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中國穆斯林烏瑪的整體文化
探馬赤軍 樓主
2006-10-25 09:47
自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歷經唐、宋、元、明、清至今。可以說是海上的香料之路和陸地的絲綢之路。為中國乃致世界的 經濟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和貢獻,然而就宣傳他們的貢獻時,我們沒有做到應有的作用。最近看了中央電視台1套熱播的文獻片: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年大型文獻片時,頗有感觸,我們中國的穆斯林對於中國的文化經濟的繁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被宣傳,不為人知。而知的是我們的不光彩的一面,一些教盲和法盲是他們玷污了我們的形象,而整個中國穆斯林的文化落後又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之勢。本人從事教育多年,而穆斯林學生學習差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麼呢?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從落後的觀念中走出來,我們往往是為了抵制漢文化,怕被同化,危及我們的信仰而採取的措施,但事實卻相反,我們越是抵制,我們就越是落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被動的,我們沒將底蘊深厚的漢文化吸收過來,而是被動的接受,我們的穆聖(願真主福安之)在當時是怎樣重視文化的:如果一個敵方的俘虜如果教會五個穆斯林戰士識字或著一定的文化知識他就可以成為一個自由人,而且對於外來文化是主動的去接受,而不是被動的接納。在他的聖訓中提到:「知識哪怕遠在中國也應當去求之」,「學習是每一個穆斯林男女的天職」,「學習從搖籃直至墳墓」這與中國的「朝聞道,夕死可亦」有著同樣的道理,而且在1400年前的中國對於婦女的文化更也不會這樣的提倡,就是有文化的婦女也都是貴族,試想伊斯蘭在當時對於文化知識的重視是哪一種文明都無法比擬的。
在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先頭軍是穆斯林小商人。最先進行小商品和飲食經營的是回族穆斯林,但為什麼現在還是老樣子,沒有形成大的規模發展,而且日漸落後呢?究其原因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是文化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沒有文化就沒有超前的眼光,各自為政,永遠形成不了氣候,這是文化和經濟。現在我想談談我們的宗教,我們每個穆斯林,特別是西北的穆斯林在內心深處,有沒有一種門派的制約,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問題,在我們內心深處存在著一個醜陋的,狹隘的問題,那就是門派的問題,家族的問題。甚至是幫派的問題,這就是制約我們不團結的致命弱點,為什麼我們不團結。是自私、嫉妒(訥扶西嗬哇)在做怪。我們每個人都想著自己,嫉妒和虛榮已經成為危害穆斯林民族的頑症。在穆斯林社會,從教派紛爭到地方主義,家族主義,從清真寺的是非到阿語學校的興起,從阿訇、老人家之間的矛盾到知識分子之間的恩怨,從企業家之間的糾葛到我們穆斯林之間的不滿。也許理由有1千條,1萬條,但歸根結底都與嫉妒心和虛榮心有關。當別人有成就時,我們不懂得欣賞和祝賀,而只有嫉妒和詆毀;當別人有缺點時,我們不懂得善意地遮蓋,積極地糾正,而一味誇大、擴散,恨不得搞臭搞到;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不懂得幫助和安慰,而只有冷漠和幸災樂禍。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會成了這樣。同時,我們都是麻袋裡的釘子——都想出頭,不問自己資質如何,能力如何,貢獻如何,操守如何,都想出頭,都想說了算,於是,摩擦越來越高,終於致有限的能量和寶貴的資源消耗殆盡……。偉大的安拉在《古蘭經》中說道:「我不改變每個民族的現狀,除非他們自己改變。」綜觀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的各教派的穆斯林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就清真寺的管理委員會選舉來說,我深有體會,我所在地的清真寺,應該說是一個來自各地各派的都有,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是,這種好現象的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選舉中沒有門宦的人士就被排斥在外,只有所謂的門宦家的才能被選上,當然我沒有對「蘇菲」有任何的偏見,相反我非常喜歡真正的「蘇菲」。但如此的選舉讓人真是哭笑不得,而這些「蘇菲」是真「蘇菲」嗎?真正的「蘇菲」是穆斯林中的信士,他們熱愛真主,熱愛穆聖,以聖門弟子為榜樣,嚴格自己的功修非一般人所能及,我為什麼要談這一問題,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真正的「蘇菲」太少了,而且一些所謂的「老人家」連一般的教下都不如,自己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哈里發」,自己的爾林、品德和操守是否能夠領導教下。這有點像一些世俗的領導幹部,你的水平、操守是否達到了讓人尊重的程度,在這些領導幹部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自私、自利,慾望不盡。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住要住好的。而這和我們的教門相符嗎?而且他們沒有將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在光大教門,振興穆斯林文化之上。前輩的「老人家」為了教門,為了教下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不是說所有的阿訇、老人家,我也沒有資格說這些上人。可是我們的群眾卻非常寬容,眼睛、耳朵都不起作用,還要盲目地跟隨他們。難到安拉蒙蔽了你們的眼、你們的心嗎?
我們的這些教門領頭人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的穆聖及聖門弟子他們是怎樣做的,他們對於文化的重視,對於自身修養的要求是怎樣的,他們為了自己的穆斯林兄弟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而我們現在的是怎樣的呢?當然這也是我們有些群眾造成的。自己都搞不清楚就盲目的人云亦云。而且將這些陋習自以為是正確的。久而久之這些就成了正確的。就成了伊斯蘭,而我們的教門領頭人,由於種種原因而不加干涉,制止。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定式,沒有進步。為什麼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到現在沒有振興而落後於世界呢?這就和中國的教派與門宦很相似,各自為政,誰也不理誰。當然阿拉伯帝國不可能在近期統一。在中國也不可能統一,但在一定的範圍內達成共識,共同振興中國穆斯林的文化是有可能的。這樣才是我們真正的烏瑪。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打賞小禮,給TA點贊
0.1貝賞更多 脫水模式 只看樓主 這裡有一款高顏值的脫單神器... ...廣告
sywyang1
2006-10-25 10:11
1樓....
評論 只看TA依意孤行
2006-10-25 10:26
2樓在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先頭軍是穆斯林小商人。最先進行小商品和飲食經營的是回族穆斯林,
------------------------------------------------------------
這句我不同意!
