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用經

日用經

    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靜以敬,心火自定。寵辱不驚,肝木以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

   固精法 

    人生之精,每生於子時。此時盤膝正坐,手齒俱固,先提玉莖如忍小便狀,鼻即收氣有聲,直至丹田始滿,口始微微放氣,一放一收,要想臍中出入,每行七次。或陽舉,亦以此法行,自倒矣,收氣宜長而洪,放氣宜微而緩。

  運氣法 

    凡運氣,必先提穀道如忍大便狀,鼻即收氣,存想從背脊逆上泥丸,注意頃之,鼻方放氣,即想下歸丹田。

健脾胃法 

 《內經》雲∶人身背項下七節之旁,內有小心。小心者,命門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常借胃土之功,胃弱則不能振精。精者,五穀之華,凡不寐、多思、手心熱耳鳴、目眩諸火症,皆相火也。治之之法,一搓一兜,左右換手,九九數足,真精不走。一日之內,辰戌丑未四時,食後凈室端坐,鼻收氣閉住,左手將外腎連囊向上緊兜,右手在臍之上,心之下,用力橫搓,默數三十遍,氣急,口作嘻字吐出,調息再行,如此九次。卻換右手兜,左手搓,亦九次。久行脾胃大健,精力強壯,飲食多進。

翻江倒海法 

    昔人謂大飽則臟氣不流通,因生眾疾,故中年人以節飲食為本。又雲食取補氣,不飢則已,過飽而以藥物消化,尤傷和氣。只須閉口,用臍下轉氣,左七右八,名為翻江倒海,如此不計遍數,自然噯氣,而飽者寬矣。又直下一口氣,名為鑿山開道,用之大驗。東坡雲∶脾胃惡濕。水飲宜少,脾胃惡寒,生冷宜節。

瀉命門大法 

    戌亥二時,上床仰卧,枕高四指,四肢宜伸,以鼻收氣於右腎,火從口中嘻出,默數百次。卻以右肋著席卧,蜷兩足,鉤兩腿,一手掩臍,一手掩外腎。古人云∶三焦須是卧嘻行。又雲∶睡如貓,精不逃,睡如狗,精不走。是為養元之大法也。

  擦腎治頻詡法 

    老年夜起頻詡,亦一病也。昔林某頻詡,一道人教以擦腎法。每卧時坐床垂足,解衣閉氣,舌柱上,目視頂,提穀道,以手擦兩腎穴各三十六,少息,至四十九、至四十一,多多益善,行之旬日,果稱奇妙。

  擦湧泉穴令腰足輕快法 

    每日趺坐,兩足相向,閉目握固,縮穀道,一手扳足趾,一手擦摩足心,至極妙,少息、再行,日五六度,能令步履輕捷。昔歐恩忠晚年患足瘡,痛不可忍,得此法,用之三日而愈。蓋此穴在足心,濕氣皆從此入也。

   睡訣 

    卧時必須蜷足、側睡,以斂其形,若仰卧則神盪矣。

    固手指訣 

    手不固,則心血不生。若行功時,必須將大拇指捏在四指根間,握固而定。

  固齒訣 

    齒不固,則經絡不通。若行功時,必須口緊閉,牙齒著實咬定,而不可放也。

舌訣 

    行功時必要舌抵上,則舌下玄膺穴開矣。此穴開,真氣可流通於周身百節,若閉無益。

坐訣 

    身必正,頭必直,背脊如鐵柱,盤膝端坐,以眼垂簾,觀鼻、觀臍。如身屈曲、頭縮,氣即不能通矣。

眼訣 

    坐時開眼,則神不聚,須宜閉之。或想上下左右,則將瞳神向之便是。倘修大道眼要垂簾,養病必要閉目藏神,方為有益。

漱唾訣 

    行功時將舌抵上,舐久則生津,津生則漱之,漱之則咽下四分,留下六分,以俟火炎而潤下,如平常時,漱津滿口,分為三咽,淚然有聲而下,不必存留。

撫摩訣 

    身不撫摩,則氣不通暢。於清晨將兩手搓熱,將頭面並夾脊、腎擦極熱便止。自然周身暢快而多益矣。

  擺身訣 

   飲食後,將兩手搓熱,於脾胃間撫摩。再將兩手握拳,絞固於胸前,橫擺腰間七次,左右轉腹亦各七次,須臾胃運而食消矣。

運手訣 

    手不運,則手肢不遂。每朝將左右手把手前骱絞扭,不計遍數,或在熱面水內把手骱絞扭更妙,使老年再不手抖。日日為之,不可間斷。

運足訣 

    足不運,則足力不健。行步時須將腳丟如踢球狀,如此時常行百數步,則足力永健旺矣。

去汗訣 

    客汗不發,其邪氣不得出,正氣不能扶,而疾難奏功。倘遇病,如瘋癆蠱脹癰嗝等症,必須發大汗三日方妙。

暖丹田訣 

    治小腸虛冷疼痛,端坐,兩手摩丹田,閉息行功,運氣四十九口。

三不動訣 

    腎不動,精全;身不動,氣全;心不動,神全。三圓三全,自然成仙。

三滿訣 

    精滿不思色,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

    四大忌 

    一年之忌,不可過勞、大怒;一月之忌,不可大醉;一日之忌,不可過飽;終身之忌,不可清晨時常受氣。

四少訣 

    口中要言少,心頭要事少,肚裡要食少,晚間要睡少。   

    洗眼方

    用皮硝六錢,清河水一碗煎七分,每次帶熱洗七次,每日照前,一年之後,瞳目光明矣。   

    洗眼日期

    正月初五日二月初一日三月初四日五月初六日六月初四日七月初二日八月初一日九月初三日十一月初六日十二月初五日四、十兩月不洗。  光緒十九年手錄

丹陽祖師回陽固本十六錠金訣

    一升便提,氣氣歸臍,一降便咽,水火相見。

    凡修養家,以鼻為天門,以口為地戶,地戶常閉。天門常開,故此法只以鼻息為候。

    遇鼻入息曰吸,即便升氣,將下部前後著力一提,氣氣歸臍也。遇鼻出息曰降,即便放身自在,徐徐出氣,咽津一口,然有聲,亦以意存送於臍中,乃是一降便咽,水火相見也。蓋臍中乃真元所聚之處,真氣悉藏於此,原胎息之所也,凡咽納之際,若有津液,尤為妙也。一升一降,使氣相會,心腎相合,水火相見,所以謂煉成離女液,咽盡坎男精也。如此行之,不計度數,不拘時候,要行即行,要止即止,一身之後,臍輪火熾,兩腎湯煎,腹中氣轉,如雷之鳴,小便漸減,久而百病皆除,延年益壽矣。

     積氣生精 

    積氣生精,不外神氣相守之功,雖功同而用則異也。凡精不足者,與欲開關者,俱宜用積氣生精之功。凡神氣不足者,與開關後者,俱宜用神氣相守之功,若人於酒色財氣、思慮過度,耗其精神者,丹田空虛,下元虛冷無力,入房易敗,種子不結不射,宜於玄關行真息升降。於子後午前,或食少腹虛之際,運機用息,內聯呼吸,每於此玄關升呼降吸,為一息,俱會於命蒂之處。行真息即生真氣,有真氣即生真精,是積息正所謂積氣也,積氣正所謂生精也。何也?真息乃氣之闔辟,真氣乃精之父母,故煉士欲積氣生精;須於積息中求之,每節積三十息,咽津一口,共積至十二節,以合周天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數,數完自覺氣滿精生矣。行旬日功,禁慾節勞,保守精氣,自有奇驗。久久行之,則精氣生旺,諸病不生,開關之功全賴於此。凡一節三十息完,生華池神水一滿兌,是驗也。若津液不生,功夫不到,必須另為。

  煉精化氣 

    夫煉精化氣,乃逆行法也。欲知仙凡之隔,當知順逆之分。經曰∶順則成人,逆則成仙是也。順行則致一身之氣化而為精,是以陽變陰,乃成人之道也。凡人有所感觸而興起者,或交感忍而不泄,或夢覺交而未遺,犯此者,精雖未∶泄,然念頭馳動,而流珠便欲去人,其精己離各臟腑,奔出於腎,凝聚於陰蹺、會陰等處矣。由是其精有從溺出者,有結為懸癰者,有閉其竅溺不通者,有變為赤白濁者,有變為淋瀝者,有致遺精不禁者,有凝結為痔漏者,有積久不泄,遂致一潰傾命者,種種遺患,難以盡舉。仙翁所以憐憫世人,立此煉精化氣之法;以卻其病,以延其年,非大有福緣者,不能遇此。須要知其聚精當為何時,及其煉精為何功耳。如前雲感觸興起、交媾不泄、夢交未遺者,非所謂聚精之時耶?此時能根據法行煉精化氣法十餘轉,則運所聚之精悉化為氣,又何有疾患哉?久久行時,則能使精元完固而可無漏矣。此煉精化氣之法,人實難明其義。譬精猶水澤也,能以法運精使升,不猶地氣騰其水澤為雲霧乎?氣升作甘津降下中黃,不猶雲騰化作甘津以敷九野乎?精出於腎,止聚於一處,到此復上泥丸,降下中黃,則散於一身四大矣,《易》所謂黃中通理是也。訣曰∶平氣定其息,以手握龍身,鼻息用力提,龍神往上奔,神龍歸大海,陰蹺上暫停,自南轉北去,須臾到命門,駕起我白駒,挽著轆轤行,夾脊三關過,曹溪上太清,興雲布甘雨,陣陣落黃庭,行此運氣法,百病不來侵。煉士請細玩之,乃有得也。

     仙師口訣 

    凡視聽言動,皆我神也。欲行功,須先以意收回所散之神,次聚內外兩腎中間之氣,常兜二子向上,一遇陽生,即以左手中指掩馬口,右手雙指緊抵陰蹺穴,隨怒目切牙,吸鼻,咽氣一口,駝腰憋腹,著力提搐入泓池水內,瞑目端坐,習靜調息,息息歸根,務令純熟。又加導引按摩,吹吁呼吸,如有津液,漱咽下丹田。此乃築基煉己之法也。

    凡行坐動,須從緩緩,若存若忘,不可急忙取效,所謂急則反受其敵也。迨夫調弄習慣,則放去收來多由得我矣。每泓池中水火相見了,鼻中重吸一吸,咽氣一口,則津液心火都下入丹田。

    咽時即搐外腎,便津氣有聲,然後徐徐稍放出氣,如此謂之一次,少停再行。或略睡便起,不必拘於時候,要在次第行之。初次行一九,次七加之二九,至三九四九,數多為妙。然亦不可執定數目,恐勞神耳。

    已上法行之一年,則下田自實,第二年方可運用河車法。若神氣充溢於四肢,津液流通於上下,謂之水火既濟。使陰陽交媾于丹田之內,後行河車轉運,使真氣循環於一身之間。必須寧神定息靜坐,先攪左關二十四,後攪右關二十四,次攪雙關二十四。左右兩膊,一前一後,更換相扇,共四十八。左右歪肩,共四十八。左右手屈伸二十四。顧左肩一十四,右肩一十四,仰頭一十四,點頭一十四。正立起,以手扶物,左腳屈伸二十四,右腳屈伸二十四。鞠躬,左右手舞足蹈二十四。將身向前凹脊,兩手握固,大攪雙關二十四。行畢少坐,方可起身。蓋凡漱煉津液,為生心汞。汞為神水,煉至華池皆化為鉛,一意常照泓池水中,乃兩腎中間。腎生精,精化氣。氣者,大也。為聚火燒丹,每於子午卯酉四正時,可常叩齒集神煉之。液在下田則化為氣。

    一見金精發現時,盒飯肘後飛煉,一撞三關,逆流直上,氣沖泥丸,如戽水相似。凡定中藥生,急急采之,肘後飛過,先過尾閭為第一關,次夾脊為中關,玉枕為三關。要閉塞兩耳,耳乃腎之門戶,勿使走泄。頭頂緊縮,著力提,過尾閭,有九竅,上有四十二骨節,直透泥丸,猶日月之飛騰黃道也。第二關,如前法提起,飛過夾脊二竅。第三關,復如前法提起,飛過玉枕,有九竅。然此關頗難開,須閉息令緊,以大白牛車力如禮打之狀,亦不能放。頭頂氣從腎中生,從夾脊直透上腦,其時藥物都從頂門過,須臾覺腦門如火熱且重,即緩緩抬身,徐徐放氣,自明堂兩眉間飛下,即吞入腹中,解化為水,經洞房,入黃庭,漸漸變成黃芽矣。近有修真之士,不得真訣,未能聚火,未能煉鉛,丹田無葯,下手便行搬運周天火候,妄致氣血賓士,虛陽沖腦,令人頭暈目眩、耳聾、鼻流清涕,豈不深可惜哉?正所謂腹內若無真種,猶將水火煮空鐺耳。訣雲∶按巽骨,攀心竅,此中消息誰知道,牙關咬定是秘傳,從此元神入懷抱。此蓋不用心,而以手行火候,正無為之工夫也。用左手按尾閭,尾閭即巽骨也。右手行火候,火候即周天火也。如斗柄之指十二辰,而心不動,至靜中不知身之為我,我之有身,真液下咽。有聲,每滴有一銖,以二十四銖為進一兩,水應坤策也。此只是八口,紫陽師雲∶口八八刀。蓋指每灌漱津液,一口分三咽,咽之有聲,止八口也,定中胎息自動,情極而噓,如春池龜息,動三十六為進一兩,火應干策也。一抽一添,一進一退,乃為周天火候,正所謂周天息數微微數,玉漏寒聲滴滴符。如此行持,不記年月、直待脫胎神化,方為了當。

 產葯川源論 

    元精生於腎,仙家借腎府為發生之地,不是用腎,乃向腎中作用。此腎為產葯川源也。人或不知,即謂兩腎中間別有一穴,真陽伏藏於內,修丹但用真火,逼出這點真陽以為用耳。豈知身中所有,皆後天渣滓之物,仙家不用。若果有元氣伏於一穴之內,亦是渣滓矣。故經曰∶水者,大丹之根源也。天一生水,其位在北,其卦為坎,乃吾身藥物所產之處也。夫元精生於腎,使非靜翕則不能生,故作丹必心氣下交於腎,腎含受而翕聚之,然後能成變化而生元精也。心氣下交,只是凝神入氣穴耳。凝者非凝聚也,夫神至靈至妙,潛天潛地,如何凝聚得?但息念而返神,神返於心而不外馳,則氣亦返於身,漸漸沉入於氣穴矣。氣果有穴乎?葆真子曰∶人之元陽真氣,散於四肢百骸之間,為視聽言動之用,豈有區區藏伏一穴之理?若指一處而注想之,終必成疾,修丹者不可泥於凝神入氣穴之言也。此金丹大道,唯借腎為發生之地,以其為氣之會、故曰氣海;以其深而在下,故曰氣穴;以其為金華所生,故曰華也。作丹只要氣沉到此處,非用魂注想之謂也。元太虛曰∶凝神入氣穴之法無他,只是收視返聽、回光內照而已。夫回光內照,非執著所在而用意觀照之也,不過靜虛以返神於內。其實觀無所觀,照無所照,而亦未嘗不觀照也。下手之功何如?訣曰∶專處致柔,在乎忘情識。忘情識之捷,在乎心息相根據。心息相根據。則情識不期忘而自忘矣。是息也,出入有聲謂之縱,出入不盡謂之滯,往來頻促謂之喘,不縱不滯不喘,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庶乎心息相根據自然矣。然舍「調」之一字,其奚以?或上機之士,但覺念起,即用調息,略照一照,無念即止,不可太著意也。如以意照之,則累照者多矣,又須加一忘字。蓋忘與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當忘之時,其心湛然,未嘗不照;當照之時,纖塵不染,未嘗不忘,其忘乃真照也。或有隨照而昏散者,因平日千思萬慮,紛擾之甚,宅無一主,一旦驟然收拾,把持不定,故隨照隨亂也。治之如何?才覺妄動,即融妄歸真,歸之豈外於忘照這些工夫耶?此正動靜之機,神一出即收回之說盡矣。使照之而不勝,不可強制,且去應事以遣之,亦不可隨亂而流,俟其平和,即忘之照之也。夫修鍊至此,又豈有他術哉?只是採取先天之氣,以為金丹之丹也。張紫陽曰∶采者,采真鉛於腎府;取者,取真汞於心田。鍾離師曰∶腎中藏伏父母之真氣,所謂鉛也。鉛中有真一之水,曰鉛中銀。腎氣傳肝氣,肝氣傳心氣,心氣自涵而為液,所謂砂也。液中有正陽之氣,曰砂里汞。傳行之時,以法制之,使腎氣不走失,氣中採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採取正陽之氣。蓋不採而采,采而不採,不取而取,取而不取。陳虛白所謂身心不動為採藥也。至如火候、藥物,真火本無候,大葯不計斤。白玉蟾師曰∶心者,神也,神即火也,氣即葯也,以火煉藥而成丹,即是以神馭氣而成道也。夫修鍊而至於成道,則神氣渾融,嬰兒顯象。嬰兒者,即我一靈真性,純陽不雜耳。白玉蟾師又曰∶人但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精純氣謂之純陽。仙家只是教人養神,因人迷溺嗜欲,不能一刀兩段,故設為長生之說以誘之。人貪長生乃肯去做,一心修鍊養氣,其實借煉精鍊氣以系此心,養得元神靈妙,非是元神之外,精氣別結一個嬰兒也。然必靜虛之極,無我之至,始得脫胎神化。李清庵曰∶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是全真。旨哉!旨哉。

      精氣神論 

    或問∶紫陽師曰,鍊氣者,煉元氣,非呼吸之氣。然則元氣惡乎在耶?曰∶元者混於杳冥恍惚之中,而實不離於呼吸之氣者也。朱紫陽曰∶天地只是一氣,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唯這一個呼吸,呼是陽,吸是陰。玄同子曰∶呼乃氣之出,故屬冬至之後,大則為天地一歲之呼吸,是以仙家千緒萬端,譬喻不過呼吸二字而已。問∶人身一呼一吸謂之一息,而經言調真息,又言胎息,果呼吸之息歟?曰∶人身一日,一萬三千五百呼,一萬三千五百吸,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丹經》曰∶天地呼吸於內,故長久。人能效天地呼吸於內,亦可與天地同其長久。但常人之息以喉,則元氣亦隨之而出耳。

    且以調息之法言之,蓋調久則神愈凝,氣愈微,久之又久,則鼻息全無呼吸,止有微息在臍上往來,與嬰兒在母腹中一般,所以謂之胎息。乃神氣大定,自然而然,非有作為也。然此要在忘機絕念做工夫,故曰∶心定則息自調,靜久則息自定。修鍊至於胎息,而後氣歸元海。氣歸元海而壽無窮矣。世有教人抑息者,抑則勉強以制之,非自然之妙也。《丹經》曰,服氣不伏氣,伏氣非服氣,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蓋服者如魚吞水,入者即出,不能存也;伏者如貓捕鼠,使氣不走泄,結而成丹即含光,所謂內氣不出,外氣不入也。或又問∶紫陽師雲煉神者,煉元神,非思慮之神。二者果有異乎?曰∶心也,性也,神也,一也。以其稟受於天,一點靈明謂之元神;後來為情識所移,則此沒於其中,遂成思慮之神。其實元神渾渾淪淪,不虧不欠。人能迴光返照,去其情識,則此思慮者,莫非元神之妙用矣。或曰∶精氣神之在人也,均謂之寶,均所當重也。然紫陽師以神為君,以精為主。夫人之有身,動靜語默,皆此氣為之運用,是故氣聚成形,氣散則絕命,氣獨非人之本乎?曰∶精神固非二物,神氣原不相離,三者一以貫之者也。而元精、元氣、元神主宰於其間,自然相生而不窮耳。故紫陽師雲∶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是以元精鍊交感精,以元氣煉呼吸氣,以元神煉思慮神,二物混成,與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氣住而呼吸之氣不出,元神全而思慮之神不起。修丹者,修此三者,故全也。     

仙師六字治病訣 

    此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即呵、呼、、吹、嘻、噓也。以呼而出臟腑之毒瓦斯,為瀉,呼字;以吸而探天地之清氣,為補,吸字。凡入室靜坐,扣齒,咽津,先念呵字治心,念畢即徐徐吸之,出多入少,俱勿令聞聲。蓋聞則氣粗,反傷氣也。如此六度。倘口內有液,咽下一口亦可。

    次念呼字治脾,次念字治肺,次念噓字治肝,次念嘻字治三焦,次念吹字治腎,悉如呵字法,各六度,是為三十六小周天也。又看何臟腑受病,如目病,即念噓嘻二字,如前法各十八遍,總之為三十六,連前為七十二,謂之中周也。又根據前法,念六次;各六度、是為三次三十六,合前共計一百單八,為大周,曰百八訣也。凡遇各臟之病,即根據各訣行之,不拘時候,大約陽時,不拘以數限。總之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尤為神妙。然修養家又謂腎無瀉法,故曰四時常用嘻,八節不須吹也。又考《四時常攝論》,春,肝氣盛者,調噓氣以利之;夏,心氣盛者,調呵氣以疏之;秋,肺氣盛者,調氣以泄之,冬,腎氣盛者,調吹氣以呼之。此治於未病之意,不在區區藥石間也。

 長生在惜精論 

    鍾離師曰∶長生不死由人做。長生亦有道乎,昔箕子序六極曰∶凶短折。則知人之不能永年者,亦自戕其生也。譬諸草木方長,從而折之,鮮有能暢茂者矣。蓋人身三寶曰精氣神者,人謂修丹須斷淫慾,養生者當以此為第一義也。或曰∶煉精者,煉元精,非交感之精,豈在淫慾之斷乎?不知元精與淫佚之精本非二物,凡人未交感時,身中無處有精,《內經》雲∶腎為精府,又雲∶五臟各有臟精,井無停泊之所。蓋此時精皆涵於元氣之中,未成形質,唯男女交感,此氣化而為精,自泥丸順脊而下,至膀胱外腎而施泄,則此精即為渣滓之物,而曰交感之精矣。是其生於真一之中,則為元精;漏於交感之中,則為淫慾。其為元氣則一也。是以修仙家只留得精住,則根本壯盛,生氣日茂。若欲心不息,靈根不固,此精日耗,元氣日少,漸漸竭盡而死矣。乃世人於交感時,手按尾閭,閉其淫佚之精,謂之留精不泄。不知留精者,當留於未成形質之先,若俟其成質而後止之,則此精已離腎府,而神氣已去,使敗穢之物積於腰腎之間,致釀成奇癖之疾,何其愚哉?而盲師又誑之曰∶宜引此精自尾閭夾脊雙關而止,乃為返精補腦,名泥水金丹。噫!是殺人而不操刃者也,能逃天譴乎?然則人之欲留精者,必於平時清心純念上做工夫始得。

  病有十不治 

    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無瀟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廣生煩惱,三也。今日預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盡成荊棘,五也。聽信師巫禱賽,廣行殺戮,六也。寢興不適,飲食無度,七也。

    諱疾忌醫,使虛實寒熱妄投,八也。多服湯藥而滌腸胃,元氣漸耗,九也。以死為苦,與六親眷屬常生難割捨之想,十也。眾生諸苦,病居第一。愚者以苦生苦,如蠶作繭,智者於苦滅苦,如鳥脫籠。余悲眾生障深,難即解脫,書之以作方便法門耳。

 卻病十法 

    靜坐觀空,覺四大原從假合,一也。煩惱現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將不如吾者強自寬解,三也。造物勞我以形,遇病稍閑反生慶幸,四也。宿業現逢不可逃避,歡喜領受,五也。家室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眾生各有病根,常自觀察克治,七也。風露謹防,嗜欲淡泊,八也。

    飲食寧節毋多,起居務適毋強,九也,覓高明親友,講開懷出世之談,十也。

  養生銘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勿使悲歡極,常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雲鼓∶晨興漱玉津,妖神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青天歌 

    青天莫起浮雲障,雲起青天遮萬象,萬象森羅鎮百邪。光明不顯邪魔旺。我初開廓天地清,萬戶千門歌太平,有時一片黑雲起,九竅百骸俱不寧。是以長教慧風烈,三界十方飄蕩徹,雲散虛空體自真,自然現出家家月。月下方堪把笛吹,一聲響亮振華夷,驚起東方玉童子,倒騎白鹿如星馳。逡巡別轉一般樂,也非笙兮也非角,三尺雲墩十二徽,歷劫年中混元斫。玉韻琅琅絕鄭音,輕清偏貫達人心,我從一得鬼神輔,入地上天超古今。縱橫自在無拘束,心不貪榮身不辱,閑唱壺中白雪歌,靜調世外陽春曲。我家此曲皆自然,管無孔兮琴無弦,得來驚覺浮生夢,晝夜清音漏洞天。

  長生歌 

    與君直說長生理,世上能有幾人知。爭名逐利心如火,那個回頭問道機,哀哉忙忙世上人,個個不醒似夢裡。夜眠晝走豈知老,貪戀榮華秋復春。秋復春兮去如飛,不學長生待幾時。長生有路無人走,只在眼前人不知。君不知兮為君指,還丹大要在神水。真人煉就結成鉛,真鉛結汞龍鳳髓。膩如膏,白如雪,神仙留下真秘訣。煉歸元海號還丹,萬神靈兮三屍滅。三屍滅兮壽數多,把定靈關降龍虎。三千功行自能靈,返老還童歸洞府。運匹配,逆順取,坎男離女喜同歸。自古神仙訣盡同,人人認取本來宗。朝朝只在君家舍,何勞外覓走西東。勸君急急早須修,莫待紅顏變白頭。忽然至寶離身去,永劫千生何處求。

 孫真人衛生歌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宜寶之,「洪範」五福壽為最。衛生且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欲求長生須戒性,火不發兮心自定,木能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還延命,貪慾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卻中和氣,更仗何因保此身。心若太費費則竭,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世人慾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發宜多梳氣宜煉,齒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崑崙,雙手揩摩常在面。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日增辛宜減苦,秋來辛減略加酸,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能調無病難。春寒莫放綿衣薄,夏月汗多宜換著,秋冬覺冷便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藥。唯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成瘧痢。心旺腎衰色宜避,養腎固精當節制,常令腎實不虛空,自然強健無憂慮。

    大飽傷脾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飢餐渴飲莫太過,免致膨傷心肺。醉後強飲飽強食,未有此身不生疾,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自安適。食後徐行百步多,平摩臍腹食消磨。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飲酒可以陶情性,劇飲過多防百病。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損命。慎勿將鹽來點茶,分明引賊入人家。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脾防病加。坐卧防風來腦後,腦後受風人不壽,更兼醉飽卧風中,風入五內成災咎。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終不喜。

    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榮枯病漸侵。不問在家並在外,若遇迅雷風雨大,急宜端肅畏天威,靜坐澄心須謹戒。恩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絆幾時休,放寬些子留余福,免致中年早白頭。頂天立地非容易,飽食暖衣寧不愧,思量難報罔極恩,晨夕焚香頻告解,身安壽永福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可惜歌 

    可惜許,可惜許,可惜元陽宮裡生,一點既出顏色枯,百神泣送真陽去。三魂喜,七魄無,血敗氣衰將何補,弄元真物屬他人,赤宅元君誰做主?勸世人,須慕道,休慕色,慕色貪淫有何益?不念形骸積漸枯,逢人強說丹砂力。丹砂力,人不識,誰人肯向身中覓,靈源經里號真鉛,丹華訣內名金液。三茅真君喚作一,子得一時萬事畢,聖人秘一不能傳,不曉分明暗如漆。一神去,百神離,百神去後人不知,幾度欲說不欲說,臨時一點泄天機。一神離,百神悲,日後形悴卻如痴,我今念念說向汝,說時又恐泄天機。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經,精不漏兮身不朽,經不漏兮可長生。若曉此玄玄外法,便是長生物外人。

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

  序

  文所以載道也,余聞世間是文久矣。憶自弱冠時,得侍東籬老師於桐柏山。師秦天人,年已百有十餘歲,姓高氏。浙閩總制高公,蓋師同宗也,巡邊過山,以三尼醫世說師。師曰:「吾曾見於王陽明先生簣中書之內編,其門人王龍溪刻以傳世者,是羲黃以身治世之大道也;又嘗聞諸駐世神仙李泥丸,吾門下沈一炳,曾三遇之,一炳嘗以『三尼』兩字,叩於泥丸,泥丸曰:『此道傳自羲黃,仲尼牟尼青尼三大聖人,闡以立教,三家之徒各述其入門之徑,集成一編,或曰說述,或曰心傳,或曰功訣,或曰功用』。今散軼矣,」余昔聞於高師者如此。

  至乾隆丙午歲,十月二十六日,吾大師太虛翁是日離世,於先兩日授書一冊,囑收勿泄。其時尚達,不務慎守,友人攜赴晉寧,久借不歸,乃即呂祖三尼醫世功訣也。

  歲己酉,浙督學朱石君先生按臨湖州,進謁於右文館。始知先生有是書珍藏,不以示人,頗疑有脫簡。聞金蓋藏本完善,以余為誠實可信,囑往索取,不得而返。乃示余所藏之本,系明代人手錄,有誠意伯跋。余擬錄之,適先生整裝將按他郡,匆匆不果。

  越四載宦遊,過雞足山,訪住世神仙雞足道者於龍樹山房。仙姓黃名守中,西域月支人,元時進中國,久休雞足,故有是號。順治十六年入京師,求授太上三大戒於昆陽王律師,初無名字,自號野怛婆,華言求道士也。律師以其身休中國有年,因命以華姓名,曰黃守中,迄今滇人咸以黃真人呼之,年已五百有餘歲,而貌若六十許人,又眸炯炯,聲若洪鐘。案頭無多書,《佛說持世陀羅尼經》外,唯《三尼醫世說述》,核即東籬所見,太虛申說者。乞,勿與,請錄之。笑曰:「毋,子歸而求之「誠、訪」二美,得自集者,今非其時,姑待之」。余因問曰:「某昔得有呂祖三尼醫世功訣,為某大師太虛翁所授,未及體閱,為友攜去,此書如何?」曰:「余向亦有之,善冊也,他日亦必得者」。敘問曰:「先生嘗行是說乎」。先生曰:「時哉,時哉!」又問曰:「聖如孔子,不以斯道醫世,何也?」曰:「聖人立人之極,行斯道於萬世者也,夫子之道大,不在一時也。且郟鄂定鼎,卜年七百,春秋之季,其數已終,安知非參贊之神功?維持衰運,延續乃命於乎?」曰:「夫子若以斯道濟世,當時應大治矣」。曰:「春秋之時,孽海甚深,殺運將啟,天故未欲賓士天下也,凡暴殄之氣足以致虛耗;淫之氣以致水澇,冤抑之氣致亢旱;悖逆之氣足以致兵刃。乖氣久布而入不散,則元氣隔閡而不通,無位之聖人能培人心固有之善,而不能鋤人世已稔之惡。師道立,則善人多,則可以維持世運。其自作不靖者,天將聚而殲之,非群布之士所得而治也。」曰:「然則斯道,亦有窮乎?」曰:「良醫攻疾,必去其疾,而後元氣可通,子不聞老子之言乎,道大、地大、王亦大」。王亦大者,薄海內外,百萬億生靈之所歸,有旋乾轉坤之權也。道與權合,則兵刑禮樂,革舊俗而新之,權足以去其疾而奠安之也。有道而無權,豈能於凶人敗類而亦安之懷之也哉。世之為病有二:曰人為之病,曰天運之病。人運之病,戾氣所鍾,所謂『自作之孽不可活』,惟有權者能醫之。天運之病,協氣可追,所謂『天作孽猶可為』也,惟有道者能醫之。然而天運亦轉移於人事,消戾氣於未萌之先,則天運亦應之。天運通,則元氣通,元氣通,則大化通,斯道乃大道而不窮也。在上之群之,則天地成天,於物一無所遺,在下之君之,則立人達人,於物亦大有所濟。以道醫世,不因世廢道也。況當昇平之世,海宇又安,上有大聖人以為之主,道與權合,版圖之內,無有頑民污吏,釀災厄以梗塞氣機。則此道流通,雖一介之士,亦有位天地育萬物之能事,得襄贊於不見不聞之中矣。若五行百物之生成,偶有編災小劫,行此道以補之,上合仁主之心,下濟生靈之厄,有不如響音斯應者乎!」余之受教於黃真人者如此。

