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基本精神
《周易》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形成於周朝。它由易經與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是卜筮之書,以卜筮來預未來行為的凶吉,包括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辭、爻辭、元、亨、利、貞、吉、凶、無咎、無妄、孚、厲、悔、吝等概念。易傳即十翼,是解釋易經、闡發義理之書,是借易經的六十四卦的思維模型,闡發哲學,倫理和人生智慧的書,包括陰陽、太極、變化,體用、象、數、理、道器等觀念。
秦始皇「焚書坑儒」,《周易》因是卜筮之書,未被焚毀,保留下來。易學研究至今,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西漢以來,易學分為象數派與義理派。象數派,以西漢的田河、焦延壽、京房為代表,北宋以邵康節為代表,主要研究預測自然災變和人事凶吉。義理派,以三國時的王弼,北宋的程頤、南宋的楊萬里為代表,朱熹則是集大成者,偏於義理。今天,易學作為國學的一部分進行研究,可分為學院派與民俗派。學院派偏於義理研究,以山東大學為代表,有國家易學研究基地,正式出版《周易研究》刊物,有易學博士點。民俗派偏於象數,涉及四柱預測,風水、擇吉、奇門甲遁甲、六壬等術數,以邵偉華為代表,研究多見於民間。象數派「存象忘義」,義理派「得意忘象」,各有千秋,應將兩者結合起來。
《周易》文字古奧,反映的生活、思想與現代相隔數千年;解釋易經的著作汗牛充棟;以易經原理應用於人事的術數五花八門。初學《周易》者應以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為精讀之書,再參考其它著作。
我們處於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學習古老的《周易》有什麼用?學習《周易》應該學些什麼?
朱熹《周易本義》序中說:周易「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即至廣大而盡精微,大到治國安邦,小到立身處世都可以用到《周易》。因為《周易》提供的思維的模型和思維方法普遍實用。其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陰陽變化的規律
太極是負陰而抱陽的宇宙模型:雙魚相抱的圓球形。在一個統一體中包含陰與陽兩種不同性質的物質。太極為陰陽物質的統一體,相互對立與依存。這是具有中國元素的宇宙觀。雙魚中魚眼的黑點與白點,表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盡而一陽生,陽盡而一陰生。
這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對中國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而抽象出來的。冬至日,太陽直射移至南回歸線,中國夜最長,晝最短,說明陰氣至盛而盡,一陽也同時孕育。太陽直射從南回歸向北移,春分為陰陽各半,夏至陽氣至盛,白天最長,而一陰又生了。陰生至秋分又呈陰陽各半的格局。古人不知太陽直線、回歸線的科學道理,而是從白天、黑夜的時間長短悟出來的道理。
易經中的卦象是由陰爻與陽爻按照一定規律組合而成的。先有八卦,再由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種思維模型。朱熹在《周易本義》序中說:「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奇偶。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 如:
卦氣:卦與節氣相配。震主春季,離主夏季,兌主秋季,坎主冬季。
消息卦:消,陽爻減少而陰爻增加,姤、遁、否、觀、剝、坤。息,陰爻減少,而陽爻增加,復、臨、泰、大壯、 夬 、乾。用十二消息卦可以配十二個月。
陰陽變化的規律,可從《周易》中悟出以下幾點:
1、陰與陽性質相反。陰與陽有對立的性質,事物中有相衝、相剋。如子午沖、卯酉沖、辰戌沖、丑未沖、寅申沖、已亥沖。明物質與暗物質,正電與負電,交感神經與負交感神經,順向思維與反向思維等。
2、陰陽互根:陰生陽,陽生陰,陰陽互為生成的動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補陰可生陽,補陽可生陰,補充營養,人有神氣。因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3、陰陽消長:陰盛陽衰,陽盛陰衰。如季節的交替,晝夜的變化。我力量對比的變化。
4、陰陽轉化: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物極必反。剝盡復至,否極泰來。
二、陰陽平衡
陰陽在不斷運動、變化,必然產生不平衡。有變、有不平衡,就必須調節使之平衡,使之和諧,為進一步發展作準備。朱熹在《周易本義》序中說:「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
