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圈子文化

  本期登場:《20歲,光陰不再來》 廣西科學出版社 (美)傑伊 著 陳磊、袁靖亞 譯

  一本國際化科學乾貨

  你的20至29歲是極簡單卻極具變化的時期之一。這10年時光決定了你的事業、愛情、幸福甚至整個世界。如何把你的20至29歲「發揮最大功效」?如何找到20至29歲焦躁鬱悶期的生活重心?你值得知道,20至29歲期間,在事業、愛情、大腦和身體的各個角落,都應該如何,既腳踏實地又懂得技巧地,一步步走下去。

  城市族群和圈子文化被過分宣揚了。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越來越多的人談到「城市族」,加上「多重組合家庭」越來越常見,20多歲的年輕人也跟著提早獨立。情景喜劇和電影都在向人們宣揚和兜售這個族群的價值觀:在感恩節的時候,拿著店裡買來的,而不是自己家裡做的南瓜派,能有個去處的那種快樂,還有那種在一個圈子中帶來的歸屬和溫馨感。

  正因為小圈子文化好處多多,20多歲的年輕人多半只願意和志趣相投的人混在一起,圈子越來越封閉,有些人更是唱著「世事千百萬,知己一二三」的歌詞——真的就只和那兩三好友聯繫。然而小圈子文化雖然能在失意時為我們療傷,卻無法在得意時幫我們飛黃騰達。城市族群會在我們生病時「一碗熱湯慰寂寥」,然而真正能使我們人生快速而富有戲劇性改變的,往往是那些與我們萍水相逢,永遠不可能成為死黨的路人。

  早在臉書開始流行前的25年左右,社會學家兼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便已針對社交網路做了研究,成為該領域最早,也最知名的研究之一。格蘭諾維特想知道社交網路如何促進社會流動,同時探索人際關係如何為我們帶來新的機遇。

  他以波士頓郊區剛換工作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發現這些人會找到新的差事,並非有賴於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幫忙——按道理,越是自己人越應該幫忙更大。研究指出,超過四分之三的研究對象,是通過那些點頭之交甚至完全不熟的朋友幫忙,才找到新工作的,根據此項發現,格蘭諾維特寫出了轟動一時的論文《弱連接的力量》,闡述非熟人的人際關係里富含的獨特價值。

  根據格蘭諾維特的說法,並不是所有的關係和連接都是相等的。有些很弱,有些則很強,而連接的力量會隨著時間和經驗逐漸增強。由於經驗和秘密的共享,我們與某人相處的時間越長,連接也就越強。在孩提時,強連接指的是家人和青梅竹馬的玩伴;到了20多歲,強連接向外延伸,包括城市族群、室友、男女朋友、哥們、閨蜜等小圈子文化。

  弱連接則指那些我們見過面,偶爾聯繫,但是還不太熟的人。他們可能是某位鮮少交談的同事,或僅限於見面打聲招呼的鄰居。我們多少有一些想深入交往但遲遲沒約出來聚聚的人,或是多年未曾見面的舊相識。弱連接也可能是我們的前任老闆、大學裡教你的教授,或者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卻未曾進一步發展成密友的朋友。

  一個世紀的社會學研究和幾千年的西方思想,一致指出「相似性產生關聯性(similarity breeds connection)性」的原理。我們會「物以類聚」,正是因為彼此相像,因為出於本能,我們都喜歡和與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無論是學校操場還是董事會議室,人們自然而然就會與聊得來的人形成小圈圈。因此,強連接隨處可見,像城市族群,甚至是線上社交網路之類的都是典型的封閉排外圈子文化——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個群。

  6


推薦閱讀:

我對日本超有好感,甚至有些偏執怎麼辦?
不知道秦瓊是誰正常嗎?
取名文化改變,改變的不僅僅是文化
重要的黑:美國文化中的暗物質
送外國人什麼帶中國色彩的禮物?

TAG:文化 | 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