  至歲癸丑,游洞庭之東山,休於朱氏。朱為吾山前輩九還翁孫,好玄學。出示藏本二冊,其一為文正中堂珍藏之書,亦屬謄本,而無名人手跋。其一為吾山石奄律師手錄於龍嶠山房,輯題於隱真黃祖者,文義更為明暢,殆雞足真人所稱詳善本也。因乞攜歸,其時未聞個中玄理,妄期道成而後行之。遲至道光五年,蒙吾太虛翁洵呈昔授醫世功訣,又沐呂祖臨沙,洋洋萬言,玄理乃明。始悔師傳功訣,為友攜赴晉寧,迄今未歸。幸有雞足真人,謂必自得。爰詳節錄沙示,又采聞見,集而注之。儒釋二家之說,則分引經義以補之,以未讀《持世經》故,爰附管窺七則,抄成一冊,詳述得詳書顛末,以祛無征之惑,將以公諸同志。稿既成,或有見而問曰:「是道,惟存心濟世者可行之,若私心用事之,亦可行乎?」余悚然起立曰:「是何言歟!挾私則背道,必不可行,呂祖嘗降壇,誠告曰,『二氣之用,陽為德,陰為刑,動於私,即入於陰。中正慈祥則為德,邪忒凶暴則為刑,苟非利物濟人心之心,而欲以吾氣引動乾坤之氣,則刑氣所召,間不容髮,天魔應之,天神弒之,其禍甚速,自取滅亡,歷劫不赦,悔不可追,』祖師明訓如此。」故學道者,正心為第一義,識此,以為玩褻是書者鑒焉。時道光戊子年孟夏望日嗣龍門正宗第十一代閔一得謹序。

  原序

  太始之初,道立於一。確不可拔,而無所倚;堅不可破,而無所住。無貳無間,無內無外,靜而無靜,動而無動。剛柔健順之示判,而為至剛至柔至順之所由出。大生之母,大道之原,是曰真一。真一者,先天之精活潑潑地,其發不可遏。發則通,通則為陽,其復則為陰,通復是氣之始。陽清則升,陰濁則降,清濁為形之始。故真一為生天生地之始,體萬有而空萬有,無極是也。惟無,故無隔閡,故極靈極明;惟無,故無掛無礙,故能屈能伸。人物得其靈明之理而為性,得其屈伸之氣而為命。萬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性命之外無道,性命之外無教,三教同出於一也。儒盡性以立命;釋見性而度命;道成性以復命。儒貫一,釋皈一,道得一。而其功化之極,則皆無遠勿屆,流行於四大部洲而無所底止。儒家之道,至於位天地育萬物,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謝按:先天一炁運動於「某處」,則某處必被改變、融化。先天一炁伏於某處不用,則某處必生靈覺之神。有「某處」否?實無某處也!真一者,先天一炁也。故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斯一言刮盡金丹全部作用。〉釋家之道,至於無住相布施,四維上下虛空福德,不可思量;道家之道,至於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恃,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其宗旨,皆無為而濟世,豈舍己而從事於世哉!有生一來,人我同此一性,同此一命,即同此一道。形隔而氣通,氣通則性命通,極之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皆一氣呼吸之所通。道在我,則我為宰。其始,一物不有;其終,一物不遺。而其妙萬物也,仍一物不有。斯道也,何道也?真一之道也。成己成物,皆道中之事。萬物各正性命,而後道之量於是乎全,遺世獨立,不可以言道,此醫世之說所由來也。醫世之說,其本經全書,自有金簡玉函,藏在天府,世不概見。此書全部,尚有儒釋醫世說述。太律師昆陽王祖聞諸異人云:「儒毀於秦,釋毀於晉,世不可得而見矣。」世所流傳者,特道宗醫世入手之則。蓋呂祖駐世時,得聞是說,闡述本經之義,授之法嗣,乃本經註疏,不是經文,故其文平近易曉,而於經中玄微功候,尚未述及。第就道宗醫世入手次第敘起焉耳!其大要與儒釋兩門,雖殊途,而同歸於一,故此書有三尼之名,且經呂祖升證金仙后,嘗親印證於三尼者。是三尼在天之靈,宣說參天地,贊化育之大道。俾有志斯道者,聞而傳之,踵而行之,世世可登仁壽之域也。讀是書者,慎毋褻視焉!是書,本書世有藏本,不知誰氏攜去,蒙呂祖降壇,宣示辭意尤詳,爰敬錄之,牟數言於首。時康熙甲辰旦日,嗣龍門正宗第九代陶太定謹敘於金蓋之龍嶠山房。

  下十二卦,陽長則陰消,陰來則陽全,循環十二支中,各應其氣,以著陰陽進退之象。道有變動,爻位互易而成六十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六十四卦,不出此十二卦中,推遷以盡其變,隨體察易,天下之理得矣。圖如下:

  三才一氣之圖。

  醫世說述

  <謝按:需達真胎息之層次,且性功純厚,方可以行此醫世功訣,否則,恐有弊患。又,行此功法,切戒私心,否則必入魔道,此功亦即無上金丹大道,即本書所載之天仙心傳功夫,宜與《天仙心傳》一起參看。>

  呂祖師為太上門下關尹子嗣道曾孫,本唐宗室,姓李,名瓊,字伯玉。避武后之禍,偕夫人金氏隱於嵩山深谷,改姓呂,名曰岩,字洞賓。夫人殃,因號純陽——鍾離祖師弟子。元世宗敕封警化孚佑帝君。

  三尼者,孔子、如來、老子也。《心印集經》曰:「青尼致中,仲尼時中,牟尼空中。三尼師師,文尼翼司。三尼克傳,文尼斯贊。宏敷教育,裨生化之源」。此元始誥文尼之文。本經又言:「純陽真人,化號文尼,職司鐸化,故詔以三尼之道,敷錫於世,陰騭下民。」——呂祖師之統儒釋道以宣教,天所命也,是以寶誥亦稱為三教之師。

  《醫世說》,乃三聖之精蘊,發育萬物,峻極於天。開闢以來,天下之道無有大於此者。呂祖述之,以開無量劫,懷保惠康之化。所言入手之則,雖屬玄門,實不外始基於定靜。定靜乃三家同入之門,惟道宗功法較為簡而易曉,故拈以示人。至於盡性知命而功及於天地,則三尼同道悉該於此焉。呂祖筆之於書,以授門下,歷代祖師寶之,藏於梅島之龍嶠山房——地為黃隱真律師別業,仿址猶存,地離雲巢二里許,金蓋之東麓也。

  是書原序為陶律師石庵著,其標題蓋出自隱真律師。曰「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者,正以明是書尚有三聖本經,呂祖述其意以教人云爾。

  第一步說法

  大壯

   [本易象以明各步功法,非盡以卦氣時序言也。〈謝按:非真有開頭,為便起言說法,故以大壯為一步說法,實無始無終。循環無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內乾外震。乾為天、為首,震起也,故功起於此。「帝出乎震」:帝,太乙也,即真一之宰也。震巽特變為多白眼:目注腦則向上,故多白,謂當注視乾宮也。震,陽之動也——意者心之所發,陽氣之動也 ] 〈謝按:乾為體,震為用,由用而見體,天雷震動,由下而上玄關開也。〉

  若曰:法先閉目,意斂目神,向腦一注<謝按:久視上丹田,神炁合一,行混忘之功>

   [簣中書同。「若曰」者,明非本經。蓋本經簡奧難曉,呂祖述其意,若曰如是如是也。陶律師本無「若曰」兩字,次句有「微以」兩字,末句「腦」字下有「際」字,「一注」作「存守」。呂祖曰:「存者真一,守者真元。〈謝按:真一不可守,存者乃不用之意,非守也。人身之真元者,真意真息也,〉真一是性,真元是氣。腦為髓海,又為天性都會府,猶天上之有玉清勝境——其境至清,高居星月之上,乃太無之天。能知存守,自能明道。」 ] 

  繼於腦中,向頂注之。<謝按:以泥丸為根,以頂門為「連接處」,五官渾同,身心混照渾化,而行身外虛空一著工夫,自然而然,一炁妙用自虛無中來>

   [ 簣中書同。陶本「中」作「際」,下句有「門上」兩字,「注之」作「一注」。呂祖曰:「腦為人身玉清宮,元始所居。頂曰囟門,穴名百會,乃三元聚會之所,上接三天真一。向頂注之,真一感通,真元匯注,得見紅黃星點若雨灑下為驗。」〈謝按:即《天仙心傳》中所謂「緣引天罡下降」。〉蓋真一無形,所可見者真元。真元者,真一所生之氣也。

   ( 一得) 按:《禮》曰:「本於太乙,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太乙即真一,天之宰也。首為人身之天闕,故迎乾必於首。《易》曰「乾元」,曰「首出庶物」——乾為天為首也。《虞氏易義》:「乾為性」。——天命之性也。心目「注之」,即《尚書》所謂「顧提天之明命」朱子曰「常目在之也」。《內典》曰「大佛頂首陀羅尼」——言慧光如日在佛頂也。又曰「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又曰「摩頂令其開悟」——言人之性光皆在頂也。儒釋二家醫世功法,以經義參之,與此書宗旨重規疊矩矣。] 〈謝按:此一步之目的,乃使我心身清凈,而至「圓清」之境,即閔氏所言「事清必迎乾」也。〉

  此為下手第一步

   [  簣中書同。陶本每步此句有「功法」二字。呂祖曰:「法,法則也;功,功用也。」「法先閉目」者,目為我心使氣神。《法錄》「目神在天,即為苟畢二帥」。其在人身,行則注於兩湧泉,坐則注於兩腰腎。閉也者,凝字之義也。曰「微以」者,有以若無之義。意為心神之號令,令出乃行,猶人君之有誥敕也。曰「上注」者,有透頂而上之義。所以注迎真一之元,以護身世也。 ] 

  第二步說法

  夬

   [  內乾外兌。《逸象》:「乾為神,兌為通,與神通氣也。——引乾炁下通之義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謂陰。闕門下通於腹,腹為陰,引乾陽下注,以決陰也。 ]  〈謝按:以丹道而言,乃是凝神入炁穴初步功法。〉

  乃自百會,下游闕盆。<謝按: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通則順之而引。>

   [簣中書同。陶本作「繼於腦際,向下胸堂。」百會,穴名,其穴在頂門。闕盆,亦穴名,其穴在胸。呂祖曰:「此不言意,意在其中。」,曰「下」者,引一引元並下之義,味下句自可見。] <謝按:迴光返照,采真元歸入泥丸,而直入中黃,即丹道中之「放光引致世散元一」之法。>

  乾

   [  元亨利貞:元始,亨通,利和,貞正。元始,謂易生復初,探賾索引,萬物資始。亨通,以陽通陰。各正性命為利貞。心以上為陽,腹為陰。胸乃陽始通陰之界,<謝按:亦可指絳宮一竅>,天下之賾將由之而起,不可憧擾。乾有伏坤,馭動以靜,乃為體得閑趣。體乾之德:剛健中正純粹精。——此七德者,所由覺空色相,一絲不掛也。 ] 

  游夫闕盆,體得閑趣。<謝按:入歸神室,此時洗心沐浴,上中二田合而為一,心息和融,玄竅大開。大休歇一場,湛然而寂,不照而照,太極初現,「天仙心傳」稱此為「圓清」,渾然無塵。>

   [  簣中書同。陶本作「用守胸堂,一絲不掛。」 (  一得 )  按:《易》曰「清明在躬」,〈謝按:人心已與天心合一也。〉《心經》曰「五蘊皆空」,蓋同是道也。呂祖曰:「第一戒毋率躁,第二戒毋昏迷,第三戒毋莽蕩。要識此中,<謝按:從狹義而言,此「中」是為內玄牝,又稱中黃神室,從廣義而言,乃天地之「心」,造化之玄牝也,其訣在於「無住無執」>,本無一物,有何人我,有何內外,光明磊落,徹天徹地,物物件件,機動乃現。現非心體也。現而勿察,隱而勿追,如浮雲之點太空,過而已矣。所當迎者,清存十分,和迎三五」。蓋此一步,《參同》謂之「上德」。德以清虛恬淡,一塵不染。得失有無,不稍粘滯,乃為得法。 ] 

  此為下手第二步。

   [  呂祖曰:「此步中必現有紛紜景象,〈謝按:丹書謂此為活午時。〉若稍滯稍擾,天君有病,不惟無益,為害非細。而於下步便無下手處矣,可不戒哉!」 (  一得 )  竊謂:能體游字、閑字,意義自得,行合祖訓焉。 ]  〈謝按:雖得乾元降此而制之,但此乃人心之「中」,萬物芸芸,人心複雜,故現有紛紜景象,行者易逐幻境。如此時微雜私意,則恐有弊病。故需一絲不掛,〉

  第三步說法

  姤〈謝按;運返正午,夬通過乾而返為姤,丹道之返還偉功見矣!其訣惟在「念中無念」。〉

   [  內巽外乾。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陰為柔。「剛遇中正,天下大行」,謂以剛克柔。五中正,故剛遇中正。陰始生,故宜勒照。姤與復旁通,復則龍蛇俱蟄,女後則萬物發揚——陰陽相伏之理。象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為萬路齊開。「天下有風」,無路不通也 ] 

  運值正午,訣惟勤照。〈謝按:功緻此,易入散亂和昏沉,故加意凝照,一線到底,不可間斷,所謂念中無念也〉

   [ 簣中書同。陶本首句上有「已而」兩字,下句作「萬路齊開」。<謝按:元神大覺,身世合一,天地萬物人民皆在竅中顯現>,言此中元運旺,既庶且富,無物不備,有日中則昃、月盈則闕之懼,故當有勒照作用。正午,於世為中元,於身中為心,於功候為活午時,乃一陰初生之候,宜勒照也。] 

  遁

   [內艮外乾。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君子謂乾,乾為遠為嚴。未於首,其位已遠,遠而嚴,正本清源之道。剛當位而陰漸長,故有偏頗之象。] 

  已值未正,正本清源。<謝按:從姤卦至剝卦所顯現者,乃是從「現在」至「未來」之世運景象,一時之內,現於玄竅之中,功修淺者,只可顯現一年至幾年之世運,功修深者,十年百年千年現於一刻之中。功修淺者,其炁涵括一鄉一縣。深者,遠及一省一國乃至天下。至坤則萬物芸芸皆歸入靜,此段訣無他,惟在元神不失,縮身心人世於中黃祖竅,虛無而混沌之,醫世即從此段工夫開始,以正意維持,不使寒衰之景太過也>

   [簣中書同。陶本「已」作「若」,下句作「便有偏頗」,蓋民忘善之所致也。世泰已久,則民惟逸是安。逸是安,則忘善,忘善則惡機已伏,自然之勢也。宜體「正本清源」句入,乃有下手處。鄙意:訣則迎一以化之,不惟迎坤元而已。] 

  否

   [內坤外乾。彖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內小人而外君子。」故外強中乾。「大往小來」,故當植培,此天地閉塞之候。] 

  一入申正,植培而已。

   [簣中書同。陶本「申正」下作「外強中乾,須事植培。」意義與此書同。蓋值申正,運當下元之初,其時人民,燕安成性,罔知奮勉,無有遠慮,風氣浮華,舉止文勝,故曰「外強」。惟民生厚,其氣已離,百產亦漸耗竭,故曰「中干」。一旦劫臨,挺而走險,適以速斃,誠可哀也〈謝按: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志斯道者,訣惟植培為事,所以思患預防也。 ] 

  觀

   [內坤外巽。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觀主化民,故當致新。五位未變,為「大觀在上」。近乾爻,故迎乾。陶本曰「成賢劫」者,酉時卦中有蹇有明夷,值運之艱也。 ] 

  若值酉正,訣惟致新。<謝按:只滅識心,不滅照心,以頂門乾元之光合心目神光下照,此乃加行功訣。其法見第一步。總之一個「中和」,如本就「中和」,則不必頭上安頭>

   [簣中書同,陶本「酉正」下作「訣惟迎乾,以成賢劫。」義與此書相表裡。酉正者,下元之中運也,舊染污俗,迎乾氣以廓清之,使民自新也。頑讒猶欲並生,使民自新,則劫運之來,化大成小,所謂賢劫是也。較諸兵火相乘,不已相去多多乎!呂祖蓋有深意存焉。賢劫者何?饑饉疫癘昏墊是也。 ] 

  剝

   [內坤外艮。此戍卦也。乾鑿度曰:「夫陰,傷害為行當九月之候,陽氣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謝按:關鍵在此「不能盡陽」一句,所以而後能由剝通過坤,而運還復卦正子,丹道之還返偉功又見矣!〉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彖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 

  坤

   [六爻皆陰。此亥卦也。卦德為柔順利貞,卦氣為滅藏於癸,極晦之象,陽盡滅也。故有「履霜堅冰至」之占。戍亥為剝為坤,此曰「法惟屯蒙,以俟復」者。舍值時之卦,而言「因時之用」,謂此時惟當息養。蓋戍亥於身為下極,於世為下元下運,言內言外,皆當息養也。 ]  <謝按:訣為神息相依,神炁合一,神歸坤腹,大休息一場,但非昏沉,非陽沉入陰,非陽埋入陰,乃混沌之象,于丹道而言,此時切忌昏沉。

  運至戍亥,法惟屯蒙以俟復。

   [簣中書同。陶本下句作「屯蒙而已。」意義與是書無異。屯蒙者,萬物冥昧之象,養之以俟其復而已。屯,內震外坎,動而遇險,劫運多艱,故屯利居貞。蒙,內坎外艮,坎智艮止,性靈窒塞,機竅未開,故蒙以養正。大元運之戍亥,萬物皆息,小元運之戍亥,亦貴息養元氣。呂祖曰:「究其致此之由,總因失照失培之故。」言小元運之可挽於前也。 (一得 )  按:《易》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書》曰「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此儒教之視否泰元運而醫世也。《華嚴經》曰「清凈光明,遍照世間,以無礙願,住一切劫,常勤利益一切眾生」,《楞嚴經》曰「於恆沙劫中,救世悉安寧」,此釋教之曆元量無運而醫世也。 ] 

  此為下手第三步

   [  簣中書此句上有「呂祖曰究其致此之由,總因失照失培之故」十七字。按前後文均無呂祖曰字樣,當是後人以此書質諸呂祖,錄者誤入正文耳!今采入前注。竊按是書,二步以上自頂至胸,言身不言世。三步中分言六時者,功用至午位則為心,乃一身之宰,一世之宰;至未以下則為腹,為閻浮提。世事不同,補救之法亦不同,故逐時分析言之,以明隨運之用。此六時之用,皆學問之事,謂當裕道法於未用之時,午未申酉戌亥,皆迎一迎乾之所貫注,乾,君也。蓋有隨時醫世之學術,而後可以任斯世之重;能調元贊化,而後可以上格君心。欲從事於澤民,必先以致君為主也。〈謝按:此指性功何等之重要!〉

  第四步說法

  復

   [內震外坤。震,修省致福,坤,德合無疆,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利有攸往,剛長也。」陽來返初,而應天行,陰順之,明良之際會也。 ] 

  已而華開見佛,自造慶會,於(音烏)萬斯年,此為下手第四步。〈謝按:真陽初生,乾坤妙合,三田合一,一炁自虛無中來,太極全體乃現。

   [簣中書同,陶本「已而」作「既乃」,下有「別有妙用,不外忠貞」二句,「自造慶會」下有「得致」兩字。華,心華佛,喻君也。開者,開心見誠之義,中無意必固我,隨機導引,格非啟沃,大有紅爐點雪之神。「不外忠貞」者,言忠貞則咸有一德,上下交孚,不待語言文字,故曰「自造」——誠之通也。忠則表裡如一,貞則夙夜匪懈,是以能充滿其肅肅雍雍之氣。而君臣皆在一氣之中,為上為德也;天下亦皆在一氣之中,為下為民也,海隅蒼生陰受其福而不知矣。呂祖曰:「惟知迎一與元者能之。」 (  一得 )  按:《書》曰「燮理陰陽,寅亮天地」,《楞嚴經》曰「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持世陀羅尼經》曰「利益安樂,切有情」,同此功用也。 ] 

  第五步說法

  臨

   [內兌外坤。兌悅坤順,故無間。元亨利貞。彖曰:「悅而順,剛中而應。」——「悅而順」,混一之原;「剛中而應」,妙凝之德、大亨以正也。 ] 

  於斯時也,功造無間,一舉一措,不謀自合,蓋已兩氣混一,志神不二,是妙凝之神驗。此為下手第五步<謝按:浮游規中,胎息養真,乾坤混一。

   [簣中書、陶本同,文正藏本有小異。呂祖曰:「行到此步,益宜人我兩忘,任此乾坤正氣氳如氤如,有彌天蓋地氣象,乃得此驗。偶或現有戾機,必當迎人元以通之,倍迎乾元以新之,坤元以和之,寂體真一以一之,自然君聖臣良,上下一氣,功行不怠。造致雍熙,計日可待。」 ( 一得 ) 按:《書》曰「咸有一德」,《金剛經》曰「以福德無,故如來說福德多」,皆是道也。]  <謝按:就人身而言,人元者,心腎二炁和合之胎息真陽也。乾元者,百會神火也,坤元者,湧泉海底元炁坤火也。三者混一,入歸混沌,寂而體之,主宰此三者之「真」方「現」,故曰真一>

  第六步說法

  泰

   [  內乾外坤。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象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以陰輔陽,坤承乾命,庶績咸熙,四海昇平之象也。 ] 

  功到此際,朝寧雍熙,百工亮采,而民隱君悉。從而加迎真一,〈謝按:就人身而言,此為採藥也〉下照萬方。繼迎坤元以撫之,〈謝按:以胎息養真〉乾元以一之。〈謝按:以神火封固〉<謝按:地炁上升,天炁下降,和合於中黃。>物產繁衍,民行淳馴。此為下手第六步。<謝按:天人合一,無極真一乃現,而太極自造自化,我之胎息與天地二炁和合相紐相戀,氤氳運化,百脈萬竅周流,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於世運而言,則天下太平,民風淳正,物產豐富,上層與下層交通一炁。> (  馴當作良 ) 

   [  簣中書、陶本同,文正藏本句繁不悉載。 (  一得 )  按:《禮》曰:「德者,性之端也,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功用至此,天地順而四時當,艮有德而五穀昌。詩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合外內之道也。《金剛經》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納大千於一粟也。」《彌陀經》曰:「阿彌陀佛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故名為極樂。」皆道在一身,效在眾生,申錫無疆之軌也。儒釋二家醫世之道,亦該於此書矣!

  呂祖曰:「此撫世之極功,聖人之能事,然非有待於外。六合九州,不出坤腹,呼吸可通<謝按:天人合一之呼吸,天人和合之大胎息。但不可執著於色身上之坤腹。>盡人能學,惟在志堅,切戒私智用事耳!」又曰:「天地無心,寄心於人,人故能行,行必有成。」又曰:「要知世運之有上中下,猶人之有少壯老。人無不願常少壯,天地豈有不願常上中哉!至人體之,故垂是說以俟志士。然有至玄玄理,終古未經道破。余昔早聞是說而竊有待,及既道成且圓,甫知昔既未事,今亦惟能述此說 (  曰「述此」,說明非本經原文,祖師述其說以示人也。 )  以俟後之踵行者。妝曹姑勿窮詰 (  詳語意,此經之道甚大,仙真且不得盡聞,凡人不當窮詰秘錄。祖師慈悲,吾輩得聞說述,豈非三生之幸乎? )  今姑為汝曹詳述其能致之本 (  可見全經上半部尚有修為功夫,下文乃述其能致之本 )  。乃曰:「《參同契》、《悟真篇》足以圓命,《唱道真言》足以圓性,《大洞玉經》足以化凡,《三尼醫世》足以證果。無如《參》《悟》兩書,中多隱秘,易入歧途。《大洞玉經》,經義簡該,藉化氣質,功用極神,加之《唱道真言》,仗以煉心,則三寶淳粹,然後參以《參》、《悟》以圓命,《醫世》以證果。證果,計行以證者——行有巨於《三尼醫世說》乎?嗚呼!匹婦銜冤,三年不雨,凶乃爾,吉亦然也。余嘗親印諸「三尼」,咸雲如是如是。「三尼」又曰『性功不圓者驗不淳,命功不圓者致不堅,氣質不聖者用不神;三寶盡圓返夫先天者,行之藉諸人。』此即至玄玄理,吾昔未之聞也,汝曹今可悟矣。否則兩大自謀何其疏,萬聖同寅何其懈,豈非有生以來一大疑團哉?汝曹今而後趁此生年月日,時時力行勿怠,盡此報身而證果,不亦宜乎?然治病要知源,病源不知如何下手?兩大,無心無欲者。然而好生,生多則乏。醫有子病補母,母病補子。若夫保極而新民,一法也;愛民而悍災,一法也。惟此醫世,乃有循環補劑,用用無窮,不費一錢,不勞絲力,坐而致之,功圓上升。與其從事三千功八百行須藉人力,不若行憑一念,操縱自由而訣又不繁,乃反空度歲月,不亦惑乎?時哉時哉,幸毋待焉」。——此道光三年分所示者。

  又曰:「兩大元復,則物產茂,生人良。人良則物茂,物茂則人良,人良物茂,非世泰乎?<謝又按:兩大元者,即乾元坤元之謂也。於人身而言,得乾元者,性陽生,即性玄關開也,又稱上玄關;坤元者,命陽生,命玄關開也,又稱下玄關,其實只有「一」個「玄竅」,實是隨各人根器功力環境不同而顯現各異也,真到玄竅大開,則性命合一,兩元混一,物我兩忘,真一乃現,循「一」以持,則「一」自化化生生,所謂「一」竅開,萬竅俱開也。醫世之功訣,只「虛寂混化,念中無念」八字而已,其訣又重在「念中無念」,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也,又所謂「真一其念」也,先放之極處,再收之極。由放光而致返光內省。收之極處亦不過一太虛,放之極處亦不過一太虛。放而非放,收而非收。>非有互相醫治之義乎?又何觀望乎哉!昔姑射 (  音弋 )  山神人姓許名晶字子由,創醫兩大於堯舜時,而洪水平,苗民臣服,非明徵歟 (  葛陸問答亦載此 )  ?其尤著者,佛說《持世陀羅尼經》,親授妙月長者於驕彌國,迄今西域受其賜,見諸內典 (  彭尺木佛藏隨筆亦引 )  。厥功厥德,可勝量哉?吾宗以此道證果仙者,惟北派七子。然而盡人可學也。以昔未奉玉清神母懿旨,秘不敢泄,今則統沐懿旨,誥下三天,普敕三界,准行授受,無分男女。三天三界,晝夜巡護,授持善信,有感斯應,魔無干犯。洵是開闢以來未有之遭逢,造化幸甚,億萬世世幸甚。然貴有以身率者。余訣則以得合真一為本,而功用總自胎息一節始。余知道不終隱,故昔降說述存於茲山之龍嶠山房也。今更徹底宣示未泄,汝曹應共凜遵,慎毋稍存期效念——今更無驗自驗,理如是也,道如是也。」

  呂祖之訓如此,有志斯道者,閱是書,必能發所未發,身體而力行之。三尼且默鑒之。此 (  一得 )  採集呂祖遺訓,疏解是書之本意。其餘強半采諸蔣元庭待郎纂刻呂祖《天仙正宗》內集。待郎有跋,謂:「聞雲南五華山藏有《祖師醫世說經》,似合內集所示玄義。歷訪未得,得則擬以冠諸內集,蓋必有要妙存是經中,《道藏》未采,缺典也。」 (  一得 )  竊以待郎所聞,或即雞足山本,得之傳聞,故有是經云云耳!蓋以陶律師原序核之,訣非經文,而謂《呂祖醫世》亦誤也。識此以俟考, (  一得 )  謹識。 ]

太乙金華宗旨

 第一章 天心

  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古來仙真,口口相傳,傳一得一。自太上見化,東華遞傳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以至今曰,濫泛極矣 ! 凌替極矣 ! 極則返,故蒙凈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聞者干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皆當仰體許租苦心,必於人倫曰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我今叨為度師,先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後細為開說,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氣,水鄉鉛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曰月中。《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羅肖台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儒曰:「虛中」;釋曰:「靈台」;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蓋天心猶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氣皆上朝,如聖王定都立極,執玉帛者萬國;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誦。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於九霄之上矣。《心印經》所謂「默朝飛升」者,此也。

  宗旨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在純想於此。《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於乾宮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於心,此種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第二章 元神、識神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全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曰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聞驚而跳,聞怒而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天心何嘗微微些動也。間天心不能動乎 ?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 ; 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暗弱,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宮,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有大臣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雄,無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訣。精水云何 ? 乃先天真一之氣,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蓋身中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質無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晝寓於目,夜舍於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遊也,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淵淵焉,拘於形也,即拘於魄也。故回光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陰制魄之訣也,雖無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發生,意土凝定,而聖胎可結矣。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於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陽也,輕清之照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於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死後享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物以類聚也,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也。

第三章 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   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精思者此也,純氣者此也,純想者此也。初行此訣,乃有中似無,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無中似有。百日專功,光才真,方為神火。百日後,光中自然一點真陽,忽生黍珠,如夫婦交合有胎,便當靜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陽光為主宰,有形者為日,在人為目,走漏神識,莫此甚順也。故金華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氣,非止一時之妄念,直空干劫之輪迴。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一息當百年,九途長夜也。凡人自的一聲之後,逐境順生,至老未嘗逆視,陽氣衰滅,便是九幽之界。故《楞嚴經》云:「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學人想少情多,沉淪下道。惟誦觀息靜便成正覺,用逆法也。《陰符經》云:「機在目」。《黃帝素間》云:「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升者亦在茲矣。此是貫徹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華,布滿大幹,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華,上注於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子輩思之,一日不靜坐,此光流轉,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靜坐,萬劫干生,從此了徹。萬法歸於靜,真不可思議,此妙蹄也。然工夫下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總以不間斷為妙。工夫始終則一,但其間冷暖自知,要歸於天空海闊,萬法如如,方為得手。

