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修六度里的前五種如果沒有「般若」,不能稱五度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257集  2013年4月9日講於香港 

 

人往生到極樂世界「業」是怎麼消掉的?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一願「國無惡道」;第二願「不墮惡道」,我們阿賴耶裡頭,有無量無邊惡道這一些種子、習氣,到極樂世界會不會變成惡道?不會。什麼原因?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帶業去的,就是說帶了這一些業習、種子去往生的,這「帶業往生」,帶到極樂世界為什麼沒有果報?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的加持。怎麼加持?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你就明白了,彌陀說法妙極了。為什麼?他對你太清楚了。你過去世無量劫生生世世他全知道,你造的業他知道,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他沒有不知道的,所以他說法契機。他能把你前世造的業習,把那個影像示現出來讓你自己看,你不能不服,然後教你念佛懺悔。怎麼會把這些業消掉的?就是念佛,到極樂世界你真心念佛了,你全明白了,你那個佛號不離口。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的「緣」,雖有種子沒有「緣」,不起現行;而且在極樂世界聽經聞法,接受彌陀的教導,自自然然、不知不覺的遠離了,真正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

  所以,《學記》裡頭有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學佛、學凈土,我寫了十個「教學為先」,末後兩句,「諸佛剎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人往生到極樂世界「業」怎麼消掉的?阿彌陀佛教學教你的。他的教學沒中斷,你念頭才動他就知道了,他會提醒你趕快轉念頭,轉到「阿彌陀佛」問題立刻解決了,沒有別的問題。「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沒智慧,把社會搞得這麼亂,智慧一開了,問題全解決了,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但是教育一定要求「智慧」,求知識不行。今天這個社會是被知識搞成這個樣子,知識解決不了問題。中國的古聖先賢,大乘教里諸佛菩薩,他們完全是智慧,從一開始學習的就是「戒、定、慧」三學。用「戒」對付貪婪;用「定」對付嗔恚;用「智慧」對付愚痴。你看,三種病有三種葯,「戒、定、慧」是三種葯,這治療根本,這才是最高明的治療方法,從根下手,其他枝枝葉葉自然就枯萎了。

  ……

 

  跟釋迦、跟阿彌陀佛學絕對正確,不能跟其他人學

 

   「故云,滅諸煩惱暗。」

  如來的智慧光,一定要相信是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他沒有障礙,現出來了;我這裡有障礙,只要把障礙除掉,我的智慧光也現前,跟佛沒有兩樣。佛所教導我們的,我們自己看出來就證明了佛所說的字字句句真實不虛;佛所表演的,也是真實的形象。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住世八十年,從出生到圓寂八十年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演出人生最好的榜樣,充滿了慈悲,充滿了智慧,沒有一念為自己,念念度一切眾生。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度眾生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眾生,自、他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能跟旁人學,跟別人學是錯誤的,跟釋迦學、跟阿彌陀佛學,絕對正確。我們學成功了,學圓滿了,所證得的跟彌陀完全相同。

  下面這一首偈,「開慧達善」,我們看經文: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前面兩句是開智慧;後面兩句是「通達善趣門」。這個「善趣」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的「善趣」。

 

修六度里的前五種如果沒有「般若」,不能稱五度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眼之用,為見」,眼睛的作用,能見;「故,常以眼,表見」;

  「常喻曰。」

  佛在教學當中,經常用這個作比喻。

  「般若如目。」

  講到「六波羅蜜」,菩薩學習六大綱領、六大科目,常常說「般若」好比是眼睛,他能見。

  「余度如盲。」

  其他的「布施」、「持戒」、「精進」、「禪定」,如果沒有「般若」,修前面五種,那叫五種善,不能叫五度。「波羅蜜」是「度」的意思,不能叫五度,只能叫五善,能生人天善道,為什麼?他是帶著迷去修的,他沒覺悟。什麼叫迷呢?著相。著相就迷了。我修布施,我今天做了多少多少布施的事業,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都在做,那些眾生接受我的布施,這叫造業,造善業,得善果;如果是反面的,自私自利不肯布施,別人挨餓、挨凍與我不相干,我把大門關緊緊的,不讓他進來,這是造惡業,惡業的果報在三途。

 

有些看似破戒的人有可能是修密行

 

  「持戒」沒有智慧,自己覺得戒律持得不錯,佛經上講的我都做到了,著相;自己一般會生傲慢心,為什麼?我戒律清凈,你們都沒有修戒,瞧不起別人,這個錯了!不知道菩薩修這六個科目,這到底是修什麼。為什麼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慳貪,慳貪是煩惱的根,一定要把煩惱放下,目的在此地。

  布施要三輪體空,布施完了之後,不能把布施這些事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迷惑顛倒,你又在幹什麼?在積福德。阿賴耶裡頭收集福德,福德的果報是人天;那惡業的果報在三途,你在造六道輪迴業,這就沒智慧。修布施不著布施的相,修持戒不執著持戒的相,對任何人慈悲、恭敬、謙虛、有禮。對破戒的人也應該是這樣的。為什麼?你以為他破戒,你不知道他在修密行,他可能修的這個戒比你高得很多,你是才起步,他的功夫成熟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佛;不分別、不執著,那是菩薩,你怎麼會知道?我們心裡頭念念在計較,這就錯了。人家的心量,大乘經上常常比喻「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能跟人比。真正修行人,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佛;不分別、不執著,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人家!

  我們看一切眾生,要看他當做佛菩薩看待,自己是凡夫,才能保住自己沒有傲慢心,沒有慳貪心,沒有愚痴心,那個東西是障礙,要把這些種種不善,在日常生活當中斷掉了、沒有了。真正知道一切法的本體是自性,自性無相,不可得。眼前這些萬事萬物有「相」,但是這個「相」是生滅相,一秒鐘生滅一千六百兆次,這個相得不到。所以《般若經》告訴我們,「一切法」,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這「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事實真相,所以「體」不可得,它不是現象,它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體」跟「事」、「體」跟「相」都不可得。

 

 


推薦閱讀:

學誠法師:布施得財富,戒行得尊貴
凈空法師:心要定,身要動;拜佛身在動,心是清凈的
六祖壇經講義(慧律法師)
律航法師疏偈
凈空法師佛學問答101-200問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沒有 | 般若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