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歌的勝利:祭屈子投江2293年

「……知死不可讓,原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懷著對暴秦的仇恨和對家國前途的憂傷,寫下絕筆《懷沙》後投汨羅江自盡。前223年,秦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都壽春,楚軍潰敗,亡於秦。今天去西安看過秦始皇兵馬俑的人們,都為軍陣的整齊與威武所震撼。就是這個強大的軍陣,完成了一統六合、縱貫寰宇之偉業。是秦軍的武士強壯,還是兵器比六國發達?都不是。秦始皇君臨天下靠的是變法,靠的是強大的秦律。前359年,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變法,實施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變法一改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頹勢,讓秦國逐漸崛起。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秦簡,這些竹簡記載了大量律令,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等,內容涉及農業、倉庫、貨幣、貿易、徭役、置吏、軍爵各個方面。在秦簡出土前,秦律被描述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這些秦簡的出土,卻讓我們感受到秦國法、律、令之完善,以及相對的人性化,是我們之前無法想像的。「姦邪不容,皆務貞良」,秦代官吏 「慎遵職守」,凡事「細大儘力,莫敢怠荒」。有了完備而嚴格的律令,構成了國家有效的組織形式,秦國才能動員60萬軍隊,發動對楚的戰爭。史載荊軻刺秦王,荊軻手持匕首追著秦王在朝堂圍著柱子跑,殿上的武士只能高聲叫喊,卻不敢上殿----因為秦律嚴格規定,沒有秦王命令不準上殿。秦國法律的完善和嚴苛由此可見。正是有了強大的秦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讓秦國走向了空前的強大,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作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屈原在生前就清醒地意識到了秦國依靠變法正變得越來越強大。當時的名士蘇秦提出合縱,即聯合六國一同抗秦,屈原積极參与此事,與蘇秦一起促成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並使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因此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後來由於在宮廷鬥爭中的失敗,屈原先後兩次被流放。眼看著祖國在與秦國的爭鬥中日漸失利,憂傷的三閭大夫在流放地選擇了抱石沉江以明志。

與失敗的政治業績相比,屈原在詩歌方面舉世無雙的成就更值得我們永遠懷念他。屈原創立了「楚辭」文體(也稱「騷體」),《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全書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秦始皇一統中國,將霸業傳到了二世手中,此時趙高專政,李斯開始貫徹重刑主義,強調「深督輕罪」。他認為君主只有使用煩苛的刑罰來監督臣民,才能行使自己的絕對權威,就沒有人敢欺君犯上了。李斯的法律思想和實踐對晚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商君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夫棄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罰也。彼為明主而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李斯為重刑而用重刑,基本背離了法家的初衷,於秦始皇時期的法治相去甚遠,秦律開始走入歧途,重刑主義讓各地反抗運動風起雲湧。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隨後項羽入關,秦朝滅亡。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從孝公變法到始皇統一中國,用了將近140年;而從始皇到子嬰秦亡,卻只用了14年。成也秦律,敗也秦律。

陌上花開,不負韶華,當年護佑大秦的律令早已灰飛煙滅,除了偶爾考古時從地下刨出的成堆秦簡,和排列著整齊軍陣的陶佣,還顯示著這個強大帝國的無上榮光。經歷了數千年戰爭與和平、歡樂與悲傷的華夏子民,今天依然還一代代誦讀著屈原留下的美好詩篇,用以呵護心底里那一片最原始最柔弱最嬌嫩的,再也回不去的心靈家園。這些「宏才艷發」的詩篇,華麗絕倫,充滿惻隱之美;這些詩篇凄絕而神秘、浪漫而自由,哀怨嘆惋,惆悵盤旋;似楚天之雲朵,若楚地之草木,「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最終,巨石輸給了流水,陽剛輸給了陰柔,最強大的輸給了最美好的。如山的律令和金戈鐵馬般的暴力在歲月面前不堪一擊,而朝飲木蘭夕餐秋菊般的悠然與平和才是光陰的真正馭手。一個偉大的民族,可以沒有律令,但不能沒有詩歌,不能沒有偉大的詩人。三閭大夫,你贏了。僅以此文紀念屈原投江2293年。
推薦閱讀:

宋詞《釵頭鳳·世情薄》寫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詩人小傳--「黑暗詩人」特拉克爾

TAG: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