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單身真是一件令人悲愴的事情嗎?

發表於2015-11-11 13:18:59

文:鄒根生 丨 壹心理專欄作家

導讀:今天「雙十一」,既是傳說中的「光棍節」,又是現實中的「購物狂歡節」。本文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光棍節的由來,光棍一族的笑與悲,單身真是一件令人悲愴的事情嗎,單身一族需要加強自我心理調節,同時也需要社會更多關愛、更輕鬆的社會心理氛圍。

曾幾何時,「雙十一」成了人們口中笑談的「光棍節」,後又進一步演化為「購物狂歡節」。這都是近幾年才有的事,然而其影響的範圍之廣令人驚嘆。現在去問問中學生,幾乎沒有不知道「光棍節」的,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紛紛過起了這個「節日」,以互相調侃為樂,讓人不由得心生几絲唏噓。

今天先不說「購物狂歡節」,單說這由四個「1」組成的光棍節。

數字遊戲背後的社會心理

雖然在西方也有數字情結,比如對數字「13」的忌諱,把星期五稱為「黑色星期五」等。但中國人對於數字似乎情有獨鍾。民間最偏愛的是象徵發財的數字「8」,象徵順利的「6」和象徵長久的「9」,當然也少不了對於雙數的偏好——雙數比單數要吉利。

大概近二十年,人們開始喜歡上組合數字所帶來的含義。比如「898」——「發就發」,「51」——「我要」,「520」——「我愛您」,「1314」——「一生一世」……這種對數字的賦義,也的確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尤其是情侶之間表達愛慕之情時。

現在就不難理解「雙十一」產生的民情土壤了。當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人口流動匯成時代浪潮後,年輕人再也不滿足於在家鄉的小圈子裡尋找配偶,選擇的範圍在不斷擴大,然而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一個重要的表徵就是:社會上青年的平均結婚年齡向後推遲,晚婚者所佔比例越來越重。於是,單身者在20-35歲人群中所佔比例凸顯,「剩男」「剩女」現象成為必須面對的事實。

單身者的壓力不斷增大,於是要尋找一個釋放的缺口。大概有絕頂聰明者提出,我們單身者過個節吧,大家樂呵樂呵,尋點開心……數字「1」作為一個人、形單影隻的最好代表,四個「1」代表眾多單身者,就這樣,11月11日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光棍節」。

光棍一族的笑與悲

「光棍」在中國辭彙裡帶有什麼意味,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能意識到了。在小的時候,在我們老家,長輩們把那些娶不到老婆的男子,稱之為「光棍」,為什麼娶不到老婆,條件差唄。所以,有時候當孩子們不聽話或不乖時,大人就會以「你不好好……,將來打光棍去」來「訓誡」我們。直到二十四五歲時,如果尚未成家,將來要打光棍就成為實實在在的威脅了。

因此,可以說光棍一族是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燈看著我,我看著燈,真叫人傷心」;「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這些都是對光棍生活的真實寫照。

而現在要為這一類人立個名目,美其名曰「光棍節」——這分明是調侃,調侃的背後是自我解嘲,透露著一種無奈,不過也有現代人的几絲洒脫。

也有人對於單身者起了一個比較洋的稱呼,叫「單身貴族」;這恐怕是對弱勢群體這一「身份地位」的反抗與顛覆。人們發現,單身也未必沒有好處啊,也可以活得很精彩,尤其是當社會中的不少婚姻暴露出問題與矛盾時,這種單身好的感覺就更加凸顯,因此確實算得上是「貴族」。不能不說,「單身貴族」一詞是對到了結婚年齡而未結婚的人的一種「尊稱」,算是理念創新。

然而,單身貴族的身份,並不能掩蓋單身一族的生活現實。他們的生活,時時遭受著來自各方面壓力的夾擊——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社會又包括家庭、同輩群體和周圍人。有人專門對此作了研究,比如《都市裡的單身部落》一書,就是一本嚴肅探討單身人士的生存生活現狀的書。

單身真是一件令人悲愴的事情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探討單身與婚姻的關係,探討所謂的婚姻圍城理論,甚至探討人生的意義為何。

引用幾個名人的例子。諾貝爾獎的設立者,化學家諾貝爾先生,據說一生忙於做化學實驗,搞科學研究,等他想起真要結婚的時候,他已經老了;當然,在他年輕時,他也愛慕過一個女孩,不過那只是曇花一現……不知道諾貝爾是怎麼化解家庭或周圍人給他的婚姻壓力的,這幾乎是一個謎,又或許他沒有遭受過那樣的壓力?

