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第17課-集體共修
一、什麼叫共修
就是大家能夠統一發心,能夠統一做這些功德、福德、善根,這叫共修。雖然我們所發心的、所參加的這些人不在一起,但是我們的發心,我們的願力在一起,所以功德就在一起。大家都能得到全部的功德,全部的利益,這就是共修的力量。個人的力量就像火星,大家的力量就像火焰。
二、共修的功德
假如七個人一同發心造一座佛塔,那麼他們以及隨喜他們的每個人都分別得到造一座佛塔的功德;如果七個人一同殺一條生命,那麼他們以及隨喜他們的每個人都分別得到殺一條生命的果報。
《俱舍論》:軍兵等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
事實上,無論善業抑或惡業,若眾人共同參與,每人都將得到一份相應的功德或罪業。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例如一千人同時密謀殺害一人,待到果報成熟之時,千人中的每個人都會感受殺害一個人之痛苦果報,而非只有參與者之中的一人感受到,或者說參與者每人只有千分之一的果報,這都是錯誤的。儘管這樣,卻仍有一小部分人錯誤地認為個人念誦功德較大,集體共修功德較小,這些都是不懂佛法和因果的緣故。所以,今後遇有共修活動和大型法會時,一定要積极參加,從而得到大家共修的善業功德,這是個人修持的利益無法相比的。
依靠共修的緣起力量,能大大增上不可思議的功德。眾志成城,泰山可移。多人同心,其利斷金。滴水入海,同海廣大。萬人共造善惡因,每人均得萬人果。無不說明了集體的巨大力量。參加佛法人生共修的每個佛友,只要發心清凈,均可獲得大家共修的所有功德利益。此功德之巨大,我們憑個人的力量需多少世中才能完成啊!對於一般佛子,尤其對在家居士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增長福報,清凈業障並與同道眾生結下清凈法緣的機會,能夠獲得各種共、不共的利益。
三、選擇法門
不論地藏法門、觀音法門、念佛法門等等法門,都是提供進入佛法的一種途徑。門是通達的意思。哪個門都可入,至於選哪個門,得看個人的因緣。至於要選擇地藏法門、觀音法門、念佛法門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得自己摸索,看哪個和自己最有緣就選擇哪個。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來找佛,佛給他說法,他沒有受益,這是無緣,但是阿難給他說法,他立刻就接受了,這叫有緣。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正是這個意思。
不管修什麼法門,關鍵是一門深入,不要貪多。以前有一個老人家,他什麼都不會,除了念《心經》。他從小時候開始就讀《心經》,還一直沒斷葷腥,但是他能夠一門深入,一直念到死。他往生的時候,我(夢參老和尚)在場,走得很殊勝,所以一門深入很重要。
過去,山裡有一個老婆婆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念了多年。有一位過路僧人看到山上有紫氣,知道定有修行人。僧人見到老婆婆,卻發現她念的是「唵嘛呢叭咪牛」,於是告訴老婆婆念錯了,應該是「吽」而非「牛」。老婆婆很後悔,改了過來。又過了半年多,僧人再次路過這座山,發現山上的殊勝景象沒有了,便立馬醒悟到自己去年犯了個大錯誤,不應該糾正老婆婆。於是,僧人對老婆婆說,我去年是和你開玩笑的,你還是繼續念「唵嘛呢叭咪牛」吧,老婆婆重新升起了信心,紫氣再現。
所以,大家念佛咒的時候,不要糾結在這個音念得對不對(當然也不能隨便亂來,盡量念對最圓滿),關鍵是我們的心。佛法講一心,心和境合一,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為了轉我們的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當沒有貪、嗔、痴時,心就和境界合一了。所以,如何選擇法門呢?你感覺到哪一種,學得很高興,很愉快,很有心得,你就堅持這種方法不要放棄。不要聽別人的指正,就隨意改變,持續的做下去就好了。
四、解脫障礙
