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歷史的16本書
羅伯特.唐斯,是美國前全國圖書館協會主席,伊利諾大學圖書館館長。他曾寫過一本書,名為《改變世界的書》。書中介紹了影響世界歷史的16本書。現將這16本書向讀書愛好者們推薦。
1.《君主論》 作者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義大利 )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里所闡述的君主統治和政治權術的理論,即「馬基雅維利」主義,成了後世一切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治國的原理。
2.《常識》 作者 托馬斯.潘恩(英國)
潘恩1737年1月29日出生在英國東部諾福克的一個平民家庭,後移居美國。1776年1月16日《常識》正式出版。《常識》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君主政體和殖民統治的本質。潘恩指出:「在英國,一個國王所能做的事情,往往不外賣官鬻爵和挑起戰爭。......英王乃是一個皇室野人,戴著王冠的強盜。」「殖民統治是一種不可容忍的罪惡。」
在「關於美國目前形勢的斷想」一章里,潘恩以激勵人心的詞句呼籲「美洲人民被暴虐統治者慘殺的已夠多了。他們殷紅的鮮血灑遍在大自然,發出嗚咽的聲調,彷彿在控訴、在號召:現在是應該採取獨立運動的時候了!熱愛人類的人們,敢於反對暴政和暴君的人們,請站到前面來!」
《常識》所引起的強烈反響是不尋常的。富蘭克林讀後非常激動,稱之為「天才之作」。
喬治.特里維廉在《美國革命史》中寫道:
「很難再找到一本象《常識》那樣對革命進程產生如此直接、廣泛、持久的影響的著作。......據世界各國報刊報道,《常識》引導著億萬人民投入爭取獨立的鬥爭,創造了人間的奇蹟。」
人們懷念潘恩,視他為「美國獨立之父」,人們紀念潘恩,是他首先提出「美利堅共和國」的國名,是他第一個宣稱「美國的事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類的事業。」正如安德努.傑克遜所說的:
「潘恩不需要人工建造的紀念碑,在熱愛自由和獨立的人們心裡早以矗立起了他的紀念碑。」
3.《國富論》作者 亞當.斯密(英國)
1776年3月9日《國富論》正式出版。《國富論》的內容不只局限於經濟,它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小百科全書」。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J.A.R馬里奧特曾對亞當.斯密作過一個概括性的評述,他說:
「也許沒有任何一部當代的著作象《國富論》那樣對科學經濟思想和行政管理特徵產生過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亞當.斯密的這部著作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持續下去。」
4.《人口論》作者 托馬斯.馬爾薩斯(英國)
《人口論》於1798年以小冊子的形式發表,約五萬字。1803年該書第二版出版。《人口論》深入分析了貧困的性質和產生的原因,很快成為與《 國富論》齊名的政治經濟學著作。
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在關於托馬斯的評論中是最公正和最典型的,他說:
「在從十八世紀至今的人類科學史上,馬爾薩斯是與約翰.洛克、大衛.休莫、亞當.斯密、查爾斯.達爾文、威廉.佩利、詹姆斯.米爾、傑里米.邊沁等人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的,不僅在感情上,而且在實質上,他屬於偉人的行列.他的《人口論》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5.《不服從論》作者 亨利.大衛.索羅(美國)
亨利.大衛.索羅的《不服從論》的刊頭詞是:「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
在《不服從論》中,索羅以犀利的筆觸,通過對國家和政府性質的分析,抨擊了不合理的納稅制度,揭露了罪惡的奴隸制和專制政體。
索羅認為,「政府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但是大多數政府有時卻不是這樣。」如美國政府,儘管它「相對來說還是不錯的」,然而它實質上是「一個奴隸制政府」,並且要使之永久化。所以,公民的責任就是與政府的罪惡行徑作鬥爭。他寫道:
「如果號稱是自由的庇護地的國家有六分之一的人民是奴隸,那麼正直的人一定起來反抗,進行革命。」
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索羅的《不服從論》所體現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後人稱之為「十九世紀的革命宣言」,「新大陸上的有史以來最高昂的反抗學說」。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影響將波及全球。
國總統。」
7.《資本論》 作者 卡爾.馬克思 (德國)
1869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是用德文寫的。它的第一卷英譯本到1887年才問世。
《資本論》從商品分析出發,提出了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理論。這是馬克思的一大貢獻。
馬克思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創立了辯證法。
馬克思的《資本論》發表一百多年來,世界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本論》成了各國「工人階級的聖經」。後人沒有忘記馬克思所建立的歷史功績。不同階級、不同膚色、不同職業、不同國家的人們都給予他高度的評價。
