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網 陰陽合曆 曆法

歷 法

(一)曆法的定義

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

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

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節氣 、世紀 和年代 。

(二)中國古代曆法的種類

古今中外有多少種曆法,本人沒有統計過。總之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曆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曆法。時代愈近,科學愈發達,測試手段愈先進,曆法就愈科學。

我們中國從古到今使用過的曆法,約有一百多種。有名稱可考的包括已頒行的和未頒行的中國古代曆法,據汪曰楨《歷代長術考》、朱文鑫《曆法通志》、毋茍先生《中國曆法制度沿革史》三書記載,有115種。列表如下:

1

黃帝歷

31

正光歷

61

正元歷    

91

知微歷

2

顓頊歷

32

興和歷

62

觀象歷    

92

乙未元歷

3

夏曆

33

大同歷

63

宣明歷    

93

五星再聚歷

4

殷歷

34

九宮行答歷

64

崇元歷    

94

會元歷

5

周曆

35

七曜律歷

65

萬分歷    

95

統天曆

6

魯歷

36

天保歷

66

永昌歷    

96

開禧歷

7

歷術甲子歷

37

北周曆

67

正象歷    

97

西征戊午元歷

8

太初曆

38

靈憲歷

68

調元歷    

98

淳祐歷

9

三統曆

39

天和歷

69

中正歷    

99

會天曆

10

四分曆

40

劉孝孫歷

70

齊政歷    

100

萬元歷

11

七曜術

41

甲寅元歷

71

明元歷    

101

成天曆

12

乾象曆

42

孟賓歷

72

欽天曆    

102

本天曆

13

黃初歷

43

大象歷    

73

應天曆    

103

授時歷

14

太和歷     

44

開皇曆    

74

乾元歷    

104

寶鑒歷

15

景初歷

45

七曜新術  

75

至道歷    

105

回回曆

16

泰始歷

46

張胄玄歷  

76

遼大明曆  

106

大統歷

17

劉智歷   

47

皇極曆    

77

儀天曆

107

聖壽萬年曆

18

乾度歷

48

大業歷    

78

乾興歷

108

黃鐘歷

19

通曆

49

戊寅元歷  

79

崇天曆    

109

西域歷

20

永和歷

50

符天曆    

80

明天曆

110

新法歷

21

三紀甲子歷

51

麟德歷    

81

奉元歷

111

曉庵歷

22

玄始歷

52

經緯歷    

82

十二氣歷

112

順治歷

23

永初歷 

53

光宅歷    

83

觀天曆

113

時憲歷

24

三宣元歷

54

神龍歷    

84

占天曆

114

癸卯元歷

25

既往七曜歷

55

九執歷    

85

紀元歷

115

天曆

26

元嘉歷

56

大衍曆    

86

大明曆

 

 

27

建元歷

57

千歲歷    

87

大明曆

 

 

28

大明曆

58

七曜歷    

88

統元歷

 

 

29

景明歷

59

至德歷    

89

乾道歷

 

 

30

神龜歷

60

五紀曆    

90

淳熙歷

 

 

此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除通行陽曆、夏曆外,還有本民族的曆法。

藏族一藏曆

傣族一傣歷

水族一水歷

白族—集聖歷

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伊斯蘭教曆(舊稱回曆、希吉來歷)。

傈僳族、鄂倫春族、普米族等——自然歷(根據物候特點來確定日期、季節)

彝族一彝歷(太陽曆)。

(三)曆法歸類三大系統

不管有多少種曆法,都可以把它們分別歸類到以下三大系統中去:陰曆、陽曆、陰陽合曆。

這是因為:計算時間,要麼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前者屬於陰曆系統,後者屬於陽曆系統,調和者則屬於陰陽合曆系統。

1、陰曆

陰曆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曆,其歷月是一個朔望月,歷年為12個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

2、陽曆

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公曆(格里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曆;

3、陰陽合曆(陰陽曆)

陰陽合曆的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歷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

(四)陰陽合曆與干支紀年

漢族地區使用的陰陽合曆又稱夏曆(文革後稱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月後為閏2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陰陽合曆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陰陽合曆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陰陽合曆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

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陰陽合曆為依據。中國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均以中國陰陽合曆為依據。


推薦閱讀:

瑪雅曆法石碑碎片再出土 2012預言或被推翻
今年為什麼會有兩個六月?其實我們的傳統曆法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
破解《銀盤子》心算萬年曆法的秘密
無中生有的事情你再重複一遍(二)

TAG:曆法 | 日曆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