有的人覺得阿彌陀佛聖號很好,很殊勝,就總是勸人「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學不用修」,殊不知這是斷法、滅法種!如果是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以後三藏十二部經都斷了,誰還去學? 如果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廣弘八萬四千法,直接讓大家都念阿彌陀佛不是更簡單?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謗過正法,其實很多人謗的次數不少。這個師父好,那個師父不好,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不好,這些都是在謗法!尤其是誹謗密法的特別多!哪個師父都好,只要他披上架裟,我們都讚歎他,把他當賢人看,當聖人看。至於他個人的因果,他自己會承擔的,跟我們毫無關係,我們也不用替他背因果。同樣的,哪個法門都好,眾法平等,無有高下,貴在應機。眾生的根基都不一樣,無論任何法門,我們都讚歎,都隨喜,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以分別念誹謗正法,否則如果不懺悔清凈將來必定要長劫(1劫約13.3億年)感受三惡道的果報。
五、持咒和念佛
持咒也好,念佛也罷,都是一種方便法門,是用來煉眾生心的。就像之前講的老婆婆持咒的故事一樣,為什麼念對了卻沒有了之前的異象了呢?難道對的是錯的,錯的是對的?不是的。這是因為之前那位老婆婆雖然念錯了,但是他的心是虔誠的,所以能夠念出異象來。後來念錯的六字真言被糾正過來,但是心卻亂了,有分別心了,於是異象就消失了。
所以說,不管持咒也好,念佛也好,都是佛陀因眾生根機不同,因緣不同而說法,不要太執著。佛法是三藏十二部,都是平等的,是持咒還是念佛都沒什麼關係。心誠則靈,心靈則法靈,心不靈則法滅,關鍵在於心。
六、哪一個快
要懺悔業障的話,不知是持咒快?滅定業真言快?金剛薩埵心快?還是念佛快?都不快!怎麼樣才快?快的不是那些咒,是你的心,一樣的磕頭一樣的拜懺,人家在觀想佛像,觀想佛的聖號,懺悔自己的業障,這個頭磕下去,他業障就消失了,你光跟人家懺、跟人家唱誦,也沒有注意觀想,你這樣磕頭效果不大。
為什麼這樣說?文殊菩薩教授我們,你做任何事物,懺悔也好、發願也好、持咒也好、念經也好,你別忘了,你是用什麼心來念?如果發了菩提心,當你念這一部經,你給誰迴向,誰就有感覺,他能得到,大家可以試驗看看。這個我(夢參老和尚)經驗很多了,因為有的弟子他的病,醫生宣布不能治了,判他死刑了,他可以拜佛拜好,身體又健康了!你說他會不信嗎?別人看著信不信呀,他不管你信不信,事實就是事實。
七、夢幻泡影
如果你念經、持咒或者念佛念得忽然看見光明等異象,千萬不要執著。魔從哪裡來?不是從外邊來的,而是內心的魔。看著好像外邊境界的相來的,實際上是你自己,怎麼對待呢?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任何境界都不理它就好,一切境界相當體即空,不執著,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八、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佛法遠遠超越世間法,即便以世間的標準,如果每天用在佛法聞、思、修的時間是3個小時,也需要至少9年才能勉強說精通佛法。
我們在家居士沒有條件到佛學院,但可以在自己家裡學習和修行。無論哪一位佛教徒,都應該天天做早晚課。自己規定一個課程,比如我聽法一個小時,念佛持咒多少遍,座上觀修多少分鐘。世間的學校尚且制定了很多強制性的規定來約束學生,我們佛教徒更應該每天給自己一些壓力,完成固定的功課。如果你還沒有固定的早晚課,雖然可能皈依了十幾年,但離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還很遠。
九、不間斷
假使每天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一天也不斷,這個就難了。念一千聖號很容易,一個小時都不到,但是每天能夠不斷念三年,就得靠心的力量。經常一打閑岔就把我們岔過去中斷了。不要說一千聲,十聲都有時候還斷,忘了,這叫業障。我們經常說業障業障,當你發一個願,修行的功力做做給忘了,誰讓你忘的?不是你自己想忘,是業障。所以我(夢參老和尚)經常跟大家說功課不要定太多,太多你做不到,也容易中斷。說我一天念一千聲,就念一千聲阿彌陀佛,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天天不斷,日久才見功力,愈久功力愈大。如果中途斷了,又得重新開始,進進退退,修一劫兩劫那麼長的原因就是這個。懂得這個道理後,不論我們修哪一門功夫,一定要做到三個字:不間斷。