  聖聖相傳,不離反照。孔云:「致知」,釋曰:「觀心」,老云:「內觀」,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識二字之義耳。反者,自知覺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則吾六尺之中,反求十天地末生之體。今人但一、二時中間靜坐,反顧己私,便雲反照,安得到頭!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於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誤指而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大開眼,則視遠,而不見鼻矣。太閉眼。則眼合,亦不見鼻矣。大開失之外走,易於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於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準。只是垂簾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勞你注射與不注射。

  看鼻端,只於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自起手一掛,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線看也。

  止觀是佛法,原不秘的。以兩目諱觀鼻端正身安坐,繫心緣中,不必言頭中,但於兩〇中間,齊平處繫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繫念兩〇中間,光自然透入,不必著意於中宮也,此數語已括盡要旨。其餘入靜出靜前後,以下止觀書印證可也。

  緣中二字極妙。中無不在,遍大幹旨在里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者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義,活甚妙甚。

  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以後凡念起時,不要仍舊幾坐,當究此念在何處,從何起,從何滅,反覆推究,了不可得。即見此念起處也,不要又討過起處,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此是正觀,反此者,名為邪觀。如是不可得已,即仍舊綿綿去止,而繼之以觀,觀而繼之以止,是定慧雙修,此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觀也。止而不觀,名為有回而無光,觀而不止,名為有光而無回,志之。

第四章 回光調息

  宗旨只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有機竅,無過寄心於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霧頃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隨,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稿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葯,則心息相依是已。故回光兼之以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粗浮而不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速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氣也,息細則心細,氣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以養傑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氣之守也。

  子輩不明動字,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制字之別名也。即可以奔趨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寧乎。此大聖人,視心氣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後人也。丹書云:「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溫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間也。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著,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易走,即以氣純之,氣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只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息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即是卻散亂之機也。昏沉而不知,與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干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而昏沉難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葯之可也,昏沉則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亂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為主矣。靜坐時欲睡去,便是昏沉。卻昏沉,只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於此寄焉。凡坐須要靜心純氣,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氣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會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聽可耳。此句有微義,何謂照 ? 即眼光自照。目惟內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內視也,非實有內視。何謂聽 ? 即耳光自聽,耳惟內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內聽也,非實有內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內馳。惟內視內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內馳,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曰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蛀香為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蛀香,只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沉睡者。

第五章 回光差謬

  諸子工夫,漸漸純熟,然枯木岩前錯落多,正要細細開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則可以言矣。吾宗與禪宗不同,有一步一步證驗,請先言其差別處,然後再言證驗。宗旨將行之際,予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潑潑地,令氣和心適,然後入靜。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無事中里,所謂無記空也。萬緣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興承當,凡大認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認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間,以有意無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墮於蘊界,所謂蘊界者,乃五陰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稿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陽春之意少。此則落於陰界,其氣冷,其息沉,且有許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墮木石。又不可隨於萬緣,如一入靜,而無端眾緒忽至,欲卻之不能,隨之反覺順適,此名主為奴役,久之落於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風月花果,輿樹瑤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數千歲,然報盡還生諸趣中。此數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後可求證驗。

第六章 回光證驗

  證驗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當,必思度盡眾生。不可以輕心慢心承當,必須請事斯語。靜中綿綿無間,神情悅豫,如醉如浴,此為遍體陽和,金華乍吐也。既而萬顴俱寂,皓月中天,覺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為心體開明,金華正放也。既而遍體充實,不畏風霜,人當之興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黃金起屋,白玉為台;世間腐朽之物,我以真氣呵之立生;紅血為乳,七尺肉團,無非金寶,此則金華大凝也。第一段,是應《觀無量壽經》云:「凋落大水,行樹法象。」日落者,從混沌立基,無極也。上善若水,清而無暇,此即太極主宰,出震之帝也。震為木,故以行樹象焉,七重行樹,七竅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為坎,舊落大水,乾坎之象。坎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隱隱隆隆,至震而陽方出地上矣,行樹之象也,余可類推矣。第二段,即肇基於此,大地為冰,琉璃寶地,光明漸漸凝矣。所以有蓬台而繼之有佛也,金性即現,非佛而何,佛者大覺金仙也。此大段證驗耳。

  現在證驗,可考有三;一則坐去,神入谷中,聞人說話,如隔里許,一一明了,而聲入皆如谷中答響,未嘗不聞,我未嘗一聞,此為神在谷中,隨時可以自驗;

  一則靜中,目光騰騰,滿前皆白,如在雲中,開眼覓身,無從覓視,此為虛室生白,內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一則靜中,肉身綱細,如綿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騰騰上浮,此為神歸頂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此三者,皆現在可驗者也。然亦是說不盡的,隨人根器,各現殊勝。如《摩訶止觀》中所云:「善根發相是也。」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須自己信得過方真。

  先天一氣,即在現前證驗中自討,一氣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有時時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統體之先天,一粒乃至無量是也。一粒有一粒力量,此要自己膽大,為第一義。

第七章 回光活法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廢棄正業。古人云:「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破。」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為物轉,光即自回。此時時無相之回光也,尚可行之,而況有真正著相回光乎。

  日用間,能刻刻隨事返照,不著一毫人我相。便是隨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盡諸緣,靜坐一、二時最妙。凡應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無一刻間斷。如此行之,三月兩月,天上諸真,必來印證矣。

第八章 道遙訣

玉清留下道遙訣,四字凝神入氣穴。六月俄看白雪飛,三更又見日輪赫。

水中吹起藉巽風,天上游歸食坤德。更有一句玄中玄,無何有鄉是真宅。

  律詩一首,玄奧已盡。大道之要,不外無為而為四宇。惟無為,故不滯方所形象,惟無為而為,故不墮頑空死虛。作用不外一中,而樞機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轉運陰陽,其大葯則始終一水中金,即水鄉鉛而已。前言回光,乃指點初機,從外以制內,即輔以得主。此為中、下之士,修下二關,以透上一關者也。今頭緒漸明,機括漸熟,天不愛道,直泄無上宗旨,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夫回光其總名耳。工夫進一層,則光華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製內,今則居中御外。前者即輔相主,今則奉主宣獻,面目一大顛倒矣。法子欲入靜,先調攝身心,自在安和,放下萬緣,一絲不掛。天心正位手中,然後兩目垂簾,如奉聖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內照坎宮,光華所到,真陽即出以應之。離外陽而內陰,乾體也。一陰入內而為主,隨物生心,順出流轉,今回光內照,不隨物生,陰氣即住,而光華注照,則純陽也。同類必親,故坎陽上騰,非坎陽也,仍是乾陽應乾陽耳。二物一遇,便紐結不散,絪緼活動,倏來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宮中,恍若太虛無量,遍身輕妙欲騰,所謂雲滿干山也。次剛來往無蹤,浮沉無辨,脈住氣停,此則真交媾矣,所謂月涵萬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動,此則一陽來複,活子時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細說,凡人一視一聽,耳目逐物而動,物去則已,此之動靜,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隨之役,是嘗與鬼居矣。今則一動一靜,皆與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動即與之俱動,動則天根 ; 靜則與之俱靜,靜則月窟 ; 靜動無端,亦與之為靜動無端 ; 休息上下,亦與之為休息上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也。天心鎮靜,動違其時,則失之嫩 ; 天心已動,而後動以應之,則失之老 ; 天心一動,即以真意上升乾宮,而神光視頂,為導引焉,此動而應時者也。天心既升乾頂,游揚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黃庭,而目光視中黃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視內者,忽忘其視矣,爾時身心,便當一場大放,萬緣泯跡,即我之神室爐鼎,亦不知在何所,欲覓己身,了不可得,此為天入地中,眾妙歸根之時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氣穴。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斂,六用不行,此為涵養本原,添油接命也。既而斂者,自然優遊,不費纖毫之力,此為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也。既而影響俱滅,寂然大定,此為蟄藏氣穴,眾妙歸根也。一節中具有三節,一節中具有九節,俱是後日發揮。今以一節中,具三節言之,當其涵養而初靜也。翕聚亦為涵養,蟄藏亦為涵養,至後而涵養皆蟄藏矣。中一層可類推,不易處而處分矣,此為無形之竅,干處萬處一處也。不易時而時分焉,此為無候之時。元會運世一刻也。

  凡心非靜極,則不能動,動動忘動,非本體之動也。故曰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若不感於物而動,即天之動也。是知以物而動,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動,即天之動也。不以天之動對天之性,句落下說個欲字,欲在有物也,此為出位之思,動而有動矣。一念不起,則正念乃生,此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機忽動,非無意之動乎,無為而為,即此意也。詩首二句,全括金華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體意,六月即離火也,白雪飛即離中真陰將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輪即坎中一一陽將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離,即在其中。次二句說斗柄作用,升降全機,水中非坎乎。目為巽風,目光照入坎宮,攝召太陽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宮,游歸食坤德,即神入照中,天入地中,養火也。末二句是指出訣中之訣,訣中之訣,始終離不得,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也。聖學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終,始乎無極,歸乎無極。佛以無住而生心,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虛」二字,完性命全功。總之三教不過一句,為出死入生之神丹。「神丹」為何 ? 曰一切處無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過「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卻數十年參訪矣。

  子輩不明一節中具三節,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觀為喻,三觀先空,看一切物皆空 ; 次假,雖知其空,然不毀萬物,仍於空中建立一切事 ; 既不毀萬物,而又不著萬物,此為中觀。當其修空觀時,亦知萬物不可毀,而又不著,此兼三觀也。然畢竟以看得空為得力,故修空觀。則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觀,是用上得力居多,則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時亦作空想,然不名為空而名為中矣。亦作假觀,然不名為假而名為中矣,至於中則不必言矣。吾雖有時單言離,有時兼說坎,究竟不曾移動一一句。開口提云:樞機全在二目。所謂樞機者用也,用即斡旋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根七竅,悉是光明藏,豈取二目,而他概不問乎,用坎陽,仍用離光照攝,即此便明。朱子云陽師諱元育,嘗云:「瞎子不好修道,聾子不妨。」與吾言暗合,特表其主輔輕重耳。

  日月原是一物,其曰中之暗處,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謂月之窟也,不然自言月足矣。月中之白處,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謂天之根也,不然自言天足矣。一日一月,分開止是半個,合來方成一個全體。如一夫一婦,獨居不成室家,有夫有婦,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難喻道,夫婦分開,不失為兩人,日月分開,不成全體矣。知此則耳目猶是也。吾謂瞎子已無耳,聾子已無目,如此看來,說甚一物,說甚兩目,說甚六恨,六根一根也。說甚七竅,七竅一竅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處,所以不見有兩,子輩專執其隔處,所以隨處換卻眼睛。

第九章 百曰築基

  《心印經》云:「迴風混合,百曰功靈。」總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輩尚是目光,非神火也,非性光也,非慧智炬燭也。回之百日,則精氣自足,真陽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結胎,吾方在不識不知之天,而嬰兒自成矣。若略作意見,便是外道。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謂也。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元神也,元氣也,元精也。升降離合,悉從心起,有無虛實,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百曰只在得力,晝間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晝間受用。百日立基,玉旨耳。上真言語,無不與人身應。真師言語,無不與學人應。此是玄中玄,不可解者也。見性乃知,所以學人,必求真師授記,任性發出,一一皆驗。

第十章 性光識光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卧,只要自得機竅。吾前開示雲;「虛室生自」,光非白邪。但有一說,初未見光時,此為效驗,若見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識,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無光,只要無念生念。何為無念?干休干處得;何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與平曰念不同。今心為念,念者現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葯。凡人視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別,此為,性光,,如鏡之無心而照也,如水之無心而鑒也。少刻即為「識光」,以其分別也。鏡有影已無鏡矣,水有象已無水矣。光有識尚何光哉!

  子輩初則「性光」,轉念則識,識起而光杳無可覓,非無光也,光已為識矣。黃帝曰:「聲動不生聲而生響」,即此義也。《楞嚴推勘入門》曰:「不在塵,不在識,惟選根」,此則何意?塵是外物,所謂器界也。與吾了不相涉,逐之則認物為己。物必有還,通還戶牖,明還日月,借他為自,終非吾有。至於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明還日月,見日月之明無還也。天有無日月之時,人無有無見日月之性。若然則分別日月者,還可與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別者,當明暗兩忘之時,分別何在,故亦有還,此為內塵也。惟見性無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則見性亦還矣。還者還其識念流轉之見性,即阿難使汝流轉,心目為咎也。初入還辨見時,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還,故留見性,以為阿難拄杖。究竟見性既帶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傳送識、阿賴耶識),非真不還也。最後並此亦破,則方為真見性,真不還矣。子輩回光,正回其最初不還之光,故一毫識念用不著。使汝流轉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塵與識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墮識回光,則用根中之元性,落識而回光,則用根中之識性,毫釐之辨在此也。用心即為識光,放下乃為性光。毫釐干里,不可不辨。識不斷,則神不生;心不空,則丹不結。心凈則丹,心空即葯。不著一物,是名心凈,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見為空,空猶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第十一章 坎離交媾

  凡漏精神,動而交物者,皆離也。凡收轉神識,靜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竅之外走者為離,七竅之內返者為坎。一陰主於逐色隨聲,一陽主於返聞收見。坎離即陰陽,陰陽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照。一自斂息精神,不為境緣流轉,那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時,又無論矣。

第十二章 周天

  周天非以氣作主,以心到為妙訣。若畢竟如何周天,是助長也,無心而守,無意而行。仰觀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變遷,而斗柄終古不動,吾心亦猶是也。心即璇璣,氣即眾星。吾身之氣,四肢百體,原是貫通,不要十分著力。於此鍛煉識神,斷除妄見,然後葯生,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氣,然必於大定後方見,並無采法,言采者大謬矣。見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盡,解脫塵海。若今日龍虎,明日水火,終成妄想。吾昔受火龍真人口訣如是,不知丹書所說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離交處,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迴轉也。未能當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時,即有不交之時。然天之迴旋也,未嘗少息。果能陰陽交泰,大地陽和,我之中宮正位,萬物一時暢遂,即丹經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實實有大小不同,究竟無大小可別。到得工夫自然,不知坎離為何物,天地為何等,孰為交,孰為一周兩周,何處覓大小之別耶。總之一身旋運,雖見得極大亦小,若一迴旋,天地萬物,悉與之迴旋,即在方寸處,亦為極大。金丹火候,要歸自然。不自然,天地自還天地,萬物各歸萬物。欲強之使合,終不能合。即如天時亢旱,陰陽不和。乾坤未嘗一日不周,然終見得有多少不自然處。我能轉運陰陽,調適自然,一時雲蒸雨降,草木酣適,山河流暢,縱有乖戾,亦覺頓釋,此即大周天也。

  問活子時其妙,必認定正子時似著相,不著相不指明正子時。從何識活子時,即識得活子時,確然又有一正子時,是二是一,非正非活,總要人看得真,一真則無不正,無不活矣。見得不真,何者為正,何者為活耶。即如活子時,是人所時時見得的。畢竟到正子時,志氣清明,活子時愈覺發現。人未識得活的明了,只向正的時候驗取,則正者現前,活者無不神妙矣。

第十三章 勸世歌

吾因度世丹中熱,不惜婆心並饒舌。世尊亦為大因緣,直指生死真可惜。 老君也患有吾身,傳示穀神人不識。吾今略說尋真路:黃中通理載大易,正位居體是玄關。子午中間堪定息,光回祖竅萬神安。葯產川原一氣出,透幕變化有金光。一輪紅曰常赫赫,世人錯認坎離精。搬運心腎成間隔,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合,放下萬緣毫不起。此是先天真無極,太虛穆穆朕兆捐。性命關頭忘意識,意識忘後見本真。水清珠現玄難測,無始煩障一旦空。玉京降下九龍冊,步雲漢今登天關,掌雷霆兮驅霹靂。

凝神定息是初機,退藏密地為常寂。

  吾昔度張珍奴二詞,皆有大道。子後午前非時也,坎離耳。定息者,息息歸根,中黃也。坐者,心不動也。夾脊者,非背上輪子,乃直透玉京大路也。雙關者,此處有難言者。地雷震動山頭雨者,真氣生也。黃芽出土者,葯生也。小小二段,已盡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人言。

  昔夫子與顏子登泰山頂,望吳門白馬,顏子見為疋練,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神光走落,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純心行去,只將真息凝照於中宮,久之自然通靈達變也。總是心靜照定為基,心忘氣凝為效,氣息心空為丹成,心氣渾一為溫養,明心見性為了道。子輩各宜勉力行去,錯過光陰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勉之!勉之!

金陵塔碑文

金陵塔,金陵塔劉基建,介石拆拆了金陵塔,軍民自己殺。草頭相對草頭人。到尾只是半縮龜,洪水橫流成澤國,路上行人背向西。日出東,日沒西。家家戶戶受慘凄。德逍遙,意逍遙,百載繁華一夢消。紅頭旗,大頭星。家家戶戶吊伶仃。

三山難立足,五子齊榮升。心忙忙,意忙忙,清風橋拆走如狂。爾一黨時我一黨。坐高堂,食高粱,全不計及他人喪。廿八人,孚眾望,居然秧針勝刀槍。小星光,蔽星光,廿將二人走北方。去家木,路傍徨,到處奔波人皆謗。大海落門閂,河廣未為廣。良田萬頃無男耕,大好蠶絲無女紡。麗人偏愛將,爾我互相幫。四水幸木日,三虎逞豪強。白人誠威武,因心花鳥慌,逐水去南汗,外兒歸母邦。盈虛原有數,盛衰也有無。靈山遭浩劫,烈火倒浮濤。劫劫劫,仙凡逃不脫。東風吹送草木哀。洪水滔天逐日來。六根未凈隨波去。正果能修往天台。二四八,三七九。

禍源種己久。民三民十民三七,錦繡河山換一色。馬不點頭石沉底,紅花開盡白花開,紫金山上美人來。一災換一災,一害換一害。十九佳人五五歲,地靈人傑產新貴。英雄拔盡石中毛,血流標杆萬人號。頭生角,眼生光。庶民不用慌。國運興隆時日到,四時下種太平糧。一氣殺人千千萬,大羊殘暴過豺狼。輕氣動山嶽,一線鐵難當。人逢猛虎難迴避,有福之人住山莊。繁華市,變汪洋。高樓閣,變泥崗。父母死,難埋葬。爹娘死,兒孫扛。萬物同遭劫,蟲蟻亦遭殃。幸得大木兩條支大廈。鳥飛羊走返家邦。能逢木兔方為壽,澤及群生樂且康。有人識得其中意,富貴榮華百世昌。層樓壘閣聳雲霄,車水馬龍竟夕囂。淺水鯉魚終有難,百載繁華一夢消。

傳說的07年風水

     本文系本站根據根據古代文獻歸納編輯整理而成,在風水術沒有被完全確定為科學之前請謹慎使用。

東南  巽

          

   一白

桃花星        

正南   離

    

   六白

武曲財星     

西南    坤

     

   八白

當運財星

正東  震

     

    九紫

喜慶星

中央

  

    二黑

病符星

正西     兌

    

    四綠  

文昌星  三煞

東北    艮

  

   五黃

災瘟星

正北   坎

      

   七赤

偏財星

西北     乾

 

   三碧

是非星

     太歲 

中央-----二黑,病符位

今年二黑病符星飛臨中央位置,此星主疾病傷痛,皮肉痛症及脾胃疾病,故不可輕視。病符星所到之東南方不宜動土,亦不宜擺放魚缸、盆栽、植物及紅地氈,否則隨時會帶動宮星相剋,令病符星更凶而有傷亡及官訟。若房門或睡床設在此方,今年也容易感染疾病或突然健康有變化,甚至有手術、血光之災,不可不防。

化解方法︰

可放6個銅錢或一隻銅龜化解。

盡量避免長時間坐卧此方位,更要避免有動土、裝修工程。

  不宜在屋中間位置養魚或放水種植物。

正東----九紫,喜慶位

今年九紫星飛臨正東方。九紫星代表一切喜慶的事情,如嫁娶,添丁,升職,置業或創業等。尤其是想結婚,但遲遲都未能結婚﹔又或者很想生育仔女,如果催旺這個方位,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而且催旺這個方位,對促進家人的和諧都很有幫助。

催旺方法︰

如果想快些結婚,可在正東方放紅色的火百合,或其他紅色的鮮花。但記住,當花雕謝時,就要立即更換。養花的水更不能有臭味,否則會帶來反效果。

如果想快些添丁,可在正東方放一盆多果實的植物,如石榴、五代同堂、四季吉等。

如果這個方位不適宜放植物,可放一些紅色或綠色的飾物,如紅色粉晶、紅地毯、揮春等,都有助催動這個吉方的力量。

東北----五黃,災星

今年五黃災星飛臨東北方,五黃災星的破壞力比二黑病符星更強,因此今年東北方不可興工動土,否則會招來兇險。此外,東北方不可擺放魚缸,風水輪,紅色物品,甚至擺放植物,犯之亦有凶無吉。五黃為至凶之數,到處不留情,千萬不可輕視。若大門、床睡設在東北方更要留神及必須作出化解。

化解方法︰

放一個發聲銅鐘或6個銅錢化去災瘟的力量。

放一個六層金色的風鈴亦有化解作用。

忌長時間坐卧這個方位,也不宜在此方養魚或放置植物。

 東南----一白,桃花人緣位

今年東南方為一白桃花位,有利情緣,結識結婚對象,增加拍拖機會,而且能增加人緣,如果你從事的行業或生意,需要經常同人打交道,催旺這個方位,有利增進同客戶的關係,生意自然好,收入亦增多。同時這個方位亦有利出門、遠行、貴人等的作用。

催旺方法︰

擺放金屬的飾物,或金色的飾物。

放一個白水晶球。

如果你間屋的大門、窗口或睡房在東南方,亦能收到旺氣。

今年在東南方多些坐或睡覺、工作,大利人緣及情緣。

正南----六白,武曲財帛位

今年武曲星飛臨正南方,武曲星代表需要體力勞動較多的工作,以及需要經常出外走動及技術性的工作,例如在紀律部隊工作的人,包括軍人、警察、消防員、保安員等,另外運動員、技術人員,總之凡從武職工作的人,若想催旺事業運,都應把握武曲星的力量。

六白金星並主驛馬,主管遠遊,搬遷,移民,甚至職業轉變。只要適當運用,皆可促成心愿,求謀稱心順意。

催旺方法︰

在這個方位放一個金元寶或其他金屬物品。

放一些金色或黃色的飾物。

    養八條金魚,或放水種植物。

西南----八白,當旺財星

西南方是今年當旺的財星,而且八運(2004-2023年)中八白財星成為九星中力量最強的吉星,大利財運,對於升職加薪亦大有幫助。

催旺方法︰

由於一白星屬土,因此最好放一些土種的植物,植物的顏色最好是紅色,例如紅色的紅掌、紅色的百合花,紅色的康乃馨等都適合,但有刺的植物就不太適宜。

用白色的花瓶養紅色的花亦有助增強財運。

如果這個方位不方便放花,可以放紅色的物品,例如貼張揮春,放張紅色地毯,又或者放一些紅色的飾物等,都有催旺作用。

 正西----四綠,文昌星

今年四綠文昌星飛臨正西方。「文昌星」是古時掌管功名利祿的星宿,有利讀書、考試、升職及從事文職工作的人。若在此方辦公及做功課,都會對學業成績及工作事業運程大有幫助。

但今年的流年三煞位亦在正西方,故不宜坐正此方。而且今年這個方位也不宜有動土工程。

催旺物品:

放四枝水種富貴竹。

放一個綠幽靈水晶。

放一個綠色的文昌塔。

西北----三碧,是非星

今年三碧飛到西北方,此星主是非口舌,交通意外,官非訴訟及肝膽疾病。同時亦令家人情緒容易激動,脾氣暴躁,多吵鬧。家中若有親人沖犯太歲,更要小心及作出適當化解。

而且今年的西北方亦是流年的太歲位,全年宜靜不宜動,不宜在這個方位放魚缸、風扇等動的物品,否則有損健康

化解方法︰

 在此方位多放一些紅色的物品,如紅色利是封、揮春、紅色地毯

等。

忌長時間坐卧這個方位。

在此方位長開一盞紅色的燈。

正北----七赤,偏財星,過氣財星今年七赤星飛臨正北方,此星在八運中主管偏財,是七運(1984-2003年)中最強一顆的吉星,但八運(2004-2023年)中屬過氣財星,若加以催旺,亦有利財運。

此星並主藝術,對娛樂及偏門行業有利。惟是此星帶肅殺之氣,不宜放流動性的物品,如風水輪、冷氣機等,否則會妨礙事業,被朋友連累而破財傷身,或有手術血光之劫。

催旺方法︰在此方位多放藍色物品。 -全文完-

合婚速配秘籍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姻緣之抉擇,關係到終身的幸福,不得不慎。目前常用的合婚方式有:

一、生肖配婚,二、卦命配婚兩種,各有利弊,非最佳之合婚法。

今介紹另一種甚少流傳的上乘婚配法,以防克夫克妻為重點。在婚配年表裡,女命從女命欄找出自己出生年,對照其左的男命欄,便是適配之男命。男命從男命欄找出自己的

出生年,其右之女命欄,即是可配之女命。

此婚配法可保白首偕老,富貴圓滿。

男命→女命(出生年)

甲子→壬申、癸酉、丁丑。

庚午→戊寅、己卯。

丙子→甲申、乙酉。

乙丑→壬申、癸酉、丙子。

辛未→壬申、癸酉、壬午。

丁丑→甲申、乙酉。

丙寅→己巳、乙亥。

壬申→甲戌、丁丑。

戊寅→丁亥。

丁卯→甲戌、乙亥。

癸酉→乙亥、庚辰、辛巳。

己卯→辛已、丙戌、丁亥。

戊辰→庚午、癸酉。

甲戌→己卯、壬午。

庚辰→己酉、壬午。

己巳→辛未、甲戌。

乙亥→戊寅、庚寅。

辛巳→癸未、丙戌。

壬午→庚寅、辛卯。

丙申→辛丑、甲辰。

庚戌→乙卯、戊午。

癸未→甲申、乙酉、甲午。

丁酉→甲辰、乙巳 。

辛亥→丙寅。

甲申→丙戌、己丑。

戊戌→癸卯、丙午。

壬子→甲寅、庚申、辛酉。

乙酉→壬辰、癸巳。

己亥→甲寅。

癸丑→庚申、辛酉、甲子。

丙戌→辛卯、甲午。

庚子→壬寅、戊申、己酉。

甲寅→癸亥。

丁亥→戊子。

辛丑→戊申、己酉。

乙卯→丁巳、壬戌、癸亥。

戊子→庚寅、丙申、丁酉。

壬寅→辛亥。

丙辰→戊午、辛酉。

己丑→丙申、丁酉。

癸卯→庚戌、辛亥。

丁巳→己未、乙丑、戊辰。

庚寅→戊戌、己亥。

甲辰→丙午、己酉。

戊午→丙寅、丁卯、辛未。

辛卯→戊戌、己亥、丙午。

乙巳→丁未、庚戌、癸丑。

己未→庚申、辛酉、庚午。

壬辰→丁酉、乙巳。

丙午→甲寅、乙卯、己未。

庚申→壬戌、乙丑、戊辰。

癸巳→戊戌、辛丑、甲辰。

丁未→戊申、己酉、戊午。

辛酉→戊辰、己巳。

甲午→壬寅、癸卯。

戊申→庚戌、癸丑、丙辰。

壬戌→丁卯、庚午。

乙未→丙申、丁酉、丙午。

己酉→丙辰、丁巳。

癸亥→戊寅。

說明:1.乙卯年生之男命,宜配丁巳女、壬戌女、癸亥女之一,可保百年好合、鴛鴦天羨。

2.戊辰年生之女命,宜配辛酉男、庚申男、丁巳男之一,可保夫唱婦、富貴圓滿。

悟真直指(上)

悟真直指敘

  修真之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故欲盡其性,必先窮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窮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則真知確見,而不為假者所惑,可以盡性,可以至命。否則,不窮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於旁門曲徑,著空執相,非是修真,乃是務假。務假之學,與道日遠,適以自誤其性命,烏能修持其性命?此紫陽仙翁悟真篇之所由作也。其篇探幽索隱,鉤深致遠,遠取物,近取身,比象多端。原欲人人悟真,個個修真耳,無如後世愚迷之徒,不得真傳,執象泥文,妄猜私議,或目為閨丹,或認為燒煉,或疑為空寂,或涉於執相,大失仙翁度世之婆心。以往先覺註疏者,不無佳解,但佳則佳矣,仍是以象說象,以喻比喻,藏頭露尾,秘母言子,不宜分明道破,使學者茫然無知,究不得而悟之。非解悟真,乃述悟真也。噫!注愈多,理愈昧;書益廣,人益惑;正道日衰,邪道日盛;真學日埋,偽學日興,奇奇怪怪,無怪乎儒者目道教為異端也。余自聞龕谷香風,知此書為修道之理窟,成真之天梯,其性命根源火候次序,無一備。但為邪說掩蔽已久,如烏雲遮日,光輝不彰。余小子幸近門牆,不忍拈出真寶,共諸同志,名曰悟真直指。非敢自謂得真,聊以救真云爾。

  時,大清嘉慶四年歲次己未中秋月望日,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自序於自在窩中。   

悟真篇原序

  嗟夫!人身難得,光景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終,若臨歧一念有差,立墮三塗惡趣,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之門,教人修鍊,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

  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辭,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乎性命之奧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於詳者,何也?蓋欲序正人倫,施仁義禮樂有為之教。故於無為之道,未嘗顯言。但以命術寓諸《易》象,以性法混諸微言耳。至於《莊子》推窮物累逍遙之性,《孟子》善養浩然之氣,皆切幾之矣。

  迨夫漢魏伯陽引《易》道陰陽交姤之體,作《參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國師於語錄首敘老莊言,以顯至道之本末,如此豈非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奈何後世黃緇之流,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沒邪歧,不能混而同歸矣!且今人以道門尚於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兩端,有易遇而難成者,有難遇而易成者。如煉五芽之氣,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噀水叱符,叩齒集神,休妻絕粒,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致服煉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難成者。已上諸法,於修身之道,率皆滅裂,故施功雖多,而求效莫驗。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橫。一旦不行,則前功漸棄。此乃遷延歲月,必難成功。慾望一得永得,還嬰返老,變化飛升,不亦難乎?深可痛傷!蓋近世修行之徒,妄有執著,不悟妙法之真,卻怨神仙謾語。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煉金丹而得。恐泄天機,遂託名數事而名。其中惟閉息一法,如能忘機息慮,即與二乘坐禪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常用遷徒之法。既未得金汞返還之道,又豈能回骨換陽,白日而升天哉?

