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觀修持法簡介 天台 佛教網 般若文海 佛學文章 佛緣網站

天台教觀修持法簡介

釋覺修編著

佛教法師釋覺修註:歸依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在11月9日,法師與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誌主編陳星橋見面,要在法音雜誌上全面介紹《天台教觀修持法》,因此法師就把天台教觀簡介發過去!並且作了重大修訂!現在先在百度與新浪上發表如下:

《天台教觀》講述的是天台宗大乘止觀的修持法門。是智者大師所創立,由他的弟子灌頂大師總結髮揚的一代時教,是教觀並舉的總持法門。其修持法,分為藏通別圓四種教法和止觀雙修的修禪法門。四教的修持正因是:藏教為析空觀,通教為體空觀,別教為次第三觀,圓教為一心三觀。四教的修持正果是:藏教中的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是四果阿羅漢,緣覺乘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藏教菩薩乘的最高果位是「如佛」。藏教是三界內行人的三乘修持法。三界內通教菩薩修持的是六度萬行,最高果位顯示的也是「如佛」。與藏教菩薩修的最高果位的如佛一樣(與圓教的第七信位齊——第七信位是迴向心位)。別教是三界外的大菩薩的修持境界,其修持的菩薩法是不思議六度十度法,最高果位顯示的也是「如佛」(與圓教的第二行位齊——饒益行位)。但比通教的「如佛」要高。圓教的菩薩修持法是稱性六度、十度,其最高果位才是真正妙覺極果的佛陀!

為了使廣大讀者對其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所以編著者,首先對天台教觀作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介紹,從而使讀者有一般性的總體了解,然後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研究後,對天台教觀在認識上更為清楚,在修持時更為明確自然。

現在首先簡述一下《天台教觀修持》的概貌。以下分七個部分介紹:一、天台教觀的判釋五時八教;二、天台教觀的理論要點;三、天台教觀中的止觀種類;四、天台教觀的修持特點:天台教觀中的波羅密法;五、天台教觀中修行層次:天台教觀中的六即佛;六、天台教觀的修行實踐:天台教觀中的十乘觀法。

天台教觀以《妙法蓮華經》為立說之根本。並以《般若經》和《涅盤經》為相攝相扶之輔助,最後指歸西方凈土。而以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的三部著作《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訶止觀》(《小止觀》為《摩訶止觀》的簡略本)作為修行指南。

一、天台教觀的判釋:五時八教

「五時八教」的判釋是經過智者大師及以後數代天台祖師綜合天台教義創立的。「五時」是把佛祖的三藏十二部經,分成五個說法時期。並以「五味」相比喻。五味是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智者大師把偉大佛陀的五個說法時期劃分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盤時。即:

第一、華嚴時,講說《華嚴經》,譬喻東方日出照高峰。只有大菩薩能領悟。故比喻如牛出「乳」。

第二、阿含時(鹿苑時),在鹿苑說法。說《阿含經》,談小乘(藏教)法門。譬喻上午八九點鐘,日照幽谷山澗。味為如由乳出酪。

第三、方等時,這一時期佛廣說藏通別圓四教,說《大方等集經》、《寶積經》、《楞伽經》等等經文。譬喻九、十點鐘,普照一切。味如酪生酥。

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講「空宗」教義,使小乘人趣向大乘。譬喻日照禺中,如中午前的十、十一點鐘,日照幽深處(禺中的解說有二種,一是猴子生活的地方,二是指時間在十點至十一點)。味如生酥成熟酥。

第五、法華涅盤時,說《妙法蓮華經》和《涅盤經》,譬喻日當正午,說佛教的根本一乘實相般若。如「日光普照,高下悉平」。如熟酥成醍醐,成妙味頂。

天台教觀的「八教」是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的合稱。化儀是指佛祖說法時,所使用的儀式和方式方法。其中有頓、漸、秘密、不定四種。對不同對象用不同的教法。如對大菩薩就用頓教,對聲聞、緣覺就用漸教,對同一法會如有菩薩、聲聞、緣覺,還有天龍八部鬼神等就用同一語言說不同的法(加上理解不同),互相之間誰也不通氣,這叫秘密。對許多法門大家都知道,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小乘人可知大乘法,大乘人可知小乘法,互為補充。故叫不定。其不定教中還可分「顯露不定」和「秘密不定」二種。「顯露不定」是指聽眾有大小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部等,根性不齊,佛講說教理或淺或深、或頓或漸,但各有收益。「秘密不定」是指佛在講說教理或淺或深、或頓或漸,對於聽眾來說由於理解不同,悟性不同,次第不同,心性不同,各各不相知;但在各人的基礎上都有得益。