「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創新思維,在了解陰陽運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採用適當的調控方法加實施。,《周易》不是「無用」而是看我們是否「會用」。四柱中所說的「用神」,就是指調控陰陽平衡、避凶趨吉的手段。以五行生剋、六親關係為理論,尋找扶抑的手段。安邦定國也要用之,如我國的宏觀調控手段,調控房價上漲,調控通貨膨脹,調控收入差距過大等,以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和諧、平衡。
環境(風水)學,以《周易》的理論,研究人類建築選址和布局,使人與自然環境達到和諧、平衡。
中醫,以《周易》理論研究人的身體生理機能、器官如何與外界環境達到平衡、和諧。如,避開或適應季節的氣候變化養生;治療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疾病;研究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心理因素對軀體的影響,加以調節,達到身心平衡,調節吐納、消化、運輸、排泄達到五臟五腑的平衡。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有動態平衡的理念。
三、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精神
1、《易經》乾卦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說天體運行剛健有為,日夜不停地運動。人要效法天體運行的態勢,應自強不息。這是從天體健行「比德」而悟出的道理。
人要通過辛勤的勞動從自然索取養料,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才能生存。君子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自強不息地奮鬥。
中國以農業立國,辛勤耕耘,以土地為勞動對象,要與旱災,水災,蟲災作鬥爭,有時顆粒無收。有時落後的游牧民族入侵,土地,人口,財產被搶奪,要自強不息地奮起反抗。
乾卦爻辭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終日勤奮工作,即使到了晚上也還保持警惕,有憂患意識如履薄冰,小心出錯。這樣即使有災害、人禍,也不會影響自己。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抵禦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經濟制裁中都表現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人要自立、自強、自信、自尊,從經濟大國變成經濟強國。我們要發揚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的精神。
2、易經坤卦象辭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代表地。地勢厚重,承載萬物生長,是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從「比德」看,大地如母親,以博大的的胸懷關懷人類,滋生萬物,人法地就要具有仁愛之心,奉獻精神、崇高的道德。
中國人崇尚「仁」、「德」、「善」。做人,要求「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首。教育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德育為先。現代提倡「以人為本」,體現了關心人,尊重人,為了人的德性。中國有「厚德」的傳統,塑造了善良、仁愛、文明、友善的良好形象。
《周易》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形成於周朝。它由易經與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是卜筮之書,以卜筮來預未來行為的凶吉,包括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辭、爻辭、元、亨、利、貞、吉、凶、無咎、無妄、孚、厲、悔、吝等概念。易傳即十翼,是解釋易經、闡發義理之書,是借易經的六十四卦的思維模型,闡發哲學,倫理和人生智慧的書,包括陰陽、太極、變化,體用、象、數、理、道器等觀念。
秦始皇「焚書坑儒」,《周易》因是卜筮之書,未被焚毀,保留下來。易學研究至今,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西漢以來,易學分為象數派與義理派。象數派,以西漢的田河、焦延壽、京房為代表,北宋以邵康節為代表,主要研究預測自然災變和人事凶吉。義理派,以三國時的王弼,北宋的程頤、南宋的楊萬里為代表,朱熹則是集大成者,偏於義理。今天,易學作為國學的一部分進行研究,可分為學院派與民俗派。學院派偏於義理研究,以山東大學為代表,有國家易學研究基地,正式出版《周易研究》刊物,有易學博士點。民俗派偏於象數,涉及四柱預測,風水、擇吉、奇門甲遁甲、六壬等術數,以邵偉華為代表,研究多見於民間。象數派「存象忘義」,義理派「得意忘象」,各有千秋,應將兩者結合起來。
《周易》文字古奧,反映的生活、思想與現代相隔數千年;解釋易經的著作汗牛充棟;以易經原理應用於人事的術數五花八門。初學《周易》者應以南宋朱熹的《周易本義》為精讀之書,再參考其它著作。
我們處於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學習古老的《周易》有什麼用?學習《周易》應該學些什麼?