  夫煉金液還丹者,則難遇易成,須要洞曉陰陽,深達造化,方能追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吟虎嘯,夫唱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始得玄珠成象,太乙歸真。都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逸樂。至若防危慮險,慎於運用抽添,養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返陽生之氣,剝陰殺之形。節氣既周,脫胎神化,名題仙籍,位號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今之學者,有取鉛汞為二氣,指臟腑為五行,分心腎為坎離,以肝肺為龍虎,用神氣為子母,執津液為鉛汞,不識沉浮,寧分主客,何異認他財為己物,呼別姓為親兒,又豈知金木相剋之幽微,陰陽互用之奧妙?是皆日月失道,鉛汞異爐,欲結還丹,不亦難乎?仆幼親善道,涉躐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皆雲日魂月魄,庚虎甲龍,水銀丹砂,白金黑錫,離坎男女,能成金液還丹。終不言真鉛、真汞是何物也。又不說火候法度,溫養指歸。加以後世迷徒恣其臆說,將先聖典教妄行箋注,乖訛萬狀。不惟紊亂仙經,抑亦惑誤後學。

  仆以至人未遇,口訣難逢,遂至寢食不安,精神憔悴。雖詢求遍于海岳,諸益盡於賢愚,皆莫能通曉真宗,開照心腑。後至熙寧己酉歲,因隨龍圖陸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其言甚簡,其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鑒明,校之仙經,若合符契。因謂世之學仙者,十有八九;而達其真要者,未聞一二。

  仆既遇真詮,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續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同歲律。其如鼎器尊卑、藥物斤兩、火候進退、主客後先、存亡有無、吉凶悔吝,悉備其中矣。及乎篇集既成之後,又覺其中惟談養命固形之術,而於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書及《傳燈錄》,至於祖師有擊竹而悟者,乃形於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今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

  所期同志覽之,則見末而悟本,舍妄以從真。 時,皇宋熙寧乙卯歲旦,天台張伯端平叔序。

悟真篇後序

  竊以人之生也,皆緣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則有患;若無其身,患從何有!夫欲免夫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非心鏡朗然,神珠廓明,則何以使諸相頓離,纖塵不染,心源自在,決定無生者哉!然其明心體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亂其真,則刀兵烏能傷,虎兕烏能害,巨焚大浸烏足為虞?達人心若明境,鑒而不納,隨機應物,和而不唱,故能勝物而無傷也。此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

  原其道本無名,聖人強名;道本無言,聖人強言耳。然則名言若寂,則時流無以識其體而歸其真。是以聖人設教立言以顯其道,故道因言而後顯,言因道而返忘。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鈍,執其有身而惡死悅生,故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於世矣,蓋人悅其生也。然其言隱而理奧,學者雖諷誦其文,皆莫曉其意,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訣,縱揣量百種,終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豈非學者紛如牛毛,而達者乃如麟角耶!

  伯端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授以丹法,自後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近憶師之所戒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余皆不許。"爾後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法本末。既出,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禍患,心猶未知,竟至於三,乃省前過。故知大丹之法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則立超聖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許輕傳於匪人也。而伯端不遵師語,屢泄天機,以其有身,故每膺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懼克責。自今以往,當鉗口結舌,雖鼎鑊居前,刀劍加項,亦無復敢言矣。

  此《悟真篇》中所歌詠大丹、藥物、火候細微之旨,無不備悉。倘好事者夙有仙骨,觀之則智慮自明,可以尋文解義,豈須伯端區區之口授耶。如此,乃天之所賜,非伯端之輒傳也。其如篇末歌頌,談見性之事,即上之所謂無上妙覺之道也。然無為之道,濟物為先,雖顯秘要,終無過咎。奈何凡夫,緣業有厚薄,性根有利鈍,縱聞一音,紛成異見,故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聽學者隨量會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後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其習氣尚余,則歸中下之見,亦非伯端之咎矣。  時,元豐改元戊午歲仲夏月戊寅日,張伯瑞平叔再序。

《悟真》直指卷一

  七言律詩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

  二八者,十六之數。按一月上弦,水中之金八兩,下弦,金中之水八兩,二八合為一斤。金水勻和,光輝不偏不倚,至中至正,丹法取此兩弦之象。修持大道者,蓋以陰中之陽為真陽,即上弦也;陽中之陰為真陰,即下弦也。陰中之陽,陽與陰和;陽中之陰,陰與陽和。真陰真陽相合,合而為一,是謂二八一斤,金丹成象。律待十六首,表二八者,即表此也。

其一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悴枯。試問堆金如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塵寰儘是聲色之界,名利之鄉,以苦為樂,以假為真,損精耗氣,鑿喪性命,有死而已。悟之而能超出者,至人也;不知而陷於內者,迷人也。故古來成道仙真,幼而家庭孝友,所以全人倫;至四十而行不動心之道,所以保性命。盜百年歲月,倏忽間耳,一生榮辱,轉眼時也。若不知返本還元,歸根復命,一時大限到來,縱有黃金堆積,只落的空手而去。仙翁曰:「試問堆金如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真是金鐘法鼓,驚醒一切矣。

其二

人生雖有百年期,夭壽窮通莫預知。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屍。妻財拋下非君有,罪業將行能自欺。大葯不求爭得遇,知之不煉是愚痴。

  世人爭名奪利,日夜不休,自謂壽數無終,可以長享安樂。怎曉天壽長短,窮通得失,非人所能預知。勿謂世希百歲之人,即壽至百歲,終久難免荒郊-葬。常見世人忽在忽亡,竟至行路之間,說笑之際,猛然暴死者.不可勝數。噫!睜眼時財妻屬我,貪戀不休。閉眼時諸物一空,帶不去些子,只落的萬般罪孽,滿載而歸。何若早早看破世事,急訪明師,以求大葯。倘機緣相逢,大葯得遇,便是大福分,大根基。直下猛力修鍊,即可出死入生,以了無常。若既遇而不下肯心修鍊者,便是自暴自棄,痴愚之人,辦與看不破世事者相等,終亦必亡而已,何貴於知哉。

其三

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二物會時情性合,五行全處龍虎蟠。本因戊己為媒聘,遂使夫妻鎮合歡。只候功成朝北闕,九霞光里駕翔鸞。

  上二詩,是教人看破世事,急求大葯,以脫生死矣。夫脫生死之道,學仙之道也。但仙有數等,了性而出陰神者,鬼仙也;了命而留形住世者,地仙也;性命俱了,身外有身,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天仙也。鬼神雖是陰神,出入自便,然而宅室不固,猶有拋身入身之患。地仙雖能留形住世,然而法身難脫,猶有幻身委物之累。二者一落於有死,一落於有生,均未能了脫其生死。惟天仙脫幻身而成法身,超出造化之外,無生無死,能脫生死,與天齊壽,永久不壞也。學者欲脫生死,須學天仙。始學天仙,非金丹大道不能。

  金者,堅剛不壞之物;丹者,混成無礙之象。堅剛不壞,混成無礙,渾然一氣,如天之虛圓不測,無物不包,無物能傷。故道成之後,號曰天仙。因其永久不壞,又曰金仙。因其隱顯不測,又曰神仙。其實金仙、神仙,總是天仙。欲修天仙,舍金丹之道,余無他術矣。這個金丹,即人秉受於天,至善無惡,良知良能,圓成無虧之靈根,乃先天至陽之氣凝結而成者。其中含陰陽,藏五行,有其氣而無其質,非-身後天有形有象,渾濁之物可比。若經陰符陽火,煅煉成熟,永遠不壞,名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金丹者,混成本性之別名,非本性之外,又有一金丹。這個丹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乃仙佛之種子,聖賢之根本。但未經火煅煉則陽極必陰,圓極必虧,落於後天。知識開而私慾雜,氣質發而天良昧,良知良能,俱變不良,無復純白之體,故古聖人設金丹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復我本來原有之物事耳。

  如何謂之返還?返者,我已去而復來之說,還者,我已失而又得之謂。,夫本性靈根有昧者,皆因陰陽不和,五行相傷之故。若果陰陽合一,五行攢簇,仍是當年囫囫圇圇,圓成故物矣。二物者一剛一柔,一健一順,一真知,一靈知,一真情,一靈性。真知具於道心,主剛健,發而為真情;靈知藏於人心,主柔順,含而為靈性。真知靈知分離,則健非所健,順非所順,剛柔失節,真情靈性變而為假情假性矣。真知靈知相合,則健所當健,順所當順,剛柔隨時。假情假性,變而為真情靈性矣。仙翁曰: "二物會時情性合,豈不太煞分明乎?"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五氣。此五氣在先天,則為元性、元情、元精、元神、元氣之五元。在後天,則為遊魂、鬼魄、陰精、識神、妄意之五物。五元具有仁、義、禮、智、信之五德;五物具有喜、怒、哀、樂、欲之五賦。五行全者,先天後天,混合攢簇,以五元而統五物也。龍為陽,主生機,屬東方木,在人為性;虎為陰,主殺機,屬西方金,在人為情。五行不和,則各-其性,五元變為五物,五德化為五賊,龍東虎西,性亂情迷,則為氣性妄情,殺氣而削生氣矣。五行若全,則同歸-性,五物變為五元,五賊化為五德。龍蟠虎踞,性定情忘,則為真情真性,殺氣亦成生氣矣。

  修丹之道,不過調和剛柔,使其健順相當,性情相合而已。性情相合,陰陽會、五行全,仍是渾然天理,至善無惡,良知良能,原本之物事,而金丹復還矣。但先天原本失散以後,性東情西,剛柔不應,若無調和之物,來往通信,彼此隔絕,終不相知。

  調和之物,即戊已二土也。戊土主動,屬陽,已土主靜,屬陰。寂然不動者,己土也;感而遂通者,戊土也。戊己二土,在五德為真信。真信在中而性定,真定用外而情和。性定情和,性情歸根,如夫妻合歡,仁義禮智,歸於一信,性情精神,會於一氣。三家相見,五氣朝元,還元返本,金丹凝結,一名聖胎,再加向上功夫,從有為而入無為。十月溫養,固濟牢封,抽其健情之太過,添其順性之不及。用天然真火,朝屯暮蒙,煅盡後天陰氣。無質生質,從微而顯,氣足神全,霹靂一聲,金蟬脫殼,身外有身,功成名遂,朝北闕而駕翔鸞,白日飛升,為純陽不死之天仙,豈不快哉!

  噫!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團。悟之者立躋聖位,迷之者萬劫沉淪。有志者可不勉諸。

其四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沉定主賓。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上詩言修鍊金丹,須要性情相合,五行皆全,方能成功。然藥物易知,火候最難。火候者,修鍊之法程也。呂祖云:"上德者,以道全其形,是其純陽之未破;下德者,以術延其命,乃因坎離之已成。"蓋以下德者,必須假法以追攝之。法者,術也。若無法無術,不能返本還無,命基不固,大道難成。故仙翁曰:"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法而曰真曰妙,則為至真至妙之法。法至於真,則能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逆氣機。法至於妙,神鬼不能測,蓍龜不能卜,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乃為聖為賢之道,非一切旁門小法,所能窺其涯涘也。修鍊真法之妙,妙在何處?妙在乎顛倒耳。顛倒者,顛倒陰陽,逆施造化也。

  離坎者,離為火,外雄而內雌。其內雌為真陰,在人為靈知藏於人心,人心動而靈知飛,如火之上炎也;坎為水,外暗而內明。其內之明為真陽,在人為真知,具於道心,道心昧而真知藏,如水之下流也。用顛倒者,生道心,定人心也。道心生,則真知剛健,而精一之水上升;人心定,則靈知柔順,而亢燥之火下降。水上火下,而水火相濟矣。靈知為性,性屬木,木性柔,易浮。其知為情,情屬金;金情剛,易沉。靈知浮而用事為主,真中有假;真知沉而不彰為賓,假陷其真,此順行也。定主賓者,以真知之情為主,使沉下者而浮上:以靈知之性為賓,使浮上者而沉下。主賓反覆,而金木相併矣。水火交,金木並,道心健,人心順,真知靈知,兩而合-,性情相投,金丹焉能不結?但此等真著妙法,非色非空,要在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處做出,故曰自知,又曰誰識。人不識而自知之,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矣。是道也,有先後,有急緩,若不知先後急緩之妙用,縱能識得藥物,則顛倒難施,主賓不定。故緊接曰"金鼎欲留珠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金者,堅剛之物;玉者,溫柔之物;鼎者,煉藥之物;池者,養火之物。金鼎玉池,喻修真之道,以剛柔為體也。人心屬離,離本乾體,即金鼎也。具地二之火為靈知,乃坤家柔順中心之物,即本來之良能也。人心本來空空洞洞,虛靈不昧,因交後天識神,借靈生妄,見景起塵,隨風揚波,無有一時停息。如朱里之汞,遇火則飛,最難存留。《參同》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者是也。道心屬坎,坎本坤體,即玉池也。內藏天一之水為真知,乃坎宮剛健中正之物,即本來之良知也。因落後天,客氣用事,正氣退位,陽陷陰中,真為假蔽,沉溺慾海,良知有昧,如水中之銀,絕無而僅有矣。銀為金類,水中銀,即水中所藏之金。此金在先天為本性之良知,在後天為道心之真知。因其真知,至剛至健,喻之曰真鉛;因其真知,成仙成道,又喻之曰真種。古來聖賢,皆采此-味大葯而了性命。

  人心靈知,雖是易動,若得道心之真知制之,則靈歸於真,自不飛走,《參同》所謂卒得金華,轉而相因者是也。黃鶴賦云:"離內七般硃砂,無真種則時刻難留。"七般硃砂乃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硃砂不定,皆由人心之靈不定。然人心之靈不定,皆因道心有失,而不定之。若欲留人心之靈知,須先下此道心之真知。真知真種之下,內有主宰,不為雜氣所惑,人心之靈知,自然凝結不散。借道心制人心,以人心順道心,以真知統靈知,以靈知養真知。剛柔相當,健順如一,性情和合,不出半個時辰,結為一粒圓明寶珠,靈光朗照,一切陰邪之氣,不得而傷,故曰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神功者,即神明默運,慎獨之功。火者,即真知靈知,剛柔合一之和氣。運火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運此真知靈知,剛柔合一,不使有一點滓質,留於方寸之間耳。這個神功之火,如立竿見影,呼谷傳聲。若下肯心,不待終日,即能陰中返陽,如深潭日山,陰氣自退也。詩中最要處,是"欲留""先下"四字。其中有先發制人,義不及賓之旨。識得此旨,則顛倒陰陽,和合四象,反掌之易,此外丹法象也。外丹即還丹之別名,因其已去而復來,已失而仍得,從外而還於內,故謂外丹,又謂還丹。若巳還後,即是內丹,此內外之分別也。

其五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腹中豈有殊?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上詩言還丹之事。此詩言大丹之道。大丹之道,乃一時之功。此一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難遇易錯,稍有不謹,先天真一之氣,得而復失。先天真一之氣,即還丹也。因其還丹,乃剛柔二氣,交合而成。故謂真一之氣,非還丹之外別有真一之氣也。當還丹到手,道心剛健,人心柔順,真知靈知,混而成一,圓陀陀、光灼灼,仍是有生之初,良知良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本來面目之物事。此個物事,因其性剛,號曰真鉛;因其氣壯,又曰雄虎。真鉛雄虎,總是一個浩然正氣,至善無惡,秉彝良知良能之天真耳。既得復此天真,須要將此天真,復於父母末生以前,五行不到之處,方能成得一個永久不壞之天真。故當天真復還,溫之養之,謹封牢藏,虛極靜篤,陽氣充足,靜極又動,靈苗發現,呂祖所謂中霄漏永,溫溫鉛鼎,光透簾幃之時。當此之時,陽光出窟,如虎雄壯,其勢不可遏止,急用真性中-點虛靈之火迎之。虛靈之火,謂之牝龍。虎躍龍騰者,陰陽搏聚之象。風浪粗者,虎出窟而風生,龍出潭而浪起,陰陽相爭之義。龍虎交會,性情相投,合而為一,入於中央。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而為一粒黍珠,聖胎有象。聖胎者,穀神也;穀神者,即玄牝交而合一之神。陽玄即虎情,陰牝即龍性。性情合而聖胎結,元牝立而穀神生,到此地位,有為事畢,無為事彰,不必再為造作,聽其自然。如果生枝上,終有成熟之日。子在腹中,終有產生之時。但聖胎凝結,雖要無為,還有防危慮險之功,不可不知。南北宗源翻封象者,南為火,北為水,聖胎凝結,和氣熏蒸,水火歸於宗源,自相烹煎,任其天然,勿忘勿助之功也。晨昏火候合天樞者,晨為一日之首,陽氣用事;昏為一夜之首,陰氣用事。天樞者,陰陽之氣機,當陽而用陽,當陰而用陰,火候進退,暗合晨昏之機,日乾夕惕之功也。勿忘勿助,日乾夕惕,溫養十月,換去後天爻卦,脫去先天法身,我命由我不由天矣。是道也,在人類中而修,在市塵中而作,大機大用,真著實行之功,非空空無為寂滅之學。故曰須知大隱居塵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其六

人人自有長生藥,自是迷徒枉把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井蛙應謂無龍窟,籬鷃爭知有鳳巢。丹熟自然金滿屋,何須尋草學燒茅。

  上三詩還丹大丹,藥物火候,詳明且備矣。但恐學人,誤認金丹為燒煉凡物而成,故此詩緊接上詩以提醒之。

  金丹者,即人秉受良知良能之本性。此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待他求,自己本有。若下肯心,直登聖城,性定命凝,永久不壞,是良知良能之本性,即長生之大葯也。一切迷徒,不究聖賢實理,不推性命根源,捨近求遠,棄真認假,空空一世,到老無成,枉自擺拋,豈不可嘆可悲哉!

  人生本來良知之健德,秉之於天,即天也,本來良能之順德,,受之於地,即地也;本來虛靈不昧之神為靈性,乃地之氣所化,即火也,本來純粹不雜之精為真情,乃天一之氣所化,即水也。人能健順如一,則身中天地相合,如甘露灑心,而煩惱頓脫。人能精神不耗,則身中坎離相交,如黃芽自生,而元氣乃復。甘露降者,心清也。黃芽生者,意靜也。心清意靜,良知良能,一靈真性,懸於虛空之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常應常靜,造化難移,萬物難屈,我命由我不由天。長生之道在是,彼井中之蛙,怎知有此龍窟籬內之鷃?安知有此鳳巢?聞藥物火候之說,疑為茅法燒煉之術,奇奇怪怪,無所不為。殊不知修鍊大丹·,成熟之日,金玉滿堂,保命全形,富貴無比。一切世間滓質之物,何足戀乎?

其七

要知產葯川源處,只在西南認本鄉。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送歸土釜牢封固,次入流珠廝配當。葯重一斤須二八,調停火候托陰陽。

  上詩言人人有長生之葯,而末言葯生之處、葯生之時,故此詩發明葯生端的;佼學者隨時用功,謹慎火候耳。

  西南者,坤方,為月晦極復甦,陰極生陽之地,在人為靜極初動之時,這個靜極之動,即是大葯發現之時。但動非外來客氣情慾之動,亦非內里心意念頭之動,乃天心良知之動,道心真知之動。這個天心良知,道心真知,因其能超凡入聖,起死回生,故取象為藥物;因其靜極之時,萬緣俱息,天心良知,道心真知,有一點光輝露其端倪,故取象為產葯之處;因其天心良知,道心真知,為黑中之白,虛無中來,動從靜生,如川之有源,故取象為葯生川源之處。這個葯在先天為天心之良知,在後天為道心之真知。道心者,即天心之影子;真知者,即良知之影子。因其天心陷於後天,不能常存,有時發現,別名為道心;因其良知沉於慾海,光氣暗晦,亦間或不昧,別名為真知。若到返還以後,道心仍是天心,真知仍是良知,有時發現,間或不昧,即是道心真知之本鄉。蓋有時發現,間或不昧處,有一點先天真一之生機存焉。藉此一點生機,逆而修之,何難由道心真知,而復還於天心良知耶。但復還不難,總要知的靜極而動,川源之處.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易》曰:反覆其道,七日來複。皆指此道心真知所生之川源耳。

既知葯生川源,須明下手時候。修丹妙用,只是取道心一味為丹母,因其道心剛健,具有真知之情,取象為真鉛,鉛中有銀,外黑內白。道心中有真知,外晤而明,故仙真皆以道心真知比真鉛。不肯直指說破者,鄭之重之,恐為匪人所竊盜也。這個道心真知,為情慾掩埋,陷溺已深,不能自出,既知川源,可以漸采復還。復還之法,仍要在情慾中尋求。真知乃天一所生,為純粹至清之陽水,壬水也。情慾乃地六所生,為滓質至濁之陰水,癸水也。壬水藏於癸水之中,非癸水生,而壬水不現,真鉛不見。鉛遇癸生者,正陰陽二氣交接,癸方生而猶未用事。壬水未散,真知未昧,急須採取歸於懸胎鼎內,則情慾無施,亦自消滅。張三丰所謂要采他出牆花兒朵朵鮮者是也。金逢望後者.既得真知來複,藉此-點真知之真情,增而又增,進於剛健中正,純粹之精。如鉛中煉出白金,色足明亮。到此地位,良知良能,炯炯不昧,曲直而能應物,潛躍無不隨心。信步走去,頭頭是道,猶如一輪明月當空,照見三干大幹世界,通幽達冥,可以不用增添之功,棄有為而入無為矣。若不知火候,持盈未已,圓極必虧,明極反暗,如望後之月.陽中生陰。真知有傷,真者昧而假者來,所有者後天之滓質,何堪嘗之乎?

  故當真知復圓之時,急送中央土釜,封鎖堅牢,不使些子滲漏,復以本性中一點虛靈流珠配合,借陰濟陽,以虛養實,防危慮險。期必至於剛柔如一,陰陽相當。二八數足,不多不少,進於礦盡金純,無一點氣質而後已。然欲二八數足,全憑調停火候,明老嫩,知止足,辨吉凶,識急緩。時當進陽即進陽,時當運陰即運陰。大小無傷,兩國俱全。自然先天真一之氣,從虛無中來,凝結不散,聖胎成象矣。調停火候,正以剛柔不停而調之。葯重一斤,剛柔俱歸中正,二八相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混成,剛柔悉化,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永為不壞之物矣。噫!月至圓存乎口訣,時至子妙在心傳。藥物本自難知,火候亦不易曉,學者可不急求真師乎?此詩藥物火候,還丹大丹妙用,無不包括在內,為十六詩中著緊之處。讀者須要細心窮究,不可輕放一字過去。果有所梧,就證真師,可因一言而知萬法矣。

其八

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陰陽得類方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潭底日紅陰怪滅,山頭月白葯苗新。時人要識真鉛汞,不是凡砂及水銀。

  上詩言真鉛真汞,二葯配合,方能成就金丹。然或人疑金丹是世間有形之物,燒煉而成,故此詩緊接曰:"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三黃者,琉黃、雄黃、雌黃也;四種者,硃砂、水銀、鉛、硝也。三黃四神眾草,與我非類,焉能接命?焉能了性?不能接命了性,儘是空事,非真道也。《三相類》曰:"同類易施功兮,非種難為功。"人秉天地陰陽二氣而生身,身中即具陰陽之氣,陰陽之德。陽者剛也,陰者柔也。剛之德主命,柔之德主性。是陽剛陰柔者,即性命之源也。同類者,陽以陰為類,陰以陽為類。陰陽得類,則剛柔相應,如夫妻久別,忽然相會,未有不交感者也。二八者,陰中之陽為真陽,剛健中正也;陽中之陰為真陰,柔順中正也。剛柔俱歸中正,陰陽相當,不偏不倚,自然相合相親,渾然一氣,凝結而不散矣。

  陰陽得類,二八相當,後天中返出先天,道心剛健,人心柔順,真知靈知,兩而相合,本來一點良知良能之靈根,從慮無中露出。如潭底紅日上升,陰怪自滅;似山頭偃月高掛,葯苗新鮮。蓋以正氣生而邪氣自退,真者復而假者即消矣。潭底日紅,山頭月白,皆狀真陽發現,天心復見之象。天心復見,知能俱良,是謂金丹。這個金丹,是我本來所具真陰真陽,剛柔配合網成,乃盡性至命之真寶,豈是凡砂水銀演練而成乎?

其九

陽里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羸尪。勞形按引皆非道,服氣餐霞總是狂。舉世謾求鉛汞伏,何時得見龍虎降?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

  上詩言金丹藥物,不是外之三黃四神,眾草凡物,則修道者必於一身而修矣。殊不知人自先天真陽失陷之後,-身所有者,乃陽里之陰精耳。陰精不僅是交感之精。凡涕、唾、津、液、血、氣,皆是陰精。其質不剛,身存則存,身亡則亡,隨幻身而有無之。若修此陽里陰精一物,而欲保命全形,轉覺嬴尫,事終難成。彼世之勞形按影,服氣饗霞,與夫千門萬戶,不是煉陰精,便是補陰精,與道相隔,愈修愈遠。安能伏真鉛真汞,而歸於一氣;驅真龍真虎而合為-家耶。夫金丹之道,生身之通也;生身之道,陰陽兩而合一之道,陰陽合一,其中有生機存焉。生人之道,借凡父凡母而生幻身;生仙之道,借靈父聖母而成真身。靈父即剛健之真知,聖母即柔順之靈知.生人生仙,俱不外乎陰陽。但不過有聖凡之分,逆順之別耳。若人窮究生身之理,大悟大徹,知的父母如何能會,如何能交.如何受胎,如何保胎,如何胎全,如何生產,如何乳哺,如何能行,如何能長。則修道始終,明明朗朗,可以一往直前,返本還元,起死回生,保命全形,而為大藥王矣。蓋修真大道。只是一個生身之理,更無別法。彼一切旁門,孤陰寡陽,著空執相,獨修一物之徒,豈知有此乎?

其十

好把真鉛著意尋,莫教容易度光陰。但將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鬼神欽。已知永壽齊天地,煩惱無由更上心。

  上詩教人窮取生身之處,返本還元。然返本還元,須要識得真鉛一味大葯。識得真鉛,則識得一萬事畢,其他皆易事耳。真鉛不是別物,即前所云道心之真知是也。真知又名真種,識不得真種,修道無本,萬般作用,徒勞功力,故曰好把真鉛著意尋,著意尋三字,有格物致知,窮理功夫在內。學人慾修大道,其若先窮實理:實理通徹,下手修為,立桿見影。若不窮通,妄冀天寶,便是懸虛不實,空度光陰矣。

  地魄水金,陰中之陽,皆真知之法象,天魂朱汞,陽中之陰,皆靈知之法象。但將地魄擒朱汞者,借真知而制靈知也。自有天魂制水金者,以靈知而養真知也。真知,剛,屬陽,為夫;靈知,柔,屬陰,為妻。以夫制妻,妻自順夫,妻順未而夫亦戀妻,夫妻相得,生機常存。《參同契》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者是也。真知靈知,兩而合-,剛柔歸中。變為良知良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聖胎有象。到此地位,道高而龍虎伏,德重而鬼神欽,方且壽永齊於天地,更何有煩惱上心乎?

十一

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四象五行全藉土,三元八卦豈離壬。煉成靈質人難識,消盡陰魔鬼莫侵。欲向人間留秘訣,未逢一個是知音。

  上詩言道高德重,龍虎鬼神,俱皆馴順,則是有道不可無德,有德不可無道也。夫至道不繁,大葯不遠,白雲近在眼前,黃芽卻生家內。若有肯心,順手可得,故曰不難尋。但此道為超凡入聖,起死回生,天下希有之事,雖不難尋,非大德大行者不能知,故又曰達者須憑德行深。果是德行之君子丈夫,自不難尋也。

  四象者,金、木、水、火之四氣,並土而為五行。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又上元、中元、下元,亦為三元。八卦者,即四象五行之陰陽。乾陽金,兌陰金;坎陽水,艮陰水;震陽木,巽陰木;離陽火,坤陰火。八卦雖配四象陰陽,而坤艮又具戊己二土。坤為陰土,艮為陽土,五行之氣,亦在其中。五行在人為性、情、精、神、氣之五元,發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三元在人為元精、元氣、元神,八封在人即五元五德、剛柔之性。總之四象三元八卦,皆是五行所變,非五行之外別有四象三元八卦也。四象五行金借土者,即仁、義、禮、智,全借信成也。三元八卦豈離壬者,即性、情、神、氣,不離精一也。黃芽者,土之生機,信在於中也。白雪者,水之輕清,精至於一也。仁、義、禮、智歸於信,允執厥中,而黃芽漸長;性、情、神、氣歸於一,惟精惟一。而白雷飛空,精一執中,修之煉之,念久愈力,道心常振,人心常靜,真知靈知,兩而合一,一粒圓明寶珠,懸於虛空之中。常應常靜,色空不拘,顯晦隨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人難識,鬼莫侵,豈虛語哉?此道也,至簡至易,約而不繁,知之者立躋聖位,不待三年九裁。但世間少德行丈夫,無真正男子,多執柯伐柯,猶以為遠。仙翁云:欲向人間留秘曲,未逢一個是知音。豈不可悲哉?

十二

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一不芳菲。初開綠葉陽先倡,次發紅花陰後隨。常道即斯為日用,真源返此有誰知?報言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

  上詩言德之不可不修。此詩言道之不可不明。《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金丹之道,全以陽健陰順為運用,陰陽合一,則生丹而延命;陰陽相違,則乖戾而喪命。試觀草木無情之物,始而綠葉陽先倡,次而紅花陰後隨,陰陽兩不相離,類而推之,一切有情常道,未有外乎陰陽而成者,不過常道順而仙道逆。順者順行陰陽也,逆者逆運陰陽也。世人只知順行之道,不知逆運之道,所以逐於假境,迷其真源,陽極而陰,陰極而死矣。學者第一著先要識得陰陽二物。識得陰陽,即知的真源。真源者,即玄牝之門,生陰在此,生陽在此,順亦在此,逆亦在此。知常返本,立登聖域。但陰陽不一,有先天陰陽,有後天陰陽,有命中陰陽,有性中陰陽,有真陰陽,有假陰陽;有外陰陽,有內陰陽。這些陰陽,俱要追究個瞭然,方敢下手。若不識真陰真陽,亂作亂為,棄真入假,自送性命耳。

十三

不識玄中顛倒顛,爭知火里好栽蓮。牽將白虎歸家養,產個明珠似月圓。謾守葯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上詩教人認識陰陽,此詩教人究明功用。功用者,顛倒陰陽之法也。不識陰陽顛倒之法,怎知火里栽蓮之妙。顛者何顛,倒者何倒,白虎屬金,即乾宮一點剛健中正之氣,名曰道心,投而為真知之情。因交後天,人心用事,道心不彰,真情昧而妄情生,如白虎自我家出外,走於他家而傷人矣。顛倒者,仍於妄情中返回真情,與真性配合,如牽白虎由他家而復歸我家養矣。真情既運,真性即現,性情相戀,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結成一粒寶珠,如圓滿之月,光輝照耀,山河大地,如在掌上,金丹有象,《參同契》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者是也。還丹既結,良知良能,靜則無為,動則自然,從容中道。葯即是火,火即是葯,採取之功無用,但安神息,任其天然,以造化爐中,陰陽和氣,真火煅盡後天群陰,化為純陽,是謂丹熟。吞而服之,脫胎換骨,跳出凡籠,與天齊壽,長生不死矣。

十四

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歸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是知太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聖基。

  上詩有顛倒陰陽之理,此詩言攢簇五行之功。人生之初,所具五行之性,本是一氣渾然。因交後天,各-其性。金木不並,水火不交。真土埋藏,假土張狂。性亂命搖,陽氣盡而陰氣純,個死豈能乎?仙翁提出三五-三字,教人攢簇五行,歸於一家,還我本來良知良能、渾然天理之面目耳。但三五一三氣,古今來不知迷了多少英雄。其間明得者,可數而知。

  夫所謂三五者,即河圖五行之生數。東三木,南二火。火生於木,木火為一家,一五也。西四金,北一水,水生於金,金水為一家,一五也。中央土自成一家,一五也。修道者能明的三五,逆而修之,合和四象,攢簇五行,則性、情、精、氣、神凝結,仁、義、禮、智、信同氣,是雲三家相見,在儒名曰"太極",又曰"天理",又曰"至善",又曰"至誠";在道名曰"嬰兒",又曰"先天一氣"。又曰"聖胎",又曰"金丹";在釋名曰"圓覺",又曰"真空",又曰"法身",又曰"舍利",又曰"摩尼珠",等等名字。總而言之曰"天良本性"。道複本性,良知良能還元返本,溫養十月,氣足神全,脫離苦海,身外有身,入於不生不滅之聖基矣。

十五

不識真鉛正祖宗,萬般作用枉施功。休妻謾遣陰陽隔,絕粒徒教腸胃空。草木金銀皆滓質,雲霞日月屬朦朧。更饒吐納並存想,總與金丹事不同。

  上詩言攢簇五行,歸於一氣,方入聖基。但攢簇五行,須要識得先天真一之氣,方可下手。坎中一陽,乃乾家剛健中正之氣,為道心真知,取象為真鉛,乃天一所生。具有先天真一之氣,為生物之祖氣,成聖成仙在他,作佛作仙在他,乃聖賢之根本,仙佛之種子,為金丹之正祖宗。所渭"知其一,萬事畢"者即此。若不識真鉛,是無祖宗,則修丹無本。一切休妻絕糧,燒煉草木金銀,吞饗雲霞日月,吐納濁氣,存想景象,萬般作用,不是著空,便是執相,皆是枉施功力,與金丹之事,有何干涉乎?

