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擴大下的M型香港
貧富懸殊擴大下的M型香港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嚴飛 字型大小 背景 評論 列印 電郵 收藏 騰訊微博新浪微博
香港回歸十五年,香港宏觀經濟的整體增長十分顯著,但在社會發展層面,全港呈現出人口年齡老化、男女比例失衡、貧富懸殊擴大這三大結構性變化,而這其中,又以貧富懸殊擴大尤為嚴重。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6月中旬出版的一份最新報告(《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顯示,在過去的十五年里,香港收入最低及最高的住戶數目雙雙增加,中等收入住戶比例卻逐年萎縮,家庭收入差距顯著走向兩極化。分析顯示,全港每月家庭總收入高於6萬元的住戶比例,由1996年的6.9%顯著增至2011年的12.2%,達28.75萬戶;月入4,000元以下的住戶比例由回歸前的6.7%增至9.1%,達21.4萬戶。而月收入1萬元至4萬元之間的所謂中產家庭住戶,卻由61.2%跌到了52.8%。(註:1996年數據來源於香港政府統計處《二零零六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
雖然由於香港的人口調查缺乏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方面的數據,並不可得出貧者愈貧的結論,但香港的貧者愈多,卻是事實。從基尼係數(按原本住戶每月收入(original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計算)來看,香港已經由1981年的0.451增加至2011年的0.537。香港2011年的貧窮人口亦超過120萬人,是自2001年的第二高數字,貧窮率為17. 8%。貧窮住戶數目則為46萬戶,為過去十年來最高數字(根據香港政府的定義,貧窮人口指生活於低收入住戶的人口,而低收入住戶指按不同住戶人數劃分,收入少於或等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的住戶,2011年按住戶人數劃分入息中位數一半的數額為: 一人家庭: 3450元、二人家庭: 7500元、三人家庭:10575元、四人或以上家庭: 12875元)。雖然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已經由1996年的17,500元增加至2011年的20,500元,增幅達17.1%,但香港同期間的通脹率卻也高達12.5%。
另一方面,香港低收入人士的狀況難望改善。樓價租金高居不下,反映香港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在今年4月一舉超越1997年7月樓市頂峰期的102.93點,7月13日最新公布的數據更是高達105.01點,相信這一指數短期內仍將繼續徘徊在高位。特首梁振英所承諾的提升土地供應、集中建公屋等措施,也需要3-5年的市場消化才能見成效。與此同時,香港市民在住屋開支上的負擔愈來愈重,公屋輪候人數不斷增加。根據香港社會褔利署發布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2》顯示,2010年公屋輪候人數持續攀升至約145,000人,現時住屋開支佔住戶總開支的32.8%。而全港領取政府綜援人數,至今年5月底(6月20日香港社會褔利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達到274,464人,約佔到香港總人口的4%,比起15年前大幅增加了13萬人。
在一些學者的分析中,香港已經明顯出現「M型社會貧富懸殊」和「中產向下流」的社會轉型特徵。「M型社會」語出日本經濟戰略專家大前研一,是近年來描述貧富懸殊這一社會現象的新名詞,在其著作《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中有詳細描述。M的左邊是指低下層收入人士,右邊是指高收入人士,兩者人數會越來越多,中間的中產人士則減少,大多數更流入中低階層。而「下流社會」則來自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的著作《下流社會》一書。所謂「下流」,是指社會中的中產階層因對現有經濟生活狀況的滿足而喪失往上流動,即「上流」的進取心,從而在不自覺中往下分化,形成社會中佔據多數的「下流階層」。當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社會階層出現「上流」與「下流」的兩極化現象,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不穩定。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 從梁振英說普通話談起 2012-07-10
- 香港:15年來的「變」與「不變」 2012-07-05
- 香港新特首在抗議聲中就職 2012-07-02 本文涉及話題:香港 中產階級 貧富差距 梁振英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香港和台灣都少有人反對基督教?
※三名內地孕婦沖往香港急診室產子 被判監禁12月
※上海的英文名為什麼不是吳語譯名「Zaon he」,而是「Shanghai」?而香港的卻是粵語譯名「Hong Kong」?
※認識香港(11):香港有哪些優點?│脫苦海
※為何香港和澳門對印度免簽,而對中國大陸不免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