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說中的免死金牌

檔案揭秘

周星馳電影《鹿鼎記2:神龍教》里,有這樣一幕:當鼻青臉腫的多隆手握尚方寶劍刺向平西王吳三桂時,吳應熊高舉寫有「免死」二字的金牌,跳到多隆面前,大聲說道:「免死金牌在此,尚方寶劍也不能斬。」以此提醒多隆,自己年邁的老爹吳三桂還有先帝御賜的免死金牌這茬事。可惜金牌只能救一人,為了保命,吳三桂、吳應熊、吳氏下人們紛紛亂作一團,爭搶這來之不易的「護身符」。歷史上,第一塊免死金牌是何時出現的?歷朝歷代君主對免死金牌持怎樣的態度?免死金牌真的能夠作為護身符,保護它的擁有者一生無性命之憂嗎?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傳說中的免死金牌

歷史上,吳三桂是否像電影里說的那樣得到過免死金牌,尚且存疑。但對於免死金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金牌上不只寫有「免死」二字。2015年5月,中國嘉德春拍上展出的一件名為《草書手簡(並鐵券圖式及宋元明清名賢題跋)》的手卷即是證明。這件手卷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最後一位國王錢俶的手卷,手卷第一部分是唐昭宗賜吳越第一代武肅王錢鏐「金書鐵券」之明代木刻拓印本。這「金書鐵券」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免死金牌」,拓印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券文上寫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字樣,也就是皇帝可免錢鏐9次死罪,可免其子孫3次死罪。
  作為皇帝頒授給重臣世代享有榮華富貴及免罪、免死等特權的憑證,「金書鐵券」由來已久。最初,鐵券上的信詞由丹砂填充,稱「丹書鐵契」,南朝梁時用白銀填嵌鐵券上所刻的文字,為「銀券」,到了隋朝用黃金填塗,故稱「金券」「金書」。這樣一種外如覆瓦的鐵製品,內部記載有賜券日期、賜券對象、被賜者功勛與特權。以防有人偽造,鐵券被分割成左右兩半,分交給受券人與朝廷保管。使用的時候,左右部分進行對接,如果二者相互吻合,即為正品;反之,則為贗品。

由此看來,歷史上免死金牌的存在不容置疑,但這免死金牌真的是保全人不死的護身符嗎?


漢高祖劉邦被視為「丹書鐵契」的創始人,劉邦一統天下後,為了籠絡開國功臣,特意給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樊噲等人頒發「丹書鐵契」,上面寫道:「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意思是說不管世事如何變化,即使滔滔黃河變成一條窄窄的帶子,巍峨的泰山變成小小磨刀石,劉氏王朝也會保證這些大臣們世世代代傳承侯位,享受殊榮。同樣地,開國功臣須誓死捍衛漢朝統治。這是皇帝與功臣之間建立的一種以皇帝為主導的不對等盟約關係。這種「丹書鐵契」出現時,尚不具備「免死」功能,鐵契上文辭內容以承襲爵位、封地、食邑數額為主,將它稱為皇帝頒發給大臣的榮譽證書或者是防止大臣叛亂的「防叛符「或許更加恰當形象。
  這樣的」反叛「鐵券不斷流傳,被皇帝們頒發給有功的大臣,一直到北魏中後期,它才真正具備「免死」功能。據史料記載,公元476年,馮太后多次頒賜鐵券給自己寵信的宦官,「許以不死」。公元538年,東魏派遣侯景、高敖曹、韓軌等人圍攻獨孤信於洛陽。8月,宇文泰率大軍前往支援,侯景見西魏大軍來援,連夜突圍。宇文泰追侯景至河上,侯景北據河橋,南依邙山,擺好陣勢,與宇文泰對戰。混亂之中,宇文泰坐騎被射中,宇文泰掉在地上,東魏大軍圍追上來。情急之下,李穆對著宇文泰大罵,東魏士兵以為掉馬之人只是個普通小兵,放鬆警惕,宇文泰由此倖免一死。因為對宇文泰救駕有功,再加上李穆驍勇善戰,很快,李穆被越級提拔為武衛將軍,封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戶,特賜鐵券,免死10次。直到李穆逝世,他都沒有用過免死特權。


