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網 陰陽合曆 曆法
歷 法
(一)曆法的定義
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
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 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節氣 、世紀 和年代 。(二)中國古代曆法的種類
古今中外有多少種曆法,本人沒有統計過。總之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曆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曆法。時代愈近,科學愈發達,測試手段愈先進,曆法就愈科學。
我們中國從古到今使用過的曆法,約有一百多種。有名稱可考的包括已頒行的和未頒行的中國古代曆法,據汪曰楨《歷代長術考》、朱文鑫《曆法通志》、毋茍先生《中國曆法制度沿革史》三書記載,有115種。列表如下:
|
此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除通行陽曆、夏曆外,還有本民族的曆法。
藏族一藏曆 傣族一傣歷 水族一水歷 白族—集聖歷 回族、維吾爾族等10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伊斯蘭教曆(舊稱回曆、希吉來歷)。 傈僳族、鄂倫春族、普米族等——自然歷(根據物候特點來確定日期、季節) 彝族一彝歷(太陽曆)。(三)曆法歸類三大系統
不管有多少種曆法,都可以把它們分別歸類到以下三大系統中去:陰曆、陽曆、陰陽合曆。
這是因為:計算時間,要麼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前者屬於陰曆系統,後者屬於陽曆系統,調和者則屬於陰陽合曆系統。 1、陰曆 陰曆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曆,其歷月是一個朔望月,歷年為12個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 2、陽曆 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公曆(格里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曆; 3、陰陽合曆(陰陽曆) 陰陽合曆的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歷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四)陰陽合曆與干支紀年
漢族地區使用的陰陽合曆又稱夏曆(文革後稱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月後為閏2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陰陽合曆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陰陽合曆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陰陽合曆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 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陰陽合曆為依據。中國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均以中國陰陽合曆為依據。推薦閱讀:
※瑪雅曆法石碑碎片再出土 2012預言或被推翻
※今年為什麼會有兩個六月?其實我們的傳統曆法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
※破解《銀盤子》心算萬年曆法的秘密
※無中生有的事情你再重複一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