吹牛不上稅了吧?
我是浙江人,我想你肯定還不知道浙江義烏、永康、簫山這些地方的發展吧!
還是不得不說你自大狹隘了
評論 只看TAleedacao3
2006-10-25 10:30
3樓
????樓主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俺看實踐起來很困難。
另外,建議多建設普通學校,少建清真寺,少建宗教學校,少建阿拉伯語學校。為什麼呢????
多建設普通學校——————普及文化知識,義務教育,職業教育。
少建清真寺——————建清真寺說是保持信仰,還不如說製造隔閡,你想一下,周圍都是漢族樣式,藏族樣式,或者現代樣式的建築,突然出現一座阿拉伯樣式的建築,給人視覺,感覺,還有心理上的印象是十分突兀,十分古怪的,就象「羊群里跑出一頭驢來」。人類的普遍心理是對異類十分的排斥,更何況現在某教在世界上的名聲十分的狼籍。要建也只能建漢式或者現代式的,要和周遍融為一體。
少建宗教學校——————這學校出來的學生除了進清真寺,能做什麼實際工作嗎????不能!!人是實用的動物,對於過於務虛的東西是不喜歡的。
少建阿拉伯語學校————由於阿拉伯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極端低下,科技文化極端落後,學習阿語除了貿易和念經,沒有任何的作用,所以要減少。
「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從落後的觀念中走出來,我們往往是為了抵制漢文化,怕被同化,危及我們的信仰而採取的措施,但事實卻相反,我們越是抵制,我們就越是落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被動的」——————————————————————————————這個說的好,我看了一個調查報告,在天津某地的阿訇都極端的排斥漢族人,不與漢族人交往,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雜誌,不上網。
還有澳大利亞的穆斯林,為了保持所謂的「信仰」,專門從阿富汗,葉門,巴基斯坦這些極端愚昧落後的地區請來阿訇,這些人有的一輩子只會讀古蘭經,別的書都沒看過,都沒見過電視等現代事物,對現代文明,對歐美白人,對家用電器都極端的排斥和仇視。
試問,這樣的人能教出什麼適應現代社會的人嗎???他們的教徒只能是現代社會的邊緣人和恐怖分子的預備隊!!!
「本人從事教育多年,而穆斯林學生學習差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歐洲的某教教徒為了保持所謂「純潔的信仰」專門把孩子送回到阿拉伯國家接受落後的宗教教育導致孩子自殺的事情。
也有我國的某教教徒為了為了保持所謂「純潔的信仰」,不讓孩子上學,從小送到清真寺,而且不準看電視,報紙,不準………………
評論 只看TAleedacao3
2006-10-25 10:46
4樓作者:依意孤行 回復日期:2006-10-25 10:26:57
在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先頭軍是穆斯林小商人。最先進行小商品和飲食經營的是回族穆斯林,
------------------------------------------------------------
這句我不同意!
吹牛不上稅了吧?
我是浙江人,我想你肯定還不知道浙江義烏、永康、簫山這些地方的發展吧!
還是不得不說你自大狹隘了
說的不錯,「國的改革開放的先頭軍是穆斯林小商人」等同於胡扯!!
「最近看了中央電視台1套熱播的文獻片: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年大型文獻片時,頗有感觸,我們中國的穆斯林對於中國的文化經濟的繁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被宣傳,不為人知。而知的是我們的不光彩的一面,一些教盲和法盲是他們玷污了我們的形象,而整個中國穆斯林的文化落後又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之勢。」————————————————————————————————————
1,鄭和是佛教徒;
2,不要過分誇大某教教徒在中國的作用,如果要說的,又要說到怎麼幫蒙古人理財和鎮壓漢族人了;
3,教盲不可怕,文盲+法盲+流氓才可怕;
評論 只看TA廣告
鳴鴻
2006-10-25 11:29
5樓鄭和是佛教徒哦
評論 只看TA探馬赤軍 樓主
2006-10-25 11:51
7樓援引一段格爾達維的言說:
兩種現象使伊斯蘭社會面臨危機:
(一)凍結、僵化本來應該發展、運動的東西,致使生活黯淡無光,毫無生機,猶如一潭死水,成為種種病菌的溫床。這是背離伊斯蘭正確引導後的衰落時期發生的事實,當時法學中的創製精神(伊吉提哈德)停滯,科學發明、文學創作、工業、軍事技術等全面癱瘓……因襲、盲從之風覆蓋著整個生活,表達時人流行觀點的諺語是:「前人為後人沒留下任何選擇的餘地」!與此同時,曾停止不前並長期做穆斯林學生的其他社會卻開始覺醒、發展、進步,進而以殖民者、侵略者的姿態向前推進時,穆斯林尚睡眠正甜!
(二)讓本來應該穩定、持久的東西強行發展、變化。我們在這個時代可以耳聞目睹的是,穆斯林子弟中的一伙人試圖以「發展」的名義讓烏瑪脫離自己的宗教,脫離自己的一切精神遺產。他們想為無神論、擺脫沙里亞的世俗主義以及道德墮落鋪平道路;這一切舉動都以「發展」這個新偶像為招牌。其實,他們意在發展宗教本身,使之附和他們想從東西方引進的種種信仰、思想、價值、制度、習俗和道德。
安拉使宗教成為人類的一種制約,使人類不致搖擺不定、顛倒是非,因此,把宗教定為穩定的準則:當人們發生分歧時去徵詢它的判例;當人們誤入歧途時以它為依歸。相反,倘若讓宗教迎合動蕩多變的生活,附和生活中的既成事實,隨生活榮辱起伏,那麼,宗教勢必失去自己在人類生活中的職能。
真正的改革是:很好地理解生活中應該發展的領域,遂努力去發展、改進——出於有膽識的智者的謀略,而不是輕率的因襲者的舉動。同時很好地認識生活中理應穩定的價值觀、思想、信仰、道德禮儀及法律;山可移,而這些因素卻是不可移的。
我們以這一明智的立場去面對「發展」,並指導「發展」,那麼我們得到的將是兩世的幸福。因為我們既能贏得今世,又不失去後世;我們將獲得安拉的喜悅,同時又博得人們中智者的青睞。
評論 只看樓主天地君親師2
2006-10-25 12:02
8樓樓主很理性.