十、遠離神通
神通跟生死毫不相干,要想了生死的話,不可以依靠神通。你如果著了神通,神通是苦,你沒有方法來轉變,或者時間也來不及了。例如我知道後天要撞死,我怎麼準備?我要出車禍,我知道了,避免不了。你心裡恐慌了,你怎麼辦?不知道的還是愉愉快快,這兩天總是愉快,那一剎那沒發生,我總是愉快的。
很多外道都有神通,人死後中陰身也有神通,所以神通一點都不稀奇。學佛人一定不要追求神通,要牢記:學佛最好的表現就是謙虛,修行最好的表現就是沒有煩惱,如果這兩種都沒有,那麼可以肯定你沒有學好也沒有修好。
十一、十念記數法(印光大師)
每一句佛號是十聲裡頭的第幾聲,不要念二十、三十,不要,就是十聲,十聲裡頭這是第幾聲,十聲念完了(計數器+1或者撥一個念珠)又第一聲念起,第一到第十,耳朵聽得清楚,心裡也明白,這便是念佛的秘訣。這樣念佛久了,妄念沒有,心地很清凈,這就念佛真有功夫,這個就是消罪業的相。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功夫要時時刻刻提得起,你遇到稱心如意的事情,生歡喜心了,生貪戀心了,那也是煩惱,馬上念佛把它伏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生怨恨、生悶氣的時候,你也就把念佛功夫提起來,氣就消掉,怨恨就化解。這就是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不怕,覺,佛號提起來就是覺,佛號忘掉你就迷了,迷了你就隨順煩惱,那你就很苦。覺了不隨順煩惱,煩惱馬上就降伏住,就伏住了,這叫功夫,這叫會念,這叫真念佛。
十二、念佛不在嘴
比如一對男女,如果一方天天想著另一方,而另一方卻從來不想對方,以這種緣起他們不一定會相遇,即使相遇也無法發展關係。這種情況在世間經常可以看到,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就是如此。相反,如果有些人經常發願:願我們今生今世如何,願我們生生世世如何。以此因緣,這些人在漫長的生世會形影不離。可見雙方互相思念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雙方的因緣,就無法湊合不相分離的緣起。
十方如來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一樣憐念眾生,如果兒子逃離了母親,即使母親憶念兒子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兒子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母子多生累世都不會分離。如果眾生心能憶佛念佛,則現前當來必定能見到佛,這種人離佛不遠,不需要藉助其他方便,自然就能心開悟解。
大家要認識到,所謂的念佛,跟內心的憶念是密切相關的。《阿彌陀經》中說「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中說「一向專意,乃至十念」,《觀經》中說「一心繫念諦觀彼佛」,這些「念」都是從心上安立的。因此,如果我們要念佛,最好安住在與阿彌陀佛的智慧無二無別的境界中,如果不能這樣,就應該按照《觀經》所說的阿彌陀佛身相來觀想。內心這樣安住或者觀想的同時,身體也要經常禮佛,口中也要念誦佛號。對於初學者來說,身口的這些行為可以提醒內心安住於佛念。當然,對於有境界的人來說就不一定需要如此了,他們身口雖然行持世間法,可是內心依然在念佛。
清朝的時候,杭州某寺院有一個和尚,因為他喜歡吃冬瓜,所以人們都叫他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平時行為不太如法,他整天在街巷和市場上轉來轉去。有一天,冬瓜和尚對鄰寺的慧照法師說:「來年正月初六我要離開世間,到時候你要來送我」。慧照不太相信,但還是答應了。到了正月初六,慧照來找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問:「你來幹什麼」?慧照笑著說:「你難道忘記了嗎,我是來送你的呀」?冬瓜和尚說:「要不是你提醒,我差點忘記了這件事」。於是他沐浴禮佛,之後口述一偈:「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識,別有一天堂」。說罷就怡然而終。從表面上看,冬瓜和尚整天在外面閑逛,別人都覺得他怪怪的,但我們一定要觀清凈心,因為對方可能是大成就者。