無產階級引用恩格斯的話——「正如達爾文發現了生物界進化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是社會學的「達爾文」,經濟學的「牛頓」。
科學家巴曾雖然認為《資本論》「艱澀難讀,結構鬆散」,也承認馬克思的這本書是「一本傑作」,「體現了無產者的情感和要求」。
理論家奈爾指出,馬克思以《資本論》的成就證明了他是「無產者鬥爭的象徵和領袖」。
另一較典型的評價是弗里霍夫博士作出的:
「這位自己曾經生活在貧困之中的偉人給世界帶來了消滅貧困的希望,他的理論從根本上改變現代的人們的思想——我認為,這就是馬克思留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8.《海軍戰略論》作者 阿弗雷德.馬漢(美國)
1890年馬漢出版了傳世之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年——1783年》——亦稱《海軍戰略論》。
這部使馬漢名揚海外的書實質上是一部記述從十七世紀中葉至拿破崙戰爭結束之間英國海權的建立和擴張的歷史。馬漢強調指出,無論什麼國家,若要想在世界事務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控制海權,「海權是統治世界的決定因素」。而要能控制海權,就必須具備六方面的條件: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領土、人口、民族素質和政府機制。因此,馬漢認為,「一部海權史實際上是一部國民政治軍事史。」
《海軍戰略論》1890年一出版很快就風靡遐邇,陸續被譯成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俄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各國的文字,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世界暢銷書之一。
無疑,《海軍戰略論》的出版不僅總結了歷史上海權的演變,而且順應了西方列強,特別是英國的擴張的需要。馬漢的名聲隨著《海軍戰略論》也愈發大振。
「誰控制住海洋,誰就統治了世界。」馬漢這句名言在兩次世界大戰得到了證實。他的《海軍戰略論》與其他代表著作——《海權對法國革命的影響,1793——1812》以及《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等標誌著世界軍事學和歷史學發展的新的里程碑。一位美國評論家說:「沒人象馬漢那樣直接、深刻地影響了海權說如此眾多的國家的對外政策。」一位法國海軍戰略家則認為:「馬漢的海權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的歷史。」
9.《地緣政治論》作者 哈爾福德.麥金德(英國)
「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區;
誰統治心臟地區,誰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
英國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的這一段名言是對地緣政治學的集中概括。
在馬漢的《海軍戰略論》問世後的十四年,即1904年,麥金德發表了《地緣政治論》。該書進一步闡述和發展了《海軍戰略論》的基本思想,對世界歷史的進程同樣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我的奮鬥》作者 阿道夫.希特勒(德國)
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問世於1925年。該書日後成了第三帝國的藍圖,有人稱《我的奮鬥》是「當代蠱惑人心之傑作」,「二十世紀絕滅人性的罪行錄」,這是十分確切的。
希特勒認為,一切生命都是一場永恆的鬥爭,世界只不過是個適者生存、強者統治的叢林,「一個弱食強肉、優勝劣敗的世界」。德國要恢復世界大國的地位,成為「地球的主人」,就首先「必須對法國來一次最後的總算帳,......一場最後的決戰。......德國實際上不過是把消滅法國當作一種手段而已,其目的是在將來能夠為我國人民在其他地方進行擴張。」
關於未來納粹國家的性質,希特勒在《我的奮鬥》里指出第三帝國將實施「領袖統治原則」,即實行獨裁統治,在這個國家裡要確立元首——希特勒本人——的絕對權力,在元首周圍是一批承上啟下的較為次要的領袖人物。希特勒認為,這個「新式國家要以人種為基礎」,而最優人種就是亞利安人。
此外,為了達到他自己的狂妄野心,希特勒提出必須使用三種方法:宣傳、外交和武力。而納粹黨最有效的宣傳手段便是「必須玩耍手法,學會說謊」。希特勒的名言是「把天堂說成地獄,把地獄說成天堂」,「謊言越大,人們越是相信」。
總之,希特勒在《我的奮鬥》里大肆渲染可怕的「生存空間論」和「種族優越論」,發泄對猶太人、對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刻骨仇恨,在該書思想的影響下,德國走上了屠殺無辜(尤其是猶太人),窮兵黷武的道路。
歷史學家諾曼.卡曾斯正確分析了《我的奮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後果的關係,他指出:
「《我的奮鬥》是二十世紀的一本極其重要的書,它從1933年至二次大戰結束一直主宰著納粹第三帝國的政治,......《我的奮鬥》里,每一個字,使一百二十五人喪失了生命;每一頁,使四千七百人喪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一百二十萬人喪失了生命。」
11.《天體運行論》作者 尼古拉.哥白尼(波蘭)
《天體運行論》是用拉丁文寫的,扉頁上寫著「獻給教皇保羅三世」,以求關心和保護。全書共分六冊。第一分冊是關於宇宙的概述和日心說的基本內容;第二分冊是關於總的行星的位置和天體運行的規律;其他四個分冊詳細地介紹了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球的運行情況、計算公式和圖表等。
