的載體,往往你越想忘的越不會忘記,越想銘記的卻越是慢慢變得不再明晰。

        所以,也許,有的時候,重新開始一次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

        可是當本應有的銘記變成了難以遺忘美麗傷疤,生命的意義原來都是凄蕪的荒涼。

        是的,記憶消失,靈魂也會消失。李清照如戀戀風塵中迷離的蝴蝶,在銘記與遺忘的夾隙中尋找著愛的自由,她的愛沒有明天可以停留。

        ……

        《東邪西毒》里說,當你不能擁有的時候,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讓自己不再遺忘。

        時光不再,只是,幸好還有一息尚存的回憶讓她可以重回那些去過的老地方,幻想著牽已經離散的愛人的手去指點片片星光,那片溫柔的荷花還在記錄著他們的故事,刻下他們曾經留下的划船時的笑語,以及粉身碎骨般的愛戀。

        聽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之後便又是一個隔世的輪迴,7秒之後忘掉曾經的聲色光影,重新投入到一個新的世界裡安身立命。

        它是否真的願意忘記7秒前曾經與另一條魚擦身而過,願意割捨7秒前曾經嬉戲熟悉的水池澤國?

        我們也不知道李清照的痛苦!她是怎樣在銘記與忘卻的邊緣行走的!

        雖然魚有7秒的回憶,可重要的是,只要下一個7秒如果他還在能跟心愛的人在一起,就還有新的回憶可以銘記。

        我只祈禱:假如我們也會遺忘,但至少我們曾經一起哭過,一起笑過,一起到過那些美麗的地方。

                                一、東坡的明月

                                       浪淘沙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後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共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於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二、易安的黃花

                                    南樓令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

        滿腹感傷的奇女子,國破之凄,喪夫之痛,改適之苦。

        十六歲嫁給趙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個生活富裕,幸福美滿,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變幻,戰亂的離苦,易安雖尋尋覓覓自己的幸福,卻總被黑暗的氣息壓得凄凄慘慘,在亂世中爭渡、爭渡,到頭來也曾失歸路,雙溪上的扁舟載起了青春年少,卻載不動滿腔愁苦。

        於是,易安揮灑愁悶,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黃花,看透了滄桑變幻的她,在雁字歸時,勤修《金石錄》,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詞》,重新認識自我,易安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孤燈,蹣跚的走過。

        認識自我就是易安的黃花,隨風而逝,哀而不傷,愁苦之中蘊含著辛勤和美麗,它的顏色雖與世人心中的顏色不同,卻總能顯出奇異的光彩。

        [所用話題]自我認識與他人期待

                                海棠依舊?綠肥紅瘦?

      經過一夜的雨疏風驟之後,濃睡不消殘酒的李清照詢問花事。侍女笑著回答海棠依舊。女詞人卻嘆息道:應是綠肥紅瘦啊!

        李清照感情細膩,對花有著深切的關心與憐惜,因此她才設想到雨疏風驟後的海棠凋零的容顏。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殘絲毫沒有觸動她,甚至不被她覺察。可見,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是有關係的。

        一般說來,當我們偏愛某一物,親近某一物時,我們會覺得它特別動人,正如鄒忌之妻,偏愛鄒忌而認為他比齊國之美麗者徐公還要美。這正如古語所言:「情人眼裡出西施。」當我們被外物所觸動時,它們也便展示出自己獨特的品性。

        張志和渴求隱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時倍感寄人籬下的凄涼,便覺秋窗秋不盡了,風雨卻還要助凄涼;劉禹錫心胸開闊,眾人悲秋,他卻從排雲而上的白鶴中品出了詩情,歡歌「秋日勝春朝」……

        其實,萬事萬物都以它固有的規律運動著。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潮起潮平,只是我們的感情不同,這一切才給我們不同的印記。曠達者從中汲取力量,恬淡者從中陶冶心靈,感傷者對此自悲自嘆……無論怎樣,能有所感受,是可貴的,但我們還應保持一種平和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種不以親疏遠近定是非的人,讓我深深地佩服與敬仰。那便是大義滅親的人,那便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人。在他們的靈魂中,一種高尚的理智使他們超越了狹隘,超越了個人的恩怨得失,而代之以多數人的利益。如高山流水一般,這種精神從遠古流到今天,還將流向未來,它純潔著世風,閃爍著智慧與勇氣的光華,給我們注入清涼的思想之泉。

        是海棠依舊,還是綠肥紅瘦?這是一個問題。我想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應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