李穆跟隨宇文泰

到了唐代,「免死金牌」頒發範圍擴大,凡開國元勛、中興功臣、少數民族首領、宦官、寵臣都接受過皇帝們親賜的「鐵券」。「鐵券」上,大多會註明受券者免死的次數,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唐初為1-2次,自中宗以後免死次數越來越多,高達9-10次,且不僅受券者本人享有免死特權,其子孫也在免死之列。

然而在帝王為天的時代,免死金牌也抵不過皇帝的一聲令下。唐高祖時,為了大賞開國功臣,高祖根據功績不同授予了不同的免死次數,裴寂、劉文靜、李世民三人享受免死2次,其他14人,如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柴紹、劉世龍、趙文恪等皆為1次。他們之中,除劉文靜被殺和趙文恪被賜死外,皆為正常死亡。可見,即便有了護身符「免死金牌」,君要臣死的時候,臣還是不得不死。
  皇帝頒發免死金牌用意很清楚,在安撫、籠絡人心,鞏固統治,買賬者自會拿它當護身符對待,忠心於朝廷,不買賬者也大有人在。公元783年, 涇原兵變,朱泚被嘩變的士兵擁立為帝,唐德宗倉皇逃往奉天,朱泚率軍隊追擊,李懷光救駕成功,朱泚被迫退守長安。但是,在宰相盧杞、度支使趙贊、神策軍使白志貞的讒言下,唐德宗命李懷光乘勝追擊朱泚,收復長安,不許他入奉天朝見天子。本來李懷光就與盧杞、趙贊、白志貞不和,如此一來,李懷光更是疑心大漲。

公元784年,唐德宗加封李懷光為太尉,賜其鐵券,免死3次,以示信任有加。李懷光將護身符重摔在地,憤憤而言:「只有臣下要謀反的時候,朝廷才會使用加官晉爵的方法示以安撫,如今皇上親賜我鐵券,是不是已經懷疑我了?本來我不想謀反,現在我不得不反。」於是暗中勾結朱泚,但最終因造反失敗自殺身亡。


史書上雖屢見「金書鐵券」的記載,但真正存世的免死金牌少之又少。唐昭宗頒賜給錢鏐的「金書鐵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免死金牌,原藏浙江省嵊縣長樂鎮錢氏祠堂,1951年由當地政府移送浙江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昭宗李曄即位時,唐朝已然式微,地方藩鎮勢力抬頭,統治者用鐵券拉攏人心、安撫藩鎮流於濫觴,免死金牌漸失其一統王朝的政治功用。為此,朝廷不惜為免死金牌增加籌碼,以擴大免死次數和將免死特權延續至後代為誘餌,吸引地方勢力,錢鏐鐵券即是此法的最好證明。
  錢鏐鐵券正面嵌有唐昭宗於乾寧四年(即公元897年)賜給錢鏐的爵銜、官職、邑地和種種據以受封的功績,上嵌金字詔書333字,光彩奪目,文章末尾還不忘信誓旦旦地寫道:「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維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承我信誓,往維欽哉!」大意是說無論世事怎樣變化,哪怕長江、黃河乾涸得像一根帶子一樣窄,泰山、華山變得只有拳頭一樣大小,我,大唐皇帝李曄都會向你錢鏐保證,使你永保榮寵,享受富貴,如果你自身犯了大罪,可以免除九死,子孫後代亦可免除死罪3次,若是犯了一般刑事罪,相關官員不得過問。