哥白尼的《日心論》是對宗教神學宇宙觀的致命打擊。因為按照神學的觀點,地球是上帝選定的宇宙中心,地球上的人類是上帝創造的,在地球、月亮、星星、太陽之外,則是上帝的天國。「日心說」顯然是與之針鋒相對的,因此,當時保守的封建勢力和宗教勢力對哥白尼的進步學說大為震驚,並立即對哥白尼發動了激烈的輿論圍攻。
反動教會對哥白尼的仇恨還反映在它們對布魯諾和伽利略的殘酷迫害上。布魯諾由於提出多太陽系和宇宙無限的思想,被羅馬教會綁在火刑柱上活活燒死。伽利略也由於堅持哥白尼學說被判處終身監禁,他是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考察天文學的科學家,在嚴刑拷打的審訊面前,他拒絕下跪譴責哥白尼的「日心說」,表現令人讚歎的鬥爭精神。
哥白尼對這一切 似乎早有預料,他在 《天體運行論》的序里就以大無畏的氣概宣稱:
「對數學一竅不通的無聊的空談家會摘引《聖經》的章句,加以曲解來對我的著作進行非難和攻擊,對這種意見,我決不予於理睬,我鄙視他們!」
漫長的歷史是最好的見證,它向人們證明,哥白尼的影響是劃時代的,他的科學地位是永恆的——他的「日心說」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基礎。
詩人歌德盛讚說:「在所有人類發現中,就其影響而言,沒有任何學說能超過哥白尼的學說。」
美國科學家萬尼瓦爾.布希認為;「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標誌著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哈羅德.尤里評論說:「哥白尼的新學說——『日心說』經受了整整幾個世紀的考驗,他創立的科學新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關於人類生活的認識。」
著名天文學家哈倫.斯坦遜懷著敬意地說:「要在眾多的對歷史上的科學進步作出貢獻的傑出人物選出最優秀的往往是極困難的事。然而,如果要我列舉三位最偉大的科學家,我就會毫不遲疑地選哥白尼、牛頓、和達爾文。這三個人有著共同特徵:想像力、天才、獨創精神。但在這三方面,我覺得哥白尼是最突出的。沒有他所奠定的現代天文學理論,牛頓就不可能建立萬有引力定律,沒有他為變革的思想鳴鑼開道,達爾文的進化論就不可能深入到人們的認識中去。」
恩格斯則更加精闢地對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作了如下概述:
「自然科學藉以宣布其獨立並且好象是重演路德焚燒教諭的革命行動,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的出版,他用這本書來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會權威挑戰。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地前進。」
12.《血液循環論》作者 威廉.哈維(英國)
1628年哈維在法蘭克福正式出版的《心血循環運動論》,又稱,《血液循環論》,全書共72頁,是用拉丁文寫的。
哈維在該書的序中寫道:
「我信奉不是從書本,不是從哲學家的觀點,而是從自然結構里學習和講授解剖學。」
以這一科學方法論為指導,哈維批駁了有關心臟、動脈、靜脈和血液等流行的錯誤觀點,論證了自己的血液大循環理論。
哈維於1657年6月3日病逝,享年八十歲,他一生未生育子女,沒有給自己留下後代,卻給人類留下了無價之寶——《血液循環論》。
13.《數學原理》作者 伊薩克.牛頓(英國)
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科學發展的書籍中有一本特別令人注目,那就是牛頓的《數學原理》。《數學原理》的全名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是一部劃時代的科學巨著,從理論上對前人和同時代人(包括牛頓本人)的科學成果作了總結,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理論體系。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於1687年問世。全書共有三分冊。第一分冊是關於廣袤宇宙里的行星運行理論,這部分內容奠定了現代數學物理、流體靜力學和流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第二分冊批評了舊時的宇宙渦流理論,牛頓從科學實驗和數學理論角度證明「渦流理論是完全違背天文的事實的」。第三分冊是關於「世界體系」,在這一分冊里,牛頓系統地闡述了萬有引力定律及其在天文學的實際應用。
《數學原理》出版後,人們普遍感到這是一本艱澀難懂索然寡味的書,就象他本人難以理解一樣。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請牛頓開一書單以弄懂書中複雜的數學問題。牛頓立即開了一個書目,那位哲學家一看就感慨地說:「光看這個初步書目,就要拼上我大半條老命。」可牛頓卻解釋說,他的這本書並不深奧。「我的學說,既使對於不熟悉高等數學的人來說,也還在他們智力所及的範圍之內,因為這本書僅僅涉及到有關物質的那些簡單原則。」當有人批評說,在他的書里,宇宙被說成是一個「沒有計劃、沒有智慧、沒有生氣的世界」時,牛頓明確地回答:
「宇宙的設計如此美麗,設計所依照的法則如此和諧,......這個事實本身就必須以神聖、智慧——造物者之手——的存在為先決條件。」
牛頓本人認為,他的力學三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是在繼承刻卜列、伽利略、惠更斯、胡克、哈雷等科學巨匠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如果我比別人看得稍微遠些,」牛頓說,「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緣故。」
