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前集體託管的利弊分析——part 1

國內外育兒大V都主張三歲前不要送孩子進幼兒園,提早過集體生活有害身心健康。究竟為什麼?三歲是他們想當然的分水嶺嗎?白天不能親自照看孩子的家長要怎樣選擇養育方式?如果迫於無奈送孩子進了托班要一輩子承受對不起孩子的愧疚感嗎?

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會綜合國外大量的文獻研究,並結合我個人經歷,針對「集體生活對三歲以下嬰幼兒究竟有害還是有益」, 試圖給大家一個客觀全面的分析。後半部分對已經決定送孩子入托的家長給些實際建議和小tips. 整篇文章超拖沓,而且很乾,主要為了客觀準確所以囊括了太多信息,缺乏耐心者慎讀。

首先我想寫在前面的是,不管母親全職在家,請保姆阿姨,交給老人,還是送幼兒園都是艱難且重大的決定,必須根據家裡的實際情況和孩子的個性來判斷,包括能否信任保姆,老人的身體狀況,幼兒園的條件,母親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全職,孩子的年齡、性格、早期的安全感培養,等等等等。每一種帶孩子的形式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期望值不要過高,抓大放小是不變的宗旨。

我的基本觀點是:

1)好的幼兒園,若能被孩子接受,讓家長放心,沒有傳說中那麼可怕;

2)不管孩子給誰帶都會各有利弊,能兩相結合更理想(比如半天幼兒園半天老人帶;三天幼兒園兩天保姆帶;父/母和老人一起互相幫著帶);

3)不管誰主帶,父母對孩子的養育和關懷都責無旁貸,絲毫不能鬆懈,盡量做到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細緻入微地體察並及時回應。家庭環境對孩子發育發展影響最大,遠大於上不上幼兒園的影響;

4)不要輕信專家,不要輕信研究結果,不要輕信generalization, 相信對孩子的觀察,相信自己作父母的直覺。

一、孩子的發育規律和需求

這一部分介紹反對提早入托的大V們的理論依據,稍做了解對自己的養育模式也有幫助。

(一)撫養人對寶寶的回應直接影響大腦發育

為了讓頭部順利通過媽媽的產道,人出生的時候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整。最初小嬰兒最發達的是和爬行動物差不多的低級腦(amygdala),掌管和「活下來」相關的功能,例如飢餓、呼吸、體溫、活動、保衛自己的區域和所屬、爭搶或逃跑。另外一個和其他哺乳動物差不多的低級腦(triune brain)讓我們產生並意識自己的情緒,如生氣、恐懼、害怕分離、感到愛、信任、玩笑、性慾等等。真正區分人和動物的是後期發育的有理性功能的高級腦,即大腦皮層(cortex)。這個理性腦最終會佔到整個大腦的85%,令人類有解決問題、想像、理性思辨、反省、關懷他人等重要的思考和社交能力。在大腦高速發育的未來幾年(90%的大腦在五歲前長好),小寶寶所處的環境和接收的互動至關重要,因為這個時期的經歷會影響大腦中神經迴路的發育,進而影響高級理性腦對兩個低級腦的控制能力。

我們時常說寶寶在通過大人對它的回應學習人際交往,其實就是不斷通過接收大人給出的信息刺激大腦內部的發育。例如小的時候寶寶餓了會大哭,看到飯碗顧不上燙立即要吃,但是通過大人及時的情緒安撫,漸漸地理性腦學會控制低級腦,明白要等涼了才能吃,不會一直大哭大鬧。這個例子中「及時的情緒安撫」至關重要,因為感到「被愛」和「放鬆」會促進體內一種生長激素的分泌,對高級腦的發育十分有益。反之,如果寶寶接收到的是「訓斥」、「冷漠」這些抑制生長激素的反應,動物本能會促使低級腦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受高級腦的控制。嚴重的,如果長期在一個不受響應的消極環境中成長,孩子一直需要依賴動物性存活,很可能導致高級腦的不完整發育/損傷。

最重要的階段是6-12個月期間,因為大腦皮層發育最為迅猛,體積會翻倍增長,所以這個期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能夠完全放鬆的環境中生長,及時得到大人正確的響應是育兒首要任務。

