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秋遊十三陵
記不清多少次到京城了,但總感覺到每一次都應該有新的收穫。這次北京之行拍點什麼呢?對!十三陵,上次到十三陵時候是十五年前,那時候還是拍彩卷,沒留下多少影像,這次就是拍它了!
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它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目前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我這次的目的就是想把十三個陵墓都跑一遍拍幾張,但後來才知道這只是個幻想。
網上訂了門票,六時許從住地出發。天剛蒙蒙亮,通往八達嶺的京藏高速從睡眠中醒來,大批的車輛向京城方向涌去。
京城最便捷的出行方法是地鐵加公交,地鐵13號線龍澤站換乘114路、878路直達長陵。車窗邊一閃,是這石碑和大紅門。
apec會議給京城帶來難得一見的藍天,今天氣好,心情也好,車上拍下這長陵的遠景。
一、長陵
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也就是1402年在南京奪得了帝位,改年號為「永樂」。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御駕親征漠北,征戰中病逝在榆木川(內蒙古),同年12月19日葬入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第一進院落也就是這長陵的驗票處,和大紅門一樣,其下開了三個紅券門。
驗票進門到了前院落,就看到這「祾恩門」。
據載,十三陵各陵殿全部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是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親易佳名。「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
中間板門之上安有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
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焚帛爐」,黃色琉璃瓦砌蓋而成,在古代祭奠儀式上用於焚燒祭祀物品的。
碑亭。是明朝嘉靖年間立的大石碑,原本是沒有字的,清朝的順治皇帝見過陵墓以後,便在石碑的正面用漢、滿兩種文字鐫刻上了他的謁陵感受。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於1785年謁陵後寫的《謁明陵八韻》。
前面就是這十三陵最著名的建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它是十三陵中唯一沒有遭到破壞而至今保存完好的祾恩殿。是用於供奉帝後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壓低角度,用超廣鏡頭焦點對準這斑駁陸離的地磚,試圖表現出歷史久遠的滄桑。apec藍今天真給力。
長陵的祾恩殿原來叫做「享殿」,明朝嘉靖年間更名為「祾恩殿」,「祾恩」的意思就是感恩受福。
大殿的基座用漢白玉攔桿圍住,上面是盤龍雲錦,下面是龍頭,雕塑風格手法和故宮、太廟大都一樣。
驚嘆古代的工匠,雕刻的這樣「活龍活現」,也曾經看到過現代匠人修補太廟、故宮時偶爾更換的龍頭,大不一樣呀。
隨著時光的流逝去,有些精美的雕塑有的已經風化的看不出模樣啦,文物保護當務之急,不知道我們的後代還能看到這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
和故宮的太和殿一樣的規格,黃色琉璃瓦砌蓋,房檐上有九個神獸,中國古建築中最高的規格了,皇帝們無論活著或者死了,規格是不能變的。
走進大廳,中央的這尊銅像就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這尊銅像是根據《中國歷代帝後像》中朱棣的畫像為形象設計,於1998年鑄造完成的。
大殿的內外全部用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高大的楠木巨柱,直通天花板,共有60根巨柱支撐著殿頂,中間最粗的四根直徑達到了1米以上,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珍貴遺物,它與北京故宮內的太和殿、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並稱中國三大殿。
導遊介紹這些巨大的金絲楠木來自於四川雲南等地的深山老林,位置偏遠運輸不便,大都是利用山洪爆發時的水力衝下高山,然後經水路飄流運輸的。
雖時至深秋旅遊淡季,但遊客絡繹不絕,以外國朋友居多,參觀的很詳細。有時候我甚至感覺到他們對中國歷史的關愛和重視程度比那些鑽在錢眼裡的中國人強的多。
在大殿的四周展示的都是定陵地宮裡的出土文物,為了疏導遊人和豐富展出內容起見,定陵出土的部分文物就移到這裡展出。