牛頓和他的《數學原理》在人類科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近代數學、力學、物理學、天文學即是從牛頓開始創立的。世人稱十七世紀為牛頓的「數學世紀」,牛頓的「數學世紀」為十八世紀的「化學世紀」和十九世紀的「生物世紀」奠定了基礎。無怪乎世界科學家們對牛頓的《數學原理》給以了極高的評價:
同時代的著名數學家拉普勒斯和拉革蘭奇認為牛頓是「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原理》是「最天才的著作」;
當代數學物理先驅博茨曼稱該書是「第一部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專著」;
著名天文學家坎貝爾說,《數學原理》是有史以來最罕見的天文物理學巨著;
科學家蘭格稱它為「稀世之寶」,「為機械哲學的研究提供真正的源泉」;
科學家麥克默里說:《數學原理》打破原天體運動的神秘,結束了以前研究中的混亂,給科學「帶來了秩序和體系」。
愛因斯坦在談到牛頓和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說:
「自然在他面前好象是一本書,他毫不費力地遨遊其中,......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集藝術家、試驗者、機械師和理論家於一身。」
牛頓是這樣來總結自己的一生的:
「我不知道我在世界面前成了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彷彿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生長在海灘邊的男孩,尋覓著光滑的卵石和奇異的貝殼,而在我的面前展現的是一片無邊的真理的海洋,還有待於我去涉足和探索。」
14.《物種起源》作者 查理.達爾文(英國)
1859年達爾文完成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當年12月24日倫敦約翰.默里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問世。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誌著新的科學的物種進化論的正式問世。正如達爾文所說的:「人類的起源和歷史將會得到科學的闡述。」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觀點集中在該書的前四章里。達爾文用大量的事實和豐富的材料說明生物普遍存在著變異現象,變異的基本原因是生活條件的改變;生物不僅有變異性,而且有遺傳性。「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基礎;人類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培養產生許多新的物種;在自然界,物種通過「自然選擇」而產生,「自然選擇」則通過生存競爭而實現;「物竟天擇,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以嶄新的思想體系震動了世界,它象射向舊學說的「火焰」,使宗教迷信的種種邪說原形畢露,它象一束「閃電」,在「上帝創世說」統治的世界裡炸開。理所當然,教會勢力馬上群起而攻之,視之為洪水猛獸。據說,教會列舉的達爾文的最大罪狀就是,他指出人是由猿變來的,若 達爾文的這一觀點為世人所接受,《聖經》的「上帝創世說」就會動搖,那是不堪設想的。甚至連達爾文的母校圖書館內也禁止師生借閱《物種起源》。
然而,以英國的赫胥黎、德國的海克、法國的左拉和美國的愛沙.葛雷等為首的進步學者和正直的科學家挺身而出捍衛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生在1860年6月底的牛津論戰在人類科學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雖然達爾文本人由於健康原因未能直接參加這場論戰,但赫胥黎等人卻以演講會、讀書會、辯論會以及寫科普文章等形式,迎接挑戰,終於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
著名學者查爾斯.艾爾伍德總結地指出:「達爾文的著作對人類的思想發展諸方面,特別是生物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人類科學史上的最高榮譽非他莫屬。」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達爾文的學說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860年,馬克思讀了《物種起源》以後,在給恩格斯的信中稱這本書「為我們的觀點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礎」。恩格斯也指出,是達爾文「首先發現了我們星球上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達爾文學說的功績的同時,也分析了其中的嚴重缺陷。如過分誇大了動植物界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的作用,視其為物種變化發展的唯一原因;又如,達爾文否定自然界存在「飛躍」,只承認緩慢地進化等。
15.《夢的解析》作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
1900年《夢的解析》(又譯<釋夢>)出版。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里把 人的心理活動分為三個層次:本能、自我、超自我。
第一層次特彆強調性本能,這種本能近於原始動物狀態,是潛意識的,遺傳性的是人在出生時就具有的一種本能意識,同時也帶有盲目性、殘忍性,為了達到目的,追求歡快,一個人可不擇手段,不顧後果。
第二層次的自我受到現實原則的制約,要求人們清醒地認識周圍世界。弗洛伊德說:「自我即是本能的無理要求和外部世界的抑制因素之間的協調者。」它可以幫助使人的本能不斷適應外界環境。
