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單身」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得詞。單身男女在全世界人群的比例在逐漸升高,單身的原因有很多,有自身問題也有客觀問題。單身男女們為什麼遲遲等不來自己的真命伴侶?據調查,越來越開放的性觀念或許是主因。
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張某某,一個事業小有所成的70後,時常背著一個阿瑪尼的男包,工作太累了就想著去香港度假的男子。初戀至今,「女朋友」走馬燈一般更換。每天下班先回家睡覺,然後夜間10點準時等來一群單身朋友的電話,到昆都、翠湖尋找「獵物」。
深夜,從燈紅酒綠之所帶一名有眼緣的女性朋友回家,或者開房。「從來不接吻!」這是他所謂的對愛忠貞的習慣。
他快樂嗎?「其實傷害別人的同時,傷自己最深!」這是他對自己這種狀態無奈的評價。
「未婚人士享受已婚待遇!」一句玩笑,內涵深刻。白天,忘我地投入工作,入夜,轉身成為單身貴族,享受生活和性的雙重自由。昆明,多少男女正越來越遠離婚姻?
2011年7月19日,在廣東省婦聯舉辦的「華人社會和諧家庭論壇暨第九屆全國家庭問題學術研討會」上,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陳亞亞在其論文《都市單身女性生存狀態考察》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四次單身浪潮已經出現,主動「奔單」者明顯增多,而其中性觀念的開放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這不禁讓人懷疑,「第四次單身潮」是否真的來臨。
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單身女:現實比感情重要
中國內地曾經出現過幾次單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響所致;20世紀70年代末,知青為了返城紛紛離婚,引發了第二次單身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第三次單身浪潮來臨;到了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第四次單身浪潮逐漸顯現,如今,這種浪潮更明顯了。
「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單身潮』至今,這股風潮幾乎每20年就會爆發一次。」昆明市社會科學院所長高軍注意到,過去的「單身潮」總是在一個特殊的社會背景下階段性地爆發,但這次的單身潮則可能持續更久的時間,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單身的行列。
與以往不同,此次單身潮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經濟實力的白領階層,女性尤多,這一人群的擇偶觀、婚姻觀、家庭觀已發生變化,可以為了享受生活而主動選擇單身。
「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認為結婚並不是生活唯一的選擇,可以有婚姻,但婚姻不是必需品,如果不合適,單身會比結婚更好。」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不斷接受著外來的新事物,在開放的同時卻日漸自我封閉。尤其是工作壓力大、學歷高的白領群體,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考慮擇偶問題,女性更甚。
現代型社會的一個特點是「快餐化」,而快餐化的一個特徵就是浮躁,每一個人交往的圈子都很大,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但對每一個人都缺乏必要的耐心,總是目標明確地快速選擇交往對象,缺乏足夠能培養出感情的耐心。
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自由是單身的名片
30歲的盧雯名片上印著昆明某房地產策劃公司首席策劃,她的那些評論男女關係的刻薄小論調,和隨時可以背包旅行的洒脫姿態,讓人很容易猜到她的單身。
「其實我做事是很有計劃的。」盧雯說。幾年前,她就計劃30歲前要在單位里爬到什麼地位,35歲前要生一個孩子,40歲的時候辭職養老,然後到處遊歷。在她的人生規劃里,沒有男人的影子。
「生活為什麼非要兩個人一起過?生活是屬於自己的。再好的兩個人始終都會有步調不一致的時候,會有摩擦,我不喜歡爭吵。這是消極的想法。」盧雯說。
單身男:單身有利於發展事業
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主動或被動選擇單身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男性也開始為了事業主動選擇單身生活。
諾貝爾獎得主加里·S·貝克爾說:「當『合夥』的預期收益超過保持獨身或繼續尋找配偶所擔負的成本時,個人便會選擇結婚。」 那麼,當『合夥』的預期收益小於保持獨身或繼續尋找配偶所擔負的成本時,個人便會選擇單身嗎。當然,人們選擇婚姻不會這麼理性地去計算成本和收益的。
在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導致人們選擇單身也比較明顯」,結婚意味著買房、買車、生孩子、過日子,這種金錢方面的壓力比社會評判的壓力具體得多。這就像風險投資,每個人都在計算成本與收益的問題,能否承擔婚後的壓力,與目前的生活質量相比會損失些什麼。