錢鏐是何許人也?他有何德何能,會獲此重賞?這還得從義勝節度使、唐末大將董昌說起。

錢鏐

錢鏐年輕時以販私鹽為生,後來參軍成為董昌偏將,參與鎮壓黃巢起義,越戰越勇,從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員驍將。公元893年,朝廷授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895年,董昌在越州反叛稱帝,封錢鏐為兩浙都將,錢鏐不接受,勸其取消帝號,董昌不聽。錢鏐將情況上報給朝廷,請兵討伐,一年後,錢鏐攻破越州,斬董昌,平定浙東,戰功赫赫。而後朝廷任命錢鏐為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兼浙東浙西之地。
  為了褒獎和提倡錢鏐效力朝廷之舉,公元897年,昭宗遣中使焦楚惶賜其鐵券,希望繼續盡忠朝廷。這其實是唐昭宗的拉攏之策,畢竟錢鏐勢力那麼強大,若是起兵反唐必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錢鏐獲賜鐵券後,倒也十分配合,感激涕零地告誡子子孫孫當以「聖主」為重。不久,李唐王朝滅亡。吳越地區地狹兵少,實力不足,為了保全自身,錢鏐不得不尋求外界支持,善事中原各朝。朱溫篡唐後,錢鏐向後梁稱臣,後唐滅梁後,錢鏐又向後唐稱臣。
  梁朝時,曾封錢鏐為吳越國王,偏居一隅的錢鏐把吳越國打理得井井有條,昭宗所賜鐵券被視為國寶藏在王宮之中,世代流傳。北宋建國初期,錢鏐之孫錢俶審時度勢,向宋納土稱臣,為安撫臣心,宋廷承認錢鏐鐵券享有原有的優遇和特權,錢氏「舉族歸於京師」,鐵券留在杭州錢氏祖廟內。紹興四年,錢鏐後裔定居浙江台州,鐵券等吳越文物隨之遷移。有宋一朝,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高宗曾遣人將錢鏐鐵券這一前朝遺留下來的免死金牌送至京師,小心把玩。
  元軍鐵騎南下時,錢鏐後人攜鐵券逃亡,慌亂中鐵券不知去向。60多年後,1331年,被漁民從水裡撈出來。因為在水中浸泡了60多年,鐵券已變黑,後半段金子大多脫落,錢鏐後人錢世珪花了50斗穀子從漁民手中換回鐵券,這一寶物才算物歸原主。


錢鏐金書鐵券拓印本

朱元璋登基後,打算仿效前朝表彰開國功勛的做法,賜予鐵券,與之建立「盟約關係」。可是禮部官員們誰都沒見過鐵券的真實樣子。就在束手無策時,在元朝做過禮部尚書的翰林學士危素上奏朱元璋說,「唐昭宗時曾賜鐵券給錢武肅王,聽說這個鐵券至今仍藏在其十五世孫錢尚德家中,或許我們可以以此為藍本,打造明式免死金牌」。
  朱元璋聽後大喜,立刻遣使召見錢尚德進京,錢尚德哪敢怠慢,他匆匆拿著錢鏐鐵券和吳越王頭像就上路了。鐵券抵達京城當天,各路官員前來觀賞,朱元璋命人仿照它的式樣用木頭雕出一個模子出來,再根據這一模子適當發揮。免死金牌進京一時成為熱門話題,臨歸那天,文人之間爭相唱和,劉基、宋濂等以詩贈之。
  文人爭相吟誦這枚免死金牌,明清皇帝們對其青睞有加,經常要求錢鏐後世奉券呈覽。公元1417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錢鏐後人奉券進京,看過之後讓他帶回家鄉台州,繼續保管。乾隆南巡時,也想一睹這一稀世寶物,原刑部尚書錢陳群率台州錢氏後裔錢選一道把鐵券送到常州,呈乾隆觀賞。乾隆大為讚賞,親制《觀鐵券歌》加以頌揚。文人們喜愛它,歷代皇帝急切地想把玩它,錢鏐鐵券不再只是長期浸泡在水中發黑的鐵塊,它還是錢鏐一族的吉祥物,受萬人矚目。
  錢鏐鐵券在錢氏族人手中世代珍藏傳承,抗戰爆發後為防止日軍掠奪,曾藏在一口深井裡,直至1945年重見天日。新中國成立後錢氏族人將這件傳家寶捐獻給國家,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朱元璋