        [所用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

                           握起李清照的手

      悄然憂愁上心頭,提筆文詞贊不絕,國破家亡親目睹,身世飄零與夫隔,嘆不盡,愁無邊,凄苦孤寂度晚年。

      李清照,你的詞穿越時空仍昭示光芒,輕輕撥動著人們的心弦,散發一縷清香,讓人無窮品味……只想握起你的手,接近你的靈魂,感受你的內心。

      曾經的你,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秀髮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多愁善感,春心萌動,難以按捺。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想和你細品淡淡的茶香,倚樓聽風雨,感知你的心情。柔風、細雨、淡香,襯托著你的容顏,因相思而倍感孤獨「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可謂「愛之愈深,思之愈且」。你期盼丈夫的來信,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

      ,等得好辛苦。那些泛黃的紙上書寫著的是你的情愁,你的情思。你曾幸福的與丈夫一起玩弄古物,陶醉在詩畫音律的世界,你嫣然一笑如含苞欲放,你的美隨你的詞一同飄散到遠方,穿越時空。你,何等幸福,何等歡樂。

      然而,每個人都要經歷坎坷。幸福的生活,愛情的甜蜜,一切的美好突然灰飛煙滅。朝代的變更,年代的動蕩,激起了你的惆悵。握住你的手,感受著你內心的悲慟。國破、家亡,已物是人非。在風中,我能隱約聽到你的聲音,卻如此,即那般冰冷又那樣透明,天青色等煙雨而你在等他,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失去的已不再回來。面向北,思舊事,「尋尋覓覓」,有無所寄託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都是在表達你的傷情。「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愁得連酒都是淡淡無味,無以抵愁。「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凄婉,憂愁,悲秋自憐。他面對國家的衰落,不能馳騁疆場,不能上朝議事,不能使酒罵座,只得暗自傷懷,那樣的愁,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的你已如黃花般瘦弱,那憔悴的身姿,不忍讓人心疼。

      落花紛飛的街道里 ,儘管逝去的時光已無法忘記,但景色一如往昔 ,你還是那天的你 ,帶著淚 。

      我與你相遇,握起你的手,接近你的靈魂,感受你的心情……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個人都有自己愛戀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

      從沒人見過你的照片,那個年代的你沒有留下一張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卻美於沉魚落雁的西施與昭君,美於閉月羞花的貂蟬與貴妃。你的美獨一無二,無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遠的追求!

      伴著晨曦,越過千年,我走近了你……我走過「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的寂

      寞,走過「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的青澀,走過「綉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的風情萬種,走過「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的孤獨惆悵,走過「不如隨分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的清冷無奈……維納斯因斷臂而美麗,貝多芬因失聰而偉大,而你卻因才氣而孤獨。你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卻情無所託,學無所傳,在那個年代,你無疑是枝頭的一朵奇花,凜冽的秋風摧殘著你,你卻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強地挺立枝頭,盡情綻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謝。你的才氣、倔強鑄就了你的孤獨,你那絕世的孤獨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絕的美麗!

      你乘一葉扁舟,載著濃濃的愁緒,憂鬱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向我們走來。千年的風雨淡退了琉璃繁華,沉澱了,你的淚光柔弱中帶著憂傷。家,已不能回;心,已無處歸;夜太漫長,凝成霜,慘白的彎月勾住了過往,使得這孤獨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難將息,直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你的一生被這漫天的愁緒所包圍,閨愁、家愁、情愁、國愁,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面對著物是人非,面對著斷香殘酒,面對著綠肥紅瘦,沒有同道,沒有相知,只有一杯濁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幾許?蚱蜢舟也無能為力。既然載不動,那就和著孤獨化作鹹鹹的淚,滴在對趙明誠的追憶里,滴在對國讎家恨的綿綿思緒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遠的追求。你站在山頂,吮天地之銳氣,吸日月之精華。你不會孤獨。你帶著周身的光芒,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我堅信,在新的時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質蘭心的女子。愛玲繼承了你的堅定與毅然決然,三毛繼承了你的豪放與洒脫,張小嫻繼承了你的銳利與透徹,舒婷繼承了你的甜蜜而獨立的愛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遠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盞孤獨的燈,照亮了一段孤獨的歷程,用那絕世的孤獨跳了一曲完美的獨舞,如一朵搖曳的花,守護著中華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李清照-最有天才的女子

         

      李清照的一輩子,過得很坎坷,很倒霉,很不走運,很受到同時代人的垢辱。她又挺愛國,挺愛這個對她很不怎麼樣的宋朝,因為她說什麼也不能當亡國奴,所以她說什麼也要跟著這個居然沒有被人滅掉的趙氏王朝,從北宋跟到南宋,從徽宗跟到高宗。數十年跟下來,從聲譽鵲起的詩人,到一文莫名的嫠婦,從海內傳誦的詞家,到不知所終的孤魂。最後,究竟何年何月死的?到底死在什麼地方?是正常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一概不知,比一條流浪狗的下場更慘。這說明中國的宋朝,是個多麼糟糕的王朝,它連本朝最有天才的女詩人,都棄若敝屣,這個王朝,不亡何待?