十六

萬卷仙經語總同,金丹只是此根宗。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莫怪天機具漏泄,都緣學者自愚蒙。若人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

  以上十五詩,或言順,或言逆,或分說,或合說;或指藥物,或示火候,辨別真假,是非條陳,細微層次,散而末整。恐人疑惑其事繁多,難以進步,故此詩總結十五詩之意,示人以至簡至易之道耳。

  古來仙真,丹經道書,千譬百喻,設象立言,極力形容,發明道髓,雖立言有異,而其理總同,凡皆明金丹之根宗也。無如後世,書愈多而人愈惑,各執己見,趨入旁門,彼豈知金丹根宗,是取坎填離,依坤歸乾之一著乎?

  坤位生成體者,即坎中一陽也;乾家交感宮者,即離中一陰也。坎本坤體,故曰坤位;離本乾體,故曰乾家。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乾剛健也,坤柔順也。因其剛健,故易知而不犯難,因其柔順,故簡能而無勉強。易知簡能,在人即本來良知良能之本性也。人生之韌,健順如一,剛柔混成,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只有一個良知良能之本性,並無些子滓質。及其二八之年,陽極生陰,交於後天,陰氣用事,理欲交雜,健順不當,剛柔失節,於是陽為陰陷,天真有昧,如乾交坤,乾中一陽,入於坤宮,坤卦實而成坎矣。陰竊陽位,知識漸開,如坤交乾,坤中一陰,入於乾宮,乾卦虛而成離矣。天真昧則道心藏,而惟微;知識開則人心生,而惟危。微者絕無而僅有,陽不勝陰也;危者見景而生情,陰勝於陽也。然雖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道心猶末全滅,人心猶未全盛。道心末全滅者,以其有時而或黑中生白,是謂真知,但不過旋有旋失耳。人心未全盛者,以其遇事而能隨機應變,是謂靈知,但不過借靈生妄耳。

  修丹之道,陰中返陽,取出道心之真知,點化人心之靈知。靈知歸真,真知歸靈,道心剛健,人心柔順;陰陽交感,剛柔相應;健順相當,真靈不散;仍還當年良知良能乾元面目,是謂取坎填離,又謂依坤種乾。其實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向乾家交感宮,即是取坎填離之義。取坎則坎中所陷之陽出,故仍成坤;填離則離中所雜之陰化,離仍成乾。乾坤體成,元牝立而穀神存,金丹凝結,性命到手,不為後天造化所拘矣。此乃萬劫一傳之天機。上古仙真,不肯分明說破。仙翁大慈大悲,十六詩中,發古人所未發,可謂拔天根而鑿理窟。結尾又直指出金丹根宗,天機露泄大盡,若人了悟的詩中妙意,直登聖域,立見三清太上,豈虛語哉!

悟真直指(中)

《悟真》直指卷二

  七言絕句六十四首,按《周易》六十四卦。

  言鼎爐二首:

其一

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葯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

  乾,健也,取象為天;坤,順也,取象為地。在人為剛柔之性。日中有烏,為陽中之陰,在卦為離,離外陽而內陰,其內一陰為真陰,在人為人心所藏之靈知。月中有兔,為陰中之陽,在封為坎,坎外陰而內陽,其內一陽為真陽,在人為道心所具之真知。

  先把乾坤為鼎器者,以剛健柔順為造丹之體也。次搏烏兔葯來烹者,以真知靈知為造丹之用也。烹煉真知,而無一不真,則剛歸中正,烹煉靈知,而無一有昧,則柔歸中正。剛柔俱歸中正,則道心健人心順,真知靈知兩而合一,如驅烏兔歸於黃道矣。黃道者,中道,乃日行之道。蓋日行中道,月行九道。九道者,青朱白黑四道皆二,出黃道外,內外共八道。月與日會,日月相交而行,共成九道。日月相交處,是謂二物歸黃道。人生之初,只有一個良知良熊真靈之性,井無人心,亦無道心。交於後天,另有人心道心之分,真知靈知之別。

  人心者,一切知覺運動者是也,知覺即是靈知;道心者,一切境遇不迷者是也,不迷即是真知。人心只能靈知,而不能真知,其性柔,故謂陰。道心既具真知,兼能靈知,其氣剛,故謂陽。雖聖人亦有人心,雖凡人亦有道心。聖人有人心者,以其不能滅知覺也;凡人有道心者,以其間有不昧處也。聖人之所以異於凡人者,真靈如一,有知有覺,能常不昧耳。凡人之所以異予聖人者,真靈相隔,有知有覺,不能不昧耳。益人心有識神藏焉,識神借靈生妄,見景生情,隨風揚波,靈歸於假,而人心惟危矣。

  人心惟危,邪氣盛而正氣弱,道心不彰,而道心惟微矣。修道而煉道心真知之剛,歸於中正;煅人心靈知之柔歸於中正,是剛柔相合,健順相當,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良知良能,渾然天理,一氣流行矣。金丹怎能不生乎?金丹乃剛柔二氣凝結而成,真知靈知歸於中正,天人混合,如一粒寶珠,懸於虛空,無處不照.金丹有象,由微而著,由生而熟,焉有不解脫者乎?

其二

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魄魂。聚散氤氳成變化,敢將玄妙等閑論。

  爐所以運火,鼎所以煅葯。金丹之道,法坤之柔順以為爐,循序漸進;效乾之剛健以為鼎,猛烹急煉。能剛能柔,能健能順;志念堅固,愈久愈力;鼎爐穩定,不動不搖;可以採藥運火矣。人心靈知,外陽而內陰,如日之精,日精射外也;道心真知,如月之華,月華藏內也。靈知外陽,屬魂,真知外陰,屬魄。靈知精魂,所謂神而神者,真知華魄,所謂不神面神者。神而神,其中有假,不神而神,假中含真。煅煉精華者,煅去人心靈知真中之假,煉出道心假中之真。假靈去而真靈定,則魂不飛而魂制矣,真知現而假知滅,則魄不散而魄制矣。魂魄既制,則真知靈知,情性相投,凝為一氣,氤氳沖和,聚散變化,寂熬不動,感而遂通,一步一趨,皆是天機。此中神妙非可以言語形容者也。

  言偃月爐二首:

其三

休泥丹灶費工夫,煉藥須尋偃月爐。自有天然真火候,不須柴炭及吹噓。

  偃月者每月初三,現一鉤之光於坤方;其光偃仰,故謂偃月。在人為至靜之中,有一點陽光透露,有象於偃月;在卦為震,所謂"初三日震出庚,曲江岸上月華瑩"者是也。這一點陽光,不是別物,即是道心之光。丹道之所難得者,道心。道心一現,天理昭彰,剛氣漸振,山河大地,盡皆靈藥,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葯即是火,火即是葯,自有天然造化之爐,真正之火,何須丹灶柴炭吹噓之功乎?

其四

偃月爐中玉蕊生,硃砂鼎內水銀平。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

  偃月爐,即前所謂道心。玉蕊者,玉為溫柔之物,屬陰,蕊為光華之物,屬陽。玉蕊即陰中之陽,喻道心之真知。硃砂鼎即人心。水銀者,流動不定之物,屬陰,即陽中之陰,喻人心之靈知。道心常現,真知不昧,人心之靈知自然平靜,不能飛揚;再用調和之功,以道心所具之真火,煅盡人心中之假靈,而歸於虛靈。天人合發,真知靈知如一,知至而意誠,是名黃芽。黃芽即真靈之所種,其靈得土溫養,如草在地,方芽而色黃,故名黃芽。真知靈知二物,火力調和以後,歸於中正,已入中央上釜,再加真意溫養之功,十月氣足,自然成熟脫化矣。

言真鉛四首:

其五

咽津納氣是人行,有物方能造化生。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道心真知,具有先天真一之氣.取象為鉛,乃成聖成賢,作佛作仙之真種子。若欲修鍊大丹,舍此真種,再無別物矣。世間痴迷漢,徒修一身,有形有象之物;咽津納氣,自謂修道,殊不知一身所產者,乃後天滓質之物,安能生先天至靈至聖之丹?此乃鼎中無有真種,猶將水火煮空鐺耳。

其六

調合鉛汞要成丹,大小無傷兩國全。若問真鉛是何物,蟾光終日照西川。

  金丹,乃道心真知之真鉛,人心靈知之真汞而成。欲修金丹,先調鉛汞。道心剛,屬陽,為大;人心柔,屬陰,為小。人心無道心,借靈生妄能以敗道。若以道心制之,靈明不昧,能以助道。道心固不可少,人心亦不可滅,但不使人心妄用其靈耳。古人教人死人心者,死其人心之假靈,非死人心之真靈。若不分真假,一概死盡,則入於頑空寂滅之學。傷其小,即害其大,陰陽偏孤,生機氣息,將何而成金丹大道乎?故曰大小無傷兩國全。兩國全者,人心靈知、道心真知,兩而合一,以真知而統靈知,以靈知而順真知,真靈不散,依然良知良能,渾然天理,圓明本性,金丹成矣。

  蓋真知靈知,乃良知良能之總體,在先天則謂良知良能,在後天則謂真知靈知。後天中返出先天,則真知即是良知,靈知即是良能。真知靈知,本來原是一家,無有兩樣。因交後天,一點良知之天真,迷失於外,為他家所有;我家所存良能之靈,亦雜而不純,遷移不定。若要返本還元,仍要在假知中討出個真字下落,引回我家,方能靈知不昧。這個真知,為至剛至健之物,故取象為真鉛。真知具有先天真一之氣,又取象為水中金,又取象為月中光,水中金,月中光,皆陰中有陽之義。但這真知,未經復還,猶在他家,不為我有,故曰蟾光終日照西川。月中有金蟾,蟾光即月中之光,喻真知外暗而內明也。終日照西而不照東,分明光耀在彼矣。仙翁後詩云:"金公本是東家子,送在西鄰寄體生。"正是蟾光終日照西川之旨。學人果能知的蟾光終日照西川,是實實知的真知下落,即可以照東,與靈知相會矣。噫!順去死,逆來活,往往教君尋不著,真知豈易知哉?

其七

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

  避世離塵,入山養靜,乃丹還以後之事。不知者入山養靜,以為可以長生。夫長生之道,須要得真鉛一味,方能取效。但真鉛須要在塵世中尋出。若入山修道,山中內外。儘是陰氣,何有真鉛至陽之物。真鉛是先天靈根,又曰天根,又曰真一之精,又曰真一之氣,又曰水鄉鉛,又曰水中金,又曰黑中白,又曰魄中魂,又曰黑虎,又曰金公,又曰他家不死方。古人取象多端,歸到實處,總是形容道心之一物耳。

  這個道心,發而為真知之妙有,藏而為精一之真空,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家家有之。然家家有之,而非自家所有,蓋其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也。因其家家有,而非自家有,所以愚人遇之不識,當面錯過了也。明末彭好古不達此理,認家家有的字句,直指為女鼎,近來知几子,又以三峰采戰註疏。如此惛愚迷誤後學,罪莫大焉!

其八

竹破須將竹補宜,抱雞當用卵為之。萬般非類徒勞力,爭似真鉛合聖機。

  竹破竹補,抱雞用卵,以類求也。《三相類》曰:"同類易施功兮,非類難為巧。"若非其類,不是真種,萬般作用徒勞力耳。益金丹大道者,聖人之事也。欲學聖人,須求聖人之種,即真鉛之真知。以此真知,修持大道,未有不合聖人之機者。聖人之機,渾然天理而已,真知而無一不知,無一不真,能以復天理,故云合聖機。既合聖機,即是聖人,奈何學人不下肯心者何哉?

言用鉛:

其九

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收取滿堂金。

  金丹之道,虛心實腹,兩般事業。虛心者,虛人心,修性之事;實腹者,實道心,修命之事。虛心實腹兩件,性命所開,其義俱深。若欲虛心,須要識得心。蓋心有人心,有道心。人心宜虛不宜實,道心宜實不宜虛。若不分心之真假是非,一概虛之,不但不能了命,而並不能了性。若識其心,不須虛人心,先須煉真鉛之道心以實其腹。腹實則集義而生,客氣自消,人心自虛。四象和,五行攢,金玉滿堂,命寶到手,可以虛人心而養道心,了其性宗,歸於無何有之鄉矣。

言不用鉛

其十

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真鉛也棄捐。此是用鉛真妙訣,用鉛不用是誠言。

  修丹之法,惟采真鉛為要著。但鉛亦不同,有凡鉛,有真鉛。凡鉛者,山中所出,乃有形之濁物,與我無情;真鉛蓄,家園所產,乃無形之道心,與我同類。自古上仙,能以超凡入聖者.皆賴其真鉛道心之功,故曰用鉛不得用凡鉛。但道心雖是先天真寶,乃自後天中產出,有用之時,有不用之時。當其未結丹也,必借道心之真知,以制人心之靈知。人心已定,靈知不昧,道心人心,動靜如一,真知靈知,虛實相應,聖胎已結,急當抽去道心之剛,溫養胎息矣。夫用道心者,所以制人心,人心已靜,識神已滅,良知良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真靈獨存,炯炯不昧。道心無所用,可以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陸子野云:"用鉛之法,如捕魚兔之筌蹄。"魚兔賴筌蹄而得。既得魚兔,則筌蹄無用。用鉛妙訣,實在於此。倘不知用鉛之訣,當丹已結,而猶以道心為事,未免用道心而又起人心。真靈又散,金丹得而復失,故曰用了真鉛也棄捐。用鉛不用之訣,於此可以知矣。

言鉛汞:

十一

夢謁西華到九天,真人授我指元篇。其中簡易無多語,只是教人鍊汞鉛。

  金丹大道,至簡至易,無有多語,不過煉道心中之真知,人心中之靈知耳。道心剛健歸於中正,則道心常存。以真知而制靈知,人心柔順歸於中正,則人心常靜。以靈知而戀真知,剛柔相當,真靈合一,是謂鉛汞相投,金丹凝結矣。其法至簡至易,約而不繁,雖凡夫俗子,得之立躋聖位。但人多無大德行,無大福分,輕易不得。若有大德行大福分者,得遇真人,指示簡易神妙之法,猶如睡夢初醒,始知大葯即在當人,不從他得,隨手揀用,無不如意,仙翁以夢謁西華有授,良有深意,不是設言,且西華真金所產之處。華者真金精明之光。九天者,純陽無陰之境。真金者,真知之法象。陰暗之中,忽來真知陽光發現,揀此真知歸於我家,與靈知相合,以火煅煉,至於純陽無陰之地,號曰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豈果夢也哉。

言虛無一氣:

十二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性命之道,造化之道。造化之道,生生不息之道。推其道源,益自虛無中而生一氣;自一氣而生天生地產陰陽;陰陽再合其中,又含一氣而成三體。三體既成,一氣運動,陰而陽,陽而陰,於是萬物生矣。即如草木之生,始而地中生一芽,是自虛無生一氣也;既而出地開兩瓣,是從一氣產陰陽也;又既而兩瓣之中抽一莖;是陰陽再合成三體也;從此而分枝生葉,是三體重生萬物張也。天地聞一切有情無情之物,皆從此虛無一氣而生出,然皆順行造化之道。修道者若知的順行造化,逆而修之,歸萬而三,歸三而二,歸二而一,歸二(疑為"一"字之誤)於虛無,則無聲無臭至矣。

言坎離:

十三

坎電烹轟金水方,火發崑崙陰與陽。二物若還和合了,自然丹熟遍身香。

  坎電者,水中起火之象,比道心真知,在至暗中發現,發現之處,正吾身中活子時也。烹轟者,恍惚不定之象。金水方者,道心真知,為精一之真情,具有金水二氣也。崑崙在西方,為萬山之祖脈,真金所產之處。當道心真知,在至暗中發出,如電光閃灼,忽明忽暗,恍惚不定,難得易失,急用離中虛靈之火以迎之,則真知靈知,性情相戀,陰陽相合。其中產出先天靈藥,復運天然真火,煅去後天濁氣,礦盡金純,金丹成熟,吞而服之,脫胎換骨,現出清凈法身,方且香風遍滿塵寰,豈第遍身香而已哉。

言戊己:

十四

離坎若還無戊己,雖含四象不成丹。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

  坎為水,在人為元精,發而為智;水中藏金,在人為真情,發而為義。離為火,在人為元神,發而為禮,火生於木,在人為元性,發而為仁。道心有坎之象,人心有離之象,道心人心,即具金、木、水、火之四性。但四性各別,若欲一氣相生,全賴戊己之功。戊為陽土,為元氣,發而為信;己為陰土,為意念,發而為欲。坎納戊,在道心為信;離納己,在人心為意。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意誠則己土定而人心靜;欲行其道,先立其信,信立則戊土現而道心彰。若道心無信,人心不誠,雖有仁、義、禮、智,各不相顧,所藏性情精神,亦皆相背,何能結至靈至聖之神丹乎?故修道者,必以誠意立信為主;意誠信立則道心彰,人心正。彼此和合,陰陽相應,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而為一粒黍珠。散者復聚,去者仍還,故曰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戊已之功大矣哉。

言顛倒坎離:

十五

日居離位翻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不會個中顛倒意,休將管見事高談。

  日居離位(一本離居日位)

  靈知本陽也,然外明內暗,每招客氣。如日居離位,外陽內陰,而翻為女也。真知本陰也,然外暗內明,具有正氣。如坎配蟾宮,外陰內陽,而卻是男也。後天人心,借靈生妄,道心天真埋藏,亦如女子當家,男子退位矣。

  修丹之道,以真知之道心,制靈知之人心;以靈知之人心,順真知之道心。男剛女柔,男子主事,女子聽命,大業未有不成者。若不會此個中顛倒之意,是識不得道心真知,認不得人心靈知,乃亂乃萃,俱是以假為真,休將管見高談,而欺己欺人也。

十六

取將坎內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陰;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盡由心。

  盡由(一本總由,一本更由)

  坎位心中實,即道心之真知,離宮腹內陰,即人心之靈知。取出坎陷真知之道心,點化離宮靈知之人心。一霎時中,陰氣消而陽氣復,復見本來乾元面目,還我良知良能本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故曰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盡由心也。體非幻身之形體,乃法身之真體。法身者,本性也。人生之初,一點真靈本性,圓明不昧,剛健中正,純粹無些兒滓質。如乾卦三奇,純陽無陰之象,及交後天,天良有昧,靈氣有假,如乾卦中虛成離,坤卦中實成坎矣。中虛者,真者離去也,中實者,真者坎陷也。取坎填離者,返還天真,仍復成當年真靈本性,如離封而又變成乾卦矣。真靈一復,主宰在手,常應常凈,左之右之,無不宜之,潛藏飛躍,何不盡由心乎?後世之人,不達此理,以取坎填離,認為取腎中之氣以交於心。又有取腎氣後升前降而落於絳宮者。噫!別有些兒奇又奇,心腎原來非坎離。以坎離為心腎者,愚之甚矣。

言五行:

十七

震龍汞出自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因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

  自出(一本出自)

  震為龍,為木汞;兌為虎,為金鉛。離為火,坎為水。龍汞出自離鄉,火中出木也,虎鉛生在坎方,水中生金也。火中生出之本,永為不朽之木;水中生出之金,永為不壞之金。木本生火,而火反生木,金本生水,而水反生金,是謂兒產母。古經云:"五行不順行,龍以火里出;五行顛倒運,虎向水中生"者,即是此意。人之氣性易動,如木汞之性浮,若以元神之火,煅去滓質,則氣性化而真性現,永為不動之性矣。人之妄情至重,如金鉛之性沉,若以精一之水,滌凈塵垢,則妄情消而真情凝,永為無情之請矣。不但此也,氣質化則無性火,識神滅而元神常生;情慾消則無淫念,濁精化而元精無漏。真性現,真情凝,元神生,元精固。性情精神,歸於一氣,仁義禮智,歸於一信,是謂五行全。五行既全,渾然一中,是謂五行入中央。五行入於中央,不偏不倚,陰陽相合,是謂金丹結。倘少東沒西,丟南遺北,別尋葯料,而欲修成金丹難矣。詩中關切處,是五行全要入中央一句。五行不入中央,則五行分散,金丹不結。五行若入中央,則五行一氣,金丹自成,學者可不先明五行乎?

言兩弦:

十八

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時辰內管丹成。

  金丹,乃龍性虎情,兩弦之氣,交合而成。先取上弦之金八兩,以為丹母;次取下弦之木半斤,以結聖胎。何為兩弦?月自初三一陽生,至初八陰中陽半"G",其平如繩,有似弓弦"D",因其陽光在上,故謂上弦。十五圓滿"O",十六一陰胎,十八一陰現,至二十三,陽中陰半"D",其平如繩,有似弓弦"G",因其陽光在下,故謂下弦。月之陽光,從西而生虎,屬金,金在西,故以初八之月,謂虎之弦氣;月之陰體,自東而出,龍屬水,木在東,故以二十三之月謂龍之弦氣。真知之情剛,象虎,如月之陽光也;靈知之性柔,象龍,如月之陰體也。真知剛情,進至於中正,如月上弦生出之陽光,是金八兩也,靈知柔性,退至於中正,如月下弦退出之陰體,是木八兩也。月才天際半輪明,正是真知剛情,進於中正之時。真知進於中正,柔中有剛,靈知為真知所制,已不能飛揚,陽統陰而陰順陽,即有龍吟虎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效。當斯時也,正好用功修持,借陽濟陰,使靈知柔性,亦歸於中正。靈知歸於中正,剛中有柔,真知靈知,俱歸中正,二八兩弦之氣,分數已足,陰陽相當,剛柔如一,一時辰內管丹成矣。然不到二八數足,或陽多而陰少,或陽少而陰多,俱不能成丹。惟陰陽相當,不偏不倚之謂中,始能一時辰內管丹成。一時之功,豈易能哉?苟不下數十年死功夫,不能遽然到此境界也。

言調和:

十九

華岳岩頭雄虎嘯,扶桑海底牝龍吟。黃婆自解相媒合,遣作夫妻共一心。

  華岳在西,扶桑在東,虎為金情,龍為木性,有生之初,性本相合,金木相併,一交後天,假者來而真者昧,性情分為兩處,如龍東而虎西矣。虎稱雄者,金情剛也;龍稱牝者,木性柔也。然雖真情為假情所隔,真性為假住所掩,真情真性,未嘗不欲相會也。山頭雄虎嘯,海底牝龍吟,陰陽隔礙,潛通之象,隔礙潛通,即能相會,但其間無調和之物,故不能會耳。黃婆者,一名真土,一名真意,一名其信。真信一現,則意誠而心正,假者去而真者來,情歸於性,霎時性情相合,如媒妁通信於兩家,遣作夫妻而共一心矣。

二十

赤龍黑虎各西東,四象交加戊己中。復姤自此能運用,金丹誰道不成功。

  木能生火,火木一家,故謂赤龍;金能生水,金水-家,故謂黑虎。·金木水火為四象,戊己為土,土能和合四象,四象加上土而為五行。但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是在人運用如何耳。道心真知之情動,是謂復,法當進陽火以造丹;人心靈知之性靜,是謂姤,法當退陰符以溫養。時當用陽即用陽,時當用陰即用陰。陽健陰順,用九用六,各隨其時,真知靈知,兩而合一,入於中央,五行攢簇,金丹成就,自然而然也。

言龍虎:

二十一

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斗,化成一塊紫金霜。

  兩手(一本兩獸)

  真知之情,靈知之性,雖是先天之物,然落於後天,理欲交雜;真假相混,相隔已久,不能遽然馴顧,故曰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也。但金丹之道,有借假修真,以真化假之法。其法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下一層死功夫,不合而必至於合,不和而必至於和,愈久愈力,妄情自去,真情自生,氣性自消,真情自現,假者永滅,真者常存。無情之情,方謂真情;無性之性,方謂真性。真情真性,兩而合一,心死神活,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化為一塊紫金霜矣。金者,堅剛不壞之物。金至於紫,從大火爐中煅煉而出,為足色之金。紫金而化成霜,形質俱消,渾然一氣,超出乎陰陽之外矣。

言煉己三首:

二十二

先且觀天明五賊,次須察地以安民。民安國富方求戰,戰罷方能見聖人。

  觀天者,觀吾之天性也;明五賊者,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相剋也。察地者,察吾之心地也,安民者,安精神魂魄意,各居其所也。修丹之道,莫先於煉己;煉己之要,先須觀天性。天性不昧,則五賊難瞞。次須察心地;心地清凈,則五物皆安;五物皆安,則精固神全,魂定魄靜。意誠是謂國富,於是戰五賊而退群陰。陰氣化而為陽氣,殺機變而為生機,可以見聖人矣。聖人者,即良知良能本來之面目,又曰聖胎。五賊降伏,變而為五元,發而為五德,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非聖胎乎?詩中戰字,大有深意,蓋五賊在心,施行於天,非有與天爭權之大法力,不能降伏。戰之正所以奮大用,發大機,勇猛精進,愈久愈力,不使半途而廢也。古仙云:"一毫陽氣不盡不死,一毫陰氣不盡不仙。"煉己必煉至於無一毫陰氣,五行混化,礦盡金純而後巳也。

二十三

用將須分左右軍,饒他為主我為賓。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

  煉己之道,不能遽然成功,須要順其所欲,漸次導之。蓋人真靈之竅,錮閉已久,積習已深,五賊作禍,非一朝一夕,最難剿滅。用將須分左右軍,饒他為主我為賓者,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也。勸君臨陣休輕敵,恐喪吾家無價珍者,欲取於人,不失其己也。內而防危慮險,外而勤功煅煉,則假者可去,真者可保,何愁大道不成乎?

二十四

火生於木本藏鋒,不會鑽研莫強攻。禍發總因斯害己,要須制伏覓金公。

  人自後天用事,識神當權,身中所具後天五行之氣,歷劫所帶煩惱根塵,與夫現在習染穢污,一時俱發。若無大法力,大手段,何能攻伐得盡?倘不會鑽研實理,而即冒然下手,以心制心,攻之太猛,有時君火相火俱發,不但不能攻賊,而且為賊所攻,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如火生於木,禍發必克,木反為火所焚,自傷其生。《參同》云:"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金華者,即道心也。道心者,非心之心,本於天真身所出,具真知之情,有剛正之氣,萬物難瞞。道心光輝一現,群邪退避,其果決剛斷,如金之利。故以道心名金公,鑽研實理,即鑽研以金制木之實理耳。蓋大丹以金公為主人公,若舍金公而欲煉己,徒取其禍。故張三丰云:"煉己時須用真鉛。"真鉛金公,皆道心之別名乎。

言金公:

二十五

金公本是東家子,送在西鄰寄體生。認得喚來歸舍養,配將宅女結親情。

  呼來(一本喚來);作親(一本結親)

  金公者,即前所云道心真知也。真知為真情。人生本來性情一家,不分彼此,以體言為性;以用言為情。情即性,性即情,同出異名,非有二也。交於後天,性情遷移,真情昧而妄情生。剛正之氣,為客氣所蔽,不由於我。如東家之子,而寄生於西鄰矣。且寄生於西鄰,非我永不相見者,但見之認不得耳。果是志士,窮理通徹,認得真實,一呼即來,如空谷傳聲,絕不費力;更能養於密室,常加護持,與奼女真性配合,陰陽一氣,結作親情,仍是東家之物矣。奼女者,宅中之女,即靈知之性。性本陽而謂女者,性主柔,象木,故謂奼女;情本陰而謂男者,情主剛,象金,故謂金公。金公久已出外,一旦還家,與奼女相會,分外情親,未有不生丹者。故《參同》云:"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金木相併,情性相合,即是還丹,此外別無還丹。

言奼女:

二十六

奼女遊行自有方,前行須短後須長。歸來卻入黃婆舍,嫁個金公作老郎。

  奼女,即前詩所解靈知之性是也。因其入於後天,人心中有識神居之,未免真中有假,因靈生妄,見火則飛,遊行不定,所謂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是也。欲修金丹,必先使此一點靈性,遊行於所當行之方,虛其靈而不昧其靈,則靈歸真靈矣。前行須短者,以性求情也;後行須長者,以靈養真也。以性求情,一時結丹之妙,故謂短;以靈養真,十月溫養之功,故謂長。宜短即短,宜長即長,是謂自有方。依其方而行之,金丹有望。但須先黜聰毀智,迴光返照。將此一點靈性,安於中央正位,是謂歸來卻入黃婆舍。黃婆舍即不偏不倚。中正之舍。靈性中正,心正而意誠,意誠而信真,信真而不遊行於外。由是以性求情,情來歸性,性情相戀,合為一氣,是謂嫁個金公作老郎。作老郎不是尋常語,大有深意。蓋修丹之道,始而以靈性招真情,真情復而靈性不動不搖,靈性亦自歸真。既而以靈性鈐真情,必須養真情於純陽無陰之地而後已。如郎老妻老,夫妻偕老,不使中途反目破鏡也。此正後須長之意,學者須要深究。言火候二首:

二十七

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結丹。

  還丹之道,惟取硃砂黑鉛二物葯料,煅煉成寶,以延性命。硃砂者,離中一點虛靈之氣,即靈知也,屬於人心;黑鉛者,坎中一點剛正之氣,即真知也,屬於道心。因其人心靈知,外明內暗,明屬火,火色赤,取象為硃砂;因其道心真知,外暗內明,暗屬水,水色黑,故取象為黑鉛。此無形無象之砂鉛,而非世間有形有象之砂鉛。既識真知靈知之砂鉛,即可以隨手採取而無難矣。然采之必須煉之,若識葯而不知煉藥之法,亦與不識者相等。故曰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蓋金丹全賴火侯修持而成。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採藥須知老嫩,練葯須知時節。有文烹之火候,有武煉之火候,有下手之火挨,有止歇之火候,有進陽之火候,有退陰之火候,有還丹之火候,有大丹之火候,有增減之火候,有溫養之火候。火候居多,須要大徹大悟,知始知終,方能成功。倘差之毫髮,失之千里,而欲成丹難矣。

二十八

契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於文。要知口訣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

  古來仙真,契論經歌,所言修真藥物火候,最詳最切,至真不假。雖論之而論不及,雖言之而言不盡,何嘗不將火候著於文哉?但契論經歌,其意深奧,或言性,或言命,或言葯,或言火,或言修命火候,或言修性火候,或言外火候,或言內火候,非不言火候也。但言之散亂不整,若不遇明師,整網提綱,疊衣提領,不能知耳。故曰不將火候著於文。又曰須共神仙仔細論。此是教人蔘究契論經歌,又求明師印證,不得置契論經歌於不讀,專求於師;亦不可以契論經歌為自悟,而不求師。如果契論經歌無火候,何以雲契論經歌講至真乎?大抵學人,契論經歌亦要讀,明師亦要求。讀契論經歌,可以辯邪正真假,擴充識見,訪求明師,所以印證其所辨所見之理耳。自參求師,缺一不可。

言採藥火候:

二十九

八月十五玩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才動處,便宜進火莫延遲。

  才動(一本才起)

  月到中秋之時,金精壯盛,道至剛健中正,本性圓明。圓明之功,全在道心耳。一陽才動處,即道心一點真知之陽光,才動而未大動,天根方露端倪。當此之時,急須下手進火,采入造化爐中,漸采漸煉,由微而著;自一陽而必至六陽純全,亦如中秋之月,分外光輝,照徹宇宙。莫延遲三字,乃吃緊語,蓋道心真知之光,難得而易失,若稍延遲,光氣又散,當面錯過也。

言抽添火候:

三十

一陽才動作丹時,鉛鼎溫溫照幌帷。受氣之初容易得,抽添運用切防危。

  此詩緊接上詩而言。一陽才動,收歸鼎內,心平氣和,虛室生白,光輝內聚,暗中出明,如照幌幃矣。崔公云:"受氣吉,防成凶。"蓋一陽來複容易,而純全最難,必須防危慮險,用抽添增減之功,方能濟事。抽者減去人心靈知之有餘,添者增其道心真知之不足,抽之又抽、添之又添,直到無可抽添處,人心不起,道心常存,真知靈知相合,內外光明,方無半夜風雷之患。時以道心初復,陽氣微弱,陰氣正盛,若無抽添之功,稍有懈怠,得而復失,故抽添之功為貴,抽添之功,即是防危之功,非抽添之外,又有一防危。抽添不在防危之外,陸危即在抽添之中,兩者一事,學者須要著眼。

言溫養火候:

三十一

玄珠有象逐陽生,陽極陰消漸剝形。十月霜飛丹始熟,此時神鬼也須驚。

  元(系"玄"字之誤)珠者,至陽之珠,為圓明不昧之物,乃金丹之別名,即人當初良知良能之本性,這個本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象乎玄珠。此珠是道心一點剛健真知,集義所生而成象,生而又生,浩氣充塞,光輝圓滿,陽之極矣。陽極須當以陰接之。陰消剝形,借陰養陽,化去陽剛之燥氣。漸剝者,必用十月之功也。十月溫養,礦盡金純,化為靈霜,真空而含妙有,妙有而藏真空,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如霜飛虛色,不落有無之象,而丹始熟矣。致此地位,造化不能拘,萬物不能移;功成人間,名錄天上,神鬼怎得不驚乎?