(二)基本社交技能是和媽媽學來的

當理性腦在第一年長差不多了,就會在第二年開始學習和鍛煉自己。當一歲多的孩子觀察身邊大人的一舉一動,留意到自己的舉動引起大人不同的反應,理性腦開始懂得分辨「對」與「錯」、「好」與「壞」、「應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 有意思的是,雖然別人也可以對孩子有影響,但影響最大的是媽媽,因為孩子已經明確媽媽對它最重要,自然而然地想親近媽媽,讓媽媽高興,做媽媽喜歡的事,不做媽媽不讓的事。這是內生的行為約束力,類似大人所說的」良心「。

寶寶信賴和依戀的其他撫養人也會有類似的影響,但影響程度不如媽媽。相應的,在寶寶看來越是不重要的人,對它的影響力/內生約束力就越小。很多時候貌似寶寶在外人面前更聽話,其實更有可能是出於」恐懼「,而不是內生約束力的作用。

(三)不同的心智能力有自然的發育時間表

雖然我們的大腦最終可以擁有很多能力,但這些是一點兒一點兒發展出來的,有一個不受人為控制的時間表。例如,先是形成對某一個人或一小撮人的依戀,發展出安全感,通過和這些人的互動習得情緒控制能力,後期才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識和邏輯思辨能力。大腦的發育同時也影響大運動、精細運動等其他能力發育,這就是為什麼兒童心理學家提倡「與年齡和能力相符」的環境與活動。如果超越孩子年齡過多不但起不到刺激智力發育的目的,還會引起過度壓力,對身心都有危害。

如果要尊重孩子的心智發育規律,就要尊重「陌生人焦慮」、「分離焦慮」、「平行玩耍」、「物權意識」 這些現象。網上廣泛流傳的「不要強迫孩子和人打招呼」就是個例子。同理也應該推廣的是,不要強迫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兒,因為他們可能暫時還沒有這樣的能力。那什麼時候會開始有與同齡人的社交慾望和能力呢?我查了好久資料都沒有看到讓我滿意的答案... 絕大多數心理學專家都指向3歲,Penelope Leach說是2歲和3歲之間的一個magic moment,牛津大學專門研究早期嬰幼兒教育和託管(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的Melhuish教授說是2歲... 我只能說密切觀察自己的孩子吧,反正不要給它壓力,大概2、3歲的時候會表現出對同齡社交生活的需求。

用羅玲的通俗易懂的話來說「教育孩子,要搞清對不同年齡有不同要求,同樣要求對3、4歲適合對1歲就過分。而一兩歲需要忽略的,在5歲仍忽略,就是溺愛。」 …… 「正如年少時先構建自我,以後才能學著無我。」 …. 最忌諱的就是 「家長在孩子一兩歲時,要求各種品德,用各種大帽子來給自己和孩子壓力…」

關於壓力對小寶寶的作用,很多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都做過研究,有廣泛共識。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的報告指出大腦和荷爾蒙系統應付壓力的能力在嬰幼兒早期彈性最大,如果我們生來自帶的壓力預警系統被頻繁啟動且每次時間過長,會影響這個彈性(想想橡皮筋老抻老抻就鬆了),改寫大腦神經迴路,很可能以後這一輩子都無法很好地應對壓力,同時也會影響反應快慢和記憶力。

一個衡量壓力的指標是口水中皮質醇(cortisol)的含量,當人感受到壓力,會分泌皮質醇來幫助大腦和身體應對危險。快速分泌和快速停止分泌皮質醇可以幫助調動身體中的能量儲備,增強短期記憶,啟動免疫機制。但是如果不同的壓力不斷出現,大腦會越來越無法控制身體及時停止分泌皮質醇,或者長期處在一種壓力下,皮質醇分泌會持續過量,身體健康會受到極大損害,例如免疫力降低、新陳代謝能力紊亂,鈣流失,肌肉萎縮等等... 由於基因的不同(性格不同),每個人自帶的調節能力和承受壓力的tipping point都不同。大量研究證明好的嬰幼兒養育環境和溫暖的家庭環境會保護人體預警系統的彈性,促進一個健康的皮質醇分泌機制,提高日後應對壓力的能力。

二、早送孩子入托的危害

前一章的這些基礎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對孩子最有益的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因為他們最在乎寶寶,與寶寶形成的紐帶最強,寶寶最信任且依戀他們,和他們在一起做到完全放鬆。其次是對寶寶相對重要同時又能愛孩子、敏感回應孩子需求的其他人(祖父母、親屬、保姆)。