朱熹《周易本義》序中說:周易「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即至廣大而盡精微,大到治國安邦,小到立身處世都可以用到《周易》。因為《周易》提供的思維的模型和思維方法普遍實用。其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陰陽變化的規律
太極是負陰而抱陽的宇宙模型:雙魚相抱的圓球形。在一個統一體中包含陰與陽兩種不同性質的物質。太極為陰陽物質的統一體,相互對立與依存。這是具有中國元素的宇宙觀。雙魚中魚眼的黑點與白點,表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盡而一陽生,陽盡而一陰生。
這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對中國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而抽象出來的。冬至日,太陽直射移至南回歸線,中國夜最長,晝最短,說明陰氣至盛而盡,一陽也同時孕育。太陽直射從南回歸向北移,春分為陰陽各半,夏至陽氣至盛,白天最長,而一陰又生了。陰生至秋分又呈陰陽各半的格局。古人不知太陽直線、回歸線的科學道理,而是從白天、黑夜的時間長短悟出來的道理。
易經中的卦象是由陰爻與陽爻按照一定規律組合而成的。先有八卦,再由八卦重疊為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種思維模型。朱熹在《周易本義》序中說:「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奇偶。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 如:
卦氣:卦與節氣相配。震主春季,離主夏季,兌主秋季,坎主冬季。
消息卦:消,陽爻減少而陰爻增加,後、遁、否、觀、剝、坤。息,陰爻減少,而陽爻增加,復、臨、泰、大壯、 夬 、乾。用十二消息卦可以配十二個月。
陰陽變化的規律,可從《周易》中悟出以下幾點:
1、陰與陽性質相反。陰與陽有對立的性質,事物中有相衝、相剋。如子午沖、卯酉沖、辰戌沖、丑未沖、寅申沖、已亥沖。明物質與暗物質,正電與負電,交感神經與負交感神經,順向思維與反向思維等。
2、陰陽互根:陰生陽,陽生陰,陰陽互為生成的動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補陰可生陽,補陽可生陰,補充營養,人有神氣。因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3、陰陽消長:陰盛陽衰,陽盛陰衰。如季節的交替,晝夜的變化。我力量對比的變化。
4、陰陽轉化: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物極必反。剝盡復至,否極泰來。
二、陰陽平衡
陰陽在不斷運動、變化,必然產生不平衡。有變、有不平衡,就必須調節使之平衡,使之和諧,為進一步發展作準備。朱熹在《周易本義》序中說:「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
「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創新思維,在了解陰陽運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採用適當的調控方法加實施。,《周易》不是「無用」而是看我們是否「會用」。四柱中所說的「用神」,就是指調控陰陽平衡、避凶趨吉的手段。以五行生剋、六親關係為理論,尋找扶抑的手段。安邦定國也要用之,如我國的宏觀調控手段,調控房價上漲,調控通貨膨脹,調控收入差距過大等,以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和諧、平衡。
環境(風水)學,以《周易》的理論,研究人類建築選址和布局,使人與自然環境達到和諧、平衡。
中醫,以《周易》理論研究人的身體生理機能、器官如何與外界環境達到平衡、和諧。如,避開或適應季節的氣候變化養生;治療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疾病;研究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心理因素對軀體的影響,加以調節,達到身心平衡,調節吐納、消化、運輸、排泄達到五臟五腑的平衡。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有動態平衡的理念。
三、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精神
1、《易經》乾卦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說天體運行剛健有為,日夜不停地運動。人要效法天體運行的態勢,應自強不息。這是從天體健行「比德」而悟出的道理。
人要通過辛勤的勞動從自然索取養料,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才能生存。君子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自強不息地奮鬥。
中國以農業立國,辛勤耕耘,以土地為勞動對象,要與旱災,水災,蟲災作鬥爭,有時顆粒無收。有時落後的游牧民族入侵,土地,人口,財產被搶奪,要自強不息地奮起反抗。
乾卦爻辭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終日勤奮工作,即使到了晚上也還保持警惕,有憂患意識如履薄冰,小心出錯。這樣即使有災害、人禍,也不會影響自己。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抵禦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經濟制裁中都表現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人要自立、自強、自信、自尊,從經濟大國變成經濟強國。我們要發揚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的精神。
2、易經坤卦象辭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代表地。地勢厚重,承載萬物生長,是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從「比德」看,大地如母親,以博大的的胸懷關懷人類,滋生萬物,人法地就要具有仁愛之心,奉獻精神、崇高的道德。
中國人崇尚「仁」、「德」、「善」。做人,要求「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首。教育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德育為先。現代提倡「以人為本」,體現了關心人,尊重人,為了人的德性。中國有「厚德」的傳統,塑造了善良、仁愛、文明、友善的良好形象。
推薦閱讀:
※什麼是人文精神?
※都經歷過哪些低谷期?
※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解讀:實現法治的「全覆蓋」
※英國憲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長
※精神潔癖都有什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