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是最大的謊言

乾隆畫像

乾隆盛世時期,清朝很繁華。生活條件好了,人就貪圖享樂。乾隆也是,他喜歡看戲。為此,他專門組織了一個最高品級的戲劇創作班子,主要成員包括皇叔庄親王和刑部尚書。庄親王親自創作了一部三國題材的大戲,刑部尚書則根據《西遊記》與《水滸傳》中的故事分別創作了兩部戲。乾隆自己也不甘落後,親自編製了一些戲曲。

戲是要人演的。乾隆朝,掌管宮廷戲劇演出的南府大規模擴張。最初是遴選大批幼年太監學習戲曲,但乾隆還是不滿足。他決定成立劇團,廣納民間戲劇高手。這個劇團也歸南府管轄,專門為乾隆服務。

本子有了,演員有了,下一步就是怎樣操作。直接下令在宮廷里大肆演戲肯定不好。因此,他轉了個彎子,授意親信大臣上奏章,虛情假意地拒絕後再在「民意」的支持下表示肯定。

於是,某日早朝,一個軍機大臣閃出朝班,滿臉嚴肅地說:當今盛世,國富民強,正逢我主執政55年,又趕上八十壽辰,這是前所未有的喜事。萬歲爺何不藉此佳時,傳令全國民間戲班進京獻藝,搞幾場彙報演出呢?

乾隆沒有馬上答話,靜思了一會,說這樣做會不會勞民傷財?另一位大臣立即接過話茬:您七十大壽就因為體恤百姓沒辦,這八十大壽可是普天同慶的大節日,不好好操辦操辦,天下百姓不會答應。何況,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戲劇發展,另一方面也可藉此機會給來朝的外國使者看看,威懾一下番邦。其他大臣也齊聲附和。看到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乾隆一拍大腿,說:行。一場大規模的宮廷享樂活動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搞全國戲劇會演,需要大量舞台。當時的圓明園、清頤園(即後來的頤和園)、中南海、熱河行宮,大小戲台上百座,一律按「萬壽大典」的要求改建、擴建甚至推倒重建。由西華門至北京城外,每隔數十步就設臨時戲台一座。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七月,戲班紛紛開始進京,八月二十日結束,歷時四十餘日。其間,戲劇演出連軸轉,換人不換台。外國使者也被邀請觀看演出。當時來訪的馬嘎爾尼在日記里寫道:「戲場中所演各戲,時時變更,有喜劇,有悲劇……其中所演事實,有屬於歷史的,有屬於理想的。技術則有歌有舞,配以音樂。」可見內容之豐富。乾隆後來又活了八年,這樣的活動自然又舉行了八次。

乾隆如此沉溺於看戲,後果非常嚴重。第一是耗費了太多的精力,使他無法思考大量內政問題,沒有時間研究世界大勢,這從他對英國來使的傲慢態度與對事物判斷的高度糊塗里可以得到證明。

馬戛爾尼使團

第二是勞民傷財。戲班進京需要錢,這些錢朝廷沒有撥下來,地方官自然只能對老百姓進行盤剝,以至於馬戛爾尼和使團成員在人群中「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喝。」而在此之前,西方人都對神秘的東方充滿敬畏,認為這裡遍地黃金、人人身穿綾羅綢緞。

不管是在江南舟山還是在京城附近,「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老百姓窮成這樣,還要一次次被掠奪,國力之透支可以想見。更要命的是,乾隆以後,全國戲班在皇帝的生日進京成了「祖制」,被一代代皇帝效法,更是讓老百姓背上了解不下的包袱。

康乾時代表面看去繁華,卻被後人譏為「統治者的盛世」,從乾隆看戲這一點就可以證明。在世界正朝著工業文明飛升的時代,碰上這樣的皇帝,清朝的衰敗只是遲早的事。

推薦閱讀:

康乾盛世,究竟是怎麼樣的繁華?
雙女主奇幻大劇,歷史架空聞香榭
《盛世仁傑》1~20集全
康乾盛世:把工業革命和思想啟蒙關在門外
【概覽系列】《中西文明的對照》——古代中國的盛與古代歐洲的黑暗

TAG:謊言 | 乾隆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