言結胎火候:

三十二

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採得歸來爐里鍛,煉成溫養自烹煎。

  前弦者,陰中之陽,真知歸於中正也,後弦者,陽中之陰,靈知歸於中正也。真知靈知,俱歸中正,剛柔相當,其相當處,是謂前弦之後,後弦之前。當此之時,真知靈知,大小無傷,兩國俱全。其中生出先天一點靈苗,藥味平平,陰陽混成,急當採取,收入造化爐中,煅揀成真,結為聖胎。到此地位,葯即是火,火即是葯,用十月溫養之功,自有天然真火烹煎,由微而著,無形生形矣。

言陰陽歸中:

三十三

長男乍飲西方酒,少女初開北地花。若使青娥相見後,一時關鎖在黃家。

  長男為震。西方酒者,金水也。初三月現庚方,至陰之下,一陽下生,在卦象震,故曰長男乍飲西方酒。少女為兌。北地花者,水中生金花也。月華之生,自兌至坤,陰中陽現,故曰少女初開北地花,二句皆言一陽發生之象。曰乍飲,是生平未飲,而今忽飲。曰初開,是前次末開,而今方開。乍飲初開,俱寫道心真知易失而難尋之意。蓋道心埋沒已久,真知有昧,忽於至靜之中,偶然發現,如乍飲酒初開花。此便是返還之機,良宵佳逢,不可錯過,須當乘時採取,與靈知配合,關鎖於中央黃庭室內,夫妻相見,自然生丹。靈知為性,陽中之陰,屬木,木色青,故以靈知取象為青娥。真知靈知相見,同心一氣,自然歸於中央。但歸則歸矣,若不知關鎖,恐有合而復離之患。既關之,又鎖之,門戶緊封,不合者而必合,既合者而常合。張三丰所謂"東家女,西舍郎,配作夫妻入洞房;黃婆勸飲醍醐,一日掀開醉一場"者是也。關鎖二字有防危慮險之功,蓋陰陽初會,性情猶未純一,必須勿忘勿助,嚴密防護,方能無滲無漏,金丹自虛無中凝結矣。此乃天機,非師罔知。

言沐浴:

三十四

兔雞之月及其時,刑得臨門葯象之。

到此金丹宜沐浴,若還加火必傾危。

金丹(一本金砂)

 卯兔之月為春分,陽氣升於天地之中,酉雞之月為秋分,陰氣升於天地之中。春分屬木,生氣也,為德;秋分屬金,殺氣也,為刑。德所以生物,刑所以成物。非刑不成德,非德不全刑。有刑有德,而天地造化,得以一氣流行,循環不已矣。修道者莫(系"真"字之誤)知之剛,歸於中正,如秋分也;靈知之柔,歸於中正,如春分也;真知靈知,俱歸中正,如春分之德,秋分之刑也。真知之剛健,所以制人心之邪氣,靈知之柔順,所以養道心之正氣。宜剛則剛,宜柔即柔,不失其時,則剛柔中正,如春分秋分,各有其時。故曰兔雞之月及其時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如一,則真靈不散,如春德秋刑,兩者迭運,故曰刑德臨門,葯象之也。道至剛柔中正,道心常存,人心至靜;真知至靈,靈知至真。真靈合一,良知良能,金丹有象,可以沐浴溫養,而灶底抽薪也。否則不知止足,而猶加火煅煉,則剛而太過,柔而不及,剛柔仍不中正,葯枯丹傷,傾危豈能免乎?

言文烹武煉:

三十五

日月三旬一遇逢,以時易日法神功。守城野戰知凶吉,增得靈砂滿鼎紅。

  月本無光,借日生光。一歲與日十二會;一月三十日;晦朔之間一會。人之真知埋藏,純陰無陽,如月之無光也,必借靈知而後生光。當靈知真知相會之時,亦如日月三十日遇逢也。至人效日月相會之象,以三十日移於一日之中,又以一日移於一時之中。一時振發剛氣,借人心生道心,以道心制人心;依靈知生真知,以真知黜靈知。采鴻蒙末判之始氣以為丹母,准陰陽變化之神機以為火候。是道也,有文烹有武煉。守城者,文烹也;野戰者,武煉也。當文而文,當武而武,為吉,當文而武,當武而文,為凶。文火者,迴光返照,黜聰毀智,專心而養正氣,如守城也。武火者,懲忿窒欲,去妄存誠,猛力以除客氣,如野戰也。知的文武,明的吉凶,有事則用武火,無事則用文火。文火武煉,陰氣盡而陽氣純,真知靈知相合,化為良知良能,妙覺本性;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渾然天理,絕無人慾。猶如靈砂滿鼎紅矣。砂至於靈,氣質盡化,非色非空,非有非無,純是清陽之氣,服之可以卻病廷年,消災免難,還複本性,虛靈不昧,真空妙有,造化不能限,陰陽不能拘,萬物不能傷;亦猶是耳。然世間亦有知凶吉,而不下肯心用神功者哉。

言卦意二首:

三十六

否泰才交萬物盈,屯蒙二卦稟生成。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謾役情。

  乾上坤下(),天氣自上而下降,地氣自下而上升,陰陽不交而為否。坤上乾下(),地氣自上而下降,天氣自下而上升,陰陽相交而為泰。否極泰來,陰陽才交,萬物即於此而盡皆發生,盈滿宇內矣。屯者()坎上震下,水中有雷,陰中陽生,所以散陰而生物。蒙者()艮上坎下,山下有水,陽陷陰中,所以養陽而成物。否泰者,萬物之通塞;屯蒙者,萬物之生成。通塞生成,總是一陰一陽來往運用之。陰陽來往,萬物通塞生成,皆自然而然,非有強作也。修真之道,剛柔未合,即否也;剛柔相合,即泰也。當剛而即進剛以修真,即屯也;即(系"當"字之誤)柔而即運柔以養真,即蒙也。知通知塞,能修能養,剛柔隨時而用,變化裁成六十四卦,即在吾方寸之中矣。

  大抵卦象所以出意,得意可以忘象。若不知卦之意,僅執其卦之象,必欲一陽二陽三陽而行泰,必欲一陰二陰三陰而御否。生三陽行泰,其說猶近於理。至於生三陰御否,不亦難乎?更有以天之子時,謂陽氣在坎而動,遇子而守腎,為朝屯。以天之午時,謂陽氣有限而止,遇午而守心,為暮蒙。噫!以此而謂否泰屯蒙,六十四卦群爻焉能行的盡合?倘究群爻而欲盡合之,豈不枉役情乎?古仙云:"不必天邊尋子午,身中自有一陽生。"可為行卦爻者之明證,學者須當三思。

三十七

卦中設象本儀形,得意忘言意自明。舉世迷人惟執象,卻行卦氣望飛升。

  得象(一本得意);執象(一本泥象)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過明陰儀陽儀,中正不中正之形象耳。若得其陰陽中正不中正之意,可以調和陰陽,自合卦象矣。奈何世之迷徒,不究其意,卻執其象,必欲朝而行屯,暮而行蒙,始於屯蒙,終於既未,而行卦氣,希望成道飛升,愚之甚矣。

  殊不知古來仙真,所謂期屯暮蒙者,是教人知陽生即屯,陽陷即蒙也。陽生如晝之朝,陽陷如夜之昏。當陽生之時,而即進陽火以采陽,是謂朝屯;當陽陷之肘,而即運陰符以養陽,是謂暮蒙。所謂既濟末濟者,是教人知陰陽已合即既濟,陰陽未合即未濟。陰陽已合,金丹凝結,陽火事畢,既濟須防不濟,陰符之功,所必用也。陰陽不合,金丹不結,陰符無用,末濟急須致濟,陽火之功,所必行也。此卦中所藏之意,即此四卦之意,以推之其餘六十卦,無非一陰一陽之變化,故曰得象忘言意自明。苟明其卦象之意,天關在手,地軸由心,信步走去,頭頭是道,不必執卦象而自合卦象。噫!金蝦蟆,玉老鴉,認得真的是作家。

言庚甲:

三十八

天地盈虛自有時,審能消息始知機。由來庚甲申明令,殺盡三屍道可期。

  天地之道,一盈一虛之道。盈極則虛,虛極則盈,自有其時,修道者,能審明盈虛之實理,而能克消其陰,生息其陽,始謂知盈虛消息之機矣。夫克消其陰者,即虛之機也,生息其陽者,即盈之機也。然消之息之,總不離真知之情、靈知之性。真知之情剛,屬於庚金;靈知之性柔,屬於甲木。剛以御外,而制伏客氣;柔以處內,而靜養天真。剛柔兩用,內外兼修,是謂庚甲申明令。令明則剛柔得宜,消息隨時,正氣克而邪氣化;內念不出,外物不入;無眼耳口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凈倮倮,赤洒洒,是謂殺盡三屍。三屍殺盡,群陰悉化,大道可冀。此詩著重處,全在審能消息始知機一句。審者,詳細熟玩,無微不入,功深日久,方能見真。能見其真,得心應手,方能消息。能消息方是知機;若不能消息,猶不得謂知機。不知機,是理未能審辨透徹,如何申明令而殺三屍?故正心誠意之學,全在格物致知也。

言元牝二首:

三十九

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即返黃金室,一顆靈光永不離。

  穀神者,先天虛無之一氣,所謂聖胎者是也。此氣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在恍惚杳冥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乃道心人心之界,真知靈知之根,剛情柔性之本,生天生地生人。儒所謂"太極",又謂"至善",又謂"至誠";釋所謂"圓覺",又謂"法身",又謂"台利",道所謂"金丹",又謂"聖胎",又謂"穀神"。其實是人生本來良知良能,空谷顯靈之神耳。這個穀神,落於後天,陰陽分判,假者用事,真者退位,穀神埋藏如死矣。

  欲修金丹,必須活此穀神;欲活穀神,先須調和陰陽;陰陽不和,穀神不結。元為陽,剛健之情是也,牝為陰,柔順之性是也。有剛有柔,則穀神長生,不死之根基立矣。蓋穀神是剛柔中正,兩弦之氣,交合而成。兩弦交合,恍惚杳冥,其中有物,是曰真一之精。真一之精,即穀神之別名,未經煅煉,忽存忽亡,是謂真精;已經煅煉,凝結不散,是謂穀神。真精既返黃金室,則精一歸中,而穀神凝結矣。穀神凝結,道心常存,人心馴顧,真知靈知合一;良知良能,渾然天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常應常靜,一顆靈光永不離矣。靈光永不離,即是穀神長不死。穀神不死,即仙翁所云"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穀神真精靈光,仍是一個物事,不過就已成未成分別言之,非有三樣,學者須知。

四十

玄牝之門世罕知,只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經千載,爭得金烏搦兔兒。

  多載(一本千載)

  老子云:「穀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元者,乾陽,剛健之德;牝者,坤陰,柔順之德。陽主動,陰主靜,穀神之動靜,即元牝之門也。這個門,生天生地生人物,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在人身為四大不著之處。天地之正中,虛懸一穴,開闔有時,動靜自然,本無定位,亦無形象,又號之曰元關竅。元關者,至虛至靈,有無不立也,又號之曰眾妙之門。眾妙者,無理不具,無德不備也。若以口鼻為玄牝,吐納濁氣,安能驅金烏玉兔歸於黃道,凝而為至靈之丹乎?金烏者,日之象,陽中有陰,在人為柔順中正之德,即靈知之靈性也。五兔者,月之象,陰中有陽,在人為剛健中正之德,即真知之真情也。靈知真知,中正之德,即陽元陰牝,兩弦之氣。穀神乃兩弦之氣,凝結而成。不知元牝,安知烏兔?不知烏兔,安能穀神不死而長生耶?噫!是門為何門,順去死,逆來活,往往教君尋不著,元牝豈易知哉!

言性情:

四十一

異名同出少人知,兩者玄玄是要機。保命全形明損益,紫金丹藥最靈奇。

金丹之道,只是一剛一柔,兩味葯料,別無他物。剛屬於真知之情,柔屬於靈細之性。一性一情,兩者雖名有異,而實同出於先天虛無真一之氣。真一之氣即前詩所謂穀神,性情即前詩所謂這元牝。元牝兩者,元之又元,為不死穀神之要機。蓋先天自然之道,穀神而生元牝,後天還返之道,元牝而成穀神。元牝不交,穀神不結。元牝為要機者,正所以結穀神耳。元牝立,穀神結,可以保命,可以全形,更明進陽之益,退陰之損。益陽而至於無可益,損陰而至於無可損。陰盡陽純,穀神長生,渾然一氣,絕無滓質,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造化不能拘,萬物不能傷。如火候煉成紫金丹藥,起死回生,最靈最奇也。

言有為:

四十二

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

  古真雲「性命必須雙修,功夫還要兩段」。蓋金丹之道,一修命、一修性之道。修命之道,有作之道,修性之道,無為之道。有作之道,以術延命也;無為之道,以道全形也。始於有作者,有作之道,以造命也。造命之學,全以法運。蓋鴻蒙未判之始氣,扭天地造化之樞機,返二十四氣之節口,回七十二候之要道。天地不能知,鬼神不能測,蓍龜不能占。雖天地鬼神蓍龜,且不能知,人焉得而能見之乎?終而無為者,用無為之道,以修性也。修性之道,抱元守一,萬物皆空,如雞抱卵,如蚌含珠。功夫到日,至誠前知,慧心大開,聲入心通,吉凶先知,禍福預曉,誰不知之。但人只知無為之道為要妙,而不知有作之道是根基。不知有作,而只無為;不但不能修命,而亦不能修性。縱有所修,亦不過修後天氣質之性,豈能修先天根本之性乎?根本之性,天命之性也。本來性命一家,並無兩串,因交後天,陰陽相離,一而成兩,性命各別矣。性命各別,於是性不能顧命,命不能顧性。命為物奪,不能自主,性亦由是而亂。性亂命搖,邪正相混,理欲交雜,假者用事,真者退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陰氣剝陽於盡,性命未有不傾喪者。故金丹之道,必先有為於後天中返先天,還我原來命寶。命寶到手,主宰由我,不為造化所移。於是抱元守一,行無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宜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奈何一切頑空寂滅之徒,只知無為,不知有作者何哉。

言雌雄:

四十三

黑中有白為丹母,雄里藏雌是聖胎。太乙在爐宜鎮守,三田寶聚應三台。

  黑中有白者,道心所發之真知,為剛健中正之道,故謂丹母。雄里懷雌者,人心本來之靈知,為柔順中正之德,故謂聖胎。健順合一,剛柔同氣,人心亦化為道心,靈知亦歸於真知,是名太乙含真氣。太乙即陰陽混合精一之神,乃金丹之別名。將此太乙真氣,入於造化爐中,溫之養之,謹封牢藏,守而勿失。則精全氣全神全,三田聚寶,如三台輔極,而造化在手矣。三田關元、黃庭、泥丸之說,亦非丹田、絳宮、天谷之說,亦非尾閭、夾脊、玉枕之說;乃先天精、氣、神三品大葯所生之處,無形無象,亦無方所。以其是精氣神所生之處,故謂田;以其精氣神三者分言,故謂三田。其實三田總是一田,三寶總是一寶。因其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化虛三層功夫,故以三田分言之。若到煉神化虛時,只有一虛,而精、氣、神亦歸於無跡,更何有三田之說乎?

言有無:

四十四

恍惚之中尋有象,杳冥之內覓真精。有無從此自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

  恍惚者非色非空,不定之象;杳冥者至寂至靜,不睹之處。恍惚中有象,靈知也,杳冥內真精,真知也。靈知外陽而內陰,為有中之無:真知外陰而內陽,為無中之有。修道者欲成金丹,須在恍惚中尋靈知,杳冥內覓真知。果能心會神悟,認得真實,是謂已見。既已見的,以真知而制靈知,以靈知而養真知,則有無從此眷戀,自相入而交感,金丹立成。否則不知恍惚中象,杳冥內精,是未見金丹藥料是何物色,而欲妄想結丹,如何想得成乎?

言服丹二首:

四十五

四象會時玄體就,五行全處紫金明。脫胎入口身通聖,無限龍神盡失驚。

  紫金(一本紫光)

  金丹之道,全是攢簇五行,和合四象。若四象會,則性情精神相合,而元體已就,更能允執厥中,用天真火煅煉,是謂五行全。五行既全,仁、義、禮、智,皆歸一信;性、情、精、神,皆化一氣。健順混合,剛柔無跡,真知靈知,亦變而為良知良能,至善無惡,混然天理,圓通無礙,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如黃金煅為紫金,光明外射;吞而服之,化盡後天群陰,露出先天法身,入於聖人之基,我命由我不由天,龍神焉得不驚乎?入口之義,乃頓悟之謂,非服食之說。先天之氣,煅煉成熟,忽的由漸而頓,由明而誠,如丹藥入口,萬病俱消,所以身能通聖。學者須要會的言外意,不得泥文執象。若以入口,祝為口中吞服,誠思先天之氣,無形無象,吞個甚麼?服個甚麼?於此可以曉然矣。

四十六

華池宴罷月澄輝,跨個金龍訪紫微。從此眾仙相見後,海田陵谷任遷移。

  海田(一本海潮國)

  華池宴罷者,取坎中真陽,入於造化爐中,道心穩定而實其腹也。月澄輝者,道心常存,真知慧光朗照,不隱不瞞也。跨個金龍者,乾為金,為龍。取坎中道心,真知之一陽,填離中人心靈知之一陰,靈知亦化為真知,離復成乾,本來面目全現,渾然天理,圓陀陀,光灼灼,純陽無陰矣。訪紫微者,紫微大帝,乃造化之主宰,列星之樞紐。修道而至復成乾體,主宰在我,天關在手,地軸由心,造化不能拘,萬物不能移,訪紫微而與天為徒,功成人間,名標天上。從此眾仙相見,任他海水潮泛,陵谷遷移,而法身永久不壞矣。

言丹自內結:

四十七

要知金液還丹法,須向家園下種栽。不假吹噓並著力,自然丹熟脫真胎。

  金液還丹之法,大葯至近不遙,功夫約而不繁,家園自有藥物,可以隨時栽種,不須外邊爐鼎吹噓運火之力,而自然成熟脫化。

  夫丹者先天虛無真一之氣,系混沌初分之靈根,為生物之祖氣,含而為真空,發而為妙有,用而為道心,養而為穀神;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內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藏於五行之中,而不落於五行。為聖為賢,作佛作仙,皆由這個。這個不是別物,即吾本來非色非空,秉彝之良。只緣交於後天,識神用事,埋沒不見,若遇真師點破,始知的家園目有,不從他得,一種即生,由微而著,自然成熟。仙翁曰:"須向家園下種栽。"一切旁門外道,向身外搜求者,可以醒悟回頭矣。

言葯自外來:

四十八

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壺內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漿。

  上詩言家園下種栽,恐人執一身而修,故此緊接曰:「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所謂家園下種栽者,特以金丹藥物,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人人具足,個個圓成,不待他求,家園自有也。所謂他家不死方者,待以先天之氣,交於後天,識神用事,陽為陰陷,如我家之物,而為他家所有矣。若欲返本還元,必用追攝之法,方能先天真陽,已去者而複雜,既來仍是我家之物矣。益未來屬他,已來屬我。因有未來已來之時,即有他家我家之別。故當未來之時,須要腳踏實地,漸采漸煉,旋添旋收,以行有為之功。雖曰有為,其實無為。曰有為者,竊陰陽,奪造化,非他一切巧偽之術,皆自然之運用。旋添延命酒者,增道心之真知,以固命也。收取還魂漿者,虛人心之靈知,以養性也。延命酒者,金汁也;返魂漿者,木液也。添其金,收其金木相併,情性合一,真知靈知凝結,丹元有象。旋添收取四字,最有深意,蓋陰陽散渙已久,若不旋添收取,漸次而進,金木不能相併,性情不能相合。惟旋添收取,日乾夕惕,勿忘勿助,日久功深,金木自然相併,性情自然和合,方能延得命,返得魂,而入於長生不死之地矣。

言內外二丹:

四十九

雪山一味好醍醐,傾入東陽造化爐。若過崑崙西北去,張騫始得見麻姑。

  雪山在西,為金,象元情;醍醐,為水,象元精;東陽,為木,象元性;造化爐,為火,象元神。取元情元精之金水,傾入於元性元情之木火。以木火而煉金水,以金水而制木火。刑以成德,德以全刑,刑德兩用,則金木相併,水火相濟,四大和合而丹還矣。此外丹法象也。昆崙山在天地之西北,為萬山之祖脈,比之先天真一之氣,為生物之祖氣。西北屬乾,在地至高之處,高者為陽。張騫陽也,麻姑陰也。當還丹已結,化為真一之氣,由微而著,陽氣充足,大葯發生,渾然天理,剛健中正,脫出一粒至陽之丹。以此丹而點一身後天之陰,如貓捕鼠,假陰化而真陰見,陰陽渾合,結為聖胎,故曰若過崑崙西北去,張騫始得見麻姑。始得見三字內,包功夫層次。這還丹未到陽極之時,張騫未許見麻姑;若養到陽極之時,張騫始得見麻姑。真陰真陽相見,道心人心俱化而為良心;真知靈知,盡變而為良知,一粒黍米之珠,懸於虛無之中,非色非空,照見三千大幹世界,絕無遮礙,此內丹法象也。外丹者,已失而復得,從外而還於內,還丹是也;內丹者,已還而煅去陰氣,從內而發現真白,大丹是也。外丹成,內丹就,功成名遂。逍遙於無何有之鄉矣。

言陽精:

五十

不識陽精及主賓,知他那個是疏親?房中空閉尾閭穴,誤殺閻浮多少人!

  緣督子曰:"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元關一竅。所謂陽精者,以其至陽至精,而無一毫陰濁之氣也。即本來剛健中正,純粹之精,藏之則為真空,發之則為妙有,所謂秉彝之良心,又謂道心,非後天至陰至濁之精可比,夫陽精在人身中,主宰造化,卻除諸邪。古人名之曰真一之精,又曰真一之水,又曰真-之氣,其實皆道心陽精之-物耳。陽精者,先天地所生,為主;陰精精,後天地所生,為賓。主者與我相親,賓者與我相疏。錯認陰精為陽精,行房中御女之術,閉尾閭,勒陰精,妄想結丹,焉能成之?陽精雖是房中得之,而非房屋之房,乃是一身之房。如仙翁所謂家家有,家圓種,同一寓意,豈得認為房屋之房乎?學人慾識陽精,先覓元關。知的元關,陽精在是矣。

言返本:

五十一

萬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復命即長存。知常返本人難會,妄作招凶往往聞。

  萬物春生夏長,秋斂冬藏,此常道也。既生長之而又斂藏之,是謂返根。返之於根,是謂復命。復命者,復其天命之生氣也。生氣即復,自根而又發,故得以常存而不死矣。人能知萬物常存之天機,而能返根復命,則亦常存而仙矣。

  但知常返本之道,其理幽深,其功細微,有藥物之老嫩,有火候之急緩,有內藥物,有外藥物;有內火候,有外火候;有文火候,有武火候;有採藥火候,有煅煉火候;有結丹火候,有脫丹火候;有修命火候,有修性火候。這些層次,須要真師一一傳授,方可行持。否則,不知求詢於人,依自己聰明識見,臆度私猜,以為會悟,而便冒然下手。殊不知差之毫髮,失之千里,妄作招凶,理有可決!

言慧劍:

五十二

歐冶親傳鑄劍方,莫邪金水配柔剛。煉成便會知人意,萬里誅妖一電光。

  劍者,護身之物,乃作佛成仙之慧器,為聖為賢之把柄,即所謂還丹也。非還丹之外,別有一劍。所謂還丹者,即還本來良知良能,剛柔合一之真靈。鑄劍即鑄此良知良能,剛柔合一之慧器。以體言則為丹,以用言則為劍。其實劍也,丹也,總是一個,無有兩件。古有歐冶鑄劍,屢次不成,其妻莫邪,跳入爐中,一火成功。世稱莫耶寶劍,其鋒利無比。修真之道,鑄劍為先,取剛柔中正之氣,用水火煅煉成寶,名曰慧劍,佩帶身旁,隨心使用,萬里誅妖一電光耳。仙翁以歐冶莫邪,喻剛柔相合之義,良有妙旨,修道者須要知的剛柔,俱要歸於中正,方能點化後天之陰。若宜剛而或柔,宜柔而或剛,或剛而過躁,或柔而太懦,不中不正,便是鑄劍不成。鑄劍不成,內無把柄,步步阻滯,將何而完大道乎?然鑄劍之方不易知,剛柔配合最難曉。倘不遇真師親傳口授,枉自猜量耳。

悟真直指(下)

言調和性情:

五十三

敲竹喚龜吞玉芝,鼓琴招鳳飲刀圭。邇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

  竹為虛心之物,敲之則應。琴為有音之物,調之則和;龜為養氣之物;鳳為文明之物;玉芝為柔嫩長壽之物,刀圭為精粹不雜之物。龜、刀、圭皆屬陽,鳳、玉、芝皆屬陰。金丹之道,虛心實腹兩件事,其外更無別法。人心虛,則道心生,而腹實,如敲竹喚龜也。腹既實,以道心之剛,制人心之柔,如龜吞玉芝也。真知現則靈知靜而心明,如鼓琴招鳳也。心既明,以靈知之性,養真知之情,如鳳飲刀圭也。道心真知,人心靈知,虛實相應,剛柔如一,常應常靜,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透體玲瓏,內外光明,入於從容中道聖人之域。此系竊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先天而天弗違之道,安可與凡人話之乎

言漸頓:

五十四

葯逢氣類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同氣同類之葯,真知之真陽、靈知之真陰是也。真陰真陽,兩而交合,方能自無象而凝結成象矣。聽之不聞,名曰希;視之不見,名曰夷。不聞不見,道歸於虛,一氣渾然,活活潑潑的,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無待勉強,合於自然。始而陰陽凝結,既而陰陽渾化,一粒靈丹,懸於虛空之中,大地山河,無處不照,吞而服之,光生五內,消盡群陰,換過後天爻象,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矣。上二句由勉強而歸於自然,三句出自然而歸於頓悟。靈丹入腹,即頓悟之義。修道至於頓悟,有無俱不立,天地悉歸空,跳出陰陽之外,不為陰陽所拘,命由自主,不由天主。若未到頓悟之川,猶在陰陽中出入,而命尚由於天,玩-始字可知矣。

言結丹至易:

五十五

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若言九載三年者,儘是遷延款日辰。

  金丹大葯,人人具足,家家現成。若能窮究實理,訪拜明師,知的真知靈知二葯,認得元關一竅,果下肯心,直登彼岸,一日之功,即可成赫赫至陽之丹,何必三年九載?此古仙垂語,其實不妄。但結丹在一時,溫養須十月。苟無溫養之功,金丹不固,必至得而復失。所言一日成者,特以陰陽交合言之,非金丹成熟之謂。成熟必須陰符陽火抽添增損之功,增之又增,損之又損,直至增無可增,損無可損,方才全的一個赫赫至陽之丹。若果是成熟之丹,豈有一日成熟之理?仙翁前詩云:"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結丹。"後詞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於此可以知金丹一日成之意矣。

五十六

大葯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修行積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

  上詩言一日成丹,是不難矣。但恐學者輕慢大道,不修德行,妄冀仙道,故此詩以德行曉之。天之所命於人者,德也;人之所以報天者,亦德也。有德則天喜,修命甚易而由我;無德則天怒,修道甚難而由天。此何以故?蓋無德無行,鬼神不容。動有魔障阻擋,患難疾病,半途而廢,勢所必有。故修道者必以修德為先。德重則以之學道,而德易學;以之修道,而道易修,特以天喜而魔障自化也。

言盜機:

五十七

三才相盜及其時,道德神仙隱此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

  三才相盜者,天地為萬物之盜,萬物為人之盜,人為萬物之盜。及時者,萬物盜天地之氣而榮旺,天地即因萬物榮旺而及時收斂之,是天地者,即萬物之盜也。人見萬物而生貪痴,萬物即因人貪痴,而及時奪人之精神,是萬物者,即人之盜也。萬物得人栽培而成實,人因萬物成實而及時取用之,是人者又萬物之盜也。及時之盜,有先與後取之機,亘古神仙隱而不露。其隱者以其及時而盜之機,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扭氣機,消客氣,扶正氣。故萬化安,諸慮息,百骸理,證於無為自然之道也。此詩著重處在及時二字。及時而盜,則天地萬物之氣為我得失時而盜,則我之氣早為天地萬物奪。及時即盜也,不及時非盜也。時之一字微矣哉。

言窮理:

五十八

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

  《陰符》、《道德》二書,乃修真之祖書。泄天地造化之機,露陰陽生殺之竊。自古及今,上士至人,皆於二經窮究實理,得達真詮,以了性命。即如仙翁《悟真》一書,亦本《陰符》、《道德》而作,學者若能明悟真,則《陰符》、《道德》之義,亦可了了。

言求師:

五十九

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

  上經言《陰符》、《道德》,為寶字靈文,學者宜向其中窮究矣。但恐學人執著丹經,自以為是,而不求人,故此詩教人急訪真師耳。

  丹經子書,藥物火候,無一不備其中,譬喻多端.無非使人人明此理,個個知此道也。但性命之學,幽隱深奧,未易辨真。如有所見所悟,必須求師印證。若不求師,自負聰明,強猜私議,豈不耽負性命乎?故曰饒君聰穎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夫性命之道,惟采先天之氣為要著。但先天之氣,無形無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如之何而修鍊?如之何而返還?丹經子書,未嘗不言此氣也,未嘗不言修練也,未嘗不言返還也。但極力言之而言不象,極力論之而論不及。必借真師口傳心授,方能認得藥物,明得火候,一往直前,無阻無擋。否則不求師訣,徒依丹經話頭,稍分枝葉,白謂大徹大悟,而即任意做作,不著於空,即執於相,將在何處而結靈胎乎?此真師口訣不可不急求也。

言息機:

六十

了了心猿方寸機,三千功行與天齊。自然有鼎烹龍虎,何必擔家戀子妻。

  學人不能明道成道者,皆由心之不定,腳根不實之故。若果萬緣皆空,俯視一切,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方寸清靜,則內功成矣。更加積德修行,苦己利人,處處方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死心踏地,隨緣度日,煩惱盡除,則外功就矣。內功成,外功就,三干功滿,德與天配,即可壽與天齊。所謂有大德者,必得其齊也。夫人心方寸之中,絲毫塵埃容不得,稍有塵埃,性情不合,龍虎張狂,有等等兇險之事生出。若果心機去盡,空空洞洞,不必別尋鼎器,即此便是鼎器。鼎器既立,則一動一靜,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性情合一,和氣熏蒸,即此便是烹龍虎,不必再問烹龍虎。是道也,藥物現成,鼎器自有。知之者,雖庸愚小人,勤而行之,可登聖位。但世人看不破世事,認不得真性命,貪戀子妻,牽纏不斷,費盡心機,油涸燈滅,髓竭人亡,哀哉!