朱元璋作為一個樂於改變與制定規矩的皇帝,免死金牌到了他的手裡也經歷了一番革新。與唐代鐵券尺寸統一不同,朱元璋打造的免死金牌在外形和尺寸上多有變化。明代鐵券根據功臣爵位分為七等,其中公,分為二等,侯,分為三等,伯,分為二等。爵位高者,鐵券的尺寸相對大一些,依次遞減,不得逾越。錢鏐鐵券上,券文內容都是皇帝褒讚之語,全部鑄刻於券之一面,明代鐵券不然,上面不僅有贊語,還會記載受券者過失,文辭刻於正面,底刻受券者及子孫免死次數。
  朱元璋對鐵券的免死功能做了調整,免死次數被大幅度減少,免死最多的魏國公徐達僅有3次,其子免死2次,大多數公侯的免死次數都在3次以下,子孫免死次數也在2次以下。針對鐵券所有者在法律上的特權,朱元璋做了明確的規定,比如功臣庇護了犯罪的奴僕的話,鐵券的免死次數將減少一次。受券者死後,子孫所襲免死金牌要與內務府所藏之券核對堪合,重新定功過,決定其爵位能否世襲或降除。當然,如果受券者謀逆犯上,那就不要再指望免死金牌了。
  朱元璋雖然做了那麼多鐵券制度的革新,信誓旦旦的賜予大臣免死的榮光,但毀掉它,也只是一念之間而已。就拿大明開國頭號功臣,被封為太師的李善長來說,就算享有「爾免二死,子免一死」的免死金牌,當朱元璋對他產生猜疑時,也逃不了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的凄慘境地。


李文鐵券

當然,也不是所有免死金牌都徒有虛名,現藏青海省檔案館的明代李文鐵券就曾發揮過免死的功效。這件左右長37.5厘米,上下寬21.2厘米,厚0.25厘米,重1.3公斤的免死金牌是明英宗朱祁鎮賜給右軍都督府右都督李文的。李文的祖先系西突厥沙陀部下,原姓朱邪,祖先因功被唐朝賜李姓。李文從小善於騎射,跟隨叔父李英北征,多有戰功。公元1425年,李文被封為西寧衛指揮僉事,宣德年間又任職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僉事。

「土木之變」後,朝廷徵調各地健將入京防衛,李文亦在其中。1457年,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複位,史稱「奪門之變」。李文雖然全程並沒有參與這次政變,但因烏龍被誤認為迎駕有功,糊裡糊塗地升為右軍都督府右都督,之後被授予征西前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大同。
  1458年,李文因「奪門之變」和鎮守大同有功,獲授皇帝頒賜鐵券:「除謀逆不宥外,其餘若犯死罪,免爾本身一次。」1460年,蒙古兵進犯大同,李文玩忽職守、防衛失當,導致蒙古兵突破沿邊防線,直插到雁門關附近的山西應縣、代縣一帶。按軍法處置,李文嚴重失職,罪該斬首。明英宗看在李文曾盡心儘力鎮守大同和免死金牌的份上,免他一死,削伯爵,降為都督僉事。
  清軍入關後,「免死金牌」的身影漸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黃馬褂和「鐵帽子王」,受惠者也不再去糾結它們是否具有免死功能。畢竟,在那個皇權至上的社會裡,死還是不死,還是皇帝說了算。

推薦閱讀:

【虞山舜水】虞舜傳說(1)
關於生肖雞的相關傳說
重陽節漫話和瞎寫
世上到底有沒有麒麟?

TAG:傳說 | 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