讚賞中.
中國的穆斯林也是中國人,也是這塊土地共同的主人,和其他宗教和民族的人沒有分別.
中國的宗教和文化多樣性以及民族多樣性,歷史上是大好事.
現在和以後是好事還是壞事,就看如何處理了.
評論 只看TA
上網比種地還累
2006-10-25 12:14
9樓贊同樓主的觀點,更佩服樓主有說出來寫出來的勇氣。呼籲大家在評論中能同樣保持理性,也建議斑竹能將此文章加為精華之貼。
評論 只看TA
探馬赤軍 樓主
2006-10-25 12:44
10樓喜歡象棋的朋友可以光臨諸宸的博客
http://zhuchenblog.blog.sohu.com/
評論 只看樓主AirKissing
2006-10-25 12:48
11樓你既然想"探討"中國的MSL的種種,那為什麼把帖發到國際觀察?!
評論 只看TA探馬赤軍 樓主
2006-10-25 12:53
12樓國際觀察 是一面窗口,真正好學者是會 更想聽聽外面的聲音的
評論 只看樓主寧下力
2006-10-25 13:13
13樓
說的不錯。我不是MSL,但我覺得任何人做為個體都有求知求真的權利。真理在最高處可能是一樣的,從不同的道路都可以達到。
之所以有更多的偏見和誤解就是因為都沒有向上見到真正的真理的高度。
對於MSL也好,對於詆毀的MSL非MSL也好,可能都存在這一問題。這需要大家共同進步來解決。
同時任何人他自己的進步也首先是對他自己真正的負責,也是對別人的負責,也會受到別人的歡迎。
而對於別人的進步視而不見的人相對來說就是他自己的退步,會受到別人的厭棄。
我相信只要有求知求真的心,每條道路都可以達到真理的境界。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因為相互起點不同而爭吵和蔑視,要因為終點的一致相互理解和交流。
評論 只看TA寧下力
2006-10-25 13:14
14樓贊同樓主的觀點,更佩服樓主有說出來寫出來的勇氣。呼籲大家在評論中能同樣保持理性,也建議斑竹能將此文章加為精華之貼。
===================================================
支持。
評論 只看TA探馬赤軍 樓主
2006-10-25 13:45
15樓從伊斯蘭文明的主要特徵看回儒對話的前景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國際知名學者杜維明先生即提出「文化中國」的概念。杜先生的解釋是「以溝通理性為方式的,從想像逐步落實日常生活的『話語社群』,希望通過對話漸漸消解因不同語言、不同地域和不同信仰、乃至因性別、年齡、職業或階層的差異而引發的異化感。」[1]令人驚奇的是,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受啟示《古蘭經》中指出真主創造不同民族和群體,旨在相互交流與溝通:「人類啊!我從一男一女創造了你們,並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群體,以便你們互相交流。」[2]這幾乎可以稱之為最早的「文明對話」宣言。而「回儒對話」的提出與實踐,乃是杜先生一直以來倡導的「文化中國」或「文明對話」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古蘭經》的對話精神如出一轍。
關於佔據儒家中心位置的「仁」,孔子作了明確的解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4]作為新儒學代表人物的杜維明先生認為,為了防止「富強的善歪曲為報復的惡」,「中國也須向世界提出一文化的和諧訊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原則可防止善良的歪曲,永遠與他人為善,建立和諧。」[5]當我們去探討作為伊斯蘭文明主要特徵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寬容性時,會發現與儒家的這一原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試從這一層面去展望回儒對話的前景,藉此就教於杜維明先生及與會的各位專家和學者。
一、多元的文明
之所以有「文明對話」這一提法,與各文明之間的差異不無關係。伊斯蘭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占文明中的主導地位,但伊斯蘭卻坦然確認人類文明中的兩大基本事實,它們對人類的思想、行為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兩個事實便是:
(一)人類在宗教及其他文化成份中的不同和差異,是真主(上帝)的意志,是真主睿智的選擇;任何人無法阻擋真主的意志,或改變真主賦予宇宙的常道(規律)。《古蘭經》說:「假如你的主意欲,他必使眾人成為一個民族,但他們會不斷有分歧和差異,……他為此而創造了他們。」[6]《古蘭經》注家們說:「為此」即指人類的差異。
(二)人類在差異中的迷悟或偏離,其清算權在於真主,而且是在後世,而在今世他人無權清算。因此,針對反對者,真主說:「你應當召人於此道,你應當謹守天命,常守正道,不要順從他們的私慾。你說:『我確信真主所降示的經典,我奉命公平對待你們。真主是我的主,也是你們的主。我們有我們的工作,你們有你們的工作,我們不必和你們辯駁。真主將集合我們,他是唯一的歸宿。』」[7]
基於此,伊斯蘭文明博大的胸懷中容納了各種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沒有因為這些文化成份的差異而把任何人逐出這一文明之外。體現了統一文明之中的多元文化,使猶太教徒、基督教徒、薩比教徒以及信仰其他各種宗教的人生活在這一文明的庇護之下,他們的信仰和宗教活動不受任何干涉。大主教爾舒亞伯曾寫到:「上帝讓阿拉伯人做了我們的統治者,但他們對我們和藹可親,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他們絕不是基督教的敵人,相反,他們不僅尊重我們的宗教,尊重我們的牧師和使徒,而且支持我們修建教堂和修道院。」[8]而且,這些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並未生活在伊斯蘭文明的邊緣,而是和穆斯林一起直接參与了這一文明眾多領域的構建。美國學者希提的《阿拉伯通史》(馬堅譯)一書提到光輝燦爛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不乏其他宗教信徒的貢獻。