天台教觀的化法是指佛祖的教法內容。按教理的深淺分為: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是小乘範疇,最終以成阿羅漢為最高目標,主學《阿含經》。其中也包括聲聞、緣覺、菩薩等,所以不稱小乘教而稱藏教,因為以《阿含經》為經藏,毗尼為律藏,阿毗曇為論藏,以經律論為宗依,所以也稱三藏教;通教是大乘初門,既可通別教,也可通藏教,因為三教相通,故叫通教,最終以成某一大菩薩(如佛)為目標;別教是三界外的大菩薩所學修的教義,也是最高成就為某一大菩薩(如佛);圓教是最終成佛之道,教會我們怎樣成佛,具有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

藏、通、別、圓四教內容深淺不同,但名稱都一樣。如都有「六即佛」和「六度」、「十乘觀法」等。六即佛簡稱叫六即,就是「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修行到涅盤彼岸的菩薩修行法。十乘觀法就是:「一觀境,二真正發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這十乘觀法就是藏通別圓四教的修行次第。藏通別圓的修行內涵及層次卻是大大的不同。

天台教觀會告訴我們按步就班地修行成道的方法,其中就有重要的修禪定的「止觀」法門。還有如何打坐如何修行「一心」的數息法及不凈觀法、六妙法門等等。在層次上可修方便法的四果羅漢、聲聞、緣覺和怎樣修到十地菩薩的法門,最終達到成佛的全部過程的修行方法。所以是我們修行人的偉大法寶!

二、天台教觀中的理論要點

天台教觀中的修行理論要點是什麼?就是「性具實相」和「止觀法門」二大要點,以實相闡明理論,以止觀指導實修。

「性具實相」的理論要點是天台教觀的核心。其包括二個相互聯繫的方面:即「一念三千」和「圓融三諦」。由此派生的有「性具善惡」和「無情有性」諸說。其中所指的「性」,指法性、佛性、也即是真如、本、理、體。性具實相是指三界一切法,既非自生,也非他生,也不共生,而是因緣所生。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一切眾生在一念之中,即存在一切現象與規律,心、法不二。一切法當體即是實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切法者即是一切現象和規律。而實相非相!不可說!不可說!只能體會領悟!)

「一念三千」的理論要點是:「一念」即「一心」,指剎那間的心念活動;「三千」指整個世界,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的萬有總和。《法華經方便品》中說「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實相有十個方面: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和本末究竟等,並都冠以「如是」。此即為「十如是」的教法。

現把法雲大師在《法華經義記》中對十如是的解釋介紹給大家。(關於十如是的解釋在《天台教觀修持法》中將有更深入更詳盡的解釋)。十如是,是以前五個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為權智境。其次四個如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為實智境。最後一個如是(本末究竟等)為權智境和實智境的綜合。

其具體的十如是解釋如下:

如是相:覽觀三乘教皆有異相,聲聞乘教異,緣覺乘教異,菩薩乘教異,故言如是相。

如是性:性是不改為義也。但昔日聲聞教不可改作緣覺教,緣覺教不可改作聲聞教,故言如是性。

如是體:體別為義。聲聞行人以四諦聲聞教為體。緣覺行人以十二因緣教為體,菩薩以六度經教為體。故言如是體.

如是力:聲聞教作緣斷正使力,緣覺教作緣斷習氣之力,菩薩教作緣斷習氣盡成佛之力。故言如是力。

如是作:論言起作是行相,故知作只是行義也。聲聞之行有所作,乃至菩薩之行有所作。故言如是作。此五句都是釋諸法章門,名為權智境也。

如是因:以感果為義。

如是緣:緣者由義萬善,能感果即因義,此果由萬善得,即是緣義。

如是果:果以因為義,報經酬答為義,只是一果宜對因名為果,此果有酬因義,即成報義。此四句正是釋實相章門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三雙結兩章門。本則舉最初如是相,末則舉最後如是作也。

究竟等者:此結實智章門。

智者大師再把「十如是」與「百法界」及「四聖六凡,合稱十界」。每一界均蘊含其餘九界,十界互具而構成「百界」、「三種世間」(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相配合構成「三千如」,是指世界的一切萬有總和。而整體的宇宙相貌即「三千的實相」,就存在於一念之中。這就是「一念三千」的來由,依此從理上說為「理具三千」,再從事上觀察說,則有「事造三千」。