據載,原先準備挖掘的是長陵朱棣的地宮,但因為對地宮的挖掘史無前例,又加上長陵的地宮比較大,所以考古學家們準備找個別的陵先試挖一下,積累一些經驗。最後找到了定陵萬曆皇帝的墓,在倉促的打開地宮的金剛門後,墓裡面無數在低氧情況下存放數百年的精美珍貴的字畫,絲綢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時迅速碳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所以現在長陵等十二陵地宮仍沒有被挖掘。
繞過了祾恩殿,進入了內紅門,這是長陵的第三進院落,深秋的殘葉在陽光的照射下依然生輝。
靈星門,導遊說是通往陰間的門,進去的時候千萬別從門內走,從此門出來後要跺跺腳:我回來啦!別把魂丟在陰間了。哈哈,搞笑而已。
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誌,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築,重檐歇山頂。額枋上鐫刻著「長陵」二字。
正中有一座石台,上面放著石質供器,中間是香爐,兩旁是一對香瓶和一對燭台,又稱「石五供」,導遊說過去是銅的,後來被清朝的皇帝挪走熔化了做它用,才改換成石頭的。
俑道里走上明樓,回頭看看「石五供」和靈星門。
走上明樓,頂端有碑亭。
裡面立有高大的石碑一塊,鐫刻著「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
右側的這就是皇帝「墳頭」,下面就是埋葬帝後屍骨的地下宮殿。
#################################################################
二、獻陵
長陵出來右轉,就看到遠處的「獻陵」,根據我事先的願望要到那裡拍幾張,儘管它還沒開放。到這裡交通就不怎麼方便了,等了半天沒車,乾脆走過去。
獻陵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它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史載:仁宗臨終曾遺詔從儉,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很顯然,現在的獻陵是新近修復的,門樓上的黃色琉璃瓦飾件很精美。
獻陵沒開放,完全沒有長陵那樣的熱鬧景象。門前有輛轎車,幾個人下來,聽從著講解,大概和我一樣,也是對歷史文物的偏愛者。
隔著門縫向里望,明樓也是新近修繕的,院內雜草叢生,荒無人跡。
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力度,現在十三個陵墓全部都得到了全面修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門口安裝了電子監控,據有關介紹,這裡所有的陵墓全部由武警北京總隊一師第八支隊七中隊守衛,據統計,自1983年進駐十三陵擔任守護任務以來多次處置險情76起,打擊抓獲偷盜破壞文物的違法犯罪嫌疑人93名。
周圍的院牆也是新修建的。
院內高大的松柏挺拔聳立,躍出院外。
古代帝王非常講究風水,陵墓也不例外。這是陵前的渠溝,早已乾涸了,裡面許多垃圾零亂不堪。
陵前的這些小紅豆在深秋的apec藍天下顯的格外招人喜愛。
###################################################################
三、慶陵
獻陵再向前就是慶陵了。它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
它和沒開放的其它陵墓不同,南北線拉的很長,最南面是這橋和石碑,可以看出,橋欄是新裝的。
石碑也是老的啦,周圍用鐵柵攔了起來。拜託啦,管理部門能否欄的更優美一點?文物古迹是要遊人觀看的。
慶陵正門前也被鐵柵攔起來,透過鐵柵,能看到這段荒廢頹敗的牆頭。問周圍百姓知道這前院里圈的啥也沒有,就是這段老牆。透過斷牆能看到後陵門和後面院落里的明樓。
後陵門,門口是荒蕪的野草。
慶陵的水系工程非常完善,即有地上明溝,又有地下涵洞。這是前院北門的石橋。
橋欄是新的,下面這些都是幾百年前的東西。
從這些渠邊生長的這些古老松柏樹木上就能看出它的年代。
沿一條古老的被野草淹沒的磚道向後走,就是這後院的陵門。
周圍是高高的院,四周無人,頓時感覺幾分恐怖。
壯著膽從門縫中望去,也是新修繕的明樓。
門邊的腳石和排水系統還是當年的印記。
跑到「慶陵村」口,才拍到個明樓全景。
此村明代為慶陵神宮監,清順治元年設司香官及陵戶,後逐漸成村,以陵為名。現在十三陵所有的陵墓旁邊都有一個和陵墓相同名字的村,那是幾百年間守陵人生息繁衍世代流傳下來的。
可別小瞧村前道邊的這兩棵「神樹」,可有來頭了,不知道是哪朝皇帝栽的了。周圍百姓說每年都要在它身上花幾十萬栽培、防病,有毀壞它的要判刑呢。
下午一點半了,這才看到一個開放的長陵和兩個沒開放的獻陵和慶陵,看著遠處的幾座陵墓,感到這「游遍十三陵」的計劃是完不成了,趕緊乘車回去,看定陵地宮。
############################################################
四、定陵
定陵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朱翊鈞10歲登基,22歲便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28歲的時候已經將陵墓修好,陵墓建成以後30年才死。它活了58歲,統治中國長達48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公交車定陵路口下了車,「望山跑死馬」,走到定陵前已是疲憊不堪。遠遠的望到這神道又來了精神。