         

      所以,天才投錯胎,時間不對,空間不對,跌進了小人堆,掉進了惡狗村,那就雪上加霜,不得好日子過了。幸好,中國人記住她的作品,中國人懷念她的精神,她在文學史上憑真實力,憑真本事,所達到的被人推譽為「最有天才的女子」的地位,並不因她悄無聲息的死而湮沒;相反,隨著時光的推移,隨著人們對她的理解,她的形象也愈益高大,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愈益不可撼動。

         

      文學史,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擺在書架上的,一種是放在人心裡的。擺在書架上的文學史,可以裝進成千上萬位作家詩人的名字;放在人心裡的文學史,滿打滿算,不會超過一百位。這其中,就有李清照。每個讀過宋詞的人,都會記起這「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七字疊句,這些字,似乎並不艱深,似乎並不複雜,但經她創造出來,於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為她深入人心的品牌詩句,憑這,當然也不完全憑這,大搖大擺地走進這部放在人心裡的文學史,永遠活著。雖然她死得不明不白,不知下落,但在人們腦海里,只要提到這個名字,立刻就能湧現上來,那早年美麗端莊,文思奇詭的她,那中年奔波跋涉,堅忍不拔的她,那晚年人間蒸發,不知所終的她。

          於是,這個李清照,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重量級的女性詩人,近一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有天才的女子。」這是出自胡適筆下的評語。在「有天才」前,再加上個「最」字,可見對她的肯定和推崇。他還說了一句簡直是真理一樣的話,他說,由於她「才氣縱橫」,遂而「頗遭一般士人之忌。」這條千古應驗的定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再沒有比文人遭忌,是歷朝歷代太常見的事情了。道理很簡單,胡適所謂的「一般士人」,就是那些文才一般,文章一般,可眼紅之心,嫉妒之念,卻是很不一般的舞文弄墨之士。這種人最害怕別人比自己強,而且還會想方設法不讓別人比自己強。誰讓你李清照「才氣縱橫」呢?你一縱一橫,四面八方,全是你的天下,這些一般般的前輩、同輩、後輩,能不打心裡膩味你(這算好的),反對你(這算說得過去的),打擊你(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如此)嗎?

         

      中國人好絕對平均主義,習慣於罐頭沙丁魚那樣,擁擠在一個狹窄的空間里,因為誰也不比誰高明,誰也不比誰差池,所以大家能夠相安無事,天下太平。如果,誰要是出格,出線,出圈,出眾,以致到了出類拔萃,出人頭地的地步,你放心吧,其他的沙丁魚就會聯合起來將你掐死,這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所在。據宋人庄綽《雞肋編》,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為神宗朝尚書右丞相王珪之孫婿,而秦檜為王之曾孫婿。當李清照處境最艱難,甚至有可能坐牢之際,這個勢傾天下,炙手可熱的親戚,卻不肯助她一臂之力。相反,當她有機會謀得在宮廷里,起草時令應景帖子的差使,藉以混口飯吃的時候,想不到秦檜之子秦梓,竟然不顧一點親戚情面,用手中的權勢,整了她一把,將她炒了魷魚。「時秦楚材在翰苑,惡之,止賜金帛而罷。」(宋人周密《浩然齋雅談》)

         

      「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晚年生活,是相當凄涼的。但是,歷史從來是一個澄清過濾的過程,是一個消解揚棄的過程。時光磨耗掉對歷史來講的那些無足輕重的一切,而存留下對人類文明進步有價值的東西。這樣,個人遭遇的不幸,因時過境遷而漸漸淡化,顛沛流離的痛苦,因斗換星移而慢慢稀釋,愛恨情仇的糾纏,因年代久遠而逐步褪色,悲歡恩怨的往事,因身非親歷而日益淡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於是,在這面歷史的篩子上,是精華,自然會留下,是糟粕,早晚要去除,一時火爆,不能持久,璞之剖玉,早晚間事。對於這位「最有天才的女子」來講,最後剩下來的,便是她璀璨的文學成就。那些小丑,那些敗類,那些構陷,那些污褻,遂像泡沫一樣,從人們視野中消失殆盡。於是,一個才華出眾,成就卓越的李清照,便永存於這部人心中的文學史上。

         

      李清照留給後人的文學遺產,並不是很多,流傳於世的詞,不足50首;流傳於世的詩,不足20首;流傳於世的詞學批評,只有區區五百六十字(如果不是別人為了罵她,錄以存照,也許早消失了),然而,她卻因此成為一位名顯於生前,不朽於身後的大家。            

推薦閱讀:

【風水】這3種手相,一生有財星照耀,財運昌隆。
一學就會,速斷一生財運富貴貧賤
手機號尾數是幾的人好命一生
毛髮旺財氣足?女人這三處毛髮旺,一生富貴不用愁
人的一生,也就是這三段情

TAG:李清照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