同時,這些也是專家反對嬰幼兒被集體照顧的理由。澳大利亞的心理醫生Steve Biddulph專門寫了本書,警告送三歲以下孩子進幼兒園的父母有傷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危險,日後更容易有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遭遇人際關係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係。英國兒童心理醫生Oliver James,Penelope Leach, 美國心理學教授Jay Belsky,等等等等反對三歲以下被集體託管的專家都是基於同樣的擔心。如果幼兒園的阿姨要同時照顧幾個小孩,而且她們要保持一定的專業精神不能過於偏向任何一個小孩,那如何能讓孩子形成有效的依戀關係?如果阿姨們要輪班,而且幼兒園存在就業流動性,那麼小的孩子怎麼能適應照看人的不斷變化?如果孩子和阿姨都沒有心靈上的依戀感,聽話是出於害怕受懲罰,那怎麼能真正學到生活和社交技能?如果孩子在集體環境中(通常以花哨和吵鬧為主)要花一部分精力去適應環境,那還怎麼去探索去學習?

花好長時間看了他們的書、發表的文章,把他們各式各樣的論點論據抽絲剝繭,基本可以概括為:

1)嬰幼兒需要的是持續的,協調一致的照顧,敏感的回應,與相對固定的主要撫養人形成依戀關係。

2)嬰幼兒應該在一個家庭的環境中無憂無慮地探索。

3)嬰幼兒階段不需要和同齡人長時間相處,和不同年齡的人在熟悉撫養人陪同的下短暫接觸已經足夠。

4)與很多人相處會對嬰幼兒產生壓力,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會增加這種壓力,長時間處在壓力下對成長不利,埋下心理問題隱患。外向化壓力的寶寶可能脾氣暴躁有攻擊性,內向化壓力的寶寶可能容易憂鬱不自信。

5)這些問題短期內有可能看不出來,在5歲以後進入小學才有顯現,不聽老師話,不能很好和同學合作,不自信等。

三、真的一定有害嗎?—— 我的個人經歷 (長期影響目前尚無法判斷)

然而像我一樣雙職工家庭中成長起來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應該很多人很小就開始上幼兒園了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長真的感覺到造成的傷害,多少人覺得其實挺好的沒有任何不良影響。看了《情感依附》,人後來的回憶也不可靠,覺得沒有不良影響的人也可能潛意識受到了影響不自知。怎麼辦呢?不能憑自己的經驗來為孩子做決定,憑什麼呢?大概就是會不管怎麼做都是錯吧。

熟悉我微博的人大概還記得祺兒19個月開始幼兒園適應期時我痛苦極了,第一次去一個小時我一直沒有離開她,她還覺得新鮮好玩兒,從第二次去我離開她就開始哭,第三次時哭得我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掉,第四次開始哭的少了,但我還是擔心得要命,生怕她在默默承受這個壓力憋出內傷。她適應期的每一個session,不管是一個半小時,還是三個小時,我都坐在幼兒園的監控器前伸著脖子看,眼都不敢眨,試圖從她的表情和身體語言解讀她的情緒。

翻看彼時日記和微博:

第一次離開她——「祺兒今天正式開始新幼兒園適應期,看她狀態挺好,看什麼都新鮮,於是說「你先玩兒,媽媽一會兒來接你。」她出於慣性揮手再見,結果我一出門就反應上來不對,嚎啕大哭,我強忍玻璃心頭也不回躲在接待室,眼看監視器里幾個阿姨輪班抱輪班哄,沒一會兒就說不行要我回去。」

第二次壓根兒沒離開成 —— 「到了幼兒園根本不讓阿姨靠近,對什麼遊戲都沒興趣,阿姨過來和她握手都會哭。我能感覺到她很明確地知道自己一旦接受了這個環境我就會離開。」

