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馬遠繪畫作品欣賞
馬遠,(1140-1225)(又1190年-1279年), 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移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光宗、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出身繪畫世家,曾祖馬賁、祖馬興祖、伯馬公顯、父馬世榮、兄馬逵等皆為宋代知名畫家。馬遠擅山水、花鳥、人物,其山水師法李唐,多畫江浙山水,樹木雜卉多用夾筆,用大斧劈皴帶水墨畫山石,方硬嚴整;構圖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巒雄奇峭拔,或峭峰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
【名稱】宋 馬遠 梅石溪鳧圖
【年代】宋代
【簡介】冊頁,絹本,設色,縱27厘米,橫2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幅是一件花鳥與山水相結合的小品,即所謂「江南小景」的典型樣式。畫面攝取溪塘一角,紅白山桃,斜出崖上;溪水清澈,漣漪晃蕩;老小群鳧,飛集游泳;春意盎然,一片生機。圖中的山石以濃墨大斧劈勾皴點染,坡石則以淡墨勾染,野桃根干虯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似與群鳧含笑呼應,顯然是被賦予了人的情感色彩。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蒙蒙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松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榦,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閑,水面盪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厘米×53.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厘米,橫78.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作品特點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榦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布局尤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名稱】宋 馬遠 松月圖
【年代】宋代【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名稱】宋 馬遠 舉杯玩月圖
【年代】宋代【名稱】宋 馬遠 山徑春行
【年代】宋代【簡介】卷,絹本,淡設色,縱27.3厘米,橫73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中畫高士攜一抱琴童子行山徑中,山徑的石頭用大筆按石的面側刷掃,左上角露出重疊的山峰,筆筒意繁,樹榦畫法如石,一鳥飛於空,一鳥蹲於枝,柳枝在空中翩翩起舞,形容大自然美好的景觀。
【名稱】宋 馬遠 柳溪琴隱
【年代】宋代【名稱】宋 馬遠 踏歌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水墨,談設色,縱:191.8厘米,橫:10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踏歌圖》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此圖近處田壠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壠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據《武林舊事·元夕》載李籃員房寫南宋京城臨安繁華氣象的詩中,有「人影漸衡益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句。此外,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後船」。可見踏歌這一娛樂形式在平民中甚為盛行。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並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
【名稱】宋 馬遠 曉雪山行圖
【年代】宋代【簡介】絹本,淡設色,縱31.2厘米,橫45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中一位獵主,帶著野山雞和兩驢子滿載而歸的情景。畫面用大斧劈側鋒直皴山石,下筆爽利果斷, 畫樹簡括,枝條勁健。作者以局部取景,來表現出當時人們生活。
《白薔薇圖》頁,南宋,馬遠繪,絹本,設色,縱26.2cm,橫25.8cm。
白薔薇花開碩大,枝葉繁茂,顯得光彩奪目。畫家以細筆勾出花形,用白粉暈染花瓣,以深淺汁綠塗染枝葉,筆法嚴謹,一絲不苟,畫風清麗、活潑,頗具生氣,代表了南宋畫院花鳥畫的典型風貌。
馬遠的畫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閑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丘像》等傳世。子馬麟,亦善畫,寧宗時任畫院祗候,擅花鳥、山水等,稟承家學,有《層疊冰綃圖》等傳世。
記載中馬遠的繪畫作品數量較多,但流傳至今的已屈指可數。重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及《寒山子像》、《孔丘像》、《石壁看遠圖》、《高閣聽秋圖》等一些小幅真品,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華燈侍宴圖》,美國納爾遜博物館收藏有《西遠雅集圖》卷,上海博物館收有三幅:《松下閑吟圖》、《倚松圖》和《雪屐觀梅圖》,還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 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市場中已不易見到馬遠作品,但偶而也會有藏家拿出來作交易。1986年紐約蘇富比公司拍賣過馬遠的《山水十開冊》,作品為絹本,以31.9萬美元成交。 以後幾年未見交易記錄。1988年紐約佳士得公司拍賣過馬遠的哥哥馬逵和兒子馬麟各一幅作品,馬逵的《久治長安圖》卷賣了14.3萬美元,馬麟的《湖山雪霽》團扇則以3.3萬美元成交。
推薦閱讀:
※南宋在危難中創立,偏安江南,為何軍事比北宋強得多?
※南明為何僅僅堅持十八年就滅國了?為何不能像東晉、南宋那般延續
※影響南宋國運的一戰,金軍攻破此關,南宋就可能被金國滅亡
※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朝中無人還是手下無兵(or other reasons)?
※南宋花鳥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