「所以有的人不敢結婚,有的人則認為只要自己能過好,寧願捨棄婚姻。」結婚是個美好的設想「我已經計划過很多次自己什麼時候結婚,但每次計劃都失敗了,所以結婚只是一個美好的設想。」
37歲的張某某自嘲地說道。其實他身邊不乏想與他共赴婚姻殿堂的人,用張宏的話說,只要他願意,很快就能結婚。
張宏不覺得自己是「鑽石王老五」,雖然他在國有企業里身居高位,在鬧區有一套很大的房子,有輛屬於自己的轎車,3年前每年的零花錢就能達到十幾萬,沒結婚全因沒有遇到「合適的」。「四好」女性是張宏心目中的理想伴侶,即「相貌好、學歷好、氣質好、工作好」,雖然身邊的朋友都勸張宏適當降低要求,但他覺得自己的要求很普通。
雖然每天幾乎沒有獨自一人的時候,但張宏不否認,內心裡,他其實希望有一個安穩的生活,下班後能回家吃另一半做的飯菜,飯後可以一起在小區里散散步。「古人說得對,『成家,立業』,人還是應該先成家再立業。」
張宏感嘆自己在成家立業的問題上走錯了一步,年輕時專註於工作而忽略了婚姻,現在單身的他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尋覓女朋友,他的工作也開始停滯不前。「現在想的就是先解決個人問題,工作是次要的,以後有機會再好好工作吧!」性觀念開放是男女單身的主因
分析:性觀念開放是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師劉誠哲研究員表示:性觀念的開放和傳統家庭觀念的動搖與「單身潮」有很大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性是人的生理需求,婚姻是人的社會需求,但性是婚姻中最重要的東西,性生活的滿意程度與婚姻的滿意度呈正相關關係。
大多數人從青春期開始便會產生性的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講,人的生理需要包括對性的需要,作為完整的人如果要有一個好的心理發展,這種基本的需要就必須逐次得到滿足。
人有性的需要,自然會去尋找以求滿足。但社會規範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會產生約束、規範和設立界限,比如舊社會,社會法律、規範認可十六七歲的男女可以結婚,很多人便會選擇在那個年齡段結婚,現在社會法律規範認為22歲左右才能結婚(參見《婚姻法》規定),很多人便會以這個年齡為分界線,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尋找婚姻對象。
有的人保持單身,同時保持身邊有性伴侶的狀態,是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產生衝突後尋求妥協與平衡的結果,動物性趨向於使人具有性的需求並不受限制地去予以滿足,但社會性卻要求人在社會規範下承擔責任或進入婚姻然後才去進行性的滿足活動。
性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性不能代替婚姻本身。在如今價值多元的時代,人們有選擇婚姻也可以選擇單身的自由;你可以選擇單身而守身如玉,也可以選擇單身同時有性生活,但要為自己的選擇行為承擔責任。
最新關於單身與健康壽命的研究表明,在條件基本相同情況下,單身女性的壽命比已婚女性的壽命減少7-15歲;單身男性的壽命比已婚男性的壽命減少8-17歲。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里格曼關於幸福感的研究(超過30年)也指出:好的婚姻跟幸福感的關係非常強,未婚同居的性生活在注重個人主義的文化中(如美國)是可能帶來幸福的,但在有注重集體主義傳統的文化中(如中國、日本)則更可能無法帶來幸福。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社會秩序處於衝突紊亂的多元時期,容許度在不斷變大,婚姻的價值觀也多元了,這就使人們對性、對婚姻的選擇性增加了,觀念改變了。這意味著人們可以選擇早婚、試婚、晚婚也可以選擇不婚。
當社會規範允許人從婚外獲得性滿足時,人們便可以不通過婚姻來滿足生理需要。從個人的內在需求來看,既然社會允許個人有多樣的選擇,人們便會衡量各種可能性,自己可以在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間找到平衡,找到滿足契合的方式。
成人可以有性伴侶但不談婚嫁,可以有與婚姻無關的性,也可以維持與性無關的婚姻。這種現象還會持續下去甚至會得到增強。
嚴重的是,這種與婚姻無關的性如果與公權力結合,在政府權威體系中的官員身上泛濫,不僅會起到消極的示範作用,還會嚴重影響社會道德秩序和倫理規範,動搖政府權威的合法性。
性觀念的開放,對個人尋求婚姻和婚姻的穩定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一個人把性看成很隨便的事,那婚姻的神聖感、尊嚴感和承諾意願都會降低,隨之而來的婚姻忠誠度瓦解、婚姻衝突等問題便會爆發。
在劉誠哲做婚姻家庭治療接待過的來訪者中,存在一種突出現象:如果人的婚前性行為與性伴侶越多,那麼他/她對婚姻的忠誠度和承諾度就越低,這個婚姻的穩定度也就越低。
其實婚姻雙方對對方的婚前性行為大都不會象口頭表示那麼寬容、大度與開放,而是存有心結,如何化解要看進入婚姻的兩個人如果看待性、愛與婚姻並如何行動。
推薦閱讀:
※男的單身叫光棍,女的單身叫什麼?
※聽說你不會和女人聊天?兩張圖教會你到底怎麼聊
※敘利亞戰後一城單身女 只能嫁中老年人
※這種懶人鞋帶拯救了不會系鞋帶同時又單身的我【多圖】
※單身狗的想法總是這麼奇特! | 爆笑囧圖