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並非出於中國

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是「周秦之變」。

所謂「周秦之變」,就是中央專制集權主義取代貴族共和。秦,代表君主專制,周,代表的是貴族共和。

「周秦之變」是在全世界範圍普遍發生的。在日本,就是所謂的「王政復古,大政奉還」,討幕戰爭,明治維新。在英國,就是亨利八世(1491~1547)反對教權、王權至上的獨尊獨裁。在法國,先是有幾百年王權與教權角逐得勝的歷史(阿維農之囚),然後紅衣主教黎塞留向路易十四「大政奉還」,導致後者實行絕對的君主專制。

在德意志,這個過程是逆向的。在馬丁·路德的幫助下,選帝侯們紛紛反對皇帝,實際上就是在自己的封國領地上各自搞諸侯專制。

在中國,眾所周知,就是秦始皇的一統天下。專制政治,由此開啟。即毛詩云「百代皆行秦政制」也。

1

其實,戰國諸侯們或多或少都在搞君主專制,只是秦國搞得最成功,所以能夠「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正如德意志選帝侯搞君主專制,有他們的「理論家」馬丁·路德,亨利八世有前輩理論家威克里夫,華夏的戰國諸侯們實行君主專制,也有他們的理論家、文棍。

秦國的理論家文棍是商鞅,鄭國是子產,韓國是申不害。與馬丁·路德不一樣,他們不但躲在背後搞「理論指導」,還深受諸侯器重,跳到幕前當丞相,直接指揮「改革」。

這幫人就是以「法」、「術」、「勢」為君王效命的所謂「法家」。

法家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呢?

是成文法。法家是要求用成文法治國的,俗稱「依法治國」。

鄭國正卿(執政官兼軍事最高指揮官)子產先是把刑法寫在竹簡上,再於公元前536年將刑書鑄在鼎上,把該鼎置於王宮門口。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二十三年後,晉國的趙鞅也鑄了刑鼎。稍後有公元前四百多年李悝著《法經》,通過魏文侯公布,成了魏國的成文法。商鞅把李悝的《法經》搬到秦國去,作了許多增補,就成了秦國的律法。這就是「商鞅變法」的由來。

2

1949年以來,官史學界一直對「商鞅變法」頗多頌揚。原因除了毛是「尚粉」,曾評價道:「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之外,更重要的是,「商鞅變法」屬於進步主義的譜系。

儒家是維護傳統的,法家是顛覆傳統的。當然要支持法家,徹底打倒儒家。

不過,在傳統史觀里,商鞅歷來是個負面人物,他的「變法」也不是什麼好鳥。

《史記·商君列傳》:「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劉向《新序》說:衛鞅「內刻刀鋸之刑,外深鐵鉞之誅。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於道者被刑。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人,渭水盡赤。」

所謂商鞅變法,內容中學課本都有。此處摘最重要幾處說說,一是公布成文法;二是廢除井田制;三是廢除分封制,實行縣制;四是統一度量衡;五是「編戶齊民」,給全國查戶口,順便行什五連坐之法。

咦,除了連坐不好,貌似統統都是好的改革啊?儒家傳統史觀為什麼反對商鞅及其變法呢?一定是反動透頂!

好在九十年代以來,民智漸開,知識分子的智力也顯著提高了,開始同意太史公等人的看法,對商鞅有新的評價,指出他的《商君書》,核心思想就是弱民強國,愚弄百姓,阿諛君主,集權中央。

然而這些批評聲音大多受制於意識形態法家史觀,不敢、也不能直截了當地指出,商鞅壓根就不是什麼「改革家」,他只是君主專制主義的文棍。

商鞅、子產、申不害、李悝、韓非這一串法家,統統都是君主專制主義的文棍。

他們就是古典時代的馬丁·路德、加爾文、威克里夫、楊·胡斯。

最重要的一點:法家並非起源於中國。

3

法家的核心特徵是成文法和中央專制。

子產鑄刑鼎,商鞅把《法經》帶到秦國實行,這些都屬於成文法範疇,是君主專制的必要硬體。

廢除井田制、廢除分封制、統一度量衡、「編戶齊民」、實行縣制,這些都屬於中央專制的必要軟體。

據傳,埃及的美尼斯在統一了上下埃及,形成了中央帝國雛形後,便公布實行了成文法。因此美尼斯被稱為「立法者」。此時約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不過這只是傳說,並沒有考古材料證實。