第三層次是超自我。這種超越自我的境界強調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以達到人類思維和意識的最高階段。
弗洛伊德認為,假如上述三個層次處於和諧狀態,一個人便覺得合群,愉快;反之,他就感到孤獨、憂鬱。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因患口腔癌逝世。倫敦為弗洛伊德舉行隆重的悼念儀式。著名科學家A.G.坦斯利在為英國皇家學會撰寫的訃告里是這樣評價弗洛伊德的理論貢獻的:
「只要我們想起,弗洛伊德是在探索一個前人從未觸及過的領域——人類思維的領域,並且他的理論由於這個領域長期視為森嚴壁壘的禁區而被人忽視,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弗洛伊德的理論具有多麼偉大的變革意義。」
16.《相對論》 作者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美國)
1914年,愛因斯坦被聘為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同時還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沒有使愛因斯坦中斷對廣義相對論的研究。這樣,他從1905年到1915年用了十年時間,終於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實現了物理學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的一次飛躍。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著重研究了推動宇宙間星球、彗星、流星和銀河運動的「神秘力量」,它給牛頓以來的引力和光理論帶來根本性變革。牛頓認為,引力僅是「一種力量」。但愛因斯坦證明,圍繞一個星球或其他天體的外層空間整個兒是一個引力場,就象一個磁體周圍的磁場一樣;無數個天體,如太陽或恆星都是被巨大的引力場所包圍。廣義相對論不僅對地球和月亮的引力,而且也對離太陽最近的水星的不規則運動作出了科學的解釋。愛因斯坦還指出,物質存在的空間是不平坦的,而是彎曲的,空間彎曲的程度(曲率)取決於物質的質量及其分布情況,空間曲率體現為引力場強度。
1919年5月,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出幾年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組織對日全食的觀察,所攝照片令人信服地顯示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光線在射透太陽引力場時是曲折行進的;宇宙兩點之間最短距離不是直線;時間是相對的,時間測量因速度而異;時間與高度、長度、寬度一起構成物體的四大要素。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時空結構與物體運動的關係,在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著名物理學家班納希.霍夫曼認為廣義相對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愛因斯坦躋身於牛頓、阿基米德等科學巨匠的行列」。同年11月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倫敦聯合召開會議,聽取日全食觀測小組的研究報告。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湯姆遜教授說: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也許是最偉大的成就。......這不是僅僅發現一個孤島,而是發現一個新的科學思想的新大陸。」
愛因斯坦因病醫治無效於1955年4月18日溘然辭世。臨終前,他囑咐家人,不舉行葬禮,不埋入墳墓,不建立紀念碑。他的逝世震撼了世界,唁電和唁函從各地飛往普林斯頓。各國報刊登出大幅訃告,出版紀念專輯,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偉人的哀悼。有的刊物重新刊出法國物理學家郎茲丸在1931年說的關於愛因斯坦的一段話:
「他現在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具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偉大能與牛頓相比,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許比牛頓更加偉大,因為他對於科學的貢獻更加深刻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
愛因斯坦的科學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無數科學家深深地懷念他,正沿著他開拓的道路前進。最近,保羅.奧赫塞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對愛因斯坦學說的歷史作用,用『影響"一詞是遠遠不夠的,他提出的理論是『變革性的"。原子時代產生於他的學說,他將把人類引導至何處,我們無法預測,但我們知道,他是我們這一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在我們眼中,他幾乎成了一位『聖賢』,他的成就證明了人類思想的無窮力量,標誌著人類對宇宙行星的不斷的求索。」
推薦閱讀:
※世界上巨毒蛇類集錦 【有圖--膽小者慎進】
※近代世界黑幫風雲錄
※馬其頓共和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中國的廚藝在世界上是什麼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