如被稱作「翻譯家的長老」的侯奈因·本·易斯哈格是景教徒;翻譯過阿基米德著作的撒比特·本·古賴是薩比教徒;天文學家白塔尼原是薩比教徒,後改奉伊斯蘭。[9]無不說明伊斯蘭對多元文化的認可和倡導。伊斯蘭文明並非如一些人所想像的「宗教神學文化」,而是一種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文明,其中包括宗教、語言、文學、哲學、自然科學、數理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及其他種種學科。其中有艾布·哈尼法的法學及見解學派,馬力克的法學及聖訓學派;有沙菲儀的法源學,艾什爾里的凱拉姆學(辯證認主學),泰伯里的經注,布哈里的聖訓輯錄,賈希茲的文學,赫里勒的辭書,西伯威的語法,阿布杜·嘎希爾的修辭,伊本·西那的醫學,穆台奈比的詩歌,伊本·海賽姆的眼科醫學,比魯尼的數學,安薩里的蘇菲修行,伊本·魯西德的哲學,伊本·赫爾敦的歷史研究和社會學;其中有伊本·泰米葉的回歸思想和伊本·阿拉比的蘇菲意識,伊本·哈茲姆的表義論和沙蒂比的宗旨論;哲學家的理性主義和法學家的遵循精神,維新家的演繹和因襲者的固守……
由於對多元文化的這種首肯,我們在伊斯蘭世界的各大圖書館看到汗牛充棟、不勝枚舉的各類圖書,又可看到遍布世界的五彩繽紛、各具風格的伊斯蘭建築藝術,如安達盧西亞(今西班牙)的紅宮,埃及的艾資哈爾大學,印度的泰姬陵……即使作為敬拜真主的神聖地方——清真寺,有阿拉伯風格的,有歐式風格的,也有典型的中國風格的(如西安的化覺寺,北京的牛街寺等)。需要指出的是,鑒於伊斯蘭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和現實性,其中囊括了其實不宜作為普遍指導的一些遺產,但如果將其否定或刪除,一定不是客觀之舉,更與伊斯蘭對文化多元性的首肯精神格格不入。所以,在伊斯蘭文明的遺產中我們可讀到艾布·阿塔西葉的淡泊詩和艾布·努瓦斯的吟酒詩,有《辭章之道》和《一千零一夜》,有朱奈迪的遵循經訓的蘇菲思想,又有哈拉吉和伊本·賽卜因的奇談怪論,有同屬穆斯林的不同信仰派別的著述,也有脫離伊斯蘭的派別的言論……這些思想遺產雖然不無問題,但你無法徹底否定它、塗抹它,它是學者和專家們學術研究和學術比較的領域——專家們自有慧眼,當然不怕受其中消極因素和極端因素的影響。因為於多元之中汲取精華是《古蘭經》的莊嚴教誨:「你向我的那些僕人報喜:他們聆聽話語,然後擇善而從。那些人是真主所引導的人;那些人是有智慧的。」[10]
伊斯蘭文化的多元性還體現在,《古蘭經》和《聖訓》雖然是神聖的立法源泉,但除了信仰、功修、倫理等方面的少部分被稱為「斷然」的內容外,其大部分明文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為它們屬於「或然」的內容。著名的四大教法學派的產生,乃是對經典明文多元理解的產物,是伊斯蘭文化的正常現象,是伊斯蘭文化多樣化、多元性的具體說明。教法學派類似於諸子百家,不過屬於多元性、互補性的差異,並非是對立和衝突的關係。如果說,伊斯蘭文化允許對作為根本行為大法的《古蘭經》和《聖訓》有不同的見解(這種多元理解始於先知穆罕默德生前、聖門弟子時代,延續至今),那麼,其他生活領域中的多元化自然是伊斯蘭文明中不爭的事實了。正如先知所說「對於你們的世俗之事,你們自己最清楚」的教誨為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中世紀由阿拉伯人為主導,各民族(甚至有非穆斯林)共同創造的獨領風騷的伊斯蘭科學文化,乃是這一文明特性的直接結果。
二、開放的文明
開放性是文明多元化思想的自然延伸。穆斯林雖然以自己的文化和使命而感到自豪,但他們卻反對閉關自守,而是向所有其他文明敞開胸懷,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華。《古蘭經》明確指出自己的使命是證實以前各民族所受的啟示:「我降示你這部包含真理的經典,以證實以前的一切天經,而監護之。」[11]即《古蘭經》旨在證實前人所受經典中的真理,肯定前人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並加以補充和完善。可見,伊斯蘭文明的根本使命是來補充和構建已有的人類文明,而非抹殺和搗毀它。先知穆罕默德說:「我的使命是為了完善一切美德。」從而對以前的猶太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及一切天啟宗教的文明給予肯定。故而伊斯蘭要求穆斯林必須信奉所有天啟經典和所有的先知,惟其如此,其信仰才算完美:「使者確信主所降示他的經典,信士們也確信那部經典,他們人人都確信真主和他的一切天使、一切經典和一切使者。〔他們說〕:『我們對於他的任何使者,都不加以歧視。』」[12]
伊斯蘭對所有人類文明(包括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包容性在於,承認真主(上帝)給每個民族或文明群體派遣過使者:「每個民族都有一個引導者。」[13]「沒有一個民族則已,只要有,其中就有警告者曾經逝去了。」[14]「派遣使者之前,我不會懲罰〔任何人〕。」[15]《古蘭經》原文「高姆」和「烏瑪」有「民族」「群體」「文化共同體」等多層含義。譯文不免凸顯局限性。根據這個含義,真主不僅給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派遣過使者(如穆薩〔摩西〕、爾撒〔耶穌〕和穆罕默德),而且給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及一切人類文明實體都派過使者。以寬容的學術風格而著稱的現代伊斯蘭思想家納迪姆·艾勒·基斯爾在他的名著《信仰的歷程》中談及古希臘哲學家時說:「我更傾向於認為,在埃及、中國和印度,古人的許多哲學是天啟的遺迹,卻被歷史湮沒;留下那些遺迹者被列入哲學家,而或許他們就是先知,或先知的追隨者。」[16]關於儒家文明的奠基者孔子、佛教文明的奠基者釋迦牟尼等是否是來自真主(上帝)的使者,著名伊斯蘭學者毛杜迪的觀點既不悖穆斯林的傳統信仰,又展示其博大而寬容的胸懷:「我們相信一切或許由真主派遣給印度、中國、伊朗(波斯)、埃及、非洲、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所有使者。但我們無法確切指出他們中的某個人是否來自真主的使者。因為我們我們尚未掌握這方面的任何線索。然而,我們決不可貶斥或詆毀世界上各種宗教奠基者中的任何一個。我們或許不知,他們曾經是來自真主的使者,而後人改變了他們的宗教,一如先知穆薩和爾撒的跟隨者改變了他們原有的宗教一樣。如果我們想發表自己的觀點,也應當根據其目前的宗教禮儀和宗教活動就事論事。而對這些宗教的奠基人則要三緘其口,以免對真主的某個使者有失禮節。」[17]作為穆斯林,哪怕你不同意某個宗教和文明的一些局部內容,但你不可以對那一宗教和那一文明的奠基者妄加評論,甚至出言不遜。這或許就是對如下《古蘭經》教誨的一種解讀:「我們對他的任何使者,都不加以歧視。」這種開放心態,是穆斯林認知和對待人類一切文明的立足點。