言止足:

六十一

未煉還丹即速煉,煉了還須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

  還丹者,還其人生之初,良知良能,剛柔合一,真靈之本性也。夫人自陽極生陰,先天入於後天,良知變為假知,良能變為假能。剛柔不當,真靈有昧,如我家之物遺失於外矣。還者,還其所本有,如物已失而復得,已去而仍還也。蓋還丹之道,有進退急緩,修養止足之火候,須要隨時運用,因事制宜,不可太過,不可不及。故丹末還之時,勇猛精進,漸采漸煉,急求其還。若丹已還,仍是良知良能,剛柔合一,真靈不昧之物。功力已到,葯氣已足,有為事畢,無為事彰,當速住火停輪,釜底抽薪,用溫養之功,防危慮險,保此一點真靈,在造化爐中。天然真火,自烹自煎,化盡群陰,脫出一個金剛不壞之物,方為全吉。否則當丹已還,不知止足,持盈末已,而猶加火煅煉,陽氣亢燥,藥物枯老,真者去而假者生,得而復失,一朝殆辱,烏能免諸。昔純陽翁三次還丹不成,紫清翁半夜風雷之患,皆因於此。蓋文烹武煉,各有其時;陽火陰符,各有妙用。差之毫髮,失之千里,修德者可不慎乎?

言生殺二首:

六十二

須將死戶為生戶,莫執生門號死門;若會殺機明反覆,始知害里卻生恩。

  生門死戶,原是一個。即元關一竅之門戶也。這個門戶,內藏五行之氣,順之則五行相傷,各自一家,五德變為五賊,生戶即是死戶,生門即是死門;逆之則五行相生,同歸一氣,五賊化為五德,死戶即是生戶,死門即是生門。生死之機,只在順逆之間耳。若會的殺機中求生機,反覆用之,則害里生恩,死門死戶,可變而為生門生戶,即喪生不死矣。戶數奇,門數偶,死戶變生戶,假陽去而真陽生;死門變生門,假陰退而真陰生。真陰真陽生,兩而合一,仍是當年至善無惡之本面。至善無惡,渾然天理,流行不息,生機常存,豈有不延年益壽者哉!

六十三

禍福由來互倚伏,還如影響相隨逐。若能轉此生殺機,反掌之間災變福。

  世間感應之道,福去則禍來,禍去則福來。禍福互相倚伏,如影隨形,如響逐聲。修道者知禍福倚伏,即可知吾身生殺倚伏。若能轉此生殺之機,殺里求生,則反掌之間,災即變幅,絕不費力也。生殺之機,即吾身所具五行之氣。五行之氣,順之則德中有刑,而為殺機,逆之則刑中有德,而為生機。生機者存,殺機者亡。經云:"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順逆之間,生殺系之。轉之一字,大有力量,非有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者不能轉;非有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凶者不能轉;非有俯視一切,萬物皆空,以道為己任者不能轉。噫!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生殺之機,豈易轉哉?

言混俗和光:

六十四

修行混俗且和光,圓即圓兮方即方。顯晦逆從人莫測,教人爭得見行藏。

  金丹大道,光明正大。在塵世中而修,在市朝中而作,非孤寂守靜,避世離俗之小道。須要混俗和光,方圓應世,顯晦逆從,行藏虛實,使人莫測,方是大作為,大機關。彼索隱行怪之輩,或禪堂打坐,或觀空定心,或運氣存想,或搬精弄髓,與夫爐火閨丹,等等旁門,安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眾人觸目之地做作也?不敢在觸目之地做作,必是喪行,不是修行,焉能了的性命?昔達摩觀見東土神州,有大乘氣象,遂入中國,以了大事;慧能既得五祖之傳,隱於四會獵人之中,以成正果;紫賢既得杏林之傳,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以了性命。如三聖者,皆混俗和光,依世法而修道法,故能成仙作佛。若舍世法,便無道法。既無道法,將何所修而返本還元,保命全形乎?噫!混俗和光之天機,可與知者道,難與不知者言也。

《悟真》直指卷三

  五言四韻一首(以象太乙含真氣)    

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練。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變。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

  靈知為陽中之陰,具有柔性。性主生,屬木,木色青,故曰女子著青衣。真知為陰中之陽,具有剛情。情主殺,屬金,金色白,故曰郎君披素練。但性情有先天後天之分。後天者,氣勝妄情,乃氣質之性情,有形有象,可見之物,不可用也。先天者,本性真情,乃真空之性情,無形無象,所用之物,不可見也。因其不可見,故在恍惚杳冥之中。曰恍惚、曰杳冥,是有其氣而無其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如之何凝結而成丹乎?然雖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摶,而靈知之性,真知之情,有時在恍惚里相逢,杳冥中變化。於此相逢變化之際,神明默遠,收入造化爐中,加火煅煉,一霎時間,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結成象,而真人在暗室中出現矣。此還丹法象,所謂一時辰內管丹成也。此真人出現,乃真陰真陽交合其中,一點生機出現,即所謂聖胎,非十月胎完身外有身之出現。若是身外有身之出現,豈能一霎時間,即能脫胎換骨,身外有身乎?仙翁此詩一首,象太乙含真氣。若有人問真人出現之義,吾則曰即太乙含真氣也。   

  西江月十二首,以象十二月。仙翁曰:"西者金之方,江者水之體,月者丹之用。"

其一

內葯還同外葯,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

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外爐增減要勤功,妙絕無過真種。

  內葯者,靈知之靈性,外葯者,真知之真情.以其靈知藏於人心,入心用事,借靈生妄,故謂內葯。以其真知具於道心,道心退位,真知不彰,故謂外葯。真知靈知,本來一家,同出異名,故曰內葯還同外葯。內葯者,所以修性,固須通曉;外葯者,所以修命,亦須通曉。古經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故曰內通外亦須通。性為陰,命為陽。金液大丹,乃取真陰真陽同類兩弦之氣,和合而戊。若修命而不修性,或修性而不修命,是孤陰寡陽,大丹不結,所謂性命必須雙修也。但性有性之作用,命有命之作用;性為法身上事,命為幻身上事。溫養兩般作用,大有不同,所謂功夫還要兩段也。修性之道,乃無為之道,無為主靜,不假施為,守中抱一,內爐自有真火,赫赫長紅,此用文火以溫養也。至於修命之道,乃有為之道;有為主動,須要外爐增減,勤功煅煉,此用武火以烹煎也。增者增其真知之不足,擇善固執是也;減者減其靈知之有餘,黜聰毀智是也。增至於無可增,減至於無可減,性定命凝,真種到手,方為妙絕。此性命兩般作用,及其外丹成就,收歸鼎內即是內丹。蓋未來為外,已來為內,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也。

其二

此葯至神至聖,憂君分薄難消。調和鉛汞不終朝,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鍊,何妨在市居朝。工夫容易葯非遙,說破人須失笑。

  上詞提明內外二葯,此詞言外丹行持之功。金丹之道,至神至聖,修之者立竿見影,直躋聖位,但恐人福分淺薄,難以消受耳。金丹之所難得者,真知之真鉛,靈知之真汞。若識真知靈知而調和之,則剛柔相當,性情如一。不待終朝,而良知良能之形兆早見,亦如元珠暗中生明矣。蓋良知良能之靈根,埋沒已久,不能自出。今得真知靈知,兩而合一,良知良能之靈根,雖不能遽然純全,而其一點生機,已在恍惚杳冥之中有象。既有一點生機,由微而著,漸次可復於純全。形兆者,純全之先見者也。果有志士,勤而修之,不必避世離塵,何妨在市居朝。特以金丹之道,藥物現成,功夫簡易,不待外求,即在當人。若還說破,令人失笑耳。夫笑者凡聖同途:天人一理,只在順逆之間耳。

其三

白虎首經至寶,華池神水真金。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尋常藥品。

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依時採去定浮沉,進火須防危甚。

  上詞言調和鉛汞,即能成丹。然欲調和鉛汞,先要識得真鉛之真知一味大葯,方可下手。真知者真情也,在法象為白虎首經,又為華池神水,真情隱於妄情之中。情屬金,故謂白虎。真情雖隱於妄情之中,而亦有時現露,天地之心復見,生己萌芽,故謂首經。首者,初也,經者,常道也。經道之初,無中生有,陰中含陽,為萬物之母,即是生機。這一點生機,即為聖為賢之根,成佛成仙之本,故謂之至寶。這個生機,又謂華池神水。華池者,即元關一竅,眾妙之門。因其內藏生機,故謂華池;因其生機,條理百骸.滌盪五臟,故謂神水;因其生機,經火鍛煉,凝結不散,堅久不壞,又謂真金。首經也、神水也、真金也,總是生機一物又謂上善之性。上善者至善也。至善無惡,具眾理而應萬事,如水之有本,源遠流長,利萬物而不窮。此保命全形,至真之藥品,不比尋常草木金石之藥品也。但此藥品,藏於後天,偶或一現,旋得旋失,不能久留。若欲修成九轉,永遠不壞,必先煉己持心,消去客氣塵情,依時採取,以定浮沉。靈知藏於人心,人心動而靈知飛,易浮;真知具於道心,道心昧而真知藏,易沉。煉己持心,即煉去人心靈知,浮者而使沉。依時採取,即採取道心,真知沉者而使浮。浮沉顛倒,以道心而制人心,以人心而順道心,以真知而統靈知,以靈知而養真知。人心靜,道心存,真知靈知,同氣連枝,金丹有望。然藥物易知,火候最難。進火功夫,須要知藥物老嫩,急緩吉凶。若冒然下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故曰進火須防危甚。

其四

若要真鉛留汞,親中不離家臣。木金間隔會無因,全仗媒人勾引。

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仁慈。相吞相啖卻相親,始覺男兒有孕。

  上詞言採藥須憑煉己之功。夫煉己者,欲其三家相見也。金丹之道,只是剛柔二字。剛之中正為真知,取象為真鉛,柔之中正為靈知,取象為真汞。取此二物,合而成丹。但真知不彰,則靈知易飛,是真知為制靈知之物也。然真知固能制靈知,而靈知又能養真知,是靈知為真知之家臣也。若先不定靈知,則真知不現,故曰若要真鉛留汞,親中不離家臣。親者,真知靈知,剛柔相合之謂。真知者,主君;靈知者,家臣。家臣不順,則主君難以施為。蓋真知靈知,所爭者毫髮之間。靈知盡則真知現,真知存則靈知順;真知存則剛健,靈知靜則柔順。剛健柔順,性情相合。故丹道取真鉛真汞,兩味葯料耳。真知之鉛情屬金,靈知之汞性屬木,後天用事,情西性東。如金木間隔,各自一家,而不能相會矣。若非有真性相通,則真情真性不現,真知靈知不合。真信者真意也,又名真土。真土一現,則金木自並;真信一通,則性情自合,是真信為真情真性之媒人也。真性為木,主順主仁;真情為金,主剛主義。性情得信於中調和,則木性愛金情而順義,金情戀木之慈仁。性情合一,剛柔相應,仁義兼全,真知靈知同氣。相吞相啖,性定情忘,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而為一粒黍珠,聖胎有象,所調男兒有孕也。

其五

二八誰家奼女?九三何處郎君?自稱木液與金精,遇土卻成三姓。

更假丁公鍛煉,夫妻始結歡情。河車不敢暫停留,運入崑崙峰頂。

  上詞言三家相見,即結聖胎。但三家相見,非真火煅煉,而聖胎不成也。二為陰火之數,八為陰木之數,故謂奼女。九為陽金之數,三為陽木之數,故謂郎君。木之液為火,木生火為一姓;金之精為水;金生水為一姓;土居中央自為一姓,此五行而分為三姓。三姓相會,合為一姓,是謂五行全。比之修道者,元性元神,為木火一姓;元情元精,為金水一姓,元氣為土一姓,此三姓為內三姓。仁禮屬木火為一姓,義智屬金水為-姓,信屬土為一姓,此三家謂外三姓。

  修道者以內三姓而統外三姓,以外三姓而全內三姓,總以三姓成一姓為歸結。但此三姓,須要勇猛修持,專心致志,下一番死功夫,方能歸於一姓。丁公煅煉,即勇猛修持之功。勇猛修持,不仁而必至於仁,不義而必至於義,不禮而必至於扎,不智而必至於智,不信而必至於信。仁義禮智,皆歸一信。而性情精神,亦化為一氣。三姓和合.剛柔相應,性情如一,而夫妻始結歡情矣。既得夫妻結歡,愈久愈力,火功不缺,一氣成功,期必至於純陽,無聲無臭而後已。故曰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崑崙峰項。河車者,北方正氣,非功家運腎氣自尾閭夾脊上升頭頂之說。乃是一氣成功,以水濟火,水火烹煎,無有間斷之意。如河中水車,載水上升下降,晝夜運轉而不停息也。崑崙為萬山之祖,運入崑崙峰頂,是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入於真空妙有,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地位矣。

其六

七返硃砂返本,九還金液還真。休將寅子數坤申,但要五行成准。

本是水銀一味,周遊遍歷諸辰。陰陽數足自通神,出入豈離玄牝。

上詞言五行攢簇,運火煅煉,即可成功。然煅煉須要知的七返九還之實理。七者火之陽數,九者金之陽數。靈知之性柔,內藏邪火,邪火消而真火生,如靈汞結成硃砂,永為不飛不揚之物,火返於本矣。真知之情剛,內有燥金,燥金化而真金純,如濁金化為液汁,永為至凈至明之金,金還其真矣。此丹經七返九還之義,被世之旁門,以子數至申為九還,以寅數至坤為七返者,豈知七返九還之義乎?不知七返九還之義,焉知五行成准乎?五行成准者,火返本則火中出木而神靈。神靈則靈知不昧,金還真則水中生金而精一。精一則真知常存。靈知不昧,真知常存。真知即是靈知,靈知即是真知。金木水火,四象和合,歸於中央,五行一氣,不偏不倚,渾然天理,五行成准矣。然五行成准之功,總是水中金-味大葯。運用之水銀者,水中銀即是水中金,仍是一點真知之真情。真知內含先天真一之氣,為五行之根,為四象之本。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周流於四象五行諸辰之位。

  返還之道,時當陽而即進陽火,以采此真知;時當陰而即運陰符,以養此其知。陽火陰符數足,五行混化,良知良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自然通神。神者,陰陽不測之謂。陰陽不測,聖胎凝結,號曰穀神;穀神不死,是謂無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陰陽數足,是元牝已立;元牝立而穀神出入於元牝之門,長生不死,返還之道盡矣。所謂"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元牝立根基"也。

其七

雄里內含雌質,負陰卻抱陽精。兩般和合藥方成,點化魂纖魄聖。

信道金丹一粒,蛇吞立變成龍,雞餐亦乃化鸞鵬,飛入真陽清境。

  卻抱(一本抱卻),魄纖魂勝(一本魄仙魂聖),亦乃(一本亦可)

  上詞言七返九還,須要陰陽數足。然運陰運陽,須要識得真陰真陽耳。雄里內含雌質者,在卦為離中虛,在人為人心所藏之靈知。負陰卻抱陽精者,在卦為坎中滿,在人為道心所具之真知。真知靈知,兩般藥物,和合方能成丹。魄者陰中有陽,即真知之神;魂者陽中有陰,即靈知之神。魄纖者陽少也,魂勝者陰多也。陽少陰多,偏而不中,金丹不成,惟真知靈知相會,而魂魄亦歸於中正,化而為真性真情,陰陽混一,天理昭彰,人慾消滅。良知良能,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一粒金丹,懸於太虛之中,照見三干大幹世界,縱橫逆順,獎遮攔矣。

  是丹也,人吞一粒,立地成仙;蛇吞一粒,亦變成龍;雞飧一粒,亦化鸞鵬,直飛入真陽清境矣。但蛇吞雞飧,亦寓丹法。蛇屬火,在南為離;龍屬木,在東為震,雞在西,屬金為兌,鸞鵬近水,在北為坎。蛇吞成龍,火中出木;雞飧成鸞鵬,水中有金。火中出木,水裡生金,金木交並,水火相濟,一氣混然,有無不立,物我歸空,形神俱妙入於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矣。脫離凡世,居於清陽之境,豈虛語哉?

其八

天地才交否泰,朝昏好識屯蒙。輻來輳轂水朝東,妙在抽添運用。

得一萬般皆畢,休分南北西東。損之又損慎前功,命寶不宜輕弄。

  金丹之道,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一陰-陽之道也。一歲之中,當寅之月,天氣上升,地氣下降而為泰();當申之月,地氣上升,天氣下降而為否()。一日之中,子時為朝之首,當子而陽氣內動,陰氣出外為屯();午時為昏之首,當午而陽氣外止,陰氣內生為蒙()。否泰者,一歲春秋陰陽之升降;屯蒙者,一日朝昏陰陽之來往。觀天地方才交否交泰之通塞,即識一日朝屯暮蒙之消息。蓋一日陰陽消息,即如一歲陰陽消息。然一歲陰陽,一日陰陽,總是一氣,來往運用之。修道者,法天地否泰之節,准朝昏屯蒙之機,當陽而即進陽火,當陰而即運陰符。陽剛陰柔,不失其時,集義而生,攢簇五行,和合四象,如三十輻輳一轂而成輪,如千派水共朝宗而入海,渾然一氣,金丹凝結。雖然金丹凝結之妙,總在於抽添運用耳。抽者,抽其假陰假陽也;添者,添其真陰真陽也。假陰去而真陽現,假陽消而真陰生。真陰真陽,歸於中正,兩而合一,真知靈知,性情相投,復見良知良能,本來面目。抽添之功妙矣哉!

  大抵修丹,須要識得真陰真陽,又要識得先天真一之氣。此氣在鴻蒙未判之先,陰陽未分之際。含之則為真空,發之則為妙有。取象為水中金,取體為秉彝之天良,取用為精一之道心。丹法只取道心一味大葯,這個道心雖是一味,而統五行之氣,具五行之德。蓋道心乃其一之水所化,一者數之始,一而含五,五而歸一。其實到歸一處,亦不得謂道心,只可謂渾然天理而已。故儒以渾然天理謂太極,道以渾然天理謂金丹,釋以渾然天理謂圓覺。古經所云"得其一,萬事畢"者即此也。如得其一,是命寶已經到手,再不必分南北西東,用攢簇之法。但只以道心而防人心,損之又損。必使人心所有客氣,盡皆化去,純是柔順之靈知,則人心亦變為道心矣。

  蓋人心有識神居之,識神有帶歷劫根塵與現世積習之氣,並一身氣質之邪。若不將此等禍根,件件損去,稍有絲毫不盡,一時乘間而發,命寶有漏,前功俱廢,故曰慎前功,又曰命寶不宜輕弄。古仙云:"一毫陽氣不盡不死,一毫陰氣不盡不仙。"故得丹以後,須要將無始劫來、生死輪迴種子連根拔去,方能命寶為我所有,永久不壞矣。

其九

冬至一陽來複,三旬增一陽爻。月中復卦朔晨潮,望罷乾終姤兆。

日又別為寒暑,陽生復起中宵。午時姤象一陰朝,煉藥須知昏曉。

  上詞言抽添運用之功,是教人效法天地昏曉之造化也。一歲之昏曉,十一月冬至一陽生,每三十日增一陽爻。如十一月子一陽生,為復();十二月丑二陽生,為臨();正月寅三陽生,為泰();二月卯四陽生,為大壯();三月辰五陽生,為夬();四月巳六陽生,為乾();此六陽卦也。至五月午一陰生為姤(),每月三十日增一陰爻;六月未二陰生,為遁();七月申三陰生,為否();八月酉四陰生,為觀(),九月戌五陰生,為剝();十月亥六陰生,為坤(),此六陰卦也。六陽月為曉,六陰月為昏,此一歲之昏曉也。

  一月之中,晦朔之間,日月交會,月受日光,三日陽光始吐海水,潮汐應之為復,每兩日半增一陽爻。至十五日月相望,光輝圓滿為乾。自初一至十五,六陽卦也。望罷乾終,十六至十八一陰生,陽光有虧,姤即兆始,每兩日半增一陰爻。至三十月晦光盡消,獨有黑體為坤。自十六至三十,六陰卦也。兩日半一候,十二候行六陽六陰之卦,此一月之昏曉也。

  -日之中,又別為寒署。每日中宵子時,一陽生為復,一時增一陽爻。至巳時六陽生為乾。至午一陰生為姤,一時增一陰爻,至亥時六陰生為坤。十二時行六陰六陽十二卦,此一日之昏曉也。

聖人移一歲陰陽昏曉於一月,移一月陰陽昏曉於一日,又移-日陰陽昏曉於一時。一時八刻,一刻十五分,八刻共一百二十分。上四刻六十分為六陽,下四刻六十分為六陰。又以一時陰陽昏曉移於一刻之中,分為十五分。以上七分半為陽,下七分半為陰,於片刻之中,採取大葯,歸於造化鼎爐,運陽火陰符煅煉成丹,所謂不刻時中分子午,無爻卦內別乾坤。但須要識得陰生陽生之昏曉耳。知的昏曉,則一日一月一歲之造化,即在一時一刻之中。彼世間盲漢,或以-日子午坐功,或以一月朔望行氣,或以冬至夏至修養者,豈知昏曉之理乎?

其十

不辨五行四象,那分朱汞鉛銀。修丹火候未曾聞,早便稱呼居隱。

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誤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

  上詞言煉藥須知陰陽昏曉,此詞緊接上文,為不知陰陽昏曉者而發。夫神仙之道,原欲成己之後而成物,修道之後而修德。世之迷途,不辨五行四象之實理,不明朱汞鉛銀之寓言;藥物未曉,火候不問,學些旁門小法乘,自負有道,便稱居隱。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以一盲而引眾盲,誤人入於迷律,永劫不得超脫。似這欺心忍心,當入無問地獄,永無出頭之日,尚望成道乎?

十一

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願。

虎兕刀兵不傷,無常火宅難牽。寶符降後去朝天,穩駕鸞車鳳輦。

  上詞言旁門外道,不明道而只有傷德,不能修德。此詞言修道之後,而必修德也。

  修道者為己之事,修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修德無盡。故神仙道成之後,必三千功滿,八百行完,物我兩忘,親冤一等;量同天地,包羅萬物,道德兼該,始合本願。到此地位,內外皆空,有無不立,形神俱妙,虎兕不能傷,刀兵不能加,無常火宅不能牽。寶符下召,穩駕鸞車鳳輦,白日飛升,大丈夫功成名遂,豈不快哉!

十二

牛女情緣道合,龜蛇類稟天然。蟾烏遇朔合嬋娟,二氣相資運轉。

本是乾坤妙用,誰人達此真詮?陰陽否隔即成愆,怎得天長地遠!

  真詮(一本深淵)

  以上十一詞,皆言修鍊金丹大道,須要真陰真陽同類之葯配合,方能成丹。然或人疑為強作而成,實非強作,皆自然之運用。故此詞總結上文之意,使學者窮究實理耳。比如牛女七夕相會,龜蛇以類相交,蟾烏晦朔相合,皆陰陽二氣,一感一應,自然之交合,即乾坤造化之妙用也。蓋乾坤造化之道,一陰一陽之道。陰陽相資,一氣流行,陰而陽,陽而陰,陰陽往來,四時行而百物生,生機不息,所以古今常存也。修道者,若不達此真詮,舍陰陽造化之理,著空執相,強作強為,反致陰陽否隔,不但無補於性命,而且有傷於性命。愆尤且不能免,尚欲天長地久,為不死之仙能乎?否耶?

  夫天長地久之道,乃真陰真陽配合之道。真陰真陽配合,其中生機勃勃,凝結聖胎。從無而有,從有而無,脫幻身而出真身,方能與天地同長久。修道者,若欲求天長地久之事,舍真陰真陽,余無他術矣。

續添西江月一首(以象潤月)

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更於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

不待他身後世,眼前獲佛神通。自從龍女著斯功,爾後誰能繼踵?

  此一詞與下絕句五首,據仙翁前序,俱不在《悟真篇》正集之數,系外集者。玩其辭意,是先修命,而後修性之道。薛、陸、陳三注,因其有修命之說,故提於正集之中,今從之。

  緣督子曰:"一點陽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元關一竅。"一點陽精,即丹也。秘在形山,即為色身至寶也。丹非別物,即先天一點至陽之精,又謂先天真一之氣,又謂浩然正氣;藏之為真空,發之為妙有;其體為天良,其用為道心,是人色身中至寶,非心腎所有之物,乃在元關中藏之。元關一竅,無方無所,無形無象。此丹亦無方無所,無形無象,動靜自如,色空不拘,活活潑潑的,如運火煅成堅實之物;常應常靜,常靜常應,變化無窮,神妙不測。雖天地神明不可得,而測度居於色身之中,而能點化色身,所謂法身者是也。故古仙雲,"命之造化系乎身。"

  系乎身者,系乎法身也。法身成就,聖胎完全,命基堅牢,有為事畢,無為事彰,可以修性矣。性之真宗,無生之妙用也。修命者所以長生,修性者所以無生,無生則無死。無生無死,與太虛同體,形神俱妙,永脫輪迴,超出乎天地之外,不待他身後世,眼前獲佛神通。蓋無生之道,頓悟圓通,萬有皆空,直超彼岸;昔靈山會上,世尊說法,有一七歲龍女,自地湧出,獻一寶珠,立地成佛。仙翁引龍女獻珠一宗公案,以證修持真空之性。修真空之性,即是龍女獻寶珠。悟的真空,不生不滅,即是獲佛神通。但命理未修,而性理難了。難了者,總能頓悟圓通,於真性能養,未免在後天中出入,未曾經大火煅煉,稍有滲漏,難免拋身入身之患。修命之後,更修性是已。從大火爐中煅煉出來,滓質盡化,從此行無為之道以修性,由漸而頓,直登最上一乘妙覺之地,焉能拋身入身乎?故曰不待他身後世,眼前獲佛神通。可知金丹大道未修性,而先修命也。

  七言絕句五首,以象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其一

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入身。何以更兼修大葯,頓超無漏作真人。

  真如之性,乃天真自如,絕無勉強,非色非空之性,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者是也。欲修此性,須要了悟此性;既悟此性,須要將此性煉成一個金剛不壞之物,方能得濟。若已悟而不知修鍊,命不由我尚由天,大限到來,無所支持,拋身入身,焉能免諸。頓悟之後,不廢漸修之功,用陽火陰符烹煉大葯,點化群陰,脫去委物,現出真身。則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虎兕不能傷,刀兵不能加,而為無漏真人矣。

  昔六祖既得五祖之傳,隱於四會獵人之中,混俗和光,而成正果。紫賢頓悟圓通,自知非向上事,必得杏林之傳,而後大成,凡以為修大葯計耳。果了悟真如,即是成道。六祖既悟本來無一物,五祖半夜所傳者又何事?紫賢頓悟圓通,又求杏林者何故?可知頓悟漸修,缺一不可,或先頓悟而後漸修,或先漸修而後頓悟。性命必須雙修,功夫還要兩段。此詞乃由性以及命,自頓以行漸也。

其二

投胎奪舍及移居,舊住名為四果徒。若會降龍並伏虎,真金起屋幾時枯?

  投胎者,預察富貴之家孕婦,而於臨產之時,投胎者也。奪舍者,凡孕婦臨產之時,必有一陰魂等候入竅,不待彼入,而預先入之,奪其舍者也。移居者身體衰敗,揀精壯生人身體,而暗中移換者也。舊住者有精壯之人暴死,借彼熱屍入竅,而住舊舍者也。投胎奪舍二事,大同小異;移居舊住二事,大同小異。四者皆煉陰神出入自便,釋家名為四果徒,又名外道,系二乘之法所出,非佛法悟真如之上乘也。異於常人者,不過來去分明耳。若夫金丹大道降東家,真性之龍伏西家,真情之虎以情歸性,以性養情,性情相合,龍虎相會,產出丈六法身,如真金起屋,與天地並長久,永為不枯之物,何有遷此移彼之事乎?