《烏爾納姆法典》泥板


真正有傳世資料的是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3——2008年)開國君主烏爾納姆所制定的《烏爾納姆法典》。

其後就是巴比倫帝國的漢謨拉比(前1792年-前1750年)所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

鐫刻《漢謨拉比法典》的閃綠岩石柱碑


再之後就是赫梯帝國在前15世紀末至前13世紀初編定的《赫梯法典》,亞述帝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在前1115-1077年編定的《亞述法典》。

德國考古學家在阿述爾(Ashur)發現了大量的泥板文書,這就是《亞述法典》


上述這些成文法典有個共同的特點,其編撰之時,都是城邦臻於極盛,向帝國體制轉變的關鍵時期。

《烏爾納姆法典》編撰時,烏爾納姆趕走了庫提人,繼阿卡德帝國之後再次統一了兩河流域,實行中央集權統治, 國王集軍事、行政和司法大權於一身。

《漢謨拉比法典》編撰時,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任國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擊敗了埃蘭人,吞併了馬里等王國,一統兩河流域,北部疆土包括了今天土耳其的庫爾德區。他宣揚君權神授,建立中央集權體制,有龐大的官僚架構和常備軍,還開掘運河。

《赫梯法典》編撰時,赫梯帝國囊括了安納托尼亞,吞併了米坦尼王國,讓巴比倫臣服,還在敘利亞的卡迭石與埃及拉美西斯二世3500輛戰車的大軍鏖戰,不分勝負。

《亞述法典》編撰時,亞述建立君主專制,從蕞爾小邦變成橫跨亞非的帝國,屢次擊敗巴比倫和赫梯。

4

成文法是君主專制的標配。

它的用意不是用「法律平等」來造福平民,而是用「法律平等」剝奪貴族階層的特權。

封建制的時候,貴族有封地,有武裝,可以自行在封地收稅(只上繳部分),有參政議政權,在自己的封地上有刑事裁判權,有監督君主的權利,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廢立君主。

成文法出現後,配套動作就是剝奪貴族的武裝及全部特權,只留下財產和頭銜。執行法條、進行裁決的都是君主擢升的官僚人員。他們只聽命於君主,在君主小集團之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貴族士大夫與貧民一樣都要在政法屠刀下慄慄危懼。秦制下的「以吏為師」、李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只好自殺、丞相周亞夫被獄中廷尉陷害嘔血而亡……都是成例。

專制的君主本人是神,是天子,根本不受法律約束。他的小集團成員只要「聖眷正隆」,也是不受法律制裁的。所以《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於是太子犯法。……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太子屬於君主小集團的核心成員,商鞅當然動不得,只能對他的貴族老師們動粗。

5

專制主義是從戰爭中被發明出來的。「軍事民主制」中的軍事首領變成了常任的國家元首,再搞「削藩」,剝奪貴族特權,自己大權獨攬。

公元前三千年代,戰爭最頻繁的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就是君主專制主義誕生最早之地。專制君主的雛形可能是蘇美爾的盧伽爾扎克西。而世界上第一個軍事帝國——阿卡德帝國的開創者薩爾貢(前2371~前2316)很可能是第一代真正意義的專制君主。他的孫子納拉姆-辛更是自稱為神。

阿卡德開國君主薩爾貢一世


薩爾貢組織了世界上第一支常備軍(約有五千多人),發動了打34場對外戰爭,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這就是兩千年後的華夏大地的「秦王掃六合」。阿卡德帝國就是縮小版的秦帝國。

由於阿卡德帝國的成功,以後美索不達米亞各城邦大都在模仿學習君主專制主義。巴比倫、赫梯、亞述等都是學習成功者。

阿卡德帝國的最重要發明是行省制。對被軍事征服的土地,薩爾貢以10日行程為界線劃分區域,派遣自己的親信作為總督掌管各區域。行省制完全不同於城邦、城邦聯盟和中國歐洲的封建制,將全國所有疆域歸入君主一人的統治之下。行省的軍政首長只是君主的代理人。