因此,先知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文明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廢除伊斯蘭文明之前阿拉伯人的一切習俗和文化,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比如朝覲儀式中保留了阿拉伯人由先知伊布拉欣(亞伯拉罕)承繼的索法和麥爾卧之間的賓士禮,取消了部分阿拉伯人裸體巡遊天房的做法;婚姻法中取消了阿拉伯人以前的三種婚姻形式,而保留了另一種,即今天穆斯林的婚姻形式;[18]穆聖採納部分聖門弟子的建議,採用了其他國王們所用的印章,上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聯軍戰役時,採納波斯人賽里曼的建議,挖壕溝來抵禦敵軍;聖門弟子們曾吸收過羅馬人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波斯人的田賦制度……[19]
關於吸取異文明的成果方面,沒有以下聖訓更能說明問題的了:「你們求知,哪怕遠在中國。」穆聖在世時,伊斯蘭尚未傳播到中國,當然不會有伊斯蘭的宗教學科,那麼,穆聖鼓勵穆斯林去中國學什麼呢?答案無疑是讓他們去學中華文明(包括儒家文明)的精華,何況根據大學者納迪姆的觀點,中華文明中無疑存在著「天啟的遺迹」,也就是說真主曾給這塊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土地派遣過使者。孔子的許多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等)與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如「愛人如己者才是真信士」等)多有吻合,是最好的說明。
先知說:「穆斯林猶如蜜蜂,只汲取佳美的飲料,只蓄存佳美的食物。」第四位哈里發阿里說:「知識是信士遺失的寶物,應隨時求取,哪怕它來自多神教徒呢!」中世紀的穆斯林,既能恪守自己的信仰和文明特色,又能吸取波斯、羅馬、印度諸文明中益於自己的成份;同時他們汲取希臘學術遺產,加以翻譯、提煉,並注入新的內容。穆斯林的學者和領袖們支持他們的這一行動,並參與其中。[20]他們只是對希臘文化中有違自己信仰和方法論的部分予以抵制,如希臘哲學中的形而上學等。「柏拉圖的學說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憑藉伊本·西那(阿維森納)和伊本·魯世德(阿威羅伊)兩人而傳入拉丁世界,從而對於中世紀歐洲的哲學研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21]乃是伊斯蘭文明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典型例證。正是這一開放的文明,啟動了「百年翻譯運動」及獨佔鰲頭的伊斯蘭科學文化。美國學者希提說:「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他們繼承了在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上盛極一時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臘―羅馬文化的主要特徵。後來,他們把其中許多文化影響傳到中世紀的歐洲,遂喚醒了西方世界,而使歐洲走上了近代文藝復興的道路。在中世紀時代,任何民族對於人類進步的貢獻,都比不上阿拉比亞[22]人和說阿拉伯話的各族人民。」[23]
三、寬容的文明
伊斯蘭對異文化群體的寬容性源於它的普世性價值。它的文明興起之時即呼喚「人類啊!」[24]而沒有說「阿拉伯人啊!」它召人於「眾世界的主」[25],而沒有說「穆斯林的主」,或「阿拉伯人的主」;它宣布自己的使命是針對全世界的,而非區域性的:「我派遣你,只為慈愛全世界。」[26]
先知穆罕默德每次禮拜後所念的一段禱詞,集中體現了伊斯蘭對所有人類的博愛思想:
主啊!我們的主,萬物的主,萬物的掌管者,我見證:你獨一無二 ;
主啊!我們的主,萬物的主,萬物的執掌者,我見證:穆罕默德是你的僕人和使者;
主啊!我們的主,萬物的主,萬物的掌握者,我見證:全體仆民(人類)都是兄弟。[27]
這段禱詞沒有把「兄弟」關係限於阿拉伯人中間,甚至也沒有限於穆斯林中間,而是囊括了所有民族、膚色和文化,認為全人類同為真主的仆民。先知把這種博愛原則和作為伊斯蘭的標誌的作證言相提並論,說明它不是一種邊緣說教,而是信仰的核心內涵之一。同時,把這一原則溶入敬拜真主、接近真主的日常禱文之中,把它和作為每日功課的禮拜緊密聯繫起來,從而賦予了這一原則一種神聖性,與一般世俗意義上的博愛不可同日而語。
在先知及其正統哈里發[28]的時代里,對非穆斯林的寬容、人類的平等觀念被生活化了:有一次,先知看見一個被送葬的亡人時就站起身來,以示尊重。這時有人告訴他:「亡人是個猶太人。」先知就反問道:「難道他不是人嗎?」[29]因此,伊斯蘭不承認「優等民族」「上帝的選民」等人為的理論。先知說:「人類是平等的,彷彿梳子的梳齒一樣。」「阿拉伯人不比外族人優越,外族人也不比阿拉伯人優越;白種人不比黑種人優越,黑種人也布比白種人優越。優越性只憑對真主的敬畏程度而論。」