定陵的神功聖德碑,也是無字碑。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說過,皇陵的碑記全是大臣粉飾過的文章,不足以讓後世的子孫為戒。這樣撰寫碑文的重任就落在了後任小皇帝的身上。十三陵中的前七座陵墓建好以後,除了長陵有碑以外,其餘的六座陵墓全都沒有立碑,也就不存在小皇帝撰寫碑文的事情。直到嘉靖十五年六座陵墓的石碑才相繼建成,這7塊碑的碑文全都應該由嘉靖皇帝撰寫。可是嘉靖皇帝是個既貪戀酒色,又迷信道教的荒淫皇帝,哪裡有心思寫碑文呢?所以碑雖然立起來了,卻始終沒有碑文。祖宗陵前的碑上都沒有字,後代的皇帝也就不好再寫了,所以全都成了無字碑了。
門前的地磚有些年頭了。
定陵大門,和大紅門、長陵門一樣風格的。
神道上的石條早已磨的光滑無比。
前面的這座高石台基就是祾恩門的遺址。
萬曆十年朱翊鈞也20歲羽翼豐滿,迫害輔佐自己的老臣以後,便無憂無慮地過上了「不上朝、不御講筵、不親郊廟、不批答奏章」,終日同妃嬪飲酒作樂的糜爛生活,搞得全國上下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萬曆死後僅過了24年,明王朝就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定陵的祾恩門和祾恩殿被李自成和清兵入關時嚴重的破壞,現在只能看到遺址了。
陵墓前台階上的石雕,和故宮裡的一樣。
靈星門,明樓,「石五供」,和其他陵墓都是大同小異。
去地宮要沿明樓左側拾階而上,這些長在古牆上的古柏證實了它們的歷史。
這是「寶城」,中間這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叫做寶頂,就是皇陵的墳頭,下面是地宮。
定陵的地下宮殿由前、中、後、左、右5座高大的殿堂組成,總深度27米。地下宮殿全部採用石料發券的建築手法,可以說是地下的「無梁殿」。
地宮總面積約為1195平方米,前、中、後三殿之間各有一道結構相同的石券門,用漢白玉雕成。
券門內按照規制的要求,設有大小不一的石門。眼前的這座大門就是地宮的第一道大門,它是用一整塊漢白玉石雕成,上面縱橫排列著就原石雕成的81枚門釘。
萬曆和孝端、孝靖的棺槨。
中國曆來是一帝一後,為什麼定陵葬有兩個皇后呢?孝端皇后是萬曆朱翊鈞的原配皇后,萬曆四十八年病逝,不到百天朱翊鈞也去世了,於是孝端和朱翊鈞兩個人的棺槨被同時葬入了地宮。孝靖皇后原本是太后宮裡的一名宮女,後來生下太子朱常洛,被冊封為皇貴妃。她比朱翊鈞早死了九年,按規定貴妃死了是不能與皇帝合葬的,所以就埋在了東井附近的平岡地。朱常洛即位只當了29天的皇帝就被朱翊鈞的寵妃鄭氏害死了。朱常洛的兒子熹宗朱由校即位以後,追封自己的親祖母孝靖為皇太后,遷葬到定陵地宮與萬曆、孝端同日下葬。所以定陵地宮出現了同時埋葬兩位皇后的現象。
皇帝、皇后寶座。
地宮內的石門造型精美。
金鋼牆,說是防盜墓的,哪可能防住。
出地宮到明樓頂,這裡是安放著神宗皇帝的墓碑,上書:神宗顯皇帝之陵。
大門前的博物館裡陳列著一些定陵出土文物,但大多數的都送到長陵里展出呢。
###################################################################
五、十三陵神路
定陵出來,日已西斜,來不及去昭陵啦,趕緊去十三陵神路看看。路人告訴我,要到南新村下車就行了,那裡是神道經典的開端。 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正在維修,被塑料布裹的嚴嚴實實,只能看到周圍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犭孔。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料取自房山。
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和南京明孝陵的差不多。
石獸又分6種造型,每種4隻,全都是兩立兩跪的形狀,有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駿馬。
石獸過去以後就是石人了,分三種造型,文武各4人。
首先是武臣,象徵皇帝的侍衛將軍。
文臣,是皇帝近身的大臣,勛臣,象徵有功勛的文武百官。
在皇陵中放置這種石像生,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十三陵的石像生基本上是仿照南京的明孝陵設置的,只是增加了四位勛臣。體現了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同樣擁有文武百官和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然可以主宰一切。
石像生盡頭的這組玲瓏別緻的建築,它叫「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間部分,還分別裝飾著一顆石雕的火焰和寶珠,因此這門又叫做「火焰牌坊」,含有「天門」的意思,就是說死去帝王的靈魂從這裡進入,就可通向「天界」。
南北一個來回,拍完了石像生已經快五點了,回到住處已是萬家燈火了,沒有完成游遍十三陵的心愿,下次再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