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阿卡德帝國實行成文法的詳細記載,但行省制必然伴隨著成文法,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書厥有間,不足征之。

公元前13世紀亞述的泥板文獻就提到了行省總督( akin māti和 bēl pāhete)一詞,因此亞述繼承自阿卡德的行省制度至遲在前13世紀就已完善。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崛起,超越了亞述,成為第一個世界帝國。波斯有20個行省,橫跨亞歐非,囊括了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亞的大夏吐火羅(巴克特里亞)、帕提亞、花剌子模及粟特,其版圖最東端在與新疆相鄰的費爾干納盆地。 

波斯帝國繼承了阿卡德和亞述的君主專制制度,還將之「發揚光大」。公元前518年,大流士一世實施「改革」,將全帝國分為20個行省和五大軍區,整頓軍隊,統一幣制,修建驛站和驛道。

大流士一世雕像


波斯每行省置總督一人,負責行政事務;另設將軍一人,統領駐軍;另設稅收專員徵收貢賦。總督、將軍、司稅「三權分立」,各自對君主負責,互相牽制。總督有一名秘書,專事與中央聯絡,其實是君主的親信,負責監視總督。還經常派出欽差大臣巡視,有權處罰總督等地方大員。帝國境內還修建了不少驛道,其中最長的一條是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蘇薩的「御道」,全長2470公里(比秦朝的驛道更長)。此外,大流士還以《漢謨拉比法典》為基礎,重新制訂了嚴刑峻法。

大流士還搞了一套森嚴的宮廷規矩。君王上朝時頭戴金冠,手握黃金權杖,高坐金階之上,身後是高擎羽扇大傘的隨從侍衛。大臣們要遠遠地跪在帷幕外面。(此舉可以對比劉邦登基後,請偽儒叔孫通為他制定「朝儀」。《史記》云:「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竟朝置酒,無敢讙嘩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希羅多德說過,波斯帝國治下的所有居民,包括貴族,都是大王的臣民或曰奴隸,並非自由人。

《世界上古史綱》認為,大流士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專制統治」,「大流士通過改革國家的行政機構,把全國的行政、軍事、監察、司法大權都集中到國王一人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吳於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認為,大流士的改革「確立了君主專制,加強了國王的權力,調整了國王與貴族的關係」。

先秦與西亞一直存在著文明傳播和文化交流。可想而知,公元前536年子產鑄刑鼎,多半是受到了亞述的影響(亞述人把《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碑搬回自己的都城尼尼微)。而公元前356年的「商鞅變法」,肯定是受到了波斯大流士一世「改革」的影響。

6

法家所鼓吹、推行的「刑名法術」之學,就是「帝王之術」。他們搞的「鑄刑鼎」、「撰法經」,其實就是成文法,君主用來「依法治國」,既治平民,也治貴族,就是不治他自己。法家=君主專制主義。

君主專制主義是舶來品,來自於西亞兩河流域和波斯帝國。

因此,法家這串爛蘋果,也非華夏土特產。與中古時期的祆教一樣,都是從西亞伊朗輸入。

那麼,華夏本土的政治家、理論家是怎麼看待法家的君主專制主義「改革」的呢?

子產在鄭國鑄刑鼎,「以為國之常法」。晉國大夫羊舌肸(字叔向)修書一封勸諫子產。

信中說:「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肸聞之:『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 

這就是左傳里的《叔向諫子產作刑書》。叔向是一位「奉之以舊法,考之以先王」的保守主義政治家。

馬列學者們把叔向所說的 「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稱之為「秘密法」,說以前貴族們關起門來搞一套秘密法,不公布,以便隨心所欲地魚肉民眾。這種說法大謬不然。

「議事以制,不為刑辟」就是「臨事制刑,不予設法」。叔向反對成文法,是因為華夏諸邦以前實行判例法+習慣法,與中古英國一模一樣。判例法+習慣法,也就是後世愚人們津津樂道的「海洋法系」。