哈里發艾布?伯克爾時期,與奈季蘭的基督教簽訂協約:將以真主及其使者的名義保護他們的生命、財產及宗教信仰;他們的主教和牧師不作變動。[30]其實,艾布·白克爾的這一政策,乃是一如既往地履行先知穆罕默德曾與他們訂立過的條約,因為根據伊斯蘭「沙里亞」大法,這一切永遠受真主及其使者的保護。歐麥爾任哈里發時期,在與耶落撒冷的基督教徒簽訂的協約中明確寫到:「其他宗教的信奉者,其生命、財產、教堂、十字架等都享有安全保障;教堂不允許其他人居住,教堂中的任何設施(包括十字架等)都受到保護,不得破壞;任何人不得歧視基督教徒的信仰,不得傷害他們……」[31]歐麥爾本人對這一政策以身作則:有一次,歐麥爾正在耶落撒冷的基督教堂時,禮拜時間到了,但他並沒有在裡面做禮拜,以免後來的穆斯林將該教堂改作清真寺而驅逐其原有的主人。[32]埃及總督阿慕爾的兒子傲慢地打了一個科普特基督教徒的兒子,科普特人從遙遠的埃及來到麥地那,向哈里發歐麥爾狀告埃及總督。作為抵償,歐麥爾果斷地召來了阿慕爾父子,命令科普特人的兒子以同樣的方式打阿慕爾的兒子。並對阿慕爾說:「人,生而自由。是誰讓你奴役他們的?!」哈里發阿里時代,阿里丟了一具盔甲,被一個基督教徒撿到了。後來阿里在基督教徒那裡發現了自己的盔甲時,基督教徒堅稱盔甲是自己的。阿里只得說:「讓法律在我們之間公斷吧!」於是他倆一起去見法官舒力哈。聽了雙方的辯辭後,法官要求哈里發拿出證據來說明盔甲是自己的,而阿里拿不出證據,法官就根據基督教徒掌握著盔甲這一事實,把盔甲判給了基督徒。這個基督徒萬萬沒有想到法官會把盔甲判給自己。他驚訝不已,於是情不自禁地說:「我見證這是眾先知的法律:哈里發竟然帶著我去向他的法官申訴,而法官卻讓我勝訴,讓哈里發敗訴。哈里發明知自己並沒有撒謊啊!我要見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信士的領袖啊!這盔甲確實是你的,從你的馬上掉下來,被我撿到了。」阿里說:「你已經成了穆斯林,盔甲就歸你了。」[33]正是這種法律上把國家元首與非穆斯林公民(異文明群體)等量齊觀的文明,「引發了一場重大的世界歷史和文化的變革」,帶來了「一個哲學和科學大師輩出的時代」。[34]
伊斯蘭文明的另一寬容性體現於,生活在伊斯蘭國家裡的非穆斯林,伊斯蘭並不要求他們在關乎自己宗教特性的領域(如結婚、離異等家庭律例)去執行伊斯蘭的教律,聖門弟子們針對非穆斯林公民留下的指示是:「讓他們自由處理自己的事情。」對於非穆斯林認為「合法」的事情,伊斯蘭並不為難他們。如豬肉和酒,前者是《古蘭經》明文禁止食用的,後者在伊斯蘭中被列為萬惡之源,但伊斯蘭並未禁止非穆斯林(如基督教徒)吃豬肉、喝酒——儘管對基督教徒而言,放棄這些東西的話,對其宗教信仰並無大礙。不僅如此,部分穆斯林教法學家主張,誰損壞了基督教徒的豬肉或酒,應當照價賠償。[35]
在追溯伊斯蘭與西方的關係(即作者所謂的「衝突、合作和對抗」)時,美國學者埃斯波西托談到伊斯蘭的寬容政策:「對於拜占庭和波斯領土上的許多已屈從外國統治的非穆斯林來說,他們並不是失去了獨立,伊斯蘭的統治只是意味著統治者的變換,而且,新的統治者更為靈活、更加寬容。現在許多人享受著更大的地方自治,繳納的稅收也更低…… 從宗教的觀點看,伊斯蘭教證明是一種更加寬容的宗教,它給猶太人和當地的基督教徒提供了更大的宗教自由。」[36]即便是對素有爭議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埃斯波西托也寫到:「這種自己活也讓別人活的政策與當時基督教國家的狂熱偏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穆罕默德二世時代,巴爾幹的農民常常說,『土耳其人的頭巾遠勝過教皇的三重冕。』」[37][38]
在談到伊斯蘭文明的特點時,英國中東史學大師伯納德?路易斯說:「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文明在高峰時代,是傲視群倫地氣派——在許多方面,它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當時的最高點。……伊斯蘭教並不是第一個其發言人宣稱託付給他們的真理為普世而獨特的宗教,他們並認為自己是上帝最後啟示的唯一監護人,他們有義務把這個最後的啟示帶給普世大眾。但是,穆斯林卻是頭一個為完成這個目標而做出巨大進步的群體,他們締造出一個宗教文明,它超出了單一種族、或單一地區、或是單一文化的界域。中古盛期的伊斯蘭教世界是國際化的、種族多元的,甚至是可以是洲際連接的。」「相較於從上古延續到現代的希臘化文明,伊斯蘭教文明走的是另一條路子。我們可以說,在向現代的普世文明邁進一事上,提供了更大展望的並非是希臘人或拉丁式的基督教文明,反倒是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文明。」[39]
伊斯蘭文明已走過一千四百多年的坎坷歷程(如果按照一般穆斯林學者所言「伊斯蘭是開天古教」一說,這一文明的歷史更長),在不乏爭議的「全球化」時代面臨諸多挑戰:9?11後美國主導的「反恐」戰爭相繼用武力征服阿富汗和伊拉克(儘管戰爭尚未結束),並把下一個目標鎖定伊朗,使支持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人似乎有了「現成的依據」。其實,明眼人都不難看出,與其說這是「文明的衝突」,不如說是「石油利益驅使下的戰爭」。儘管一些國家在「反恐」上採取雙重標準,人為地創造「恐怖主義」的土壤,使東西方的智者們倡導的「文明對話」舉步維艱,但主流伊斯蘭思想家和學者們並不相信「文明的衝突」的神話,認為文明之間的主旋律是對話與交流,而不是對抗與戰爭。《古蘭經》於十四個世紀以前把「互相理解與交流」作為「各種民族和群體(文明)」存在的宗旨和目標:「我從一男一女創造了你們,並使你們成為各種民族和群體,以便你們互相交流。」[40]正因為如此,伊斯蘭文明的寬容與對話特性即使在十字軍東侵、蒙古軍西侵那樣的「衝突」公開化的歷史時期也未間斷:前者使十字軍領略了薩拉丁的寬容精神——一次性釋放一千多名無力贖身的窮苦戰俘,與十字軍首領里夏爾屠殺二千七百個戰俘形成對照;[41]後者使戰勝者(蒙古人)接受了被戰勝者(穆斯林)的宗教和文明。[42]今天,在硝煙瀰漫的國際格局中,伊斯蘭文明的寬容與對話依然如故:聯合國因伊朗總統哈塔米的要求,把2003年定為全球文明對話年;優素福?格爾達威為代表的主流伊斯蘭學者,頻頻參加與基督教文明對話的國際研討會,呼籲西方理智地對待穆斯林和他們的文明……這一和平與對話的呼聲,與伊斯蘭文明獨步中古時的氣派和風度遙相呼應,更與杜維明等國際知名學者倡導的「文明對話」「文化中國」的觀念相得益彰。
縱觀伊斯蘭文明的多元、開放和寬容三大特徵,與儒家倡導的以「仁」為核心的處世觀相輔相成;根據杜維明先生的理論,儒者的身份與生俱來,沒有選擇,「可以有儒家式的基督教徒,可以有儒家式的佛教徒,可以有儒家式的回教徒。」[43]如果把杜先生所說的這種儒家精神理解為做人的道理,那麼,這種精神可以融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不管他屬於哪個宗教),成為他所屬文明的一部分。同時,杜先生對五四以來科學主義、理性主義和啟蒙心態的反思,[44]與現代伊斯蘭思想家不謀而合:伊斯蘭思想家毛杜迪認為「科學主義可以使人像鳥一樣飛在空中,像魚一樣潛入海底,卻無法像人一樣生活於地球。」
