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你走進新詩的世界(唐玲娟)

——寫在讀《心的深處有個宇宙——在現代詩中醒來》之後

唐玲娟

 

文學,是天才的活。詩歌,是天才中的天才。與詩有過似是而非的交情,終因悟讀太淺,只是方外流連,未曾真正入得其內。

手中《心的深處有個宇宙——在現代詩中醒來》,伴隨身邊已有許多時日。因著對詩歌的看重,對作者的敬重,在這個微涼的秋日,我想清清凈凈、完完整整地讀完。

在沙發的卷角,裹著薄薄的毯子,自在地讀;坐在窗前的書桌,讀到街燈熄滅,風從書頁上輕輕拂過;床邊的檯燈,看過詩行的節奏,睡意襲來時,書滑落在手邊;在咳嗽、喝葯的間隙,「每一個字都是一條敞開的路」跳入我的眼帘……就這樣,讀著,悟著,手邊的筆記本寫下深深淺淺的閱讀心跡,我重新走入新詩的世界。

 

故事,是夜空里璀璨的星

 

書中每一首詩的背後,都有一篇賞析散文,其間有清澈明朗的詩人生平與故事。每讀完一首,我都會迫不及待地讀後面的賞析,讀那些生動的故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故事,是記錄一個人最真誠、最生動的方式。

於是,我像兒時聽大人在星空下說故事一般,坐著我的小板凳,仰著頭,數著頭頂詩歌星空里,一顆又一顆璀璨的星星。

讀到微渺。如果人生有一種力量讓你照見自己的卑微,這種力量一定來自浩瀚的時空。不論是耳熟能詳的荷爾德林、普希金、博爾赫斯、惠特曼、狄金森、葉芝、里爾克、茨維塔耶娃,還是囿於我的識見,並未多聞的阿赫瑪托娃、吉爾伯特、古斯塔夫松、薩羅西、西米克,他們都是世界詩壇和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明星。每一個人在文學上的修為,在詩歌上的創造,在詞句間馳騁抒懷的方式,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值得我們虔誠地拜訪、領悟、涵養、習得。

讀到欣喜。每一個詩人都有著常人一般的生活,他們經歷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卻總能在其中找到激蕩心靈的表達。葉賽寧將寂靜寫成香甜的麵包心,將微風寫成「薄嘴唇的風」;麥克利什寫一首詩應該緘默無語向群鳥飛翔,應該在時間中凝然不動像明月攀登天穹;西爾維婭·普拉斯說愛把你開動,像只厚實的金錶;傑克·吉爾伯特寫寧靜是那兒的音樂,是寂靜和無風的區別……好多讓人驚嘆的句子,在詩行里奇崛、驚艷,點亮你的眼睛,帶來一次又一次欣喜。

讀到悲憫與同情。如果不曾經歷一次這樣的閱讀,我不會知道比艾略特的詩行更動人的是他對愛情的堅貞,對因瘋病致死的愛人的不離不棄;我也不會知道米斯特拉爾的深情與韌性,是以怎樣的方式將一生強烈的感情馴服在自己的「河道」里;還有茨維塔耶娃,一個將詩歌寫得內涵豐富卻從來簡潔如水的女人,有著怎樣孤絕而流亡的一生;即使是狄蘭·托馬斯,一個深深陷入糜爛生活不能自拔的天才詩人,也讓人無端生出深深的同情。或許,正是詩人敏感的心,與現實的破碎殘缺衝突迭起,才得以使他們不得不在文字里、在詩行里,給活著立一個結實的支點。那些經歷人生的拘囿與無常生長出來的,即成了眼前的悲憫。

在動人的故事裡一一走過,回望時,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敘述方式。64首詩歌的賞析,沒有一例重複的表達,沒有虛浮的議論,只是以清水般的文字,娓娓而談。我靜靜地讀著,想著,跟著,以兒時聽故事時啟蒙式的新奇感,將一顆一顆星星收進我的眼裡。如同在乾淨的心靈里播撒了光明的種,我感受著福慧的力量。

 

讀詩,以玫瑰的方式生長

 

作者在後記里談到新詩在當下傳播的強大阻隔力,最大的難,難在新詩的賞析。

如果說詩歌是文學領域裡的一朵玫瑰,那我們不妨以玫瑰的方式來讀讀她。

從意象開始,讀玫瑰的形狀與色彩。在《一種奇異而奢侈的感覺》中,作者談到:「我們讀詩的時候,千萬不要拘泥於它所表達的主題和意義,要學會『意會』一首詩,學會去欣賞一首詩,就像我們欣賞一朵花和一隻蝴蝶那樣。你會去問一朵花的主題和意義嗎?它的主題就是開放,它的意義就是存在。」喜歡作者每次領著我們讀詩的方式,他從未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意義,更不會談什麼主題,而是以一種讀者的感受喚醒我們對詩歌的理解。賞析中不乏這樣的句子——「如果反覆讀這一段,我們就會發覺……」「這時,你會發現,秋天的月亮在廚房裡閃爍……」,「為方便理解,開頭一句我們先濃縮了來讀……」「我們來看看《大街》都說了什麼……」 就是這樣的方式,帶著讀者一點一點走進詩歌,打開意象,打開畫面,用精準、妥帖、銜接自然的語言,從一行詩走向另一行。你在詩歌中,領略的是玫瑰的形狀、色彩與芬芳。你可能說不出來,但是會會心一笑,也可能是沉吟良久,或者一聲慨嘆。這也是作者領著我們讀新詩的時候,找到的最初的趣味。