無論念佛還是持咒,數量和質量都非常的重要。以數量求質量,如果沒有一定的念佛數量,初學者想要臻入清凈念佛境地是非常難的。雖然說數量很重要,但質量更關鍵。相比外在的行為,內心憶念佛是最重要的。古德有言: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意思是說,真正攝心用功的人,不一定要死板地拘於形式。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然忙似箭,不忘阿彌陀。現在很多人關心的只是外在形象,參禪的人往往重視能不能雙盤,其實如果內心不能參禪,腿盤得再好也沒有用。念佛的人往往重視念了多少佛號,其實如果內心不能憶念佛,那就成了憨山大師所呵斥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十三、一億遍
有一位道友跟我(夢參老和尚)說: 念文殊心咒一億遍,計算一下, 一天念一萬五千,還得念二十年。
我說:你能不能把這個數字變一下?
他說:怎麼變呢?
我說:念一聲文殊心咒, 把自己觀想成遍滿整個娑婆世界,其它的世界你沒看到的,無論石頭、大海,乃至一粒微塵都是文殊心咒,這個數字就多了,以心力的關係。
十四、一定要聞思
除非有宿世的大善根,或者今生已經沒有條件學習佛法了,比如有些老人家不識字也沒有能力去思維法義只能持一句阿彌陀佛,否則我們的修行就離不開聞思的基礎。薩迦班智達:沒有聞思而作修持,就像是斷了手的人扒在懸崖上一樣。法王如意寶也說:沒有聞思的修行是一種大空話,是一種邪道!
很多人會覺得,只要一直做善事就行了,花大量時間學習精通佛法是否有必要?正是因為很多人都不懂佛法,行為不如法,表面上看來做了很多行善的事情,但實際上對自他都沒有很大的利益。如果對佛法特別精通,表面上做得不一定很多,但實際上功德很大,對眾生的利益也相當大。
如果沒有聞思,最基礎的佛理也不懂,就好像把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直接扔到水裡一樣,結果可想而知。現在很多人不懂發菩提心,縱然每天聲嘶力竭地念佛,每天專心致志地坐禪,每天都在弘法利生,或者搞一些慈善機構,但是若沒有真正的菩提心,一切都圍繞著自私自利,這樣做善事雖然是有一點功德,但不可能成為解脫之因。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的圓滿,都是在心上面安立的。如果你沒有修心的話,身體語言的善行雖然有功德,但與心的功德相比,簡直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懂得發菩提心,特別是相續中升起了行菩提心的話,縱然晚上睡覺、平時放逸,相續中的福德也會不斷的增上,無邊無際猶如虛空一樣廣大,永遠也不會窮盡。
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為什麼那麼少?就是雖做到一向專念,卻沒有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為什麼?他已經是上善之人,已經夠資格了,只要動一個念頭,發願想往生就成功。如果沒有系統的聞思佛法,根本就不懂什麼是菩提心,又何談發菩提心呢?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完成《佛學入門系列》課程的學習,並以此為基礎積极參与佛法人生集體共修,做一個合格的佛教徒。
十八、如何參與共修
使用微信長按或者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入佛法學院小程序,參與佛法人生共修。
推薦閱讀:
※TVB舊將集體回巢 他們能帶來哪些驚喜?(圖)
※金星遭衛視集體封殺?她究竟得罪了誰…
※志玲姐姐上英媒封面卻被外國網友集體嘲諷像50歲...但在駐顏方面歐美女星真的比亞洲女星強嘛?
※我讀《源泉》——面對安·蘭德的挑釁,集體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