早在二百多年前,「回儒對話」由穆斯林學者劉智等「以儒釋經」的形式出現於中華大地;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由杜維明等學者發起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遠的文明對話(包括回儒對話)與文化中國的構建,前景廣闊,風光無限。
--------------------------------------------------------------------------------
[1] 王元化、杜維明等:《當代智者對話》,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9月第1版。第3頁。
[2]《古蘭經》(49:13)
[3]《論語·雍也》。
[4] 《論語·衛靈公》。
[5] 王元化、杜維明等:《當代智者對話》,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9月第1版。第32頁。
[6]《古蘭經》(11:118-119)
[7]《古蘭經》(42:15)
[8] Thomas of marge :Books of Governors,vo.2p156.
[9]〔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馬堅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第1版,第366頁-367頁。
[10]《古蘭經》(39:17-18)
[11]《古蘭經》(5:48)
[12]《古蘭經》(2:285)
[13]《古蘭經》(13:7)
[14]《古蘭經》(35:24)
[15]《古蘭經》(17:15)
[16] 納迪姆·艾勒·吉斯爾:《信仰的歷程》,優博譯,罕戈校,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第1版,第20頁。
[17] 毛杜迪:《伊斯蘭的原則》(阿文版),貝魯特古蘭書局,1983年第5版,第110-111頁。
[18] 優素福·格爾達威:《伊斯蘭文化:開放與閉關之間》,貝魯特黎明書局,2000年第1版,第37頁。
[19] 優素福·格爾達威:《伊斯蘭的總體特色》,罕戈譯,民間刊印本,第200-201頁。
[20] 優素福·格爾達威:《伊斯蘭的總體特色》,罕戈譯,民間刊印本,第201頁。
[21]〔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馬堅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第1版,第369頁。
[22]「阿拉比亞」指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指後來說阿拉伯語的整個地區(相當於現在的阿拉伯世界)。
[23]〔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馬堅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第1版,第2頁。
[24]《古蘭經》(2:21)
[25]《古蘭經》(1:2)
[26]《古蘭經》(21:107)
[27] 艾哈邁德輯錄。
[28] 「哈里發」原意為繼承者,指先知及伊斯蘭文明的繼承者,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元首。
[29] 布哈里輯錄。
[30] 阿費夫·塔巴爾:《伊斯蘭的精神》,王秋平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第1版,第199頁。
[31] 泰伯里:《民族與帝王史》,第一卷。
[32] 阿費夫·塔巴爾:《伊斯蘭的精神》,王秋平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第1版,第202頁。
[33] 優素福·格爾達威:《伊斯蘭的總體特色》,罕戈譯,民間刊印本,第77-78頁。
[34]〔美〕J.L.埃斯波西托:《伊斯蘭威脅:神話還是現實?》,東方曉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6頁,40頁。
[35] 優素福·格爾達威:《伊斯蘭文化:開放與閉關之間》,貝魯特黎明書局,2000年第1版,第28頁。
[36]〔美〕J.L.埃斯波西托:《伊斯蘭威脅:神話還是現實?》,東方曉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47頁。
[37] 同上,第54頁。
[38] 伊斯蘭文明對非穆斯林的這種寬容性,與目前西方個別國家禁止穆斯林女子在大學戴蓋頭的做法形成鮮明對照。但願西方拿出與其物質文明和民主體制相一致的膽識和勇氣,用盧梭的名句「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要誓死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那樣的氣度,去理解和對待不同的文明。
[39]〔英〕伯納德路易斯:《中東: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鄭之書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年10月第2版,第278-279頁。
[40]《古蘭經》(49:13)
[41]〔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馬堅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第1版,第780頁。
[42] 同上,第815頁。
[43] 杜維明等:《崩離與整合:當代智者對話》,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1版,第45頁。
[44] 同上,13-14頁。
評論 只看樓主islameversky
2006-10-25 14:45
16樓good
評論 只看TA穆罕默德_何
2006-10-25 14:47
17樓贊同樓主的觀點,更佩服樓主有說出來寫出來的勇氣。呼籲大家在評論中能同樣保持理性
=================================
支持樓主的一些想法.