不可忽視孕育玫瑰的土壤。每一首詩,都是獨立的;每一首詩,又都離不開它創作的背景,如同玫瑰離不開孕育它的土壤。詩人是時代與環境的產物,詩歌都是詩人的孩子。讀一首詩,如果不了解其成長的土壤,對其表達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就會有所偏差,或有所遮蔽。當我們讀到那些真實的創作背景與詩人生平時,對詩句的理解也常常隨之豁然開朗。書中,作者將每一位詩人的故事、風格、作品,輕輕悄悄地帶到我們身邊,讓我們得以領略到每一片土壤的豐饒與特別,更好地讀懂每一朵玫瑰的芬芳。

讀到玫瑰的時間之流。沒有理解的鏈接,就沒有真正的閱讀。在閱讀新詩時,我們若能將古今溝通比較,更能讀到字句的魅力,與表達的張力。正如書中後記所言:「新詩不可能撇開古典詩歌的傳統,而只能從中汲取營養;讀者不可能一夜之間全部變成現代詩的知音,看不懂的他們依然會排斥;詩人也不可能為迎合讀者而去寫詩,他們只會將孤獨進行到底……但作為一名古典詩詞的熱愛者和有三十年新詩寫作經歷的作者,我個人覺得,溝通是完全必要的。」於是,在書中,我們會讀到作者在品析新詩時,帶入了很多意境相近的古詩文進行對比,同時也有東西方語言表達的對比。這樣,將詩歌的時間之流打通,讀詩就變成了一種很自然的時空呼應了。

 

寫詩,所有的密碼在生活

 

讀偉大的作品,如果僅僅是獲得視聽的美感,那我們的閱讀還只是停留在淺表層。難得一遇的好書,好作品,讓我更願意隨著作者的賞析去尋找更深的閱讀體驗,發掘詩歌背後的創作密碼。64首經典新詩,經由64篇經典賞析,讓我讀到這樣幾個關鍵詞。

第一,天真。詩歌是一場烈火,而不是修辭練習,點燃烈火的是天真。詩歌也是直覺的藝術,唯有天真,才能讓詩歌擁有充沛的元氣。讀每一位詩人的故事,都能讀到他生命里的天真分外鮮明。以詩人沃爾科特為例,他的天真彷彿一艘永不會沉沒的船,行進在無涯的事物、詞語和思想之中。

第二,衝突。在詩人狄蘭看來,生活就是本能的釋放,詩歌就是衝突的藝術。太多詩人的創作都源於思想與現實的衝突。衝突愈激烈,詩歌的張力愈大,創作的作品才更具有震懾人心的力量。

第三,乾淨。以曼納的詩歌為例,作者在賞析中談到:「寫詩,不能累贅,也不能脫線,必得絲絲入扣才行。」沒有乾淨的表現技巧,新詩難以達到高度。如同揚尼斯·里索斯的譯者韋白評論其詩歌一樣——「他的詩歌一點也不賣弄,樸素得幾近於木訥,但仔細一讀,又發現平易中隱含著極為犀利的東西,一種沉積於生活深處的、最為核心的苦痛。」這些,都需要乾淨的表達來支撐。惟其乾淨,才得高貴。

第四,神來之筆。古往今來,多少關於愛情、關於生命、關於戰爭的主題詩歌,泯然於眾。真正能留下來,成為名篇的,一定是詩歌里有他人無法企及的神來之筆。聶魯達的《我喜歡你是寂靜的》,最後一節,一般人寫到「而我會覺得幸福」就可以完成了,但聶魯達的高明在於最後一句「因那不是真的而覺得幸福」,以其獨特的幽默、俏皮,見其情深、意切。還有勃朗寧夫人的《請說了一遍,再向我說一遍》,她在反覆的「請說了一遍,再向我說一遍『我愛你!』」之後,寫下最後一句——「只是記住,還得用靈魂愛我,在默默里」。「用靈魂愛我,在默默里」真有「一默如雷」的驚動。只是這一句,讓一首詩從優秀躍入偉大的行列。從此,讀過此詩的人,也永遠不會忘記「用靈魂愛我,在默默里」這樣的神來之筆。

然而,不論是天真、乾淨,還是衝突,神來之筆,創作的源泉永遠來源於生活。只有敏感而豐富的心,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靈魂里。所謂密碼,才有了真正存在的源泉。

 

閱讀,是一場自我領悟的修行。讀完手中這本《心的深處有個宇宙——在現代詩中醒來》,已是第五個假日的深夜。回想起作者昕孺老師多年來於我在新詩之路上的喚醒與引領——那些誠懇而清朗的啟蒙,那些妥當而節制的敘述,那些關於文字表達的溫和提醒,都是我前行路上,永遠無法忘懷的光亮。

合上書,對於新詩,對於文學,對於生活,我又有了更開闊的視域。想起書中那行詩——「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深深感恩。

 


推薦閱讀:

世界到底有多大?我能聽一聽大家的世界嗎?
影響未來20年的新型中美關係(上篇)
俄羅斯下的雪,震驚了全世界!
十二、什麼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與健康 | 39康復網 | 醫源世界
世界頂級腕錶之間真正的較量! (日內瓦印記)

TAG:世界 | 新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