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玉為何拍賣行情低迷
痕玉存世量極為稀少
自2009年秋拍中,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壺和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鑲金嵌寶洗,分別在北京匡時和長風拍賣以151.9萬元和148萬元成交,並進入痕都斯坦玉器排行榜前十位至今,痕都斯坦玉器在拍賣場上的成績可謂波瀾不驚,與以往百萬元以上高價成交頻現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拍賣市場已經完全擺脫金融危機影響,並全面走高的情況下,為何痕都斯坦玉器會逆市走低?很多資深業內人士分析,上拍數量的稀少和精品的難覓是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
北京匡時2009年秋拍 清乾隆痕都斯坦白玉壺 151.9萬元成交
李彥君介紹,乾隆作為歷史上對玉器最為推崇的皇帝,在玉器製作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但貴為玉雕中工藝要求最高、紋飾最為繁複的痕都斯坦玉器,不但沒有在民間獲得推廣,宮廷中的儲存量和製作量也很有限。時至今日,得以留存下來,並有條件進入拍場者為數並不多。
據史料記載,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1817)的近五十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800件左右的痕都斯坦玉器。除各地進貢外,清宮造辦處也仿作了一些刻有年款的痕都斯坦玉器,稱「西番作」,因為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製作耗費玉料,使用時容易毀損,在乾隆晚期便停止了製作。
據專家介紹,過去清宮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大多保藏在紫禁城乾清宮的暖閣和圓明園殿座之中。由於乾清宮於乾隆帝歸政前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很大一部分古玩藝術品被焚毀,之後又從各殿座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於重建後的乾清宮暖閣內。而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放火燒毀,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難倖免。新中國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同其它一些古典藝術品被運至台灣,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目前只有少量痕都斯坦玉器存於博物院(館)或私人藏家手裡。因此,精美的痕都斯坦玉器在市場上很難見到。
高仿痕玉混跡拍場
除了存世量稀少外,拍場上贗品痕都斯坦玉器的出現也影響到了這類藏品的成交。據李彥君介紹,痕都斯坦玉器貌似工藝繁複,製作難度較大,實際上對於北京、蘇州、揚州等地一些掌握傳統工藝的工匠來說,完成一件形神兼備的高仿痕都斯坦玉器並不困難。目前有不少這樣的高仿品在經歷一番周轉後,進入拍賣場,假託乾隆朝製品參與拍賣。
從玉料上看,雖然高仿品受和田玉資源的短缺,製作成本的限制,大多採用青海玉或俄羅斯玉製作,但這兩種替代玉料的成分也是透閃石,質量高的與和田玉差別不大,而且在經過打磨變薄後,難以在細節上辨別,因此僅從材質上難以辨別器物的真偽。
從工藝上看,雖然當代玉雕高手的作品,器物表面的拋光基本接近宮廷水準,但傳世品表面的包漿現代人無法仿製,因為普遍作為陳設器物的痕都斯坦玉所形成的包漿與手把件差別很大,平時擺放在居室內的它們,最多也就是被人擦一擦,或用撣子去除一下灰塵。再加上製作者很難見到實物,難以把握真實包漿的特性,更別提仿作了。
痕玉流行或與香妃有關
與痕都斯坦玉器在歷史上的興盛時間相符,目前在拍場上以高價成交的器物多為乾隆朝製品,為何這種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異域風情的玉器獨受乾隆推崇,以致風行一時?這要從痕都斯坦玉器不遠萬里,進入皇宮說起。自乾隆三十年前後,對西北疆界用兵取得輝煌成果後,由和田、葉爾羌等地所進貢的玉器,便源源不斷地進入皇宮,而據記載,當時十分寵幸香妃的乾隆,為了討得愛妃的歡心,使她安心皇宮,不戀故土,不惜花費大量財力,在皇宮中復原西域貴族生活情境,痕都斯坦玉器自然成為居室陳設的首要器物。