我們回族缺少的就是自己的文化,在歷史的融合過程中我們回族融合了很多民族的文化,但始終沒有統一完整的屬於自己的.由於歷史等各種因素的原因,我們在經濟,文化,思想,政治方面等各個方面都很落後,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邊遠貧困的山區的人們)封閉.落後甚至有些愚昧,同時這些地方的回族很難融入到社會中,生活越來越貧窮.為了改善這裡的落後狀況,一方面要自立更生,一方面國家應扶持,改善教育,提高人們的經濟水平,逐步縮小與其他民族的之間的差距.只有當人們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思想會變的開放,才能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促進各民族之間的融合,這對我們整個社會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鄙視那些有民族歧視的,挑撥和漫罵並不能使各民族和睦和促進民族融合,同時,如果任由落後的繼續落後,恐怕只會加劇矛盾的出現,將各民族不同經濟生活水平的人們推向對立面,那樣對國家的穩定,民族的強大都是非常不利的.
作為回族,我個人是贊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的,鄙視漫罵者(所有漫漫者和挑撥狗)
評論 只看TA 廣告一鳴7211
2006-10-25 14:58
18樓樓主是比較有知識和理性的MSL,我很讚賞.建議樓主在研究古蘭經的同時,多了解一下內地漢族對MSL的看法,思想狹隘,行動偏激,自私自利.他們經常利用中國的民族政策,以"漢族欺負MSL為借口",採取聚集上訪等方式來達到自己謀取小利的目的.特別是一些自稱熟知"聖訓"的阿訇們,在其中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你了解這些情況嗎?你知道內地漢族對MSL的抵觸情緒嗎?你應該發揮教育者的作用,挖掘教義中的積極部分教育MSL,也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貢獻.
評論 只看TAleedacao3
2006-10-25 17:15
19樓中國清真寺有3萬座 屬五大宗教之冠
● 張從興
伊斯蘭教(回教)在中國雖然不是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但是其宗教活動場所清真寺(回教堂)的數量卻是中國五大宗教之冠,共有3萬多座,而且還在增加中。
根據中共中央統戰部和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網站上提供的官方統計數字,中國現有1萬7600多座佛教寺院(包括漢、藏、巴利三大語系的佛教寺院),1500餘座道教宮觀,4600餘座天主教堂、會所,1萬2000餘座基督教堂,清真寺卻有3萬餘座。
由於以上的統計數字是幾年前的舊數字,而中國各地近年來都有新建清真寺,例如近一兩年內落成的河南鄭州東區馬庄清真寺、吉林通化清真寺等,因此當前中國清真寺的實際數量應該是只多不少。
除了新建的以外,中國各地還有不少清真寺進行了重建或擴建,以便容納更多信眾。據非正式統計,中國現有2000多萬穆斯林(回教徒),超過了官方統計數字中的1800萬人。
這也折射出了中國穆斯林經濟力量的日益強大。上面提到的吉林通化清真寺,佔地面積1400多平方米,工程造價400餘萬人民幣(80萬新元),就是由信仰伊斯蘭教的修正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修淶貴、監事長李艷華夫婦捐資興建的。
中國穆斯林的經濟影響力也引起當局重視。譬如說,今年4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穆斯林企業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穆斯林企業年會」,就是由中國22個部委、研究機構和學術性團體牽頭組成的「今日論壇組委會」與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共同主辦的。
今年5月,官方的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決議增設朝覲工作辦公室,專門為中國穆斯林赴「聖城」麥加朝覲提供服務,是中國重視穆斯林權益的另一例證。
此外,伊斯蘭教文化也日益受到重視。9月28日,建築面積5000平方、位於寧夏永寧縣的中華回鄉文化園內的中國回族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中國第一座伊斯蘭主題大型專題博物館,外觀設計充分體現了回族伊斯蘭建築風格,新穎獨特,陳列展示的內容全面豐富。並通過圖片、文字、文物、事物、塑像以及現代聲、光、電等手段全面展示了世界伊斯蘭文化的歷史淵源,中國回族的歷史形成、宗教文化、民俗風情、歷史人物,寧夏回族的發展過程和主要民俗風情。
看看,就知道修清真寺,如果這3萬座清真寺有一半是學校多好啊
評論 只看TAmnb098
2006-10-25 23:38
20樓我還有一種看法:中華文明是接納性包容性極強的文明,佛教來到中國,我們接納了並把它本地化了,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還有,漢民族或者說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眾多兄弟民族的文化互相融合、包容、吸收、借鑒、交融的結果。翻開歷史就知道了:兩周、強秦、大漢、盛唐這些所謂的漢族政權,其實國主們的身體了本來就流著西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血液。他們也從未將自己屬於哪一個民族看得很重,相反卻身體力行地融合著各民族的文化。要讓我說,中國從來不存在一個純正的漢族,它是由許多種族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形成的一個文化群體,他們有著接近的社會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接納、包容一切。所以,我不提倡,在中國始終保有民族這一鑒別身份的門類。一個伊斯蘭,認同並習慣了漢人的生活方式就必然是一個漢人。相反,一個漢人長期生活在蒙古,習慣並接納了蒙古人的文字、文化、生活方式,就是一個地道的蒙古人。什麼時候,取消了民族的身份界定,我們就真是文明了。試問一回族人,不會本民族的文字、語言、不信奉《古》經,他填各種表格時,我們還要硬逼他填回族嗎?取消民族的身份識別,不是不承認民族的存在,而正視民族的交流、演變這一事實。為什麼我們本來是同一個祖先、長相一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語言相同,卻非要分出什麼民族。甚至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上學,把孩子改成滿族、回族、蒙族。而本來他們已經不懂滿、回、蒙的文化?是誰硬要我們分裂?
評論 只看TA小乖乖怪
2006-10-25 23:54
21樓支持一下,說的挺好
評論 只看TA推薦閱讀:
※一個幾乎沒有穆斯林的國度
※戰爭中的法則
※穆斯林為什麼不吃豬肉?
※做一名兩世吉慶的穆斯林
※世人的誤解:穆斯林一夫四妻艷福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