第三次—— 「到了幼兒園她什麼玩具也不玩,就坐在我腿上看別人在幹什麼。阿姨叫了幾個小朋友坐到我們身邊玩兒「抱抱」的遊戲。阿姨抱每個小朋友起來轉圈咯咯笑,她看著也想笑但抿著嘴使勁兒憋著,眼看快輪到她馬上轉回頭抱住我。我說「你想玩兒但是怕媽媽離開,是嗎?」 她不作聲。 「那麼好玩兒的遊戲你去玩兒吧,如果媽媽不見了就是在樓下休息,你吃完午飯馬上來接你。」 她又抱著我看別人玩了一圈兒,再輪到老師來抱她的時候沒掙扎,還笑了。我趕緊到監控室去,看見她發現我走哭著跑到門那裡,一個胖胖的東南亞阿姨抱起她,又唱又跳,大約有10分鐘。看她不哭了,胖阿姨要放她坐在桌子前畫畫,她不幹,非要人家又抱了10分鐘,放下玩兒樂高,一動不動能有快一小時。後來她自己又四處玩兒了點兒別的,再沒哭過。」

第四次—— 「我要離開的時候她還是緊緊抱住我,但老師問能不能抱抱她的時候,她遲疑地點點頭。兩個小時里雖然就一開始哭了幾聲,但還是沉默少動。她生性敏感,即使沒哭,一天都不笑,也不主動找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也不能算好事兒。」

當天晚上我和老公長談兩個多小時,「思前想後決定還是老樣子,即使祺適應也一周只送兩天,給自己放個雙休日,勻些時間給老公。一度想多送幾天本來也不是出於為孩子好,沒想要鍛煉她的社交或獨立。而是幼兒園緊俏,送四天能保證位置,另外也為了自己輕鬆,有更多精力琢磨裝修、二寶和自我充電。既然有條件給她更好的,自己辛苦些又有何妨?」

我和園長也溝通了我的擔心,她表示理解,雖然不能退錢給我,但是我可以少去幾天或者提早去接。她對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員工很有信心,覺得只要我給孩子機會,她和阿姨建立依戀關係不是問題。我將信將疑,決定還是要相信自己對孩子的觀察,由自己來判斷。

第五次—— 「一聲沒哭,順利扔在幼兒園,愉快地說了再見。躲進監控室,看見她在玩兒最愛的彩色麵糰。早上一定要帶她的小馬一起走,進了幼兒園就隨手一放,過了會兒猛然發現一個小男孩在玩兒,當仁不讓地搶回去,一隻手抱著一隻手玩兒麵糰。」 「我看著表,一到三個小時馬上進屋去接她,結果她居然不願意走!看到我自然很高興,但希望我能留下來陪她玩兒,而不是帶她走…」

第六次—— 「去接她的時候不願意走,非常興奮地指房間里各種各樣的東西、牆上的畫和地上的小朋友給我看,費了好大勁才把她抱走。出門後我問她還想來嗎,她點點頭。」

就在我放棄送幼兒園的想法時,她似乎愛上了這個地方?到底怎麼回事兒?我困惑了... 我自認為非常了解我的孩子,能察覺到她情緒上的細微變化,她應該還沒有成熟到自己頂著壓力還佯裝鎮定,也沒這麼快就和媽媽疏離了吧。微博上的好友勸我觀察幾天再說,言下之意可能是新鮮感作祟,日後情緒會反覆。事實證明確有反覆,但就一兩次而已,順應她當時的感覺,不強迫,給她空間,但也不干擾她自我心理抗爭(self-struggle)的過程,很快就恢復了平穩的情緒(具體tips我後文會寫)。很快正常地一周送四天,一天將近7個小時,她依然活潑愛笑,沒有特別粘媽媽(比之前會粘一點兒,但我小心翼翼地不離開她時,她會自己跑到一邊玩兒的起勁),對各種不同的東西和人興趣十足,和幾個同班常去的小孩相熟,尤其喜歡看兩個男孩跑來跑去搞怪,在幼兒園也會和在家一樣烏拉烏拉對老師講一大串外星語,會毫不客氣地坐在老師身上,我在場看著阿姨給她換尿布,換好她張開雙臂阿姨把她抱下檯子而不是哭著找我,每天離開時和每個人飛吻。

至少這一個月下來,我仔細觀察,還真沒發現明顯的不良影響。

預告:

四、真的一定有害嗎?——實證研究和文獻怎麼說?

五、怎樣為三歲以下孩子挑選幼兒園(托班)

六、最關鍵的過渡期,你能幫孩子做什麼?

七、過渡期以及之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推薦閱讀:

命理解析:六十甲子五行強弱分析
取名常用字分析與詮釋----金
怎麼利用八字算命分析個人財運?
奶粉分析,一個專家分析的,太全面了,給寶寶留著
簡單易學風水術(四十九)居家實例分析

TAG:集體 | 利弊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