英國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藏 清 玉香爐 高27.3厘米
進入皇宮的痕都斯坦玉器憑藉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異域風情,很快就贏得乾隆的喜好,愛玉成癖的他對這種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的舶來品愛不釋手,倍加讚賞,稱之為「精鐫本鬼工」。在乾隆一生800多首賞玉詩文中,關於痕都斯坦玉器的多達65首題,可見他對痕玉情有獨鍾,詩中贊道:「玉既瑩凈,器薄如紙,良材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彷彿也。」 「西昆率產玉,良將出痕都」,「痕都水磨工,精巧信難窮」,「薄過刻片楮,輕喻舉毛鴻」等等,面對這種狀況,僅僅依靠地方進貢已經不能滿足皇帝對痕都斯坦玉器使用鑒賞的需要了,為此,每年春秋兩季,清宮從新疆運送4000餘公斤上等和田玉料,並在內務府和蘇州設立了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的作坊,這些清宮制「西番作」玉器繼承了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別緻、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並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了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玉器。
李彥君說,從用玉傳統來看,中國多以佩戴,陳設為目的製作玉器,很少以玉為材質製作容器,截至目前出土並保藏在博物館的漢代之前的玉質容器僅有十餘件,而且這些玉杯、玉盤不追求器物的薄度,器身多呈半透明狀,比較含蓄,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內涵。在這樣的用玉文化下,器型以實用器為主,講究紋飾堆砌,器壁輕薄的痕都斯坦玉的出現,贏得內地人士的關注和喜愛並不稀奇。
痕玉造型仿自金銀器
為何西域會創造出如此特點鮮明的玉器?真正的痕都斯坦玉器與出自清宮的「西番作」有何不同?李彥君說,痕都斯坦玉器之所以碗、盤、杯等實用器物為主要造型,並且追求紋飾的繁縟和胎體的輕薄,與西域貴族奢華的生活品味,及獨特的審美追求有著直接的關係,受此影響,痕玉在各個方面都展現出獨特的品質。
從材質上看,出自西域的痕都斯坦玉器的玉料主要取自當地,雖然也是透閃石,從屬於和田玉的品種,但檔次不高,透明度和純度都不如和田的玉料,從博物館和拍賣來看,痕玉製品的玉石以綠色為主,或深,或淺,或灰,部分玉質裡面會有一些點狀包裹物。一些小的綹裂也會存在。在這樣的條件下,為了提升玉器的價值,使用這些玉器的貴族,便要求工匠大幅度的提升工藝水平,以致刻意地追求雕刻難度的最大化,薄胎技藝也因此產生。另一方面,痕都斯坦玉器造型主要脫胎於金銀器物,薄胎也是仿學金銀器原貌的需要之一。通過與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比較,宮廷仿製的「西番作」雖然部分器物的胎壁也很薄,但從整體上看還是要稍微厚一些,材質主要是和田產的上等的白玉或黃玉。
從紋飾上看,痕都斯坦玉器的裝飾紋樣多取材自當地可見的自然花卉,主要有西番蓮、菊花、葵花、蓮花、折枝花、桃實、樹葉枝蔓等;紋飾多採用平面隱起的淺浮雕,構圖繁縟、細膩,琢磨極為細緻,不留琢痕,達到一種「細入毛髮里,渾無斧鑿痕」的藝術效果。
有的玉器鑲嵌金銀絲和紅綠寶石、雜色玻璃,精緻華麗,與中原傳統人文的雅緻意韻全然不同。痕都斯坦玉器最令人叫絕的就是集驚險奇絕於一體的薄胎工藝,那麼玉雕工匠是如何實現這一工藝?某當代玉雕大師介紹說,薄胎雕刻難度大,技術性強,因為薄胎的坯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製作者在製作時,需具備高超熟練的操作技藝,執行嚴格的工藝規程。在古代,玉瓶類器物「掏挖」的手段是一門絕技,玉雕匠人需隨著器物的形狀,將實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兩毫米。據說,古時候玉匠挖出多重的玉料,買家就要支付多重的黃金,可見這件種工藝的價值之高。
推薦閱讀:
※昨天的拍賣群成交率並不是特別好,順應潮流才可能快速掙錢
※真正拍賣行的正規流程,請細看,避免上當受騙!
※巴斯奎特| 藝術市場的偶像是如何運作的?
※你的藏品賣不到幾百萬?收藏拍賣出手陷阱知多少!
※古玩成交旺季開始,天價拍品頻頻現世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