「圓融三諦」的理論要點是:「圓融三諦」,是由「一心三觀」發展而來。智者大師提出的「三軌」:即真性軌,是指真如實相之本體;觀照軌,是指觀達真性之智慧;資成軌,是指在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下,藉助觀照之智而使開發真性之修行的波羅密多行(h?ng)。此三軌與天台教的「空假中三觀」相對應。

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即為「空諦」,卻有如幻如化的現實相貌即「假諦」。從全體看則不應偏於一面,空即是假、假即是空,空假不二即是中道。「空」是指能量與信息,「假」是指事物的森羅萬對於修行人的幻覺!也就是心經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空不異色」的真實寫照!

由於人們對於認識的主體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天台教觀中認為,把認識主體、認識活動、認識對象各劃分為三智、三觀、三諦的三個不同層次,即次第三觀。從可思議境達不思議境的一心三觀或不次第觀的境界。前者是別教菩薩修行過程,後者則是圓教菩薩的修行過程。對於圓教菩薩而言,此時空、假、中「三諦具足,只在一心」。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無礙,這就是「圓融三諦」。修此「相即不離」、「純一實相的圓觀」,見空諦得「一切智」,見假諦為「道種智」,見中諦為「一切種智」,即能從凈化心靈的修行中達到諸法實相的的境界。

「性具善惡」的理論要點:此說與傳統說法絕然不同。

天台教觀中,把佛性分為三種。圓教菩薩,觀非有非無、不染不凈之實相為「正因佛性」;圓教菩薩,以能觀照顯示實相之般若智慧,為「了因佛性」;並以能資助智慧開顯正性之功德善行,為「緣因佛性」。

諸家多說一理,真如名為佛性。而智者大師所談:『圓談十界,生佛互融,若實若權,同居一念。一念無念(即為空的境界),即「了因佛性」;具一切法(假象幻覺)即「緣因佛性」;觀照至非空非有時(即為中觀第一義),即「正因佛性」。是即一念生法,即空、假、中……圓妙深絕、不可思議』。這段評述是宋代高僧遵式大師所說的高度概括天台佛性說的特徵。

天台佛性說的特色是在於 「三毒(貪嗔痴)即是道 」, 「地獄界有佛性 」 , 「 百界千如是佛境界 」,「 貪愛、魔怨是佛母」等警世駭( hài 驚嘆)俗的觀點。其對於人們尤其是修行天台教觀的行人,具有極重要的指導意義!

天台教觀中認為,凡夫與佛,就「理性」上說,平等無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從事相或從修行心靈的凈化上研究,相差懸殊。佛對於凡夫是不可思議,凡夫浸於惡,墮深淵,苦不堪言。凡夫只有不斷修善去除煩惱才能「朗然大悟,覺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才能有成佛的可能。

天台教觀中,還有一點就是「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既然「色心不二」(編著者註:色心不二就是心物統一論),佛性周遍世界,當然不因有情、無情而有間隔。也就是說,無生命者亦具有佛性。這與歷史上,有人(道生法師)在蘇州虎丘講法,使頑石點頭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者說就是從道生法師那兒發展而來!

三、 天台教觀中的大乘止觀法種類

天台教觀中所說的大乘止觀,升華為佛教的根本途徑,成為天台教觀的中心內容。智者大師在《童蒙止觀》序言中說:「若偏修禪定之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大師說,必須止觀雙修,定慧均齊修行,才可見法性、成就佛道。

天台止觀種類有三: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

漸次止觀以《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為修行指導。

不定止觀以修禪定《六妙法門》為修行指導。六妙為「數、隨、止、觀、還、凈」為開發萬行,是降魔成道的法門。由於受到《法華經》開權顯實法門的啟發,提出以「淺定開深慧」,強調「觀」的作用。

《六妙法門》一卷。主要講述運用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的展轉修持法的六種妙法,由淺入深地進入高級境界。

一數法是指運用一組數字來講述禪法的次第。如一止、二觀、三昧、四禪、五門禪、六妙門、七依定(七覺支)、八背舍、九次第定、十禪支等等。

二隨法是行者因隨息(觀想呼吸的氣流的進出,綿綿密密)順序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等禪法。

三以止為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盤。

四以觀為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八勝處及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定,即入涅盤。


推薦閱讀:

TAG:網站 | 佛教 | 文章 | 佛學 | 般若 | 佛教網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