現代如中國的前任副總理吳儀女士,她一生未婚,被人們所盡知。據說,當她還是花季少女時,閱讀了不少言情小說,竟至於對婚姻有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到現實中總不能實現,終於單身一生。雖說她的感情生活有遺憾,但其在事業上的成就和達到的人生高度不得不讓人欽佩。

無獨有偶的是,同為女中豪傑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女士也是終身未婚,至少目前為止沒有她已婚的報道。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婚姻》中說,「最能為公眾獻身的人,往往是那種不被家室所累的人。因為只有這種人,才能夠把他的全部愛情與財產,都奉獻給唯一的情人——公眾。」不過,他也很看重家庭對於一個人的重大意義。他說,對家庭的責任心不僅是對人類的一種約束,也是一種訓練。獨身者也許可以成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卻很難成為最好的公民。因此,對於人應當在何時結婚這個問題,培根寫道:「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適的對象,任何時候結婚都是有道理的。」

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需要結婚是心理不夠強大的表現,當你足夠強大時,就不會覺得單身有多麼煎熬,多麼不可接受了。

單身人士需要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然而,畢竟大多數人難以成為像諾貝爾那樣的人,把畢生精力獻給事業而無愛情生活。人們需要找到婚姻的伴侶。為此,社會以及渴望結婚的單身人士自身可以做些什麼?

近日聽聞一女子在離婚後,與她的發小結了婚,後者此前是未婚。不由得從內心衷心祝福他們——因為這位男士很有勇氣,敢於拋棄一些世俗的成見。

單身者之所以單身,往往是自己造成的。比如,交友方面的苛刻,不合理的擇偶觀,對婚姻的過度期望,等等。由此看來,單身人士在心理上需要自我調節,正確認識婚姻在生活中的意義。在我看來,一個人只有當他具備了良好的自我狀態,他才可能與伴侶共同營造出良好的婚姻。這是一生的課題,需要一生的修鍊,需要一生的經營。

他們,也需要更輕鬆的社會心理氛圍

另一方面,我們也呼籲已婚人士,或者正在戀愛中的男女,不要在公眾場合過於濫情。這裡有一件「囧事」,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在我二十來歲的時候,曾在北京看到一對青年男女當街接吻,那時所受的「刺激」至今印象猶深。當一個人在身心上都受到煎熬時,別人的「幸福」常常會給他帶來刺激。對於單身人士來說,這實在是可以理解的。

有些女子穿著過於暴露,引起了少數光棍們的神經受到刺激,以至於失去自控,發生一些性侵事件。性侵者固然要承擔行為的後果,但是受害者本人又何嘗不是性侵事件的參與者呢?——畢竟不可能每個單身人士都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即使不能為單身人士提供一些實在的幫助,至少我們不要過於「曬」自己的幸福,以免引起由於異性資源分配不均而帶來的「貧富差距」下產生的不理性行為。

多年以前,曾在安徽合肥城裡的一座橋邊發生一起慘案。一對研究生男女晚飯後散步,經過一座橋時因對路邊的民工說了幾句不恭敬的話,激起對方怒火,後被民工殺死——我想,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慘烈行為,恐怕與受不了別人的幸福有關吧。

更有甚者,有些夫妻在做愛時,叫床聲音過大,吵著鄰居,如此「性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若是已婚人士尚好,若是那性慾不能得到合理滿足的單身人士,會當如何?這會不會有潛在的衝突發生的可能?

因此,筆者在此呼籲,用你的微小的實際行動,給單身人士多一些體貼與關愛吧,為我們的家庭和諧、社會和諧、自身和諧盡一分力!

我甚至期待「光棍節」這個名詞,這個本身就有些娘胎不正的流行詞——它把一件嚴肅的事,變成了調侃的笑料——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而改之為「關愛單身者日」或「世界家庭日」。

來源:探春詠歸人博客

編輯:蘇子悅


推薦閱讀:

女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99%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為什麼不常見到寺廟做例如賑濟、助學這些善事?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生活名言】

TAG:單身 | 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