其三

鑒形閉息思神法,初學艱難後坦途。倏忽總能游萬國,奈何屋舊卻移居。

  鑒形者,懸鏡於壁,存神於內,日久陰神出外者也。閉息者始而一息二息不出,既而十息百息不出,漸至永久不出,氣自內行者也。思神者,或默朝上帝,或雲梯顯聖,或思神自囟門而出,或思神自明堂而出者也,如此之類極多。初學艱難,後行坦途,年遠日久,亦能出陰神而外游,但孤陰耳。氣血衰敗,拋此身而入彼身,何益於性命乎?

其四

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大都色相惟茲實,餘二非真謾度量。

  極樂在西,西為金方;在人為剛健真知之情。此情堅貞精粹,萬物難移,如金性至堅,經久不壞,修極樂即修此真知之真金也。真金煅成,有剛有柔,滓質悉化,體具光明,成為至寶。昔燃燈修之,而成玲瓏寶塔,釋迦修之,而成丈六金身,大都色相之中。惟煉此剛健、真知之情為真寶。除此之外,餘二非真,謾度量矣。

其五

俗謂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細尋討。若將日用顛倒求,大地塵沙盡成寶。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蓋性命之道常道也。常道者日用之道,特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欲修性命,須窮常道之理。果能細心窮理,不必讀千經萬典,即俗語常言中,有大露天機處。如稱好人曰:"老實人,正經人,有良心,有天理,有體面,知止足,知進退,顧前後,四通八達,腳踏實地。"稱歹人曰:"不是人,沒良心,沒天理,損人利己,瞞心昧己,傷天害理,以苦為樂,以假作真,丟三遺四,拿東忘西,不知死活,不知好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此等語,說之無意,玩之有味,何妨於此俗語常言中,拈出一二鑽研,出個孔竅。即在日用常行處,逆而求之,則大地塵沙儘是真寶,頭頭是道,左之右之,無不宜之矣。世之學者,皆謂道無可言,不肯下實落功夫,窮究性命之理;又不能低心下氣,請益師友;即或請益,亦不能老實認真;自無一物,白手討寶。如此舉止,雖出家一生,天涯走遍,何濟於事哉!

《悟真》性宗直指卷四

  性宗乃《悟真篇》外集。仙翁著《悟真篇》之後,尚恐本源直覺之性,有所未究,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以備性命雙修之道也。

絕句四首

其一

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礙遮。會的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真空之性也。真空不空,故其體至妙。真空之性本無體,因其內含妙有,以妙為體耳。若空而不妙,即是寂滅頑空,非如來真性,如何能遍河沙?如何萬象無礙無遮?因其妙而不空,所以體遍河沙,而無處不通;因其空而能真,所以萬象森羅,不能礙遮;因其遍河沙無礙遮,又謂圓通法眼。圓者無頭無尾,無背無面,無前無後,無上無下,無內無外,即如來也。通者,無處不在,無時不現,大則充滿天地,小則細如毫毛,即妙體也。惟圓能通,惟通故圓,光輝朗照,一切境遇,皆傷他不得,故得法眼,即正法眼藏者是也。會的這圓通法眼,便是親自見得如來妙體,則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天堂地獄,一概掃去。三界即是一家.十方即是全身也。

其二

視之不可見其形,及至呼之又卻應。莫道此聲如谷響,若還無谷有何聲?

  視之不見形,空也;呼之又卻應,有也。因空而有,如谷應響;空而不空,似是如來妙體矣。然如來妙體,常空常有,常有常空,何須呼而後應?因呼而應者,猶有空在。有空在,猶為空所拘。空而不通,算不得如來妙體,不如將這個空的東西,一棒子打個粉碎。空無所空,聲自何有?既無有聲,自亦無空,無空無聲,大解大脫,活潑潑的。所謂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也。

其三

一物含聞見覺知,蓋諸塵境顯其機。靈常一物尚非有,四者憑何作所依。

  聞見覺知四者,皆昭昭靈靈,識神一物所出。因其一物常靈,所以在諸塵中,四者朋黨互發,無有片刻寧靜也。若能將此靈常一物除卻,則四者無所憑依,而自消滅。一切迷人,識不得如來本性是真空妙有的物事。直以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真實,或空此-物,或守此一物。殊不知此物為生生死死之根蒂,歷劫輪迴之種子。若不將此一物連根挖去,如何認得如來本性?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者是也。

其四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諸方在眼前。項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

  如來本性,無頭無尾,無背無面,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以言其有,又似無;以言其無,又卻有。不落於有無之象,其光通幽達明,能照三干大千世界,乃自然之妙覺,原不是坐出的。一切參禪打坐之客,專弄識神之流,見些幻景假象,或夢遊西天,或項後生光,或杳冥而眼見諸物,或恍惚而雲生足下,自以為正果成佛,差之多矣。有志於道者,須要先將一切旁門外道,盡皆掃去,再在無形無色處,追究出個真實妙覺,本性方能得濟。

性地頌

佛性非同異,千燈共一光。增之寧解益,減著且無傷。取捨俱無過,焚漂總不妨。見聞知覺法,無一可猜量。

  頌名性地,蓋以真性本體,如地之不動不搖,同之異之。雖境遇事物萬殊,而總以平等之心應之,如千燈之照,無非-光照之,燈不一而光則一。這個性無所增,無所減,無所取,無所舍,火焚水漂,俱皆不能妨礙,亦如地之山重也能載的,水沖也能受的,萬物傷損,俱皆容的。地如是,性即如是。聞見知覺,一無所有,強而名之,惟空而已。空非寂滅之謂,乃因物付物,隨方就圓,以無心應之也。

生滅頌

求生本自無生,畏滅何曾暫滅。眼見不如耳見,口說爭似鼻說。

  如來本性,原是無生無滅的,強求生而畏滅者,何嘗生而不滅乎?有生即有滅,無生方無滅。因其本性無生無滅,故不可眼見,只可耳見;不可口說,只可鼻說。眼見口說者,有生有滅之性,耳見鼻說者,無生無滅之性。眼見口說的,皆不是性;耳見鼻說的,方才是性。不見之見,方是真見;不說之說,勝於有說。蓋這個無生無滅的性,無頭無冕,無背無面;非有非無,不空不色,見個什麼?說個什麼?若能見能說,便不是真空本性了也。

三界惟心頌

三界惟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

  三界者,色界、欲界、無色界。色慾二界,有心之界。無色界,無心之界。有心無心,皆非佛性。頌名三界惟心,非有非無,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無心之心,始謂真心;真心之心,萬物一體,無分彼此。無一物非我心者,不著於空也;無一物是我己者,不著於色也。不著於空,不著於色,一心而已。一心即是一性,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也。

見物便見心頌

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十方通塞中,真心無不遍。若生知識解,卻成顛倒見。睹境能無心,始見菩提面。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者,有識有知之人心也。十方通塞中,真心無不遍者,無識無知之真心也。人心因物有無而生滅,真心靈光常朗,有物也是這個,無物也是這個,十方通塞,無處不是這個。也不生,也不滅,非有識有知之人心可比。若以有識有知解真心者,便是人賊為子,顛倒之見,錯了多矣。蓋真心是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的,不離於諸境,不著於諸境。人能睹境無心,便是真心,便是菩提本面,不必別處再尋菩提本面。要之無人心,始能見真心。真心一見,立證菩提,頓超彼岸矣。

齊物頌

我不異人,人心自異。人有親疏,我無彼此。水陸飛行,等觀一體。貴踐尊卑,手足同己。我尚非我,何嘗有你。彼此俱無,眾泡歸水。頌名齊物,人我親疏,水陸飛行,尊卑貴賤,一體等現而已。此頌重在我尚非我-句。世人不能齊物者,皆由有我在。若能無我,何知有你,你我兩忘,萬物皆空,不齊而自齊矣。

即心是佛頌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聽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個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滯為凈業。善惡千般無所為,即是南無及迦葉。

  此頌重在知之須會無心法一句。無心,非蠢然無心之謂。若是蠢然無心,如同木雕泥塑之物,何得謂心即是佛也?大抵無心之義,是不著於色,不著於空耳。真心無體無相,原無-物,有何色乎?真心光含萬象,圓通無礙,有何空乎?不色不空,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非心非佛。故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又曰心佛從來皆妄動。識得即心即佛,又知非心非佛,而無心之法得,不落於寂滅之學矣。

無心頌

堪笑我心,如頑如鄙。兀兀騰騰,任物安委。不解修行,亦不造罪。不曾利人,亦不私己。不持戒律,不徇忌諱。不知禮樂,不行仁義。人間所能,百無一會。飢來吃飯,渴來飲水。困則打睡,覺則行履。熱則單衣,寒則蓋被。無思無慮,何憂何喜。不悔不謀,無念無意。凡生榮辱,逆旅而已。林木棲鳥,亦可為比。來且不禁,去亦不止。不避不求,無贊無毀。不厭醜惡,不羨善美。不趨靜室,不遠鬧市。不說人非,不誇己是。不厚尊崇,不薄賤稚。親愛冤讎,大小內外。哀樂得喪,欽侮險易。

心無兩視,坦然一揆。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則復起。不畏鋒刃,焉怕虎兒。隨物稱呼,豈拘名字。眼不就色,聲不入耳。凡有所相,皆屬妄偽。男女形聲,悉非定體。體相無心,不染不滯。自在逍遙,物莫能累。妙覺光圓,映徹表裡。包裹六極,無有遐邇。光兮非光,如月在水。取捨既難,復何比擬。了此妙用,迥然超彼。或問所宗,此而已矣。

  頌中數十言,說來說去,總是發明無心二字。妙在一無心。而在塵能以出塵.居世能以出世,自在逍遙,物莫能累矣。夫人方寸之中,絲毫塵埃容不得,稍有塵埃在內,便有無窮人心生出。人心一生,忽此忽彼,身不由主,便自不在,自己不在,以奴為主。以主為奴,如何能逍遙?若能一切無心拄杖,不動不搖,便是自在。自既能在,自由自主,萬慮俱息,萬緣不生,妙覺光圓,映徹表裡,包裹六極,無有遐邇。真得逍遙,無心之用妙矣哉。

心經頌

蘊諦根塵空色,都無一法堪言。顛倒之見已盡,寂靜之體攸然。

  蘊者,五蘊色受行想識是也;諦者,四諦苦寂滅道是也;根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也;塵者,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空者,寂滅;色者,著相;蘊諦、根塵、空色六者,皆心所出之法,俱系顛倒之見。若能一概掃去,則心體寂靜,即是觀自在菩薩,即是舍利子不生不滅。若六者之中,稍有些子法末盡,即有生滅,即不得自在。若到無生滅常自在處,方是六者乾乾淨淨的也。

無罪福頌

終日行不曾行,終日坐何曾坐。修善不成功德,作惡原無罪過。時人若未明心,莫執此言亂作。死後須見閻王,難免鑊湯碓磨。

  頌名無罪,福何謂哉?罪福皆由心生。有心作惡,即是有心造罪;有心行善,即是有心求福。善惡罪福,由心而有。若到無心地位,行坐且不知,何知善惡?何知罪福?故曰修善不成功德,作惡原無罪過。比如赤子,無識無知喜笑怒罵,皆出無心,有何功德罪過乎?夫無心者無人心也。無人心自有真心,真心量同天地,包羅萬有,不思善、不思惡、不造罪、不求福,功德罪過,皆所不計。時人若未明的真心,而一任頑心擺弄,作孽百端,自謂無罪過,死後鑊湯碓磨之報,烏能兔諸?

圓通頌

見了真空空不空,圓明何處不圓通。根塵心法都無物,妙用方知與物同。

  真空之性,圓通無礙,光輝無處不照,無物能瞞。不空而自空,空而又不空,只是常應常靜,常靜常應而已。

隨他頌

萬物縱橫在目前,隨他動靜任他權。圓明定慧終無染,似水出蓮蓮自乾。

  此頌雖是四句,其實是圓明定慧終無染一句之意。圓明者,妙有也;定慧者,真空也。真空自然在萬物,而不染於萬物。妙在自然遇萬物,而能應乎萬物。常應常靜,隨地而安,如出水之蓮,生於污泥而不染也。

寶月頌

一輪明月當虛空,萬國清光無障礙。收之不聚撥不開,前之不進後不退。彼非遠兮此非進,表非外兮里非內。

同中有異異中同,問你傀儡會不會。

如來真空之性,妙覺圓通,光照一切,如一輪明月當空,萬國九州,均有光輝。收之不見其光聚,撥之不見其光開;前不見其光進,後不見其光退;照彼不見遠,照此不見近;照表光非外,照里光非內。收撥前後進退,彼此遠近,表裡內外,雖照有異,而光則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一本散而為萬殊,萬殊歸而為一本。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活活潑潑,猶如耍傀儡而已。

採珠歌

貧子衣中珠,本自圓明好。不會自尋求,卻數他人寶。

數他寶,終無益,只是教君空費力。爭如認得自家珍,價值黃金千萬億。

此寶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從來不解少分毫,剛被浮云為障礙。

自從認得此摩尼,泡體空花誰更愛。佛珠還與我珠同,我性即歸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囂塵滿眼前,定慧圓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內外皎然無壅塞。六通神明妙無窮,自利利他寧解極。

見即了,萬事畢,絕學無為度終日。泊兮如未兆嬰兒,動止隨緣無固必。

不斷妄,不修真,真妄之心總屬塵。從來萬法皆無相,無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間,只是希夷並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無法不從心裡生。心若不生法自滅,即知罪福本無形。

無佛修,無法說,丈夫智見自然別。出言便作獅子鳴,不似野子論生滅。

  此歌重在"心若不生法自滅"一句。法非佛法之法,乃心中等等思慮妄想之法。心若不生,萬法皆空,性珠常朗,定慧圓明,內外皎然,泡體空花,何足戀之?囂塵滿眼,自不能礙,絕學無為,如未兆之嬰兒,動止隨緣,無真妄之幻相。法身常露,天真佛現,方且充塞天地,光照大千,更何有浮雲之障礙乎?

禪定指迷歌

如來禪性如水,體靜風波自止。興居湛然常清,不獨坐時方是。今人靜坐取證,不道全在見性。性與見里若明,見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無窮,是名諸佛神通。幾欲究其體用,但見十方虛空。空中了無一物,亦無希夷恍惚。希恍既不可尋,尋之卻成乖失。

只此乖失兩字,不可執為憑據。本心尚且虛空,豈有得失能豫。但將萬法遣除,遣令凈盡無餘。豁然圓明自現,便與諸佛無殊。

色身為我桎梏,且憑和光混俗。舉動一切無心,爭甚是非榮辱。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號毘盧。毘盧不來不去,乃知生滅無餘。

或問毘盧何似,只為有相不是。眼前業業塵塵,塵業非同非異。見此塵塵業業,個個釋迦迦葉。異則萬籟皆鳴,同則一風都攝。

若要認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有病用他葯療,病差葯更何施。心迷即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又如昏鏡得磨,痕垢自然滅了。

本為諸法皆妄,故令離盡諸相。諸相離了何如,是名至真無上。若要莊嚴佛土,平等行慈救苦。菩提本願雖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為福慧雙圓,當來授記居先。斷常纖塵有染,卻與諸佛無緣。翻念凡夫迷執,盡被塵愛染習。只為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濕。

學道須教猛烈,無情心剛似鐵。直饒兒女妻妾,又與他人何別。常守一顆圓光,不見可欲思量。萬法一時無著,說甚地獄天堂。

然後我命在我,空中無升無墮。出沒諸佛土中,不離菩提本坐。觀音三十二應,我亦當從中證。化現不可思議,盡出逍遙之性。

我是無心禪客,凡事不會揀擇。昔時一個黑牛,今日渾身是白。有時自歌自笑,旁人道我神少。爭知被褐之形,內懷無價之寶。

更若見我談空,恰似渾淪吞棗。此法惟佛能知,凡愚豈解相表。兼有修禪上人,只學鬥口合唇。誇我問答敏急,卻原不識主人。

蓋是尋枝摘葉,不解窮究本根。得根枝葉自茂,無根枝葉難存。更逞己握靈珠,轉於人我難除。與我靈源妙覺,遠隔千里之殊。

此輩可傷可笑,空說積年學道。心高不肯問人,枉使一生虛老。乃是愚迷鈍根,邪見業重為因。若向此生不悟,後世爭免沉淪。

  此歌百餘言,只是"如來禪性如水,體凈風波自止,興居湛然常清,不獨坐時方是"四句之義。蓋如來禪性,其體至凈,其清如水,不起風波,不染塵垢,或興或居,皆是這個,不獨坐時方定。苦以坐為禪,不是真禪,乃是寂滅頑空之禪,算不得如來禪性。夫真禪之禪,定慧兼該,妙用無窮,心法兩忘,離盡諸相,莊嚴佛土,平等行慈,和光混俗,在塵出塵,處世離世,不禪而禪,不定而定。彼一切靜坐取證,與夫閉口合唇,不識主人之野狐,禪昧了惺,惺使糊塗,豈知有靈源妙覺真禪之性乎?

讀雪竇禪師祖英集歌

漕溪一水分千派,照古澄今無滯礙。近來學者不窮源,妄指蹄窪為大海。雪竇老師達真趣,大震雷音椎法鼓。

獅王哮吼出窟來,百獸千邪皆恐懼。或歌詩,或語句,叮嚀指引迷人路。言辭磊落意尚深,撃玉敲金響千古。

爭奈迷人逐境留,卻作言相尋名數。真如寶相本無言,無下無高無有邊。非色非空非二體,十方塵剎一輪圓。

正定何曾分語默,取不得兮捨不得。但於諸相不留心,即是如來真執則。為除妄想將真對,妄若不生真亦晦。

能知真妄兩俱非,方得真心無掛礙。無掛礙兮能自在,一悟頓消歷劫罪。不施功力證菩提,從此永離生死海。

吾師近而言語暢,留在世間為榜樣。昨宵被我喚將來,把鼻孔穿放杖上。問他第一義何如,卻道有言皆是謗。

  此歌雖是讚美祖英集,其實傳說真如相。其中所云,"但於諸相不留心,即是如來真執則。"二句已該集中大意。夫不留心即無心,無心則真妄不生。真妄不生則無掛礙,無掛礙則得自在,得自在則真實相常存,永離生死之海矣。"昨宵被我喚將來,把鼻孔穿放杖上"之句,此又仙翁言外之意。學者試思喚將來,喚的何物?穿鼻孔又是何事?所謂喚將來者,即喚真如實相之性也。穿鼻孔者,即穿非色非空之心也。悟的此性,知的此心,拄杖在手,上拄天,下拄地,無背無面,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即是西來第一義,再說甚的。

戒定慧解

  夫戒定慧者,乃法中之妙用也。佛祖雖嘗有言,而未達者有所執。今略而言之,庶資開悟。然其心境兩忘,一念不動曰戒;覺性圓明,內外塋澈曰定;隨緣應物,妙用無窮曰慧。此三者相須而成,互為體用。三者未嘗斯須相離也。猶如日假光而能照,光假照以能明。非光則不能照,非照則不能明。原其戒定慧者,本乎一性;光照明者,本乎一日;一尚非一,三複何三?三一俱忘,湛然清凈。

  仙翁此解已入戒定慧三昧,其言簡,其意顯。學者若能行持,可以直登彼岸。然仙翁語意雖顯,猶恐學人識見不大,力量不及,未能趨行悟元。今再下一註腳,為仙翁接引方來,使其由淺入深,自卑登高,庶乎能之。

  夫戒者,對景忘情,諸塵不染之謂也。定者,至誠無妄,不動不移之謂也。慧者,隨事變通,不偏不倚之謂也。能戒能定能慧,三者相須,由勉強而歸自然,渾然而成一性,歸於不識不知清凈地位矣。其實到清凈時,一性且不是,何有戒定慧之三事?故曰三-俱忘,湛然清凈。若來到清凈之時,三者之所必用,巳到清凈之時,三者亦自渾化。三一不忘,猶不是清凈禪定。頌中所云:"心迷須假法照,心悟湛更不要。"本為心法皆忘,故令離盡諸相。即此三一俱忘,法然清凈之意歟。

西江月(十二首)

其一

妄相不復強滅,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齊修,迷悟豈拘前後。

悟即剎那成佛,迷兮萬劫淪流。若能一念契真修,滅盡恆沙罪垢。

  本源自性,即是佛性。佛性,也無妄想,也無真如。只因世人有迷有悟,所以有妄想真如之名。迷自性,即生妄想;悟自性,即歸真如。悟真如而剎那成佛,生妄想而萬劫淪流。妄想真如,只在迷悟之間。若不悟而強滅,妄想希求真如,如何得見真如?落句曰"若能一念契真修,滅盡恆沙罪垢",可以了了。

其二

本是無生無滅,強求生滅區分。只如罪福亦無根,妙體何曾增損?

我有一輪明鏡,從來只為蒙昏。今朝磨瑩照乾坤,萬象昭然難隱。

  本來真如佛性,無生無滅,亦無可增,亦無可損。因其諸塵染著,有生有滅,猶如明鏡蒙昏耳。若能一朝磨去積垢舊染,仍是圓明無虧之物。以之照乾坤,萬象昭然難隱,有何生之滅之乎?

其三

我性入諸佛性,諸方佛性皆然。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現。

小即毫毛莫識,大時遍滿三千。高低不約信方圓,說甚長短深淺。

  我性佛性,萬國九州,諸方人類之性,無有兩樣,處聖不增,處凡不減,如一輪明月,千潭普現。此性也可小可大,可高可低,可方可圓,可淺可深,可長可短。不落大小高低方圓長短深淺之跡。但百姓日用而不知之耳。

其四

法法法原無法,空空空亦非空。靜喧語默本來同,夢裡何勞說夢。

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如來說法,實無法也;如來談空,實非空也。無法之法,是謂真法;不空之空,是謂真空。真法真空,靜喧語默,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已。有何法可說、何空可談乎?若強說法,強談空者,猶如夢裡說夢,豈知真法真空之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是"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乎?有用用中無用,法本於空也;無功功里施功,空中有法也。法本空,空有法,不實不虛,不有不無,圓明不昧,久自脫化,如果生枝上,自有成熟之日。即此便是修佛性真種,再不必問如何修種也。

其五

善惡一時忘念,榮枯都不關心。晦明隱顯任浮沉,隨分飢餐渴飲。

神靜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風動莫驚盡恁。

  詞中大意,只是神靜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二句可以了了。蓋神-靜,而善惡榮枯,晦明隱顯浮沉,皆不入心。隨緣度日,坐卧歌吟,逍遙自在,無思無慮,如一池秋水,碧而且深。雖有風吹,而無波浪,有何煩恐驚恐乎?

其六

對境不須強滅,假名權立菩提。色空明暗本來齊,真妄休分兩體。

悟即便明凈土,更無天竺漕溪。誰言極樂在天西,了即彌陀出世。

  如來本性,原是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洒洒的。不色不空,不明不暗,不真不妄。悟之者立地成佛,何須對鏡強滅塵情乎?因其人多不悟,諾佛菩薩,假名權立菩提,使人由漸歸頓,以證佛果耳。菩提者華言正道,言返邪歸正,漸次有悟也。

其七

人我眾生壽者,寧分彼此高低。法自通照沒吾伊,念念不須尋覓。

見是何嘗見是,聞非未必聞非。從來諸用不相知,生死誰能礙你。

  人我眾生壽者,彼此高低,吾伊見聞是非,皆是假相。能於此等處,一概通照看的破了,付於不知,生也如是,死也如是,生可也,死可也,生死無礙.自然了卻生死矣。

其八

住相修行布施,果報不離天人。恰如仰箭射浮雲,墜落只緣力盡。

爭似無為實相,還元返樸歸淳。境忘情盡任天真,以證無生法忍。

  無相之相,即是實相。實相不從住相,修行布施,果報中成,乃從返樸歸淳;境忘情盡中生。識得實相,一動一靜,俱是天真,自獲無生法忍矣。《楞嚴經》曰:"是人即獲無生法忍。"疏雲真如,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忍。

其九

魚兔若還入手,自然忘卻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遺棄。

未悟須憑言說,悟來言語成非。雖然四句屬無為,此等仍須脫離。

  筌所以捕魚,得魚可以忘筌;蹄所以捕兔,得免可以忘蹄。筏所以渡河,過河可以棄筏;梯所以上高,已高可以棄梯。比之言語,所以辨理,理悟可以忘言。然忘筌蹄棄筏梯四句,雖是教人悟的真性,本屬無為,亦不可以空空無為,即便了事。若只空空無為,如何得到真如妙覺之地。必須將此無為脫離,方能深造自得。

其十

悟了莫求寂滅,隨緣且接群迷。斷常知見及提攜,方便指歸實際。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修齊。圓光一顆好摩尼。利物兼能自濟。

 佛法以悟性為先,非悟了便空空無事。須要將這個空性,歸於實處,方是真正佛性。故曰"悟了莫求寂滅,隨緣且接群迷。接群迷正所以行方便立功行耳。五眼者,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也。三身者,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是也。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也。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也。萬行者,一切方便功德是也。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內外兼修,真如本性,愈煉愈明。如一顆摩尼寶珠,光輝照耀,通幽達明,利物利己,永為有用之物,豈僅-空而已乎?

十一

我見時人說性,只誇口急酬機。及逢境界轉痴迷,又與愚人何異。

說的便須行的,方名言行無虧。能將慧劍斬摩尼,此號如來正智。

  此詞重在"能將慧劍斬摩尼,此號如來正智"二句。如來正智,無處不通,即慧劍也。因其正智能以除妄歸誠,故號慧劍;因其正智圓明不昧,無時不在,故號摩尼。斬摩尼非斷絕之謂,乃採取之義,不使光輝外用耳。以體言則為摩尼,以用言則為慧劍。慧劍摩尼正智,總是一個,不是三物。這個正智,不是口說成的,須要身體力行度煉出來,方為得真。若身不能行,只圖口說,機鋒應便,以為見性,及至逢境遇事,即便昏迷,濟得甚事?故曰"能將慧劍斬摩尼,此號如來正智"言。言行無虧者,方是正智;口急酬應者,不是正智也。

十二

欲了無生妙道,莫非自見真心。真身無相亦無音,清凈法身只恁。

此道非無非有,非中亦莫求尋。二邊俱遣棄中心,見了名為上品。

  見了真心,即是妙道,再不必別處尋妙道。夫真心不染不著,不動不搖,無相無音,又名清凈法身,是心也,是身也。非有非無,即有即無,不可於有中尋,不可於無中求,亦不可於非有非無中取。三者既非,試想是個什麼物事?見得此物事者,頓超無生,名為最上一乘之妙道。真身真心,原是一個。以體言謂真身,以用言謂真心。體用如一,身心渾望,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非無生之謂乎?

附:讀《周易參同契》

  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一自虛無質兆,兩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萬象生乎變動,吉凶悔吝茲分。百姓日用不知,聖人能究本源。顧易道妙盡乾坤之理,遂托象於斯文。否泰交,則陰陽或升或降;屯蒙作,則動靜在朝在昏。坎離為男女水火,震兌乃龍虎魄魂。守中則黃裳元吉,遇亢則無位無尊。既未慎萬物之終始,復姤昭二氣之歸奔。月虧盈,應精神之衰旺;日出沒,合榮衛之寒溫。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猶設象以指意,悟真意則象捐。達者惟簡惟易,迷者愈惑愈繁。故之修真之士,讀《參同契》者不在乎泥象執文。

贈白龍洞劉道人歌

玉走金飛兩曜忙,始聞花發又秋霜。徒誇篯壽千來歲,也似雲中一電光。一電光,何太速,百年都來三萬日,

其間寒暑互煎熬,不覺童顏暗中失。縱有兒孫滿眼前,卻成恩愛轉牽纏。及乎精竭身枯朽,誰解教君暫駐延。

暫駐延,既無計,不免將身歸逝水。但看古往聖賢人,幾個解留身在世?身在世,也有方,只為時人沒度量。

競向山中尋草木,伏鉛制汞點丹陽。點丹陽,事迥別,須向坎中求赤血。捉來離位制陰精,配合調和有時節。

時節正,用媒人,金公奼女結親姻,金公偏好騎白虎,奼女常駕赤龍身,虎來靜坐秋山裡,龍向潭中奮身起。

兩獸相逢戰一場,波浪奔騰如鼎沸。黃婆丁老助威靈,撼動乾坤走神鬼。須臾戰罷雲雨收,種個玄珠在泥底,

從此根芽漸長成,隨時灌溉抱真精。十月脫胎吞入口,不覺凡身已有靈。此個事,世間稀,不是等閑人得知。

夙世若無仙骨分,容易如何得遇之。得遇之,宜便煉,都緣光景急如箭。要取魚時須結罾,莫只臨川空嘆羨。

聞君知葯已多年,何不收心鍊汞鉛。莫教燭被風吹滅,六道輪迴莫怨天。近來世上人多詐,盡著布衣稱道者。

問他金木是何般,噤口不言如害啞。卻雲伏氣與休糧,別有門庭道路長。君不見,破迷歌里說,太一含真法最良,

莫怪言辭多狂劣,只教時人難鑒別,惟君心與我心同,方敢傾懷向君說。

石橋歌

吾家本住石橋北,山鎮水關森古木,橋下澗水徹崑崙,山下飲泉香馥郁。吾居山內實堪誇,遍地均栽不榭花。

山北穴中藏猛虎,出窟哮吼生風霞。山南潭底藏蛟龍,騰雲降雨山濛濛。二獸相逢斗一場,元珠隱伏是禎祥。

景堪羨,吾暗喜,自斟自酌熏熏醉。醉彈一曲無弦琴,琴里聲聲教仔細。可煞醉後沒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

仰觀造化工夫妙,日還西出月東歸。天是地,地是天,反覆陰陽合自然。識得五行顛倒處,指日升霞歸洞天。

黃金屋,白玉掾,玉女金童日侍前。南辰北斗分明布,森羅萬象現無邊。無晝夜,要綿綿,聚散抽添火候全。

若問金丹端的處,尋師指破水中鉛。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須分前後隊。要辨浮沉識主賓,鉛銀砂汞方交會。

有剛柔,莫逸意,知足常足歸本位。萬神齊賀太平年,恁時國富民歡喜。此個事,好推理,同道之人知此義。

後來一輩學修真,只說存養並行氣。在眼前,甚容易,得服之人妙難比。先且去病更延年,用火烹煎變陽體。

學道人,去思己,休問旁門小法制。只知目下哄得人,不覺自身暗憔悴。勸後學,須猛鷙,莫徒拋家住他地。

妙道不離自家身,豈在千山並萬水。莫因循,自貪鄙,火急尋師覓元旨。在生若不學修行,未知來生甚胎里。

既有心,要終始,人生大事惟生死,皇天若負道心人,令我三途為下鬼。


推薦閱讀:

六十甲子日壬癸日用法口訣
[轉載]真正子平月令分日用事司權法(來自網路)
怎麼選擇電熱毯?
待產包的最全攻略!39樣搞定媽媽用品、寶寶用品和重要的日常用品
日用消費網大全

TAG: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