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香港《明報》七一社論:香港須有獨立人格 一國兩制才算成功

今天是香港回歸十三周年,香港《明報》發表社論《香港須有獨立人格,一國兩制才算成功》,此文觀點隨是老調重彈,但是仍有參考價值。轉發此文,不代表本人個人立場。

【明報專訊】今日是回歸13周年,表面上香港仍然奉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但是觀乎近年治港情變化,這兩項國策和方針,已經變調,而且有漸行漸遠的隱憂。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不可能排除中央的影響,不過,香港與中央的互動,不應該出現磨蝕對港特殊方針政策的結果。我們認為,中央要自覺地剋制,對涉港事務的「有所作為」應該適可而止;另外,行政長官曾蔭權和特區政府官員應該調整心態,擺脫只是行政官僚的心態和角色,作為特區之首和特區的主要官員,應該擔負起領導和策劃的重責大任。

「不干預,有所作為」

中央改變了治港主軸

13年以來,一國兩制主要基石的法治和司法獨立,較少受到衝擊(除了當年惟恐港人內地子女大量來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政治上,特區政府已經淪為配角,第二支管治隊伍也已宣諸於口,今次政制改革誰是主角,一目了然;至於港人珍惜的自由等核心價值,則見日漸被侵蝕苗頭。

政治上,現在每逢選舉,中聯辦已經不隱瞞其強勢主導角色,例如2008年的立法會選舉,有建制派候選人意識到選情欠佳時,不諱言主動致電中聯辦求助;放棄功能組別以換取行政會議議席的操作,也盡多中聯辦的身影。這樣的權力分配和佈局,一些立法會議員聽命於誰?昭然若揭。

至於自由,不經不覺之中已遭磨蝕。例如,特區政府拒絕不同政見人士入境,已司空見慣,連傳媒也麻木了,鮮有再大篇幅報道。至於特區政府假手海事處,力阻「保釣二號」到釣魚島宣示主權,乃回歸以來首見的限制港人的行動自由;另外,食環署自回歸以來,今年首次干擾支聯會紀念XX的活動。這兩件事,都極具政治意涵,熟悉特區政府運作的人,無法相信此乃海事處和食環署兩個行政部門、甚至只是曾蔭權的決定。究竟什麽力量可以促使特區政府侵犯港人的自由,答案也是昭然若揭。

我們在慶幸法治較少受到衝擊之餘,卻見到特區政府假手各個行政部門,以「依法辦事」之名,行打壓之實,使我們擔心若中央對港的有所作為無限制地膨脹下去,而曾蔭權和特區官員又撫首貼耳,啣令執行,則香港走上以法治打壓自由之路,一國兩制就會徹底失敗。

回歸之後,中央大力介入香港內部事務,始於2003年。在此之前,中央不但自律甚嚴,也嚴令各個部會、地方不能插手香港,當年駐港中聯辦官員,遇到記者提問香港事務,都耍手擰頭,不置一詞。但是,2003年七?一50萬人大遊行,觸動了中央最敏感的神經──香港失控,其後中央調整對港策略,以「不干預,有所作為」為主軸,未幾董建華以腳痛為由退下,由曾蔭權接任。治港新局面,於焉鋪開。

當年英國管治香港這片殖民地,大政方針來自倫敦,港英政府官員只負日常執行之責,中國決定按期收回香港時,起初拋出轉變只是「換旗、換督」,意即把英國治港的模式,由中國承接過來。基於種種原因,當年中國這個想法未能實現。現在的「有所作為」方針,是否等同當年英國治港的模式,還要看更多事態發展。不過,若中央認為「英國可以英人治港,為何中國不可以京人治港」,選擇以遙控方式治港,則要三思而行。

我們要指出,當年英國治港模式能夠成功,與港英政府權力來源的英國政府的民主實質和傳統,息息相關,加上法治和司法獨立等配套得宜,使香港得以穩定繁榮。現在中國憲法明文規定一黨專政,人民對執政黨的監察程度很低,內地吏治不靖,貪污腐敗成風,以這樣體制、運作為治港基礎,對香港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不言而喻。我們認為,無論中央怎樣「有所作為」,起碼治港的腦袋一定要放在香港,以免與香港的實際情脫節。

至於特區政府官員,過去13年所見,治港政績不能使人滿意。撇除政治體制結構畸型,施政被拖後腿的因素,官員之弊,在於習慣了港英管治,思維以至行為模式仍然停留在港英年代,論政策長遠規劃,付諸闕如,論曾被高度讚賞的行政效率,這些年一些事態所見,原來是過譽了。連行政管理也出現問題,是特區政府管理缺失的現狀。

中央要剋制 

港官要爭氣

13年,就一個人的成長而言,已經升讀中學,開始塑造一個人的獨立人格;就中央而言,13年來大陸也在成長,而且是飛躍般的進步。所以,關於香港問題的主客觀條件和環境,已經有很大不同,但是香港問題和事務的本質,並沒有改變,除非中央改變一國兩制國策,否則,香港在中國的母體之內,能否塑造獨立人格,仍然是檢驗一國兩製成敗的準則。「中央要剋制,港官要爭氣」,這是際此回歸13年周年,我們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祈盼。


推薦閱讀:

香港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建築?
【香港幾個適合剁手的店鋪推薦】
香港發生了什麼變化?
香港買手錶去哪兒比較好 先弄清楚這些再動身也不遲
香港2月份零售額暴跌21% 創17年來最大降幅

TAG:香港 | 獨立 | 人格 | 成功 | 一國兩制 | 獨立人格 | 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