參照英美過往幾百年法官的做法,都是「臨事制刑,不予設法」。每個判決都參考過往判決的成例,再由法官因應當時的新情況酌情判決。既靈活,又不失人性化,更好地平衡了法律風俗人情。

宗法制—封建制時代,諸侯、諸大夫、士、國人、野人,就像歐洲的封臣和附庸一樣,是一個分等級的小共同體。在小共同體里生活,既不適合自由主義,也不適合專制主義,只能採取一種有限自由的集體主義。而有效的管治方法,當然是仁慈的威權主義。

在小共同體內部,每一個司法判決必須做到最公正無私,否則將對內部的集體團結造成致命破壞。真正徹底的公正無私往往要兼具道德、人性、社會風俗的考量。而這種考量是成文法的官僚時代所拒絕的。

舉個例子,《悲慘世界》里冉阿讓因為飢餓貧窮偷麵包被判苦役,這種判決在小共同體內部是不可能出現的。飢餓貧窮者必須得到集體的救濟,如果不能得到,就是小共同體的失職。如果多次失職,這個小共同體就沒必要存在了。

所以在小共同體內,是禮法共治的。禮規範了絕大部分日常生活,實在出了差錯和意外,才用判例法和習慣法管一管。禮不僅約束下位者尊敬上位者,同時也約束上位者親愛下位者。仁,也是禮的重要一環。故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沈家本在《歷代刑法考·律令·先秦》認為,因為在宗法制時代,互相愛吝並無殘賊之意,所以臨事才去議罪,並不預先宣告眾民「自令」。

成文法一出,就等於後續配套的君主專制主義全部出籠,沒有地方貴族和鄉紳長老們主持的判例法和習慣法的仁厚判決了。一切法條的執行和判決,完全聽命于于君主及其中央官僚機構。這就是「尊主卑臣」——把天下間邦國的尊卑(等級)關係全砍沒了,只剩下君和臣之間的尊卑關係。

看起來,是從「許多個土皇帝變成一個皇帝」、「許多個主人變成一個主人」,其實不然。按照歐洲「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封建規矩,上級諸侯是管不到下級某個大夫的家臣的,周天子也沒有這個越級管理的權力。每個人只聽命於自己的上一級。至於上級的上級,就等於不存在。

但在君主專制時代,皇帝為了有效管理天下,設立了無孔不入的各級官僚機構。這些機構里的每個官僚,都是不同程度的「主人」,他們可以操縱職權為自己牟利,把平民和貴族們搓圓捏扁。這就是秦制里「以吏為師」的真諦。而整個專制機構,包括皇帝本人,都在為這種「權力腐敗」背書。

是故,在公元前513年晉國大夫趙鞅、荀寅效仿子產「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時,孔子評論道:「晉其亡乎!失其度矣。貴賤不衍,所謂度也。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左傳·昭公六年》)

宗法制—封建制的核心是武力殖民。也就是一位首領封爵之後,帶著家族武士去拓荒。建立城池之後,家族裡的人都住在城裡,城外的是被征服的民族「野人」,要向城裡繳交「什一稅」。貴賤的「賤」,就是指這些耕田的「野人」,也就是後來的「農奴」、「佃戶」。而在君主專制時代,是一夜之間要把貴族從某種程度貶到與農奴差不多的地位。整個封建制度就面臨瓦解了。所以孔子要說:「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請放心,法家和皇帝們推行成文法和專制制度,並沒有「提振民權」、「解放農奴」的意思。他們是想把全體貴族和國人貶低到准農奴的地位,藉此剝奪貴族的參政議政權,剝奪國人暴動和立君的歷史權力。

從西亞、伊朗傳過來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法家和鄭、晉、秦諸國君「拿來」使用,由嬴政開始以恐怖手段強力推行於全中國。自此君權獨大,高高在上、不能動搖,「百代都行秦政制」,專制暴政一發不可收拾。


推薦閱讀:

剷除山頭主義
論反對黨內的宗派主義傾向
中央巡視組為何首提抵制山頭主義?
恐怖主義與反恐,一個循環證明的邏輯

TAG:中國 | 專制 | 主義 | 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